2012年11月3日星期六

曾任職港瑪麗醫院 韓素音棄醫從文


香港蘋果日報

韓素音原名周光瑚,她於1917年中秋節於河南信陽出生,父親是留學西方的中國工程師,母親是比利時人。因她出生在月滿時節,故取名為周月賓,意為「月亮帶來的小客人」。

韓素音晚年在瑞士家中寫作。

韓素音的父親周煒是四川近代首批留洋生,他在比利時留學期間與一位貴族女子瑪格麗特·丹尼斯結婚,後來一家回到成都。聰明的小「月賓」小時候在北京教會學校專修英語和法語,15歲時校長跟她的父母說,「她的英語學得太好,沒有甚麼可以教她了。」韓素音後來跟美國修女學打字和速記,又到燕京大學、比利時和英國學醫。

蓉梅是素音1940年在成都收養了的孩子,《寂夏》有描述,「如果我不是小天竺街的一名助產土,我的生活中就不會有蓉梅,就不會有蓉梅這個名字使幸福之花在我心中怒放。」體弱多病的蓉梅使素音付出了無數心血,把《生死戀》的電影改編權賣掉,就是為了給她做手術。

韓素音幼時(左)與妹妹素塵攝於北京家中。互聯網
 
50年代初,韓素音(前左二)曾在香港瑪麗醫院工作。
 
1995年韓素音(右)與丈夫陸文星在瑞士合照。互聯網
 
1987年韓素音(右)與作家冰心握手相聚。

賣電影改編權救孩子

韓素音與戰後初期的香港結下一段緣,她在1949年來到香港的瑪麗醫院工作,她一開始任職婦產科,後來她轉到了病理科,最後在醫療前線的急症室擔任主任。

當年名為Elizabeth Tang的韓素音有空就會在辦公室埋首打鍵盤,寫小說。在她的小說《生死戀》,自傳《吾宅雙門》都有描寫那些光景。及至1952年她離開香港後,專心投入寫作。
韓素音共寫了五部自傳,《傷殘的樹》寫父母的異國戀情和中西合璧的童年家庭生活;《凋謝的花朵》寫在滿目瘡痍的中國,她從童年到青年的成長過程,其初戀對象竟是執迷不悟的納粹黨徒;《無鳥的夏天》寫下她與不少中國當代名人的交往和第一段婚姻,另外還有《吾宅雙門》和《鳳凰的收穫》。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