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2日星期三

舉報中共中央編譯局長衣俊卿婚外情


博士常艷,日前實名舉報了中共中央編譯局局長衣俊卿。常自曝曾與衣局長婚外情史,包括17次在酒店開房等細節。

明鏡博客轉發了常艷的舉報全文:





衣俊卿簡介
來源:中央編譯局網站


  衣俊卿,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央編譯局局長。1976年7月—1978年2月在黑龍江省虎林縣迎春糧庫青年點下鄉,198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87年獲貝爾格萊德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曾先后擔任黑龍江大學哲學系主任,《求是學刊》主編,黑龍江大學副校長,黑龍江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2007年3月起任黑龍江省委宣傳部部長、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書記,2007年4月起擔任黑龍江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書記。2010年2月起擔任中央編譯局局長。現兼任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副會長、中國俄羅斯東歐中亞學會副會長、中國辯証唯物主義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人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

  長期從事馬克思主義文化哲學、國外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領域:馬克思的實踐哲學、當代馬克思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論。主要著作有:《實踐派的探索與實踐哲學的述評》、《東歐的新馬克思主義》、《現代化與日常生活批評》、《歷史與烏托邦》、《回歸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學》、《20世紀的新馬克思主義》、《20世紀的文化批判》、《文化哲學》、《現代化與文化阻滯力》等。譯著:《日常生活》和《宗教與當代西方文化》。在各類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200多篇。

  曾榮獲黑龍江省十大杰出青年、黑龍江省新長征突擊手、全國留學回國人員先進個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等稱號,並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以及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中國高層領導人有3個優先事項



首要是保住飯碗,
其次是確保共產黨政權的鐵腕統治,
唯有前兩點完成後,
他們才會想到為國家和人民做點事,
當然,絕不能與第一和第二項衝突。

(台幣定價。電子版接受台幣、人民幣、美金付款。)

國法輕賤,黨內民主等於權貴分贓

政治體制改革從黨內民主開始做法行不通。

政治體制改革不能從黨內民主開始 ——與馮勝平商榷(一)

  陳申申

  政治體制改革不能從黨內民主開始

政治改革,從黨內民主開始,一人一票,差額選舉,不僅設想,而且已經企圖實施了年。可是,做不下去。為什麼?因為這種做法是行不通的。行不通的原因很簡單,一個國法不起作用的國,黨紀也不可能有約束力。
  在現在的黨政不分的體制下,執政黨獨攬立法行政和司法的全部權。從央政治局常委開始,以“分工分管”為名,行權利分享之實。這些常委們在自己“分管”的系統中有高於法律的權利。協調他們之間的衝突,依靠的不是黨紀,更不是國法,而是親情和人情,是大佬的態度,最終是最高領導人個人最後的決定權。在黨中央的高層是這樣,在各地各部門也是這樣。
  在這樣的體制下,最高領導人的個人的權威是維持這個體制穩定運轉的關鍵所在。這種權威一旦喪失,就意味著執政黨的分裂,也意味著國家的分裂。
  在現行的執政體制之下,一方面,黨的最高領導人的權威是政治穩定所必需的。可是,另一方面,最高領導人的權威卻在不可逆轉的迅速喪失。經過最近十多年的經濟建設,社會富裕了,黨內鬥爭的性質也改變了。思想路線之爭,山頭之爭,都已經讓位於經濟利益之爭,讓位於權貴集團之爭。
現代社會,經濟糾紛需要依靠複雜的法律和司法機構的權威來協調。依靠黨的領袖的個人權威來解決經濟糾紛,只能是火上澆油和引火燒,不僅經濟糾紛不可能得到解決,執政黨領袖的個人權威卻會因此而喪失乾淨。如總是讓一個人去做他不應該做也不可能做好的事情,那就等於是在讓他蒙受恥辱。除此以外,還能得到什麼呢?一個人的威望再高,也經不住這樣的消磨。 
在這樣的背景下,所謂的黨內民主,一人一票,差額選舉能解決什麼問題?是明確各位常委都可以各立山頭,什麼事情都大家說了算,可以不服從最高領導人的個人權威?還是讓中央委員們都有拉幫結派的權利,選舉自己喜歡的“黨中央”,也就是另立中央?或是讓所有的黨員一人一票,想選誰就選誰,重新選舉中央委員會?誠然,這些都不是實行黨內民主的初衷,可是誰又能保證這些不是實行黨內民主的結果呢?
  雖然黨的高層官員權貴化是今天的現實,可是,在道義上和輿論上並沒有合法的地位。如果在這種時候實行黨內民主就會在實際上承認他們的合法地位。他們會利用這樣的合法地位去做些什麼呢?可以預見到的是,不論怎樣做,權貴集團的爭權奪利一定不會增強國力,而只會強化或者弱化某些權貴集團的利益。
還可以預見到的是,在黨政不分的體制下,為了搶佔政府官位,進而搶佔社會資源,黨內各派一定會打得頭破血流。更可以預見到的是,在這樣的混戰中不會出現新的政治制度。因為各派人物獲得利益的前提就是原來的黨政不分的體制必須存在下去。最後可以預見到的是,混亂引起分裂,分裂導致內戰。
  因此,政治體制改革從黨內民主開始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在現在的條件下,一人一票,差額選舉只會導致混亂,只有維護執政黨最高領導的權威,才有政治穩定。
  真的想要實行政治體制改革,就要放棄從黨內民主開始的設想,切切實實的建立國法的權威,實行憲政。(《內幕》第11期)

《調查》(第3輯) 中共最核心 ─ 政治局七巨頭


內容提要:

北京時間 2012  11  15 日上午 11  15 分,當由習近平、李克強、張 德江、俞正聲、劉雲山、王岐山、張高麗組成的中共第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 委會,就像明鏡新聞出版集團在整整一個月前所列出的名單,依次走進人民 大會堂東大廳與中外記者見面時,一場由中共第五代擔綱的獨具中國特色的 政治大戲,便正式開演了!

當天,中共十八屆一中全會公報所公佈的政治局委員、政治局常委、中 央書記處、中央軍委和中紀委的最終名單,與明鏡新聞出版集團各大期刊所 刊登的獨家分析和預報,以及明鏡出版社早前出版的《政治局常委之爭》和《政 治局》所披露的獨家內幕,全部完全吻合。

換句話說,何頻領導的明鏡新聞出版集團對中共十八大的獨家預報,已 百分之百獲得驗證!

過去兩三年來,明鏡新聞出版集團一直追蹤報導、分析中共十八大的人 事和政策變化。明鏡成立的十八大報導與分析小組,訪問了上百名官員、商 人和專家,整理、分析了幾百萬字文字材料,隨時捕捉各種變化信息,然後, 作出了無論在時間上、完整性和準確度上,遠遠超過全世界所有媒體的預報。

曾領導媒體準確預報了中共十六大、十七大領導名單的何頻說:如果 明鏡正確預報了,我們不會特別驕傲,這預示我們可以走更遠的路。如果明 鏡報導錯了,我們不僅要作出公開道歉,而且,要作全盤的檢視。

本書亮點:不但披露了明鏡十八大報導與分析小組對十八大高層人事佈 局分析和預報的流程和經過,還有對中共最高層——政治局七巨頭重新評估 和定位,以及更多的最新獨家內幕。

《通往中南海之路》: 從實證研究看中國領導層的變化


大事件記者柯宇倩/早在1986年,美國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約翰‧桑頓中國中心研究主任李成便著手建立一套中國政治菁英人物資料庫,20多年來不斷充實、擴大,透過實證研究找出中國官員的晉陞模式和政治規律,如今,這套資料庫已涵蓋2萬人。2012年,李成將多年的研究結果與分析,寫成《通往中南海之路——十八大前高層領導群體》(明鏡出版社出版)一書,從中國高層精英的5大主要群體來探討領導層的特點、權力淵源與政治版圖,為讀者揭開中南海的神秘面紗。

從實證研究看中國領導層的變化

在美國,關注中國時局變化的人,一定對李成這位中國問題專家不陌生。不論是各大主流媒體的報導,或主要智庫和大學所舉辦的中國議題研討會,經常都能見到李成的身影,李成對中國情勢的專業洞悉,是他成為各家邀請對象的原因。

布魯金斯學會有“全球最頂尖智庫”之稱,其歷史悠久、研究嚴謹與自由派的風格,在美國智庫裡獨樹一格,李成則是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的研究主任,同時兼任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NCUSCR)常務執行理事、美國國會中國工作小組顧問委員會委員、美國華裔菁英組織“百人會”的副主席、美國當代國際事務研究所常務董事;2008年,李成還先後擔任了希拉里‧克林頓和奧巴馬的競選顧問。

出生於上海的李成,畢業於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外語系,1985年赴美留學,獲得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亞洲學碩士和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學博士學位,其研究領域包括中國高層政治和代際更替、中國國內區域發展、中國中產階級、美中關係等,出版《通往中南海之路——十八大前高層領導群體》前,李成已著有《再次認知中國》、《中國新一代領導人》、《架起跨越太平洋的思想橋樑-美中教育交流》、《變化中的中國政治版圖——民主的前景》、《中國新興的中產階級-超越經濟轉型》等多部英文學術專著。

李成習慣用數據和實證來說話,這讓他的分析更具說服力,透過實證研究,在外界看來捉摸不定的中國高層政治,也能找出它的規律和趨勢。李成在接受《大事件》專訪時指出,自己在1986年底就開始建立一套資料庫,20多年來不斷充實、擴大,其中涵蓋的人物不只《通往中南海之路——十八大前高層領導群體》書中提到的340人,而是共約2萬人,包括許多退休官員,以及仍是省委常委、部長助理等正在崛起的人,此外,軍隊將領、央企總裁、智庫菁英、教育界、文化菁英界等也包含在資料庫中。

由資料庫可明顯看出中國官場的一個趨勢變化,李成在20年前就預測太子黨和共青團將在中國政治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當時也已能看出技術官僚正開始崛起。1982年,中國正部長、正省市長、正省委書記的100多人中,只有一個人,不到2%的比例,是技術官僚的背景,那就是李鵬,當時他擔任電力部部長,5年後的1987年,技術官僚的人數在各部門已上升到30%多,至1997年更是達70%左右,不過隨後又能看出技術官僚的人數正在逐漸下降,從2008年開始到今日又回到30%左右。

李成的資料庫也可看出領導層的教育程度變化。1978年,政治局裡的大學畢業生只佔23%,縣級幹部裡則是2%,軍隊將領是4%,如今政治局的大學畢業生是100%,其餘領域也有九成以上;李成也對海歸在中央委員會的比率做了分析,雖然海歸的定義仍值得商榷,但李成以在海外取得學位或擔任訪問學者一年以上的人為準,發現10年前中共十六大時,海歸比率為5%左右,5年前增加為10%左右,李成估計到了十八大會有17%左右,未來海歸的比重或許會越來越高。

李成對《大事件》表示,海歸在幾個部門,包括教育、外交、金融,已經佔了絕大多數。




李成。(布魯金斯學會)

破廟裡“7個人”就是宮廷7常委?




坍塌的破廟。



明鏡新聞網編譯  蕭憲聰

    莫言之所以為莫言,正因為他知道什麼事能說,什麼事不能說,這不只反映在其作品中,從他得獎後的言行舉止也可見一斑。身為第一位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本土作家,莫言有權感到驕傲,中國人有權慶祝此一偉大成就,但他終究是個以“說故事”為生的創作家,對隱喻文字擁有異於常人的敏銳度,他的話語不能單單從字面上去解釋,唯有通過更深層的分析,才能挖掘出深藏莫言心中的矛盾與掙扎。

成名為他帶來麻煩
    莫言近幾年來都是熱門的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201210月得獎消息傳出後,上百名中國和外國記者迅速聚集到他家鄉的房子外面,渴望聽到這一位可以“公開慶祝”的新科得主的感言。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於匆忙召開的記者會中,莫言對獲獎感到驚喜與快樂,他認為他的作品描寫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揉合中國文化與民族精神,可能是令他贏得諾委會青睞的原因。當記者問及對劉曉波的看法時,莫言僅淡淡表示,他曾於80年代讀過劉的作品,不過在他轉向政治後就沒有了。

    不久後,莫言告訴記者,他希望劉曉波能盡快獲釋,以便繼續進行研究和寫作。儘管這番言論不見於中國官媒,但卻被外國媒體廣泛報導,自此之後,莫言跟劉曉波的名字就常被相提並論,因為同為諾貝爾得主,他們之間的差異太鮮明、太尖銳,存在大幅讓媒體操作的空間,而這位全球唯一被監禁的和平獎得主,亦成了莫言肩上難以負荷的重擔。

    多產的莫言本來就在文學界享負盛名,但得獎事實讓他的知名度急速擴張,官媒極力吹捧,高級官員致上祝賀,人們瘋狂搶購其作品。根據英國廣播公司,地方當局還計畫成立莫言文學館,建立雕像,以及發展以莫言為主題的旅遊路線,沿途種植紅高梁,用以紀念他最有名的一部小說。從郵票、衣服到飲料瓶,莫言的形象無所不在,顯示中國人有多麼需要一座“合格”的諾貝爾獎。

    莫言本人卻希望炒作能盡快落幕,讓他回復平靜的寫作生活,成名固然帶來好處,也帶來麻煩。英國廣播公司指出,他是2012年中國作家富豪榜第二名,每年版稅達345萬美元;接受中央電視台(CCTV)專訪時,莫言對於自己幸不幸福無法提供明確答案,他說:“我現在壓力很大,憂慮忡忡,能幸福嗎?但是我要說我不幸福,你就會說太裝了吧,剛得了諾貝爾獎還不幸福”。莫言的壓力,可能就跟他身處中國這個複雜環境有關。

毀譽參半
    著名作家王蒙稱讚莫言是他這一代的代表性人物;中國作協副主席高洪波認為莫言對中國文化了解甚深,首屈一指;蘇童則說莫言的寫作完全配得上諾貝爾文學獎;另一方面,批評聲浪也從未停歇過,異議人士廖亦武對莫言得獎感到震驚,畢竟他與共產黨關係密切;流亡作家馬建指控莫言沒有負起知名文學家該有的社會責任,還有些人根據手抄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事件,指稱他極力討好共產黨。

    為了生存,莫言避免採取與政府相對的政治立場,然而他的作品從不缺乏強烈的社會批判,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截然不同的兩種莫言:現實生活中,他是一個低調的平凡人;文學領域裡,他不吝於書寫政策之冷酷,這是矛盾的性格,恐怕也是知識份子面對專制政權“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的妥協。

    即使曾經公開聲援劉曉波,但莫言到了斯德哥爾摩後不再表態,這令很多人感到失望,因為他們相信有諾貝爾桂冠的加冕,莫言應該會更願意承擔批判官方後的政治風險。英國廣播公司認為,這類的巨大期望會形影不離地跟隨莫言,成為檢視莫言的方法,不免讓他的榮譽嘗起來有點苦澀。

破廟裡的“七個人”
    廣義來說,繼達賴喇嘛、高行健和劉曉波後,莫言是第四個與中國相關的諾貝爾獎得主,也是唯一一位非政治異議者。中國人將諾貝爾獎視為至高無上的光榮,偏偏前幾次獲獎者無不使共產黨感到懊惱和尷尬,不過,就算官方認可,莫言不見得會輕鬆到哪裡去。彭博社(Bloomberg)評論作家艾明德(Adam Minter)認為,無論公不公平,莫言的獎座始終會有劉曉波的陰影。

    更糟的是,情況將因莫言的“言”與“不言”變得更複雜。艾明德指出,201210月,莫言支持釋放劉曉波,但到了斯德哥爾摩,他拒絕對此發表評論,他還將審查制度比喻成機場安檢,認為是必要的保障,諸如“有很多的中國作家關在監獄裏,這個我沒聽說過”及“我們不要認為只要是作家,就是一個高尚的人”等發言均引發爭議。這些文字有太多的解釋方式,他可以是政府的替罪羊,也可以是狡黠的批評者。

   

第一位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本土作家莫言 。

破廟裡的“七個人”

    其得獎感言末端所引述的故事同樣富饒趣味,他提到,有八個外出打工的泥瓦匠,為避一場暴風雨,躲進了一座破廟。外邊的雷聲一陣緊似一陣……有一個人說:“我們八個人中,必定一個人幹過傷天害理的壞事,誰幹過壞事,就自己走出廟接受懲罰吧,免得讓好人受到牽連”,自然沒有人願意出去。又有人提議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們就將自己的草帽往外拋吧,誰的草帽被刮出廟門,就說明誰幹了壞事,那就請他出去接受懲罰”……只有一個人的草帽被捲了出去。大家就催這個人出去受罰,他自然不願出去,眾人便將他抬起來扔出了廟門……那個人剛被扔出廟門,那座破廟轟然坍塌。

    這明顯是個隱喻故事,但莫言想表達什麼呢?微博上眾說紛紜,有人認為他藉此闡述自身政治態度,“一個無信仰、無獨立意識、無懺悔精神、暴民心理充斥的民族,將集體遭報應”;北青網評論員李星文則說:“破廟裡一個和七個的生死存亡,一方面說明世間自有公道,為惡者逃不脫終極審判,另一方面也在談論民主的歧路,多數人的暴政決策愚蠢,自食其果。”

    如有政治敏感者,對破廟裡的“七個人”大概會有另一番解讀,因為新的政治局常委人數正是七人。微博使用者“开彦UofT”提到:“莫言獲獎充滿爭議,最近他又暗挺言論審查,沒加入要求釋放曉波的行列,被世界媒體痛批。但他的獲獎演說卻充滿趣味,其中一個故事說8個泥瓦匠在廟中躲雨,空中來了個火球暗示他們其中有人幹過傷天害理的壞事,最後他們鎖定其中一個人,那個人剛被扔出廟門,那座破廟轟然坍塌。這明顯是諷刺黨的宮廷鬥。”

    這不就是莫言一貫的風格?其故事向來存在著精細的語言暗喻,就像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善與惡,他留下廣泛的想像空間,讓聽者自己解讀。政治也好,文學也罷,艾明德觀察後的結論是,多數共識依然希望莫言能潛心從事他的文學工作,沒必要非得回答劉曉波相關問題,尤其是外國媒體的刻意提問,很多人也關注到得獎感言的前半部,莫言談母親、談家鄉、談他如何成為現在這個人,這種人文關懷,比起惡臭的政治味好多了。

    無可避免地,有的人將莫言拒絕討論“國家大事”視為自我審查使然,更直指他不具有文學大師的素質。《南華早報》引用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系教授林培瑞(Perry Link)接受德國之聲(Deutsche Welle)的採訪,指出莫言的風格專注於暴力、性和人類基本需求,藉此刺激讀者感官,便是審查制度和自我審查下的結果。



編譯參考新聞:
1. http://www.bbc.co.uk/news/world-asia-china-20598875.
2. http://www.bloomberg.com/news/2012-12-11/mo-yan-s-nobel-parable-of-a-patsy-.html.
3. http://www.scmp.com/news/china/article/1103244/mo-yans-nobel-speech-splits-public-opinion.
4. http://bjyouth.ynet.com/3.1/1212/09/7668623.html.


中國人全球投資置產,反彈聲起


美聯社報導,中國人在全球大肆投資,如在法國買酒莊和在紐西蘭買牧場,引起重視傳統產業的歐洲和紐西蘭人士的擔憂和反彈,他們擔心中國的投資會破壞當地的寧靜、用他們產品名稱賣假貨,紐西蘭的民眾甚至把中國購買牧場的交易告進法院,不過最後敗訴。

紐 約研究機構Rhodium集團說,中國去年的海外投資達676億元,是美國海外投資4000億元的六分之一,到2020年,中國的海外投資可能達到2兆 元。中國大部分的海外投資是在礦業和其他相關企業,但中國投資人也著眼於偶像性質的資產,如瑞典的富豪(Volvo)汽車公司、馬德里的街角酒吧、阿根廷 的農場等。

中國的海外投資常引起當地人的反彈,這種情緒過去一向是對美國和日本,現在輪到中國,顯示出中國開始取代美國做為最大貿易商和 全球投資人的角色。外國人對中國海外投資的反彈很難區分是出於擔憂環境被破壞,還是恐外心理,總之,對他們來說,中國是一長串外國買主中最新的一批,而許 多西方人對中國的文化非常陌生。

今年5月澳門富豪吳志誠以800萬歐元買下法國勃艮第酒產區有千年歷史的杰弗雷─尚貝丹(Gevrer- Chambertin)古堡和附近的酒莊;去年中國開發商上海鵬新集團的姜照柏,以超過2億紐西蘭幣買下該國最大的家庭酪農牧場克拉法(Crafar)牧 場,都立即引起各國媒體和居民的反彈。

釀葡萄酒在法國和擠牛奶在紐西蘭,都不只是一種營生方式,更是其文化認同的核心,所以當外人以遠超過市場價格的金錢來購買這些產業時,就會引起人們的不安,擔心失去部分他們國家的靈魂和其智慧資本。

吳 志誠是香港人,但在澳門賭場工作,他購買杰弗雷─尚貝丹酒莊後,法國的媒體都大肆報導,當地農民也反對,吳志誠在一封電郵中說,當地的寧靜和傳統引起他的 興趣,他保證不破壞古老的傳統。但當地人士表示,中國擅於做假貨,他們擔心吳志誠會把杰弗雷─尚貝丹的商標貼在其他的酒上。

在姜照柏標購 到紐西蘭懷卡托地區的克拉法13座乳牛、肉牛和羊的牧場後,該國國會議員和當地農民都反對,擔心中國的牛奶會被貼紐西蘭標籤出售,特別是中國在2008年 發生過牛奶被加入三聚氰胺的事件。當地的企業家、農民和土著聯合把此案告入法庭,以阻止這項交易,今年10月該國最高法院決定不聽審此案,使交易繼續進 行。

全世界許多人都擔憂,中國在海外買農場是為了確保對其13億人民的糧食供應,中國駐紐西蘭大使徐建國說,中國投資人只把這些投資當做 市場機會,「中國人民的生活改善,需求高端產品,中國確實從法國進口許多紅酒,從紐西蘭進口乳製品,但其數量比起中國市場的總需求是太少了」。

世界新聞網編譯中心紐約11日電


江朱時代:政治人格分裂出社會多元



  《明鏡月刊》何頻




中國政治總是與人們的預測逆行,以致很多人喪失了預言中國未來的熱情和信心。

  事實上,中國的未來並沒有迷失。中共專制的崩潰,民主中國的到來,從來沒有象今天這樣具有希望。一個民智正開的社會,正將中共體制的惡量消耗殆盡。

  中共新一代領導人習近平能扭轉這個局勢的唯一選擇是,進行根本性的政治體制改革。否則,我們只用等待一個“意外”,也許還不是一個“大意外”,而是一件可能原本微不足道的“小事”……

  現在,我們來看看,這個希望是怎樣到來的。

江朱時代:政治人格分裂出社會多元

  1989年六四事件是一個明顯的分水嶺,知識分子對自由民主的浪漫想像被坦克碾碎了,無力的民眾只能私底下譏諷一下政變的得勝者,李鵬是所有人最集中的發泄對象,“你太李鵬了!”,是罵人愚蠢比較惡毒又帶有玩笑的話。

  即使是官僚系統,對新總書記江澤民的評價也充滿嘲弄的口吻,“他太不像一個國家領導人的樣子,而像個文工團員。”這是老幹部中廣泛流傳的一句笑話。

  有史為鑒,人們也不相信沒有深厚根基和顯著政績的江澤民能坐穩龍椅。

  中共用“打砸搶”(太子黨在形容他們父輩取得政權時,常用“打”江山,其實要加上“砸”和“搶”才更準確)的方式建立政權之後,為了爭奪“接班人”之位,無日不陷入慘烈權爭。毛澤東時代,高崗、劉少奇、林彪因此死於非死,最終從湖南家鄉選了個山西“老實人”華國鋒;鄧小平“恩將仇報”,自己謀得“太上皇”之位後,接連廢掉了華國鋒、胡躍邦、趙紫陽,在血腥中扶出個“表演藝術家江澤民”。

  可是,江澤民比前任胡躍邦、趙紫陽世故,懂得討元老討心,這些元老包括鄧小平、陳雲,也包括李先念、王震。甚至傳說,習近平的父親習仲勳、薄熙來的父親薄一波,也是江的支持者。傳聞,當有人動念廢除江澤民的時候,習仲勳和薄一波便加以反對。江因此報恩,努力將習薄的公子扶上了高層的舞台。

  最後,江澤民當了十多年中共“老大”,而且平安下台。固然,中共第一代元老的凋零,尤其是鄧小平的去世,使江澤民擺脫了“兒皇帝”的命運,是重要背景。從另一個角度看,人們當初預測江澤民政治命運的時候,忽略了當時中國和國際社會的關係的變化,忽略了江澤民為人和從政的多重品性。

  江澤民上台初期,中共由於“大屠殺”,由於拒絕和蘇東國家一起民主轉型,陷入四面楚歌之境。鄧小平的1992年的南巡,給了江澤民一個猛烈的巴掌,使這個曾聲稱欲將“中國資本家破產”,隨時面臨被趕下台的總書記,來了個大轉身,放開手腳擁抱“資本家”。

  這個階段,中共是謙卑的,江澤民不只是個人賣弄,他露出微笑、梳頭髮、彈鋼琴、背林肯演講詞,都是為了討好西方,秀幾句英文亦是。他向正尋求市場擴張的西方企業家發出邀請,他的演講總忘不了承諾:中國的崛起,是和平的崛起。


江澤民的作為比較出奇

  追求經濟發展,成了全民大合唱,軟化了人們政治的熱情,換取了中共生存時間。民運理論家胡平哀嘆:這是一個“犬儒時代”。

  中共活了下來。中國社會的發展,並不完全如人們的預期,不過,它並非是什麼都沒有發生。江澤民便是一個案例。

  一方面,江澤民的形象是可憎的。江澤民怒斥香港記者的醜態被廣泛流傳,尤其是他下令打壓“法輪功”,全國各地制造了無數起慘無人道的罪案,更使他被描繪成“無惡不作的公敵”。即使現在,在世界各地,人們很容易在旅遊景點看到“法輪功”陳列的江澤民“作惡的政績”,毛澤東也不曾有此“待遇”。

  另一方面,江澤民的作為比較出奇,有點令人不解。

  “六四”受難者並沒有公開被平反,但很多因為政治異議而入獄的民主先驅被釋放了,有的還到了西方。有人說,江澤民是利用民主人士作人質,換來了西方對中國的外交解凍。不過,細心一點,我們可以發現,除了總理李鵬,幾乎所有在“六四”時露出凶相的官員,都被江澤民拋棄了,包括臭名昭著的袁木、何東昌、李鐵映、張工等。

  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楊白冰、中共北京市委書記陳希同,都是“六四”事件中的強勢官員,而且因此升為政治局委員。幾年之後,楊白冰因為在軍中建立個人派系,戲劇化地失去了所有權力,對江澤民不服的陳希同更被判重刑。這其實是兩場不流血的宮廷政變,尤其楊、陳都曾是鄧小平喜歡的重臣。江澤民是怎樣扭轉形勢的?至今仍沒人說明白。(《明鏡月刊》第34期)
《明鏡月刊》長期訂閱

http://www.pubu.com.tw/magazine/166?apKey=fedd22f528

陳毅是黨史人物中被編造得最厲害的兩人之一


《新史記》記者 高伐林


年紀輕輕就成爲美國有機化學博士,並在美國從事科技工作的司馬清揚,十年前,絕對想不到自己會成爲中共黨史專家,竟在短短兩年多內一口氣出版了三本關於林彪 和周恩來的研究專著:《新發現的周恩來》(與歐陽龍門合著,明鏡出版社)、《找尋真實的林彪》(與丁凱文合作,中國文革歷史出 版社)、近50萬字的上下冊《穿越歷史的迷霧——周恩來與林彪》(明鏡出版社)。
司馬清揚現居加州。《新史記》記者撥通電話,對他進行專訪。



司 馬清揚:(續前)大家都知道林彪孤言寡語,但是有一次粟裕來訪,八九點鐘就到了,到晚上還沒有聊完,談了整整一天。林彪自己想談的,就哇啦哇啦講個不停; 對於不感興趣的事,他就不開口了。說他怕風、怕太陽吧,他帶他兒子視察的時候,在烈日下走了一個小時;他去井岡山,走得很快,在山頂上,風很大,他在那裏 站著眺望,站了十幾分鐘。所以我覺得這裏有心理因素,想做的事,他就什麼風呀水呀太陽呀,都不怕了;不想做的事,風呀水呀太陽呀就全來了,就病怏怏的。

新史記:有人會解釋為“政治病”。

司馬清揚:林彪確實身體上有問題,也有些精神不正常之處,我在書裏沒有寫得很詳細。比如說他的“潔癖”,就很奇怪:他在很長時間中不洗澡不洗臉,但他接見人握過手之後第一件事,就是找衛生間“洗手”。他做事也很有條理,在“文革”中救邱會作、李作鵬,都顯得很精明。

我 看,林彪是有一種精神憂鬱症。病是從1950年就開始的,從蘇聯回來之後很短時間,他就不能工作了。這是怎麼回事呢?我分析是這樣的:參加萬米長跑,如果 實際上早跑過了一萬米,但你告訴他還沒到、還沒到,他會一直跑下去;如果你在八千米就告訴他“你跑到了萬米了”,他立馬就倒下去了。一個人本來每天都要鍛 煉,突然不鍛煉了,他反而很快就垮了。戰爭如果打下去,林彪會堅持下來;但戰爭一旦結束了,林彪的精神支柱,他腦子的著力點,就都失去了,人很容易就垮 了。

林彪對周恩來是看得很透的。我覺得,林彪在“913”之所以要深夜起飛離開,其實並不在乎去哪裏,他只是得知周 恩來要來了,他要避開周恩來。周恩來到哪裏都帶著大量官員,他若帶著大量人馬到北戴河,就可以將林彪控制起來。而林彪只要避開周恩來,到其它城市都可以很 自在,都不會感到受威脅,因爲毛澤東不可能公開跟林彪決裂麼。

陳毅反過毛卻與毛關係不錯

新史記:你這本書寫完了,再寫什麼呢?還打算繼續研究周、林問題嗎?或者將視野擴展到黨史、文革史其它人物和課題?

司 馬清揚:寫周恩來與外交部。我已經出版的兩本與周恩來有關的書中,寫到外交部很少,只在第三本書中,有一個小的章節,寫到周恩來與外交部的“文革”。寫周 恩來與外交部,也涉及陳毅與周恩來的淵源,從早期黃花塘事件,要一直寫到“文革”結束、喬冠華。材料搜集很困難啊,外交部本來就是一個國家機密特別多的單 位。所以這一本我寫得很慢。

黨史人物中被編造得最厲害的、離真實最遠的,一個是周恩來,一個是陳毅。陳毅完全不是人們所以為的那樣,他的形象很不全面。


司馬清揚:人們所瞭解的陳毅形象很不全面。

人們並不瞭解,陳毅的心胸很狹窄,在中共建政之後幾次重大鬥爭中 ,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像高饒事件,像1958年軍委擴大會議反教條主義鬥爭,還有“文革”期間……由於官方材料不公開,以致於人們對他的理解是有偏差的。你知道陳毅有一首詩吧,“大雪壓青松”?

新史記:“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
司馬清揚:對,就是這首《冬夜雜詠》第一首,1962年的《詩刊》第一期發表的。但到底是反映什麼?

新史記:一般認為,是用青松來象徵在六十年代三年困難時期、“帝修反大合唱”當中,中國共產黨人堅定不移的大無畏精神。

司 馬清揚:對,這是官方的解釋。實際上他表達的是對毛澤東的忠誠,他認為毛澤東發動大躍進的決策是對的,造成大饑荒、餓死那麼多人,他堅持這麽認為,說要知 道毛澤東的正確,須“待到雪化時”。我這種說法是有根據的:陳毅私下與別人聊過這首詩。他講,毛主席就是一棵大青松。歷史上陳毅是反對過毛澤東的,但陳毅 與毛的關係一直相處得還不錯。我相信,他們之間一定有些我們目前還不知道的事,維繫著他們之間的關係。“反右”期間,陳毅是大大地支持毛澤東的,並不是像 人們所以爲的,陳毅多麽多麽愛護知識分子——很多人找陳毅,要求陳毅幫他們說句話,陳毅都沒有做。

我這本書,周恩來、陳毅和外交部,三個方面都會涉及。

新史記:謝謝您,祝您新書成功!
司馬清揚:再見! (《新史記》第8期)
-----------------------------------------------

全套《新史記》雜誌電子版,均可下載至蘋果iOS或Android的智慧型手機、平版電腦、個人電腦、電子書閱讀器上閱讀。不需出門,也能細細品味《新史記》。

新史記雜誌社專頁:http://www.pubu.com.tw/store/75187

《新史記》長期訂閱

http://www.pubu.com.tw/magazine/168?apKey=fedd22f528

每期零售價:25美元、68港 元、350台幣。

長期訂閱享優惠:

18期, 優惠價台幣3150元 (平均每期175元)

12期, 優惠價台幣2520元 (平均每期210元)

6期, 優惠價台幣1470元 (平均每期245元)

3期, 優惠價台幣840元 (平均每期280元)

接受台幣、美金、人民幣線上付款

明鏡書城:http://city.mirrorbooks.com

viBook電子書城:http://www.vibook.com.tw/

艾未未“语录”问世


 艾未未手捧“黑宝书”(Larry Warsh提供)

燕青

中国多媒体艺术家和“行动家”艾未未的一本“语录”,今天(2012年12月12日)在美国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正式出版。

​​艾未未的这本“语录”是由他的朋友、纽约的一位艺术收藏家拉瑞·沃尔师(Larry Warsh)根据艾未未过去写的文章、接受各国媒体采访期间表达的观点、以及在个人推特上的表述等等摘录整理成文的。该书大致划分为六个部分,即言论自由、艺术与政治/社会意义上的参与、政府的职能与道义上的选择、网络时代、历史与未来、反思。

*‘黑宝书’与‘红宝书’*

艾未未的这本“语录”的封面和封底都是黑色,英文书名叫作Weiwei-isms;从外表和形式上来看,不免让人想起另外一本语录--“红宝书”,那就是上个世纪中国国民人手一册的“伟大领袖”  “毛主席语录”。

艾未未在近年来的艺术作品当中将发生在中国的一些事件,以及他对中国文化符号的理解(以及不解),通过各种媒介,“翻译”、或者说是“表达”出来。今天正式出版的这本“黑色”的小册子,可以说是艾未未和他的朋友们对“毛主席语录”的一次艺术性的、意外的“转型”。

*一场有言的战争*

该书的编辑、艾未未的友人兼收藏家沃尔师在书的引言中写到:连同其他的艺术手法,艾未未用文字来显示中国政府在言行之间的鸿沟 ...... 对艾未未来讲,这是一场“有言”的战争,口里说出的、笔下写出的、推特推出的话语,都仿佛“枪子儿”一般。

英国[金融时报](The Financial Times)专栏作家彼得·阿斯波顿(Peter Aspden)在为艾未未的这本“黑宝书”撰写的书评中评论“艾未未现象”时说,从一定意义上讲,可以从“历史决定论”的角度来看(即“历史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外界需要在这个时候通过这么样的一个特殊人物,来凝聚其针对中国的“崛起”(即对中国目前的发展状态)而怀有的保留。彼得·阿斯波顿说,无庸讳言,这么样的一个人物不大会来自政界或者是商界。

*历程*

和艾未未认识、交往多年的艺术收藏家、艾未未“语录”的编辑拉瑞·沃尔师从纽约接受美国之音采访的时候说,从2004年认识艾未未到现在,感觉他确实有一些变化;2008年设计“鸟巢”时候的艾未未或许还相对比较“温和”,但是过去这些年里(从2008年8月8号北京奥运那一天算起,到2012年12月12日这四年零四个月)各种各样的经历,或许迫使艾未未的“社会责任感”更加凸显出来。

刚刚问世的艾未未“语录”第95页上有一段话,记录了他2009年的一段经历和感受:

“我在四川被警察打了以后,住进德国一家医院,医生告诉我说,大脑出血,而且人差点就完了;我被送到外科急诊。醒过来以后,我觉得和正常人没什么两样。但是,我知道,除非我自己、还有其他中国人能够在自由状态下生活,否则我永远不会觉得自己是完整的人。”

*何时在中国出版?*

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对美国之音介绍说,艾未未的这本英文“语录”截止到目前,已经印了一万册,在美国可以从网上以及各大书店买到。

至于这本书何时能在中国大陆出版,答案或许如同“中国什么时候将成为民主社会”一样深奥。

*和我的生命分不开的*

就在艾未未“语录”出版之际,美国公共电视台(PBS)星期二晚间(2012年12月11日)在“新闻时段”(News Hour) 节目里播放了最近对艾未未的一段采访。

采访期间,艾未未说:“我尽量对官方保持礼貌,因为我个人很脆弱,而且从一定意义上讲,一点权力也没有。但是我同时也非常清楚地告诉他们,你们改变不了我的想法,因为这些想法和我的生命是分不开的,只要我活一天,我的这些想法就存在一天。”

*中国新一任领导层*

在被问到中国新一任领导层的问题时,艾未未说:“我真的是不知道。我也不觉得有任何人对这个问题有答案。一切都是在非常不透明的状况下进行的;我们不知道这些人以前的政绩都有哪些,都有过什么想法,或者说是做过什么决策,也根本不知道他们未来会有什么想法,或者说是会做出什么决策。”

*看好80后、90后*

艾未未在接受美国公共电视台(PBS)采访期间说,让他真正怀有希望的,是“新的一代”,也就是那些八十、九十年代出生、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他们比以往任何一代人都更加渴望独立(思想)和自由。”

艾未未称互联网对中国这样的社会具有着“神奇”的功效:“或许只有通过互联网,人们才有可能意识到,还有其他的人,和我想的一样。”他说,这也正是一个民众自主的社会架构的基础。

“我希望有一天,他们(中国共产体制下的掌权人)能够意识到,不让一个人把自己真正的想法讲出来,是一个罪过;不鼓励民众去创造、发挥,自由表达,是一个罪过。”

美国之音中文网

传薄熙来中风 目前已脱离生命危险

作者 法广

根据海外中文网站博讯网周二报道,涉入贪腐等桉的中共前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11月中旬传出中风消息,目前已经脱离生命危险。

博讯网记者端木江山发自北京的报道说,薄熙来11月中旬脑干出血,紧急送往解放军301医院,北京当局全力抢救。

报道引述消息人士说法,薄熙来住院期间,因为谋杀桉遭判刑的妻子谷开来获得特许,在6名武警看押下,从监狱到301医院探望病危的薄熙来。

根据报道,薄熙来仍在北京301医院住院,生命虽无大碍,短期之内难以恢复健康。

根据博讯推测,大陆当局将延迟审判薄熙来时间,视薄熙来的健康状况而定。

薄熙来在重庆主政期间主导“唱红打黑”。今年因为涉嫌贪腐严重违纪等原因被解除重庆市委书记职务,9月被开除中共党籍与公职,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郑义:为两农民在纽约时报上打环保广告叫好

前几天,美国博讯中文网报导了一条消息:“两农民陈法庆吴立红纽时打广告 施压中共七常委重环保”。这个标题有点意思,向中共施压保护环境,怎麽跑到《纽约时报》上来了?看来内战外打,已经成为规律。中国人受的压迫和委屈,要借用美国媒体,出口转内销。

本来,这两位农民兄弟先去找了《人民日报》,不发消息,花钱买块广告总行了吧?他们非常温和,不过是想刊登一则环保公益广告,先祝贺七名新当选的政治局常委,然後顺便请他们重视环保。

为此,两人凑了十多万块人民币当广告费。但《人民日报》广告负责人说:“这是政治广告,由农民做广告来祝贺新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太敏感。我们不敢登这个广告。”这个逻辑太神了,农民怎麽就不能祝贺党的领导人当选?大资本家大财团大权贵登广告祝贺不是更敏感了吗?何不乾脆讲明白了:这是我们的家务事,不需要你们这些泥腿子来插一脚。

不过,《人民日报》还真是无愧于党的舆论总监,一眼就看穿了要害之处:花钱登这种广告,那实在是因为没讲理的地方了。在中国,他们到底没有找到可以刊登他们广告的传媒。白白提着十几万块钱转来转去。

最後,他们的目光越出了国境。2012年11月30日,《纽约时报》A叠第24版新闻版刊登了他们的中丶英文环保公益广告。他们在广告词中恭喜七名新领导人走马上任。并告诫他们必须“保护环境言行一致”。

陈法庆先生说:“做广告有两种用途:一种是推销产品去赢利赚钱,另一种是上访请愿,在中国所有上访的道路都被堵死了,才会选择以做广告的形式来倾诉我的不满。”

另一位吴立红先生说:“我们希望他们言行一致。我们两个来自长江三角洲的农民都能把环保工作做得这么好,那么你们七个党和国家领导人有什么理由做不好呢?……没有理由做不好。对吧?”

——可怜的农民兄弟,尽量陪着小心,说几句央格的话。不知道他们闹没闹清,共产党的领导又不是你们选出来的,凭什麽要听你们的谆谆告诫!如今在中国,放任污染是有利可图的大买卖。

我对两位环保先进真是十二万分敬佩。普普通通的农民,社会最底层,位卑未敢忘忧国!陈法庆是农民,45岁,二级听力残疾,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人。他从1996年开始关注环境保护,已经坚持16年了。他曾经为了当地的粉尘丶噪音,水污染,状告余杭区环保局,浙江省政府丶省环保局,最後一直告到国家环保总局,可以想见,这完全是异想天开的事。

另一位吴立红,44岁,也是农民,江苏宜兴人。关注太湖污染已经14年了。为了跟排放有毒废水丶废料的数百家化工企业斗,他和妻子先后丢了工作。他还屡遭当地警察的骚扰丶拘留,甚至被冤狱3年。他说在监狱里还受到警察的“酷刑折磨”,逼迫他放弃对太湖环保的关注。他的义举打动了国境内外那些希望地球变得清洁美好的人们,绿色环球基金会授予他2011年的“绿色英雄奖”。当然也打动了当权者:不仅警察对他进行监视,他的家被不明身份者两次纵火,并受到了危及生命的威胁和警告。

我以为当政者尤其是最高当局实在是没有理由去压制迫害这麽可爱的农民兄弟。身居高位,不可能没有任何压力,当成转机就是另一番天地。更何况,人家登广告是祝贺并且央求你们,又不是过去那种贴城门口的悬赏告示:多少万买谁谁谁的人头。

2012年12月11日

(文章只代表特约评论员个人的立场和观点)

自由亚洲电台

日本官民對朝鮮發射顯震驚與慌亂

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藤村修
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藤村修在安全保障緊急會議召開後進行臨時記者會。

童倩   BBC中文網日本特約記者

朝鮮周三(12月12日)上午自稱成功發射人造衛星、國際社會廣泛相信是導彈的結果令日本官民都表現震驚。

部分傳媒印刷《號外》在東京街頭上發放時,被眾多市民圍堵索取。

雖然首相野田佳彥周三下午說,日本已向朝鮮提出了強烈抗議,但顯然日本還對朝鮮何以超出各種情報範圍並成功發射摸不著頭腦。

防衛大臣森本敏周三下午說,日本確認了朝鮮東倉裏發射台日前拆除了發射物體的情報,但周三的發射是後來物體又恢復到東倉裏發射台,還是另有發射地點,目前不能回答。

內閣緊急開會

日本內閣在朝鮮發射後約一小時於官邸召開安全保障緊急會議,據內閣官房長官藤村修事後召開臨時記者會說明,日本得到戒備中的美軍衛星情報,因朝鮮發射的物體沒掉在日本的跡象,所以日本沒啟動迎擊措施。

他說:「現階段看來日本國土未受影響,希望國民冷靜並以常態對應」。

藤村說,首相野田佳彥在會議上要求政府有關各部持著緊張感收集情報和分析、盡量向國民提供訊息和採取萬無一失的態勢防備不測事態。

有報道說,基於美軍情報,沖繩周三曾發出過警報。

尋求內外對策

藤村說:「朝鮮這次發射是有損和平安定的行為、違反聯合國安理會的決議和議長聲明,朝鮮無視國際社會的克制要求、強行發射,是極為遺憾和不能容忍的行為。」

他說日本將與美國、韓國、中國、俄羅斯等有關各國合作,採取對應舉措,同時日本自身將在聯合國討論的基礎上,研究追加制裁朝鮮的措施。

直至朝鮮發射前,日本與大部分國際社會看法一樣,相信朝鮮周二拆除發射台上的推進器等物體是顯示朝鮮發射技術存在根本缺陷,所以延遲發射期到29日、甚至可能最終因氣候惡劣取消發射,防衛省周二晚還下令延長戒備到29日。

防衛省在東京和沖繩共7個地點部署了地對空迎擊導彈系統愛國者3號(PAC-3)和海對空迎擊導彈系統MS-3。

傳媒慌亂分析

而日本各大傳媒也紛紛對朝鮮發射時間、技術都超出預測難掩震驚和慌亂窘態。

過去兩天都引述不同軍事專家的分析指朝鮮不可能從有限的幾個援助國家引進遠程導彈技術獲得成功、不可能今年4月發射失敗半年就神速改進等的傳媒,周三部分已掉轉口氣,表達對朝鮮威脅的驚恐不安。

例如東京廣播系統電視(TBS)午間議論「本不該發射的,何以成功」題目時,指朝鮮正邁向強盛國家,作為嘉賓的《朝鮮日報》(Daily NK)東京分社長高英起更說,今年是已故朝鮮領導人金日成誕辰百年,朝鮮早就提出要在政治、思想、軍事、技術等方面成為強盛國家的目標,這次發射成功,可視為進入邁向這一目標過程的重要里程碑等。

朝日電視台也引述軍事專家間的看法說,日本最憂慮的是這次發射的第二段推進器可能是

諾頓導彈,如果朝鮮擁有射程3500公里的導彈,並通過升高空中弧度攻擊日本的話,日本目前的導彈迎擊系統並未達那種高度、不足以迎擊。

BBC中文網

美國太空專家:北韓衛星進入軌道

美國哈佛史密森尼天體物理中心(CfA)太空專家表示,北韓成功將1枚衛星送進軌道。

哈佛史密森尼天體物理中心的專家麥道威(Jonathan McDowell)指出,北韓今天上午發射的「銀河三號」(Unha-3)火箭,成功將衛星送上軌道,為「北韓的完美成功」。

北美航太防衛司令部(NORAD)官員表示,根據美國飛彈防禦及預警系統偵測追蹤,北韓飛彈似乎成功將1個物體送上軌道。

北美航太防衛司令部在聲明中指出:「初步跡象顯示,這枚飛彈上的1個物體,似乎進入軌道。」

麥道威說,根據他自己的推測,北美航太防衛司令部識別為「39026, 2012-072A」的物體,就是來自北韓衛星。

麥道威說,所謂成功可定義成「至少有東西進入地球軌道」,不過,「這次發射顯然比上次成功許多,也是有史以來最好的一次。北韓證實基本設計沒問題」。

北韓發射長程火箭後,北韓國營媒體立即宣稱非軍事衛星成功進入軌道,但南韓和日本皆表示,無法立即證實此一訊息。1011212

中央社首爾12日綜合外電報導

陸客踢下美國 精品消費冠全球

貝恩策略顧問公司(Bain & Co.)表示,今年大陸消費者超越美國,高級精品消費力居全球之冠,大陸在國內外高檔精品消費占全球銷售25%的比重。

根據貝恩公司今天發布的報告,美國消費者現在在全球精品銷售中占1/5,日本消費者以14%排在其後。

在國內外橫掃精品的大陸消費者財力愈來愈雄厚,也促使Burberry集團、普拉達集團(Prada SpA)等企業紛紛在亞洲拓展版圖。

貝恩公司表示,大陸消費者在大陸以外的花費占他們總支出逾60%。

大陸國內精品去年銷售額料達1060億元人民幣(170億美元),今年則預期將成長7%。這比去年的增幅30%還慢,主因全球第2大經濟體─大陸經濟擴張轉弱,加上愈來愈多大陸民眾在國外採買精品。

根據這份報告,大陸觀光客通常都在歐洲血拼,因歐元貶值及稅差的關係,他們在歐洲買名錶最多可以省4成。

大陸第3季國內生產毛額(GDP)擴張7.4%,創下3年來最低紀錄。貝恩公司表示,在企業減少送禮及海外購物增加下,大陸名錶珠寶業受成長趨緩的衝擊最大。(譯者:中央社陳昱婷)1011212

中央社台北12日電

明鏡網瀏覽排行榜(2012年12月11日)

2012年12月11日《歷史日報》


2012年12月11日《明镜郵報》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