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2日星期日

基辛格谈中国外交战略: 好比下围棋



朝鲜日报/撰稿=朴胜俊,仁川大学中文系特邀教授、前朝鲜日报驻北京特派记者 

▲《论中国》/作者:亨利•基辛格/民音社出版/686页
亨利•基辛格在著作《论中国》(原题:《On China》)中这样描述了首次见到毛泽东(1893-1976年)的时刻。

“……得知我是在座者中唯一一名博士后,毛泽东说‘让那位当今天的主要演讲者如何?’毛泽东喜欢玩让客人之间产生‘矛盾’的游戏,这似乎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基辛格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是1972年2月21日,地点是北京中南海内的毛泽东私人书房——菊香书屋。就在7个月前,基辛格在以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安全顾问的身份访问巴基斯坦的过程中,曾秘密飞往北京会见周恩来,创造了“中美和解”的历史性事件。基辛格同周恩来进行了马拉松式会谈,最终促成了尼克松总统的访中日程,尼克松和毛泽东之间的历史性会谈就是在菊香书屋进行的。

据基辛格透露,毛泽东在首脑会谈中也喜欢运用中国外交的基本战术——以夷制夷,即让外族之间发生矛盾。毛泽东这样说的目的是,如果“唯一的博士”、总统的安全顾问基辛格成为会场的焦点,总统尼克松自然不会高兴。

从那时开始到最近共访问中国“50次以上”的基辛格通过西洋象棋和围棋规则的差异分析了西方和中国在外交思考方式上存在的差异。西洋象棋体现的是攻击对方的王并大获全胜,而围棋追求的是相对优势和长期包围。基辛格指出,因为象棋和围棋的这种根本性差异,西洋象棋让西方最高战略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学会了“重心(Center of Gravity)”概念和“决定性攻击目标(Decisive Point)”概念,而围棋让人学会的是“战略包围”概念。他分析称,在西洋象棋中必须通过正面冲突铲除敌人的马,而在围棋中则是向棋盘上的空地移动,逐渐削弱对方的战略潜力,即“势”。


▲毛泽东(左)和基辛格。照片=法新社
基辛格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1949年成立后仅过一年,毛泽东领导的中国便于1950年10月参与了朝鲜战争,其原因也就是“围棋本色”。当时任何人都没想到,刚刚结束内战并利用从国民党俘虏手中缴获的武器艰难武装起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会同拥有核武器的最精锐美国军队抗衡。西方军队动用核武器等“炫耀军事实力威慑敌方,从而避免战争”,而毛泽东选择的中国式战争则截然相反。中国即使在不利条件下也要果断发动攻击先发制人,打破对方心理平衡,从而营造有利局面,然后再试图达成政治妥协。基辛格分析称,中国1954年至1958年在台湾海峡采取行动;1962年同印度发生边境纠纷;1961年至1971年在乌苏里江与苏联发生冲突;1979年发生中越战争时,都表现出先突袭然后达成政治妥协的特点。

历史会重演吗?基辛格预测称,如果美国和中国陷入战略矛盾状态,那么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出现的状况将会在亚洲重演。当时在欧洲以德国和英国为中心形成了对立格局。

据基辛格透露,自己40年前秘密访问北京会见周恩来时,周恩来说“如果美国和中国不是一起动摇世界,而是一起建设世界该有多好”。但对于分别倾向于西洋象棋和围棋的美国和中国而言,这种希望可能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然而,40年前基辛格和周恩来之间的秘密会晤导致韩半岛成为美国和中国各自行使影响力的地区。遗憾的是,该书没有指出如何打破中国对南北韩采取等距离外交政策并运用以夷制夷战术的现实。

[基辛格的评价]

●周恩来(1898-1976年)

“在60多年的公职生涯中,从来没有一个人像周恩来那样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虽然个子不高,但姿态优雅,表情丰富,目光炯炯有神,他用卓越的智慧和品格压倒身边人,能看透对方难以捉摸的心理。”




▲(左起)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金正恩
●邓小平(1904-1997年)

“邓小平几乎不会在寒暄等方面浪费时间,他不像毛泽东那样通过婉转、比喻的方式说出自己想说的话。他不像周恩来那样为照顾他人感受而谨言慎行,也不像毛泽东那样把我视为为数不多值得敞开心扉的有价值的哲学朋友。我们两人完全是为了处理国家事务而聚在一起,我们都是非常成熟的人,即使面临尴尬局面,也不会掺杂私人感情。”

●江泽民(1926-)

“不同于哲学天才毛泽东、高级官僚周恩来以及饱经沧桑的国家利益守护者邓小平,江泽民给人的感觉就像和蔼可亲的亲人一样。(中略)江泽民不主张哲学上的优越感。他或微笑或大笑,或讲笑话,在同对方接触的过程中建立纽带关系。无论是中国还是苏联,都没有过这种不拘小节的领导人。”

●北韩

“北韩自称为共产主义国家,但实际上权力却掌握在一个家族的手中。就在我写这本书的2011年的此时此刻,掌握这个国家的家族头目正在向二十七岁的儿子移交权力,而他根本没有任何处理国际关系的经验,也没有管理共产主义体制的经验。因为不可预测的因素,北韩随时有可能崩溃。”

網友中聯辦示威 孔慶東指荒唐



【明報專訊】北京大學教授孔慶東罵「港人是狗」言論,激發約150名市民昨響應網上號召到中聯辦抗議,要求他道歉。部分示威者將矛頭轉向內地人,批評他們「無禮貌」和「不衛生」,促請他們不要來港「爭位」和「炒貴香港樓」,有人聲稱要「反蝗蟲」,亦有人高呼「寧在香港做狗,也不願在內地做人」。孔慶東昨晚回應,批評遊行「荒唐可笑」,「借政府打壓言論自由」。

孔慶東接受有線新聞訪問時說:「你跑到中聯辦去,我不知道什麼意思,香港不是主張言論自由嗎?你是不是企圖利用政府的力量壓制言論自由啊……(這種行為)也是給香港人丟臉的。」

150人中聯辦外促孔道歉

孔慶東日前評論內地兒童於港鐵車廂吃零食麵的事件時,三度炮轟港人是「狗」,他其後否認言論,又稱「哪裏都有部分人是狗」。有本港網民在社交網站facebook發起「萬人圍堵中聯辦」抗議,至昨晚獲逾2.2萬人「讚好」;昨午則有約150人到場,他們大部分是20多歲的年輕人。

與太太帶狗示威的許先生批評,孔慶東言論挑釁,其後更「講過不算數」、「今日的我打倒昨日的我」,要求孔向港人致歉。他又指中聯辦只是集合地點,不是遊行針對對象。與4名朋友自發到場的李小姐稱,既然孔慶東自稱「孔子後人」,說話應負責任,不應進一步深化中港矛盾。

部分人坦言,希望借示威表達對內地人不滿。自製「反蝗蟲」標語的大學生謝小姐表示,內地人來港「炒貴香港樓」、「湧港產子爭奪港人資源」,又批評他們無禮貌,「在街逼來逼去,又無故罵港人」。陳小姐則說,內地人欠公民和衛生意識,「不要說在車廂食麵,便溺我也見過」。

有網友「反蝗蟲」針對內地人

有示威者其後高呼針對內地人的口號,指「寧願在香港做狗,都不願在大陸做人」,又說若「港人是狗,請內地人勿來爭奶粉、爭福利、爭位」、「污染香港交通」,獲不少在場者和應。

有份示威的27歲陳先生,則不認同針對內地人的口號,「這場合只是就孔慶東的言論示威,無必要製造分化」。

另外,時事評論員劉銳紹在港台節目《城市論壇》提醒示威者「清醒」,「不應情緒化對情緒化,事件和中聯辦無關的」。自由黨劉健儀則要求孔慶東「鄭重道歉、鞠躬謝罪」。

港人抗议北大教授辱港言论 吁北京反驳


VOA记者: 黎堡 

香港民众中联办外抗议北京教授冒犯港人
图片来源: 美国之音黎堡
香港民众中联办外抗议北京教授冒犯港人
香港民众对北京大学一名教授辱骂港人表示强烈愤慨。一些人到中央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外示威,要求北京官员反驳孔庆东教授冒犯港人的言论。

数以百计的香港民众在中国农历新年除夕的下午聚集在中联办外,高呼“香港人讲广东话”等口号,抗议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冒犯港人的言论。
*孔庆东:许多港人是狗 不说普通话是王八蛋*
抗议者反称孔庆东是狗
美国之音黎堡
抗议者反称孔庆东是狗
孔庆东日前在中国大陆一个电视台节目中说,香港许多人跟英国殖民者当走狗当惯了,到现在还是狗。他还说,中国人有义务说普通话,香港许多人故意不说普通话,他们是“王八蛋”。

孔庆东说这些话的视频被网民疯传,并引发港人的愤怒。网民在社交网站上发出呼吁,号召港人到中联办示威。

带着一家四口来示威的罗女士说,大家聚集在这里的目的是希望大陆当局听到港人的不满。

罗女士说:“今天这个时候,我们大家为什么会聚集在一起呢?其实就是想反映我们每一个人心里对这件事的反应。”

在此之前,香港发生了一系列涉及大陆游客的事件,导致两地之间的矛盾升级,其中包括大陆孕妇到香港产子导致医疗资源紧张,一家外国名牌产品商店只让大陆游客拍照却禁止本地港人拍照。最新的一起冲突源自大陆游客违反规定在香港地铁上饮食,引发港人的不满和相互争吵。北大教授孔庆东就是在评论这起地铁饮食事件时做出了冒犯许多港人的言论。

*有人怀疑北京是幕后黑手 港人促北京反驳*

参加示威的周钟扬和不少港人认为,孔庆东发表有关言论的背后可能有中国政府官员唆使。

周钟扬说:“ 北京大学很多教授是党的喉舌。我觉得他在带出一个信息,试图分化香港人。如果达到分化的目的时,香港人与内地人就有一种疏离感,这样香港作为一个言论自由的平台影响大陆的作用就会减少。”

上个月,香港大学的一项民调显示,三分之二的香港人认同自己是香港人或中国的香港人,只有三分之一的港人认为自己是中国人或是在香港的中国人。这项民调遭到北京当局的强烈谴责。
港人周钟扬怀疑教授幕后有北京黑手
美国之音黎堡
港人周钟扬怀疑教授幕后有北京黑手
周钟扬承认他没有掌握任何证据证明北京当局是孔庆东教授幕后的黑手,因此他希望中联办官员出来澄清事实,并反驳孔庆东辱骂港人的言论。

*孔庆东试图淡化冒犯言论*

迄今为止,中央政府官员还没有对孔庆东的言论发表评论。两位竞选香港特区行政长官的候选人说,这位教授的话不代表大陆人的观点。

孔庆东星期天在互联网上回应港人对他的强烈不满。他辩解说,自己没有说过香港人是狗,但坚称部分港人是狗。

中国大陆一些网民对孔庆东表示支持,认为他的言论虽然有些过火,但许多香港人歧视大陆人也应受到批评。

许多港人则表示,他们并不刻意歧视大陆人,但感到许多大陆人在香港的行为搞乱了香港多年来形成的良好秩序。

北韓大使無證釣魚 德媒調侃

南韓媒體報導指出,北韓駐德國大使李時洪(Lee Si-hong,譯音)15日下午在西柏林哈弗爾河附近無證垂釣被警方揭發,並遭德國媒體調侃是否北韓外交官的糧食也有困難。

南韓第一大報「朝鮮日報」今天在要聞綜合版以「北韓駐德國大使無證垂釣還耍無賴--德媒體:難道外交官的糧食也困難?」為標題,引述德國「柏林晨報」18日的消息,報導了北韓駐德大使被德國媒體調侃的新聞。

據德國「柏林晨報」的消息指出,德國警方發現一名男子在西柏林施潘道地區哈弗爾河邊悠閒垂釣,遂要求出示釣魚許可證。但這名男子只說自己是北韓大使,並未出示身份證明。

報導指出,現場警察向本部聯絡查找北韓大使的最近照片及個人信息,隨後本部派來的警察帶著照片和相關資料到達現場,才確認這名男子的身份。

柏林晨報指出,警察在筆錄中寫道:「分明使用能夠聽得懂的英語要求他停止釣魚,但該男子只是以笑回應,無視警方的制止,繼續垂釣。」

報導指出,在德國,非法垂釣將處以200歐元罰款,但因外交官有豁免權,警方不便採取任何行動。李時洪是於去年6月出任北韓駐德國大使。

報導引述柏林警察工會主席艾森賴希指責說,「外交官應該以身作則。如果外交官在這些事上享有免責權,我想任何一位市民都不會認同。」

柏林晨報甚至調侃:「據說北韓居民糧食短缺問題嚴重,看來北韓外交使節團的情況也不是很好。」

美軍太平洋艦隊 由中國通掌舵


(中央社夏威夷珍珠港22日綜合外電報導)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司令20日易人,由原本擔任戰略司令部副司令的海軍上將韓奈(Cecil Haney)掌舵,這位通曉中國情況的將領表示將致力確保亞太地區海上航行自由。

曾任潛艦分遣隊指揮官的韓奈取代退休的華爾希上將(Patrick Walsh),他在交接儀式中表示,將與美軍其他軍種合作,與盟國及夥伴協力支持美軍太平洋司令部加強太平洋地區的「海事安全與海上通行自由」。

韓奈原先任職位在內布拉斯加州奧瑪哈(Omaha)市郊空軍基地的戰略司令部,這個司令部負責掌管美國的核子武器,包括由潛艦和轟炸機載運的長程飛彈,以及能夠攻擊世界任何地方的陸基飛彈。

美國軍方目前面臨預算裁減壓力,但仍將更重視亞太地區安全。美國總統歐巴馬的政府本月稍早宣示新國防戰略,表示鑑於亞太地區經濟的重要性,以及中國大陸的崛起,將加強美國在這個地區的軍力。

太平洋艦隊為美軍在亞洲太平洋主要作戰力量,總部在珍珠港,轄區由美國西岸至印度洋,涵蓋東北亞、東南亞和最近主權爭端趨於熾烈的南海地區。旗下有第三和第七艦隊,共有180艘艦艇和將近2000架飛機,共有約12萬5000名水手、陸戰隊員和文職人員。

美軍「星條報」曾報導,韓奈被美軍高層評價為「最理想的指揮官」,因為他不但是軍事戰略家,還通曉中國和太平洋情況。他1978年畢業於海軍學院,已在美軍服役33年多,獲有三個碩士學位,包括潛艦技術、聲學工程碩士和國家安全戰略碩士。

他去年9月曾發表演講說,美國海軍的新挑戰是中國,今後美國海軍不要只放眼管轄全球最大的海域,而是要把重點放在擁有航空母艦和尖端反雷達隱形技術的中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尤其如此。

看春晚主持,猜谁整走了央视台长焦利

春泥

     日前有幸看春晚彩排时,在后台私底下听到一个内幕,说前中央电视台台长焦利被迫离开央视,被贬至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真正原因,即不是此前传闻的,是焦利把大外宣搞成了烂尾工程,也非一系列改革措施得罪了很多人,而是有人想上春晚当主持,焦利没同意,结果此人手眼通天,向上吿发焦利所致。
    
     据透露,这位想主持春晚的人物,亦系央视某档知名节目著名主持,多年来一直没有机会主持春晚,人生不能再上一台阶,一直引发内心遗憾。焦利上台后,此人拼命巴结焦利,但亦始终没有得到焦利的信任。一年一度春晚开始筹备时,该主持人即透过各种渠道向焦利表达了想主持春晚的强烈愿望,导演哈文也将此人向焦利进行了推荐,但不知为何,焦利就是不同意。
    
    焦利不知道的是,这位主持人跟中宣部部长刘云山的关系极好,并且也得到国家主席胡锦涛的喜爱。
    
    于是这位被激恼的知名主持人,通过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向国家主席胡锦涛揭发焦利的一些违纪事情,结果一招中的,焦利被贬。如此神威,手眼通天,谁还敢得罪,导演哈文立马宣布此人为春晚不二主持人。
    
    此事还波及到另一个著名主持人,春晚专业户周涛。周涛被认为与焦利的关系非同一般,焦利人一走,周涛即失去春晚主持资格。周涛自1996年以来连续16次主持春晚,是春晚常春树,这次出局,被称为本次春晚“最大地震”。
    
    本以为政治与娱乐根本是不搭界的两个舞台,谁知道连春晚主持人竞争都玩上政治厚黑学,中国文化界的肮脏可以一斑,不得不使人感叹中国大地无处不在的“政治斗争”,果真是:春晚小角色,政治大舞台。
    
    2012年的春晚主持人是:朱军、李咏、董卿、毕福剑、撒贝宁、李思思,三老带三新。其中毕福剑、李思思和撒贝宁都是第一次主持春晚。
    
    大家可以猜一猜,这个主持人是谁。 [博讯] 

迎18大 地方領導密集大搬風


圖片 1 / 4
重慶書記薄熙來,躋身政治局常委的呼聲很高。(中新社資料照片)
今年是中國「基層組織建設年」。中共黨十八大訂於今年下半年召開,地方領導班子率先起跑,密集展開換屆改選工作。
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李源潮在全國組織部長會議上,明確要求以迎接十八大為主線,按照中央決策部署,認真做好十八大有關準備和地方領導班子換屆工作,堅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賢,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選優配強領導班子特別是黨政正職,進一步營造風清氣正的換屆環境。
從去年開始到今年上半年,是中共省級領導班子大換班的重要時期,各地方黨政正職人事安排均須經中央政治局研究決定;迄今省級半數領導班子已完成換屆,未來數月將掀起新一波地方領導大搬風。
綜觀目前各地黨政一把手中,不少人將因年齡問題退出一線,如浙江書記趙洪祝、北京市長郭金龍、四川省長蔣巨峰等臨近65歲正部級上限,即將卸任。五名具有政治局委員頭銜的地方一把手,北京書記劉淇70歲,勢將退休;上海書記俞正聲67歲、天津書記張高麗66歲,如錯過再上一層樓機會恐得退出一線。至於57歲的廣東書記汪洋、63歲的重慶書記薄熙來,躋身常委的呼聲很高。
今年開春,中共省級黨委換屆隨之進入密集期。全力落實十二五規畫,是新一屆省級領導首要使命與責任;未來十年中國將面臨世情、國情複雜深刻變化新形勢,對領導幹部能力的要求,不僅經濟領域,還包括文化、社科等領域。因此盱衡現已完成換屆的省級領導班子,呈現高學歷、年輕化趨勢,新班子中不乏「60後」、和博士群體。
首先在學歷方面,新一屆省級領導班子中,遼寧省委書記王(王+民)、山西省委書記袁純清、廣西區委書記郭聲琨擁有博士學位。安徽代省長李斌是經濟學博士,也是中國唯一女省長。山西省長王君則是教授級的高級工程師,遼寧省長陳政高擁有經濟學研究生學歷。
其次,新班子明顯年輕化,更多年富力強的「60後」躋身省委領導層,形成以「50後」為中堅與「60後」搭配的年齡梯隊;其中內蒙古書記胡春華、湖南書記周強、吉林書記孫政才、河北代省長張慶偉、福建省長蘇樹林、新疆主席努爾白克力均是「60後」。
異地調整也是一大特色,如河北省長陳全國調西藏區委書記、西藏區委書記張慶黎調河北省委書記、安徽省長王三運調甘肅省委書記、甘肅副書記鹿心杜調江西代省長。
另外還有從中央調任地方,包括曾任國防科工委主任、中國商用飛機公司董事長張慶偉調任河北代省長、曾任中國石油化工總經理蘇樹林調任福建省長、李斌由國務院計生委主任調任安徽省長。


Read more:世界新聞網

中国军方人士称中国军队可在两小时内进入平壤


朝鲜一驻防边界军人向朝向鸭绿江上中国观光船挥手致意2011-1-7
朝鲜一驻防边界军人向朝向鸭绿江上中国观光船挥手致意2011-1-7

 法广
随著朝鲜强人金正日过世,各种关于北韩政权不稳的传闻沸沸扬扬,而朝鲜最坚定的盟友-中国军方则表示:朝鲜若出事,解放军将会在2小内进入平壤。韩国「联合新闻通讯社」今天引述日本朝日新闻名为「解放军解剖」的专题报导指出,中国大陆军方关系人士表示,当朝鲜出了事,朝中边境的驻军机动性高,可以在2小时内进入平壤。

据报导,中国军方智库--军事科学院于金正日健康开始恶化时的2007年,便开启了「朝鲜半岛危机管理研究班」,并于2010年写成一部非公开报告。报告表示,朝鲜半岛是一个与中国安保密不可分的重要地区,要以朝鲜半岛的和平与安定为原则,至关重要的是不刺激朝鲜。
报告中也提到,北韩的核子开发与朝鲜半岛息息相关,当北韩内部动盪时,「第一目标要迅速防止核子扩散。」朝日新闻的专题报导引述中国军方智库关系人的说法,「北韩与中国虽然强调友好关系,但两国军方的心结却素来以久。」而中国政府与军方也公开否定,当北韩发生事端时会派兵介入核子管理和治安维护等。

金里奇赢南卡初选 选战结局益发难料


VOA记者: 马隆

前美国众议员金里奇1月21日晚在南卡共和党初选获胜后与妻子一起向支持者挥手致意
图片来源: AP
前美国众议员金里奇1月21日晚在南卡共和党初选获胜后与妻子一起向支持者挥手致意
前美国众议员金里奇星期六赢得南卡罗来纳州的共和党初选,重燃其赢得总统竞选的希望。

金里奇获得保守共和党选民的大力支持,轻松击败前麻萨诸塞州州长罗姆尼、前宾西法尼亚州参议员桑托罗姆以及德克萨斯州众议员保罗。金里奇拿下南卡初选标志着一场结局难测、历时长久、而且有可能颇具分裂局面的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争夺战就此展开。

*金里奇喜不自禁 志在大选*

赢得南卡罗来纳州初选的金里奇在欢呼的支持者前喜不自禁:“我们进行的并不是一场共和党党内竞选,我们为之奋斗的是一场美国全国大选。”

金里奇在称赞了一番其共和党的对手后将矛头指向奥巴马总统。他坚决表示,如果赢得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将会展开一场强有力的总统大选。 

“我们所要的据理力争的是美国的卓异、美国独立宣言、宪法、联邦党人文集、以及我们的开国先贤是我们坚信的美国的立国之本。奥巴马对美国的理解则来源于索尔.亚林斯基,一个不喜欢传统美国的左翼激进分子。”

金里奇在南卡保守共和党选民的支持下力挫罗姆尼。金里奇希望南卡的胜利能在全国范围的初选和党团投票中不断重演。

*罗姆尼失意南卡 拉拢选民*

南卡州的初选结果对罗姆尼来说非常失望,他本来希望自己能在最近取得新罕布什尔州的初选后继续保持领先,并在南卡最终夺得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的道路上迈进一大步。

金里奇在南卡初选中大幅领先使罗姆尼认识到,要赢得那些质疑他担任麻萨诸塞州州长和在竞争参议员时主张的温和路线的保守选民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在南卡初选位居第二后, 罗姆尼在一场竞选集会上鼓舞选民说:“我不会在竞争面前退缩,我会全力以赴迎接挑战。我相信竞争使我们强大,我知道竞争使得我们的竞选更强劲。在未来几周,我们要全力捍卫自由企业和经济自由的理念。”

*金里奇南卡获胜意义重大*

前宾西法尼亚州参议员桑托罗姆和德克萨斯州众议员保罗在南卡初选中的得票都远远落后于金里奇和罗姆尼。 

金里奇此次在南卡初选获胜意义重大,因为这标志着赢得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在11月的全国大选中对阵总统奥巴马的共和党选战将会历时长久、而且有可能出现党内相当分裂的局面。

政治分析人士多德告诉美国广播公司,金里奇推翻了罗姆尼将快速夺取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的预想。

多德说:“金里奇明白他在佛罗里达和其他州还有硬战要打,但这次胜利使得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争夺战从以前大家认为的‘让我们为罗姆尼封冠,他绝对会获胜’,变成一场远没有定论的竞争。”

对南卡投票后的选民的调查显示,共和党选民最看重的是经济问题,以及找到最强劲的总统候选人与奥巴马总统竞争。

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争夺战的焦点现在转移到佛罗里达州1月31号的初选上,下周将有两场候选人辩论。

中國社會左轉,兩者首當其衝


《明鏡月刊》留香


  由於中共十八大人事初步已定,許多觀察家都分析中國社會未來風向可能向左轉。唱紅打黑的薄熙來雖然是左派代表性人物,但未來左派的核心性人物卻是新貴習近平。與前任胡不同,胡經常是在小心翼翼的走左右政治平衡的鋼絲,通常忽左忽右,令人琢磨不定。這一點習卻不同,習著重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並且在2010年12月6日到8日,親自到重慶用腳為薄熙來投了一張贊同票。習已經清楚無誤地為自己標上了左派的標幟性符號。很多觀察家都認為,此種做法不是大智,便是大愚,這無異於在遊戲即將開始之前,習即已經把自己的底牌向眾人揭曉。如果是大智,那便表明習已經有足夠的信心和勇氣面對未來的各種挑戰,如果是大愚,過早的暴露身份,此舉會提前把右派全部的火力和彈藥都會吸引過來,未來將會遭受重重阻力。

  中國社會左轉將會有兩個主要內容,其中一個重要的內容便是整肅官吏。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使中國國家富裕富強的同時,由於政治體系改革和法制體系改革的延後,中國社會官員的貪污腐敗和道德敗壞嚴重,社會分配嚴重不公,社會的公平正義被嚴重扭曲,官民對立變得日益嚴重,社會基礎變得脆弱不安。從習到重慶支持薄的打黑行動上來看,習已經表現出對薄從打黑到打擊腐敗的肯定,未來中國社會按重慶的打黑模式擴大可能性會變得越來越大,中國的官員們可能將會迎來一個政治上充滿寒意的嚴冬。但是这裡有一個問題,重慶模式到底有沒有遵循現有的法律法規,如果法律缺乏制約性,左派的打擊很可能無法無天,乘機打擊政治異己,最終將矛頭對準改革派。由於中國經濟的增長都來源於右派的努力和拉動,左派一直在扮演拖後腿的角色,大規模打擊和清算右派,等於把拉中國社會經濟前進的黃牛都殺了,那這個車要靠誰來拉,所以說這有可能造成中國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停滯不前的問題。

  中國社會左轉的另外一個重要內容必然是整肅知識分子。雖然左派的封網,網評,五毛,或是唱紅能夠蒙蔽和愚昧一小批民眾,但很難阻斷有識知識分子對世界觀的正確認識,很難歪曲對民主,自由和人權追求和向往,而這一切必然與統治階級的利益相背,所以為了維護所謂的統治,加強對知識分子的整肅必然也是中國社會左轉的一個重要內容。這一點我們可以從近期當局抓緊嚴厲打擊政治異議人士和批評人士看出個苗頭來,其實中國歷史上各朝各代對知識分子的打壓從來都未停止過,那是因為統治者信奉著,天下英才如不被我所用,必被我所滅的荒唐邏輯,有時候統治者想法和手段並不見得會比普通民眾高明多少,所以當他們被知識分子指責和嘲笑時往往會惱羞成怒,不惜大打出手。文革時,知識分子中了毛的引蛇出洞的誘餌和圈套,吃一墊,長一智,那今天在國內各位有識之士今後還是多小心為妙。(《明鏡月刊》第17期)

林彪對青海部隊開槍造成血案,批“帶槍的劉鄧路線”

《林彪日記》編著者李德、舒雲




《林彪日記》(明鏡出版社)


2011年9月13日,是震動中外的“九一三”事件40周年。
自1971年“九一三”事件以來,對事件的主角林彪和這個事件的爭論就沒有止息。
林 彪是中國現代史上一個極特殊的歷史人物。生前被尊為中國第二號神,死後卻被貶為中國第一號鬼,辭世40年,仍“謎”霧重重。本文作者20年餘年致力搜集林 彪史料,逐年逐月逐日,詳記林彪的一生,從他讀孔子開始,到考入黃埔軍校,身經百戰,最後成為十大元帥中最年輕的元帥,林彪的一生幾乎涵蓋了整個中國革命的全過程。


1967年3月23日 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關於大慶油田實行軍管的決定稿上批示:照辦。

3月24日 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中央文化革命小組聯合下發《關於青海問題的決定》:
根據毛主席和林彪同志3月31日對青海問題進行調查的批示,經向各有關方面進行了反復調查,青海問題的實質已經基本清楚。中央軍委決定由軍區司令員、黨委書記劉賢權 全權處理青海問題,並由蘭州軍區派負責同志協助。

3月25日 19時,周恩來在京西賓館一層會議室主持中央解決青海問題的會議,林彪出席。在談到青海事件部隊開槍造成血案時,林彪說:青海問題很大,是個嚴重的事件。前幾天我們沒有調查清楚,只聽了趙××的謊言。原來他們把問題完全弄顛倒了。青海問題是一個大案件,是實行法西斯的大鎮壓,元月23日青海軍區接到中央的指示(五條),劉賢權同志召集常委開會,討論如何貫徹執行,並向群眾表明態度,支持八一八,本來是對的,是正確的,就在這個同時,趙××煽動機關造劉賢權同志的反,同時又勾結反黨分子王×,操縱支援保守組織捍衛隊、紅衛兵總部,來鬥劉賢權同志。趙××這個壞蛋並停了劉賢權、張江霖同志的工作,然後就篡奪了軍權。後來,又勾結總後辦事處副主任張××,非法組織了聯合指揮部,反抗蘭州軍區,操縱了駐軍鎮壓八一八。對內代替了青海軍區黨委,對外代替了青海省委,獨攬了青海省黨政軍大權。並不經軍區討論和上級批准,張××非法調動了200多輛汽車遊行。2月15日蘭州軍區黨委有三條指示,叫把部隊撤出來,趙××又派省軍區副司令員劉斯起到蘭州搞“絕食鬥爭”。趙××為了鎮壓八一八,對八一八製造了許多莫須有的罪名,想盡一切辦法找根據,謊報軍情說:群眾有槍、群眾先開槍的,實際上部隊先開槍的,23日調動了13個連圍攻報社,並開槍,抓了一萬多人,打死打傷幾百人,(有的群眾面向東方,手挽手高呼毛主席萬歲!高唱《大海航行靠舵手》)這是殘忍的反革命行動。趙××造謠說:我給他們打電話,總理也打了電話,(總理插話:根本沒有那樣的事)。他說打電話“打得好”,都是捏造。

3月11日青海問題,主席批了。經過調查已經查清楚了,這是一次反革命事件,青海的事件是一個反革命政變。推翻了劉賢權同志的領導。趙××這個傢伙,1933年在國民黨南京交警教導縱隊受過幾年反革命訓練。他是國民黨,不是共產黨,是隱藏在黨內20多年的反革命分子。劉賢權同志是個好同志,老紅軍,是支持八一八的。去年反對王×也是正確的,(叫劉賢權同志起來大家看一看,叫張江霖同志起來,大家看一看)。張江霖同志是支持劉賢權同志的,也是好同志。劉賢權同志也有個缺點呀!警惕性不高,你和老虎睡在一起,為什麼沒有發現。駐軍其他同志也是警惕性不高,跟著跑,政治上麻痹,也應吸取教訓。駐軍調動13個連,包圍青海日報社,對八一八進行殘酷的鎮壓,法西斯暴行,這是帶槍的劉鄧路線,這是個典型,就是對於那些保守組織,甚至是反動的組織也不能開槍呀!除非是武裝暴亂,只要是徒手群眾就不要開槍。這一點你們回到部隊要好好貫徹,開槍是沒有好處的,解放軍在文化大革命中不能隨便開槍,不能隨便抓人,一定要抓住這一條死守線。開槍就變成大血案,大劊子手。西藏不也是為報社問題,九千人包圍了六天,經過耐心的政策宣傳教育,沒有開槍,把群眾爭取過來了,也解決了問題。這樣的例子其他地方也有。為什麼要採取鎮壓的行為呢?開槍只能說明:只有那些仇恨人民的人,才能幹得出來。不然是不可理解的,是想不到的事。趙××造了很多謠,說八一八有槍,首先開槍,是百分之一百的反革命。經調查根本沒有這種事情。八一八沒有槍,怎麼能首先開槍呢?就是事後也沒有搜出一支槍。當時,青海事情發生後,毛主席和我們都很重視,覺得問題很大,打死這些人就是問題。經過一查就是有問題,事情發生後震動很大,即使是反動的,也不能這樣做,即使是反動的,也是頭頭反動,大多數受蒙蔽的群眾是好的嘛!報告都有傾向性,對報告要慎重,不能以報告者的觀點去聽報告。這件事是和王×有關係的,王×和羅瑞卿的關係很密切,和彭真、劉瀾濤是有關係的,是個壞蛋!青海公安總隊改編獨立師時,王×就把獨立師交給了趙××掌握,不交給劉賢權同志,所以獨立師就掌握在他們的手中。王×是堅決執行劉鄧路線的急先鋒。是操縱保守組織與八一八死做對,趙××在鎮壓八一八以後就急於把王×做為反革命的“三結合”對象。這個真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根據上述情況,中央作出七條決定(中央決定已公佈張貼)。中央這個決定很好,把青海問題作了正確的解決。從這件事中,我們要吸取教訓,軍隊也是不純的,有壞分子的,像趙××這樣的人還存在,我們的部隊大多數是好的,但確有壞人,不但青海有,總政、總參、總後,各軍也有,他們要造反,要奪我們的權。文化大革命,他們這些壞蛋都跳出來了,對我們來說好得很,壞傢伙利用文化大革命,猛烈地向革命分子進攻,如果不搞一下,一旦有風吹草動,他們就會一轟而起。我們是毛主席締造的軍隊,是可以信賴的,大部分是好的,有些是認識問題,但是確有一小撮壞傢伙。所以我們要提高警惕性。如三個總部、空軍、海軍確有壞人。如果不是文化大革命,空軍就會被壞人奪了權。他們不是把地位、人選都安排好了嗎?海軍主持工作的幾個人也會被奪權。他們利用文化大革命向我們猛烈進攻。總後也是這樣,×××,×××和他們的爪牙,就抓了邱會作同志的小辮子,邱會作同志小偷小摸的事有,應該燒,但邱會作是個好同志。總政也有,總參也有,都是壞分子。從量上來看不多,但分量很重。比如,總政就有日本特務,國民黨分子,總參不有奪權嗎?所以我們要提高警惕性,差不多我們這些組織中間,也是要一分為二。但是青海的問題有它的特殊性,是國民黨分子,法西斯分子,蔣介石分子隱藏在革命隊伍中的反動派,他們乘機要奪我們的權。我們軍隊對劉鄧反動路線的認識比地方差,比紅衛兵差,……現在要加強兩條路線鬥爭的教育,對群眾組織要具體分析,一分為二,對那些衝擊軍區的,也不能一概而論,說是壞組織,比如左派衝擊軍區,也搞認罪,請罪那就不好了。主席在八條規定中講得很清楚,你們要好好學,領會主席的思想,我們要把文化革命搞好,就要依靠群眾組織的大多數。靠解放軍,靠大多數的革命幹部。昨天主席又再次提出強調這個問題。特別是我們的解放軍,一定要依靠群眾,解放軍和群眾像魚和水的關係,一刻也不能脫離群眾,過去是這樣,現在也是這樣,永遠是這樣,離開了群眾我們無法生活,有群眾和沒有群眾,情況就大大不同。不是小小的不同,所以我們要好好地進行群眾工作,深入群眾,聽取群眾意見,支持左派。只有和群眾站在一起,即使萬一支持錯了,馬上就改正,昨天晚上主席還講:軍隊要支援農業,支援工業,要支援革命左派,訓練革命師生,任務很重,很可能犯錯誤,但是我們不怕,也不要把矛盾上交,要好好幹,只要我們好好按主席思想和主席指示辦事,緊密和群眾站在一起,肯定主流是主要的,就是有了問題,及時請示軍委,這樣可能三分之二對,錯也是三分之一。

關於兩條路線鬥爭,紅衛兵比我們清楚。今天給主席打了電話,請示了一下,想把紅衛兵出的報和傳單,比如劉少奇100例罪狀,收集一下,印發下去,有了鐵證如山,也能使人恨起來,不然光靠一般講是不行的。沒有群眾觀點,和人民沒有感情,就會把群眾當成壞人,就會隨便開槍,就是和人民沒有感情。總政要收集,快印發,要採取措施。(蕭華同志說:我們印了第一冊),一冊還不行,還要繼續印,思想上的轉變,還是事實在前,沒有事實,人家印象不深。還有總理、康生、伯達、蕭華、楊成武等同志的講話,也要印發下去。這場文化革命的鬥爭,是階級鬥爭,不是宗派鬥爭。……你想躲也是不行的,想防禦也是不行的,只有進攻,這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我們一定要認真地進行文化大革命,把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進行到底。青海的問題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血淋淋的典型。你不打倒趙××,他就要打倒你劉賢權,如果這樣下去,我們的國家就要變顏色了。

3月30日 下午,毛澤東聽林彪在3月20日在軍以上幹部會議上的講話錄音,決定在全國播放。毛澤東又看了一遍,在記錄稿上修改並批示。林彪同志:看了一遍,很好,請交文革小組加以斟酌,然後印成小冊子發給黨、政、軍、民的基層。我作少許幾處修改,是否妥當,請酌定。(《林彪日記》,明鏡出版社)

农民工姜红明的回乡路

1月13日晨,当从温州返乡的民工姜红明走出阜阳火车站时,顿时被眼前的阵势吸引。

姜红明家住阜阳市阜南县,阜阳位于安徽西北部,人口过千万。当地公开数据称,外出务工人员近300万,多通过火车往返,阜阳火车站也因此知名。阜南县则因淮河第一闸“王家坝”闻名中外,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还总结出“王家坝精神”,现已成为阜阳的城市精神。

“最早回乡时没人关注,渐渐地多了欢迎条幅,再后来有了志愿者,但是我从没见过那么大的场面。”姜红明每年回乡一次,他如此总结20余年回乡的感受。

当日,当地政府在火车站广场举行2012年“接您回家”春运接站活动,来自该市下辖的五个县(市)的30台大巴车,免费送返乡民工至所在县城。

当地主政者亲自主持,十余政府部门参加活动,处处可见的欢迎条幅,让姜红明们感到受宠若惊。

直到登上免费大巴踏上回乡路时,姜红明才回味过来:到家了,火车的拥挤已成过往,以前下火车后发愁如何到家也成为过往。

在阜阳极度重视农民工的背后,是该市迫切需要返乡民工带来的技术、资金、先进理念,以推动经济升级发展。

姜红明今年39岁,妻子徐丽比他小2岁,两人都属于村里的“打工第一代”,均是十六七岁时便外出务工。1998年,他们结为夫妇后,便开始了共同的打工生涯。

北上至北京、南下至广州,夫妻两人在老乡们的口口相传中,用脚投票,不断变换打工地,追逐着回报最高的地方。

2007年,他们来到温州,在一家鞋厂做鞋。今年鞋厂还没有放假,徐丽就开始打包回家的行李。她用“迫切”来形容自己回家的心情。自2011年阴历初九离家至温州,她已经整整一年没见两个孩子了。

2012年的第一天,姜红明就用电话购票的方式,购买了两张1月12日的火车票,让夫妻两人庆幸的是,车票还有座位。打点了三大包行李,准备好送给 两个孩子和双方老人的新鞋、新衣服,姜红明、徐丽夫妇踏上返乡路。1月12日上午11点,姜红明夫妇乘坐火车返乡。车厢内人很多,不少人被堵在了车厢过道 里。温州至阜阳相距1333公里,在硬座上颠簸了20个小时后,1月13日早晨7点30分,他们抵达阜阳火车站。

姜红明夫妇的老家并不在县城,而在阜南县王堰镇季郢村,下了火车,要倒三次车才能到家。第一次倒车是从阜阳火车站到阜南县城,每年他们都是先坐40多分钟的公交车到阜阳汽车西站,再从汽车西站坐50多分钟的汽车到阜南县城。仅倒车就需要近两个小时。

当在广场巡逻的交警告诉他们,今年有免费的大巴送他们去阜南县城时,姜红明有点不敢相信。

此时,在火车站临时停车场上,来自五个县市的30台大巴车已经各就各位,整装待发。阜南汽运集团的6辆大巴车整齐地排列在停车场南侧。车头悬挂着大红彩绸,车身裹着“我们接您回家过大年”的字幅。志愿者将姜红明夫妇安排在阜南县6号大巴车上。

上午9点10分,满载43名打工者的6号大巴车跟随车队出发了。从阜阳火车站到阜南县汽车站,40多公里,车程1小时20分钟,在志愿者和打工者的一路欢歌中,他们抵达阜南县城。

上午10点50分,他们乘农线车回王堰镇,透过车窗向外看去,天气有点阴,道路两边一片片灰绿的麦田,将大大小小的村庄连接在一起。光秃秃的白杨树,一排一排地矗立在远方,让冬季的村庄更显萧条。

姜红明说:“今年的麦子长得真好,但是靠天吃饭哪里是个办法。现在外出的越来越多了,村子没以前热闹了。”在阜阳农民,立起了越来越多的楼房,里面 却空荡荡的,毫无人气。当地人挣到钱之后,喜欢盖房显示成就,不过由于一家都在外打工,不少楼房空置。为了防盗,甚至有人用砖和水泥将门封住,多年后回家 时再砸开。

当日中午12点,他们在王堰镇镇政府下车。从这里到他家的3里路,需要徒步。路不好,全是土路。

离家还有一段距离,徐丽就大声地喊起了一个男孩的乳名。两个孩子奔了出来,女孩的个头比徐丽还高。穿着红毛衣,留齐刘海的徐丽摸着女孩的脸,责怪她:“看看脸冻成什么样了,也不穿件好看的衣服。”

一进堂屋,两个孩子就争先恐后地翻看父母给他们买的新衣服。女孩儿一边比划一边说:“以后我也去城里,城里的衣服真好看。”男孩儿突然问爸爸:“今年陪我们过十五吗?”

姜红明笑着答应了。按照计划,他们过了大年初八就得返回温州,虽然他们并不想走那么早。

而在此时,阜阳正准备举办农民工招聘会,本地企业将提供数以万计的岗位。留住熟练工,服务当地发展成为越来越迫切的事情。与此同时,招聘会还将推介创业项目近百个,为返乡民工自主创业提供选择。

吃完中饭,姜红明和徐丽商量:“要不咱们也去招聘会看看,找个离家近的工作,不走了?”徐丽看了看孩子,点了点头。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特约撰稿人李家林

当羸弱的心遭遇狰狞的龙

刚刚迈入2012,农历的龙年还没到来,一张小小的生肖邮票就引起了一场不小的网络风波。对于这枚壬辰龙年邮票,网上主要有两种态度:一种认为龙的形象“有点凶、不够萌”,甚至质疑这条龙张牙舞爪“在怒吼!向谁发威?”;另一种认为中国现在强大了,就是要有一股霸气,现在的图案很好。二者虽然态度和立场不同,但他们将龙的形象与凶恶、霸气、集权、专制、恐吓、威迫等联系在一起却是一致的,而这种不着边际的随意联想正是导致其错误理解的原因所在。在此前提下,无论是批评还是赞美都显得有些无的放矢、文不对题。其实不管是“凶神恶煞”的指责,还是“霸气外露”的得意,都不过是一种主观臆断、不学无术的“无知卖萌”。


龙本是华夏民族的远古图腾,是国家的符号象征和保护神,是令人敬畏的神物,而不是现代运动会的吉祥物,更不是卡通片里的乖乖宝。也许在自然界里我们找不到龙的现实对应物,但其形象却自有历史渊源,并非无迹可寻,更不可随意更改甚至异化。这次壬辰龙的邮票形象正是来源于古代皇帝龙袍前胸的织绣正金龙图案,并参考了清代琉璃九龙壁的造型及色彩。从历史上看,龙的形象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其图案于古有据,本无可非议。真正应该受到质疑的反而是现代年轻人那种不懂得尊重历史传统、任由一己之主观好恶、自以为是、自由过度的自我中心主义心态。


自我主义膨胀到连神的形象都要任意品评甚至改变的地步,这难道不是一件可怕的事吗?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罗兰夫人在临上断头台之前曾感叹到:“自由啊!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自由既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今天之中国既是一个最缺乏自由的时代,又是一个自由最为泛滥的时代。缺乏自由是因为在物欲中迷失自我、不能觉悟;自由泛滥是因为个人之贡高我慢、滥用权利。正是假自由的泛滥造成真自由的稀缺,这就像经济学里的劣币驱逐良币一样。其实自由不光是一项权利,更是一种能力。自由向下要以法律为底线,向上要以道德为高标。自由不是身体和意志的放纵,而是克制之后的觉悟与从容。自由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和光同尘。孔夫子的自由理想是“天下有道则庶民不议”、“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只有当每个人都默然自觉、契悟于道,不再喋喋不休、意见纷呈的时候,我们才实现了天人合一、物我一体、道通为一的真正自由。


其实在这场关于邮票的争议中,真正的问题不在于龙的形象狰狞,而在于人的心智羸弱。如今是一个男不男、女不女、中性时尚、伪娘流行、阴阳颠倒、乾坤异位的荒诞时代,放纵的欲望迷醉了人的身体,绮靡的音乐迷乱了人的意志,闪烁的霓虹迷离了人的眼睛。在这个纸醉金迷、百无聊赖、旖旎纤弱的花花世界里,混合了现代性的压抑和后现代的颓废。于是一切神圣性、敬畏感都被解构了,所有的人和事都被娱乐化、调侃化,人们不再正儿八经、正心诚意,而是插科打诨、玩世不恭。一个弥漫着小资趣味的自甘堕落的社会,想要的只是温馨的逃避——哪怕是虚假的,而不是威严的怒吼——哪怕是真实的。软弱无力的心灵早已经不起孔武阳刚的震荡。


而在《易经》中,龙恰是六十四卦中《震》卦的象征。《说卦》曰:“震为雷,为龙,为大途,为长子,其究为健,为蕃鲜。”“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在八卦之中,乾为天为父,坤为地为母,震为长男。长子负有家族传重的大任,将来更要成为一家之主,自然要庄重威严,而不能是个宝里宝气的花花公子。古代的皇帝又称天子,即天之长子,正是《震》卦之象,故龙又成为皇帝的象征。另外在《乾》卦里,六爻皆以龙为喻,例如初九的潜龙勿用,九二的见龙在田,九五的飞龙在天,上九的亢龙有悔。有个成语叫“龙马精神”,其中的马为乾之象,其德为健;龙为震之象,其德为动。动而能健,这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已、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佛家有言:“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金刚怒目,所以降伏四魔。”对于今天这个萎靡颓废、群魔乱舞的时代来说,巨龙的狰狞怒吼不正是警醒世人的一声惊天霹雷吗?历史上晋室东渡后的南朝也曾是个崇尚个性、身心羸弱的时代,那时候的士大夫崇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门就乘车舆,入门则有人扶侍。因为很少骑马、缺少锻炼,以至于“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一次有位大官碰到马嘶鸣跳跃,竟然被吓得说:“这哪里是马呀,分明是老虎么!”如此一个充斥阴柔妩媚之态、缺乏阳刚奋发之气的朝代,其后来的覆灭、被北朝统一乃是早已注定的了。难道今天我们还想重复这样的历史吗?


由于一胎化政策,现在的家庭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于是我们父母的望子成龙之心便更为迫切。但究竟什么是龙?父母所望的难道竟然是一条温顺可爱的卡通龙吗?还是一条刚毅威猛、叱咤风云的蛟龙呢?所行与所愿背道而驰,这里暴露的是我们教育的悖论。再大而言之,我们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不正是为这样一种锲而不舍的龙马精神而骄傲自豪吗?老虎不发威何为老虎?蛟龙不叱咤何为蛟龙?龙之所以是龙而不是虫,就是要有这样一种威严和气势才行。


《震》卦象辞曰:“洊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我们若能以此“恐惧修省”之心态来看待龙票的形象,荡除不男不女的阴柔习气,振起不屈不挠的阳刚精神,这不正是惊蛰萌动、奋发复兴的大好机缘吗?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不在于龙的形象是凶还是萌,关键在于我们的心是坚强起来还是羸弱下去,这才是今天民族精神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作者系大陆学者)


作者:齐义虎,来源:侨报

美国博雅学院:精耕细作式教育

为了解博雅学院(又译作“文理学院”)的学习和教学,笔者采访了在麦克莱斯特学院(Macalester College)任教的丁亮教授和曾在丹尼森大学(Denison University)学习的陈清清同学。一师一生的经历,也许能让我们窥见博雅学院的几个侧面。

  受访者简介:

  丁亮:毕业于南京大学,后获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经济学博士,2006年起任教于明尼苏达州的麦克莱斯特学院,该校创建于1874年。目前注册学生1958人。学生选择最多的前五个专业是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全球化问题和生物。

  陈清清:2008年毕业于俄亥俄州的丹尼森大学英文文学(写作)专业。大学三年级时在国内某重点大学交流学习半年。毕业后曾在纽约视觉艺术学校(School of Visual Arts)工作,现就职北京佐维视觉公司。丹尼森大学有180年的历史,目前学生2100多人,师生比是1:10。学生大多选择社会科学、新闻和大众转播、生物和视觉艺术专业。

  读书报:五六年前,当你们选择博雅学院教书和学习时,很多人对博雅学院还是不了解的,你们是如何选择博雅学院的?

  丁亮(以下简称丁):其实一开始我也不是很了解,我们那时候的留学主要还是以来美国读博士为主,而提供博士项目的都是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所以刚开始申请工作的时候,甚至都以为这些小学校是野鸡大学,后来才对这类学校有了初步了解。最后决定来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学校对教学和研究平衡并重的考核体系比较符合我的兴趣和特长,二是学生非常优秀,素质令人印象深刻。

  陈清清(以下简称陈):我是在美国完成的中学教育。毕业时成绩优秀,还曾担任高中学校年鉴和校报的主编,再有我先修了很多大学承认的预备课程,入校后又知道,招生老师很喜欢我申请学校时写的小品文。因此,丹尼森很早就给我发了带全奖的录取通知。我和母亲特地去丹尼森参观了一圈,当时觉得学校的校园非常幽静,外加上校方还安排了一位特别有个性的学生做全程导游,结果我就动心了。那时我并不知道美国这些小型学院的特点,主要还是冲着学校的环境和奖学金。

  读书报:进了学校后,学校对教员和学生有哪些要求和考核标准?

  丁:教授的主要工作职责有三块,第一优先就是教学。我们学校教授的工作量是2-3制,也就是一年两个学期(不包括夏季),一个学期教2门课,一个学期教3门课(其中两门是同一门课两个班)。其他以教学为主的学校的工作量是3-3甚至4-4制。之所以减少一门课,目的就是强调教学质量,让教授有更多的时间备课及与学生接触。其次是科研。好的博雅学院对教授都有研究要求,最直接的就是以发论文来衡量。当然,在论文发表的学术期刊档次和篇数上的要求比研究型大学要低些。博雅学院教学的核心理念就是着重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做探索性的研究就是贯彻这一理念的一个重要途径。博雅学院还特别鼓励师生合作做研究。我自己每年暑假都带学生做研究。我们的成果大部分都在同行匿名评议的期刊发表。这类期刊审核严谨,通常是大学教授才能发表。本科生能与教授有这样水平和深度的紧密合作,在研究性大学是很少见的。我带的学生也据此得到全奖进入到像普林斯顿、罗切斯特这样很好的大学读经济金融的博士。最后是服务,及在学校各种委员会做委员。这一方面是尽义务,另一方面也可更多了解学校的运作和环境,也是教授治校的特点。

  在人事考评上,以上三项都要考虑,但教学是一票否决。我在申报终身教授时,每一个上过课的学生,包括已经毕业的,都会被学校要求评价我的教学质量。如果多个学生评价不佳,研究做的再出色,终身教授也无望。因此,博雅学院教授的第一要务就是要把课上好,让学生满意。

  陈:丹尼森强调的是通识教育。力求让学生全面发展,接触多学科领域和有全球视野。具体必修课程要求是:第一年有为新生专门开设的“第一年研讨课”,这门课会开很多班,内容都不一样,各个学科都有;然后,学生要分别在艺术、自然科学(包括一门需要做实验的课)、社会科学和人文方面各选两门课程;此外还有一门交叉学科的课程,选题包括东亚研究、环境研究、国际关系、拉丁美洲研究以及妇女研究等等;同时要求一门大学水平的外语课程。此外,所选的课中,必须有三门通识教育的课中满足三个方面的的要求:习得公正和权力的意义、掌握数量分析方法和熟悉口头表达技能。在必修课外,再是各个专业的选修课。

  丹尼森还专门设有“独立研究”的课程。学生可以申请感兴趣的题目,然后找到相关的教授进行一对一的学习。我当初选的是“创造性写作”,跟着一个教授,试着写小说,然后她给我反馈和建议。

  读书报:你们都有在其他类型学校生活学习的经历,相比一下,博雅学院如何以教学为立足之本的?

  丁: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博雅学院首先一个特点就是小。我读博士所在的北卡罗来纳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像“经济学导论”这样的基础课,一个班有300学生。而我目前所在的博雅学院,一个班25人(专门针对一年级新生的只有16人)。300人的课怎么上?一个大阶梯教室,黑压压的人头下方,教授戴着耳麦——歌星演唱会上用的那种,与其说是上课不如说在开大会听报告。25人的课呢?我们可以选择在小教室或是草坪上和学生近距离互动,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随时掌握。这种形式上的差异其实对教学质量、学习效果有显著影响。比如我在讲市场均衡的概念时,在25人的课堂,我会把学生分成两组,分别扮演买卖双方,通过课堂游戏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学习理解。如果是300人的课堂,通常能做的就是在大屏幕上过一遍演示文稿而已。我认为,最有效率和深度的教学一定是充分互动的,而不是被动灌输的。而互动教学的许多形式,比如课堂讨论、分组活动、模拟游戏、角色扮演、实地考察等等,很多时候只能在小规模的课堂上才能有效运作。

  其次,博雅学院保障教学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专注本科的市场定位。就专业内容而言,本科阶段的教学并不“高,精,尖”,但是想要把课上好,其实也需要很大的时间精力投入。研究型综合大学要追求创新,具体衡量标准就是高水平论文以及申请到的竞争性研究经费。这一价值导向直接决定了这些大学的教授把主要时间精力放在科研上而忽视了本科教学。而想要让教授全心全意为本科生服务,就要放弃研究生教育。于是绝大多数小型私立博雅学院在各自的历史进程中做出了专注本科的战略定位。

  最后就是上面提到的引导督促教授重视教学的一套人事考核制度。招新教授的时候,不光看研究做的怎么样,而且还要看对教学是否有兴趣有热情;每一学期结束,学生都要对教授评价打分,其结果会直接影响教授的年度考核,进而影响薪水增长幅度;教授在晋升评审的时候,学生的评价也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学生直接决定教授的职业发展,教授就必然会努力为学生服务。

  陈:我在国内大学校园里长大,后来随父母在美国一所州立大学生活,上学是在博雅学院,中途又交换到国内一所综合大学学习了半年。丹尼森大学很多课程的规模都在15人左右。这种课堂很多时间是在大家相互讨论,教授的讲授也不是单一灌输,而是开导和启发,因此知识在这里是个“合成”吸收的过程,其中包括概念事实,更包括自己的批判式内省、思考和其他人的认识反应。这对我后来看问题帮助很大。就考试来说,大部分课程都以写学期论文结束,通常有二三十页的篇幅要求,为此你要查很多资料,成一家之言。我记得“美国文学”这门课要求的学期论文是:自己找一本书,然后谈这本书是如何反应当时美国社会的。我选的是一位诗人的小说,讲的是一位非洲裔美国青年寻找身份认同的故事。我当时查了总统的演讲、历史文献、学术论文一共十多篇文章做参考文献。

  除了本校的教授,我们学校还会外请学者来访问和教课。我曾选过一位编辑兼小说家的讲座课程。整个课就几个学生,他让我们写东西,然后大家相互点评。我感觉,这对提高写作很有帮助。

  在国内大学交换的半年中,我发现的不同之处一是课堂规模很大,这和美国综合性大学一样;二是感觉学习就意味着要考试,考试就意味着背书。我当时选的一门课教授讲得很精彩,我很佩服那位老师的才华。但是考试的时候,他先将问题发给我们,而这些问题都需要背答案才能过关,于是我也花了几天来晕天黑地地背书,不过等考完后,我很想把那些枯燥的事实和数字都统统“吐”出来。

  读书报:你们感觉博雅学院的毕业生有什么特长?

  丁:麦克莱斯特学院所在城市有一家著名的大公司——3M。 3M财务部门的某个高管是我们的校友,因为这层关系,3M每年都要从我们学校招实习生和新员工。根据他的观察,博雅学院的学生,因为很多没有受过财务分析方面的专业训练,开始会做得很慢,但他们自学能力强,很快能适应并在后续的工作中能顺利解决新的问题。他的总结形象地概括了文理学院毕业生的特点:一方面,博雅学院不特别提供过细的专业训练,所以毕业生开始做实际工作的时候,一些细节的问题需要时间去学习和适应;另一方面,博雅学院重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稍加适应,很快就能上手,未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强。

  陈:丹尼森的教育是综合性的,比较抽象,不是技术,有可能在生活中不自知的情况下用到。我很高兴自己一直做喜欢的事情,在学校研读文学,大量写作,每年都很开心拿到学校的最高写作奖。四年后,不知不觉中,写作成为我的一技之长。大四时我开始申请纽约的一些实习机会,而且被申请单位接受。丹尼森这时又体现了对学生的重视,学校为找到实习的同学提供一笔资助经费,能部分解决在大城市的开销。我就是用这笔费用开始闯荡纽约的。

  读书报:博雅学院有哪些弱势呢?

  丁:博雅学院毕竟规模小,不可能像综合大学那样提供更多的课程和专业,尤其在工程学科上。再有很多博雅学院因为小和专注本科教育,在亚洲国家甚至在美国本土并不知名。这类学校的文凭在就业市场上发出的“信号作用”不如其他知名大学强。还有很多博雅学院位于城郊或乡村,这样在找实习工作时机会受到限制。

  陈:我在丹尼森上学时,感觉离我喜欢的多元素、多文化、多种族的环境差距很大。我知道现在学校也开始尽量让学生多元化。我上学时,只有两个中国学生,等我毕业的那年,就新招了十个。但是,要和其他类型学校相比,估计还要一段时间。另外,学校很安宁,学生必须住在校内,离现实世界似乎很远,要是一心做学问还好,可是对我来说多了些约束。再有,我不能像美国学生,他们不为工作操心,我经常想毕业后的工作问题,而学校的就业指导服务还是弱些。

《中华读书报》

哈金:文学的最高成就是深入人心

《文学报》记者独家对话美籍华裔作家哈金


  美籍华裔作家哈金近期推出长篇小说《南京安魂曲》,这是他在国内出版的第二部作品。小说以1937年南京大屠杀为背景,主人公魏特林创办的金陵女校难民营拯救了一万多名妇女和儿童。除了面对来自日军的危险,魏特林还要应对很多无组织难民的索求,以及各种道德上的两难选择。在南京的三年经历,严重伤害了她的心理健康。1940年,她在返美休养期间开煤气自杀。在与本报记者所做的独家访谈中,哈金叙述了创作这部小说的理念,他表示,《南京安魂曲》的故事好像有一个“场”,一旦进入其中不敢不庄重。他阐释了自己的文学观。他认为,小说家的功力往往在于创造细节的次序,并能让故事在这个次序中自然地展开;老故事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讲,如果运气好,可能会讲出新意;在形式上强调西方或中国是没有意义的,关键是要做得好,做得比别人好。他相信,自己的作品对中国读者的意义更大。


  傅小平:新作《南京安魂曲》让人惊叹的,还是您那如推土机般轰然掘进的写实功力。因此,我很难想象余华能连夜读完这部书,因为太多的细节,让人在字里行间流连。从这个意义上,在流行轻阅读的当下,您的作品实实在在锻炼了读者的耐性。让我感兴趣的是,是什么奥秘吸引读者读下去?是因为您笔下近乎复制,或被很多人提及的纪录片般的真实?很显然,如果说真实,历史史料或纪录片里有更多的真实;要不就是您把众多细节攒在一起形成有机整体的能力?

  哈金:的确,小说中的主要细节基本都在历史资料中出现,但我不是写历史,而是要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要把许多原生细节融入这个故事中。这就有很多小说技艺上的要求,比如什么该写进去,什么不必写进去,在什么地方加入,写多少,怎么写,等等。例如中国人的抵抗我写得很少,就让一位张姓的图书馆员一人代表了:日本兵刺了他一刺刀,但他的大衣太厚没刺透,他就脱下大衣面对日本兵,接着被刺死了。对我来说,这一个细节比千军万马的激战更有意义、更生动、更感人,因为不同于那些逃跑的长官和投降的士兵,张先生体现出一种不屈的精神,他的死也显示了日军的凶残野蛮。还有,我也没对日军祸害女人下很多笔墨,基本上用一个绰号叫“妇科大夫”的日本兵的所作所为给代表了,因为我不想落入战争色情的俗套,因为在日军眼里女人是战利品,战败了就得把自己的女人交出来。过多的写这种细节就等于在国人伤口上抹盐。


  傅小平:我总感觉,在您的笔下,细节本身是沉重的,但细节与细节之间,有一种充满想象力的轻盈的连接,所以即使是这么一部承载沉重历史的小说,读来让人并不感觉抑郁。从这个角度,我特别想了解,体现在小说整体或细部,您怎样处理真实与想象之间的关系?

  哈金:对,在重要的细节之间要有戏剧的联系,这种联系往往是由一些更小的细节构成的。比如,张先生被刺死之前,高安玲得跟魏特林护送女难民去南京大学的难民营,路上要遇见一些日本兵押送战利品回营等等。就是说,小说家的功力往往在于创造细节的次序,并能让故事在这个次序中自然地展开。这就需要运用想象力。原生细节本身根本构不成故事,只是事件。


  傅小平:刚开始读《南京安魂曲》,没有抹去探寻历史真相的冲动,读到在那个特殊时期,南京人见面问候说,阴霾的天气比阳光灿烂更让人欢乐。这里,想象与现实迅疾拉开了距离,小说的气息扑面而来。这细节是否同样由史料生发出来,还是纯粹源于您的想象?

  哈金:所谓真实只是一种感觉,小说中用很多历史的原生细节会增加这种真实感,但细节要用得恰到好处,给人是戏剧的有机部分的印象,否则就会生硬别扭。您提到的那个细节完全是想象的,但是从戏剧的逻辑延伸出来的。小说家必须有这种随手就拿出符合故事逻辑的细节的能力,因为写作过程中随时随地都会需要大量的这种想象的微小细节来使故事丰满,使文字富有质感。当然还有一个比例的问题,不能光罗列细节,那样会破坏故事的流动感。一般来说,凡是能够展示人物内心和生活质量的细节都应该设法融入到故事中。特别是长篇小说,要给人经验充沛的感觉。


  傅小平:谈到想象,特别想到您说过,相比《红楼梦》,您更喜欢《西游记》。的确,《西游记》中天马行空的想象,超越现实逻辑结构,实际上也部分超越了文化的阻隔,更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但您自己的写作,是始终遵从坚实的现实逻辑的。因此,作品的真实感让人无可置疑。换言之,在写作中,您希望读者进入阅读后能感觉到,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开头一句,“本顺总算开口说话了。我们聚在饭厅里,听那孩子讲了整整一晚上”一下子就把读者拉入真实可信的情境中。其实在您的写作实践,和您向往的写作境界之间,有一种内在的矛盾。

  哈金:我哪有吴承恩那种才华?喜欢并不等于也要那样写,很多作家都喜欢福克纳,但没人像他那样写小说。我喜欢《西游记》是因为跟它有亲密的感情,小时候读了它之后,一天到晚光想自己怎样才能分身变形,跟着小女孩们又不被她们发现。据我所知,《西游记》几百年来确实影响了许多亚洲人的想象。记得在东北乡下,每到春节扭秧歌的人群中总有孙悟空、猪八戒、唐僧、沙和尚。相比之下,《红楼梦》中的人物离普通人的经验要远些,它更像是文人们把玩的作品,当然它在语言上成就要大些。但文学不只是语言,最高的成就是深入人心。

  
老故事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讲,如果运气好,可能会讲出新意

  傅小平:从结构框架上看,您的写作更接近《红楼梦》的范式。在极度写实的文字后面,指向的无疑是一个更开阔的意义空间,其中体现了形而上的思考。过去一些评论家和读者指责《等待》这部小说的题材,尤其是淑玉这个小脚女人的形象,刻意迎合西方读者窥视欲,我是不以为然的。一部作品能引起大多数读者的共鸣,该是触及了一些普世性和永恒性的命题。有意思的是,此类命题通常由极简的形式来承载,比如,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比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原因或许在于,很多时候简单更能触及本质。

  哈金:写《等待》时的确常问自己这个故事对中国和西方读者有什么共同意义。有一段时间找不到答案,就放弃了。后来读到一个访谈,其中一位美国女性说她丈夫不爱她,她甚至希望丈夫能跟别的女人有个艳遇,那样会证明他能够爱女人。这段话像一扇窗户,让我看到美国男人中也有像孔林那样的人,哪方面都挺好,但不会,也不能投入感情。书出来后常收到印度男人们的电子信,说他们理解并同情孔林。我问印度朋友为什么他们会有这种反应,他说印度男人在感情上往往受压抑,更容易产生孔林那种心态。我对文学的认识深受托马斯·艾略特的影响,他的文学理论一再强调普世性和永恒性是文学的两个基本标准。其实,这是从古至今的说法,但这种普世性和永恒性是相对的,并不是绝对的。普世性强调广度,永恒强调久远。在中国文学里也有类似的说法,比如“天下谁人不识君”和“不废长江万古流”。世界上并没有什么新故事,但老故事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讲,如果运气好,可能会讲出新意。


  傅小平:中国文人骨子里,都喜好夸张修饰,即使学得了海明威那样大肆砍伐形容词的真言,也很难克服技痒。其实,形容词本身并没有与生俱来的原罪,又确有可能带来与真相的阻隔,滥用也会滋生作家触摸真实的惰性。某种情况下,简单、平实尤显可贵。我想知道,您是怎么做到的,是您天性中有这种因子?还是受了西方语境的影响?或是从英语写作中受益?

  哈金:一开始用汉语写东西也喜欢拽词儿,显示自己有学问。但在英语中这是大忌讳,绝对不准拾人牙慧,一定要词必达意。每一句话要有信息,有质地感。华丽的词藻往往用来掩饰内容的虚潜,只能给人空洞和虚假的感觉。我教了好多年诗歌写作,英诗写作的一个准则是凡是人们不说的词,不写进诗里,就是说一定要接近口语。此外,英语跟汉语的美感也有些不同,英语强调硬朗刚健的美,您看圣经的语言根本不华丽,但有一种骨子里的美。其实,英语行文的一些标准已经被台湾作家们接受,他们很少直接用成语。此外,每一本书有其对语言风格的要求。有一篇评论提到《南京安魂曲》的语言时说:“此书文词的力量不在于任性的华美,而在于其深远的回响。”那正是我力求的风格。


  傅小平:在写作中您很少运用比喻。或许是因为有些事物很难直接去言说,或是直接言说缺少美感。所以,比喻或说由此及彼的联想,对写作具有相当的重要性。这几乎成了一种文学的常识。一般写作的人都乐此不疲,而且会为自己读到精妙的比喻击节叹赏。以此看,您摒弃比喻,可说是一种绝大的自信和革新。您自己可曾考虑过这个问题?

  哈金:这可能跟我做研究生时专修现代诗有关。庞德对现代英诗语言的最大贡献是“剔除比喻”(metaphor)。在他之后,没有诗人大量使用比喻,都强调展示经验的直接性。我并不刻意回避比喻,但比喻必须是原创的,起码在英语里应当如此。即使这样,也不能多用,不能成为句子的臃赘。
  

在形式上强调西方或中国是没有意义的,关键是要做得好,做得比别人好

  傅小平:在您的小说里,感觉不到那种浓郁的欧化倾向。尽管从资料上看到,您喜欢阅读托尔斯泰、契诃夫等俄罗斯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同时,您也很少提到对中国文学的阅读和欣赏。那么,联系到您写作“伟大中国小说”的诉求,其中该是包含了对中国文化精髓的深切领悟。对吧?

  哈金:我说的伟大的中国小说主要是为了让大家有这方面的意识。至于怎样才能写成伟大的小说,应当完全是作家们个人的认识。


  傅小平:从历史来看,中国文化不仅融汇了国内各民族的经验,也一直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到了现当代,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之大,不仅体现在表层仪式上,某种意义上甚至可能改变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和情感经验。从这个角度看,传统其实并没有那么纯粹。所以,当下我们讲回到传统,可能有剥离重重外在影响,还原到根子上去理解的意味。但真能回得去吗?哈金:中国文学中有一些东西还是有用的,但寻根恐怕很难,因为文学小说根本就是西方的文学形式。那么,很多体育项目不都是发源于西方的吗?电脑和飞机不都来自西方吗?所以在形式上强调西方或中国是没有意义的,关键是要做得好,做得比别人好。日本作家在这方面就顾虑少些,他们认真学西方的小说技艺,有些人从学徒最终做成大师。村上春树近年的一些作品是对西方文学的反馈,可以看出他把自己的创作当做世界文学的一部分。至于他做得多么成功,另当别论,但这是在世界文学中寻找自己的传统的认真卓绝的努力。


  傅小平:事实上,对被中国人普遍认可的曹雪芹、鲁迅等大作家,您是有所质疑的。您的写作在何种意义上继承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又或者,在您看来,唯有更多融入外国文学的经验,方有可能真正诞生出伟大的中国小说?

  哈金:我有些短篇受到中国文学的影响,例如《光天化日》里的《复活》有《阿Q正传》的影子,《落地》里的《英语教授》回应范进中举。至于怎样才能写出伟大的中国小说,那应当是作家个人的主见,自己所热爱的作家和作品才是自己的真正的传统。

  我们别忘了小说是做出来的,不是谈出来的。想象一部伟大的作品并不难,难的是一笔一笔写出来。比如《愤怒的葡萄》是公认的伟大小说,要说无产阶级文学,这部书应当是这种文学的最高成就。每回我教这部小说时,学生们都觉得就像是为今天写的。特别是其中的十六个插入章节,每一章都是一首独特的长诗,很难在翻译中再现那种雄壮又精致的美和力量。中国眼下离家飘落的劳工到处都是,大家都在思考斯坦贝克提出的同样的问题:这个国家怎么了?如果哪位作家能在《愤怒的葡萄》的传统上写出一部小说,并把它的艺术进一步发展,特别是那些插入章节的技巧,真正做得比斯坦贝克写得更好,走得更远,那就写出了一部伟大的小说。但这要求作家有多方面的才华,而且还要有机会真正了解这个题材,还要不受各种制约,更重要的是要有运气。我说这些只是强调伟大是相对的,尽管伟大的小说有宗教色彩,也不是遥不可及。有一段时间我很苦恼,没有机会亲身了解劳工这个题材,无法尝试写这样一部书,现在真心希望有人能写出来。


  傅小平:在全球化时代,民族经验正被日益淡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提法也受到了普遍质疑。

  所以,一些作家的写作,表达了强烈的国际主义或说是世界主义的愿望。比如英籍日裔作家石黑一雄,比如近些年走红的智利作家罗伯特·波拉尼奥,他们的写作很可能代表了未来写作的一种趋势。

  哈金:西方的严肃作家很少跟风。我觉得不会有很多人会像石黑一雄和波拉尼奥那样写作。每个作家写到一定程度知道自己的弱处和强处,要寻找最适合自己的道路,不会跟在别人后面的,特别是同代人。


  傅小平:当我们提到写作“伟大的中国小说”,或呈现独特的中国经验时,很可能包含了对这种经验的完整性的诉求。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曹雪芹的《红楼梦》这样的伟大小说,毫无疑问都有完整的体系性的建构。而且,有这样的完整性,一部小说才可能有大的格局,并撑起一个强大的磁场。然而,在当下这个时代,我们面对的是碎片化的经验,与之相适应,很多小说都以某种特殊的限制性视角切入,展示某一局部的经验。包括您的这部小说,实际上也避开了正面描写。而是选择了一个特定的视角,从侧面展开叙述。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经验经由何种路径,才有可能真正臻于伟大?

  哈金:我们不应该制定标准,每个作家心里应当有自己的标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小说艺术上的成就,这是最难的。《南京安魂曲》的情况不同,历史事件太重大,无法从正面写,至少对我是这样。所谓完整性只是一种印象,托尔斯泰笔下的社会最底层的人物很少,有几个,但很苍白,他长于描写贵族社会,其作品中的俄罗斯经验并不是完整的。曹雪芹笔下的焦大也只是点到为止。所以,小说很难做到对时代的完整展现,但可能创造完整性的感觉。这种完整的感觉应当成为伟大小说的标准吗?我觉得未必。

  
这个故事好像有一个“场”,一旦进入其中不敢不庄重

  傅小平:当下,随着海外华文文学越来越引起关注。很多大陆的作家都注意到了这样一个事实:异域生活拓宽了海外作家的视野,使其写作获得更为开阔的表达空间。我参加一些活动,会经常在私底下听到过类似羡艳的话。而且,现在不少作家有海外生活的经历,也有海外移民的身份,同时,游刃有余地穿梭于中外之间。回国以后,又能长期在大陆居住,这种羡艳就更有理由了。

  哈金:嗨,人往往是这样,吃着自己碗里的,看着别人锅里的。海外作家的视野并不宽阔到哪去,他们有自己更难的苦衷。比如选择在大陆长期居住,也标志着很难坚持在边缘生存,采取对中心的依赖。新鲜的题材并不等同文学价值。像我说的那部关于劳工的宏大小说,只能用汉语写,只能在对当下的国内生活有了切身经验之后才能写。福克纳几乎从不旅行,只写自己的家乡,他的视野源自他的内心和天才。


  傅小平:当然,海外作家是否在创作资源上占有某种优势,也并不是不可探讨的话题。一个重要方面的便利,应该体现在小说的视角上。有媒体写到对您的采访时,标题径直就是“用西方视角写南京大屠杀”。以我的观感,《南京安魂曲》是基于美国传教士明妮·魏特林真实的故事进行创作的,但叙述人是魏特林的女助手高安玲,整个故事以她的第一人称展开。因为这个视角,或者说是高安玲在中西夹层之间的特殊身份,让小说实际上有了一种间离的效果,也确保了您叙述的客观。那么,对所谓的“西方视角”,您有何感想?

  哈金:所谓“西方视角”是别人加上的,不是我说的,但这并不最重要。故事的讲述人是高安玲,是个中国人,当然她跟普通难民不一样,会说英语,受过良好的教育。从技巧上说,讲述人必须能思考,有文化,眼界宽阔些,否则,很难把故事讲好,讲丰满。我让这个故事围绕着魏特林展开,因为她是当事人,也是南京大屠杀的受害者。无论怎么说,魏特林都不是旁观者,而是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南京大屠杀也是国际经验,我要在国际经验的背景下来写南京大屠杀。别忘了,日本仍有些人认为南京大屠杀是虚构的,根本没发生。我本人不是基督徒,但对魏特林这位用自己的生命来保护一万多名妇女和儿童的英雄,不管她是什么教徒,就应该大书特书。如果有人反对我这样做,我可以告诉他们,要是他们中任何一人有那种壮举,我也会写他们的。做人应当有良心,应当知恩图报。


  傅小平:小说的主要人物明妮·魏特林,让我自然联想到奥斯卡·辛德勒。我琢磨着,辛德勒是怎样从浪荡子成为英雄、义人的?个人感觉托马斯·肯尼利的《辛德勒的名单》,并没有给出一个有足够说服力的答案。对比来看,魏特林的情况没那么复杂,当时美国没卷入二战,她属于战争之外的一方。另一方面,有她作为基督教徒的背景。但从平常人到成长为一个英雄,看似一步之遥,却可能是很难跨越的,或说要迈出这一步,必会经历一番内心挣扎。这一点在小说中少有交代。

  哈金:这个故事还有一个主题,就是寻找家园。魏特林的悲剧的另一个层次也在于她把南京和金陵女子学院当做了自己的家,死活不离开,甚至买下了地要将来建筑自己的房子。但精神崩溃后就回不去了,最后连自己的墓碑上都刻着“金陵永生”。而她的朋友霍莉选择另一种活法,不把任何地方当做家,只坚持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相比之下,魏特林更平凡一些,头脑简单些,但这种平凡更接近普通人的经历。她首先是战争的受害者,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精神受到创伤,最后被摧垮了。也就是说她从未刻意做什么英雄。


  傅小平:就小说整体来看,最能体现写作难度,恐怕是在后半部。我指的不是高安玲和她儿子日本家庭的复杂情感关系的情节设计,而是对平淡的日常生活场景的掌控。国内曾一度非常轰动的新写实派,能写日常,但多流于庸常,很难做到收放自如。相比而言,您对日常生活的把握,始终不失一种庄重感,在如何提炼生活这一点上,您有什么特别的技艺?

  哈金:这个故事好像有一个“场”,一旦进入其中不敢不庄重。头半部有路可寻,史料也很多,写起来确实容易些。下半部要难得多。所谓“提炼”就是弄清什么该写,什么不该写,写到什么份上,怎样才能使日常生活成为前面故事自然的延伸,怎样利用高安玲家的故事来推动魏特林的故事,又不喧宾夺主,而且还要让故事有流动感。所以说,表面上好像是没有什么技巧,其实每一页都是靠技巧来完成的。


  傅小平:个人感觉,您的小说尽管题材各异,但都凸显了一个基本的主题,就是关注极限境遇人的生存处境。您喜欢的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契诃夫、帕斯捷尔纳克等,小说的人物在极端环境的淬炼中,都迸发出生命的力度和人性的光辉。您笔下的主人公,大多趋向妥协和沉沦。这是不是说,您对人性有一种根本上的悲观?或者在您看来,在我们这个价值观崩解的时代里,现代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在关键时刻,只剩下了这一点可怜的挣扎,舍此别无其他意义?

  哈金:其实,我的知识分子主人公最后都没有沉沦,比如《疯狂》中的万坚,《战废品》中的俞元,《自由生活》中的武男,他们都找到了生存的方式和意义。《南京安魂曲》中也有许多正面的知识分子,比如大刘和高耀平。我并不认为那些俄苏作家刻意表现人性的光辉。契诃夫最好的作品都是灰色的,而且他的人物通常是不变的,但他的故事总是那么动人。也许你会提到《复活》,但那是托翁最差的长篇。“人性”这个词在当代中国文学批评中有些被用滥了,总给人大而不当的感觉,更重要的是人生的感受和生活的逻辑。
  

故土是自己过去的一部分,必须承受,也无法放下

  傅小平:您身处异域他乡,写的却大多是纯粹的中国小说,甚至带有比较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且在这些小说里,基本不出现外国人的形象。

  哈金:开始只想,也只能写中国的事情。后来慢慢范围扩大了一些。文化冲突是大家都关心的题材,但我目前对它没有兴趣。题材跟作家本人的存在状态有关系,我并不觉得自己有很大的文化冲突,可能是因为我甘愿生存在边缘。最终,优秀的作家必须有不同的眼光,看问题独到,至于国际视野并不重要。如果谈论同样的问题,您说得与众不同,而且有道理,大家就会认真听。关键要努力做到“飘然思不群”。


  傅小平:在国内,经常有作家抱怨创作环境不够理想,认为社会大环境喧嚣、浮躁,作品只有经炒作、获奖或改编成影视,才能引来关注。您在海外,面对的或许是很不相同的环境,但同样有艰辛磨难。尤其是在进入美国主流文坛之前,或许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顺利,您是怎样坚持过来的?

  哈金:大陆作家生活得舒服些,但体制确实也有限制人的地方。存在的方式不同,写出的作品也不一样。我不觉得进入了主流,也说不清什么是主流。海外绝大多数作家都不愿意进入主流,因为主流往往意味着保守,是被推翻的对象。大家也没有什么“顺利”的感觉,一本书比一本书难,像爬山,越爬越艰难。如果能写出一本好书来,那是万幸。但大家对文学小说和畅销书有截然不同的态度,不像在国内把畅销小说跟文学小说混为一谈。比如,《追风筝的人》和《朗读者》,连我的学生们提起这类书都摇头。靠畅销成名是短命的。


  傅小平:您频频获得主要的文学奖项之后,是不是意味着写作就有了很好的安顿?

  哈金:国外的作家都没有安全感,写不出作品文学生涯就没了,哪有什么功成名就这一说。有些大作家最后连书都没有人给出。最近我读过一位曾经富有盛名的小说家的自传,是一家非常非常小的出版社出的,虽然书写得漂亮极了。国外的小说家基本上是独来独往,纽约上州住了一些作家,从来不跟外界来往,只是出书时露一下面,做做宣传,平时只专心写作,有的十几年也听不到他们的动静。还有的作家出书时也不跟外界打交道。

  傅小平:长年身处海外的作家,在写作中回望故土,一定包含了特别复杂的人生况味。该怎么体会您和故土的精神关联?在写作中的这样一种倾情投入会不会在生活上,对您对他国文化的认同带来困扰?更何况,您还要面对来自国内类似认为您在贩卖中国落后文化,以迎合西方读者口味的质疑。

  哈金:故土是自己过去的一部分,必须承受,也无法放下。美国是多元的国家,没人要求你认同什么,只要不犯法,按时付税,就没有人管你。同故土的联系是好事,能让自己看问题有不同的角度,别人也喜欢您有独特的看法。我并不对某一个国家完全有文化和心理上的认同,比较喜欢美国是因为它有让各种各样的人生存的空间。

  
我坚信我的作品对中国读者意义更大

  傅小平:说到以非母语写作的作家,会自然想到康拉德和纳博科夫。他们以非母语写作,却形成了独特的文体。事实上,即使以本民族语言写作,在文体上有所创造,也有相当的难度。这种反常和极端的写作,却可能是催生文体创新的一个动因?另外,如果说一种语言代表了一种思维,那英语又怎样影响了您的文体?

  哈金:要做好任何一件事都是难的,用母语写作的作家同样有很多难关。语言并不决定个人的思维,虽然用英语写作就要用英语思考,也要有英语文学传统的意识。我认识的人中有懂十几种语言的,但他们并不智力过人。纳博科夫就一再强调他用意象思维。至于非母语写作能催生文体创新的说法,那有些太浪漫,有几个人曾做到?光花在掌握一门语言上的工夫是要以十年为单位来计算的,人的一生有几个十年?我还是那句话,最好用您的第一语言写作。某些人用外语写一两本书也许不太难,但要走得长远,是要付出超人的劳动的。小说家最宝贵的财富是青春年华,要想写出里程碑式的书,动笔要趁早。


  傅小平:对比《等待》出版简体中文版时受到的冷遇,《南京安魂曲》可谓是“热得快”,媒体还是评论都一片叫好。您的作家朋友余华、阎连科,都对这本书给以“伟大”、“必将进入文学史”的鲜花和掌声。就我个人喜好,如果不考虑题材因素,宁可秉灯夜读《等待》。您怎么看这种“气候”反差?对您的其他作品出简体中文字版,有何期许?

  哈金:这么多年来我懂了一个道理:你期待的事情不会发生。所以我总提醒自己别期待任何东西。直到《收获》出版《南京安魂曲》前,我和季思聪(译者)都一直不敢相信会在大陆出版。对余华和阎连科的赞誉我非常感激,但也明白最终一切是由时间来裁决的,不该期许什么。《等待》确实不一样,这部小说在文学上是有其位置的,因为孔林这种人物以前没出现过。不久前捷克国家广播电台刚播送了《等待》全书,可以说这本小说仍在发现读者。现在还不知道我别的作品的简体中文版能不能出来,如果能,当然我求之不得。我坚信我的作品对中国读者意义更大。


  傅小平:在美国,作家在大学任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教学工作是否对您的写作产生了影响?

  哈金:教书对写作的影响主要是要花费很大精力,但教书能给作家们一个稳定的收入,让他们不受制于图书市场,专心写自己要写的作品。另一方面,大部分长篇小说家不愿意教书,许多大学想雇用长篇小说家,但雇不到。我原来教过书的艾默里大学的原副校长,有一回给大家看了他对学校的“如意算盘”,其中有一条是学校将拥有一位具有全国知名度的长篇小说家。二十年都快过去了,他们还没找到那样的人。对我来说,教书还有几个好处,教文学会常常提醒自己什么是真正的文学,跟年轻作家打交道会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写什么,使自己不孤陋寡闻。我们住在乡下,非常安静,这一点我十分珍惜。对于作家来说,大学也是言论自由的重要堡垒,所以他们很多人都在大学里教书,也使自己的生活稳定下来。


  傅小平:最后说说您生活、工作的近况吧,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您是怎么进行阅读和写作的?

  哈金:最近英文版的《南京安魂曲》和中文简体字和繁体字两个版本同时出来,身心有些招架不住,好在基本上已经过去了。最近在读村上春树的书,很喜欢。他在思想和结构上并不强,但在字句和段落方面做得非常好。刚买了英文版的《2666》,准备认真读一遍。

作者:傅小平,《文学报》

三个中国留德学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中国留学生李丽、蒋晖和刘佳
中国留学生李丽、蒋晖和刘佳


两个开朗爱笑的女孩,一个略带腼腆的大男孩,他们在科隆学习和工作,其间有过彷徨,艰辛,寂寞,也有过向往,激动和骄傲。2012既是中国的龙年,也是科隆的“中国年”,这个充满活力的组合为此拍摄制作了一部片长6分钟的短片。


最大的心愿是家人身体健康

在德国生活和学习了五年的蒋晖,已经有三年没有回过家。在整个采访过程中他都显得比较沉默寡言,当记者问到在春节即将来到的时刻,他有什么话想对家里人说的时候,这个毕业于科隆体育大学的大男孩尽量克制着自己,也许作为一个男孩他并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绪,可是在他平静的声音里有着几乎难以抑制的对父母的思念。他说他最大的心愿是家人身体健康。"因为很久没有见到家人了,我想祝家人身体健康,因为我觉得身体是最重要的。"

每年春节过年都有考试

李丽小学毕业后不久就随父母来到了德国,现在在科隆大学学习,精通中德双语的她在科隆大学为想去中国学习和工作的德国学生提供咨询和服务。说起即将来临的新年,她说龙是最能代表中国的一个属相,而且今年的龙年又是“双春闰月”,预示着好运和幸福,她笑着说“好像和电影2012有点冲突”她的父母目前生活在中国,虽然很想和父母一起过新年,可惜每年春节都是德国大学生要准备考试的时间。她妈妈今年是本命年,她说“我一定要祝她本命年有好运”。


“五年了,没有陪妈妈一起过春节”

目前已经在德国从事媒体行业工作的刘佳也已经在德国生活了五年。五年前刘佳的父亲不幸去世,当时正好是她准备来德国学习的时候,开始的时候非常不适应,但是“母亲给了我很多很多的支持,让我能够在这五年中一步一个脚印的往前走,一直到现在。”她也希望在国内的亲人和朋友身体健康。

作者:见山

责编:乐然

德国之声

美国共和党南卡初选:金里奇爆冷门获胜

(德国之声南卡罗来纳消息)当地时间1月21日晚间,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第二轮初选在南卡罗来纳州结束,候选人金里奇获得近40%的选票,击败原本被普遍认为胜券在握的前马萨诸塞州州长罗姆尼。罗姆尼只获得27%的选票。南卡州初选的结果让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最终人选变得更有悬念。民主党的候选人为现任总统奥巴马。美国总统大选将于今年11月6日举行。

另据中国新闻社报导,这是1980年以来,在共和党总统初选艾奥瓦州、新罕布什尔州与南卡罗莱纳州前三场投票中,首次出现分别有三位不同候选人获胜的局面。

自1980年以来,在每次初选中,南卡罗莱纳州初选的胜选者均最终赢得了共和党总统提名。

罗姆尼对支持民众表示,虽然在南卡州被金里奇击败,但他准备继续完成在每个州的选举。

罗姆尼不点名地批评金里奇,称他的对手带头对其所办企业纳税问题进行攻击。

罗姆尼说,共和党不能选择一个从未经过商,也没有当过政府官员的人为总统候选人。

專訪袁偉時:歷史人物失誤兩個值得重視的原因

《新史記》袁偉時/研究這些歷史人物,同研究一切歷史問題一樣,只要堅持三條就能得出經得起檢驗的學術結論:一是說真話,全面收集和分析史料。二是遵守學術規範,尊重學術自由,在自由探索、自由討論中推進學術。三是敢於懷疑已有的學術結論,提防掉進意識形態陷阱




中山大學教授袁偉時。(Photo By Jonas)


2011年10月3日,《新史記》高伐林先生提出以下8個問題,要筆者回答。這些都是當前辛亥革命研究中有爭議的問題。每個問題都應撰寫專文,才能說透。不敢拂逆高兄盛意,不揣淺陋,略獻芻蕘;不當和不及細論之處,敬請高兄和讀者指正和原諒!


新史記:您如何評價晚清大變局中的孫中山、袁世凱等各派勢力的領軍人物?能否具體闡述一下,他們的思想缺陷如何具體與中國社會的深層結構有關?我們今天評價這些人物,應該抱著怎樣的態度,避免怎樣的誤差?

袁:孫中山、袁世凱這些人的成敗得失,包括我在內的中國近代史研究者已經再三論述,說來話長,不必在這裏贅述。

研 究這些歷史人物,同研究一切歷史問題一樣,只要堅持三條就能得出經得起檢驗的學術結論:一是說真話,全面收集和分析史料。二是遵守學術規範,尊重學術自 由,在自由探索、自由討論中推進學術。三是敢於懷疑已有的學術結論,提防掉進意識形態陷阱。這三條中,最後一條最為重要。時至今日,蓄意為某黨某派辯護的 人自然還有,但公眾不認為他們是真正的學者。困難在於習非成是,許多錯誤的結論被一些人認為是不得侵犯的天經地義。其實,學術的發展是永恒的,哪裏有什麼 天經地義?封孫中山為“國父”,子民只能拜倒在他腳下,對袁世凱則認定其為天生的賣國胚子,是國民黨美化黨國體制,肯定其威權統治合法性的宣傳伎倆;與經 過嚴格論證的學術結論是兩碼事。

談到這些歷史人物的失誤,有兩個原因非常值得重視:

1,傳統的重負。
為什麼孫中 山竟然親手制定《中華革命黨總章》?秘密幫會的傳統躍然紙上。從康有為設計的《大同書》到毛澤東的《五七指示》,為什麼一代又一代的政治家總是熱衷於發明 各種剝奪公民自由、抗拒現代文明的制度?他們總是自負地認為自己生長的土地有悠久和輝煌的文化。於是,歷史輝煌轉化為思想枷鎖和抵擋外來的現代文化的堤 壩。從孫中山的“畢其功於一役”、毛澤東的超英趕美,到形形色色的謀臣、策士,老是構想出一些超越現代文化已有高度的美妙藍圖,藉以顯示中國傳統文明和提 倡者與眾不同,就是不肯首先紮紮實實吸納現代文明,為釋放中國人的創造力建築兼顧的社會制度平台。

2,抽象的正義和多數人利益。
幾乎所有民族都有關於天國的美妙夢幻,但像中國那樣風靡幾代人,並長期付諸實踐的,卻世所罕見。那些民粹的論述是人們難於抵擋的。多少人為之拋頭顱、灑熱血,甘之如飴!後果卻是事與願違,血淚斑斑。

百年來,一個接一個的飛來橫禍,都是上述傳統包袱加民粹空想共冶一爐為思想源頭的。
這 些與經濟基礎有沒有關係?說到底,這些都是自然經濟的思想烙印,人們分不清空想和實際。在中國徹底融入世界一體化洪流以前,世界公民的眼光很難被多數中國 人接受,這些問題還會一再困擾中國人和中國歷史的進程。與此同時,“賣國”帽子可以隨時戴到敢於質疑意識形態教條的人們頭上,儘管他們與權力和土地不沾 邊,連賣幾平方宅基地的本事都沒有!(《新史記》 第5期)


【袁偉時小檔案】
袁偉時,1931年12月生,廣東興寧人。中山大學教授。已結集出版的著作有《中國現代哲學史稿》、《晚清大變局中的思潮與人物》 、《路標與靈魂的拷問》等。主編《現代與傳統叢書》、《荒原學術文叢》、《牛虻文叢》等。

武昌起义时孙中山在干什么?

说起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似乎也总有人问疑:这场革命爆发时,怎么不见他的身影?是的,他的身影不可能出现在国内,因为当时孙中山远在美国,而且他事先对发生于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毫无估计。

  颠沛海外筹备革命

  耐人寻味的是,当这场影响并改变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的革命,需要一位最高主政者出场时,起事者们多将目标锁定在了此时此刻远在大洋彼岸的孙中山。

   这样的锁定,既基于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人格魅力,更决定于他此前为振兴中国而作出的献身努力—一次次武装起义的实践。是的,这些武装起义最后都告失败,但 正因为有了这些失败的累积,才最终成就了辛亥年武昌起义的成功。而孙中山之所以有资格成为当时众人眼里堪主中国大政的不二人选,更基于他的治国理念、革命 思想和号召力,已站在一个相应的时代高度。暂且不说其他,就以孙中山的号召力来说,当时虽然他人在异国,但他“为振兴中国而作出的献身努力”丝毫没有懈怠 和停止。只要让我们来看看辛亥年武昌起义枪声响起前,孙中山在美国的一些行迹,就可有所领略了。

  1910年2月的一个上午,孙中山带着简单的随身行李,只身从三藩市来到美国芝加哥城。他找了家小旅馆住下后,就行迹匆匆地赶去唐人街了。他在那里找到了一家华侨经办的“上海酒楼”,然后径直走了进去。有服务生迎了上来,孙中山说,他不是食客,他是有事来找梅经理的。

  “上海酒楼”的经理叫梅光培,也是广东人。虽然和老乡孙中山此前并不认识。但孙中山这个名字,梅早已不是第一次听到了。何况孙此番前来找他又是通过朋友介绍的。

   一番寒暄后,孙中山向梅直言道,他此次来芝加哥,主要有两项任务:一是向芝加哥华侨筹款,继续准备在国内进行的革命起义;二是向芝加哥华侨宣传革命道 理,建立同盟会分会。由于孙中山当时对芝加哥华侨情况不很清楚,所以希望梅能帮助他。最好能找个可靠的人为他当“向导”。

  梅经理很快为孙中山物色了一名年轻的“向导”,他就是时年十六岁,住在“上海酒楼”在芝加哥半工半读的梅斌林,其时梅斌林学校放假,正好有条件为孙中山当“向导”。

  许多年后,梅斌林仍清楚地记得,那阵他几乎天天为孙中山带路,挨家挨户找华侨商人进行宣传。

  然而,由于此前“保皇党”的活动,尤其是在芝城发展有梅恭柏这样的“大户”,孙中山开展工作果然困难重重。芝城几位华侨上层人物听了孙中山的宣传后,根本不为所动,他们不但不愿捐款,还讥嘲孙中山宣传的革命道理是在吹牛,根本兑现不了。

   除了这些极端的人外,还有一些中层人士对孙中山“驱除鞑虏”,建立民国的主张虽不反对,则因心存顾虑和畏葸,也给孙中山以冷遇。在这些人看来,清政府腐 败如此,固然应该推翻,但此行为毕竟属于异端。现在如加以支持,将来一旦回国,难保无生命之虞。而真正能够接受孙中山宣传的革命道理,并给予支持的,当数 华侨中的下层民众。然而由于这群人为生活所迫,忙于奔波找活,难以在筹款一事上给孙中山分忧。

  孙中山经历的困难远不止于此。更有甚 者,干脆让他吃闭门羹。有一天年轻的梅斌林陪同孙中山来到一家也是华侨开的洗衣馆,还没进门,里面的华侨看到孙,先一步手拿烫衣服的熨斗跨出来,毫不客气 地表示不想听孙宣传,要孙走开。见这阵势,孙也就朝对方回以礼貌的一笑,然后走向隔壁一家商店。

  因为住在芝城的“上海酒楼”,孙中山 自然与这里的华侨接触最多。后者受孙思想的影响也最大,孙从大局计,并非仅盯着筹款一事。比如当他意识到在这里有条件发展同志加入同盟会时,即正式成立了 同盟会芝加哥分会。“上海酒楼”老板梅耀富、梅旭耀、经理梅光培等人成为第一批会员。同盟会芝加哥分会成立以后,主要活动即放在筹款支援革命事业上。由于 有所发动,还是出现了成效,陆续募到不少款项。这些捐款由芝加哥同盟会分会寄往同盟会香港机关部。

  除了芝加哥,美国旧金山同样也留有 孙中山奔波革命的足迹。时间差不多也是在辛亥武昌起义前的1910年初。其时旧金山已成立有同盟会旧金山支部,创始人为李是男、黄伯耀、温雄飞。此时温因 前往檀香山另有任务,故孙到旧金山后便由李、黄迎接。孙因觉得住旅馆不安全,李、黄商量后,取得黄好支持,最后孙中山即住进了他家。黄好正是温雄飞的母 亲。当年才十岁的温雄飞的胞妹温徵德在耄耋之年犹清楚地记得当年她第一次见孙先生的情景。

  孙中山住进温家的日子里,小温徵德和她的几 个姐姐还负有轮流为孙先生望风和送信的任务。其时旧金山清政府的领事还有相当势力,华侨也多,各色各样的堂口也复杂,相互之间时有格杀和械斗。清领事也收 买了一些堂口大佬和师爷,伺机暗杀和绑架革命人士。温徵德从李是男、黄伯耀口中得知,当时清政府驻华盛顿公使馆就直接雇有侦探,跟踪孙先生。所以孙先生每 到一处讲演结束,即由同盟会负责掩护,迅速离开。李当时属垅西堂,黄属江夏堂,这两个堂口都派有枪手担任警卫。当时全美致公堂都拥护孙先生,旧金山洪门致 公堂是华侨中最大的堂口,办有《大同日报》鼓吹革命。但是整个旧金山致公堂里没有一个同盟会员,同盟会旧金山支部和旧金山洪门致公堂之间没有统一组织,这 让孙中山深为郁闷。所以当他秘密来到旧金山后,即召开大会,发展会员,而且亲自带领同盟会员一起加入致公堂。这样的举措当然会给他的人身安全带来风险,但 他已顾不得许多了。

  当轰轰烈烈的武昌起义爆发时,孙中山其时正在美国一家餐馆打工。

  同年10月“武昌起义”爆 发,中山时年46岁,正值壮年。据党史所载,他那时正在北美“致公总堂”支持之下,组织个“筹饷局”,到处巡回讲演革命,筹募军饷。但据一些私人记述,中 山此时日常生活都很难维持。武昌起义期间,他正在科罗拉多州典华城(Denver)一家卢姓唐餐馆中打工,当“企台”(粤语,即茶房)。他原先对“武昌暴 动”的消息,并未有太强烈的反应。因为同样的起义他已领导过十次了,何况这次的发动者和他并无直接关系呢!可是一天他正手捧餐盘自厨房出来为客人上茶时, 忽然有一同事向他大叫一声说:“老孙,你有份‘电报’。”说着,那同事便把那份来电丢到“老孙”的餐盘中去。中山拆阅来电,不禁喜出望外。原来那电报(显 然是黄兴打来的)是要他立刻束装回国。因为革命情势发展迅速,“中华民国”可能即将成立;一旦成立了,则首任“大总统”,实非君莫属也。—果然,两个多月 以后,企台(跑堂小二)老孙就真的做起中华民国的首任“临时大总统”了。(见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孙中山先生当年在餐馆打工原不是 什么秘密。只是在清末民初劳工并不神圣的中国社会,如说孙总统曾在美国当茶房,怕引起国内守旧分子的误会,所以讳言之。在历史学家唐德刚看来,“在美打 工,何损于孙国父的日月之明?相反地,孙公的打工正可说明先贤缔造‘民国’的艰难,足为后世子孙追念耳”。而这样的艰难曲折,通过孙中山于辛亥革命爆发 前,在美国诸多城市留下的跌宕起伏、充满凶险的行迹,已足可让我们领略到洋溢在他身上的为革命殚精竭虑,倾尽献身的精神。

  孙中山 (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孙文,号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人。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 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894年组织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和“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 府”的政纲。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将灵柩永久安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遗著编有《孙中山选集》、《孙中山全集》等。

作者:陆其国,来源:时代周报

周恩來說:文件上要表揚一下林立衡

吳法憲


《新史記》編者按:吳法憲的女兒金秋 教授,向本刊提供《歲月艱難:吳法憲回憶錄》(香港北星出版社)中“震驚全國的“九一三”事件”這一章。據出版者介紹:此書是作者用十年的時間著成。作者 自己說:“我的主觀想法是實事求是,如實地去反映我所親身經歷的事件和情節,不虛構,不造假,不粉飾,不渲染,不分析,不作結論。”
文中小標題為本刊編者所加。



《歲月艱難:吳法憲回憶錄》


(1971年)9月16日上午,我起床後首先給空司指揮所打電話,檢查空軍各個機場的情況。下午3點,周恩來起床以後,我向他匯報了自13日以來空軍貫徹執行命令的情況,以及陸軍部隊進入空軍機場的情況。周恩來聽了以後,表示滿意。

周恩來又問我關於民航的情況,我說:“民航的主要負責人之間不團結,有意見分歧,但是我現在無能為力,我說的話他們不會聽的。”周恩來說:“是不是請李德生同志去瞭解一下情況,同民航的負責人先談一談,然後再召集會議解決?”我表示一切聽從他的安排。

下 午5點,周恩來先找我去他的辦公室,再帶我到福建廳,讓我看駐蒙古大使館送回來的照片,要我辨認一下這些人的遺體。他們人雖然燒死了,但是遺體還勉強可以 辨認。我大概找出了林彪、葉群和林立果以及其他人的遺體。至於飛機,大部已經燒毀,只能看到散佈在草地上的殘骸。從殘骸上看得出,飛機在迫降時是右機翼先 著地,然後引起油箱起火的。

看完照片,周恩來要我先回房間休息,準備晚上八點鐘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九一三事件”的處理。他準備先請示一下毛澤東。接著他又說:“已經幾天沒有洗澡了,想洗個澡。”我看得出,他是鬆了一口氣。我當即回到東大廳的房間裏看文件。

晚 上八點鐘,中央政治局的同志都在福建廳等待。一直到了9點鐘,周恩來才穿著睡衣從毛澤東那裏回來。當時的周恩來神采奕奕,滿面笑容。他首先給大家看了外交 部送來的照片,然後說:“已經向毛澤東請示,中央很快要發一個文件,把‘九一三事件’通知到全黨。”他提出由張春橋、姚文元起草文件。周恩來還說,文件上 要表揚一下林立衡,因為是林立衡首先向周恩來、汪東興報告“九一三事件”的。大家一致表示同意。(《新史記》第4期)

民间金融业沦陷小史:纪念即将死去的吴英

春节前最后一个工作日,简单梳理了一个“民间金融业沦陷小史”,以此纪念早已死去的中国民间金融业和即将死去的28岁的吴英。


【民间金融业沦陷小史】

1823年,山西雷履泰发明票号,民间全面控制金融流通业;

1934年,民间金融业者控制全国银行资产的88·3%;

1935年,孔祥熙“突袭”中国银行,国营资本在全国银行资产的比例增至72·8%;

1949年6月,人民解放军“突袭”上海证券大楼,民间证券业消失;

1956年,“跑步进入社会主义”,民间金融业全面消亡;

1984年,温州苍南出现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家民间钱庄,一日而亡;

1986年,温州“抬会”事件,郑乐芬被判死刑,5年后执行;

1993年,长城公司沈太福非法集资案,死刑;

1995年,江苏邓斌非法集资案,死刑;

2000年,“首富”牟其中信用证诈骗案,十八年有期徒刑;

2003年,孙大午非法集资案,判三缓四;

2009年1月,丽水杜丽敏非法集资诈骗案,死刑;

2010年4月,台州王菊凤非法集资诈骗案,死刑;

2012年1月,东阳吴英非法集资诈骗案,死刑,待处决;

……

吴晓波,网易博客

“中国最大股权诈骗案”被告获刑15年

核心提示:1月20日,号称“中国最大股权诈骗案”一审在成都市中院落槌,被告人曾汉林犯合同诈骗罪被判有期徒刑15年,并处罚金200万元。66岁的曾汉林被指掏空旗下广东飞龙集团,被中国列为全球通缉的“十大诈骗犯”之一,与赖昌星等齐名。去年2月从加拿大遣返回国。

20日10时,号称“中国最大股权诈骗案”一审在成都市中院落槌,被告人曾汉林犯合同诈骗罪被判有期徒刑15年,并处罚金200万元。作为首个被加拿大政府强制遣返的著名案例,曾汉林案一直备受关注。

曾经潜逃加拿大

66岁的曾汉林被指掏空旗下广东飞龙集团,以“资产重组,借壳上市”为名,利用合同诈骗成都联益(集团)有限公司持有的价值6800万元的联益法人股。曾汉林与家属在1999年年底经多米尼加潜逃到加拿大。

此后,他被中国列为全球通缉的“十大诈骗犯”之一,与赖昌星等齐名。去年2月从加拿大遣返回国后,11月接受庭审,律师为曾汉林做无罪辩护,认为本案只是一宗普通的商业纠纷案件。

曾汉林儿子曾健透露,曾汉林不服判决,将委托律师向四川高院提起上诉。

认定诈骗罪成立

成都联益股权诈骗案发生于1999年,被称做“中国最大股权诈骗案”,为当年资本市场上的轰动性事件。但自案件曝光之日起,股权诈骗还是商业纠纷之辩从未间断。成都市中院20日一审认定,曾汉林诈骗罪名成立。

一审判决书显示,飞龙集团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和履行合同过程中,隐瞒其负有高额债务,无力支付股权转让款的事实真相,诱骗成都联益(集团)与其签订股权转让协议。之后,又采取先履行小部分合同,出示虚假的存款证明和汇款凭证的手段,诱骗成都联益(集团)继续履行合同,骗取其价值6800万元的法人股权后质押贷款并占有使用。该行为已经构成合同诈骗罪,且数额特别巨大。

曾汉林作为飞龙集团的董事长、总经理,是单位犯罪中直接负责的主要人员,其行为亦构成合同诈骗罪。

此前,成都检方的起诉意见显示,曾汉林被控将诈骗所得个人占有后逃匿,“余款用于偿还其它债务,占为己有”。本次一审宣判,曾汉林则以“单位犯罪的主要责任人”被定罪。

成都中院一审认定,根据曾汉林在单位犯罪中的地位、作用和犯罪情节,根据《刑法》相关条款,判定曾汉林犯合同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15年,并处罚金200万元。

未采纳辩护意见

此前庭审中,曾汉林及其辩护律师认为,飞龙集团主观上没有占有成都联益股权的故意,客观上没有实施具体的诈骗行为,飞龙集团不构成合同诈骗罪,曾汉林也不需承担刑事责任。

法庭对此未予采纳。法庭审理认定,飞龙集团在签约后仅向成都联益支付200万元,余下的股权转让款迟迟未予支付;飞龙集团在获得法人股并质押贷款3500万后仅向联益支付了600万元,余下大部分被飞龙集团占有使用;获得股权后将近两年时间内,飞龙集团未支付余下的转让款。

上述事实说明,飞龙集团在负有高额债务情况下,签约后没有还款行为,也没有还款意向,董事长曾汉林出逃国外,致使飞龙集团用于质押的股权被银行处置用于清还债务,最终给成都联益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因此,飞龙集团主观上具有占有的故意足以认定”。

法院还认定,在与成都联益签订股权转让前,飞龙集团及下属企业已负债数千万元,下属骨干企业主要资产已被抵押。成都联益在向飞龙集团转让股权过程中,飞龙集团为应付债务追讨,伪造了存款凭证与电汇凭证,此部分有曾汉林等人的供述及证人证言进行证明。

一审判决书显示,曾汉林在联益集团多次催要欠款时仍隐瞒股权被抵押的事实,继续与联益集团签订“补充协议”,约定未付清欠款前不对法人股权做出处理。

据此,成都中院认为,飞龙集团在签约前后均实施了隐瞒真相、虚构事实的行为,“对被告人及辩护人所提该项的辩解、辩护意见本院不予采纳”。

认定飞龙负债3000万

辩护人出具的证据包括加拿大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中文翻译版等书证,该审计报告反映飞龙集团财务状况良好。此前,公诉机关认定该审计报告为虚假证明,成都中院在一审判决书中认定“境外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国内企业的审计没有法定效力”。

此外,辩护律师的辩护意见及曾汉林的辩解均未被采纳。唯一例外的是,辩护律师质疑控方所列飞龙集团当时债务计1.2亿元左右“仅以口头猜测为主”,一审判决最终认定飞龙集团当时负债为3000万元。

曾汉林的辩护律师之一、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律师朱亚玲赶赴成都中院,另外一名律师杨照东因为出差未能及时抵达。朱亚玲认为法院的认定结果与事实出入较大,并对此判决表示遗憾。

外界普遍认为,曾汉林能否获得公平的判决,将对加拿大是否继续遣返中国疑犯有指标作用。

来源: 京华时报

陈奎德:中国政治转型的诱因(下)

提要:本文通过对台湾解严过程(旁及苏联、东欧转型)的剖析与比较,探讨中国的诱导性制度变迁的内外机制、诱因及其可能途径,特别是研讨专权当局在关键时 刻利益考量的历史功能.它探索了制度转型临界点降临的条件,并分析了政治转型过程中国际压力、国内利益集团博弈、中央与地方博弈的诱导性作用。


  民间社会与权力当局

  从更大的利益区隔来看,民间社会与政府当局之间的对峙与博弈,在当前的中国大陆与两蒋时代的台湾之间,仍是可资比较的。然而,对中国最为基本的架构的政治转型,各界的期待都相当悲观。不少论者认为,目前中共的政治、外交处境比当年的国民党好得多,并不存在蒋经国解禁前夕那种危如累卵的内外压力与诱因,因此,中南海没有内在动因来推动政治制度转型。

  此话不是没有道理的,特别是短期看来是如此。

  不过,从较长时段的潜在形势说,北京的真实内外处境并不比当年国民党强。人们只需看简单的三个实质性的参数:1、一个共产党国家,在柏林墙倒塌共产世界崩溃之后。2、一个集权专制政府,在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已经民主化之后。3、一个因其执政导致七千万国民死亡,至今仍然隐瞒真相,严控国内外信息流通的政权。

  有人自然会论及近二十年中国惊人的经济起飞对其统治合法性的补偿,但不要忘记,当年台湾同样经济起飞,且是亚洲“四小龙”的佼佼者,人均收入远比今天大陆高,而贫富差距远比今天大陆小。因此,从较长时段和实质性的政治合法性而言,北京与世界现行的主流秩序的不协调性与八十年代中叶的国民党政权的不协调性是有其相似之处的。而当年台湾的威权统治者与当今北京的统治者,也都同样意识到了其制度的不协调性及其必然改变(否则不会大量送子女家属放洋欧美并置产),而作为成功改制的政治家在历史上的地位,这一“立功、立言、立德”的诱因他们也不会不意识到的。

  因此,从台湾民间力量演进的历史经验看中国大陆民间力量与北京的博弈,比较其中的不同点与相似处,应当是饶有意味的。

  很明显,二者类似之点首先在于,当局与民间的紧张关系以及民主化的动力,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源于历史上未曾解决的旧案“情结”:台湾是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大陆则是1989年的“六四”事件。冤案不结,民怨未了。

  此外,目前大陆实际上的威权主义统治方式与两蒋时代也颇多类似:如:经济上日益走向市场化、国际化,有大量留学生去西方学习,亦有部分已经归国寻求发展;但当局仍在政治上严控新闻媒体,周期性时松时紧地镇压异议人士,禁止海外异议人士归国。

  台湾当年美丽岛事件对反对派的军法与司法审判,使一批辩护律师破土而出。大陆近年为弱势群体、家庭教会和法轮功修炼者们辩护的维权律师出现,尽管危险极大,报酬极少,应者寥寥,他们毕竟堂堂皇皇地站出来了。这些律师在历史性变迁中,发挥了并将要发挥相似的民间的凝聚性和代言人功能(注7)。

  当年台湾威权当局在在受到国际社会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谴责与压力,而中国的社会转型由于关系全球格局甚深,现在受到世界的关注更强,国际主流社会及其政治潮流的压力也更大。

  然而,二者之间转型动力的不同之处也是不可忽略的。

  首先,台湾有特殊的所谓省籍问题,即国民党政权在某种意义上具有非本土性,这给反对派增加了相当大的民意资源和正当性;而大陆并不存在这一问题。

  其次,当年台湾当局对美国在实质上依赖太大,因而美国的战略动向对它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它在1972年与1986年的两次转型都有极强的被迫寻求生路的成分,而中国大陆由于人口众多,幅员广大,内部的回旋余地较大,因而受外部世界之影响并不及台湾大。

  第三,民间与政府之间的对峙与博弈,当年台湾由于地域狭小,并没有掺杂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冲突,相对单纯,阵线分明;而当代大陆,由于地域广大,利益划分层次复杂,民间与政府之间的博弈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相互交织,形成错综复杂的对抗与结盟关系。

  第四,鉴于台湾与大陆两者的经济起飞的内在逻辑和条件(初始产权状况、权力介入程度等)很不相同,致使台湾贫富差别较小,而大陆经济成长导致了极大的社会不公,极高的贫富不均(基尼系数已达临界值),弱势阶层的数量之众和被剥夺感之深空前强烈,成为非和谐社会的紧张之源。所谓和谐社会,其基本问题是:是公平游戏规则之下(法治)的竞争所达成的动态和谐还是在封闭压力下(人治)严密等级制的静态和谐?

  第五,大陆政权仍存在共产后遗症,这使它对资源的掌控比当年国民党的掌控远为强大。因此,它可以调动权力和资源,分一杯羹给部分企业家和部分知识精英,从而结成所谓权力精英、经济精英和知识精英三利益集团统治联盟(当然三精英集团在联盟中地位并不平等),使政治权力的疏散和制衡之路更为艰困。

  但是,当代大陆北京政权有一个根本的“阿喀琉斯之踵”,就是作为世界共产主义政体大败亡潮流中的勉力支撑的孤岛,实质上已成为刺眼的全球残存社会之一。它的实际公共政策和它的意识形态外壳的彻底分裂已经触目惊心,为世界历史所罕见。有鉴于此,其对信息禁锢的严厉,也是触目惊心,罕有匹敌。作为注定消亡的政治生存形态,它除了宪政民主转型,事实上别无出路。而当年国民党政府尚无如此严酷的意识形态非法性。这是北京不及当年台北的最虚弱之处。

  信仰之争

  就中国的民间社会而言,另外值得关注的是,与台湾当年单纯的政治反对派颇有不同的是,当代中国大陆的多元抗争力量的崛起,特别是其中信仰类群体的兴起与博弈,是大陆政治变迁过程中的又一不确定变数。

  目前在中国民间社会,多元力量也已经开始交相激荡。由于组织政党受到超严镇压,在不经意间,信仰群体在中国底层社会的突然崛起,成为引人注目的现象。人们注意到,在近几年,引起北京当局强烈关注的事件,几乎都与信仰有关。广义的基督教(新教与天主教)信众群体的迅速扩展,家庭教会的遍地燎原,他们与梵蒂冈及世界各国教会的精神联系,罗马教皇对历史上殉教的中国信徒“封圣”的事件,在在使这一日益广大的群体成为把中国纳入世界主流秩序的重要引导性力量。法轮功群体在1999年遭受镇压取缔之后的风起云涌,其信众不屈不挠前仆后继长达六年多的练功抗议。藏传佛教在中国内外的影响,第十四世达赖喇嘛崇高的世界性声望。由于不满北京压制宗教自由,西藏第三号精神领袖,十七世噶玛巴活佛从西藏出逃到印度会见达赖喇嘛……。如此等等。北京绞尽脑汁的精密运作,最近发现自己挑起的这一“圣战”已超出了他们过去的经验范围了。北京动用政权力量强力镇压信仰者,但犹如用拳头打在棉花上,不起作用。信者软硬不吃。在中国国内,民间的“政法系”开始崛起,维权律师前赴后继,律师背靠宪法,以专业的法学知识和才能为凭借,维护信仰者的宪法权利。逐渐形成某种民间制衡力量(注7)。而当局人为地制造千千万万的“敌人”,把非政治力量变成政治对手,把宗教或准宗教问题化为世俗权力的争夺问题,把“良民”推到了政权的对面并责为“刁民”,“为渊驱鱼,为丛驱雀”,亲手制造了系列冤狱,收获了遍野抗议,“按下葫芦起了瓢”。 其捉襟见肘之态,已引起国际舆论大哗。

  信仰之争,或意识形态之争,比较起利益之争来,更不容易妥协。因为利益是个多少的问题,尚可讨价还价;而信仰,则是有无的问题,容易弄成零-和游戏。历史经验表明,信仰之争,只有在反复的惨痛教训中,在谁也吃不掉谁的旷日持久疲惫不堪的战争或争斗中,方有可能获得历史智慧。最后达成“我活你也活”的和平共存的共识,以及政教分离的智慧。

  一系列信仰和准信仰的团体的坚韧作为及其影响的国际性扩展,将使北京当局愈益清楚体认到,过去的那种认为用暴力就能摧毁人们信仰的政策,现已证明是通向失败的“滑铁卢之路”。事实上,暴力只能制造“殉道者”,而“殉道者”正是信仰的催化剂和传播机。北京将会看出,使用赤裸裸的政治力量强行干预宗教,最终只会使自己在国际社会成为孤家寡人。历史表明,在社会大变迁时代,宗教或准宗教力量从来都是变动中的稳定的平衡的因素,对政治竞争中的有关各方都具有正面的价值。因此,吸取现代文明国家历史上的经验教训,真正走上“信仰自由,宗教宽容,文化多元”之道,真正走上“政教分离”之道,才能消解中国社会里的宗教性或准宗教性的“圣战”,摆脱宗教问题与权力问题的纠缠不清。

  可以预期,经过一段政策实施的尝试及其教训,对于强力镇压和宽容共存两种方式所付出的代价的反复比较、权衡和评估,将诱导北京走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承认既成事实(认可宗教和准宗教团体事实存在)的政策,最后再从该政策走向制度化的宗教自由。

  三、结论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中国大陆政治转型的诱导性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它与1986年左右的台湾以及1989-1991年转型前夕的苏联东欧有其相异和相似的成分。蒋经国当年在痛苦思考解严问题时,曾说:“使用权力容易,难就难在晓得什么时候不去用它”。这是所有欠缺统治合法性的当权者的肺腑之言。时间,在政治过程中是第一等重要的。看来,当年蒋经国先生对时间的政治判断和政治直觉是准确的。事实上,台湾近年来多次问券调查,询问1949年之后台湾的四位最高统治者——蒋介石、蒋经国、李登辉、陈水扁——在台湾人心中的历史地位,每次都是蒋经国领先,而且领先很多(注8)。因此,盖棺论定,蒋经国当年的解严决策,无论于公于私,都是正确的。那是一个双赢的政治决断。

  中国大陆的政治转型之路虽然还长,但客观而论,很多诱导性的因素不仅是成熟,而且如李慎之先生所言,已经“烂熟”了。问题是,这些烂熟的诱因,零星散落在不同的时间轴线上,不足以产生足够的内外压力与诱导力,不足以使主政者产生“非变不可”的政治判断。因此,如何经由年复一年的顽强韧性的博弈竞争,积累资源,积累民间的筹码与力量,积累种种客观条件和诱因,并使之聚合在某一短暂时间段上,增加掌权者威权统治的成本,空出妥协的“双赢”空间——简言之,创造出那个“时间”:当局判断“镇压成本高于妥协成本”那一临界点。那一“时间”,虽然很可能起于一桩偶然事件,但放眼其背景,万紫千红的“诱导性色素”,已经充斥整个画面,一幅制度变迁的中国式“诺曼底登陆”的波澜壮阔的全景,已经呼之欲出了。只有在那时,我们才会知道,过去我们添加的每一笔颜料,都不是历史上的无用功。



(本文是2006年2月在悉尼召开的“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学术讨论会提交的论文)


  
  *********************************
  注释:

  注1:Buchanan, J.M.,Constitutional Economics, Oxford: Basil Blackwell Ltd. .

  注2:Seweryn Bialer,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FORCES IN THE FORMATION OF GORBACHEV’S REFORMS, in Alexander Dallin and Gail Lapidus, eds., THE SOVIET SYSTEM IN CRISIS (Boulder, Colo.; Westview,1991) p.35
  
  W.W. Rostow, EASTERN EUROPE AND THE SOVIET UNION: TECHNOLOGICAL TIME WARP, in Daniel Chirot ed., THE CRISIS OF LENINISM AND THE DECLINE OF THE LEFT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91), p. 62

  参见Jialin Zhang, “ CHINA’S RESPONSE TO THE DOWNFALL OF COMMUNISM IN EASTERN EUROPE AND THE SOVIET UNION, Essays in public policy (Stanford: Hoover Institu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注3:参见 伊森。葛特曼(Ethan Gutmann)著, 丁柯译, 2005.《失去新中国:美商在中国的理想与背叛》,California, USA, 博大出版社Broad Press Inc.

  注4:地方跟中央的博弈,近日更有趋向白热化的迹象。珠海市委书记邓维龙近日接受《香港商报》采访时表示,《关于开发泛珠三角横琴经济合作区的项目建议书》已征求‘9+2’泛珠三角各省区的意见,似乎地方有意联合各诸侯的力量形成一股对中央的压力。
   对温家宝“谋后而动”、“不可乱动”的指示,地方似是听而不闻,甚至接近“公然反抗”的地步。《香港商报》1月11日引述邓维龙指出,现时有一批项目正在引进,目前洽谈进展顺利。据报道,待横琴岛的统一规划出台后,项目引进工作会更加明晰。
  (方德豪,“横琴发展定位:中央地方博弈不断”。 《亚洲时报》在线中文,2006/01/13)

  注5:孙立平,“中国进入利益博弈的时代”,《人民网》2005年6月27日。

  注6: Andrew J. Nathan, CHINA’S CRISIS: DILIMMAS OF REFORM AND PROSPECTS FOR DEMOCRAC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0

  注7:陈奎德,“中国维权律师与美丽岛案——从高智晟律师案谈起”。 《观察》双月刊,2006年1月5日,华盛顿,美国

  注8:……15年来岛内媒体对历任总统的民调,他(蒋经国) 总是独占鳌头。蒋经国逝世15周年之际,民意调查显示,对于半个世纪以来台湾的历任领导人,有45%的民众认为蒋经国对台湾民主发展贡献最大(其余是李登辉24%,陈水扁8%,蒋介石5%);61%的民众认为经国先生对台湾经济贡献最大;50%的民众觉得蒋经国“执政”时代的社会风气最好。
  ——《华夏经纬网》,02/09/2003, www.huaxia.com

  *********************************

  参考文献:

  戴國煇,1999,台灣史探微:現實與史實的相互往還。台北:南天

  Brzezinski, Zbigniew, 1989. THE GRAND FAILURE: THE BIRTH AND DEATH OF COMMUNISM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Brzezinski, Zbigniew, 1989/90. POST COMMUNIST NATIONALISM. Foreign Affairs 68(5): 1-10

  Binder, Leonard, Lucian W. Pye, James S. Coleman, Sidney Verba, Joseph Lapalombara, and Myron Weiner, eds. 1971. CRISES AND SEQUENCES IN POLITICAL DEVELOPMENT.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吴国光与王兆军,1994, 《邓小平之后的中国:解析十个生死攸关的问题》,台北:世界书局

  刘晓波,2005,《未来的自由中国在民间》。华盛顿,劳改基金会出版社

  秦晖,1999,《问题与主义》。长春,长春出版社

  孙立平,“中国进入利益博弈的时代”,《人民网》2005年6月27日

  伊森?葛特曼(Ethan Gutmann)著, 丁柯译, 2005.《失去新中国:美商在中国的理想与背叛》,California, USA, 博大出版社Broad Press Inc.

  Francis Fucuyama, 1999, THE GREAT DISRUPTION: HUMAN NATURE AND THE RECONSTITUTION OF SOCIAL ORDER. New York, Touchstone

  作者:陈奎德,纵览中国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