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5日星期日

紐時再指溫家寶家族擁鉅款

美國紐約時報24日發表駐上海記者張大衛(David Barboza)撰寫的報導,影射中國大陸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與中國平安保險公司不被分割有關,他家人取得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平安保險股票。

包括英國廣播公司(BBC)中文網等多家媒體,今天都轉載了紐約時報上述報導。

報導說,中國平安保險公司主席馬明哲曾於1999年秋天直接向當時的國務院副總理溫家寶和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戴相龍發出呼籲,請求當局對平安保險放寬實施在亞洲金融危機後要求大型金融公司分割的規定。

這篇報導稱,馬明哲在一封信中說,他請求溫家寶從大陸當局高層協調來解決上述問題;最後,這項遊說成功,平安保險沒有被分割。

紐約時報今年10月曾報導溫家寶家人擁有鉅額財產,其中最大的財產來自平安保險的股份,這些股份是在平安保險被特許免於分割後的8個月所購買。

報導還說,到2004年6月,溫家寶家人擁有的股份已上漲2倍;到2007年,由溫家寶家人控制的Taihong公司,最初所做的6500萬美元投資,已升值為37億美元。

這篇報導說,到2007年稍晚,溫家寶家人所持股份仍有22億美元的價值,這是能夠公開看到Taihong公司股權記錄的最後一年,從此之後,就無法得知溫家寶家人是否持有這些股份。

報導強調,紐時不清楚溫家寶和戴相龍本人當時是否親自過問平安保險免於分割事務,也不清楚溫家寶本人是否知道他家人持有股份。

報導說,平安保險向紐約時報發出聲明指出,平安保險嚴格按照規章制度行事,不了解持股人的所有背景資訊,強調持股人具有相互買賣股票的合法權利。

報導又說,大陸外交部也未就紐約時報提出上述報導內容的查詢要求做出回應,也無法找到溫、戴2人做出回應。1011125

中央社台北25日電

韩日举行会议商定管制“非法作业”中国渔船

\

据韩联社11月25日消息,韩国济州海洋警察厅25日表示,在济州海域截获了两艘涉嫌在韩国专属经济区“非法捕捞”中国渔船。济州海警正在对这两艘中国渔船的船长及船员进行调查。

  济州海洋警察厅称,当天上午11时(北京时间12时)左右,在济州市遮归岛西南161公里的海上抓获一艘涉嫌违反《专属经济海域法》的中国温岭双拖渔船,并在该渔船上发现488公斤捕捞物,但船上的作业日志却没有相关记录。

  在此之前,济州海洋警察厅已抓获另一艘涉嫌在韩国专属经济区中“非法捕捞”的温岭双拖渔船,但该渔船上并没有捕捞物。目前,济州海警正在对这两艘渔船的船长及船员进行调查。

  此外,韩国农林水产食品部26日表示,韩国和日本从22日起举行了为期两天的韩日渔业指导工作会议,双方商定就管制在两国海域进行“非法作业”的中国渔船问题进行合作,并共同制定应对方案。

大公報


周融﹕中共十八大報告——感覺、分析和「反貪腐」

身為香港人,對國家未來有期望理所當然,但想真正明白了解中國未來的路向和如何走,那就不簡單了。尤其對我們這些非學者、非中國問題專家、前英國殖民地成長的普通人來說。

話雖如此,引起了好奇心,始終都要走第一步。在我來說,起點就是細讀胡錦濤主席在中共十八大作出的10年工作報告。

有何感覺?有何觀察分析?

先談感覺。老實說,胡主席的十八大報告像是預告中國未來10年的政策方針及剖釋,倍多於過往10年的工作報告。這分別和我們熟悉的制度,不可說不大。

在西方國家,每當民選政府下台換屆時,尤其是政黨交替時,離任的哪會講什麼前瞻性的政策,多兩句願望式的good bye,已經好像是在打「擦邊球」了。

不同是否代表不好?你我不同,當然是你錯吧!這種「我永遠是對」的主觀意念,世上還會少嗎?所以請大家先抱一個開放不批判的態度看下去。

從微處觀,看到的是中國和傳統西方行徑不同之處。未來的路向,只有更多的不同,這可以肯定!

「目標」「體制和手法」「過程」「危機」

讀完十八大報告,決定以中國未來的「目標」、「體制和手法」、「過程」和「危機」四大題目來作分析。先來個總結說明。

中國未來10年的「目標」就是「全面發展小康社會」,把中國人民平均GDP收入增加一倍至1萬美元。均富於民,把農民和城鎮居民收入差異拉近。

要達到這目標,靠的「體制和手法」 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和改革」了。

這10年的「過程」,最重要是避免出亂子,「維穩」就是關鍵。未來10年中國面臨的最大「風險」就是「貪腐」問題。

看到這裏,香港人會有反應,也會提出問題。

就中國要達到「全面小康社會」目標,以香港人口♣的問題是:「講就易!得唔得鮁?」

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改和改革」來改善體制手段以達到目標,香港人口♣的問題是:「中國特色?Work唔work鮁?」

至於「維穩」為過程重點,香港人會問:「嘩,咁緊張,使唔使呀?」

未來最大風險為「貪腐」,就反貪腐這題目,香港人會問:「係咪講下咋?真唔真呀?」

4個題目太闊太廣了,很難一次說完,希望遲些才逐一分析,解釋及談個人觀察。容我只先談「貪腐」這題目。

認真對付貪腐 須具備三大條件

反貪污香港人有極好的經驗,「我們勝在有ICAC(廉政公署)」。1973年反葛柏風潮時,本人已是一份英文報章的採訪主任,後來更加入廉署,所以對此稍有認識。反貪污及反貪腐基本上是同樣的反壞東西。

要認真對付貪腐,一個國家或政府必須具備三大條件,缺一則敗。三條件為有力的法律(包括法院)、足夠及適當的人手及資源,更要具備義無反顧的政治決心。

香港當年三者俱備,加了牙的防止賄賂條例(此為法律),成立近600人(當時)的廉政公署,充分給予資源(此乃人手及資源)。最後作出的政治決定,把反貪污工作從警方手中抽走,交給新成立的廉署。大家須留意當時宗主的英國反貪也只靠警方,由此可見當年麥理浩的膽識及得到英國的支持(此乃政治決心)。

最重要 是政治決心

三項條件哪最重要?毫無疑問,必定是政治決心。有了政治決心,法律和人手資源,在非貧窮國家來說,哪會是問題?我們看看中國的情吧。

首先談政治決心。胡主席在十八大報告中說:「要堅定不移反對腐敗……建設廉潔政治……這個(反貪腐)問題解決不好,就會對黨造成致命傷害,甚至亡黨亡國。」

幾天後,將繼任的主席習近平出來說話,也把反貪腐問題說得同樣重要。「亡黨亡國」這個警告,已說明了中國兩代領導層的政治決心。

在此值得一提薄熙來事件!雖然不少人喜歡把此看為政治爭鬥,但向一個如此高層的黨人物動手,罪行也離不開貪腐,這也可算是決心的另證。

中國沒有廉政公署,將來會否成立同樣機構,不得而知。目前負責的機構是中紀委。內地官員對此似乎是聞聲色變,看來應算是「有料到」。

中紀委有多少人,放的資源有多大?看來似是國家機密,我不懂答。不過當中國共產黨下了決心,相信它得到的支持可被視為「無限大」。

中國法律,我不是專家,所以不敢亂說。不過貪污是可判死刑我倒知道,例子也不少。在阻嚇方面,香港似乎是小巫了。

法院呢?香港人對內地法院信心不大,因為它和香港的法庭和法制不同。我們的好(壞)處是當你有大量金錢,找到些「有計」的大狀,即使你有罪也可從法庭大搖大擺行出來。內地就相反。誰的制度更好?不談了。換句話說,你是個大貪官,身在香港或普通法地區肯定是你幸運!

手到拿來?

中國反貪腐既然有決心,人手資源和法律都俱備,是否就是手到拿來,問題迎刃而解呢?世事哪有如此美好?

看看香港的教訓吧。1977發生的警廉風暴就是例子了。廉署太有效率了,天天拉人。社會傳媒大吹大擂打倒貪污聲音太大了,警隊中人草木皆兵,引發了警員衝擊廉署。到最後,在香港治安重題下,麥理浩無可選擇,唯有頒布特赦。

中國應在此汲取教訓。悶聲不止可發大財,更是要來抓大貪官。千萬不要令對手發現聯合就是力量,大家合起來造反,這也是風險處理中可衍生的另一風險。相比當年香港,處理貪腐中國還應有多一優點。當年香港除了極少數極富有的總探長,早已安排藏富於外地,所以可逃之夭夭。其他大部分人走無可走,唯有群起反抗。

中國的貪官們,有誰不早已作好安排,在國外的財富收藏投資得秘秘密密,妥妥當當。勢色不對,甚至在受疑之前,辭職去國,但求人財兩安。當然中國也可以像追查賴昌星一樣,咬覑不放到底。

這和當年特赦的效果一樣,走的走,不再敢貪的重新做人,社會另類地少了一整批貪官。跟覑上的官員看到社會風氣不同了,貪污機會又少了,被揭發的可能更大了,所以10多年後的八九十年代,香港的貪污問題可說基本上大部分被解決了。

在未來中國方面,可能這會成為另一意想不到的反貪腐機遇。至於事情是否會這樣走,大家只可說句:「反貪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香港  明報

明鏡獨家:溫家寶將大動作證明自己清白



明鏡新聞網特約記者 曾黎仁


      整整一個月之後,《紐約時報》11月25日再次長篇披露中國總理溫寶家人財富問題,這次重點敘述温家和平安公司的秘密關係,無疑又給了一直試圖塑造清廉形象的溫家寶摧毀性打擊。北京知情人士對明鏡新聞網說,「溫家寶將會有動作對此作出澄清。」

     《紐約時報》長篇報道,1999年亞洲融風暴後平保要求強制解體,當時溫家寶和時人行行長的戴相龍收到來自平保的信函請求,希望溫家寶可以協助放寬對平保的強制解體規定。其後,馬明哲如願,將平保保全了下來,溫家寶家屬聯繫人士亦手買入平保股份。

        報道指平保公司紀錄顯示,1999年6月17日馬明哲曾跟溫家寶夫人張蓓莉會面,而張親屬有持股的鑽石公司,就在那段日子搬進平保在北京的大樓辦公,溫家寶兒子溫雲松的公司不久亦取得平保的資訊科技合約。

         10月25日《紐約時報》報道指溫家寶的家人在溫擔任總理期間積累至少約27億元財富,在過去一段時間,盡管中共功地阻止了香港、台灣一些媒體大篇幅轉發、追蹤《紐約時報》有關溫家財富的報導,但相關消息還是迅速傳遍了中國官商精英階層。由調查雜誌社出版的總理財富特刊,用20多萬字的篇幅,詳盡披露了中國任總理李鵬、朱鎔基、溫家寶和候任總理李克強家族的財富秘密,但也針對一些不實傳言作出了澄清。消息人士說,這本特刊甫上市即被「神秘人士」大量購買。

       《紐約時報》登出記者張大衛的第一篇關於溫家財富報導之後,報導中重要當事人段偉紅接受了明鏡新聞網獨家專訪,有關人士也給明鏡網寫來了解釋性專稿,這些文章澄清了部份問題,但人們仍有不少疑問。

        北京知情人士對明鏡新聞網說,紐約時報報導對溫家寶震動非常大,他示要主動作出澄清,愿意親自接受紐約時報專訪。他說:「即使失去生命,也要證明我的清白」。溫家寶之子溫雲松則完成了一篇文章,準備投書紐約時報作出說明。但是為了不影響中共十八大召開,温家寶最後決定十八大之後再作「有利的說明」。

        現在,紐約時報登出第二篇關於溫家財富關係報導之後,自然迫使溫家加快澄清動作,否則等於坐實「中國第一貪」之污名。「溫總理的行動將出人意料之外,但是你們不能現在報導。」溫家寶的一位支持者如此對明鏡網說。

     政治觀察家說:「很可能,溫家寶的行為將影響中國政治生態。很領導人家庭有財富傳聞,他們是否阻止溫的行動,以免波及自己,還是讓溫家寶自爆,推勭政治透明?或者推出溫家寶作為替罪羊?都是未知數。」

     過去一月來,明鏡網發表了幾十篇有關溫家寶財富問題的報導、評論,既有批評溫家的,也有支持溫家的。

      「明鏡願意為中共領導人提供這麼一個平台,讓他們聽到人們的質疑,他們也可以為自己辯護。」明鏡新聞出版集團發言人說,「即使在印刷媒體上,明鏡的雜誌、書籍也願意無限制辯論中共領導人的個人問題。只有當中共領導人受到輿論監督,領導人又能作出澄清的時候,中國政治才可能走上文明軌道。」


《調查》(第2輯) 總理財富 (電子版)
http://www.pubu.com.tw/periodical/16679?apKey=fedd22f528



                                               明鏡獨家:溫家寶願率先公佈個人財產




                                  

          纽时报道温家全文::一场游说一笔横财和一位领导人的家庭


平保否認曾找溫家寶救亡



《紐時》指溫給救助後 關聯人士入股


【明報專訊】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及其關聯人士資產問題餘波未了。《紐約時報》上周六(24日)再發長篇報道,指平保(2318)主席馬明哲在1999年,平保面臨解體危機時,親自去信時國務院副總理的溫家寶,「誠懇地請求副總理,從一個更高層面主導及協調此事」。事後的幾年,除了平保逃過一劫之外,溫家寶家屬聯繫人士亦手買入平保股份。平保昨晚發出聲明,斥有關報道嚴重失實,給平保造嚴重傷害。
《紐時報道》指出,1999年亞洲融風暴後平保要求強制解體,當時溫家寶和時任人行行長的戴相龍收到來自平保的信函請求,希望溫家寶可以協助放寬對平保的強制解體規定。其後,馬明哲如願,將平保保全了下來。
《紐時》﹕馬明哲函溫後 平保免解體
今年10月《紐時》曾發表報道,指溫家寶的家人在溫擔任總理期間積累至少約210億元財富,其後溫家寶家族已透過律師發聲明嚴正否認。但《紐時》最新報道指出,來自溫家寶的親屬透過層層網絡購入的平保股份,這筆股份恰在平保爭取到豁免解體後約8個月才購入的。這筆由泰鴻(Taihong)公司代為持有的股份,在2002年12月購入,較匯豐入股平保10%遲了兩個月,但購入價卻只是匯豐入股價的四分一,至2007年這筆約6500萬美元的投資,市值已升值56倍至37億美元。
平保聲明﹕保留採相應法律行動
平保昨晚發表聲明,指近期注意到個別媒體的報道,其中部分涉及中國平安的內容嚴重失實,同時文章採用歪曲事實、斷章取義的方式以及錯誤的邏輯,嚴重誤導投資者和社會公眾,給中國平安造成嚴重傷害。平保表示,將視報道對中國平安的傷害和影響,採取相應的法律行動。平保發言人昨晚確認,聲明所指的就是《紐時》的報道。
《紐時》的報道又指1999年,時任中國保監會主席馬永偉曾公開表示,已就平保及其他保險公司解體擬定計劃,並呈交國務院審批。《紐時》指當時馬明哲在給予溫家寶的信中,提到平保壽險業務蝕錢,產險業務利潤率亦很低,與其分拆成兩公司,不如容許由平安集團一起持有。
報道又指平保公司紀錄顯示,1999年6月17日馬明哲曾跟溫家寶夫人張蓓莉會面,而張親屬有持股的鑽石公司,就在那段日子搬進平保在北京的大樓辦公,溫家寶兒子溫雲松的公司不久亦取得平保的資訊科技合約。
明報記者
--------------------------

鄭裕彤平保持股 被指與溫總有關
2012年11月26日
【明報專訊】《紐約時報》周六報道還指出,世界發展(0017)創辦人鄭裕彤持有的平保(2318)股份或與總理溫家寶有關。報道指出,總理溫家寶的親戚持有的平保股份,除了是透過位於溫的家鄉天津的一間公司外,還透過香港的鄭裕彤。
平保股東鄭建源 傳為彤叔打理投資
報道指出,在2000至2004年間,即平保上市之前,5間與鄭裕彤關聯的公司由招商局集團及其他國企手中獲取了平保20%股權,這5間公司全由鄭建源管理或控制。報道指出鄭建源作為平保的一名大股東,是為鄭裕彤打理投資事宜的人士。
與溫總夫人及兒子 存商業關係
《紐約時報》又指出根據企業和其他公開資料,鄭建源控制的投資公司與溫家寶的親戚有大量的商業合作關係。在2001年年中,鄭建源旗下寶華集團從一鑽石公司借了約900萬美元貸款,此鑽石公司屬於溫家寶的親戚及溫總夫人張蓓莉的舊政府同事。報道亦指出鄭建源控制的公司,曾支持溫家寶兒子溫雲松的兩間新成立企業。而寶華集團在平保上市之前,買入了約2000萬股平保股份。
《紐時》還引述熟悉平保售股予彤叔交易的人士稱,1999年鄭裕彤透過在內地成立家投資公司入股平保,是為了避過中國對外資企業的限制。
因為當時高盛、摩根士丹利持有15%平保股份,其後匯豐又持有10%股權,而根據1998年中國政府的規定,境外投資者在平保的股權不可超過25%。新世界發展發言人昨晚回覆查詢時說,這涉及鄭裕彤的私人投資,新世界不會評論。

网曝官员不雅视频“扳倒”雷书记过程 (1)


中共重庆市北碚区委书记雷政富(正厅级) 图片来源:人民监督网
字体大小 
VOA 叶兵

纽时报道温家全文::一场游说一笔横财和一位领导人的家庭



《纽约时报》11月25日头版报道温家宝家人与平安联系

《纽约时报》记者将自己11月25日题为《一场游说、一笔横财和一位领导人的家庭》(Lobbying, a Windfall and a Leader’s Family)的报道称为“中国总理温家宝富裕家人系列之二”。

以下为报道全文:

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曾出台相关规定,要求一些金融机构进行分立。而一家饱受财务问题困扰的中国保险公司曾力图使中国官员放松这一规定。

当时为此进行努力的正是2007年为在上海鸣锣上市的中国平安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马明哲(英文名Peter Ma)。

1999年秋,中国官员曾被告知,平安集团危在旦夕。相关意见曾直接上达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及当时的央行行长之处。此二人当时总览金融业监管的大权。

在《纽约时报》获得的致温家宝的信中,马明哲写到:“我谨请求副总理高屋建瓴地领导并协调此事。”

平安最终没有分立

从这次成功的结果来看,游说的力是无穷的。

平安随后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金融服务公司之一,其500亿美元的总资产超过了美国国际集团(A.I.G.)、大都会人寿(MetLife)及保诚集团(Prudential)。但在幕后,温家宝的家人持有大量的平安集团的股份,只要该公司业绩反弹,这些股份将价值数十亿美元。

《纽约时报》上月曾报道称,在温家宝任内,其家人通过在度假地、银行、珠宝公司占有股份而获利颇多。

而根据《纽约时报》到目前为止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温家宝家人的财富之中,最大的来源是平安集团的股份。这些股份购买于该集团被免于分立约八个月之后。

据监管方及集团记录显示,早在大多数投资方可以购买平安股份之前,一家名为泰鸿投资的公司从一家国有单位收购了平安集团的一大笔股份,而泰鸿公司不久后为温家宝的家人控股。种种迹象表明,泰鸿做了一笔不错的买卖,其2002年12月从平安购得的每股价格仅为另一家投资公司(英国汇丰控股)两个月前所付价格的四分之一。

2004年6月,温家宝家人掌握的股份价值已经增长了4倍,而这还是平安在香港上市之前。到2007年,泰鸿最初投资的6,500万美元已经价值增长到37亿美元。

据集团记录显示,温家宝家人的投资收益在2007年末最高时达到22亿美元。2007年后,泰鸿的股东信息不再公开,因为该公司已不在公开的文件之列,也不清楚温家宝家人是否在该公司继续持股。

目前尚不清楚的还有,在平安集团免于被分立的决定中,温家宝或当时的央行行长戴相龙是否曾亲自出面过问,以及温家宝本人对其家人在平安掌握的股份是否清楚。

但根据平安集团资料、政府档案以及对平安前高管的采访内容显示,温家宝副总理及央行办公室属于使平安免于分立的监管者之列,只有这些监管者有权签署赦免令。

据资料显示,当时只有两家国有金融机构免于分立,而另外三家大型国有保险公司被强行拆分。在金融危机后,由于担心金融体系不稳,金融机构被要求进行强制分立。当时很多大银行都执行了这一要求。

平安在给《纽约时报》的声明中称,该集团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但对持股人的背景并不知情,“股东之间买卖股份是其合法权利”。

中国外交部对本文调查内容未回电置评。此前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对调查温家宝家人资产的行为严辞驳斥,称这是“污蔑中国”,“别有用心”。

在《纽约时报》前一次报道后,温家宝家人律师回应称,文章内容空泛不实,其家人保留采取法律行动的权利。

此外,中国已对《纽约时报》英文及中文网站进行屏蔽,称其“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

参与到平安2004年在香港及2007年在上海上市的西方及中国银行界人士及律师称,他们并不知道温家宝家人拥有平安的大量股份。

摩根士丹利及高盛均持有平安的大量股份,两个公司高管都表示并未被告知温家宝家人持有平安股份。在平安成功先例的激励之下,两家投资银行于2000年分别向温家宝及其他监管者请求免于分立(平安)。这两家银行的私募股本分部于2005年以10亿美元的价格将其联合股份出售给汇丰控股。这个价格比其初始投资增长了14倍。

《纽约时报》所分析的数千页的平安集团资料暗示,温家宝家人所持股份并非直接在自己名下,而是通过盘根错节的合伙人关系而遮遮掩掩地持有。

温家友人、富商段伟红10月在采访中称,平安的股份实际上是她的,温家宝家人只是“偶然”(in an accident)出现在股权记录上。通过借用了他们的身份证和签名。

对影响上市公司运营的信息公开,诸如大股东身份及公司是否掌握大量股份的细节,中国和香港都有详细规定。但法律专家表示,这种法律的执行通常比较松弛,尤其在中国大陆。而且中国有所谓“代理持股”的风气(a culture of nominee shareholders),即某人出面为另一人持股的做法。对这种行为,即便最经验丰富的律师和会计师也无从入手。

《纽约时报》同时指出,没有迹象显示存在违法及违规现象,也没有证据显示温家宝名下持有平安集团的股份。

香港证券及期货监管委员会及香港证券交易所拒绝对《纽约时报》的调查置评,中国证券监管委员会也并未作出回应。

汇丰控股目前持有平安15.5%的股份,是最大股东,该集团拒绝对此事置评。该公司上周表示,正在考虑抛售平安的股份,以此筹措资本。

平安目前是一家成功的集团,去年总资产为400亿美元,在全国建立超过50万保险分支机构。迄今为止是中国最具综合性的金融机构,包括全中国第二大保险公司、一家信托公司及证券交易公司。2010年下半年,平安斥资40亿获得了深圳发展银行的控股权。

平安死里逃生

马明哲是平安集团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他在高中毕业后即成为中国早期经济改革的先锋、平安早期领导袁耿的助手。马明哲此后很受袁耿的赏识,袁任命他负责一个工业园区的人力资源工作,此后转战新成立的平安保险公司。马明哲的机遇很好,恰逢中国对国有经济改制之机,政府开始大规模废除铁饭碗制度。

尽管平安起初是一家国有企业,但却是首批试验西式管理制度的中国保险公司之一,包括精算师、企业后台运作及外方持股等新理念。

平安在1988年成立之初只是一家小公司,由马明哲负责管理。但在数年之后,马明哲已经开始在美国物色大股东了。

1994年,摩根和高盛的私人股本部门分别花费3,500万美元购得平安7.5%的股份。那时候,这是中国金融机构进行的最大规模的外来投资。

平安公司早期的成就大多归功于马明哲。他是一个个性强硬的高管,其管理方式和政治技能颇受赞赏,尤其是他勇于承担风险。

在上世纪90年代帮助经营平安驻上海分部的Yan Feng说:“他具备一位伟大企业家的所有品质”。“他学习能力强,懂得如何适应新形势,做事也非常果断,他也会竭尽所能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但是该公司增长速度在上世纪90年代末陷入困境。当时正值中国经济在97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走软。

臃肿的国有企业开始崩溃,到了1998年时,中国一些大型银行几乎没有偿债能力。

平安辛苦赚的的财富也正在挥发。和多数中国保险商一样,基于银行在通货膨胀时期提供的存款高利率,平安赢得新的投资产品客户,保障了长期的高收益。当金融利率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下跌,损失就开始积累。

在1999年,平安高管开始承认公司将很快面临破产。作为一家联合控股公司,平安拥有大型机构投资人,多数是国有企业。但是,它们很多都拒绝通过购买额外股份支援平安。

一位平安前匿名高管说:“它们不确定平安能否幸存下来”。

平安也面临政府方面的不断施压。由于担心对金融系统造成系统性风险,北京监管人员加大执法力度,要求金融机构限制各自商业活动范围。

银行被要求在经纪公司或信托公司出售股份;而保险公司不得不选择在人寿保险或财产保险领域选其一运作,而不是二者同时运作。

1998年中国新保险业监管机构成立以后,就开始施压平安摆脱其信托和债券业务,并将人寿保险和财产保险分别划入不同的公司。

在1999年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当时的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马永伟表示,该机构已经拟好分立平安和其他保险公司的计划。马永伟向媒体表示,分立方案已经递交国务院审批。他还补充道,这些方案将深化中国保险系统改革。

推向监管者

根据由平安前高管证实的这些记录中一份复本内容,面对自己公司即将被拆解的境遇,马明哲火速致信北京领导人,亲述备忘录,以便提醒自己将为高层官员“购买高尔夫球俱乐部”,并且持有详细的流程图,列出了每位平安高管的游说职责。

马明哲本人集中精力游说国务院。其中高层领导人就是时任总理朱镕基和副总理温家宝。平安同样也寻求并得到了当时央行行长戴相龙的支持。戴相龙同样也负责监管保险行业。(编者注:戴相龙1997年7月起兼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一届主席)

温家宝所处位置独特。他当时是中央财政金融工作委员会负责人,该委员会1998年成立,职能是监督银行业、证劵和保险监管部门以及中国最大的金融机构。

根据平安会议文字记录和对与会者的采访,当马明哲见到监管者们,他告诉监管者们自己的公司正面临破产境遇,请求他们批准一次香港股票发行,以帮助支撑该公司的资产负债表。

马明哲在1999年9月29日写给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的信中说:“现在,平安人寿保险正在亏损,财产保险和信托公司只能收到薄利”。两位平安前高管确认了这份信的内容。

宁可不愿公司完全被分立,马明哲提供了一个中间做法。通过向其他投资人寻求建议后,马明哲提出,成立一个控股公司,从而有效地将人寿保险和财产保险区分开来,但是同时将证劵和信托部门一起,把它们归于同一个法人名下。

根据《纽约时报》得到的平安内部文件,马明哲当时说,该公司将重新取名为“平安集团”(Ping An Group)。然后,马明哲开始寻找盟友以便推销他的这一提议。

《纽约时报》得到的信件复本显示,2000年1月,在马明哲的支持下,来自摩根士丹利和高盛投资公司的高管联名向温家宝写信,指出解体(平安)将“违反中国鼓励和保护外国投资的政策”。两大投资银行的前高管对这份信的真实性已予以证实。

这些美国投资银行警告称,“作为在美国上市的公司,关于在平安的投资,我们按要求将公开我们的损失情况。这可能会对中国向外树立改革开放政策的形象没有多大帮助”。

根据《纽约时报》得到的公司文件,这封信是平安高管以及两大投资银行经过数月游说攻势而发出的,为的是说服其他北京高层官员,包括央行和保险监管机构,保全平安(防止被分立)。

而早在1999年,平安高管也开始同温家宝家人联系。

在1997年至2000年间曾在平安担任马明哲助理的胡坤回忆道,1999年马明哲曾和温家宝妻子张蓓莉举行过会面。

胡坤说,他并没有被告知两人会面所谈内容,但是他记得自己老板当时的反应。胡坤说:“就因为那次会面,马明哲变得非常兴奋。”

胡坤现在生活在美国,他曾和平安就52,000股份存在纠葛。胡坤本人认为这些股份是自己的。

《纽约时报》看过的公司记录显示,马明哲是在1999年6月17日下午同张蓓莉举行的会面,之后还和张蓓莉以及平安驻北京代表处主任李春彦共进晚餐。

虽然不知道他们当时谈了些什么,但他们之间的关系似乎开始活跃起来。大约是在同一时期,一家由张蓓莉亲属部分控制的钻石公司将办公地点开始移至平安驻北京办公大楼。这些是根据该钻石公司向监管部门提交的记录看出的。根据采访平安前高管还发现,之后,一家由温家宝之子温云松共同成立的新企业赢得平安一份利润丰厚的技术合同。

现年56岁的马明哲仍然掌管平安(集团)。他拒绝就此报道置评。

通过采访和马明哲以及胡坤当时同一时期在深圳平安总部共事过的四位高管,再次证实了胡坤的回忆内容,也证实了该报有关平安游说努力以及平安同温家宝家人会面的内容。

此外,李春彦在一次电话采访中也证实,正是自己带张蓓莉去见平安主席马明哲。

这些文件和采访并没有透露那些会面是否在政府监管部门放弃分立平安的决定中扮演角色。但是,在2002年4月,中国最高监管机构发出了最终裁定。经国务院和保险监管部门审批,平安开始将自己转变为一家金融集团。

该公司(平安)不但被允许保持财产和人寿保险许可,而且还被授权经营一家经纪公司和信托公司。它还被允许获得银行牌照。

分析人士称,在中国严格监管的市场氛围之下,这些许可证加起来,可谓一笔财富。

瑞士联合银行驻香港资深保险分析师梁智勤(Bob Leung)说:“他们是少数可以享受那些掘金利润的人”。

在2002年后半年,平安不单度过了经济低迷期,其发展前景开始一路向好。该公司对巩固收入和利润正在进行调整。在2002年10月份,汇丰银行同意以6亿美元购得平安10%的股份。1年多后,监管部门批准了平安在香港证劵交易的上市和出售股份的申请。

就在平安正准备香港上市之际,一些和温家宝等北京高层官员关系紧密的投资人团体正不声不响地积累平安大量股份。

买平安保险

2002年12月26日平安文档显示,温家宝一位故乡朋友段伟红段伟红经营的一家名叫泰鸿的公司收购了大量平安股份。记录显示,温家宝家人和温家宝妻子同事很快便控制了这一投资工具。

根据平安在香港上市前提交的文件显示,泰鸿从中国远洋运输集团(Cosco)购得平安7,770万股份,从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在大连的子公司购得2,200平安股份。一股股票分割使得泰鸿拥有的股份数量加倍。所以在2004年6月,就在平安香港股票发行之前,泰鸿握有1.598亿股份,根据公开募股数据,这一数额大约是平安股份的3.2%。

泰鸿所有者段伟红女士在一次采访中称,按照当前的汇率变化,为了购得平安股份,她每股花费40美分(总价值为6,500万美元)。分析人士认为,这一价格看上去似乎已经够高,但却是不同寻常的折扣。因为汇丰银行在两个月前已经以每股1.60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其10%的股份。

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并没有回电置评。

对于泰鸿,这算得上具有轰动效应的收购。到了2007年底,当平安股票达到高点时,泰鸿1.59亿的股份价值就相当于37亿美元,尽管泰鸿在2007年已经大幅减少所持股份。

根据企业及监管文件,虽然泰鸿是有案可查的股东,但平安这一交易的受益者则隐藏在十多个由温家宝家人控制的投资工具背后。这里所说的温家宝家人包括其两位妹夫和一位弟媳以及一些张蓓莉长期的商业伙伴和同事。

到了2007年,温家宝现年91岁的母亲通过和泰鸿有联系的一对投资公司握有的平安股份价值就高达1.2亿美元。

段伟红自称她认识温家宝母亲是在2000年。她说,自己是用个人账户购买平安股份。而温家宝家人仅仅是在泰鸿股权记录中出现,因为她的公司为了设法蒙蔽她在平安的持股, 因此她的公司错误的使用了温家宝亲属的身份证。她说:“最后我收到了百分之百的回报”。

后果

在2001年,中国出台新规,就中共党员及家属在上市股份的交易设立限制措施。比如,新规禁止党内负责国有企业的官员利用他们的父母和孩子(或者他们孩子的配偶的家属)从事上市国有企业股份交易。

《纽约时报》没有发现温家宝同家庭成员分享内部信息的迹象。

但是,据《纽约时报》咨询过的分析师称,对于温家人家人所持股份尚有很多问题未解,比如谁可能是那个了解家人购买股份的人;是否任何人都有公布那种信息的法律义务。

摩根士丹利和高盛投资公司高管都表示,没有察觉到这种股份购买,也没有参与这种交易。

这些企业还表示,一次典型的首次公开募股过程不可能公布最终的股东身份,这些股东利用难以识别的名称隐藏在多层投资工具之后。

根据中国大陆和香港相关条例,公开上市企业及帮助他们将股票卖给公众的专业合作伙伴依法有义务公布那些仅仅持有5%以上股份的股东身份。《纽约时报》发现,作为温家投资工具之一的泰鸿在其经营最高峰时期所持的股份从来没有超过3.2%。

另外一个待解的问题是,泰鸿是如何能够以一个似乎高折扣的价格购买到平安股份的。在2002年末,在汇丰银行巨额投资之后,平安已经成为IPO热门。


《調查》(第2輯) 總理財富 (電子版)
http://www.pubu.com.tw/periodical/16679?apKey=fedd22f528

(台幣定價。電子版接受台幣、人民幣、美付款。)


法律专家称,一些问题的答案可能会指向“谁作为中间人安排了这种交易,而这一交易导致在平安2004年首次公开募股前购买该公司股票”,以及“这些交易人(撮合人)当时是否正在从监管部门那里获利”。

纽约大学法学教授孔杰荣表示,关键问题是,为什么选择这些人,他们得到股份的条件又是什么?很明显,在一次IPO成为热门前,每个人都想要有所收获。

明镜网热点排行榜(2012年11月25日)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