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7日星期六

張翎:女人開發蠻荒時有過和男人一樣的艱辛

外參記者柯宇倩台北報導/2009年,張翎的《金山》寫出清末華工家族在加拿大與中國的悲歡離散;2012年,張翎的《睡吧,芙洛,睡吧》以華人女性芙洛為主角,再度帶出淘金時代下華人在金山的奮鬥故事。張翎在接受《外參》專訪時表示,她在新書裡做了新嘗試,此故事的時間跨度較短、出場人物較少,並且聚焦在單一人物身上,但也因此人物的性格雕鑿更深刻。張翎希望此書能讓讀者意識到,女人在開發蠻荒之地的過程裡,曾經有過和男人一樣的艱辛。


兩年前,張翎因為《金山》的出版來到台灣,為了2012年的台北國際書展,張翎帶著新作品《睡吧,芙洛,睡吧》二度造訪台灣,以書會友。《睡吧,芙洛,睡吧》描寫華人女子芙洛一生艱苦奮鬥的故事之外,也講述著加拿大巴克維爾鎮因為芙洛的到來而產生的改變。雖然只短短在台灣待了4天的時間,張翎仍深刻感受到台灣讀者對書的摯愛,以及文化人對文學理想的追求。


張翎的文字具有渲染力、簡單幾句話便能帶出電影般的畫面感。2010年,中國導演馮小剛將張翎的小說《餘震》改拍成電影《唐山大地震》,從此讓更多人認識到這位已經默默耕耘多年的作家。


張翎說,《金山》和《餘震》是差不多同一個時間被大家所認識,如果沒有馮小剛的《唐山大地震》,可能世界上人沒多少人知道她。“常常有人問,《唐山大地震》好像讓妳一夜成名,其實我寫《餘震》之前已經寫了4本長篇小說、3本中短篇小說集,都是處於一個相當默默無聞的狀態。”


張翎在1986年到達北美時,心裡很確定自己要成為作家,但如何維生,對張翎來說是個很大的問題。張翎學的是英國文學,她最喜愛的作家是弗吉尼亞‧吳爾夫(Virginia Woolf),這位英國知名女作家說過:“一個女人要成為作家,得要有一年500萬英鎊的收入,還有一間自己的房間”,這句話影響張翎深遠,她說,這句話也適用於男性,任何人想成為作家,都必須要有固定的收入和獨立的思考空間。


因此,張翎到北美的頭11年,心思都放在如何維生,她選擇了聽力康復師的工作,直到41歲,張翎才出版第一本小說,雖然寫小說的激情在10年多的消磨下已大不如前,但剛移民時“被連根拔起到另一種文化中”的憤怒、直接、膚淺情緒,多年來已沈澱轉化為一種理性的思考。“我寫作不喜歡帶有一種很明顯情緒在裡頭,我希望自己跟自己的人物、跟敘述的歷史空間有一個理性的審美空間。這10年剛好給了我這樣的機會。”


張翎表示,自己小說經常有的一個特點,就是時空跨度大,這點可能跟自己的人生閱歷有關,因為張翎人生的前半部在中國度過,後半部則在北美度過,兩塊土地她都割捨不下,因此寫作時,這樣的牽絆無意中影響了張翎。


張翎也認為自己也相當重視人類遷移的議題,她說,人類的遷移就如同水的循環,過往的長篇故事裡,可見到她描繪一個家族的幾代人在大洋兩岸行走,而行走的目的,就是尋找一個理想的精神家園,這種對尋找的渴望、對不熟悉生活的嚮往,在全世界各民族身上都能見到,因而造成世界中的移民潮。


因此,張翎的小說都是各種各樣變版的家族史詩,她說自己沒法寫其他題材。“我沒有能力面對‘當下’和‘自己’,這兩個題材是我從來沒有嘗試過的。”張翎解釋,“當下”的都市慾望、白領的寂寞、小女子的失戀,是她無法寫的,她的小說也總是寫離自己非常遙遠的事。“可能跟我的審美觀也有很大關係,我始終覺得當下和自己是看不清楚的,我對這些東西還沒形成一個理性的思考空間。”張翎比喻,就好比看一幅畫,越是走近,越發覺看到的只是斑駁的顏料,失去了對整體的感覺,因此她更願意從歷史中尋找自己的視點和獨特之處。


雖然沒有一個題材是沒被別人寫過的,但張翎相信自己能在同樣的題材中找到特殊的切入點。“作家的挑戰,就是如何在眾多的題材中找到獨特的視點,這樣的視點是別人沒法重複的。”


因此,張翎認為,如果一個歷史事件僅僅用新聞手法描述,就不是她的工作,許多人已經做過了,她的工作,就是將這樣的事件用獨特視角、以小說的形式表現出來。張翎舉例,寫《餘震》時,她將作品寄給人民文學雜誌社的編輯,該編輯善意提醒不要再寫這樣的題材,因為這個題材實在太多人寫過,很難超越別人的作品。張翎並不因此退縮,她認為每個人都有一個獨特的聲音,一定能找到一個切入點,讓作品擁有屬於自己的視角,最後《餘震》的故事從一位母親必須在兒子和女兒中間救一人的故事說起。


《金山》也是如此,張翎從小聽華工故事,但聽到的幾乎都是血淚、控訴、種族歧視的故事。“我覺得應該有更為複雜的人性在裡頭,如果我在中國寫《金山》,我只會看到正面的金山,海外的經歷使我能夠繞到金山的背後,看到金山的另外一面,當正面和背面結合起來,就能產生一個比較立體的金山。”張翎說,海外經驗在她的小說裡儘管是潛移默化,但一定也會產生深刻的痕跡。

張翎。(外參記者柯宇倩攝)

星媒:薄熙來連房屋顏色都管

(中央社記者唐佩君新加坡17日專電)中國大陸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被免職,「聯合早報」今天報導,薄熙來在掌權期間連對重慶的房地產開發都會提出個人看法,甚至細到對房屋顏色,他都有意見。

聯合早報引述業內人士報導,薄熙來主政重慶期間歡迎外商投資房地產,但他會從城市形象和規劃細節上提出個人意見,例如有房地產開發商在設計高檔住宅時,考慮用白色或黃色的色調,以凸顯地中海式或義大利風情的建築風格。

但薄熙來重視樹立城市的形象,他認為,重慶作為中國大陸西南區的重鎮,應當建造以「灰黑」色調為主,呈現出川西風格的中國式別墅,因此曾在某些細節提出嚴格的要求。

在重慶投資的外商告訴星媒,這次政壇人事變動對重慶整體投資環境影響不大,作為中國大陸西部開放型經濟直轄市,重慶的定位不會改變。

但也有人認為,每位領導人都有自己的行事作風,高官的個人風格有時確會左右某些行業的發展理念和推進速度。

報導引述學者看法說,與北京、上海等開放市場相比,重慶畢竟還是新興市場,如果連電子媒體都可以聽令當局放棄商業廣告,而走公益頻道,那麼整個城市的發展比較容易受領導人風格的影響。

薄熙來遭免職後,遺缺由國務院副總理張德江兼任。報導說,一般認為新書記上任後,一些方向可能會改變,重要職務也可能會有人事異動。

重庆媒体:各界纷纷表态,无人提及薄熙来

BBC

中国官方的《重庆日报》星期六(3月17日)在头版重要位置刊登多篇文章,要求各级干部要与中央保持一致、拥护调整领导决定,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定上来。

文章说,重庆市长黄奇帆发表讲话,贯彻落实中央决定,扎实做好五项工作。


重庆市政协主席邢元敏说,坚决把中央和市委的决策部署变为政协共识,统一行动。重庆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存根也指出,在组织上、思想上、行动上坚决同党中央保持完全一致。

文章还引述多位重庆市民的话说,欢迎张德江新任重庆市委书记,“党中央的声音就是定心丸”。

只字未提薄熙来

值得注意的是,《重庆日报》以头版全版的篇幅刊登多篇文章歌颂中央呼吁团结的讲话,但对被撤职的薄熙来却只字未提。

路透社的报道说,官方报纸对薄熙来只字未提,显示当局希望人民尽快彻底忘掉薄熙来这个人及其政绩。

报道引述重庆一名商人朱志勇(音译)的话说,“我认为重庆官员将迅速的与新的领导班子统一起来,很多人都对薄熙来事件告一段落感到松了一口气。”

但是他还说,“一般百姓感觉就不一样了。他们看到了薄熙来带来的改变,但却想不到他所引起的政治紧张和人事变化。”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头版刊登多篇文章,拥护中央决定。

专家称十八大后两岸政治接触恐难免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作者 法广

台湾行政院大陆委员会日前举行谘询委员会议。部分谘委指出,中共「十八大」权力交班完成后,新领导人应会承续过去对台政策,但两岸关系自经贸交流推展到政治接触,恐将无法避免。陆委会日前举行谘询委员会议,主题为「总统大选后两岸关系发展情势评估」。

有学者表示,政府应把中华民国宪法作为国内建立全民共识的基础,加强与国会、在野党、媒体和社会团体的沟通,建立各种沟通的机制和平台,使政党政治成为推动大陆政策的资产。学者认为,大陆对台政策具有持续性的特质,目前对台政策是以「胡六点」为蓝图;台湾在总统大选后,大陆短期内没有改变「胡六点」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两岸关系仍将维持「不统、不独、不武」的现状,并以「九二共识」来推动双方「先经后政、先易后难」交流。

大部分谘委认为,总统马英九的胜选连任,代表政府稳健的大陆政策获得民意支持。未来4年,两岸政策仍将延续「先经后政」及两岸交流制度化的原则推动。不过,部分委员也指出,中共「十八大」完成权力交班后,两岸关系从经贸交流推展到政治接触,「恐将无法避免」。

部分谘委认为,「形成全民共识」是推动两岸关系的最大挑战,政府应积极建立更透明的朝野对话平台及机制,进行两岸政策的风险评估及台湾的自我定位,建构国内对于两岸关系未来发展、走向及策略的共识,并将两岸交流法制化,以因应未来两岸可能的政治议题的沟通及对话。中国共产党今年秋天将召开象徵权力交班的第18次全国代表大会(十八大),届时,政治领导核心的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将有一番异动。

德媒:胡温体制特征是害怕失去控制不敢推动未来

德國之聲

德媒认为,胡温体制的特征是害怕失去控制,不敢推动未来,然而中国必须改革,看来根本性问题有待新一代领导人解决。

"中国必须改革"

德媒认为,胡温体制的特征是害怕失去控制,不敢推动未来,然而中国必须改革,看来根本性问题有待新一代领导人解决。

《南德意志报》3月15日认为,"若是在过去,这个政治事件或许就秘而不宣了,失宠的薄熙来会在10月份的党代会后悄无声息地调到别的位置。但北京的掌权者这一次不得不一反常态,必须对人民的声音作出反应。……"

评论说,"薄熙来的突遭免职更是透明度的胜利,而不是党内争斗的结果。薄案表明,党的决定和腐败不可能再被简单地隐瞒了。薄的垮台也是即将卸任的温家宝为首的改革派的一个胜利。他在今年的北京人大会议上令人惊讶地公开提到中国需要政治改革。"

该报指出:"……中国必须改革,经济上本来如此,但也要从政治上进行,包括一份自由报纸,来揭露干部们的肮脏交易,比如薄熙来一案。"

"根本问题有待新一代解决"

《法兰克福评论报》(3月15日)分析说,"全国人大以92%的多数通过了新的刑诉法,从而将镇压异议人士披上法治国家的外衣。"

该报写道,"……中国的政治精英在全国人大比对草案更感兴趣的问题是,未来领导人能在多大程度上为改革路线提供新的方向。因为,即使在92%的人中也有许多人认为,镇压最多只能短期而非长期地保障权力,人民的福祉就更不用说了。似乎广泛的一致看法是:胡温时代的标志不是勇敢地推动未来,而是害怕失去控制,根本性社会问题还得由下一代解决。"

"习近平和李克强作为胡锦涛和温家宝的接班人,继承一个复杂的权力结构,基本决议只能由政治局常委会作出,其9名常委作出决定的原则是一致通过制。围绕这个领导核心的未来构成,还在争夺,就像薄熙来一案表明的那样。……尽管如此,观察家最终看到习和李带来更大的改革意愿。"

该报认为,"观察家们觉得,甚至在政治改革问题上,亦可看出习近平愿意思考新的途径。根据网上的消息,习招募大胆批评政府的法学教授贺卫方进一个工作班子为他拟建议。倘若中国迄今被压制的意见得到新领导人倾听,就可以让全国人大92%的多数决定更好的法律,而不是将镇压转化为法。"

《日报》(3月15日)引述总部设在香港的人权观察研究员比奎林(Nicholas Bequelin)的看法说,"中国还没有绕过领导人更替的暗礁,这是专制政权传统的致命弱点。精英的政策依然是反复无常和危险的。"

中共依然是西方的谜团

《巴塞尔日报》(3月15日)则认为,"对西方来说,中共依然是个谜团。这个一度的农民党早就成为有史以来或许最成功的经济党了。……

"中共促进经济的新路线以及中国的巨大经济成就在西方引起幻想,人们以为政治也会转变,将会产生一个多党民主制。这是完全脱离现实的,这个党依然是全能的,并且竭尽全力继续保持下去。它依然奉行列宁要求的维护权力原则,就像(英国《金融时报》)马利德(McGregor)描写的那样:'尽管过去30年的所有改革,党全力以赴,为了确保其生存战略的三大支柱:控制人事、宣传和军队。"

报摘:林泉

责编:谢菲

以上内容摘译自其它媒体,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

德媒:胡温体制特征是害怕失去控制不敢推动未来

德國之聲

德媒认为,胡温体制的特征是害怕失去控制,不敢推动未来,然而中国必须改革,看来根本性问题有待新一代领导人解决。

"中国必须改革"

德媒认为,胡温体制的特征是害怕失去控制,不敢推动未来,然而中国必须改革,看来根本性问题有待新一代领导人解决。

《南德意志报》3月15日认为,"若是在过去,这个政治事件或许就秘而不宣了,失宠的薄熙来会在10月份的党代会后悄无声息地调到别的位置。但北京的掌权者这一次不得不一反常态,必须对人民的声音作出反应。……"

评论说,"薄熙来的突遭免职更是透明度的胜利,而不是党内争斗的结果。薄案表明,党的决定和腐败不可能再被简单地隐瞒了。薄的垮台也是即将卸任的温家宝为首的改革派的一个胜利。他在今年的北京人大会议上令人惊讶地公开提到中国需要政治改革。"

该报指出:"……中国必须改革,经济上本来如此,但也要从政治上进行,包括一份自由报纸,来揭露干部们的肮脏交易,比如薄熙来一案。"

"根本问题有待新一代解决"

《法兰克福评论报》(3月15日)分析说,"全国人大以92%的多数通过了新的刑诉法,从而将镇压异议人士披上法治国家的外衣。"

该报写道,"……中国的政治精英在全国人大比对草案更感兴趣的问题是,未来领导人能在多大程度上为改革路线提供新的方向。因为,即使在92%的人中也有许多人认为,镇压最多只能短期而非长期地保障权力,人民的福祉就更不用说了。似乎广泛的一致看法是:胡温时代的标志不是勇敢地推动未来,而是害怕失去控制,根本性社会问题还得由下一代解决。"

"习近平和李克强作为胡锦涛和温家宝的接班人,继承一个复杂的权力结构,基本决议只能由政治局常委会作出,其9名常委作出决定的原则是一致通过制。围绕这个领导核心的未来构成,还在争夺,就像薄熙来一案表明的那样。……尽管如此,观察家最终看到习和李带来更大的改革意愿。"

该报认为,"观察家们觉得,甚至在政治改革问题上,亦可看出习近平愿意思考新的途径。根据网上的消息,习招募大胆批评政府的法学教授贺卫方进一个工作班子为他拟建议。倘若中国迄今被压制的意见得到新领导人倾听,就可以让全国人大92%的多数决定更好的法律,而不是将镇压转化为法。"

《日报》(3月15日)引述总部设在香港的人权观察研究员比奎林(Nicholas Bequelin)的看法说,"中国还没有绕过领导人更替的暗礁,这是专制政权传统的致命弱点。精英的政策依然是反复无常和危险的。"

中共依然是西方的谜团

《巴塞尔日报》(3月15日)则认为,"对西方来说,中共依然是个谜团。这个一度的农民党早就成为有史以来或许最成功的经济党了。……

"中共促进经济的新路线以及中国的巨大经济成就在西方引起幻想,人们以为政治也会转变,将会产生一个多党民主制。这是完全脱离现实的,这个党依然是全能的,并且竭尽全力继续保持下去。它依然奉行列宁要求的维护权力原则,就像(英国《金融时报》)马利德(McGregor)描写的那样:'尽管过去30年的所有改革,党全力以赴,为了确保其生存战略的三大支柱:控制人事、宣传和军队。"

报摘:林泉

责编:谢菲

以上内容摘译自其它媒体,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

孔庆东含泪力挺薄熙来

(德国之声中文网)3月15日薄熙来被撤职消息公开后,北大教授孔庆东参加了"第一视频"节目并公开为薄熙来鸣不平, 呼吁支持者声援重庆。他借"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指"重庆打黑"为最大的打假:"那么在3·15日子里让打黑英雄、打假英雄受委屈了,等于是公开地发动反革命政变。"

他语气激动的质问薄熙来的支持者:"你为薄熙来做了什么?",并呼吁公众以实际行动进行声援,"大家都起来和黑暗作斗争。"


但孔庆东也称自己相信党中央大多数的领导人,这些领导人多次肯定重庆道路和重庆所取得的成就。网友评价其以这种方式挟持早前曾公开支持薄熙来的贺国强、周永康等人,也为自己的言论寻找安全保障。

孔庆东现为北大中文系教授,2011年11月27日,孔庆东在拒绝《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时爆粗口,又被称为"三妈"教授"。孔庆东年轻时曾参加"八九民运"并为高自联成员。其后思想变得左倾激进,常在中国拥毛网站"乌有之乡"发表文章。

"孔庆东支持的不是薄熙来个人"

中国宪政学者、九鼎研究所的负责人陈永苗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认为孔庆东这番言论也是在利益权衡和对比之下作出的,不表示他对薄熙来个人的支持:"他其实不是支持薄熙来本身,而是支持薄熙来提出的一些'共同富裕'的政策。可以看到,孔庆东或重庆市民,是支持薄熙来背后的一些政策,这些政策对中国未来的走向是有一定意义的,比如说他提出的'共同富裕',可以说薄熙来的作法很象文革,或超越法律,从程序正义来说薄熙来很不对,但作为普通百姓不会这么复杂的考虑事情。如果是给重庆市民带来好处,重庆市民就会说好。"

但陈永苗也分析,目前中共当局所担忧的支持薄熙来者会不会走上街头抗议,他认为并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我觉得重庆不会上街,这几十年来,维权的事情都是右派来完成的,左派知识分子的胆识不够,很难发动底层民众上街。 "

中共启动"去毛""反左"?

台湾《联合报》3月16日,以"去薄熙来 胡温确立反左路线"进行报道,指近年中国大陆左派形成一股势力。主要表现在藉中国大陆社会的贫富分化、中共党内的贪污腐败,发出反改革开放、为文革翻案的声音。3月15日,极左派之一的张宏良,公开宣告薄熙来是当今的岳飞,是"被美国以及反华势力仇恨",呼吁"如果再不站出来与薄熙来站在一起,共产党看真是命悬一线了"。

中国资深记者高瑜在德国之声《北京观察》中撰文,认为薄熙来事件使中共高层从派系之争重回路线之争。多位评论人士指,薄熙来事件也表明目前右派力量战胜了左派力量。

另据多位中国网友发布信息和海外"多维网"等报道,薄熙来事件发生后, "乌有之乡"、"毛泽东旗帜网"、"民声网"和"红色中国"等左派网站,目前都遭关闭或禁止评论。

在重庆本地论坛发出"万人涕泪别书记"的内容并被强令删除后,北京方面除下令增派武警进驻重庆,而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加强了警力,广东网友爆料,连日来深圳市民中心、宝安中心广场等地,出现大批配备防暴装备的特警在巡逻,气氛紧张。

作者:吴雨

责编:谢菲

薄书记已走 黄市长仕途堪忧

美國之音

记者: 海涛 | 华盛顿

重庆市长黄奇帆
图片来源: 美国之音
重庆市长黄奇帆

中国的年度两会刚完,北京高层就免掉了薄熙来重庆市委书记的职务和王立军该市副市长的职务。和王立军进领馆事件有紧密相关的三位重庆领导现在只有市长黄奇帆还在位。但也有报道说,黄奇帆去职只是时间问题,中央可能另派大员接替这位薄熙来的亲密搭档。

*温家宝严批重庆市,薄熙来王立军被下课*

自从薄熙来(3月9日)在两会上回答记者问题以来,王立军进领馆事件有了令人目不暇接的发展。总理温家宝星期三人大年会结束举行记者会上用很重的口气批评了“重庆市委市政府”,要求他们“反思,认真吸取教训。”。他的话音刚落,新华社就宣布中央派副总理张德江到重庆接替薄熙来,同时,中组部长李源潮到重庆宣布免除王立军副市长职务。

重庆前副市长、公安局长王立军是薄熙来在重庆唱红打黑运动的主要执行者,他在2月6日进入美国驻成都总领馆,第二天走出领馆,跟中央大员去了北京,酿成轰动一时的“王立军事件”。

*李源潮:王立军案“性质严重,影响恶劣”*

北京高层一直没有对王立军事件定性,直到温家宝批重庆、中央决定更换重庆领导之后,中组织部长李源朝星期四(3月15日)到重庆说,王立军事件“性质严重,影响恶劣”。

61岁的李源潮是团派大将,据路透社分析,身为政治局委员的李源潮,在18大可能进入政治局常委。他对重庆干部说,免除薄熙来职务是鉴于王立军事件造成的严重政治影响。

*张德江接替薄熙来,何挺继位王立军*

以副总理身份兼任重庆市委书记的张德江今年66岁,也是政治局委员。中国政治观察人士多认为张德江有望在18大进入政治局常委。

北京还决定,调青海副省长、公安厅长何挺来接替王立军的副市长职务。在中国,四个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重庆都相当省部级。

*薄熙来的好搭档黄奇帆*

到目前为止,同王立军事件有紧密相关的人物,市委书记、副市长已下台,只有市长黄奇帆还在台上。而王立军进入领馆,正是黄奇帆到领馆“劝”其出来的。作为市长,黄奇帆和薄熙来搭档相当默契,黄奇帆给予薄熙来相当高的评价。在北京两会重庆团开放讨论日,他同薄熙来一起,“抵挡”记者连珠炮提问。

这次王立军出事,他在两会召开之前的二月底,就接受了凤凰卫视采访,大谈了王立军事件。这是重庆领导首次对海外媒体谈王立军事件。

黄奇帆的一些讲话,比如王立军如何走出领馆;重庆方面有无派“70辆警车“;还有他带了几个人去美国总领馆;王立军出来后他是否同国安部副部长邱进有所争执等,都和其他相关说法不一致引起了有关方面的不快,所以,凤凰网在3月上旬播出的新闻和视频,很快就被删除。

从经历上看,63岁的薄熙来是中共元老薄一波的儿子,高学历,属于太子党,在中国高干和高干子女当中,很有人脉和势力。而53岁的王立军是内蒙阿尔山人,从基层干警开始,一路“打”上来当上铁岭、锦州公安局长。薄熙来2007年主政重庆后,把王立军调来担任重庆打黑的“先锋”。

*黄奇帆和朱熔基一样是经济干部*

59岁的黄奇帆是个异数。他和江泽民一样,都是上海干部,又跟朱熔基一样,是一位经济干部。

黄奇帆是上海焦化厂工人,1974年进入上海机械学院当工农兵学员。江泽民主政上海时,黄奇帆进入上海信息中心担任主任。朱熔基主政上海时,他到上海浦东开发办担任副主任。吴邦国主政上海时期,黄奇帆到上海市委担任副秘书长。在黄菊主政上海时期,他一直担任市委、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经委主任。

黄奇帆在2001年调到了重庆担任副市长,曾服务于贺国强、汪洋等多位书记,直到薄熙来主政这个西南大城市重庆。

在薄熙来的领导下,黄奇帆成了市委副书记、市长、市政府党组书记,主持市政府全面工作。主管市政府办公厅、市政府研究室、编制工作。联系人大、政协、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工作。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这些年来,他和薄熙来合作无间,是薄熙来的左右手。王立军事件后,他成了薄熙来的主要“挡箭牌”。但是,中组部长李源潮来重庆宣布领导班子调整,黄奇帆表示坚决拥护中央“对王立军事件的处理。”黄奇帆还说,坚决和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力支持张德江工作,维护重庆稳定,推进科学发展。

*“官运不佳”的孟学农接替黄奇帆?*

不过,海外许多媒体都报道,鉴于黄奇帆在王立军事件中的表现,鉴于他和薄熙来的关系,中央已经决定要让黄奇帆也“退下来”。具体接替他的人选是谁?新浪网北美新闻报道,有可能是中直机关党委副书记孟学农。

63岁的孟学农是北京人,也是团派干部。最近两次担任主要领导是北京市长和山西省长。担任北京市长(2003年)期间,赶上了萨斯风暴,结果,他只在位3个月就引咎辞职下了台。后来到山西当省长(2007-2008),又遇到襄汾县溃坝事件再度引咎辞职。北京和山西不少百姓说,孟学农官运不佳。

*孟学农辞官后赋诗表心迹:心在哪里安放?*

孟学农从山西辞官回京城后,曾在中国青年报(2009年7月15日)发表一首诗:心在哪里安放。他在诗中说:“心在哪里安放?流转的时光,叩拜着敬畏的上苍,即使是农田、工厂,即使是商店、学堂,莽莽苍苍,过过往往,民主文明富强,那是人类最终的理想。”

中共免王立军职被指程序不合法

美國之音

记者: 黎堡 | 香港

中国官方媒体早前称中共中央已决定免去王立军的重庆市副市长职务。有法律专家说,如果消息属实,中央这一举动在程序上违反了宪法和地方政府组织法的规定。

上星期四,官方的新华社说,中共中央组织部负责人证实,中央已决定薄熙来不再担任重庆市委书记,同时免去王立军重庆市副市长的职务,现正按程序办理。这则消息被中国国内外媒体广泛转载,并激起民众的强烈反应。

中国一些法律专家认为,如果新华社的说法属实,中共中央至少在作出免除王立军副市长职务时违反了宪法和政府组织法的规定。

*宪法和法律给予人大职权任免政务官*

中国宪法第101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分别选举和有权罢免本级人民政府的正副职行政长官,包括省长和副省长、市长和副市长。

中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10条规定,各级人大有权罢免本级人民政府的组成人员;第26条规定,各级人大主席团、常委会或1/10以上代表联名,可以提请罢免政府官员,并提交人大会议表决;第44条规定,在各级地方人大闭会期间,人大常委会行使职权,可以任免同级政府正副职行政长官、或撤销他们的职务。

在北京律师和宪法专家吴革看来,新华社所报道的中共中央直接任免地方行政长官的做法不符合现行法律的规定。

吴革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人大和地方政府组织法的规定,象王立军这样,他是重庆市副市长,副市长的任免在人大闭会期间应该由(人大)常务委员会来决定,(中共)中央只能处理他的党的职务问题,不能处理他的行政职位。所以程序搞错了,应该说中央建议免去他的职务,然后说正在按程序办理。”

吴革认为,新华社所说的中央拟定调任青海省副省长何挺当重庆市副市长,而不是直接决定调任他,就避免了上述的法律问题。

*地方高官实际由中共中央任命*

目前,质疑中共中央作出重庆人事安排可能违法的呼声并不高。曾任新华社记者的政治评论员杨继绳说,不管程序如何,地方高层领导其实都是由中共中央组织部任命的。

杨继绳说:“省长需要人大选举,但实际上是要中共中央组织部来任命的。实际上,副省级以上官员都是要中共中央组织部来任命的。”

曾经近距离目睹前中共总书记胡耀邦和赵紫阳被免职过程的《炎黄春秋》杂志社社长杜导正说,他对中央免去王立军副市长职务的方式没有太大质疑,认为这符合党内外很多人的愿望。

杜导正说:“他那么一个身份的人进入美国领事馆,这一条从法律上来说也是不行的,不许可的。先免他的职,恐怕绝大多数干部和人民是认可的。不然的话,他会干扰你案件的处理呀。”

中国总理温家宝上星期三说,国家有关部门正在调查王立军事件,并取得进展。他还说,对事件的调查工作将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则,调查和处理结果将会向公众交代,并能经受法律和历史的考验。

拉登死前密謀殺奧巴馬

香港文匯報

美國《華盛頓日報》專欄作家伊格內修斯前日撰文指出,根據「基地」組織領袖拉登去年5月被擊斃後、在其巴基斯坦大宅搜獲的48頁文件顯示,拉登曾與黨羽計劃襲擊美國總統奧巴馬,以及當時統領駐阿富汗聯軍的彼得雷烏斯乘坐的專機,將兩人置之死地,並下令恐怖分子卡什米里負責刺殺行動。華府表示,計劃「從不構成嚴重威脅」。

 文件顯示,拉登曾向「基地」高層表示:「以二人作目標是因為奧巴馬是『不忠之首』,若殺掉他,副總統拜登便會自動上台,不過拜登完全未準備好就任總統,美國將會陷入危機。彼得雷烏斯則是風雲人物,殺死他將會改變阿富汗戰爭的方向。」

 伊格內修斯表示,他亦曾從美方軍層處見過該份文件,在解密後該份阿拉伯原文檔案將會公開。

「基地」虛張聲勢 缺擊落專機武器

 他又指出,刺殺計劃只是「虛張聲勢」,「基地」缺乏擊落專機的武器,卻顯示拉登在四處竄逃之時,仍然不忘在美國策動恐襲。不過接替拉登成為「基地」領袖的扎瓦希里,則反對拉登策劃襲美,他傾向襲擊駐伊拉克、阿富汗及其他地區的美軍,認為這些目標較易下手。

 被拉登指派執行刺殺行動的卡什米里,是巴籍恐怖分子,於拉登死後一個月,在美軍無人機空襲中喪生。

拉登認為奧巴馬一死,副總統拜登在未準備好下上台,美國勢必大亂。 資料圖片

張德江履新宣示「不折騰」黃奇帆:堅決與黨中央一致

大公報

張德江履新宣示「不折騰」

圖:日前,中共中央決定:張德江兼任重慶市委委員、常委、書記。圖為在今年的兩會上張德江(左)與薄熙來握手\中新社

15日,中共重慶市委召開全市領導幹部大會,傳達貫徹中共中央關於市委主要領導調整變動的決定。對於重慶未來的發展方向,新任重慶市委書記張德江在15日的全市領導幹部大會上明確表示了兩個「一定」和三個「不」,即「一定不辜負中央的重託,一定不辜負3200萬重慶人民的期望,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有分析人士認為,其中「不折騰」頗有指向意味。

據中通社十六日消息:重慶衛視《重慶新聞聯播》和《重慶日報》分別在15日晚間和第二天頭版對大會會議內容予以詳細報道。報道首次披露了中組部部長李源潮在會議上就免除薄熙來重慶市委書記一職做出的官方解釋。

王立軍事件性質嚴重影響惡劣

李源潮説,王立軍私自進入美國駐成都總領事館滯留事件,性質嚴重,影響惡劣。中央十分重視對王立軍事件的調查。這次重慶市委主要領導的調整,是鑒於王立軍事件造成的嚴重政治影響,中央從當前的形勢和大局出發,經過慎重研究決定的。

李源潮的講話明確指出了薄熙來被免職的原因。而北京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中共問題專家分析稱,由王立軍事件所引發的重慶高層的人事調整,體現了中央高層對重慶發展方向的整體判斷和維護社會整體穩定的決心。

黃奇帆表態擁護調整決定

重慶市長黃奇帆表示,堅決擁護中央對王立軍事件的處理,擁護中央對重慶市委主要領導的調整,要講政治、顧大局、守紀律,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堅決與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力支持張德江的工作,切實維護重慶大局的穩定,努力推進科學發展。

專家指出,重慶位於中國東部和中西部交接地帶,在中央高層的整體佈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東部地區取得一定發展成果以後,對於中西部地區而言,中央曾在河南和湖北都做過試點工作,但效果不理想,目前重慶的發展就成為了中國整體發展戰略中關鍵的一步,此時保持重慶政治上的穩定至關重要」。

「重慶在過去的發展中出現了一些做事不太注意方式和影響,沒有把握好合適尺度的事情,這次派國務院副總理張德江去主持重慶工作,也體現了中央對維持重慶穩定發展的決心。」該專家説。

此間中共問題專家指出,「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的「三不」原則,最早是由胡錦濤在去年慶祝中共成立90週年的「七一講話」中提出,此時張德江再次提出「三不」原則,既説明了其主政重慶的政策方針,也傳遞出了將力求保證重慶跟中央政策導向相一致的信息。

黃奇帆主持市府常務會議

【本報記者韓毅重慶十六日電】消息人士透露,重慶新任領導或將在該市舉辦的雲博會上首次在境內外媒體前公開亮相。

重慶市長黃奇帆16日上午主持召開了該市政府第121次常務會議。會議審議並通過了重慶市政府2012年立法計劃。黃奇帆表示,「立法工作是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的基礎關節,市政府各部門要高度重視,主要領導要親自參與,確保按計劃完成立法任務。」黃奇帆強調,重慶要推進三方面立法:一是國家法律法規的地方性配套立法,要抓緊制定;二是已有的法律規章不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要抓緊修訂;三是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根據實際工作需要,必須進行探索性、創新性立法。


四年的短期穩定後台灣的長期憂慮

國際政經情勢讓我相信,台灣將有四年的短期穩定與繁榮,但台灣人應當擔心的是四年以後的長期生存發展。

種種跡象顯示,我們的國際競爭力江河日下,一九八二至二○一二年間,台灣每年的生產力(以每小時勞工投入所產生的實質GDP產出衡量)成長率的總和比韓國稍低,大致上為百分之一百四十與一百五十,但是累積工資成長率卻有百分之一百五十與三百的極大差距,韓國的工資成長率令人羨慕,是生產力的兩倍;美國有類似狀況,生產力增加了百分之四十七,但工資成長了百分之八十七。競爭力已大幅衰退的日本與台灣類似,生產力提高了百分之六十八,但是工資僅成長了百分之四十四,我們的經濟發展遠不如日本,但已有她的老態了。

雖然早期我國電子業慣於員工配股,員工實際工資可能較高,但是不致扭轉上述現象。工資成長低,表示勞動力的附加價值低,所以如何增加勞動附加價值應是我國最大的挑戰。雖然台灣的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中佔據重要的製造地位,但在高附加價值的研發及行銷端卻乏善可陳。表示在商業模式的各個層面創新不足,一部分原因是國內巿場的規模太小,無法試驗商機拓展世界品牌;另一部分原因是創新人才不足,導致產品附加價值低,廠商無力投資於創新研發、商業模式或吸引優秀人才的惡性循環,最終社會大眾所付出的代價是工資無法增加。

所以台灣的策略應當就是發展巿場與人才,鼓勵台商在大陸經營內需市場,建立品牌,把利潤投入研發,創造更大的品牌到全球發展後,世界人才自然會為我所用。在國內人才培育方面,必須正視工資低反映的是教育產出的價值低,因此必須大幅改進教育。

過去民眾覺得改善教育是政府的工作,但是美國已經證明,國家競爭力的基礎是具世界競爭力的大學產業,後起之秀的澳洲更因大學產業的蓬勃發展而振興了經濟。我們必須要大膽的讓大學產業化,讓私立大學完全自由競爭,政府致力於建立有利於良性競爭的高等教育環境,停止補助及過度管制,台灣才可能會有一些具世界競爭力的私立大學,進而刺激公立大學的整併及進步。

哈佛商業評論三月號聚焦於討論國家競爭力,美國人也非常擔心競爭力下降,將生產力成長緩慢、國民生活水準停滯、企業外移,歸咎於中小學教育退步、法規繁瑣、稅制複雜、總體經濟政策品質不佳、政治制度難以運作;但美國仍在大學品質、智財權的保護、司法及公司治理、企業經營管理、創業環境、有利創新的基礎建設、產業群聚、聘僱彈性等方面佔優勢。

台灣人應該擔心的是,世界獨強美國不停的反省自己,她的弱點我們都有,但是她的優點我們都沒有,甚至韓國的創新力早已超越台灣,如果我們不勵精圖治,後果可想而知。

我國人民、企業、政府必些要有共識,將創新價值列為大家努力的目標,政府認真檢討法規、稅制、商業環境,吸引優質企業在台營運;企業努力擺脫政府補助,以產品價值及商業模式作為競爭的基礎,即使在台幣升值的環境中仍游刃有餘;個人努力增加價值,以創業或提高對企業的貢獻度回饋社會。

未來四年的穩定與繁榮可能會讓台灣人因福得禍,誤以為仍具競爭力,我們必須善用老天賜的四年窗口,奠基未來競爭的實力,以免泰極否來。

(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財務管理系所教授)


香港前特首董建華探索中國之路

亞洲週刊

毛瑩
葉國華在新著《中國之路》總結多年從香港觀察中國的經驗,認為香港應與台灣競賽,看誰可輻射出示範作用,讓中國發展更長治久安。



正在舉行的北京兩會是本屆人大和政協最後一次大會,改革的討論成為媒體關注焦點,十八大新一屆領導層會影響中國走一條什麼樣的路,成為本屆兩會的懸念,也成為中國百姓迫切想了解的問題。

世上究竟有無「中國模式」?中國近三十多年來經濟高速發展,現在已經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系,亦開始重視文化「軟實力」,力圖以中華文化為核心,中文為載體,在文化影響力方面追趕目前世界排名第一的美國。樂觀者讚頌這是「中國模式」,甚至可以成為其他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參考標本。但懷疑者認為世上沒有「中國模式」,中國走的只是日本的老路,當中國的各種資源用盡,將會面臨諸多難題,中國很難真正強大。

香港前特首董建華特別顧問、政策研究所主席葉國華近日攜新書《中國之路》與港大校友會及記者見面,從香港視野出發,重新評估中國過去的發展,也對中國發展之路提出建議。葉國華指出,這本書最重要的地方是希望下一代不要老是用舊思維來看待問題。他反問現在的中學歷史教育是否一定要用悲情的角度,論述中國處於「受壓迫的狀態」。他說:「我們應該反思,為甚麼這觀念這麼強大,我的書就希望能讓大家重新思考這問題。」

《中國之路》在承認「中國模式」的前提下,對中國的社會、經濟、政治結構進行了討論。葉國華以自己對中國幾十年的觀察,總結出今天的中國之路有八個特徵,依次是:一,混合理論模式指導了中國之路;二,混合經濟模式實踐了中國之路;三,領導及管治的全面性系統及持續性思維(混合民主模式);四,以民為本是中國之路的目標;五,「摸著石頭過河」的科學試錯法;六,重新詮釋傳統,吸納國際經驗;七,天下規模而獨立自主的中央集權統籌;八,同國際接軌,建立學習社會。

葉國華闡述「中國模式」時抱著五個基本立場。他用五個「告別」來作為自己立場的開端:告別悲情主義,告別民族主義,告別史官立場,告別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階級鬥爭觀念,以及告別西方中心主義。「既然大家對中國的誤解這麼多,是不是應該有一本書,離開現在的政治,離開民族的立場,來看看中國為甚麼會變成這樣。」

他多次強調,中國的路不是中國共產黨的路。「我認為兩百年以來,中國的各種人物都對中國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他舉例說,慈禧被定義為封建、落後的代表,但也有進步的一面。《紐約時報》兩百年前有一篇報道,說慈禧太后下了三次諭旨,禁止漢人女子纏足。家中女子有無纏足的情況,甚至成為陞官考核的重要門檻。「歷史往往就是這樣有多個角度的。如果回頭看歷史,會發現裏面有好多我們可以借鑑的經驗。所以我常常都想起這句話:輩人輩事。」

葉認為,不能要求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人去做現在八十後所做的事。像八十後現在反對高鐵,他們那一代在一九五八年卻贊成大躍進,贊成中國快點強大起來,有那個時代的背景。「不能說那時我們對,現在就錯。也不能說現在是對的,我們那時就是錯的。因為環境是在變化的。是那一輩人就做那一輩人該做的事,相信這樣中國就會進步。我想讓世界的朋友們知道,中國人是這樣想中國的,用一種寬鬆的角度來看,中國的發展有它自己的道路。」

本書的副標題為「一八四二—二零四九 歷史並沒有終結」,一八四二是香港被英國人管治時間起點,二零四九則是中國建國一百週年。葉國華說:「將這兩個時間點聯繫起來,是因為想說明整個中國的發展都是一個歷史因素綜合的結果。」二零四七年的香港會怎樣?一八四二年以後至今,到底香港的現代化同中國現代化的發展有什麼關係?葉認為:「應該跨越基本法,跨越一國兩制。」他說:「大家來想一想,將來的香港會怎樣,整個珠江三角洲會怎樣。這不僅是講經濟發展問題,更重要的是政治、社會改革的問題。關於二零四七年的香港,現在的八十後應該思考,離開了基本法之後,香港會怎樣,中國會怎樣。怎樣才能對中國起到一種建設性作用。」

一百七十多年來,無論在殖民地時期或是其他時期,香港都對中國起著示範性作用。葉反對「香港只是一個經濟城市」的說法,他認為香港應該同台灣競賽,比誰可以為中國的現代化作出貢獻,誰可以讓中國更加長治久安。他認為,從民主發展的角度,台灣在這方面已經贏了香港一大截。

從整套中國歷史發展的思維出發,葉國華對於香港即將舉行的特首選舉寄予期待。他說:「這次香港選出的特首,是否能帶來未來五年,包括二零一七年普選的公平規則,創造一個公平的政治環境,這很大程度上決定於我們選出一個什麼樣的特首。」

溫家寶智囊﹕高鐵證大國家模式難續

【明報專訊】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的兩名智囊昨天為市場化改革護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吳敬璉表示,「高鐵奇蹟」帶出的問題,證明「大國家、強國企」的經濟實驗難以長期持續,中國應擺脫政府主導的發展方式,該中心副主任劉鶴則強調,中國不屬於「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模式。

政府主導不利創業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由昨天起連續3天在北京主辦「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2」。吳敬璉發言時指出,2011年中國在轉型升級方面確取得一定成績,但投入太多、成本太高,政府主導的發展模式最終不可持續,也不能建立有利於創新和創業的體制。

吳敬璉舉例稱,高鐵建設雖然取得成績,但投入太多,造成2萬億元債務,埋下隱患。他同時指出,「有些地方也用了這種方式,實現了去年甚至更長一點的高速度增長。但是它掩蓋的問題現在正在暴露」。

劉鶴表示,中國政府在過去幾年大規模直接干預經濟是因應全球經濟危機,這種短期做法不反映中國近30年來經濟發展的全貌,中國經濟的成功不能歸納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今日將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發表演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亦將致辭。



從烏有之鄉看大陸左派

  • 旺報
  • 【耿付生】

 在大陸眾多網站中,「烏有之鄉」好像一個比較特殊的部落,這裏聚集了同類同質的一群人,許多人將它冠名為「左派基地」, 是當下中國著名的左派網站,經常發表極左思潮的標誌性聲音。

 烏有之鄉對「毛澤東思想」持一種肯定的支援態度,而改革派則是他們經常攻擊的物件,對於改革派的評價往往過於主觀,常常言語激烈,帶有明顯的文革色彩,甚至侮辱謾罵的詞語也屢見不鮮。

 在這裏發表的文章,立場明顯偏激。這些文章習慣以民族主義話語解讀當代問題,其一成不變的邏輯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是萬惡之源,中國的一切問題,世界的一切問題,都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的陰謀。所有問題的討論,都習慣往這個結論上靠。

 對於當下的重慶模式與廣東模式之爭,烏有之鄉不假思索地支援重慶,它對於重慶幾乎沒有任何否定之辭,聲稱重慶代表了當下中國最好的可能以及未來中國的方向。而對任何針對重慶的質疑,無論質疑哪一點,他們都會毫不猶豫地激烈批駁。

 反思其原因,可以歸結為三點:一是文革後遺症的影響,當前社會的腐敗與不公讓許多人開始懷念文革的種種好處,期望用打倒一切的方式來獲得公平;二是智力的緣故,將所有人分作截然對立的兩派,會使思考變得容易;三是教育的緣故,大陸長期以來推行的是奴化教育和仇恨教育,人們更願意擁戴英明領袖,願意時時刻刻尋找潛在敵人。

 烏有之鄉僅僅是左派網站的一個代表,在大陸這樣的網站還有很多。其作者來源包括社科院研究員、馬克思主義理論相關學者,也包括統計局、宣傳系統、發改委等部門的退休官員。這些有較高文化水平的知識者尚且立場偏激,在文化水平低的人群中更是如此,這表明在當下中國,偏激思想還有市場,保守力量還不容忽視。

 事實上,中國左派還沒有形成大規模的思想力量,除了烏有之鄉這樣的網站,他們的聲音也乏人問津。

 (作者為大陸自由撰稿人)

美軍殺人勢阻用兵阿國反恐至上平民永無昭雪

【明報專訊】美兵在阿富汗射殺16名平民後,美國雖然做了大量工作,包括總統奧巴馬打電話給阿富汗總統卡爾扎伊表示「難過」,美國官方甚至暗示這名美兵可能面對死刑。然而這仍未能令阿富汗人民的怒火稍為平息,因為就在阿富汗舉國上下反美情緒最高漲時,美國把這名美兵送離阿富汗,轉到科威特,導致情勢火上加油。

雖然美國說這名美兵有創傷後遺症,暗示他是在一個不能控制自己的情下作出異常行為,但這絕對不能構成把他從阿富汗第一現場轉到科威特的理由。誠然,阿富汗現政權是美國11年前出兵推翻塔利班後成立的親美政府,但美國如此「暗渡陳倉」,肯定無法令這個準備2014年北約部隊撤走後可以穩固民心的政權落得安穩;槍殺事件萌生的反美情緒,更可能影響美國的反恐大計。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槍殺事件發生後,英國首相卡梅倫訪問白宮,聯同奧巴馬再三強調要把反恐戰爭進行到底的原因。

阿富汗是美軍目前芸芸任務的重中之重,駐韓美軍箭在弦上,駐波斯灣美軍全天候戒備,但都未能與阿富汗美軍相比,美軍在當地是處於全面交戰狀態。美國從伊拉克撤走軍隊,卻增派幾萬人到阿富汗,一退一進,說明這個西亞國家在美國的全球戰略的重要。

美軍任務重中之重

撤伊駐軍加兵阿國

阿富汗位處中亞咽喉,1979年,蘇聯冒天下大不韙入侵阿富汗,寧願翌年的莫斯科奧運會被西方以及中國抵制,便是為了其戰略位置,但阿富汗民風驃悍,蘇聯傾全國之力無功而還。如今風水輪流轉,美國在九一一之後認定阿富汗是恐怖主義根源,大軍討伐推翻塔利班,扶植親美政府,以為從此高枕無憂。詎料30年前把蘇聯打得人仰馬翻的阿富汗人,今天同樣令美國難以全部清剿塔利班,卡爾扎伊政府的政令無法伸展到南部地區,還未有效全面管治這個國家。

奧巴馬4年前競選總統時,猛烈批評共和黨的外交及軍事政策;到入主白宮,他卻決定加派部隊到阿富汗,希望徹底根除恐怖主義。10年惡戰之後,戰雖然有一定進展,但距離目標尚遠,正當華盛頓躊躇是否應該加派軍隊之際,發生了美兵槍殺平民事件,這就給美國開出一道難題:如何不讓該美兵在阿富汗受審的情下,繼續取得阿富汗當局合作,共同反恐。

阿富汗總統卡爾扎伊是美國扶植起來的,美國送他上台,就是為了方便美國的反恐行動以及阿富汗的長久親美立場,但這宗美兵槍殺平民事件,必會在未來一段時間拖延軍事步伐。巧合的是,塔利班在上周四宣布暫停與美國和談,儘管塔利班的聲明沒有說這是與槍殺事件有關,但其中關係已是不言而喻。不過,反恐行動成功與否是美國主要利益所繫,更是決定奧巴馬能否連任的其中之一因素,因此美國看來不大可能因為槍殺事件主動放緩在阿富汗軍事行動。可見的是,美國將會略為低調,某些決定可能放慢一下執行,當風聲稍歇、反對聲音稍低,軍事行動必然繼續,力度更可能增強,以求如期撤出阿富汗。至於丟了性命的16個阿富汗無辜平民,在美國利益及阿富汗親美政權互相維護之下,可能永無昭雪之日。

駐外美軍任意妄為

軍方護短國格貶值

開槍事件引伸出另一個問題,就是美軍駐外部隊的治外法權。1968年發生的越南美萊村事件,美兵恣意射殺逾500平民,儘管五角大樓其後起訴20多名軍人,結果只有一人獲罪,而且還是在美國服刑;駐日美軍犯事纍纍,但只有一人受美軍軍法審判。美國派兵海外,往往以「維護當地人權」為依據,其中不少實係維護美國一己利益,可是在涉及美兵犯罪的情下,就像這次阿富汗槍殺事件,美國連當地的人權也拋諸腦後。這種雙重標準愈發增加,美國的國際人格公信力愈發貶值。

唐英年擲出政治炸彈 人身攻擊兩敗俱傷

香港蘋果日報

負面攻擊是競選常用策略,不過上策是人家出手比自己赤膊上陣好,對比雙方公開的立場,比人身攻擊對方好。唐英年在競選辯論拋出梁振英懷疑在行政會議上的言論,不惜違反保密原則,反映他已豁出去孤注一擲。

外國由外圍組織出手

負面攻擊如可信,會令對手民望大挫,但其實傷人亦傷己,選民會認為你沒有任何正面的東西可推銷,才會攻擊對手,亦會令未有取向的選民疏離。搞政治抹黑,假如涉及違法洩密,更會引火自焚。幾年前美國「特工門」醜聞,喬治布殊政府為打擊質疑伊拉克戰爭理據的外交官威爾遜,向傳媒非法洩露他太太是中央情報局人員的身份,副總統幕僚長利比就為此一度被判監 30個月。


所以黑材料很多時由競選陣營漏給傳媒,由傳媒跟進,或者由外圍組織出手,像 2004年指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克里捏造越戰戰功的廣告,是由一個自稱獨立的老兵組織發出。


唐英年在辯論親身擲出政治炸彈,屬極罕有例子,可以解釋成因為指控內容涉及高層會議機密對話,難有對證,惟有把自己僅有的誠信押上,當面對質看公眾信誰。但這樣做勢必兩敗俱傷,增加流選的可能。

王珊

大陸籌開「十八大」與兩岸關係新發展

  • 工商時報
  • 【本報訊】

 大陸本次的「兩會」於3月中閉幕後,下一件政經大事,就是中共「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十八大)」的籌備及召開。由於十八大將對5年來的兩岸關係變化做出總結,並對未來的對台政策提出新的方針,因此今年的兩岸關係氛圍,將受到十八大因素的顯著影響。而以現況來衡量,該因素將帶動兩岸關係新一波的發展熱潮。

 在「以黨領政」的大陸政壇上,五年舉行一次的中共黨代表大會,堪稱是最高層的決策會議。至於一年一度的全國人大、政協「兩會」,在決策份量上應是第二位,這是眾所週知的事實。無論如何,備受海內外高度關注的中共十八大,一般預料將在今年9月或10月舉行,其籌備工作,已緊鑼密鼓地展開。

 十八大之所以受到高度關注,乃是因為中共的領導階層要在此進行換屆改組。現任總書記胡錦濤,加上吳邦國、溫家寶等人所組成的中央政治局9人常委會,任期係自2002年的「十六大」起算,再經2007年「十七大」的連任(成員有小幅更改),迄今即將任滿兩屆,依例應在十八大進行大幅改選,充分交班。

 從兩岸關係的角度來看,可以發現十年來這兩屆的中共領導階層,面對了兩岸形勢空前的風雲變幻。其第一屆的任期內(2002至2007年),兩岸關係非常緊繃,常出「險情」。但到其第二屆任期(2007至2012年),兩岸關係就發生了重大的轉折。先是2008年,台灣政黨再輪替,認同「92共識」的馬政府上台,使得兩岸關係頓時豁然開朗。

 緊接著,兩岸恢復制度性協商,海基、海協兩會接連簽署了十幾項兩岸交流合作協議,其中以2010年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影響最為深遠。因為這項協議的簽署,使得兩岸經貿合作關係走向制度化,雙方執政當局因而可以透過彼此的政策協調,謀求兩岸經貿的深度合作及互補。

 在此之後,2012年年初台灣的總統大選,馬政府勝選而得以連任。這是發生在本屆中共領導層任期尾聲的大事,理當能為其在十八大的相關「政績總結」顯著加分。關於這方面,在本次「兩會」上已看得到端倪,主要是大陸總理溫家寶對「兩會」做政府工作報告的兩岸章節,一開始就強調「過去的一年,兩岸關係經受了嚴峻考驗,取得了積極進展」。這句話的意思,其實是在講這一年來台灣的激烈選戰,以及馬政府的最終獲得連任。

 跡象顯示,今年下半年,中共十八大登場時,會上主要報告的內容中,一定會有顯著的段落,來表述現任中共領導層發展兩岸關係的成果,並以此帶出下一任領導層的對台政策導向,以開啟兩岸關係的新局面。

 但嚴格說來,現今的兩岸關係發展情況,仍有相當大的「充實」空間,亦即雙方雖有了合作框架和行事原則,但實質、細部內容卻只完成一小部分。例如經貿方面,ECFA實質內容只有「早期收穫清單」,至於後續的投資保障協議、爭端解決機制協議、貨品貿易協議、服務貿易協議等,都還在洽簽,有的更只是開始商談而已。還有兩岸產業合作事項,也尚處在「初級階段」。

 經貿之外,另可看到,兩岸文化交流、政治互信,乃至「不武制度化(即軍事互信)」等方面事務,現在兩岸都還沒有正式的接觸,只是由雙方專家學者進行「務虛」式的議論。

 由此看來,中共現任領導層在未來半年內,勢必會大力推動兩岸關係發展,帶動新一波的兩岸「全方位」交流合作熱潮,俾為十八大的兩岸相關論述,增添內容與光彩。起碼這波熱潮會促使兩岸投保協議早日簽署,兩岸文化合作提早開始協商,以及兩岸政治對話出現開端等。

 當然這會對我方政府當局的大陸政策帶來一些壓力。我方現階段「以經貿為主」 的緩進式兩岸政策規劃,可能會受到考驗。也許馬政府這方面可以做相應的調整,以對中共十八大表達「友情支持」,也可藉此爭取適度的「回報」。兩岸如能因此而強化彼此的「經濟互利」與「政治互信」,那絕對將是好事一樁。總之,只要能把握兩岸衡平、對等原則,則雙方關係發展速度就不是問題。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