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世界报》

《中國新聞周刊》還披露,烏坎維權事件雖表面平息,但當局對該村防範卻有增無減。在村民維權領袖林祖鑾家的對面高位,當局設置了八個閉路電視攝影機,從各個方向進行監控。村民擔心,一旦風頭過後,當局會秋後算賬拉人。
烏坎村維權領袖林祖鑾表面自由,暗中卻受嚴密監控。
67歲的林祖鑾是烏坎村民維權行動的組織者之一,早年曾做過村委會副主任,後退出經商。去年九月村民爆發維權行動後,他被推舉出任自治理事會成員,去年 11月震驚海內外的數千烏坎村民和平大遊行,就是在他精心策劃下組織發動的。烏坎村民指,雖然省委副書記朱明國出面後,當局宣佈查處土地問題,又指前任村委出納貪污,並繩之以法,但陸豐市和汕尾市官場不受任何影響,而且事件善後還要落到這兩級官員手中,「佢地一定會報復,烏坎村仲會有難」。
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元旦清晨與賴清德市長一同參加台南市府主辦的升旗典禮,從電視畫面上,全國民眾可以清楚地看出她無意唱國歌的前三句,她參加中華民國的總統選舉,卻不認同中華民國的國歌。
其實,這只是蔡英文人格特質中種種類似矛盾之一而已。由於蔡英文在擔任民進黨主席之初形象清新、理性溫和;因此,不僅綠營選民認為她是扭轉民進黨惡劣形象的救星,而且也受到許多中間選民的青睞。然而,3年多的時光,她為民進黨所同化,甚至變本加厲。
前總統陳水扁執政時,想要什麼就說什麼,而且會盡其可能堅持到底。2002年,他提出「一邊一國」,雖在美國壓力下鳴金收兵,但朝台獨邁出了一步。2004年總統大選前,他推動公投綁大選,在美國反對下雙方妥協,但仍「成功地」提出購買飛彈與大陸政策公投。2006年,他提出「廢統」,要一舉廢掉國統綱領與國統會,再度遭到美國反對,最後變成「終統」,讓「四不一沒有」破功。2008年總統大選前,他推動「入聯公投」綁大選,雖然內遭國民黨杯葛提出「返聯公投」反制,外遭美國反對,而不了了之,但還是在推動「入聯公投」一事上得逞。
曖昧才能吸票
但是,蔡英文卻總是在兩岸議題上說不清楚,講不明白。她在2010年雙英辯時,說台灣應該「先走進世界再走入中國」,後來發現其中有語病,就改口說「與世界一起走入中國」。問題是,不論是以上那一種說法都是笑話,因為世界早已走入中國,更不會等待台灣一起走入中國。
同樣地,雙英辯後,蔡英文說民進黨若是執政,會發動公投推翻「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後來發現人民日益歡迎ECFA,就改口說她會概括承受前朝留下的政經遺產,只是會援用「世界貿易組織」(WTO) 的條款,逐條審視ECFA。
蔡英文在兩岸議題上刻意模糊,當然是因為她知道民進黨的基本盤不足以讓她當選總統;因此,她需藉助曖昧的大陸政策吸引中間選民的選票。然而,曖昧過頭,就可能進退失據。
2011年9月間,蔡英文在紐約的一場記者會上,針對「台灣共識」,做了一番詮釋。問題是,這套在華府閉門會議中讓美國官員與智庫學者聽得莫名其妙的論述,時空環境換到紐約,仍然讓人像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
對於外界質疑「台灣共識」欠缺內容,蔡英文的解釋更讓人感受到「台灣共識」虛無飄渺的一面。她說:「如果我能告訴你台灣共識是這個或那個,我就不會說它(台灣共識)是一個需要經民主過程產生的東西」,仍然讓人不知所云,倒也難怪美國官員對她處理兩岸事務的能力深表懷疑。
矛盾駭人聽聞
蔡英文人格特質中的深沈矛盾反映得最為透澈的可能莫過於她「拿十八趴又罵十八趴」。她一方面每月坐領高達6萬左右新台幣的高利,另一方面卻又縱容民進黨痛批此一議題。
顯然,她是想又拿政府高官退休金高利的好處,又想藉批評此一制度設計獲取政治利益,當然是駭人聽聞的矛盾。
當東窗事發後,出身富室的蔡英文竟然表示,她不會再領取退休金高利,但今後也不再有錢捐獻給社會福利團體,充分展現她「為富不仁」的另一面向。由於這次大選前蔡英文自己也拿「十八趴」,因此民進黨不敢再置一辭。更重要的是,這項議題讓選民認清她的真面目:她從此形象不再清新,而是與陳水扁一樣貪婪自私。
在總統大選最後衝刺的關鍵時刻,選民會密切注意蔡英文在宇昌案的態度。她在宇昌案是否涉及違法是一回事;是否涉及利益迴避又是另一回事。美國媒體一度譽之為現代的羅賓漢」,顯然美媒識人不明。俠盜羅賓漢專事劫富濟貧,蔡英文自承不會像羅賓漢一樣射箭,但卻精通「五鬼搬運術」與「厚黑學」,臉皮厚到可以完全不避「瓜田李下」之嫌,假公濟私地讓「國庫通家庫」,莫非「古之羅賓漢為人,今之羅賓漢為己」?
(作者為淡江大學美洲研究所教授)
烏坎村維權事件雖在海內外引起廣泛關注,但在內地屬敏感事件,媒體報道需循官方口徑。不過北京中新社轄下的《中國新聞周刊》卻大膽踩界,最新一期採訪曾被公安拘捕村民張建成,張直言,他和洪銳潮、莊烈宏、薛錦波一起被關到汕尾看守所,他說:「當晚聽到看守所內有長時間哀號叫聲。我出獄時,有人警告我不要亂講。」
張建成指,他所在的監倉屬過渡倉,監犯較文明,加上當時倉內有兩位相熟的同鄉,因此在他恭敬敬煙後,免去皮肉之苦,但每日仍要洗冷水澡。張表示,他進去第二日倉裏來了一個新人,就被打了。
張建成昨對《蘋果》記者說:看守所內老犯人「教育」新犯人,是不成文監規,每人至少打三拳,他說:「我不知這是不是看守所內部規定,但薛錦波就是這樣被打死的。」他又說:「我一入去,裏邊的朋友就話我聽,挨打時,老老實實唔出聲就算,越出聲叫,同倉犯人會打得越重,一個倉通常有十五、六個監犯,逐個打一輪,唔死都要甩層皮。」張又指,看守的公安假裝不理,但會根據監犯動手打人的情況,對他們記功行賞。
張建成表示,當局曾警告他,「取保候審」不能接受記者採訪,他說:「陸豐和汕尾公安實在太黑,打死人仲要賴人病死。我要指證佢地無法無天。」薛錦波的女兒薛健婉昨也對本報指,父親的遺體至今還在官方手中,當局一直要求她們家人簽署文件,承認薛是病死,並應承簽署後賠償從優,她說:「我們決不會為那幾個錢,讓爸爸死得不明不白。」
近兩萬人的烏坎村去年 9月因土地和民主選舉,掀起轟轟烈烈的維權行動,將原村官及官方人員趕走,成立村民臨時理事會,又組織上訪示威,挖坑設障,封村自治,與數千軍警對峙,引起國際輿論關注,奉之為中國農村民主起義新典範。直至去年 12月底,廣東省高層介入,省委副書記朱明國親與村民談判,承認村民的合理要求,事件方平息,但薛錦波被打死之事,一直未獲處理。
與官方對峙三個月中,烏坎村隨處可見民眾持棍巡邏。
維權領袖薛錦波在看守所離奇死亡後,烏坎村民曾為他舉行空棺追悼會。
衡諸歷史過往,世界上多數國家在發展成長過程,挑選國家領導人的時間空間情境,基本上可以大別為兩種:一種是外向型的領袖選舉,要挑選出可以對付外在大環境變遷的重大挑戰,或者外國外人外力的相逼侵略來犯,是國家處在抗拒外侮的時空階段之下,所必須的領導人;一種是內向型的領袖選舉,要挑選出一個能夠團結整合內部崩析離散、內爭內耗,以免國家利益、國民福祉俱受損害而不能復正、不能興利自益的這種內鬥內戰階段下,所必須的領導人。
台灣需要外向型領袖
對當前台灣的歷史時間位置與空間大環境的處遇狀況言,半個多世紀以來,乃至展望可預見的整個新新世紀,其實應當都是外在挑戰遠遠重大於內在挑戰,也就是說,台灣應該進行的是外向型的領袖選舉,而不是內戰型的領袖選舉。但是過去24年來,特別是透過大選機制的纏扯糾葛結果,卻將台灣的外向型國家需求本質,硬是被內聚限縮、矮化定義成為內戰國家情境,誤導國民挑選打內仗的領袖,而不是帶領對抗外部挑戰的「打出去的」領袖。李登輝與陳水扁都是把台灣擠壓界定成為「內戰階段」社會的關鍵人物。
今天來檢視蔡英文,是把2012年台灣總統大選,嚴限定義為一項內戰階段國家的領導人選秀競爭,所以乃優先定調,這是一次「台灣共識」與「九二共識」的抉擇。「台灣共識」主張背後的意識底蘊,其實就是一種在明確區分內與外界限的前提下,把「他的」推出去,把「我的」「壓一起(hold-in)」、「鎖進去(lock-in)」的一種政治經濟意識型態,本質是高度排他的,根本就是典型李登輝、陳水扁「內戰思維」的延續與堅持。
台灣共識鎖進來
在這一基礎思維之下,自然會在十年政綱中,訂定國家發展成長政策是以就業為導向的經濟戰略,以在地經濟取代全球經濟的不足,作為國政骨幹的願景主軸:主張勞工是經濟發展的根本,也就是對內分餅優先於向外造餅。
未來十年台灣命脈經濟發展,既是以就業為導向與在地經濟為根本,則反映出這種前提之下所必須要的國家產業政策,就是要以自給自足,高度勞動力密集的內需產業,作為經濟發展的主力內向思維。這種勞動力密集類項的在地經濟型產業,當然都是規模不會太大,競爭力不會太強,經營模式保守的傳統中小型廠商為主,此與今天台灣發展階段所最必然需要的,世界級先進科技主導的自動化資本密集大廠商為主體的現在與未來,都是相悖逆的。
這種在地經濟為主軸的發展政策典範,也許最能符合「三中政策(中小企業、中下階級、中小鄉村)」的政治正確,但其自矮自縮自限的施政理念作為,其實正是典型的「鎖國經濟」,在新世紀全球化社會中,卻是絕對的經濟不正確。
台灣價值打出去
2008年馬英九後,已能跳脫領導人「內戰思維」的框限,比較眺高遠矚,希望讓這個國家社會可以調轉多年舛誤運動的龍頭,改以「創造台灣價值優先」的「先攘外後安內」大方略走,而可以具體看到的是,過去4年乃至在其黃金十年的國家願景中,馬英九領袖風格都是先打開在國際社會的「台灣價值」,再回轉頭來,擴大促進「台灣價值」在國內國民福祉與社會利益的更大附加價值。
相對於台灣共識為囿限,以台灣在地經濟為上綱的內向型思維,馬英九向外思維為核心的「台灣價值」策略,卻是可由點到線而壯大、成長、外延、加強,而到面乃至到全球之體,使台灣價值不止是「台灣人民的驕傲」,更是「亞洲的驕傲」,甚至是「全世界的驕傲」。
2012年台灣總統大選,是再一次針對國家領導人的最重大選擇,這種出於領導人之主動發動而對國家處境與國家願景,所作出的再定義與再設想,包括內戰思維的台灣共識與外向思維的台灣價值,都應當是今天全體國民面對競逐者的一種極重要選項依據;對於國家領導人的格局與位勢,尤其是絕對不容輕忽的。只可惜,直到目前,整個台灣社會的氛圍與眼界,似乎並未能夠從李登輝與陳水扁的長期鎖國綁架中,完全被釋放出來。
(作者為環球經濟社社長)
大批安陽民眾不滿當地多間融資企業老闆攜款逃跑,令積蓄血本無歸,遂於昨晨9時許,聚集在工人文化宮和人民公園附近,向火車站進發,並沿途高唱國歌。有警察試圖封鎖分支道路,以免更多人湧向火車站,卻被大批民眾包圍。
當局最終用大巴載來大批身穿迷彩服、手持盾牌、戴頭盔的特警封鎖火車站,禁止任何人進入,並在附近高架橋及路口架起鐵馬。在火車站廣場上,一架設擴音裝置的特警車向民眾喊話稱:「要相信政府能夠解決問題」、「10分鐘之內不離開現場,將依法扣押」,但被喝倒彩,並有民眾高喊「向我開槍」。
不滿老闆「走佬」 積蓄盡失
互聯網消息指出,昨日的聚集是因為早前有多名集資受害者到火車站,欲搭火車上訪北京時遭攔截,其餘受害者在即時通訊程式「QQ」群組中約定元旦日上街抗議。示威初時秩序良好,雙方並無發生衝突,民眾亦盡量站在行人路上,以免被安上「妨礙交通」的罪名。但隨人群愈聚愈多,共有數千人,有網友在微博留言稱,見到在火車站廣場上雙方一度推撞。至傍晚7時許,人群才自行散去。
安陽的民間融資公司多以「借貸」或「擔保」為名,以高達4%至5%的月息回報吸引民眾投資,借新債還舊債,但由於有大筆資金在樓市、股市中虧蝕,無法支付高息而破產。據《時代周報》早前報道,事件波及當地三成至五成家庭,農民參與比例更高達八成,涉案金額估計超過400億人民幣以上。
波及逾三成家庭 涉款逾400億
自2011年7月起,多名融資企業老闆「走佬」,40多家公司被列入黑名單,至少10家共百多人被立案調查。自去年10月起,當地已連續發生登門討債、到市政府上訪事件。安陽市公安司法當局成立「處置非法集資工作辦案基地」,市委書記張廣智前日表示,處置非法集資工作是當前「重中之重」,並叮囑「在辦理非法集資案件中,一定要最大限度地保護人民群眾的利益」。
此外,昨日在廣東省清遠市連南縣政府前,一些瑤族婦女穿傳統服裝靜坐,數百名瑤族農民拉橫額示威,抗議大麥山鎮銅礦場濫採礦,造成地表下陷和房屋開裂。
再過13天,中華民國就要在台灣選舉總統。從選戰過程來看,正如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所說,這是一場承不承認「九二共識」的選戰,也是一場台灣民眾對兩岸關係發展前景作出選擇的選戰,更是台灣是否能及時融入東亞貿易圈,進而有效整合進入全球化發展大潮,或是無可奈何被阻擋在大趨勢外,再一次眼睜睜看著「東協」國家一個個超越我們的選戰。這一部分,在台灣已經多所討論,本報也多有所言。
不過,這是從台灣看兩岸關係。台灣固然是兩岸關係的一方,但畢竟是影響力較小的一方,是被結構決定的一方,如果立足在北京,是如何看待兩岸關係呢?
首先,2012年對北京而言,唯一最高的核心利益是政權穩定和世代順利交班,攸關此一利益的主要變數是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胡錦濤在新年賀詞中,一開始就明示此一「變數」的關鍵性重要意義,他說「2011年是中國『十二五』時期開局之年。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取得新進展。……在新的一年裡,我們將……繼續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管理通脹預期的關係,加快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鞏固經濟社會發展良好勢頭。」明確指出,中共迎接「十八大」工作的主要部署,是在「保增長、促穩定」。
台灣選舉並非中共2012主要議題,如果台灣政局發展按北京期待方向發展,將是錦上添花,不論新舊領導人都會按「既定方針」辦事。如果出現波折,但還不至傷筋動骨影響大局,北京穩妥的因應之道是暫時擱置,觀察變化,再作處理。
台灣問題是北京的核心利益,是統治權的戰略利益,是一種長期利益,事關長期利益就會有長期的戰略部署。對北京而言,「國家統一」的威脅是「台獨」,從上一世紀末到本世紀初,歷經近20年的折騰,特別是2008年之前民進黨執政期間,在應對各式各樣的「台獨」作為後,北京已經學會從「因應台獨」的挑釁,轉為「管理台獨」的影響,甚至有了「預防作為」。
如今中共的「反獨」戰場,已經從國際轉入台灣島內,「國際反獨」的工具是外交圍堵、壓制、打擊等實力外交;「島內反獨」則是靠經濟、文化、交流等和平作為軟實力,前者隨著中共國際實力增長而信心更強,收效顯著;後者是民心向背的調整,收效一定比較慢,而且不能排除「反覆」的可能性。有了此一大局判斷,則不論台灣選舉結果如何,「反獨」的大形勢不會有根本的改變,「反獨」的主戰場與手段也就不會有太大的改變。
所以,胡錦濤在2012新年賀詞中,強調了「繼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維護中華民族根本利益,增進兩岸同胞共同利益。」換言之,從北京的角度看,只要管理「台獨」的格局沒有變化,和平發展的方針就無需調整;除非台灣的作為明顯挑戰其政權的核心利益,但目前看來,國際形勢並沒有重大變化。
華盛頓或東京當然有各自的利益,但有一點很清楚,他們要在東亞地區實現利益,北京的重要性遠遠大於台北。因此,縱然民進黨執政,台灣企圖以片面作為成功挑戰北京的戰略利益,可能性是不存在的。
在此大結構下,2012的兩岸關係大致的圖像是「和平大格局」不會有變化,台灣的變數如果是正面因素,則ECFA的談判將進一步發展,形成兩岸共同應對全球經濟寒冬的格局,兩岸文化交流的框架也將建立起來。
至於軍事安全互信及和平協議,雖然已經放在北京的台灣議題清單上,但是台灣不會完全配合,難有具體進展。北京一方面會在打壓、對抗的基礎上,尋找若干正向管理「台獨」的方法,以便使台灣擁有若干「非主權國家」的國際存在空間,使台灣民眾能明確感受「兩岸有和平,台灣得發展」的和平紅利。如果民進黨當選,就要看蔡英文挑戰大陸「反獨」大戰略的強度,挑釁力度愈強,台灣國際空間愈小、兩岸協商之門關得愈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