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7日星期六

曹操墓是真是假?王巍拿考古成果化解質疑

新史記記者柯宇倩/自2009年底在河南安陽發現曹操墓的消息公布以來,社會上對此墓主人是否真為曹操、墓中文物是否造假的爭論一直未平息。西高穴大墓為何能確認為曹操之墓?曾帶領專家團隊到現場勘查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以考古發現、史料記載、地理位置等資料一一解釋外界對西高穴大墓的各種疑惑,證實此墓確為曹操之墓。

倉促發表成果,質疑聲四起

曹操可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富個人各色的帝王級人物之一。西高穴大墓的發掘時間為2008年至2009年,並在2009年12月由河南省文物局發佈消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考古論壇,每年均會評選出前一年的六大考古發現,河南省文物局希望曹操墓能被列在當年考古論壇的六大發現中,因而向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提此意見。

一開始,王巍覺得為難,雖然根據發掘資訊,西高穴大墓可被列在六大發現中,但其他的佐證資料仍不夠充分,例如一號墓還未開挖完、周遭探測還未做,如能將整體資料做得更紮實,晚一點發佈會更好。但考慮到盡早列入國寶名單,文物就早一點受到保護,加上之後王巍親自帶領10名研究所一流研究員至現場勘查,因此最後仍將此列入六大考古發現,並進入全國10大考古發現的評選名單中。

2010年6月,雖然曹操墓正式被評為2009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但23位評委並非所有人都支持曹操墓入選,因而引發學者、媒體更大的關注。9月份的蘇州會議上,多位專家學者公開質疑曹操墓在發現和發掘過程中存在人為因素,其中一位“三國研究學者閻沛東”更提出“鐵證”說明曹操墓的假造情況,在此之後,更大的質疑聲出現。雖然後來發現“閻沛東”是子虛烏有的人物,但老百姓仍認為“人是假的,但說的話可能是真的!”曹操墓受到的社會關注程度至今不減。

在2011年10月兩場由華美協進社(China Institute)人文學會舉辦的專題講座中,專程到美國進行演講的王巍便以考古發現一一解釋外界對曹操墓的各種疑惑,同時為聽眾詳細解說中國各古文明的特色與分佈,王巍也在現場接受了《新史記》的專訪。

王巍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考古》雜誌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委員會執行委員兼歷史學部主任、中國考古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殷商文化學會副會長、亞洲史學會評議員(常務理事),主持過多項重要的考古發掘項目,是迄今為​止唯一三次獲得田野考古獎的中國考古學家。2003年,王巍先後被授予德國考古研究院通訊院士、美洲考古研究院終身外籍院士,他是繼夏鼐之後,第二位獲此稱號的中國考古學者。2011年被評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王巍1996年至1998年主持河南偃師商城宮城內宮殿區的發掘,該項發掘入選1997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2000年王巍主持陝西周原西周宮殿基址的發掘。2003年至2004年帶領數十位考古學家、上百名技工和在河南安陽殷墟孝民屯進行面積達四萬多平方米的大型發掘,發現了商代晚期的村落、鑄銅作坊、家族墓地,出土了大批遺物,這是1949年以後,在殷墟進行的規模最大的學術發掘,極大地豐富了對商代晚期社會的認識。

王巍的研究內容包括中國考古學的理論與方法、夏商周考古、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國家形成、歐亞大陸和東亞地區以及東亞地區內部古代文化交流和王權與國家形成等。擁有豐富考古經歷和成果的王巍,對曹操墓所引發的質疑仍感訝異,認為“從來沒有一個考古發現如此受到社會廣泛關注”。

雖然質疑聲浪大,但西高穴大墓的發現仍具重要意義。王巍對《新史記》表示,這是首次發現的東漢末年高等級的帝王陵墓,讓學者瞭解到東漢末年帝王等級陵墓的結構;此外,關於曹操的歷史文獻記載是真是偽,歷來有各種說法,此墓的發現映證了這些歷史文獻的記載。

另外更重要的意義,王巍表示,便是大大增加了公眾對考古、歷史的興趣以及了解,這也是他們一直以來的使命,公眾對考古學研究的方法和認定程序不了解,考古學家必需負上責任,過去的宣傳只重考古成果,卻很少介紹研究程序和方法,而外界的質疑從整體上來看,也代表公民社會在進步,反感一些不良風氣。王巍認為未來應該通過更多的科學工作和宣傳,讓民眾了解考古學、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

那麼,社會上到底對曹操墓發出什麼樣的質疑,這些質疑是否有道理?王巍拿出實際證據,逐一解釋為何西高穴大墓能肯定為曹操之墓。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為聽眾解說中國古文物。(新史記記者柯宇倩攝)

化解台灣人的民生焦慮與認同焦慮

旺報 【范疇】
 如何提高台灣人民的幸福感?從2012大選藍綠雙方相互恫嚇選民的內容來看,威脅人民幸福感的核心要素有兩個:國家認同的焦慮,以及台灣經濟的困境。吊詭的是,操弄這兩項因素的正是打著人民幸福牌的兩黨。

 極端地說一句,如果這兩個要素真解決了,現今的民進黨及國民黨就都要解體了!為了維持勝選後贏家通吃的政體結構,這兩個貌似南轅北撤的政黨,似乎共有一個不可說的默契:必須保持人民的國家認同焦慮,唯有如此才能使得小民無暇追問經濟困境的元凶:誰執政誰通吃的龐大官有利益。

 以人民幸福為代價

 2012大選,人們稱之為「藍綠惡鬥」,然而很少人能夠說穿「惡」在哪。惡在兩黨都操弄選民的民生焦慮及認同焦慮,而共犯式的迴避這兩種焦慮的共生病源。兩黨為何迴避病原性議題?道理很簡單:勝選後的「執政基礎」,如權位分派、利益擺平,都還得依賴這些病原來達成。最可惡的是,選後不論勝負,為了4年後的下一場鬥爭,政客們必須有默契的維持選民焦慮,以人民幸福感作為政權的代價。這真是「政體不仁,以萬民為芻狗」!

 官有經濟在台灣是個歷史遺留異數,不但還沒市場化,甚至還沒國家化,哪個政黨執政後都能上下其手。它的存在,導致政黨成為逐利的團體,政府成為與民爭利的機構,民意代表成為密室分贓的要角。其對台灣政府效能、經濟活力之殘害,前文都已述及。然其危害最大的,恐怕是台灣的民氣,以及台灣在世界上的主體性。

 由於兩岸問題的真實存在,台灣社會具有高度的國家認同焦慮,而長期的經濟停滯下的民生焦慮,又詭異的與認同焦慮結合,形成了一種複合式的焦慮:經濟若不依賴中國大陸,台灣經濟沒發展!

 長此以往,台灣的經濟就真的只能依靠來自彼岸經濟體的「陳光標式」接濟,台灣的世界主體性也將淪為彼岸「國際空間接濟」的對象。換句話說,台灣的歡笑與愁苦,操縱桿將落在彼岸。

 將官有經濟國家化

 解套之道,還在台灣內部。如何擠破官有經濟,使其透明化、國家化?解決之道既難也不難,可以用四個步驟來達成。首先,國有財產局採用上市公司一般嚴格的會計治理標準,對所有含有國有、公有財產痕跡的對象進行一次普查,從一級、二級、三級乃至N級,鉅細靡遺的造冊。除了當時的取得/投入價值,加列當前的市場價值。

 其次,所有在冊之單位,無論其屬性為營業、事業、公益、政府,其所有交易均依當前市場價值,按照國家稅法課稅。

 第三,政府公開總統府、行政院對在冊單位所可直接、間接指派的職位的清單,並將指派理由上網備查。當這份清單透明化時,人們當可理解總統權力之大,超過美國總統或任何其他現代政府的總統。他可對官有經濟內的5000個至1萬個大小職位進行幾乎不受監督的任命。

 最後,立法院黨團協商由密室機制改為公開,允許公民旁聽,甚至網上直播。官有經濟乃台灣一切政治亂象之母,也是台灣經濟政策停滯的根本原因。不治它,台灣人民的民生焦慮不會緩解,而民生焦慮將持續催動國家認同焦慮,直至不可收拾。2012的勝選者,若不明快的將官有經濟國家化,台灣還是一樣在原地踏步!

 (作者為戰略顧問公司負責人)

中國媒體腐敗誰來監督?

【明報專訊】新聞經常報道官員貪污腐敗,那,記者腐敗由誰來報道?記者個人腐敗有行業架構問題,但更多是個人行為,造成更大傷害的是行業腐敗,而造成行業腐敗是缺乏監督所致。中共獨攬辦報大權,而把行業推向市場,讓他自肥之後又缺乏與時俱進更新監督媒體操守的機制。達芬奇家具事件是個典型例子。

《京華》收「達芬奇」300萬

《京華時報》總經理崔斌涉嫌協助達芬奇家具公司擺平醜聞,收取300萬元酬金,被免去總經理的職務。崔斌在媒體行業打滾多年,熟悉媒體運作,做危機公關是大材小用,但問題是這個角色跟他服務的媒體有利益衝突。崔斌還是香港上市公司文化中國傳播集團的總裁,這家公司投資《京華時報》的廣告業務,還有其他傳媒業務,危機公關可能也算一種,而上市公司的終極目的就是利益最大化,受人錢財替人消災是應有之義,但問題是利益最大化跟媒體的公器角色有衝突。

中共決定讓媒體上市前,未知是否已經考慮清楚,以為只准發行廣告部分上市就不會影響新聞內容,不知道是自欺欺人,還是欺上瞞下。即使有上市的媒體,兼顧三方面功能,市場運作要自負盈虧,社會公器要大義然,黨的喉舌要似模似樣,但當對黨要忠誠與對錢要熱情有矛盾時怎麼辦?老謀深算的「報人」會將頭版交給黨,其他版面走市場。

對黨要忠誠 對錢要熱情

中共原來對宣傳幹部的要求最嚴厲,監督也十分嚴格,但自實行市場經濟後,還用原來的方法來管理媒體,亂子出多了遇到社會責難,就搞發記者證加管理,甚至要考試及格才發證,內容還包括媒體道德,但事實證明這些都是徒勞無功。正如治貪欠缺一套制度,監督媒體也同樣有缺失。

阮紀宏

中國最大變化 執政黨正弱化

  • 旺報
  • 【記者廖慧娟/整理】

 雖然也有不少人認為加藤嘉一根本不瞭解中國,看到的只是表面現象而已,但他對自己的中國觀察倒是很自信。他認為,今天中國最大的問題是媒體不像媒體、人民不像人民、學校不像學校。「現在媒體稍微正常一點了,至少起到把老百姓的心聲,對公權力的訴求多元化地表達出來了,能夠給公權力一定的壓力。」

 在他看來,過去8年,中國最大的變化是執政黨的安全感在不斷弱化,它在人民面前越來越謙卑、越來越低調,中國政治至少在表面上越來越正常。

 左、右派別分歧

 很多中國的外部觀察家普遍認為,中國在過去幾十年間,幸運地碰上全球化的時代,因而成為最大受益者,否則早就被邊緣化了。

 加藤嘉一也認為全球化以及互聯網的發展,讓全球都很方便地在圍觀中國與中國的執政黨,對約束權力來說絕對是件好事。但他也看到中國現在大部分權力的挑戰者非常不健康,完全是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值得中國人警惕。

 由於常與中國的學者和媒體打交道,加藤嘉一對中國社會深層次的分裂也有著不同於一般外國人的感受。他認為,中國似乎什麼事情上都要分出個左右來,兩邊的立場分歧大到讓人吃驚,但往往他們各自的立場又跟一般老百姓的生活整體是脫節的,知識分子、政府官員和老百姓之間有的時候好像糾纏不清,但又好像沒什麼關係似的,整個社會完全看不出一種正常的邏輯關係。

 當然,在日本政界也有左派、右派之分,加藤嘉一舉例說,「面臨中國發展航母等問題時,《產經新聞》和《朝日新聞》的立場肯定不一樣,但是不可能到中國分歧的那種程度,那已不是不同,而是一種分裂和不溝通。」

 中國80後 功利又脆弱

 為了更深入理解中國的一切,加藤嘉一在8年期間非常活躍,曾參加過70多個國際、中日文化交流活動、學術研討會,例如東京大學與北京大學合辦的「京論壇」、人民網與日本一橋大學合作的「中日產學論壇」等活動;也曾在政治、經濟、商業、文化、藝術、學術、娛樂、體育等逾200場各種國際場合扮演談判者的角色,發揮語言、協調、溝通之優勢,使得利益相關者的利益。

 2011年,熱衷於中國政治的加藤嘉一轉而執行「走進中國100所高校」計畫。他認為大學生的問題才是今天中國最大的政治、是展望中國未來的一面鏡子。

 依他的觀察,中國現在的政權是政績導向型的,而不是依靠程序,只要保證崗位,保證社會穩定,中國人就可以忍受,沉默的大多數還沒有成為真正的公民;但是當80後、90後走入官場,成為社會、商業精英時,事情也許完全就不一樣了。

 在加藤嘉一的想像中,那時的中國會變得非常可怕,這也是日本人應該提前認知的趨勢。

 對於中國的80後,加藤嘉一認為他們的聰明才智、溝通能力、分析能力、邏輯能力等方面絕對是世界一流的,競爭力非常強,但另一方面,也因為激烈的競爭環境使他們在強大的同時既功利又脆弱。

 為了更了解中國的大學生,加藤嘉一到大學演講時,常會做一些隨機調查,觀察中國80後90後的生存狀態。結果發現:「他們很多人想蹺課就蹺課,想移民就移民。想走就走,想留就留,在這麼一個你死我活、弱肉強食的世界,非常不符合現代化的社會群體關係。」

 他認為:「在個體上,日本人遠比不上中國人,但中國年輕人『我』的意識太強,『我們』的意識太弱。」因此,他認為:「如果有一天,中國經濟下滑,社會矛盾爆發,在錯綜複雜的壓力下,這一代人,很可能會把不滿情緒投向海外。」

 文章評中國 立場不偏頗

 在加藤嘉一的心目中,對中國社會種種細緻入微的觀察與思考,最終的目的依然是為了日本,但他也越來越擔心自己沒有辦法順利地「回歸」日本;而他的擔心並不是沒有道理,因為一般日本民眾對中國的認知依然停留在至少30年前。

 他表示:「(日本)很多人認為我整天給紅色帝國的媒體寫文章,一定是在歌頌中國,歌頌毛澤東什麼的。」因此,他非常清楚自己該扮演的角色,也常告誡自己,「一旦失控,在日本和中國都有可能失去任何地位。」

 所以,在同一件事情上,面對日本人和中國人時,加藤嘉一往往會有不一樣的表達。

 他說自己寫作時有4個軸:「第一,我是日本人,我絕不能違背日本的國家利益和作為日本人的尊嚴;第二,這裡是中國,我得生存,我不能越位,即使因此被日本右翼勢力痛罵,我都不會妥協,我肯定會遵守這裡的地形;第三,我的言論要對中國決策層、知識界有說服力,不能簡單迎合大眾;第四,我的文章要被大眾所接受、喜愛,對他們也有說服力。」

 因此,每寫一篇文章,加藤嘉一都會經過複雜的感性和理性計算,從4個角度去確認,有越位的,馬上刪;不夠的,馬上補充。也因為他所秉持的日本式勤奮與隱忍、嚴謹地自我約束,才能從一個一文不名、一句中文不會說的日本留學生,成為現今在中、日均小有名氣的作家、媒體人與電視節目主持人。

 (取自《南風窗》)

中國大陸該向台灣學什麼?

亞洲週刊

江迅
儒家學者杜維明說,台灣社會的軟件值得中國大陸學習,例如公車、捷運上的「博愛座」,人們講話溫和,沒有暴戾之氣,服務業水準高,富而好禮。多元的公民社會也是民主的土壤。



台灣總統大選在即,引發中國大陸民眾廣泛關注。學台灣經驗是一種共識,但該學什麼,卻眾說紛紜。從北京來香港講學的儒學思想家杜維明週前接受亞洲週刊採訪時說,中國大陸尚沒有台灣那樣的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又稱民間社會),這或許是大陸目前最需要的,公民社會要多元化,沒有多元的公民社會就不可能有民主。他從宗教、文化認同談到公民社會,認為公民社會離不開群體和批判的自我意識,當然必須落實在公民的日常生活之中。

杜維明先說了個關於汽車的故事。沒有汽車的國度,當然不受汽車廢氣、車禍等的困擾。一九七一年美中關係解凍、首批美國官員抵達北京,周恩來把滿街的自行車說成是國家「健康」的標誌,「既不污染空氣又鍛煉了人民體魄」,說得美國人連連點頭稱是。然而,二十年後中國人毫不猶豫,實是爭先恐後地向這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告別了,更自誇滿城汽車是「生機勃勃的進步」。

杜維明是在一九七八年開始回大陸的。他說,那時大家都在討論台灣經驗,台灣是四小龍,可以學習台灣發展經濟的經驗,即主要是中小型企業出口導向。到九十年代,大陸經濟騰飛,反而覺得台灣應該學習大陸,不管是貿易還是旅遊,似乎大陸都在接濟台灣,不過仍覺得台灣的政治經驗可以學習,就是政治民主化問題。台灣是一個充分民主社會,可以把陳水扁抓到監獄裏去,對李登輝也可以當面指責,每一個人都覺得有言論自由、知情權和直接問政的資格。

杜維明說,中國大陸當年還嘲笑台灣「用廉價勞力換取外匯」的出口導向經濟政策,嘲笑台灣的娼妓色情業,嘲笑台灣的公害、拆遷糾紛、黑金政治等。現在不再嘲笑了,因為中國大陸自己也「進步」到了能產生這些毛病的階段了。但大陸人民仍開心地嘲笑台灣立法院打架的事,中央電視台多次播放那些廝打場面,意圖透過展現台灣民主的「醜陋」場面證明民主有害,從而箝制中國民眾的言論、集會及其他民主必備的訴求。由於輿論工具的壟斷,這種宣傳是有效的。每當有台灣人向大陸人談起台灣民主進步的成就時,不服氣的大陸人便以此醜陋場景相譏:不就是在立法院演出全武行嗎?那叫啥本事?

杜維明認為,文明達到一定的開放程度,才會出現在民意機構打架的暴力情景,其實這些舉措很少導致傷人的後果。他說,台灣好像有甚多亂象,「我記得這種在議會中的打鬧,是朱高正從德國學的綠黨媒體策略,無論採取什麼方式,只要成為媒體關注中心,作為反對黨就會有影響力」。朱高正在德國以研究康德哲學為題目的論文獲得博士學位,還對中國哲學有極大的興趣,絕不是一般的不講原則的政客。在立法院打架,自己演、群眾看,已成為一種立法院的觀眾習以為常的表演。杜維明說,對台灣的嘲笑有種反諷的意味。歷史向前推進,而「完美有序」的專制制度走到盡頭,「亂糟糟」的民主制度代表人類未來,這是規律。無論怎樣仇視民主,民主這條路是躲不開的。如果中央電視台全程直播台灣立院的會議實況,讓人民看看,除了那不到百分之一的打架過程外,他們在百分之九十九的時間裏做些什麼?對一些沒有代議經驗的人們來說,是大開眼界的。

杜維明認為,在民意機構裏打架是民意代表對其權力的濫用,但這種濫用的存在,說明這個社會有了「民意代表」的實質,就好像汽車交通事故的發生,說明這個社會有了汽車一樣。中國大陸仍處在不知民意該如何表達的階段,人大代表目前還不是真正的民意代表而是「官意代表」或者「官准代表」,他們當然不敢在議事場所放肆。於是中國的人代會場的秩序經常有平和的假象,這秩序註定要被歷史淘汰。再進步若干年後,中國必定會出現真正意義上的民意代表和民意機構,到那時中國人才能欣賞到民意代表在會上打架這種真正的「新生事物」。

台灣維穩靠健保

他說,現在大陸在文化、道德、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出了很多問題,先看看社會文化方面,一是社會整個設置是否便民,其中一個重要觀點是指社會維穩。但為什麼台灣能「穩」,是因為它的全民健保政策。以前很多在海外闖蕩的人現在都盡量想找到台灣的身份證、註冊證,想回台灣,重新變成台灣的一部分。雖然全民健保政策有可能像美國一樣難以維持,但現在確實很完善很便民。再有,就是台灣的公共設施,不管捷運、火車,都非常便利,衣食住行都很方便。

杜維明說到台灣社會的軟件(軟體)。他說,在台灣坐火車,雖然很擠,但留給老人孕婦的座位是不會有人坐的。人與人之間,比如問路講話,就比較「溫」,台灣人沒有大陸財大氣粗的暴戾之氣,大陸文革之後那種與天鬥地鬥人鬥的「鬥」,在台灣只限於藍綠的政黨政治,十多年前黨內黨外的遊戲規則還沒有建立時,怒罵甚至動手的例子確實不少;但到現在已經可以坐下來談了,這些都體現出台灣的政治文化越來越成熟。特別難得的是,去一家餐廳吃飯或去商店買日用品,台灣的服務已接近日本。台灣也已慢慢走上富足而好禮的路,富庶而好禮儀。大陸去台灣的遊客中,都會感覺到台灣人比大陸人要文明禮貌多了。

杜維明說:「大陸社會要學台灣,首先是讓宗教蓬勃而又健康。現在大陸的基督教發展很快。有趣的是從利瑪竇到今天,很多傳教士來大陸,也有很多大陸人成為基督徒,但很少有世界級的神學家造訪。我想,要找些好的神學家來對話是很難的。有這麼多的基督徒,卻沒有基督教神學上的大師大德,從而使得一般的政治和知識精英並不了解基督教深刻的精神內涵。」

他認為,台灣對於宗教很寬容。宗教在台灣相當蓬勃,特別是佛教。他說:「台灣有很多佛教大師,有星雲,還有剛去世的聖嚴。聖嚴在日本讀明代佛學,拿到博士學位之後來美國找我,我替他做翻譯,後來他成為傳播佛法如此重要的人物。再有,就是慈濟功德會的證嚴法師。在大陸就找不到這樣高深的大師,有些宗教局的官員就坦率表示,趙樸初去世後,很難找到有學養的高僧和居士。傳播佛法的人不少,但像台灣這樣世界級的大師就很少。」

他談到大陸當局對道士,比如一貫道的態度。他說,一貫道在大陸以前被視為邪教,後來中央研究院一批人類學家作了一番詳盡研究後,它完全合法化了。一貫道目前在台灣的資源很多,至少有一百萬人,力量不可小覷。可以說宗教在台灣的地位很高。

對宗教必須寬容尊重

杜說,大陸處理宗教問題,從法輪功,到現在的藏傳佛教,再到現在所謂疆獨問題,很明顯的,就是領導者對宗教沒有敏感,甚至無知而傲慢,根本沒有體驗,甚至麻木不仁。杜維明說:「對有信仰的人,外界用物質誘惑,或用政治壓力整治,甚至用軍事鎮壓,都不會有效果的。歷史上最好的例子,就是只有幾十個門徒的基督教能把羅馬帝國打垮。我認為,如果漢藏問題處理不好,就可能出十個甚至一百個『法輪功』。」

杜維明說,北京大學成立了高等人文研究院,研究院有一個「文明對話中心」,他的基本的構想是,把一個文明對話的中心,辦成一個學術性的高等對話中心,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的思想家和中國儒釋道三教的思想家在同一平台上對話,增加對宗教的認識和了解。

接著,杜維明又談到文化認同問題。他說,文化認同就是對他者的尊重。要真正理解「和」,和而不同,如果同的話就無所謂「和」了,「和」的必要條件就是「異」。比如說廣州人煲湯,需要文火和各種不同佐料,慢慢煲才能煲好。其實「和」的觀念來自音樂和絃,多種樂器一起奏鳴。若以「同」的觀念達到「和」,這是一種虛偽、膚淺,更是欺騙,沒有人真正能「和」了。

他說,漢族對其他少數民族連基本的尊重都沒有,更不要說了解和認識,這是一種無知和傲慢。這背後是膚淺的現代人的霸道,即漢族要幫助少數民族實現現代化,要幫助他們脫離奴隸社會走進現代社會,這種觀念非常流行。讓人欣慰的是,如今很多大學生已開始意識到,去西藏,能從西藏的佛教高僧身上學到很多,欣賞他們的藝術,學習他們的智慧。但是政壇官員這方面的敏感度還不高。

杜維明說,公民社會的出現一定要多元化,沒有多元的公民社會就不可能有實質性的民主,目前大陸缺的就是公民社會。公民社會在西方語境中是civil society,這方面最有影響力的學者Edward Shils曾經寫過一篇長文,專門討論中國知識分子,也就是儒家的「士」,認為civil society的老祖宗是孔子。後來Shils退休前在芝加哥開論壇演講,說civil society的出現,最重要的三點是:文明而不是野蠻,文而不是武,民間而不是政府;而孔子充分體現了這些精神。

杜維明說,Shils認為,要了解今天意義下的知識分子和儒家提出的civil(民間)的關係。杜維明就此寫了系列文章,講到今天意義下的知識分子,只有儒家傳統中的「士」才最相契。一個有趣的故事:毛澤東學英文,一次問王海容,英文的「知識分子」是什麼?英文的「知識分子」就是intellectual。這詞來自俄文,原詞是指沙皇時代認同法國蒙、抗議政府那一批知識分子。所以知識分子從俄國模式看,一定要反政府,或至少要有對既得利益的抗議精神。今天中國知識分子的自我定義特別來自於「自由主義」,就是要和政府區分開,不然就覺得出賣了知識分子。實際上,做了官就不是知識分子,世界上可能只有俄羅斯才是這樣。法國沙特是知識分子,他反政府反得很厲害。法國著名作家安德列·馬爾羅(Andr Malraux),曾任戴高樂時代法國文化部長。哈佛教授能被美國政府請去做顧問,做助理國務卿。在德國,所有的教授都是政府聘用的,其官位和政府的官位相配。儒家的傳統更是這樣,中國的「士」就是今天意義下的知識分子,也是重視政治、參與社會的一批人。

杜維明說:「談到文化中國,有幾個重要的現代社會必須存在的中間領域,包括政府、企業、媒體、學術界,及各種不同的職業團體,這些中間領域一起對話的時刻到了。我關注的是怎樣塑造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現在有一些知識分子不關心文化,以不懂文化作為標籤,以此證明自己是自由人,這是很可怕的。」

他特別關注杭州。杭州市政府把西湖擴大了三分之一,他們要把杭州建成休閒之都,除了精緻,還要強調大氣開放,要凸顯杭州的文化素養。「我建議他們,杭州出了那麼多大文豪和國學大師,還有民族英雄。在杭州,知道岳飛的人很多,但知道國學家馬一浮的人卻很少。浙江大學成立了儒商與東亞文化研究中心,第一次開會時我們請了一些企業家來,在蔣莊的馬一浮紀念館一起讀《大學》。

杭州勝過北京之處

杭州要把各個領域的力量動員起來,現在杭州市辦了個電視節目叫《我們的圓桌》,讓企業、政府、媒體、學界的人坐下來談日常生活,論述了很深刻的問題。所以,杭州的橫向溝通非常到位,但要在北京這樣做卻很難。」

杜維明來香港參加中文大學哲學系的當代新儒學國際學術會議,講題是《面向二零一八的儒學》。他希望二零一八年世界哲學大會能在北京召開,「大會在哪兒開,就以當地語言作官方用語,宣傳品都要用中文,這是很重要的發展」。■

(實習生毛瑩、姚舜整理錄音)

成都萬人抗議 公安催淚彈驅散

香港蘋果日報

四川省成都市的攀鋼成都鋼釩公司(簡稱攀成鋼)萬人罷工抗議前日已第三天,網傳當局在前日傍晚 5時半,出動 3,000警力並發射催淚彈強行驅散堵在廠區門口的工人,但至 7時多,人群再度集結,抗議和圍觀人數逾萬。

罷工要求加薪

根據網上流傳當晚攀成鋼公寓區拍攝的視頻,全副武裝的特警排成一行,以高音喇叭向工人稱他們擾亂秩序違法,勸喻立刻離開現場,否則強行驅散。廠區外有不少工人和群眾圍觀議論:「全是特警,擠都擠不過去,現在是只准出不許進。」攀成鋼約 14,000名工人本月 4日要求加工資不果而罷工及上街遊行堵路,警方驅散並抓人;至 5日工人冒雨在廠區遊行要求當局放人; 6日警方在驅散人群時宣稱:「本次罷工是國內外分裂勢力相勾結的破壞事件,危害國家安全,公安機關將堅決予以打擊」。

網民貼出大批軍警在成都攀鋼與民眾對峙的照片。 互聯網

    網民貼出大批軍警在成都攀鋼與民眾對峙的照片。 互聯網


    最小官社區居委會主任狂貪9000萬判死

    【明報專訊】遼寧省大連市檢察院公布,大連屬下的莊河市昌盛街道打拉腰社區居委會主任王仁財,雖然職務在科級以下,是中國行政架構中最小的官職,在2007至2009年期間貪污9000餘萬元。此外還聯同當地黑社會,犯下了多宗故意傷害、挪用資金、故意壞財物、非法採礦、尋釁滋事、虛報註冊資本等刑事案件,去年12月21日被判處死刑。

    2001年福建爆炸冤案苦主驚爆真相

    亞洲週刊

    毛峰
    二零零一年福清市紀委爆炸案中死者的妻子王慧珠,被「封口」十年後打破沉默,揭露此案真正兇手依然逍遙法外。當年,福州政法委違背司法程序,靠刑訊逼供而將陳科雲、吳昌龍等人當作「替罪羊」。


    紙包不住火。在刑訊逼供下枉判兩人死刑而拒不改錯的福建爆炸冤案,背後隱藏的另一大黑幕終於被撕開,歷經漫漫十年後的真兇也終於露出了「狐狸尾巴」。此案關鍵內情證人王慧珠在被「封口」十年後打破沉默,揭露此案真正兇手至今依然逍遙法外。王慧珠最近向福建省高等法院遞交了控告狀,要求依法分別追究原福清市監察局副局長林惠全、原福清市紀委書記方玉開和紀委辦公室主任施娟的「故意殺人罪」、「窩藏、包庇罪」和「報復陷害罪」,並賠償吳章雄因公死亡賠償金以及親屬贍養金和精神損害撫慰金等。

    福清市紀委爆炸案於二零零一年六月二十四日早晨發生,王慧珠係案中被炸身亡的福清市紀委司機吳章雄的妻子。王慧珠在控告狀中揭露,這是一起針對吳章雄的有預謀的爆炸案。當天是星期天,早晨七時半許,吳章雄突然接到當時福清市監察局副局長林惠全的傳呼(BB機),通知其出車上班。但吳章雄剛到紀委辦公樓,就發生了爆炸案,當場被炸身亡。隨後,林惠全偷偷地對王惠珠講:「如果今天省廳(公安廳)有人下來問你話,誰叫吳章雄進來單位上班,你就說不知道哪個叫的,更不要說以前吳章雄與誰有糾紛過,你都要說不知道。」王慧珠指出,林惠全不僅精心策劃逃避法律責任的謊言,還利用職權擅自從公安機關領出了吳章雄的傳呼機(BB機)並扣住不放。因該傳呼機上存有林惠全的電話傳呼信息,以達到毀滅罪證的罪惡目的。事後,林惠全還告訴王慧珠去福州「打點」花了三萬多元。

    王慧珠還在控告狀中披露,其丈夫吳章雄完全是因批判揭露紀委個別幹部徇私舞弊的行為,才搭上了自己的一條生命。吳章雄在紀委開車任職期間,對當時紀委書記方玉開利用職權徇私舞弊行為深惡痛絕,常常揭發方玉開手長嘴闊的不法行徑,經常受到方玉開的排擠,當成異己排除。曾有一次吳章雄針對方玉開的齷齪行徑與方玉開爭吵,令方玉開恨之入骨。

    王慧珠在接受亞洲週刊記者採訪時說,之所以至今才提出對林惠全等人的控告,只因為「這些人喪盡良心,完全違背了當時承諾給我安排工作,給我兒子大學畢業後安排到紀委工作以及保證給予優厚賠償等,換取我不說出傳呼內情的」。王慧珠說﹕「事後他們以我沒有文化拒絕給我安排工作,哪怕是到紀委機關食堂洗菜。熬到今年我兒子大學畢業,我因此去紀委要求兌現承諾給安排到紀委工作,結果他們卻又賴帳,不承認了。我在氣憤中砸了紀委辦公室的門窗,因為至今十年多了,還在讓罪犯逍遙法外,答應我的所有賠償金至今連一分錢也沒拿到。我不告他們,告誰?」

    刑訊逼供制造冤假錯案

    王慧珠最新的內部告發也再次印證了被原福州市政法委書記兼公安局長牛紀剛等宣布破案的福清紀委爆炸案其實是一起最為典型的「豆腐渣案」,也是福州公安當局以嚴酷的刑訊逼供方式,硬把原福清市中福公司經理陳科雲及司機吳昌龍等人當作「替罪羊」的罕見冤案。二零零一年六月福清紀委爆炸案發生後,以福清市公安局局長林孜(後因涉黑社會案被判十六年徒刑)為首的專案組,不查神秘電話呼叫人為何在公休日讓吳章雄趕到紀委去的重大嫌疑,卻僅僅根據他人舉報,將涉案主犯確定為受到紀委處分而「心中有氣」的原福清市中福公司經理陳科雲。同年七月底,警方完全違背司法程序,在沒任何證據情況下秘捕了陳科雲的司機吳昌龍,並對其進行了殘酷的刑訊逼供取得「證據」後再拘捕了陳科雲,隨後又分別拘捕了吳昌龍原姐夫杜捷生和談敏華以及陳科雲妻子謝清等人,並向海內外宣布該案偵破。

    「破案」容易審案難。經過三年多的超期羈押和數次補充偵查後,福州中院終於在有關領導催辦下草菅人命,判決被告人陳科雲、吳昌龍均已構成爆炸罪主犯並判處陳科雲、吳昌龍死刑,可不立即執行。另外三名被告被分別判處三年至十年有期徒刑。宣判時,被告陳科雲、吳昌龍大喊冤枉,要求傷情鑑定,認為「這是刑訊逼供造成的冤案」。就在福州中院對陳科雲、吳昌龍作出死緩判決後的第九天,福州中院悄悄地在福州看守所對被指控提供電雷管的關鍵被告王小剛作出了無罪釋放的判決。

    在法庭上一直喊冤的被告陳科雲、吳昌龍等於二零零四年十二月依法進行上訴,受到了福建省高等法院的高度重視。省高院院長陳旭也不僅首次親自調閱了全部案卷主持此案審理,還邀請了省最高檢察院檢察長倪應達一起參與審理,達成了「此案所有被告均不構成犯罪」審議意見。由此福建省高院在零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以發回福州中院重審形式,依法撤銷福州中級法院的有罪判決。省高院在判決時明確指出:「原判事實不清,證據不足。本案在爆炸物的來源、種類和爆炸裝置的製作、運送等方面,被告人的供述前後不一,各被告人供述之間以及供述與查獲的物證之間也存在著諸多矛盾,需要進一步調查核實。」

    但發回重審的福州中院在時任福州政法委書記牛紀剛指令「一定要維持原一審的判決」下,根本不把省高院指出的「原判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當回事,依然按第一次判決內容於二零零六年十月十日再次枉法判決主要被告人死刑罪。為了將錯就錯,拒不糾錯,牛紀剛還公然以一長替代四長(公安、檢察、法院和司法局長)發號施令,他直接打電話給司法局長,指令要對一直秉公依法為含冤被告作無罪辯護的律師「敲山震虎」,嚴加「管束」。為此,福州司法局向第一被告人的辯護律師林洪楠「開刀」,並由市中院直接出面砌詞強行剝奪了他的辯護資格。對一再堅持法律公正為被告人吳昌龍作無罪辯護的老律師馬義良,則有司法局長親自出面「軟硬兼施」,要其「封口」。

    福州當局編造假事實鏈

    福建資深律師林洪楠在接受亞洲週刊採訪時指出,此案的基本犯罪事實鏈完全斷裂,沒有王小剛提供的電雷管的事實鏈,又怎麼能夠用電雷管製成炸彈實施爆炸犯罪呢?更為荒唐不堪的是,福州中院在零六年十月的重審判決中,竟然仍把中院自己判決無罪並已釋放近兩年的王小剛列為電雷管提供者加以指控,如此視法律為兒戲,明目張膽編造虛假「事實鏈」,實為福州司法審判濫權枉法的極大恥辱。

    為此,陳科雲、吳昌龍等再度上訴至福建省高院,要求依法公正判決。受冤被告親屬曾三百多次向福建省各級領導反映控告冤情,呼籲糾正錯案,但均如石沉大海,沒有任何回覆。此案被告在日本親屬陳美欽、吳華玉因此向時任中國駐日大使王毅申訴冤情,受到「情繫僑民」的王毅的高度重視,並親自將冤案申訴材料轉給國內最高法院和國務院僑辦。亞洲週刊也對此案嚴刑逼供和有錯不糾進行了多次跟蹤報道。此案因此也被全國人大列為涉僑督辦案件,最高法院也專門行文將此案列入督辦案件。去年五月,此案旅日親屬再次向前往日本訪問的中國總理溫家寶請願。但此案卻被福建當局繼續無法律、無程序和無時效的離奇違法拖了整整五年半後,終於在去年四月二十六日於省高院進行二審開庭。當陳科雲、吳昌龍等步入法庭後,喊冤叫屈聲響徹法庭。眾目睽睽之下,陳科雲等四人當庭出示身上歷經十年依然清晰的被刑求累累傷痕,再次要求傷情鑑定。最後,審判長以「案情複雜,要報審委會討論,擇日再通知開庭」而宣布庭審結束。在最新的內部告發真相顯露中,福建當局難道還要枉法繼續將歷時十年冤案鎖在重重黑幕下嗎?福建司法何時才能回歸「法大於權」的軌道,敲響正義公正的法槌?

    台灣總統大選 再來一顆神奇子彈?

    香港蘋果日報

    盧峯

    ○四年三月十九日黃昏,正在坐的士到老闆黎智英先生的家吃晚飯。忽然電台傳來驚人消息,說總統陳水扁在南部競選時中槍受傷,已送到醫院救治。到達後看到黎先生已跟其他客人在熱烈討論那顆神奇子彈,有的說這是有計劃有預謀的好戲,有的說是情治系統的陰謀……。唯一的共識是,選舉大局將被這顆子彈扭轉,陳水扁大有可能因此敗部復活,成功連任。

    果然,次天大選結束後不久,在民調中一直領先,最後幾天據說還有二、三十萬票優勢的國民黨連宋陣營人人臉如死灰,既憤恨又無奈,因為他們以三萬餘票落敗,無法奪回失落四年的政權。晚上原定的祝捷晚會立時變成聲討大會,失望至極的藍營支持者久久不肯散去,直到連戰有氣無力的叫喊要爭取法院宣佈選舉無效才總算穩住大多數人。只是,選舉無效的司法程序沒有結果,國民黨要到○八年才被馬英九取回政權。

    今年的總統大選會不會出現另一顆神奇子彈呢?

    這個問題很多人都不願意多問多想。畢竟由一顆子彈決定台灣政局前途實在荒謬又不合理。然而,再來一粒子彈或其他重大突發事件還是有相當可能的。馬英九跟蔡英文的「雙英戰」近幾個月一直處於膠着狀態,誰也沒有多少優勢,領先的比率不過幾個百分點,稍微大一點的突發事件或襲擊就足以令遊離票轉投對手,令些微的領先優勢蒸發殆盡。假若正規的選戰及宣傳扭轉不了大局,有人冒險放手一博不是不可能的事。

    有人會說,雙英都是君子,不像陳水扁般不擇手段,整個選戰過程到目前為止也基本上乾淨企理。問題是雙英身邊龍蛇混雜,總統寶座帶來的又是大量行政,財政資源,足以為黨、為支持者、為樁腳帶來巨大的好處。即使雙英本人無意「打茅波」或弄甚麼「神奇子彈」,他們身邊的人,外圍的人仍有可能狗急跳牆,放手冒險。反正要找一個精神有問題的獨行槍手並不困難,也不容易直接牽扯到候選人身上;算來算去,未來幾天再出現一顆神奇子彈並不出奇。

    美國新戰略部署 中國宜沉著應對

    旺報 【本報訊】
     元月5日歐巴馬總統親赴五角大廈與國防部長帕內塔共同公布題為《持續美國全球領導:21世紀國防重點》的戰略評估報告。報告內容原為闡述美國裁減軍力及調整美軍兩面作戰的軍事戰略,但因為報告明確提到對中國和伊朗擴軍的憂慮,備受國際關注。

     這份籌畫長達8個月的戰略報告強調,美軍今後將避免兩面作戰,不再派遣地面部隊進行海外大規模的持久戰,但確信有能力贏得一場主要戰爭,以嚇阻另一潛在敵手藉機擴大事端。此一所謂的「1+」戰略,針對的正是中國和伊朗。

     無論是華府官員或媒體的近期言論,提到美國未來的敵手時,都會直接指向中國。五角大廈不具名的官員聲稱,美國具有足以嚇阻任何「反介入」的能力,其中包括針對中國研發的柴油攻擊潛艇及其(與伊朗)部署的反艦中程導彈,必要時將會發動攻擊。其實,這份戰略報告就提到,美國今後將加強新武器的研發,反制中國利用遠程導彈及雷達阻礙美軍行動,同時集結三軍並配合情報、監控、偵搜、網路安全設備及作戰原則等資源力量,突破中國與伊朗抵制美國進出南海和波斯灣的任何障礙。

     歐巴馬總統公布這分親手策畫的戰略報告,必然嚴重衝擊到中美間的政治互信,升高北京與華府的戰略敵對態勢,進而增加雙邊潛在衝突的可能性。目前北京官方雖未做出正式回應,但從日前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12年《亞太地區發展報告》及《環球時報》的社論來看,中國內部正在醞釀新的反美情緒。

     相較去年11月北京官方媒體還認為,美國雖有圍堵中國之心,但就實際的戰略意義而言,有些過分渲染;換言之,美國「重返亞洲」對部分亞太周邊國家,只會產生「安撫心理」的作用。當時媒體的評論就認為,中國GDP已占美國的40%,其在亞洲的經濟帶動力已超越美國,美國即便拉攏澳、菲、越等國,也難以圍堵中國。

     於今,北京智庫面對美國國防戰略計畫點名是為防範中國與伊朗的威脅,反應顯然較過去強烈。《環球時報》社評就悲觀地認為,美國圍堵中國的戰略已難改變,中國無論多努力改善雙邊關係,也無法紓緩中國崛起帶給美國的龐大壓力。該文甚至公開主張,中國不宜從美國文化與西方政治價值觀的角度,去決定對伊朗的好惡,從中國外交戰略的角度而言,伊朗可以牽制美國的亞洲戰略布局。

     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多杜尼隆去年11月曾信誓旦旦表示,美國在亞洲的戰略布局非針對圍堵或孤立任何國家,隨後印尼峇里島的東亞峰會上,歐巴馬會晤溫家寶時再做出相同的宣示。若僅從這份國防戰略報告來看,美國顯然沒有信守承諾。

     2010年2月五角大廈公布(四年一度)的國防評估報告(QDR),似乎尚未正視中國軍力擴大的威脅,如今美國面對中國快速研發各種新式武器,難免焦慮不安。日前公布的國防戰略計畫,言詞表達比過去強硬許多,但也僅止於對中國擺出預防性的戰略態勢。華府是在面臨緊縮預算的壓力、反恐戰爭獲得階段性成果,及美軍從中東與南亞撤軍的背景下,擬訂新的國防戰略,尤其中國崛起對美國造成威脅,已成為共和黨初選的重要議題,歐巴馬適時表態,無非是向選民傳達維持美國軍事超強優勢的保證。

     中國周邊的安全環境已愈來愈複雜,北京日後還會面臨各種挑戰,它需要新的戰略思維因應變局。整體來看,美國圍堵中國(與伊朗)的戰略,除了強調建構導彈防禦體系與採取核武嚇阻的必要性,政治和外交仍是美國傳統運用的手段。事實上,以當下中美及中國與東協的緊密經貿關係而言,美國未必能完成圍堵中國的戰略目標。此時此刻,北京尤其需要隱忍與沈著,避免內部掀起新一波的反美浪潮,尤其如果中國能夠妥善處理周邊國家關係,維持東亞安定局面,讓美國將戰略重心移往中東,中國將可以有更充足的時間與資源推動經濟轉型與社會發展時間,讓中國不僅國強,更能達到民富境界。中美關係已歷經數十年大風大浪,華府的這份戰略報告只算是一小波漣漪。

     毋庸置疑,合作雙贏的中美關係,對全球安定與和平至關重要。美國未來20年的亞太戰略布局,若因此導致中美走向新冷戰,勢必嚴重衝擊太平洋兩岸整整一代人的生活與發展。美國宜記取經驗教訓,試圖藉南海問題以布局亞洲戰略,未必能夠阻擋中國的崛起,無論是建構「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PP)或藉東亞峰會機制去拉攏東協國家,美國都很難削弱中國對東亞日增的影響力。根本之道仍在於,美國需要徹底拋棄冷戰思維,從國際體系內的合作,思考提升中美政治互信的方法。

    四川還俗僧尼自焚 今年首宗

    【明報專訊】四川阿壩藏區6日發生兩宗自焚事件,格爾登寺一男一女還俗僧人自焚,其中23歲的男子獲救,而18歲的女子傷重死亡。

    新華社報道稱,前日下午1時,格爾登寺還俗僧人次真點火自焚,警察趕來撲熄火焰並將其送院。英國廣播公司(BBC)引述總部在倫敦的自由西藏組織表示,次真曾呼喊「達賴喇嘛返回西藏」的口號。另外在距離自焚現場20米的神王賓館205房間發生火災,一位名叫達里尼瑪的18歲還俗尼姑被燒死。新華社稱二人都有偷盜案底,次真承認二人是共同計劃自焚。

    另據世界維吾爾大會發言人迪里夏提說,瑞典近日遣返2名曾參與過在中國大使館前示威的維吾爾人,分別是25歲女子阿迪熱和23歲男子迪爾夏特,分別於上周和上月底被遣返中國。

    你所不知道的香港特首參選人唐英年

    亞洲週刊

    江迅
    唐英年愛聽音樂、閱讀、打羽毛球和騎單車,讀過很多遍《李光耀回憶錄》。他留學美國時曾當中國同學會會長,緩和台港同學的爭議。



    元月元日,元旦兼星期天,參選香港特首,唐英年就不再有休息天了。早上起,他來興聽了一遍意大利賈科莫‧普契尼的歌劇《杜蘭朵》中的「NESSUN DORMA」(今夜無人入眠)一曲。這是他最愛聽的歌曲。旋律優美,絲絲入扣,給予他心靈的能量,為選舉工作而努力。唐英年辦公桌上,放著《M型社會》、香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呂大樂的《中產心事》、《四代香港人》等幾本書。

    《M型社會》是日本趨勢學家、經濟評論家、管理顧問師大前研一撰寫的專著。大前研一形象化地以「M」字表述日本經歷二十年經濟不振下的社會結構,闡述分析,提出對策。在日本,曾以中產階級為社會主流,而今漸變為富裕與貧窮兩個極端,中產階級逐漸消失,整個社會架構呈現M型。M型社會的大趨勢,在台灣、香港乃至中國大陸許多一線城市,都已呈現這一特徵。

    唐英年亮出「明天在你我」參選口號,公布六大政綱,要將香港建構成一個開心的城市。他更大打中產牌,定義中產家庭月入二萬至八萬港元(約二千五百至一萬美元)。他指若當選特首,將設中產專責委員會,研究重設供樓稅務優惠及延長至二十年,同時關注扶貧,設立社會流動專責委員會。這一天,他安排去中產階層最多的杏花村屋苑,探訪兩個中產家庭,聽他們傾述訴求。

    星期天不再是休息天。這幾個月來,他的興趣所好全停止了。他愛音樂,最喜歡的歌唱家是巴伐洛堤。他愛看電影,一說起電影,他就談華語片《非誠勿擾》,對影片的黑色幽默、精警對白津津樂道;談黑白英語片《北非諜影》,讚賞劇情豐富曲折,男主角忠於自己,為愛情付出,令人難忘,那首主題曲「AS TIME GOES BY」更是經典中的經典,異常動人。

    欣賞李光耀的睿智遠見

    唐英年愛打羽毛球,愛騎單車,他較多讀英文書。《李光耀回憶錄》這本書,他讀了多遍,欣賞這位充滿睿智的新加坡領導人,有遠見,有個性。前一陣,他讀了一些現代詩集。他對喝茶喝咖啡沒有講究。採訪他那天,杯中的龍井茶已淡如白水,他依然照飲。

    說起「那些年」,他說,父母經歷過戰爭和社會動盪,移居香港。父親很忙,每週工作六天半,他說話不多,與孩子相處的時間也少,但在僅有的半天休息,他就和孩子盡興玩耍。「在旁人眼裏,父親是個成功企業家;在我眼中,他是個為家庭奔波的好父親」。唐說:「我在美國讀書時,外公外婆也在那兒定居。每逢假期,路再遠,我也會趕去他們住所,享受外婆親手做的美食。離開時,他們總是拿著一大堆外婆做的蔥油餅、菜肉包,讓我帶回學校。九七年,近百歲的外公因身體虛弱住進醫院,我專程趕去探望他,三天後,他安詳走了。我總覺得,他躺在醫院病上,一直是在等我出現。」

    在美國讀大學時,唐英年先後擔任中國同學會副會長、會長。那是火紅年代,即使遠在太平洋彼岸,釣魚台事件引發來自香港與台灣學生的不同看法的爭議,還時有衝突。作為會長,他就要想方設法緩和雙方的情緒。於是,他和同學們一起主辦很多交流活動,座談討論,互相溝通,增進了解。

    唐英年說,從美國回香港,工作第一天,父親就對他說:「要由低(底層)做起。」他被分派到包裝部,那年是一九七六年,月薪數百港元。他每天與廠裏工友一起吃午飯,一起綁膠帶運貨。

    最愛穿小女兒畫的衣服

    唐英年說:「我在美國讀書時,父母都要求我每週用中文寫信回家。我對子女的要求,是在香港完成中學課程才可以出國升學,希望他們對中國文化有所認識。」在家,唐英年經常穿那件破舊T恤,一直不捨得扔掉。那件T恤,是小女兒幾歲那年上美術班,老師教她在白色T恤上畫畫,她畫了一個地球,畫了一棵大樹,問她準備送給誰,她不假思索說:送給Daddy。這件破舊T恤,成了唐英年諸多名牌衣飾中的至愛。

    身兼多職的唐英年,經常被工作佔據私人生活空間,他常常為了與家人在一起而推掉應酬,每逢週末都會與家人相聚。唐說:「看著他們一天天成長、懂事,這是我生命中最大的驕傲。在外勞累一天回到家,只要見到兒女們一起互相嬉戲,什麼壓力,什麼煩惱,就無影無蹤了。」

    中國國力攀升與人民幣國際化

    • 工商時報
    • 【本報訊】

     儘管中國內部金融問題不少,特別是地方政府債臺高築、房地產價格面臨下調震盪、銀行體系商業化改革裹足不前,但對外則表現搶眼,形成強烈對比。不僅GDP規模在2010年超越日本而僅次於美國,早已實現1950年代「超英趕美」的「大躍進」夢想,估計2012年的進出口總額也將取代美國,一舉躍升為全球最大貿易國。

     隨著中國國力大幅攀升,人民幣的國際角色自然也跟著水漲船高,特別是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之後,中國對外無論是外交或經濟領域,顯然都更有自信,官方說法也開始出現人民幣國際化的戰略佈局構想

     。

     2009年中國國務院即宣布,「到2020年以前,要把上海辦成與人民幣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城市」,此後便高舉人民幣國際化的大旗並做積極部署。然而人民幣能不能真正國際化,箇中虛實卻頗值得玩味。

     貨幣國際化的主要特徵在於外國人得以且願意持有,並可在境外流通,其實現通常有三個階段或層次,分別為貿易、金融資產的計價與結算,以及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美元即把貨幣國際化的角色發揮到淋漓盡致,大概囊括了全球6成的外匯存底與85%的外匯交易。許多國家彼此之間的貿易與投資雖跟美國無關,卻多以美元計價,最典型例子要屬國際油品等大宗物資的交易。其次為歐元,雖然近年來狀況不斷,但仍活躍於東歐與環地中海地區,也佔有約2成5的外匯儲備比重。其他如英鎊、日圓與瑞士法郎等國際貨幣,也都扮演一定角色。

     就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而言,成果較為豐碩的部分主要還是在鼓勵雙邊貿易結算使用人民幣,以及透過香港此一人民幣「離岸市場」(境外交易中心)發行人民幣計價的「點心」債券,並逐步允許透過這些債券所取得的資金參與中國境內股債市場。

     至於在人民幣作為各國央行儲備貨幣方面,近3年來中國也已經和包括南韓、馬來西亞、阿根廷等14個國家簽署雙邊貨幣互換協議(bilateral swap agreement),這部分倒是象徵性的意義居多。

     捨美元而用本幣作為計價與結算單位,好處則在於可節省企業轉換貨幣成本並降低匯率風險。從2009年7月起,中國開始試點推動國內企業與港澳及東協國家進行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隨後並延伸到中俄邊境貿易。

     才短短不到兩年功夫,中國透過人民幣完成貿易的金額在2011年已高達3,000億美元,佔對外貿易約1成比重,2012年甚至可達到15%。中日雙方更在日前宣布,未來兩國將致力於利用彼此貨幣直接貿易。也由於目前超過6成的中日雙邊貿易乃以美元計價,此舉勢必進一步拉抬人民幣的國際地位,更可能會引發其他國家群起效尤。

     然而,不等市場自然演化水到渠成,中國急於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政策也並非萬無一失。主要由於人民幣看漲,其他國家出口到中國樂於賺取人民幣,然後在香港開設人民幣存款帳戶;但這些國家的進口商卻無此動機,絕大部分仍然選擇透過美元計價與支付。這一來一往,一方面讓人民幣在香港持續累積,目前約有1,000億美元,預計2012年更可能達到3,400億美元,且因為人民幣的境內(被低估)、境外匯率不同,形同造就炒匯與投機空間;另一方面又不正常地加大中國外匯存底(尤其是美金)的增加速度,不僅跟當初藉由人民幣計價以擺脫美元的企圖背道而馳,更在穩定或壓低人民幣匯率的政策下,等量釋放出人民幣,為中國帶來額外的通膨壓力。

     現階段中國大力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之所以會出現上述難題,其實也跟國內金融條件尚未完全具備有關,尤其是人民幣尚未允許跨境自由兌換(資本帳開放)所衍生的後遺症。問題在於,中短期內中國要完全開放資本帳仍然相當困難,因為這將削弱官方掌控匯率水準的能力,除非中國徹底放棄出口導向的經濟發展模式,否則應屬空談。

     香港做為人民幣第一個離岸交易中心,也是觀察人民幣國際化成效的最佳櫥窗,實驗性質可說相當濃厚。但究竟會對香港經濟將帶來何種影響,恐怕仍有待進一步觀察。


    馬英九吻妻 宣傳片賣溫情 台北戰蔡英文

    香港蘋果日報

    【 2012台灣大選】台灣大選倒數一周,藍綠拉票白熱化。國民黨推出最新競選廣告,以人氣高企的總統候選人馬英九的太太周美青為主角,表達數十年來馬青二人「相依扶持」的歷程,其中不乏周美青為馬助選、夫妻「擁吻」及馬英九的家庭照等畫面,短片溫馨,大獲好評。今日,馬英九和蔡英文將在台北造勢,展開最後一個「黃金星期日」之戰。

    國民黨新出競選片名為《美青姐的真性情.家後篇》,全長 41秒,以馬英九和周美青年輕時的照片開場,配以台灣歌手江蕙創作的膾炙人口歌曲《家後》為背景音樂,播出周美青眾多鏡頭,包括她為馬英九助選等片段,表現這位人氣「酷酷嫂」的真情本色,馬在片中反變配角。片中還出現難得一見的馬家「全家福」照片。

    表達夫妻相互扶持數十年

    片中特別有馬與太太擁吻鏡頭,一次是兩人「熊抱」接吻,一次是如偶像劇 kiss,馬吻太太面頰,表達夫妻數十年來相互扶持、相親相愛的真情歷程。全片僅一句對白,周美青在最後說:「謝謝大家支持!謝謝!」全片散發出溫馨情懷。 2008年大選關鍵時刻,「馬青」也曾上演擁吻,贏盡全場歡呼,為當年馬贏大選記下一功。

    這是國民黨第二個以周美青為主題的競選廣告,前日推出後大獲好評,台灣輿論將該片與上周前總統陳水扁回台南奔喪跪地爬行、全家人生離死別賺人眼淚的電視畫面比較,指兩片在情感上「大異其趣」。馬總部發言人殷瑋指,馬英九表裏如一,信守承諾,這就是馬讓太太周美青,同時也讓人民安心的原因。

    周美青昨往台東街市為夫拜票,民眾爭相握手。其中曾獲美國《時代》雜誌( TIME)選為「百大人物」的善心女菜販陳樹菊,給周美青送上兩顆帶菜頭的大蘿蔔,祝馬「開出好彩(菜)頭」,周向她買下花椰菜、絲瓜及蒜頭,支付 150元新台幣,陳又追送她大蒜,稱「祝你(馬英九)凍蒜」!

    昨日,馬英九踩入綠營重鎮雲林掃街拜票;而民進黨的蔡英文則與搭檔蘇嘉全一起,在屏東港升風帆,象徵「揚帆出發」。今日「雙英」在台北,藍綠兩營都要利用投票前最後一個黃金星期天舉行大型造勢活動;而親民黨的宋楚瑜則選在花蓮掃街拜票。


    蔡英文昨日到屏東掃街拉票時,向支持者揮手。 台灣《蘋果日報》

    蔡英文昨日到屏東掃街拉票時,向支持者揮手。 台灣《蘋果日報》


    馬英九與妻年輕時合照也用作宣傳。

    馬英九與妻年輕時合照也用作宣傳。


    在廣告中罕有出現馬英九全家福。

    在廣告中罕有出現馬英九全家福。


    馬英九在廣告片中擁吻周美青。

    馬英九在廣告片中擁吻周美青。


    片中還有馬英九夫婦擁抱鏡頭。

    片中還有馬英九夫婦擁抱鏡頭。


    馬英九昨在雲林拜票時開心抱起民眾一對雙胞胎,民眾竪「二號」手勢挺馬。 台灣《蘋果日報》

      馬英九昨在雲林拜票時開心抱起民眾一對雙胞胎,民眾竪「二號」手勢挺馬。 台灣《蘋果日報》

      政綱空白面目模糊 共和黨初選舉步難

      【明報專訊】2012年美國總統選舉初選揭開戰幔,共和黨在艾奧瓦州舉行黨團會議,麻省前州長羅姆尼以8票之差險勝對手,先下一城。不過,微薄的差距,令人對羅姆尼未來漫長的選戰之路有一定憂慮,能否由頭帶到尾,看來不那麼令羅姆尼陣營安心。後天(1月10日),共和黨將在新罕布什爾州舉行初選,美國選舉政治有一種說法,如果拿下新罕布什爾州,很有可能最終拿下該黨的總統候選人之席云云。事實是否如此,還須8月底的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才能證明。

      美國總統選舉表面是持久戰,由1月的初選到11月的大選;中間經歷幾十場初選,然後是黨內提名,最後是大選。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因為一般到了3、4月間的「超級星期二」、即一天之內十幾個州舉行初選後,大勢已然底定,該上路的都可以昂首前進,該下來都打點包袱,因為美國選舉比併兩樣,一是選票,二是金錢,選票到最後會拉到多少,俱在選民一念之轉,但在參選人走上街頭到選民投票之間,競選費用卻是一毛錢也不能少。對參選人來說,無比的意志和堅實的政綱之外,若沒有高效率的籌款能力,這場仗是無法打下去的。

      奧巴馬4年前以籌款能力高超和動聽的政綱擊倒共和黨的麥凱恩,今屆大選,奧巴馬是現任總統,以逸待勞,看共和黨而出招。美國選民對羅姆尼認識不算多,他的政綱取向為何,只能是大略梗概。羅姆尼曾於麻省這個民主黨大本營當過州長,被視為共和黨內左派,事實上他講究社會公平,提出向中產階級減稅。另一方面,羅姆尼是摩門教徒,在基督教為主體的美國被視為有欠正統。這些因素,令得他在共和黨陣營內,與其他所謂傳統共和黨人如金里奇等格格不入,能否最終獲得支持,今天仍是言之尚早。

      欠缺管治經驗

      選民難瞧上眼

      共和黨以在野黨身分參加這屆大選,這與4年前奧巴馬當時的位置一致,然而共和黨至今繼續參選的6名候選人,卻無法有一人能夠令美國選民反思「美國要不要換這個人當總統」。共和黨如今餘下的六人幫,除了曾經做過國會眾議院議長的金里奇,其餘各人面目不清,這是政治人物的大忌。不僅於此,各人政綱亦言不及義,能夠拿出的政績或政治見解,只能局限於「我曾於某地任過州長」(羅姆尼語)、「我能管好經濟」,今天美國選民需要的是一個可以信任的全國型政治首長,而不是若干年前某地的管治經驗。

      作為在野黨,共和黨沒有辦法在這一刻走出另一條路,令選民可以從民主及共和兩黨之中作出抉擇。奧巴馬提出向富人徵稅,共和黨期期以為不可,但共和黨幾個參選人,連一個像樣的稅制政綱都沒法子提出來,連照抄奧巴馬4年前的「改變」(Change)都沒有能力。且艾奧瓦州黨團會議之後,共和黨沒有出現明顯的領跑人,羅姆尼被認為是共和黨的熱門人選,純粹也是因8張選票差距的原因。對於共和黨參選人,這是希望在人間,但對民主黨來說,共和黨沒有排眾而出的參選人,沒有一張具有共和黨式立場、取向清晰的政綱,情勢馬上不同。

      奧巴馬委任官員

      公開挑戰共和黨

      平情而論,奧巴馬這4年任期其實做得頗差,民望從最初的近八成到如今的五成浮沉,共和黨只要有一個像樣的參選人,隨時可以打翻奧巴馬重奪白宮。可是如今的共和黨參選人,從表現到核心的政綱都欠缺冠軍相,除非其後形勢丕變,或民主黨在多項議題上失分,否則的話,民主黨可以在這一刻長長噓一口氣——共和黨的挑戰不可怕,可怕的是美國選民不滿奧巴馬的表現,以懲罰民主黨的心態來投給共和黨。奧巴馬在上周共和黨初選翌日,馬上顯露他的「強勢」,趁國會休會期間,繞過國會,以總統行政權力,直接委任科德雷擔任消費者金融保護局局長。

      美國社會求變之心一直存在,不論膚色不論黨派,只要社會有需要,就能成為變化的動力。從民意調查看,奧巴馬這刻民望只有五成,論政績更是空頭支票多多,可是共和黨在初選表現更令人失望。美國人求變,但總不能硬塞一個差勁不堪的總統。如今說共和黨無力回天也許早了一點,但實是共和黨的參選人連像樣的點子意念也沒有,挑戰乎云,總是要講真正實力的。

      美國圖窮匕現 中國何時夢醒

      東方日報

      奧巴馬宣布新軍事戰略,決定調整軍力,加強在亞太地區的部署,劍指中國。向中國舉債萬億美元的美國政府,非但不領債主之情,反而恩將仇報,這對沉迷於和諧美夢的北京當局來說,無疑是當頭棒喝,美國圖窮匕現,中國何時夢醒?

      這份《國防戰略檢討報告》強調,美國雖然面對預算壓力,削減國防預算,但仍將確保其「軍事超強」地位,並將軍事重心轉向亞太地區。據華府官員透露,報告要求美軍必須聯手挫敗中國阻撓美國進入南海的任何企圖,以及有能力探測所有中國攻擊潛艇,及其反艦彈道導彈,必要時予以擊毀。

      由美國總統親自發表《國防戰略檢討報告》極為罕見,這一方面是大選前夕奧巴馬對共和黨「軍事軟弱」攻擊的回應,另一方面也是美軍從伊拉克、阿富汗脫身後的重大戰略調整。華府一方面大幅縮減國防開支,收縮中東戰線,另一方面卻在亞太地區擺出咄咄逼人的架勢,尤其對圍堵中國不計代價,來勢洶洶,殺氣騰騰。

      韜光養晦 愚不可及
      美國調整軍事部署,無非想告知世人,美國重返亞洲是衝着中國而來。其意圖非常明顯,亞洲發展不能把美國排除在外,美國不點頭的事情誰也別想做;亞洲領導者是美國而不是中國,中國經濟發展再強勁,周邊國家再受益,也不能讓中國做領袖。對此,日韓澳等國心領神會,印菲越等國暗自竊喜,反而中國自己卻麻木不仁。

      想當年,美國受金融海嘯蹂躪,白宮為了騙中國購買美國國債,不惜卑躬屈膝,「同舟共濟」、「中美共治」等等花言巧語,哄得北京當局心花怒放。事實證明,這些都是糖衣炮彈,一旦金錢騙到手,美國便露出猙獰面目,毫不留情地將中國列為頭號對手,全力圍堵。

      然而,面對美國的步步進逼,中國依然堅持所謂「韜光養晦」,簡直是愚不可及。事實上,這些年中國貢獻美國的利益還少嗎?美國金融危機,中國大舉購買美債;為幫助美國擴大出口,緩和失業率,中國加快人民幣升值,還不時赴美國巨額採購,結果賠了夫人又折兵,換來的不是對方的感激,而是武力威嚇。

      最諷刺的是,就在奧巴馬宣布新軍事戰略前夕,新華社發表的外交年終稿還在為中美關係唱讚歌,稱去年是「中美關係元年」,兩國關係總體「在軌運行」。和風吹得北京醉,看來不被刀子架在脖頸上,中國領導人還將繼續沉醉下去。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參選人唐英年:讓香港人住房有靈魂

      亞洲週刊

      江迅
      唐英年認為香港第三產業有國際水平,可以在粵港合作、深圳前海發展中發揮作用;抨擊「八萬五」政策下的天水圍不配套,「環境冷冰冰的,缺少靈魂」,因此規劃時要讓住房有靈魂。


      灣仔萬通大廈六樓,唐英年競選辦公室。元月二日下午三點。窗明几淨的會議室,記者坐等唐英年。一分鐘不差,他準時走進會議室。五十九歲的唐英年,露出招牌「唐式」笑容,深深彎腰,緊緊握手,相當用勁,左右擺擺,顯示熱誠而隨和。這一招,讓人想起日本首相野田佳彥,他的問候動作,是他為人的一個標誌:一雙厚實的手緊緊握住對方的手,而後擺一擺,他深深彎下腰,似乎要讓對方看見自己的後腦勺。政治人物的一舉手一投足,都顯現其心理狀態,傳遞某種政治信息。政要們的一些個人特徵,如果不仔細觀察,就不容易被人發現。以下是專訪內容:

      當下,香港傳媒也好,你每天發表的談話也好,談到特首候選人的競選理念,幾乎都集中在香港的治理上,很少談及內地和台灣。香港地位特殊,特首也就有「特殊」要求,處理好與內地、與台灣的關係,你一旦當選,香港與內地、與台灣還需要有哪些方面的突破?在你政務司長任期內,深圳前海、環珠灣區、落馬洲河套區、十二五規劃,似乎都舉步遲疑,甚至喪失了諸多良機,對此,你如何評論?

      前海的發展其實是最近的事,大概是兩年前。我是支持前海發展的。我記得有一次去深圳訪問,(時任深圳市委書記)劉玉浦親自提出發展前海,我立即回應,並設立專家小組。我們研究用什麼模式合作發展前海。香港服務業必須向高端發展。深圳也想發展服務業,他們明白雙方合作,便如虎添翼。

      深圳前海合作開發,主要障礙在哪兒?

      我們帶過一批企業家去前海考察,了解當地的情況。前海要真正發展,其實是一些法規和制度上的問題,如何真正做到特區中的特區,以吸引香港投資者。投資者很簡單,是很實在的。他們會問,有什麼優惠政策吸引我?前海比深圳其他地區、東莞、廣州,究竟有什麼優勢,目前還沒有頒布具體政策,因為還有待國務院通過。投資者會考慮稅制、土地政策、國民待遇,因為香港在深圳、東莞、廣州那些地方會被當作外資,在前海,香港企業就希望爭取更多政策。我離開政府的時候,我們就是在討論這些方面的問題。我相信要等到比較具體的政策出台,企業一直在看何時才會推出一些實實在在的優惠政策,這不能責怪他們,這是個實事求是的商業社會。

      在你當司長的那幾年,政府在這方面下的功夫似乎還不夠,廣東、深圳還比較熱,而香港已經冷了下來,能如此評估嗎?

      不能這麼說。前海開發是我們熱忱關注的。那一次,我們帶去的好多家企業,對前海都興趣頗濃。當時,大家都有一個疑問,政策上有什麼優惠。商界是講實在的東西的。前總理朱鎔基講過一句說話,扎扎實實,埋頭苦幹,不颳風浪。這是他九四年時說的。香港商界就是這樣,做事扎實,懂得比較政策。

      很多企業在內地已經有經驗了。就拿我自家的企業來講,一九七八年就已開始在內地投資,開了好多家合資企業。所以不管是吸引我自家的企業或者其他企業去前海落戶,都會作一番比較,前海比上海好在哪裏,比東莞、廣州有什麼優勢。特區政府可以拖住大家的手一起去前海,希望能和深圳市政府一起聯手,將前海推介給企業,當然最終的決定,還是企業定奪。

      前不久,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來香港,帶來三十六條政策,即三十六項大禮。但當時港大事件令這些大禮的報道和落實受到衝擊。比如,有一項大禮是內地六十三所高校免試招收香港學生,這是多利好的消息,但香港都沒什麼反應。你怎麼看這一現象?

      我覺得很可惜。李克強副總理訪港的重點,正是落實第十二個五年規劃,作為政務司司長,我率領其他政策局一起去同發改委討論,香港如何參與落實「十二五」專章的內容。討論了幾年,香港才在「十二五規劃」中有了白紙黑字的這一專章,很不容易。這是非常鼓舞人心的。「十二五」專章,明確支持香港作為航運和貿易中心的地位,支持香港發展更多優勢產業。粵港合作也是重點之一。所以從各方面條件來看,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機遇。

      怎麼理解你說的機遇?

      這個機遇就是國家將會大力發展第三產業,而香港的第三產業是有國際水平的,內地也有發展第三產業的需求,所以我們是處在一個黃金時期。三十年前內地大力發展第二產業的時候,香港有條件為內地提供所需。這一次,因為港大的保安事件,而讓這三十六條政策的優勢一時沒能彰顯,是可惜了。但這並沒有減緩特區政府落實這三十六條政策的工作,在我離開政府之前,幾個部門都在討論如何落實而發揮香港特有的優勢。二零一二年新的行政長官上任後,他需要籌劃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香港部分了,到時就需要給內地看到,香港參與「十二五」規劃的成果,能給內地帶來什麼,如何做到「共進共贏」,由此才可以進一步去籌劃第十三個五年計劃。

      如果你是新特首,香港與台灣的互動,有什麼新思維?

      香港與台灣、澳門都是一家人,但一家人裏面,香港與台灣民間領域的發展很不錯,很多民間組織有網絡,企業、經貿都有網絡。香港也有一個很好的經貿平台,讓台灣投資者經香港投資內地。在陳水扁執政時期,台灣失去了很多來自香港的機遇。馬英九執政台灣後,內地同台灣的關係密切了,但香港仍不失繼續成為投資、經貿的橋樑。我相信未來台灣與內地會越走越近,特別是經貿方面。國家的統一是所有中華兒女都想見到的,港台關係會在民間、在政府間都有發展空間。

      如果你當選特首,而馬英九在一月總統大選中再度當選,你會邀請他來香港訪問嗎?

      我會歡迎他來。

      最近有傳言說,香港紅酒免稅的政策,你事先曾向某些財團透露,有這回事嗎?

      完全沒有這回事。我每制定一個政策,都會先問自己,能否創造就業機會,首先考慮的是民眾就業。紅酒免稅後的兩年時間,就已創造了至少五千個就業機會。對香港來講,這是一個很可觀的數字。我們也成功地成為全球紅酒最大的拍賣中心,現在已經超英超美了。

      紅酒是一門藝術

      很多人都知道我欣賞紅酒,其實紅酒是一門藝術,又是經濟的重要一環。香港取消紅酒稅之後,跟紅酒有關的產業,包括物流、拍賣、儲存、銷售等各方面的經濟活動多了很多。見到了這些成果,我是有一定滿足感的。

      前些日子看電視,你似乎有些抱怨,一些事你想做而政府沒按你的說法去做。你沒有明說,我感覺出你的情緒,卻又不明說。比如,行政長官曾蔭權說,一年提供一萬五千個公屋單位,但又覺得土地不足、地區反對,所以增建公屋有困難。但你說,下屆政府要大幅增加公屋興建數量,以滿足不求置業而只求安居的市民需求。僅從這一點上看出你和曾特首不完全一致,你能否就此做一些解釋?

      作為政務司司長,我的責任就是協助特首做事,主要的工作就是統籌。我覺得我們有幾方面是做得很好的,十大基建如火如荼。現在整個建築工程界都發展良好。另外,我們在粵港合作、CEPA各方面都合作得相當不錯,在民生方面也有所改善。當然,每一個政府都不是完美的,總會有些不足之處。政府可以更進取些。我在十二月十九日參選大會上也說過,特區政府有不足之處,有優化空間。這些空間,往往就會被認為是我同特首不對嘴形(口徑不一)。

      你不贊同這樣解讀?

      政府官員必須有謙卑之心,始終以民為本,用心去做。我常常說要構建一個更人性化的政府。我掌管過扶貧委員會、關愛基金,我知道這個社會仍有要改善的空間,有很多弱勢群體需要政府關照他們,我們可以做得更多更好。這不是我批評現任行政長官不去做,而是社會每一天都會發生這麼多事,就需要一個解決的先後問題,先發展基建,與內地合作。我們也推行過一些長者問題的政策,還有最低工資問題。如今每推出一個政策都要花大量精力,未來在民生上多花些工夫。

      關於一萬五千個公屋問題,能否再談具體些?

      現時有十五萬輪候公屋的申請,七萬人是單身人士,其中三萬人是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人,他們對住屋需求十分殷切。隨著社會環境轉變,年輕人想擁有自己的空間,不少人年齡一到就遞表申請公屋。若以中長期規劃計,每年提供一萬五千個公屋單位,即使加上現有住戶交回單位,也未必足夠,隨著市民對公屋需求增加,恐怕輪候的人龍會越來越長。因此,我覺得政府可以多做一些。

      特首曾蔭權不是說,多建公屋面臨土地不足,又會遭遇地區反對嗎?

      要多做就必須找更多的土地。在過去幾年,停止了造地,停止了平整地作為土地儲備,當時這樣做是因為非典之後,令房屋價格猛跌。現在回頭看,我們當時不該停,或者說停一陣就應該繼續做。因為必須要有土地儲備,才能在有需要時透過供應來舒緩市場需求,無論是公屋也好,居屋也好,或者私樓也好。再說,住房不是數字遊戲,要構建一個城市,怎樣讓一些新市鎮不僅只有住房這麼簡單呢?就是要讓它有靈魂。

      怎麼理解你說的「靈魂」?

      比如沙田有各式的住屋,公屋、居屋和私樓,也有很多經濟活動,餐飲、零售,也有休憩的地方,很有都市活力,這就是有靈魂的。但天水圍就不同,天水圍就是在「八萬五」的政策底下發展出很多住屋,缺乏其他配套,經濟活動也不如意,環境冷冰冰的,缺少靈魂。

      公屋要增加配套設施

      當然不可能推倒重來,但可以透過增加多一些配套設施來改善。因此,規劃一個新市鎮,就需要注意,作為一個城市,應該要更有活力,讓它有靈魂。

      前幾天你在一個公開場合,對當年有立法會候選人不懂說廣東話表示不滿,引發人們抨擊,對此你現在怎麼想?

      這純粹是誤會。香港是多元社會,我們歡迎任何背景的人士參加選舉。我那天想指出的重點是,行政長官的選舉應該是一個嚴肅、認真、有質素的選舉,尤其二零一七年可以一人一票普選行政長官。選舉條例很明確,只要符合選舉條例,四十歲以上,在香港生活超過二十年,是香港永久居民,無其他地方的居住權,就可以參選。所以是一個公開、公正、公平的選舉。

      如果你這屆沒能當選,會不會參加下一屆特首選舉?

      我是一心一意參選,目標就是二零一二。■

      (毛瑩參與採訪錄音整理)

      禁裸官正副有別 反腐敗自欺欺人

      太陽報

      廣東出台「禁止裸官」文件,規定配偶及子女都在境外國外、孤身一人的官員不能當一把手。這個規定表面看是反腐新政,其實留有「正副有別」的尾巴,說到底還是暗度陳倉,官官相護,放裸官一條生路。

      根據這一規定,裸官原則上不得擔任黨政正職和重要敏感崗位的領導職務,也就是說,只要不當書記、市長和縣長,裸官依然我自為之。問題是,裸官不能任正職,為甚麼就能任副職?難道正職是官,副職不是官?這種自相矛盾的反腐規定不過是掛羊頭賣狗肉,沒有人相信。

      當官的將家庭財產轉移國外,表明對國家已喪失忠誠,也喪失了為官的基本條件,當然不會真心實意執政為民。身在漢營心在曹,除了撈錢還能做甚麼?很簡單的道理,要「裸」就不要做官,要做官就不准「裸」,正職副職,概莫能外。當局讓裸官繼續留在官場,根本就是包庇貪腐,愚弄百姓。

      其實,在這個「官本位」的國度裏,正副職的界限和權力大小本來就沒有甚麼區別,譬如副書記兼組織部長、副市長兼公安廳長等,他們是正職還是副職?更重要的是,禁止裸官任正職,根本不能遏止裸官瘋狂斂財的勢頭,不當正職當副職,還不是照貪不誤?退一步說,只要有油水可撈,當正職副職又有甚麼分別?

      心中有鬼 官官相護

      事實上,近年各地被查處的副職「裸貪」不計其數,最典型的是前山東省副省長黃勝,貪污九十億美元,包養四十多名情婦,擁有四十多套物業,家屬全部移民海外,真可謂「裸」得其所。

      當今神州,裸官人人喊打,而裸官所以成為民怨焦點,一是人數愈來愈多,有內地媒體披露,自一九九五年到二○○五年間,全國裸官人數近一百二十萬,平均每省四萬名、每縣數十人;二是十個裸官九個貪,僅二○○五年就有數千裸官外逃,捲走國有資產五百多億美元,而只憑正當收入,裸官根本不可能把妻子、兒女送出國外,取得外國護照或綠卡。

      在共產黨的辭典裏有句名言:徹底的唯物主義者是無所畏懼的。汪洋治下的廣東省,既然想在「反腐偉業」中實踐制度創新,領先全國,為何不來個「徹底革命」,將粵省裸官趕盡殺絕,還政壇清廉,讓百姓滿意,而偏要搞甚麼「正副有別」來自欺欺人?

      這不禁讓人想起網上有個笑話段子,說某市領導班子集體討論,是該改善學校條件呢?還是該改善監獄條件?議論紛紛,莫衷一是,最後書記一言驚醒眾官,「各位覺得自己以後回學校的可能性大呢?還是覺得進監獄可能性大?」於是乎,眾人一致投票──改善監獄條件。這雖是笑話,但現實中絕對有這種可能,如今官員大多心中有鬼,不得不給自己留條後路。

      時代雜誌:總統選舉 台灣驕傲


      (中央社記者廖漢原華盛頓6日專電)美國「時代雜誌」(Time)今天刊登亞洲版總編輯譚崇翰專訪中華民國總統候選人馬英九與蔡英文後的評論文章,認為兩人都無法解決統獨問題,但都使得台灣驕傲。

      譚崇翰(Zoher Abdoolcarim)在時代雜誌標題為「既不獨立也不統一」的專文中指出,總統馬英九在任期內穩健推動多項兩岸經貿協議,兩岸文化與教育交流頻繁,每天有上千名陸客來台,是1949年後兩岸最穩定的時期。

      他認為,馬總統和華府、北京當局,都希望當前的和平能夠持續,全球化時代沒有經濟體系可以獨善其身。馬總統在專訪中表示,「參與中國大陸事務帶來風險,但對台灣有利。」

      譚崇翰的專文指出,民主進步黨主席蔡英文在台灣提出的條件下,願意與大陸進行經貿往來,她認為馬總統對大陸讓步太多。蔡英文還指出,「中國應該是一般的經貿夥伴,許多人關切台灣與大陸太過接近,走得太快,到某些時刻將難以回頭。」

      譚崇翰認為,蔡英文的說法可以理解,但民進黨追求法理的台灣獨立,包括華府與北京在內,各界對蔡英文的勝選感到擔憂,兩岸可能回到民進黨執政8年期間的冷戰情況。

      譚崇翰指出,中美雙方意見多不相同,很明顯的雙方都希望馬當選而非蔡,因為北京當局認為馬英九較具善意,華府則不希望見到如果蔡英文當選,捲入新的兩岸糾紛。

      專文寫到,美中兩強都沒有投票資格,馬英九和蔡英文也無法推行主觀意志,決定權在台灣選民。台灣在馬英九總統執政下,保持政治穩定,西方面臨衰退,台灣經濟卻恢復實力;但民調顯示,蔡英文的立場得到部份堅實的選民迴響。

      無論誰當選,都將決定未來4年台海關係的走向,北京方面除了台灣的政治人物,也得瞭解和接受2300萬人展現的價值與渴望。

      譚崇翰最後強調,馬和蔡都無法解決台灣存在的問題,但兩人都使得台灣驕傲。兩位候選人都具高度學術人文修養,出身名校充滿自信,熱情創新改變並關切土地的未來,可惜其中1人終將落選。

      他說,無論結果如何,身為中華區的自由之地,台灣就是贏家。

      美國應添戰艦 暢通南海


      (中央社記者廖漢原華盛頓6日專電)美國總統歐巴馬昨天宣布美軍縮編政策。「外交政策」雜誌作者克羅寧今天發表文章認為,美國艦隊數量必須增加至346艘,才能確保美國海軍在南海自由進出的權利。

      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作者克羅寧(Patrick Cronin)發表標題為「權力競逐」的專文指出,雖然美國將精減部隊員額,但艦隊數量必須根據「四年期國防總檢討」(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的建議,艦隊數量必須由當前的284艘,增加至346艘,而不是裁減到250艘,才能保證美軍在南海自由進出的國際公約權利。

      克羅寧指出,南海掌握全球近半的商務運輸往來,中國大陸逐漸升級的海空連線戰術,透過反艦彈道飛彈、第5代戰機、潛艇、航空母艦、網路攻擊與衛星系統交互運用,美國海軍在南海的反制能力是個問號,戰艦縮編將使得美中失去軍力平衡。

      他強調,美國增加海軍與空軍在東亞地區的佈署並非為了戰爭,而是維持區域的穩定及推動按國際公約行事的政策,增加艦隊數量對各國都有利。

      他建議,美國必須改變傳統以海軍基地為中心,輻射連線其它地區的戰略模式,改為與東亞國家建立更深入的夥伴關係,讓這些國家承擔相同的防衛責任,形成穩固的安全網。

      如果美國策略失敗,加上裁減軍事預算,只會加速中國在東亞的軍事控制。

      克羅寧的說法呼應新美國安全中心(Center for aNew American Security)資深研究員凱普蘭(Robert Kaplan)早前在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的說法,美國如果失去太平洋地區的強大軍事力量,恐怕中國會將越南、馬來西亞與新加坡等國家「芬蘭化」。

      凱普蘭同樣呼籲,「美國戰艦不該因預算緊縮,由目前的284艘減少至250艘,中國海軍潛艇將由62艘增加至77艘,美國戰艦數量的346和250之間有天壤之別,是不同世界秩序的差別。」

      美國將進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前所未見的軍力緊縮精實方案,雖然總統歐巴馬反對裁減航空母艦戰鬥群,但海空軍員額在預算限制下,仍將面臨裁減的壓力。

      中國密室政治已經窮途末路

      萬維讀者網記者林孟編譯報道

      時間進入2012年,全球各地都在關注中國的動向。阿聯酋阿布達比的英文《國民報》(The National),1月6日刊登英籍資深報人菲爾普斯(Alan Philps)的文章說,這是中國、美國、俄國、法國更換領導人的一年。胡錦濤將在今年10月退下,中國政權也將過渡到新一代領袖手中。


      但中國政治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屬于一黨專政下的密室政治。如果一個中國人想看看其他國家如何以更好的方式進行權力轉移,今年正是時候。中國觀察者不會被美國共和黨初選的場面迷惑。這個在野黨將提名一位總統候選人,在今年11月與奧巴馬總統一決雌雄。角逐提名的共和黨候選人,仿佛生活在虛擬的現實世界,在那里個人道德和信仰,勝過任何有意義的、足以拯救國家的理念。

      在期望的民主之鄉歐洲,德國、法國搞垮了民選的希臘和意大利政府,代之以國際金融界接受的專家官僚。法國人將在今年春季選舉新總統,正在考慮是否將他們過去選擇的薩科齊總統趕下台。這段時間的歐洲民主,已經成了強權統治舊原則的遮羞布。在每次大選後,獲勝的政黨都承諾提高生活標準,結果只能造成債台高築。過去歐洲政府靠借債過日子,最近還在鼓勵人民借貸,寅吃卯糧,歐元區有分崩離析的危機。

      中國觀察者如果看到阿拉伯國家的情況,可能會膽戰心驚。埃及、敘利亞的共和政體耗盡了力量和理念,結果貧困的埃及爆發革命,敘利亞看來已經陷入內戰。在俄國,普京企圖在今年3月的大選中,第三次接掌總統大位,但普京的“君主民主”,是把民主當作安全閥,而不是改變統治精英的手段。這種“民主”已經在新的人民力量面前破產。 (www.creaders.net專稿)

      有一點是明確的︰在世界各地,抗議的人民和當局之間的力量平衡,正變得有利于前者。除了北韓之外,恐怕沒有政府能夠理所當然地鎮壓人民。現在網絡的力量,已經比國家統治集團的力量強。人民有手機對抗國家的宣傳;傳輸照片和視頻影像喚醒志同道合者的良知。但這並不是說,到處會爆發革命。因為網絡抗議者往往缺乏組織和明確的目標。他們的運動正如從美國蔓延到歐美各地的“佔領運動”,可能很快失敗;或者像埃及的運動,被更為專注的團體所控制。

      如果中國觀察者看到所有這些,可能會得出結論說,按照舊的密室政治方式選擇領導人,對中國是最安全的。在中國人看來,只有在共產黨領導下,一個國家才能轉向市場經濟。因為這樣可以避免民粹主義和不切實際的承諾。但情況並非如此簡單。看看中國廣東陸豐烏坎村發生的事件——那里的村民趕走了警察,築起了路障,抗議地方官員貪污腐敗。在過去,警察很快會對付騷亂的村莊,但這次在全世界注視下,廣東省官員前往和村民談判。所以說,連中國都開始艱難地按現代世界規則行事。中國通過非民主統治方式的魔法獲得的強勁經濟增長,有失去的危險,所以中國領袖不能夠只注重經濟繁榮,還必須關注每座村莊的民怨。這正是大家必須注意下一代中國領袖作何選擇的原因。

      2012年1月6日《明鏡郵報》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