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5日星期五

專訪﹕西藏流亡議會議長邊巴次仁

紀碩鳴

放棄中間道路要公民票決

儘管西藏境內形勢嚴峻,議會仍尊重達賴喇嘛的決定,堅持中間道路。

中國藏區不斷發生藏人自焚事件,牽動印度北部達蘭薩拉的流亡藏人。三月中旬,流亡藏人新一屆議會召開第三次大會,會議召開前,議長邊巴次仁提議全體議員起立默哀,並用一整天的時間,有二十一個議員專門發言,討論西藏境內的嚴峻局勢。西藏流亡議會議長邊巴次仁接受亞洲週刊專訪時表示,達賴喇嘛自二零零一年就處於半退休狀態,他最後一次訪問議會是二零零六年,即使達賴喇嘛將政治權力全部交給民選的政治領袖,對議會沒有任何影響,政府對議會所要承擔的責任都沒有大的變化。

新一屆西藏流亡議會四十二位議員去年五月三十日舉行就職禮。上任一年,面對西藏境內的嚴峻形勢,邊巴次仁說﹕「對境內出現的情況,我們不可能去要求他們停止,也不可能去鼓勵他們,這是他們自己的選擇。」在局勢最緊張的時候,有議員提出﹕國際社會不能介入,我們自己可以派境外的藏人進入去調查。邊巴次仁說,流亡議會給中國駐印度大使館發信提出,要求就西藏境內的情況進行磋商,「但中國政府沒有回應,卻向各國大使發出信函,有二張信紙,由中國駐印度大使親自簽發,指藏人講的都是假話,是胡說八道」。

邊巴次仁指出,議會能做的是兩件事,為逝者哀悼,還有的責任是尋求徹底解決西藏問題。以議會的名義向國際社會呼籲,請求關注。西藏流亡議會通過了一個決議,用英文介紹西藏境內的情況,向國際社會呼籲,也會翻譯成中文。「會起到什麼作用,達到何效果,還要觀察。」

西藏境內最近的抗議者絕大多數是年輕人,而且大多沒有經過文化大革命,很多人連達賴喇嘛都沒見過,他們對西藏過去的歷史都不清楚,邊巴次仁認為,選擇自焚抗議,說明了西藏年輕一代對西藏現實問題的不滿,要承擔起西藏未來的責任,這是一個變化。「達賴喇嘛退休,把政治權力交給藏人,令每一個藏人都感覺到自己的責任在增加。特別是年輕人,跟過去不一樣,由於媒體和信息的開放,讓年輕人了解情況,有一種責任感,年輕人要擔負起自己的責任。」

儘管西藏境內形勢嚴峻,亦呈現與北京政府越走越遠的趨勢,邊巴次仁說,議會尊重達賴喇嘛的決定,堅持解決西藏問題的中間道路。一九九四年到九七年,達蘭薩拉提出全民表決的運動,最後有超過百分之六十四的藏民投票支持,西藏的未來尊重達賴喇嘛的決定。「從九七年到今天,我們堅持中間道路。中間道路只是一個原則,實施全面高度自治,按國際社會的變化,原則有可能改變,但目前仍堅持這個原則。」

不管達賴喇嘛現在有沒有政治頭銜,邊巴次仁認為,作為藏人,都會尊重達賴喇嘛之前的倡導。如果西藏民眾要放棄達賴喇嘛的中間道路,也需要公民公決。


亞洲週刊

傅高義:鄧小平想見蔣經國遭拒

中央社╱台北15日電

哈佛榮譽教授傅高義(Ezra F. Vogel)今天表示,當年中共領導人鄧小平曾透過前新加坡總理李光耀詢問前總統蔣經國是否願意與他會面,蔣經國以不相信共產黨為由拒絕。

來自美國,傅高義精通中、日文,現年84歲的他在哈佛任教超過30年,曾任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主任。在2000年退休後,他花了10年時間訪問了包括前美國總統卡特、前美國國務卿季辛吉、前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前中國大陸國家主席江澤民、六四民運領袖王丹等全球政壇重要人士,完成「鄧小平改變中國」一書。

書中,傅高義針對毛澤東與鄧小平間的微妙關係、六四天安門事件、中美台外交關係內幕、台港及西藏問題以及具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等主題詳盡評析。

今天他應邀來台演講時表示,訪問上百名官員寫下這本書,主要目的是要讓西方人多了解中國的改變。他說,鄧小平是中國大陸現代化的關鍵決策者,他透過訪談記錄鄧小平的生涯起伏,進而描繪出中國大陸的近現代史。

演講結束後,有讀者問到鄧小平與蔣經國曾經一起留學蘇聯,這兩名領導人誰的影響較大?對此,傅高義表示,鄧小平改變了中國大陸,對世界的影響超過蔣經國,還透露當年鄧小平曾透過李光耀詢問蔣經國是否願意與他會面,蔣經國以不相信共產黨為由拒絕。

另外,也有讀者詢問傅高義,如果鄧小平仍在世是否會對台灣推行「一國兩制」。傅高義認為,鄧小平會了解台灣人不想走香港的路,不會堅持採用「一國兩制」,而改採其他作法。


台灣 聯合報

全球經濟坐困堰塞湖

世界銀行等各大預測機構紛紛調降經濟成長率預估,中國大陸的專家預估今年第2季成長率可能降到7%,而國內的預測機構更大膽直言,今年台灣不但保3不得,可能會直降到2.52%。

這一連串壞消息接踵而來,不但今年全球經濟舉步維艱,明年還要更往下沉,究竟所為何來?其實,在遭受2008年美國金融海嘯空襲經濟秩序忽然癱瘓的巨大衝擊之後,經過將近4年的休養生息,絕大部分國家的經濟體質都逐漸恢復正常,卻一而再、再而三的劇烈震盪起伏,真正的關鍵在於,金融海嘯的猛暴侵襲雖然早已過去,但全球經濟則因為歐盟與中國大陸經濟結構發生重大的缺陷,造成傾洩而下的土石流,將國際經濟奔流不息的長河阻塞起來,形成一個水位不斷升高的堰塞湖,令各國之間商貿往來的管道堵塞,愈來愈龐大的巨量洪水正以日增的壓力衝擊土石堤最脆弱的缺口,不知何日決堤而出,一舉淹沒下游的國家與人民,造成另外一場浩劫。

土石流有兩個傾洩口,其一是歐元區受創最重的國家如希臘、西班牙乃至義大利,其二則是20餘年來做為全球經濟動力火車頭的中國大陸。

希臘深受金融海嘯重創,本意料中事,倒不是因為今天大家所揭發出來的貪汙、懶惰等罪名,而是由於希臘得祖先庇蔭,靠觀光業維生。金融海嘯的震撼,首當其衝的正是頗具奢侈性質的出國觀光旅遊,希臘的命脈乃驟然斷絕。但觀察南韓前例,即使整個國家崩潰,若能急遽貶值而進行「跳樓大拍賣」,不旋踵便起死回生,甚至令競爭對手艷羡。希臘若恢復使用本國貨幣德拉克馬並且大幅貶值三成以上,其觀光業乃至出口部門即可應聲復甦,經濟噩夢立可驅除。

但何其不幸,當局不擇手段加入歐元區,正好剝奪了藉貶值而復甦的一線生機,日增的赤字及國債又迫使希臘不得不在乞求歐盟紓困時,採取更進一步打擊經濟生機的撙節措施,有如狂瀉的病人服食更多瀉藥,經濟乃一瀉而下直趨死路。希臘正是今天困住歐盟乃至全球經濟的頭一波土石流,隨著土石日夜不息滾滾而下,各國的神經都分外緊繃,不斷傳來的壞消息,卻如響斯應地打擊每一個國家民眾脆弱的信心。

希臘在單一貨幣與撙節措施的綑縛之下每下愈況,其他體質不如德、法強健的歐元區國家也一個個蹈其覆轍,使堰塞湖面積不斷擴大,巨禍也快速累積。17日希臘大選很可能是一個重大警訊,究竟岌岌可危的土石堤可以經得起再一次的考驗,繼續阻擋洪水宣洩,還是脆弱的土石堤已達承受極限,瞬間崩塌潰裂?今年所有的國家都身處堰塞湖的下游,凝神以待。

中國大陸過去20餘年藉著世界工廠地位,以廉價加工品席捲全球市場,創造出口倍數的經濟成長奇蹟,更為全球經濟帶來迫切需要的成長動力。但過度的自信與自大,讓其執政者過早地決定剷除世界工廠,一舉摧毀了推動大陸經濟高飛的引擎,也讓全球經濟忽然失去重要的成長動力。這一個比希臘、西班牙更兇猛的土石流,對全球經濟與貿易往來的阻塞,當然為禍更烈,如果大陸經濟無法軟著陸,讓成長率直降到7%、6%或更低,不止經濟,其社會、政治恐怕都要潰堤,後果不敢想像。

不過,堰塞湖本來就非打破不可,端看我們是有序地疏導洪水以傷害最小的方式宣洩,還是強加防堵、萬般阻攔,到了洪水已無比巨大、小小的土石堤也無法支撐時,狂湧而出、吞噬下游的村莊、災民。6月17日是個臨界點,此次不破,就等下次。



台灣 聯合報

尬蘋果iPad 傳微軟平板將亮相

(中央社台北16日電)彭博社引述知情人士說法報導,微軟公司(Microsoft Corp.)將公布計畫,以微軟品牌推出1款搭載新版Windows作業系統的平板電腦,背離以往和電腦製造商合夥的策略。

這位消息人士匿名透露,微軟可能在18日於洛杉磯舉辦的活動上讓這款裝置亮相。微軟曾表示,打算趕在年底消費旺季前推出全新的Windows 8作業系統。

微軟一直和個人電腦(PC)製造商攜手打造Windows 8平板電腦,藉此贏回棄Windows機種而投入蘋果公司(Apple Inc.)iPad懷抱的消費者芳心。這個全球軟體業龍頭可能正設法仿效蘋果,在採用其軟體的硬體上發揮更大的掌控權,以便發動更成功的挑戰攻勢。

華盛頓州市場研究機構微軟方向公司(Directions on Microsoft)分析師柴里(Michael Cherry)表示:「微軟若想要掌控整個使用者體驗和自家產品品質,他們便得打造自己的硬體。」

微軟發言人蕭奧(Frank Shaw)對此三緘其口。

自1981年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推出首台PC以來,微軟便將重心放在電腦軟體,把設計和品牌交給硬體製造商。即使近10年來,微軟在和部分PC製造商攜手設計上已扮演更吃重 的角色,卻仍迴避開發裝置、以微軟品牌在市面上推出。

這回策略轉彎,有可能會破壞微軟和部分PC夥伴廠商間的關係,其中不少業者都已投資開發各自的Windows 8平板電腦,他們可能無意和微軟正面交鋒。

這項變動也可能徹底改變Windows業務的獲利能力。這項事業目前僅販售軟體,營業利益率超過60%,相較之下,電腦製造商戴爾公司(Dell Inc.)最近1個會計年度的營利率僅7%。

微軟推出平板電腦的計畫,先前已由科技部落格「數位包打聽」(AllThingsD)和娛樂網站「The Wrap」披露。(譯者:中央社尹俊傑)1010616

重慶黨代會將召開 薄熙來人馬受矚

(中央社台北16日電)中國大陸重慶官方昨天正式敲定18日召開中共重慶市第四次代表大會,將選出42名代表出席中共十八大,而與薄熙來案相關人馬的動向備受關注。

在重慶5月22日公布的50名初選名單中,與薄熙來、王立軍案相關的當事人重慶市長黃奇帆、以「打黑」聞名的市檢察官么寧都出現在名單中。

不過,多維新聞報導,除代理中共重慶市委書記的大陸國務院副總理張德江可能占據中央分配名額外,重慶5名現任市委常委包括市委宣傳部長何事忠、政法委書記劉光磊、萬州區委書記吳政隆、兩江新區書記徐鳴以及重慶警備區政委梁冬春等都不在名單內。

其中,么寧1978年出生,曾擔任文強案、李莊案等爭議案件公訴人,被視為重慶打黑爭議性人物,此前有香港媒體報導,么寧已無緣十八大代表。

被視為薄熙來的文膽和重慶「唱紅」(歌誦共產黨)主要策劃者的徐鳴,從商務部起追隨薄熙來,薄失勢後,徐鳴曾公開聲稱「不為傳言所擾,堅決擁護中央。」

曾是薄熙來「唱紅」忠實推行者的何事忠則屬於重慶本地出身幹部,曾在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賀賀國強等人手下任職,不屬於薄的嫡系,且他年底將滿60歲,1月份已當選為重慶市政協副主席,外界預估將平安退休。

劉光磊目前58歲,原為貴州公安廳長,來重慶後長期分管政法,對「打黑」負有一定責任。

至於年僅48歲的吳政隆,本來就是前重慶市長包敘定從國家機械工業部帶來的秘書,估計未來將調離重慶,返回北京任職。

而梁冬春,現年57歲,已達服役年期上限,外界預測將退役。1010616

中國女太空人:實現嫦娥飛天神話

(中央社記者蔡素蓉北京15日電)經過兩年的培訓,劉洋成為中國大陸第一位女太空人,大陸中央電視台特別專訪她,她說,「嫦娥飛天的神話,我們終於要實現了。」

大陸神舟九號明天將升空,與天宮一號對接,大陸官方召開記者會,介紹三位太空人。其中,大陸首位女太空人劉洋最受媒體關注。

央視今天對神舟九號進行篇幅相當長的專題報導,更特別介紹劉洋由一名運輸機的女飛行員轉變為大陸首位女太空人的歷程。

劉洋說,她有兩個轉變,之前從地方青年,變成女飛行員,如今再由女飛行員變為女太空人。

她說,2010年參與女太空人選拔時,當時追著神五、神六、神七等太空人,與他們拍合影,「真的沒想到有一天會成為他們的戰友。」

劉洋通過選拔後,就開始接受為期兩年的培訓課程,而這些課程原本必須用上十四年。

她回想,這兩年課業真的非常非常的多,每天不斷地學習,「海量般的學習」,「這兩年幾乎沒睡過懶睡,連周日也必須複習課;這兩年沒有逛過一天街,也沒有看過一場電影。」

劉洋說,所有訓練都與男太空人一樣,因為太空環境不會對女性特別照顧。

此外,她說,「由於紀律要求保密」,從參與選拔一直到培訓的這兩年間,只有她父母知道她在北京接受培訓,沒有任何親友知道。

經過兩年封閉性、嚴格的訓練,劉洋說,「嫦娥飛天的神話,我們終於要實現了。」1010615

巾幗上太空 撐起半邊天 神九今晚6時37分發射



參與「神九」飛船升空任務的3名太空人日前穿著太空服作征空前訓練,圖中從左至右依次為劉洋、劉旺和景海鵬。


「神舟九號」載人飛船定於今日下午6時37分發射升空,兩男一女太空人昨正式亮相,其中代表億萬中國女性撐起「半邊天」的劉洋將負責空間醫學實驗,她對出征太空感到無上光榮。第二度征空的景海鵬將擔任指令長,另一男太空人劉旺負責此次任務的重頭戲——人手操控神九與「天宮一號」飛行器對接,專家指出,除了手控對接,今次任務另兩大使命為驗證天宮一號功能和開展航天技術實驗。

劉洋昨日下午與兩名同伴一起見記者。她說﹕「當飛行員時我在天空飛行,成為航天員我將在太空飛行,這將是一次更高、更遠的飛行。」她表示,太空不會因為女性的到來而「降低門檻」,而她將盡可能體驗失重環境,把感受和經歷記錄下來,和公眾分享。

劉旺負責手控對接

劉洋將成為史上第57名女太空人。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武平表示,「沒女性參與的載人航天是不完整的」,劉洋參與神九任務是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必然,既可帶動女太空人相關飛行產品的研製和選拔訓練,還可擴大航天工程的社會影響及展示中國女性良好形象。

武平昨宣布,神九將於今日下午6時37分由「長征2F」火箭發射升空,進入軌道後與「天宮一號」先進行自動交會對接,太空人隨後進入天宮實驗艙工作;在飛行中期,太空人將操控神九和天宮分離,然後進行中國首次手控交會對接試驗。這項重任由14年前已接受航天培訓的劉旺負責。他透露,為了確保成功完成手控對接,他已模擬進行了1500多次訓練。他更引古文「寶劍鋒從磨礪出」來形容自己過去14年的學習和訓練,「此時此刻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責任』兩個字」。

兩度征空 景海鵬感壓力

武平表示,掌握交會對接技術是建設太空站的前提條件。按照規劃,天宮將相繼與神八、神九及預計今秋發射的神十對接。鑑於難度大,神九任務採取新老搭配,讓曾參與神七升空的景海鵬指揮應對在太空中各種複雜狀。景海鵬昨日坦然感到壓力,他說﹕「在激動的同時,我感到更多的是一種挑戰、一種責任、一種壓力。不過我相信,隨覑載人航天事業的發展,航天員多次執行飛天任務也將會成為一種常態。」

今次升空任務軌道飛行時間長約10天,是中國歷次載人升空任務裏最長的一次。為了保障太空人的健康,當局採取了3方面措施,包括利用新的醫學監測儀器監測太空人的生理機能、為太空人提供失重防護用品等,以及特別照顧女太空人的生理需要。

明報記者

香港 明報

張彧暋﹕「道德的政治化」的羊頭狗肉

上一次筆者在本欄文章〈「德治民主主義」的千年詛咒〉中,介紹到日本歷史學者與那霸潤對「中國化日本」的分析。所謂的「中國化」是指中國自宋朝以來,比西方先行經濟自由化,一邊解除貴族身分制,設科舉,貨幣經濟滲透,而另外一邊則行政治集權化,權力盡可能集中到皇帝與官僚之中。相反,西方制度,則首重法律。經濟自由化的同時,商人也透過議會與法律,限制權力的過分集中。也因此,西方代議民主政制與資本主義一起發展,互相制衡。

與那霸潤認為「德治民主主義」最危險的地方是「道德的政治化」。最近筆者觀察到本地報章對候任政治領袖的評價,其實都是這種「德治政治」的思維。與那霸潤這樣說:

「自宋朝滅始,皇朝更替,但『德治』的系統沒有怎麼變。皇帝在任何時候,門面上都必須說『我比任何人都有仁德』,然後背後怎麼做都沒有所謂。到共產政權,這個道德牌匾還是得放在上面。」

「一千年來,中國人已經習慣了這種理想與現實的鴻溝。譬如現在要是說『中國共產黨是為實現平等社會的理想政黨』的話,大概沒有人會認真相信。最多可能會認為『啊,大不了皇朝變更一下而已』(笑)。」

如果要問,香港什麼時候真正回歸中國了呢?大概這就是對這種「德治政治」中國化思維再沒有任何警惕的時候。最近在香港,就不斷出現這種對所謂「德治」的期待。譬如以「民意」、「廉潔」、「六四情懷」,作為評價一個政治人物的標準。可是,民意調查的「民意」什麼時候,會取代了經過代議政制的議會所代表的「民意」呢?要是為政者體現到仁義道德的話,立刻謝主隆恩;要是他不對六四表達同情,則是麻木不仁,媒體與評論恰如以前宮中群臣一樣飲泣嗚咽,「皇上呀!請收回成命呀!」,然後拿儒家經典出來抱頭痛哭。

這種「道德的政治化」,除了令真正的政治過程變得不可見,與那霸潤先生認為,更糟糕的是一種「沒有自由主義的民主主義」的出現。西方經濟自由與政治自由並行,舉凡是利益,都可透過協商與交換,在法律的框架下進行。他認為「道德的政治化」最大的問題是道德只能100%對或錯,而不是利益分配可以有5:5、6:4的妥協與利益交換。一個掌握道德的政治集權者,可以架空法律,並對政治異議者作出「道德譴責」。這類無視法律與議會制度的道德攻擊,譬如罵拉布的人拖慢全人類發展,最近在報章相當常見。

實質政治利益分配

神奇的是,這種「德治民主主義」,畢竟是一場掛覑道德羊頭(「民意」),內裏還是分狗肉的實質政治利益分配過程,也就是透過爭取各種權力,而進行利益分配的遊戲。在政治沒有自由的情,某些人還是可以有錢一起賺。「德治民主主義」的政治領導者,不斷聲稱自己是道德與民意最高顯現的所在,透過科舉召集一班認同皇帝的官員(很像最近某種遴選),把不認同自己的人都打成道德敵人。名目上可能變了,但透過「道德的政治化」把愚民矇騙的「德治民主主義」,可是一千年也沒有改變過。

參考與資料引用:

與那霸潤訪問,〈在中國化的日本,我們應該如何生存下去?〉,《kotoba》2012年夏號,頁22-27。


香港 明報

神九今載人對接天宮 停留13天破紀錄 首見女太空人

【大陸中心╱綜合外電報導】中國航太發展史再寫新頁。中國自製「神舟九號」太空船,定今晚6時37分從內蒙古酒泉航太發射場發射,3名太空人將在太空停留13天,並與太空實驗室「天宮一號」進行首次載人對接,若成功,中國將成為繼美、俄之後,全球第3個掌握載人太空對接技術的國家。此次也首度有女太空人參與升空任務。

昨宣布出線的3名太空人為景海鵬、劉旺、劉洋,其中景海鵬是「神舟七號」太空人,劉旺和劉洋都是首度升空。而最受矚目的女太空人劉洋,現年33歲,已婚,是現役解放軍空軍少校,隸屬應急機動作戰部隊飛行員,能駕駛4種類型飛機,丈夫也是飛行員。

太空人轉住天宮

神舟太空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表示,與「神八」相比,「神九」基本型態沒變,尺寸也沒變,但任務卻有多項突破。「神九」除搭載中國首位女太空人,3名太空人將在太空停留13天,是神舟系列太空船迄今停留時間最長的一次。

此外,神九還將和天宮一號進行首次載人交會對接,由太空人手動操控完成。神九對接完成後,3名太空人將住進天宮一號,裡面設備俱全,包括健身器材、服裝、鞋襪、睡袋、實驗設備等,環境舒適。

將手動操控對接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載人太空船系統總指揮何宇表示,自動對接是透過電腦的程式控制,但一旦出現突發狀況,自動系統就顯得「無能為力」,所以「在處置意外狀況時,人腦比電腦更可靠」。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說:「交會對接應該涵蓋自動和人工兩方面,二者互為備份,缺一不可。」

高壓電源熱菜快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航天局研製出低軌高壓電源系統,可提升太空艙的供電能力,讓太空人能方便吃到熱飯菜。神舟七號於2008年升空時,太空人吃的飯菜是由應急電池來加熱,但應急電池熱飯菜非常慢,熱一份飯菜需1小時,導致3名太空人常常是熱一份飯菜3人一起吃,或乾脆就吃涼的。神九此次將攜帶活的蝴蝶、卵和蛹升空,象徵中國太空夢想的實現和飛躍。


台灣 蘋果日報

太空人手控 神九天宮一號合體



搭載神舟九號長征二號 F火箭,昨開始加注推進劑。



太空人明日將隨神九升空。



神舟九號今日飛天,並將與在太空飛行了260天的天宮一號合體。與神八最大不同的是,神九今次任務的主要目的是與天宮一號進行一次自動合體外,還有一次由太空人手控交會對接。

2014年發射太空站核心艙

據悉,昨午在北京航太飛行控制中心的精確控制下,天宮一號偏航180度,建立倒飛姿態,成功進入高度為343公里的交會對接近圓軌道。為交會對接做好準備,靜候神舟九號到來。而長征二號 F遙九火箭今日傍晚點火發射後,飛行約585秒船箭分離,神九將進入指定軌道,與天宮一號自動交會對接,形成組合體後,太空人通過對接通道進入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實驗艙工作和生活。組合體飛行中期,將實施太空人手控交會對接。此次任務中,劉旺將負責人手操控神九與天宮一號實現對接。而這個對接過程,他已在地面模擬器上訓練了1,500多次。

中國計劃將在2014年發射太空站的核心艙,然後以核心艙為基礎,再對接實驗艙、貨運飛船。預計中國的太空站整個重量約60噸,其中核心艙20噸,還有兩個實驗艙、載人飛船、貨運飛船。由於國際太空站預計在2020年退役,屆時中國將建成的太空家園,或將成為世界唯一的太空站。中新網





香港 蘋果日報

做官就不能直言論政 新中國的鐵律

湖南硬漢李旺陽之死,震動了中國人心。大陸民間固然禁止哀悼,香港卻有二萬五千人蜂擁到中共駐港辦公室抗議,設靈位公祭。香港衞生局長周一嶽也說:「說李旺陽自殺,無法令人信服。」

難以置信,因為一九八九年壯健如牛的李旺陽,經過二十一年刑獄,骨折筋傷,瞽目聾耳,六十歲已是食難舉碗,行難舉步,不可能走到醫院窗前,掛一匹長長白練,結一個精巧圓繯,吊頸而死。何況他吊頸竟然雙腳立地。何況醫院竟然不聞不問,靜待他妹妹前來發現兄長屍骸。

但除了周一嶽,香港名卿鉅公無不聞「李旺陽」三字而咋舌。候任行政長官梁振英一天之內十一次告訴新聞界:「我不會公開評論這件事。」而周一嶽之所以例外,也不難明白。他還有十來天便要掛冠而去。

做官就不能直言論政,這是新中國的鐵律,不限於大陸以至香港,臺灣也是一樣。所以馬英九做了臺灣總統,他的六四感言就由「中共血腥鎮壓民主」變成今年所謂「希望大陸異見人士獲得好好對待」。臺灣文化部長龍應台更拒絕談六四,還解釋說:「從前,身為作家,論事可以有勇;現在,身任大政,處事則要有謀,施政不能再秉作家之見。」舊中國沒有這樣的政治理論。

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受)也。」孔子做官之道,當然不是見義無勇。

唐朝德宗年間,張延賞為相,忌名臣柳渾正直,遣人告訴他說:「相公舊德(先生德高望重),但節言於廟堂(只要朝廷上少說話),則名位可久。」柳渾笑笑說:「為吾謝相公。柳渾頭可斷,而舌不可禁。」為了百姓,他寧願不要名位。這就是唐太宗倡議的「直言」(《南部新書》甲卷、《貞觀政要》卷二)。

宋朝寧宗年間,姦臣韓侂冑專政,築南園取樂,請大詩人楊萬里作記。楊萬里說:「官可棄,記不可作也。」為了守正,他寧願不做官。這就是孔子倡議的「直道而行」(《宋史》卷四三三)。

假如新中國官場有柳渾、楊萬里這類人物,李旺陽那樣的故事,決不會無日無之。只是馬英九、龍應台、梁振英之流太多了。他們「處事有謀」,所見無非中共腰間的錢,手中的刀。請不要問那把刀用來做什麼,也不要問那些錢從哪裏來,最重要的,是分我一杯羮。

古德明
專欄作家

香港 蘋果日報

警察濫權根在體制 公權濫用遭殃百姓

有關內地警察濫權的報道,近年來一直不絕於耳。四年前,北京青年楊佳在上海遭遇警察羞辱後,持刀襲擊上海市公安局閘北分局,導致六名警察身亡、五人受傷。這起內地最嚴重的襲警血案,令海內外震驚不已。

此案直接引發人們關注警察執法中的程序正義、司法公正和社會公正等問題。人們不解的問題是,究竟警察在執法中對楊佳做了甚麼,以致楊懷有深仇大恨,並鋌而走險血洗公安局?儘管楊佳已伏法,但內幕仍撲朔迷離。人們可肯定的是,楊並非神經不正常之人,他如此痛下殺手,一定是他在警察那裏遭遇了他人難以想像的羞辱。

這就牽扯到警察執法中的濫權問題。中國內地遠不是法治社會,平民弱勢階層遭遇不公平,往往只能打碎門牙和血吞。申訴無門,是公權機關濫權的溫床,加之警察還屬於執法機關中的強勢部門,平民被其濫權並且施淫威,更是家常便飯。

十年前,陝西延安市毗圪堵村村民張某和妻子李某為增加性愛情趣,在家看黃碟,但警察突然闖入,並將張某帶走。其後,張某還被刑事拘留。

這起掀起軒然大波的「夫妻家中看黃碟」事件,令人震驚之餘,更令大家人人自危:警察濫權之下,你即使躺着不動,也有可能中上一槍。

最近的一單警察濫權,來自吉林松原。一名網友從網絡下載了九十五部黃片,用以自看,結果也被警察帶走。警方剛開始要罰款五千元並要拘留其十五天,經協商,最終改為罰款三千元拘留十五天。此外,警方還沒收了該網友的電腦,並不給開具任何收據,只稱這是「沒收犯罪工具」。

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觀看黃色影視作品者,既不是刑罰的對象,也不是行政處罰的對象,國家公權力無權干涉。但就是有警察對此置若罔聞,執法犯法,假借法律之名欺負平頭百姓。究其根源,一是因公權力缺失必要的、有力的監督和制約;二是在官官相護之下,弱勢的草根階層告狀無門,形成不了維護社會正義和公平的強大力量。

警察濫權,壞的是一國法紀;公權被濫用,遭殃的是百姓。長此以往,只能民怨沸騰,國將不國。中共天天空喊構建和諧社會,卻始終在政改上原地踏步,甚至開倒車。真到了百姓揭竿而起時,一切都將悔之晚也!

尤可夫 傳媒人

太陽報

民進黨轉型走最後一里

蘇貞昌當上民進黨主席,首要任務是整合黨內派系,而安內之後必須面對政黨轉型問題,以爭取二○一六年的執政機會,完成民進黨的最後一里路。

民進黨僵化的兩岸政策以及抱持台獨神主牌,未能獲得選民信任,在追求兩岸和平與紅利的主流民意下,民進黨在年初的大選中落敗。未來生存發展之道在於政黨轉型,化解疑慮以面對選民,蘇貞昌認為應與時俱進調整黨的政策,並設立「中國事務委員會」,將大陸因素納入未來發展的重要政策。

民進黨若要拋棄台獨黨綱,必須以新論述取代台獨黨綱及「台灣前途決議文」,這將是該黨面對中國大陸崛起,如何調整自己與大陸交往的最重要課題。北京強調若不放棄台獨黨綱,民共之間就沒有交流的可能性。民進黨若不改變,將讓國民黨獨佔發言權,民進黨被邊緣化,成為永遠的在野黨。

其實民進黨轉型的氛圍早已形成,大選落敗就是最深切的證明,而民進黨的台獨路線必受制於北京和美國,北京堅決反台獨,美國也不希望民進黨衝刺台獨而破壞其亞太戰略部署。兩岸和平發展是台灣民意主流,民進黨識時務就必須轉型,務實地放棄台獨黨綱,生存發展才有寬闊的空間。

民進黨內部主張台獨的基本教義派仍然存在,但台獨神主牌在兩岸深化交流下已失去市場,這也是蘇貞昌高喊要與時俱進的原因。

馬英九執政四年,台灣的主體意識有所提高,維護台灣主權的意志也更堅定,這是因為台灣擔心被大陸吃掉;兩岸交流若無互信、善意、誠意的基礎,必增添困惑。台灣政治大學最近公布的兩岸主權衝突指數升至六十五分,而兩岸和平指數則全面下跌,顯示在兩岸交流中台灣民眾的負面情緒。

民共對話 深化交流

民進黨不接受「九二共識」,是因為擔心北京的「九二共識」即「一中原則」,「一中」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若北京能宣布「九二共識」可在「一中各表」下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將讓民進黨有接納「九二共識」的理據。

在民進黨轉型的過程中,北京必須拉其一把,助其遠離台獨,畢竟民共之間的交流對話,是深化兩岸交流不可迴避的一環,若沒有與代表台灣四成五選民的民進黨交往,兩岸將難以走向政治議題的談判。馬英九第二任期兩岸關係未見升溫,北京可以民進黨為槓桿,創造兩岸關係的縱深度。

江素惠

太陽報

中日邦交正常化 田中角榮確是政治家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四十周年,當年毅然決然到中國北京去的日本戰後第一位「草根首相」田中角榮功不可沒。他的女兒田中真紀子透露了一些鮮為人知的內幕,原來當時日本的右派竟然叫囂要田中角榮剖腹自殺。三禪特別感觸的是,一個真正的政治家,是要審時度勢,抓住契機,當斷則斷。

田中真紀子說她是家裏的獨生女,父親帶她走遍全世界,見過英國的伊利沙伯女王、戴卓爾夫人,見過美國的甘迺迪總統,但是,去中國時卻不帶真紀子。其父親說,因為去中國有可能會被暗殺的。那個時候,日本親台派還是佔上風。田中真紀子說,現在我一說到這段歷史,中國人就會笑話我,說那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但是,這是事實。

四十年前,日本和台灣之間有《日華和平條約》,日本自民黨大約有九成人反共。但是,田中角榮考慮到一百年以後的日本,恢復日中邦交是有利的,所以不顧來自各方面的壓力,要做這件事情。他對女兒說,「這次我不能帶你去北京,但是我一定會開創一個讓你可以自由去北京的時代,這也是我這一屆內閣的使命」。

田中角榮從北京回到東京,真紀子等他回家慶祝邦交成功,想不到的是他被自民黨大會連續圍攻兩小時,質問他為甚麼要和共產黨聯手?甚至要求他切腹謝罪。在當下中日關係低谷之時,日本政客回顧這段歷史能不自省?田中組閣不到兩個月就飛北京,他的判斷是要趁民間支持度高速戰速決。事實證明若不是他有政治魄力,中日邦交正常化可能推遲十年。

柳三禪


東方日報

「尊重和保障人權」 煞止基層違法行徑

在香港人看來,失明失聰的民運人士李旺陽死因關乎一系列核心價值元素:國家憲法規定「尊重和保障人權」,李旺陽的生命是否受法律保障?憲法規定公民有言論自由,李對香港媒體發表對六四事件看法何罪之有?為何次日即遭大批公安監護?李本人乃自由身公民,他離奇死亡後為何連他的親人、朋友都遭隔離、軟禁、拘留?若李確實是「自殺」,為何驗屍、火化充滿程序不公義?

總之,湖南省邵陽市大祥區的基層執法人員在李旺陽死亡事件中扮演了甚麼角色是令人懷疑的!

中國是十三億人口的大國,有三十多個省、直轄市、自治區,有二千七百多座城市,像湖南邵陽大祥區這一級的行政單位則數以萬計。其執法人員素質參差不齊,「樹大有枯枝」。某些負責人片面理解「穩定壓倒一切」口號,一遇上異質思維就視為敵對勢力,一聽到與領導意圖不同意見就當作「不穩定因素」,千方百計將其「消滅在萌芽狀態之中」。結果潑「髒水」(即不穩定因素)時連浴盆中的「嬰兒」(即人權、法治、良知)也一齊潑了出去,以「維穩」壓「維權」。這些做法完全違反中央方針。

所以,有的維權事件,在海內外鬧得沸沸揚揚之時,中央無必要為基層破壞法制、侵犯人權的行徑而護短,而應實事求是、依法追究並嚴懲之!

劉夢熊

東方日報

黃翔:中國在轉型過程中應有一個嶄新的形象

《內幕》記者胡立/作為當年“民主牆運動”的揭幕者,旅居紐約的中國著名詩人黃翔多年來堅持以人文創作的方式喚起世人對“六四”事件、對中國民主化的重視。對《內幕》表示,中國與全球最需要的是人文精神的變革,他沒有個人政治野心,只想維護一個人與生俱來的公民權。


23年來,“六四”在中國一直是禁忌話題,但總有一些人、一些團體站出來,為“六四”發聲。2012年5月28日,貴州貴陽市一批民眾在人民廣場,拉開寫著“八九”、“六四”、“要求追查兇手,停止政治逼害。強烈要求釋放良心犯陳西”等字的橫額,公開紀念“六四”23周年,引來數百人圍觀,也受到海外關注。雖然活動的兩個多小時間未受到中國政府的阻撓。但事後包括糜崇彪在內的幾位貴州維權人士均被逮捕或強制旅遊。

作為當代中國大陸“地下文學”創作最早和最豐的自由詩人黃翔,與貴州有很深的淵源。1941年出生的黃翔,為湖南省桂東縣人,土改時,黃翔一家被劃為“官僚地主”,15歲時,黃翔由叔叔接到貴陽生活,進入機器廠當學徒,1958年,黃翔開始在貴州文學期刊《山花》上發表詩歌,詩作曾選入同年全國詩選,並參加中國作家協會貴州分會,成為最年輕的作家協會會員。1969年,黃翔創作了著名的《火炬之歌》,至今創作、著書不斷,其中的《黃翔禁毀詩選》由明鏡出版社出版。

黃翔對《內幕》指出,今日貴州會出現紀念“六四”的活動,與貴州的歷史、文化、地域都有關係,“天高皇帝遠”的貴州,從過去到現在,在政治、思想、文化上都有堅持的精神,堅決維護人類良知、精神自由、生命的獨立發展。

黃翔表示,貴州在中國民主人權的歷史上,不論是精神還是作為,都是遙遙領先的,這次的事件顯示了,貴州依然還有這個傳統,這些人不只紀念六四,還提出打倒專制的口號,這樣的精神難能可貴,黃翔認為,當年他5度上北京,以及現在貴州的紀念活動,都是因為思維意識的超前。

全文將發表於《內幕》。



2012年6月3日,在紐約時代廣場紀念六四大屠殺23周年集會上,黃翔朗誦他的詩歌《不 你沒有死去》和《中國 你不能再沉默》。在黃翔身後為他舉話筒的人為現場坦克的雕塑家和當天行為藝術的表演者陳維明先生。(黃翔提供《內幕》)



2012年6月3日,在紐約時代廣場紀念六四大屠殺23周年集會上,黃翔朗誦他的詩歌《不 你沒有死去》和《中國 你不能再沉默》。在黃翔身後為他舉話筒的人為現場坦克的雕塑家和當天行為藝術的表演者陳維明先生。(黃翔提供《內幕》)

歷史事實說出被沉默的聲音


──談哈佛大學「天安門運動歷史與記憶」研討會


  對於我們這些和中國當代歷史打交道的人來說,要還原歷史的難處是不言而喻的。因為種種限制,歷史斷層不幸地出現在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身上。在學界,致力於還原歷史,扎扎實實地做點事情,並為社會公義吶喊的青年學者,真是少之又少。自二○一○年起,哈佛大學東方語言與文明系何曉清博士在哈佛開設「六四」課程,並連續兩年同修課的學生一起組織「天安門運動歷史與記憶」研討會。她的堅持和勇氣,取得收穫,今年再次獲得哈佛大學的傑出教學獎。在此,本刊約請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教授郭建以對談的方式請何博士介紹幫助學生組織研討會的經歷和經驗。

  還原一段被抹殺的歷史

  郭:曉清,我知道你去年秋季教兩門「六四」課程遇到種種困難挑戰。看到Arthur Waldron教授評論說今年你學生組織的「六四」研討會代表了「哈佛的最佳狀態」(Harvard at its best),很替你高興。

  何:其實我一直跟學生說,我們只要盡力而為就好了。作為八九年後出生的新一代,他們組織這個會議本身就非常有意義。他們也明白:這個會議不只是關於他們自己的,還要去還原一段被抹殺的歷史,並且讓大家聽到那些被沉默的聲音。

  郭:我在會議議程上看到這次參與活動的資深學者不少。歷史學家Elliot有過「明星陣容」(all-star cast)這樣的評語。

  何:去年Elliot教授參加了我們的活動並致開幕辭,可惜今年他在外無法參加。今年是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柯偉林教授致的開幕辭。你也知道,哈佛平日的學生活動多不勝數,像我們這樣的本科生活動,一般教授都不會出席更不要說參與。來自賓州大學的Waldron教授也參與了主持小組討論。他上本科的時候是Richard Pipes教授的高徒,在哈佛拿的博士學位。那天我在會議上跟學生半開玩笑說:希望幾十年後他們當了教授也會像Waldron教授那樣專程飛回哈佛支持本科生的「六四」研討會。另外,普林斯頓大學余英時教授也為學生寫了賀詞。總而言之,大家對同學們探討「六四」真相的支持,盡在不言中。

  郭:這些學者在會議上發言了嗎?

  何:發言的主要是學生──宣讀他們的期末論文。另外柯偉林教授致開幕詞和麥克法誇爾教授致閉幕詞,其他主持會議的學者在台上也有與學生互動。那天現場有一種莫名的磁場,把所有參與者都吸住,去年我也有類似的感覺。其實我對學生的每一篇論文都很熟悉,按理說不應該太觸動情感,不過大概因為他們在台上非常投入,好幾回我還是淚眼朦朧,特別是Szonyi教授在主持第一場討論前與大家分享他八九年經歷的時候。他平日嚴肅嚴謹,沒有想到他會說那些話,又說得那麼動情。他說如同上一輩人都能記得聽到肯尼迪被害的消息的時候自己在哪裡,我們這一代以研究和教授中國問題為生的人,都記得「六四」發生的時候我們在哪裡──那是一次心靈重創(trauma),對我們的人生和學術都影響深遠。

  是事實之爭,更是價值之爭

  郭:我記得在會議前一個月你很緊張地跟學生一起修改論文,看來他們沒有讓人失望。

 何:我們的確花了很多時間修改論文──有些改了七八稿,少的也是三四稿。同學們都了解:因為政府的刻意抹殺,這段歷史有很多的爭議。因此,我們要嚴謹。今年查看天安門資料集的同學比去年多,也有同學通過挖掘其他史料來說明問題。例如,因為有爭議說天安門廣場沒有打死一個人因此沒有「天安門屠殺」,一位同學就翻譯和分析丁子霖老師的《尋訪六四死難者名單》裡面關於一名在天安門旗桿下被殺害的遇難者的那一章。她覺得應該讓歷史事實說話。當然,我們在課堂上也討論到用天安門廣場的死難人數來否定「天安門屠殺」是不夠充分的,因為正如「八九天安門運動」不只是指發生在天安門廣場,而是一場覆蓋全國各大城市的運動。同樣,「天安門屠殺」並不只是指發生在天安門廣場上的屠殺,還包括發生在北京街頭的屠殺。我們常用的兩張地圖:一張是死難者遇難地點的地圖,另外一張是死難者屍體發現地點的地圖,都很能說明問題。

 不過,我在教學過程中明顯感到對「六四」的爭論不只是事實之爭,更重要的是價值之爭。前者相對來說比較直截了當,面對那麼多證物證人,事實是掩蓋不了的。但是,因為後八九政權為軍事鎮壓的正當性的種種辯護,讓很多新一代年輕人認同歪理而失去常識,那種為了經濟發展可以犧牲人的生命的價值在大部分美國長大的孩子眼裡是不可思議的,但對於很多來自國內的學生來說卻是理所當然的。因此今年有不少同學引用關於「愛國主義教育」運動的文章來分析為什麼中國年輕一代就算知道歷史真相後還會對事件有不同的解讀。另外今年用中國政府材料的同學比去年多──以其之矛攻其之盾。最近變得熱起來的關於陳希同講話的材料,同學們都不陌生。有一位同學的論文提到:「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了解中國的屈辱和災難,但原來這只局限於外國帶來的屈辱和災難,不包括三年饑荒,不包括反右,不包括文革,不包括「六四」。

  我們的世界缺失了什麼?

  郭:有沒有讓你特別難忘的論文?

  何:會議以關於天安門資料集的論文開始,以一位韓裔同學唱一首他為天安門母親而寫的歌《媽媽最明白》結束。第一位發言的同學是一位被美國父母收養的中國棄嬰,她說跟班上的華裔同學不一樣,雖然她在中國出生,但她對自己的身世一無所知──她出生幾個小時就被丟棄到醫院的凳子上,爸爸媽媽連一張紙條都沒有給她留下。她一直非常渴望知道到底那天晚上發生了什麼事情。因為這樣的原因,她特別能夠理解天安門母親,理解她們想知道六月三號晚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不同的是,這位同學說,她自己恐怕永遠都不會知道真相,但是,天安門母親是會知道真相的,在哈佛圖書館就有一箱箱的證物。她接著引用林培瑞教授寫的那篇經典的關於「六四」記憶的文章中的例子──多年前方勵之教授說「六四」的記憶會被抹殺,林培瑞不相信,結果卻是如方所說。誠如林培瑞所說的:多年前,我們這些不願忘記「六四」的人是大多數。如今,我們成了一小撮;可是問題並不在於我們的同行者減少而變得孤獨,更重要的是:這樣的一個事實說明我們的世界缺失了什麼?大概翻譯是這樣。那天好幾位同學引用林培瑞的不同文章。其實,對於同學們來說,像林培瑞這樣的學者不能進入中國,本身就很說明問題。

  郭:除了學生和老師,那天出席會議的有校外的人嗎?

  何:有,觀眾裡有好幾位都是八九年親歷其境的,例如有兩位美國的中學老師,八九年她們在北京經歷了一切,我每次有關於「六四」的討論,她們都會帶著家人同事朋友來。曾在諾貝爾和平獎上為劉曉波演奏《茉莉花》的音樂家張萬鈞也參加了整個會議。

  郭:很高興你的努力有了豐碩的成果。知道你今年再次獲得哈佛的傑出教學獎,我覺得很欣慰。對於這門課,你有什麼特別的心願嗎?

  何:我希望有一天我可以在中國的土地上安全地自由地教這門關於一九八九年的課。


何曉清 郭建,原载: 《動向》

中国国安部官员遭中情局策反激怒胡锦涛


美国之音记者 燕青

国际著名通讯社、总部设在英国的[路透社]6月15日(星期五)发自香港的一篇独家报道引用两位“直接了解此案”的消息来源的话说,今年早些时候被中国政府发现并逮捕的、涉嫌为美国中央情报局服务的一位中国国家安全部官员所提供的情报,使得中方在美国的情报网络大伤元气,此案让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勃然大怒。胡亲自过问此案,并下令予以严查。

*连续被识破*

路透社报道说,从去年开始,中方派到美国的不止一位情报人员,“连续”被识破,这让国安部不得不警觉。今年一月至三月间,遭美国中情局策反的国安人员,被中方逮捕。国安部内部调查发现,这名官员在被逮捕之前,已经为中情局提供情报多年。上述两个直接掌握此案情况的消息来源说,这一案件是过去20年来,中方在情报领域所遭遇到的一大损失。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美方成功策反的情报人员被中方发现并遭逮捕,不可不说同时也是美情报界的一个重大损失。

*陆忠伟‘没有变色’*

上述消息来源说,被中情局策反的国安部官员的具体姓名至今还没有公开,但有新闻报道说,他是副部长陆忠伟手下的,他给美方传递的情报涵盖“政治、经济、以及战略领域。”不过,在胡锦涛下令对此案撤查之后,陆忠伟并没被视作为美方卖命,而只是被认为是用人不当,在雇佣的过程中,没有作周密的调查。消息来源之一说,“他没有变色。”

*CICUR遭调查*

不过,据说,陆忠伟不久就将从现任官职上退下来。今年59岁的陆忠伟是上海人,按照中国的退休机制,本来也快要退了。陆忠伟之前任职的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目前也在中方调查的视线之中,院里的人员最近一段时间内,和外国人的接触、以及出国开会,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多事之秋*

路透社的报道说,陆忠伟之所以没有受到处分,或许也和中方在此“多事之秋,”不愿向外界展示又一件无论是从政治还是外交意义来说,对现政权都是不光采的事。报道援引消息来源的话说:“中央政府不愿在这个政治敏感的年头给自己制造麻烦。”


众所周知,中国政府将于今年晚些时候进行体制内的政权交替,起码是这样计划的。

*俞强声与金无怠*

已知的美方上一次成功策反的中共内部高级官员,要算是1985年、时任国安部官员的俞强声。俞强声告知美方,一个名叫金无怠的美籍华人是长期打入CIA的一名中共特务。

金无怠被美方逮捕之后,后在狱中自杀。

金无怠过去的一位同事不久前表示,CIA的策谎仪等等也不是开玩笑的,但是金无怠居然每次都通过,不得不让人叹息。

*享受员工遗孀待遇*

另外,这位同事还表示,金无怠的遗孀在他去世以后,向中情局索取CIA员工遗孀的一些待遇,而中情局都一一满足。

*中情局:失败其外、成功其内?*


金德芳教授

针对CIA最近这次成功策反案件,迈阿密大学政治系教授、中国问题专家金德芳对[美国之音]表示:这一案件的细节,外界目前还知之有限,“但是,大多数美国人都将会很高兴得知,美国政府还是在为国家安全作出一定的努力,因为大家常常担心,政府在这方面不总是在尽责。另一方面,CIA一直说,外界只是知道他们的失败,对他们的成功一无所知,这一次,CIA可以以此作为依据,说‘你看,我们确实是在做事,并且也是有成效的’。”

*考克斯报告*

金德芳教授还补充说,自从199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考克斯报告”之后,美国民众对来自中国大陆的间谍行动,开始予以较大的关注,而最近看似来自中国大陆的一系列网路袭击,更是加深了美国人的担忧。

“考克斯报告”是由时任美国众议院资深议员的克里斯托夫·考克斯牵头、由众多议员参与成立、针对美中之间涉及美国国家安全、军事以及商业问题的一个专门委员会撰写的。

达赖喇嘛:外访引发中国威胁是惯例



利兹学生欢迎达赖喇嘛到访

达赖喇嘛回应中国威胁取消中国队到利兹习训的说法,指这是“例常”的事。

达赖喇嘛星期五(6月15日)展开为期八天的英国访问。

他在星期五早上抵达利兹。达赖喇嘛在当地举行的约克郡国际商业大会演讲前回应有关中国队退出利兹集训的说法时表示,中国这样的反应“经常发生,几乎是惯例。”

利兹是中国运动员在伦敦奥运前的集训地。有消息说中国官员曾要求利兹市政当局对主办者施加压力取消达赖喇嘛出席大会。

利兹市议会表示,商业大会并非官方主办的活动,利兹当局没有任何理由要求主办者放弃邀请达赖喇嘛。

达赖喇嘛5月中旬曾到英国接受邓普顿奖,并与正副首相卡梅伦、克莱格会晤。

中国随后取消了一系列高层互访和会晤,但没有明确说明这是卡梅伦会晤达赖喇嘛的结果。

BBC

美国宣布暂不遣返部分年轻非法移民


拉美裔社区认为相比之下,奥巴马比较能够给予他们“美国梦成真”的机会。

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美国将暂时不遣返儿时来到美国、合乎数项要求的非法移民。

在野的共和党则指责,这是变相的特赦非法移民,而且会吸引大批不法分子以伪造文件留在美国。

奥巴马宣布的措施,并不给予这些非法移民成为美国公民的权利,但是合格者可以申请并获发工作许可证,并合法居留。

新的规定,允许16岁以前非法入境或是签证过期、现年30岁以下、曾经在美军服役的退役军人、或是在美国高中毕业、目前正在美国大学就读的学生都可以提出申请。

但是申请人必须证明在美国连续居住5年以上、没有犯罪前科或者被判刑的纪录。

在宣布此一措施时,奥巴马说,这次宣布的措施并不是“一劳永逸解决问题的办法”,他说“但是这给了有才能、肯上进、又爱国的年轻人某些程度的舒缓和希望”。

奥巴马说,采取此一措施,将可以更加妥善地集中利用资源,而且“遣返有才能的人是没有道理的”。

在白宫作出宣布的演讲当中,奥巴马还强调这不是特赦非法移民,回应来自共和党的批评。

共和党的多名重量级人物指责奥巴马的措施是为特赦非法移民“开大门”,并指责奥巴马以发布行政命令的方式绕过国会是“滥权”。

根据美国移民部门的统计,受到新政策影响的人数大约是80万人,其中绝大多数是拉美裔。

虽然民意调查显示,寻求连任的奥巴马在拉美裔选民中的支持率远超过了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姆尼,但是美国移民单位最近加强遣返并打击非法移民的做法,令奥巴马和拉美裔社区的关系陷入紧张。

奥巴马上任初期曾经推动内容类似的“梦想法案”,但是在国会被共和党所挡下。

在11月6日美国总统大选投票日逐渐逼近的时候,奥巴马此举显然会被看成是讨好拉美裔选民、修补和拉美裔社区的关系。

BBC

青海藏人武警军营前自焚身亡


据通讯社报道,本周五,青海尖扎县一座武警军营附近,一名藏人自焚身亡。中国官方媒体及藏人流亡组织都已经证实了该消息。

总部设在印度的西藏人权民主中心称,一名藏人周五(6月15日)上午在尖扎县一座武警兵营前自焚。藏人流亡团体称,自焚藏人是一名大约50多岁、名叫丹真塔的牧民。而新华社也确认了一名藏人自焚的消息,并表示当地警方正在调查这起案件。

据悉,武警军官随后扑灭了丹真塔身上的火焰,并将其带走。最终,自焚者因全身大面积烧伤而不治身亡。遗体则被转送到远离县城的某处。

而在这之后,数百名藏人聚集在兵营前,要求武警方面归还丹真塔的遗体。数十名安全人员严密监视着这些聚集的藏人。

总部位于英国伦敦的自由西藏组织则称,丹真塔的遗体已经归还其家人,随后被送进了当地的寺庙。自由西藏组织负责人布利珍(Stephanie Brigden)说,这起自焚明确地表达了对中国统治的抵触态度,丹真塔的自焚地点恰恰展现了中国占领当局的血腥。

西藏人权民主中心则透露,丹真塔来自牧民家庭,数年前伴随着当地政府充满争议的定居计划,丹真塔一家迁入尖扎县,告别了帐篷,住进了固定的房屋。

自从2009年以来,累计已经有38名藏人自焚。就在今年,中共当局明显加强了藏区的安保力量。欧盟外交及安全政策高级代表阿什顿(Catherine Ashton)本周表示,欧盟对藏区局势的恶化深表担心,对当局的藏区牧民定居计划尤其感到忧虑。

而中国政府则一直指责达赖团体背后支持藏区抗议活动,谋求西藏独立。但是,达赖则已经多次公开反对藏人的自焚举动,并一再表示他谋求的是西藏在中国宪法框架内更大的自治权。

达赖喇嘛开始为期8天的英国之行

同样在本周五,达赖喇嘛开始了他为期8天的英国之行。按计划,他将访问曼彻斯特、利兹、爱丁堡及伦敦。本周六,达赖喇嘛将在曼城斯特参加一个青年集会,并向数以千计的听众发表演讲,宣扬和平理念,促进对话与交流。而在下周五(6月22日),达赖喇嘛则将在利兹出席一个国际商业公约会议,他的发言主题将是商业道德。

英国广播公司报道称,中国奥运代表团很可能将因此撤出设在利兹的训练营,以示抗议。按照原计划,7月初将有约220名中国代表团的运动员及教练进驻利兹的奥运村。而达赖则完全无视中国方面的这种抗议,他说,这是中国的惯常套路,他很高兴能来英国,他将在此行中宣扬宽容与谅解的理念。

就在一个月前,达赖喇嘛刚刚到访过伦敦,领取2012年度的邓普顿奖(Templeton Prize)。主办机构称这位西藏的精神领袖支持正统科学,研究情感的力量,为促进各宗教的和谐共存做出了贡献。达赖在领奖后表示,110万英镑奖金都将捐献给慈善机构。除此之外,达赖喇嘛还与英国首相会面,直接导致中国人大委员长取消了访问英国的行程。

综合报道:文山

责编:张筠青

德国之声

10大最有影響力海外華裔作家(1)


《明鏡》月刊編輯部

當華人在全球的科學、經濟界綻放光彩時,一批用中文以外語言創作的作家,也正發光發熱。他們或已取得當地主流文壇的重視,或正嶄露頭角、往文壇頂峰邁進,這批作家,正用文化及語言的力量擴大、深化和校正西方讀者的中國視野。

然而,由於並非以中文創作,其中許多人不為中文讀者所熟悉。《明鏡》月刊此次評選出10大有影響力的華裔作家,讓讀者深入瞭解這些人在海外的成就。由於優異作家眾多,本次評選將範圍縮小為近10多年來活躍於海外文壇上的華裔,這批使用第二語言寫作的作家,均需努力克服非母語寫作的困難,才能創造出一篇篇動人的小說。

因此,我們並不否定第一代英語作家黎錦揚、譚恩美、湯婷婷在改變西方主流對華人觀念上的成就,也肯定傳記或詩歌作家張戎、程抱一等人的成績,我們也知道在美國和日本土生土長的華裔作家任璧蓮、陳舜臣,以及6歲就移民的加拿大作家方曼俏有其重要性,但我們認為,唯有深刻體驗過兩種文化,並用大眾喜愛的小說形式創作的當代作家,更能在現在與未來發揮影響力。

本次評選出的10位作家中,大部分人於“文革”時代長大,作品均反映出中國近代政治運動在作者心中留下的印記;且所有評選出的男性作家均同時具詩人身份。


1. 李翊雲(Yiyun Li)(英語,美國)英語文壇最具潛力的新秀

許多華裔作家以英語寫作時,仍擺脫不掉中國人的筆觸,但李翊雲的文筆老練、用字遣辭可媲美在美國土生土長的作家,其寫作手法也相當美國化。李翊雲運筆沈穩、壓抑,帶領讀者進入一個震撼人心、感情飽滿的世界。其故事場景多為中國和美國,人物挖掘則非常深刻,以中國城市裡的小人物與華人故事為主,並在中西方之間找到共性,讓美國人讀來也能產生共鳴。

但李翊雲並非文學專業,她199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生物系,到美國愛荷華大學後學的也是免疫學,雖然父母勸她不要從事寫作,但她無法放棄對文學的喜愛,進入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坊。目前住在加州的李翊雲以短篇小說見長,其2005年出版的第一本英文短篇小說集《千年修得共枕眠》(A Thousand Years of Good Prayers),用同情與敏銳的角度,深刻又細微地描寫中國改革開放後一群小人物的困境與辛酸,透過對這些被歷史遺忘者——既有中國合法、非法移民,也有流亡美國的人士——的細緻描繪,李翊雲戲劇性地擴大了20世紀晚期中國政治劇變和全面社會變化的影響。

李翊雲的故事情節多有暴力風格,《千年修得共枕眠》讓李翊雲一舉成名,2009年她推出另一部小說《流浪者》(The Vagrants),用含蓄嚴肅的筆調、精準的觀察,描述毛澤東死後的1970年代晚期,為政治而背叛的人們;小說以一名女子即將被處死的反革命女子為開頭,帶出許多城鎮人性的殘酷故事。

李翊雲的許多小說都為西方讀者開啟一扇窗,得以瞭解那個他們不熟悉的世界,她的小說也往往超越民族與時空,讓讀者更加深入地反思人性。其作品經常在《紐約客》、《巴黎評論》出現,踏入文壇後,李翊雲獲獎連連,2007年被英國雜誌《格蘭塔》評為美國35歲以下最傑出青年小說家之一,2010年獲《紐約客》選為40歲以下最傑出青年小說家之一。《明鏡》認為李翊雲是英語文壇中最耀眼的新秀,將李翊雲選為10位最有影響力的海外華裔作家之首。


李翊雲(Ye Rin Mok攝,李翊雲提供明鏡)


2. 哈金(Ha Jin)(英語,美國)在美國文壇獲獎最多

1999年,哈金以長篇英文小說《等待》(Waiting)獲得美國第50屆國家圖書獎,為至今唯一獲此獎項的華人,令美國出版業與讀者更加重視以英語寫作的華裔作家。雖然高行健獲得文學界最高榮譽的諾貝爾文學獎,但高是以中文翻譯作品獲獎,而哈金則以英文小說榮獲美國國家級的肯定。《等待》將一名醫生的故事以充滿詩意的筆調寫出,淋漓盡致地表現人物內心衝突與當時的政治背景。

哈金語言簡練,創造一種新移民英語寫作風格,除國家圖書獎外,哈金也拿過海明威獎、福克納獎等各式獎項,被稱為“獲獎專業戶”。哈金短篇小說的一大特色,是大都講述小人物故事,反映“文化大革命”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1989年的民運為哈金人生的分水嶺,也是他決定以英語寫作的開端,《瘋狂》(The Crazed)便關注了“六四”人物;哈金也將歷史題材以小說形式展現,《戰廢品》(War Trash)講述朝鮮戰爭,《南京安魂曲》(Nanjing Requiem)描寫南京大屠殺;近年,哈金將注意力放到移民身上,以長篇小說《自由生活》(A Free Life)、短篇集《落地》(A Good Fall)為代表。

哈金的作品讓西方讀者重新認識中國,今日英語界提及華裔作家時,幾乎不會漏了哈金的名字,哈金的成就,為往後的華人作家開闢一條更寬廣的創作之路。


哈金(明鏡記者柯宇倩攝)


3. 戴思杰(Dai Sijie)(法語,法國)用電影技巧說故事

在美國,由於同名電影的成功,譚恩美的英語小說《喜福會》(Joy Luck Club)廣為人知,讓中國文化深入西方家庭;而在法國,戴思杰的法語小說《巴爾札克與小裁縫》(Balzac et la Petite Tailleuse chinoise)同樣憑藉電影的力量在全球大放異彩。曾是戛納電影節注目單元開幕電影、獲得美國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的《巴爾札克與小裁縫》,是戴思杰自編自導的。

1971年至1974年被下放到四川接受“再教育”的戴思杰,作品多有“文革”的影子,《巴爾札克與小裁縫》講述兩名遭下放的知青友誼和農村姑娘的浪漫愛情故事,《某夜,月未升……》(Par une nuit où la lune ne s'est pas levée)訴說文革中相戀的法國女子和中法混血男子追尋藝術、歷史和愛情的故事。戴思杰的《釋夢人》則是另一種風味,用詼諧、荒謬的情節講述中國精神分析師在中西文化間尋找“處女”的冒險之旅。

1984年戴思杰至法國留學,繼續在電影上深造,開始以法語寫作前拍過三部電影,因此讀戴思杰的小說,就像看電影,每一個章節就像一個電影場景,其優美、幽默的筆調與故事,屢獲法國文學獎評審和讀者的青睞,是高行健之外,最重要的旅法華裔作家。


戴思杰


4. 裘小龍(Qiu Xiaolong)(英語,美國)華人也能寫偵探小說

偵探小說在西方是個相當受歡迎的文學類別,除了裘小龍外,幾乎沒有華人作品成功打進這個市場,更別說以英語寫作。裘小龍的所創造的刑警隊長陳超,年輕帥氣、一口標準英語、喜愛吟詩朗誦,大大扭轉了西方讀者對中國人的印象。裘小龍的小說已悄然在西方偵探小說界紮下根,擁有一批忠實追隨者。

“文革”時因故避免了去農村插隊命運的裘小龍,因緣際會下開始學習英文,打下往後英語創作的基礎。他的第一部英文小說《紅英之死》(Death of a Red Heroine)以一種新鮮的中國偵探小說形式征服西方讀者,讓裘小龍成為首位獲獎世界推理小說大獎的華人,之後的《外灘花園》(A Loyal Character Dancer )、《石庫門驪歌》(When Red Is Black)、《雙城案》(A Case of Two Cities )等作品也相繼被翻成各國語言,廣受青睞。

來自上海的裘小龍,其小說不僅娛樂讀者,也將上海乃至全中國的文化、歷史,鮮活細緻地展現在給西方民眾的眼前。許多美國學校都將裘小龍的小說作為教材,裘小龍的作品是研究中國文化,特別是上海文化的一個窗口。


裘小龍


5. 高行健(Gao Xingjian)(法語,法國)諾貝爾文學獎唯一華人

“其作品的普遍價值,刻骨銘心的洞察力和語言的豐富機智,為中文小說和藝術戲劇開闢了新的道路。”這是2000年瑞典文學院讓高行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理由,也點出其作品的魅力所在;高行健用純粹、冷峻的筆調、抽象的氛圍、繁複的場景切換、句句到位的剖析,描繪出一幕幕人性衝突與大時代的變化。

高行健既是小說家,也是劇作家和導演,他主要以法文寫戲、導戲,用中文撰寫小說。在高行健的著作中,最受矚目的是《靈山》,以特殊的第一和第二人稱交互運用手法、類似散文的結構,敘述一段心靈朝聖的過程。《一個人的聖經》延續《靈山》的氣氛,真實描繪了“文革”的瘋狂以及對人性的影響。

高行健善於運用對話、獨白,將語言的力量發揮到極致,其小說不只影響世界各地的讀者,歐洲許多大學中文系也講授他的作品,高行健可說是學術界評價最高的雙語華裔作家。


高行健

北京認定推出大外宣“機不可失”


 《明鏡月刊》特約記者 楊時人


說起大外宣,焦利並不孤獨。當然這個戰略,也絕非是他這個級別的就能定下來的,他只不過是在實際操作中“跳得有些歡,蹦的有些高而已”。實際上,北京方面一直對西方媒體主導甚至一定意義上壟斷著世界話語權而感到不滿,尤其是在看到拉薩“3·14”騷亂、奧運聖火海外傳遞意外等等國際報道後,倍感窩囊和憤怒,為了強奪國際上的話語權,決定不惜揮金如土扶植各種外宣媒體,推動“大外宣計劃”。爲了不讓外界察覺有政府滲透的痕跡,後將此計劃戰略改為“外宣媒體本土化”。

所謂“外宣媒體本土化”,就是在外宣媒體對象國聘用當地的記者編輯,邀請有影響力的名流做嘉賓、譔稿,將外宣產品的巧妙的包裝成普通的、本地化的媒體產品,真真假假中,增強宣傳效果。這也是央視、新華社和其它外宣媒體共同奉行的新策略。

據中國外文局國際合作部官員劉東介紹,為了彌補外宣刊物主辦者遠離對象國、遠離讀者的缺陷,外宣刊物選題時,“將外國專家當作對象國的代表”與“第一讀者”,認為這些專家與預想的讀者是“在同一種文化氛圍下長大的”,“有他所代表的人群的性質”,知道“本國人對什麼話題感興趣,並采用本國人喜歡的方式與語言風格介紹”。

實際上,一些被解讀爲有利外宣的國際條件也譲北京認定時下推出大外宣“機不可失”,認定現在是國內媒體海外擴張的絕好時機——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發生以來,一些西方主流媒體為了降低成本,或被迫瘦身裁員減産,或停辦實體報紙、雜誌,甚至破産關門。現在大陸的外宣媒體出擊,無論是借殼,還是收購,還是招聘各語種的記者編輯上,都有明顯的便利。

中共的外宣工作其實已有50多年歷史。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外宣媒體曾一度衰落,至2003年以後,外宣又成為中共政府的工作重點,2008年以後外宣媒體開始海外大擴張。2009年年初,北京方面為了改善國際形象,爭奪國際話語權,啟動了國際公關戰略,計劃投入450億元人民幣,加強對海外的宣傳,包括中央電視台增加外語頻道,《環球時報》發行英文版,新華社推出英語電視新聞,打造中國版CNN等等。

揮金如土下,官方通訊社新華社也瘋狂向外擴張。海外目前有130多家分社,6000多名記者,每天生產7000多條新聞;《環球時報》英文版創刊,成為繼《中國日報》之後的第二份中國官辦英文報紙。有報道稱,早在2008年12月,《環球時報》英文版就開始在外國駐華記者群體中招聘主編、編輯與記者,數量是60名英語新聞記者和編輯、10名外籍專家以及5名管理人員。

一位參加過招聘的外籍記者被告知:“普通記者和編輯年薪都在10萬元以上,資深記者、編輯能得到30萬元人民幣的年薪,並且還提供一套住房。”更重要的是,《環球時報》英文版在起步時沒有經濟效益的壓力,第一年預計運營虧損2000萬元。
美中關係中心(Center on U.S.-China Relations)主任Orville Schell曾表示:“當我們的媒體王國正像喜馬拉雅的冰川一樣在融化,北京卻正在擴張。他們想儘可能地在世界上任何一個有信譽的新聞業標幟地搶佔一席,所以他們要到紐約,要到(時代廣場)這一標幟性的地點,這就是他們計劃的一部分。”(《明鏡月刊》第21期)


北京法院定下周就艾未未税案举行听证


北京一个法庭将在下周三就异见艺术家艾未未的税务案举行罕见的听证会。
艾未未要求北京的这个法庭推翻对其公司逃税的指控。

中国的法庭很少接受异见人士或他们的家属提出的法律控诉。

但艾未未表示,法庭接受上诉只是第一步。他还说,他的律师提出要求查看指控艾逃税的证据,但被拒绝。

BBC

纽约时报:中国官员声明已摧毁涉及美国士兵的枪支团伙


核心提示:中国官方于周二发表声明说他们拘押了23名嫌犯,摧毁了一个国际枪支非法交易团伙。该团伙涉嫌伙同一个美国士兵向中国走私枪支。
原文:Gun Ring Involving U.S. Soldier Is Broken Up, Chinese Officials Say
发表:2012年6月12日
作者:
本文由"译者"志愿者翻译并校对

【上海】 中国官方于周二发表声明说他们拘押了23名嫌犯,摧毁了一个国际枪支非法交易团伙。该团伙涉嫌伙同一个美国士兵向中国走私枪支。

公安部表示在此案件中缴获了100多支枪械、枪支配件和大约5万发子弹,现正与美国官方联合调查此案件。

这项声明发布之前几周,美国官员逮捕了29岁的Joseph Debose上士。Debose服役于北卡罗拉州的国民警卫队特种部队,现被控告非法贩运枪械。

据美国纽约东区检察官办公室称,上海海关官员在一件UPS的包裹里发现了藏在立体声音响中的伯莱塔9毫米半自动手枪以及其他枪支,从而破获了该走私团伙。

检察官说,在和美国UPS和国土安全局取得联系后,当局通过运单记录和皇后区一家UPS机构的监视录像追踪到了2个在纽约的中国籍公民。这两个人最终使得官方抓获了Debose上士,他当时正在北卡罗拉州进行枪支交易。

25岁的中国人林志福(音)和23岁的李立岚(音)于上月在纽约被指控非法出口枪支。林表示认罪,李否认控罪。控罪一旦成立,最高可获20年的监禁。

当局认为该集团已于2010年末开始走私枪支。在销往中国的武器中有半自动手枪、左轮手枪、来福枪、猎枪和军用攻击性武器。中国严禁私人持有枪支,几乎所有的武器都被当局持有。

据当局声明,其中一个在纽约的中国男人说Debose军士曾教过他们怎么抹去武器上的序列号。中国当局使用法医技术和显微镜修复了序列号。

纽约警方说Debose军士跟中国人的谈话中涉及到装运。就在挂电话不久,Debose便打给北卡罗拉州的当地警察局说一些枪支从他的车库被盗走。

当局说Debose于5月20日被拘捕,他当时正携带一把装满子弹的45口径手枪。周二未能联系到Debose军士的律师就此进行评论。

中国软实力的内忧外患——从孔子学院风波谈起


  2012年5月17日,美国助理副国务卿罗宾·雷诺签署了一份指令,称中国“孔子学院教师以教授和研究学者的身份到美国,但部分教师教授的对象却是小学和初中的学生,违反了J-1签证的有关规定。因此,这些签证持有人必须在6月底之前离开美国,若需返美,须重新申请正确的签证。”这份公告旋即引起了舆论的关注。

  官方媒体《人民日报》很快发表文章,批评“单方‘喊停’令人困惑”:“美国社会确实存在一些政治势力,一直对孔子学院横加指责,不断抹黑孔子学院的教学活动。”

  其他主流媒体也纷纷跟进,指责美国方面“发难”。与官方媒体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互联网上的舆论,市场化的媒体《新周刊》官方微博甚至这样评述:“此事‘激活’了公众对两年前孔子学院网站运营费3520万元一事的记忆”,这指的是媒体曾经质疑孔子学院网站经费明细却被叫停的经历。

  网上的知识分子还翻出海外华人学者余英时批评“孔子学院”是赚钱项目的文章,甚至连一些亲儒家的学人也开始公开表态,声明孔子学院与儒家文化无甚关系,只是汉语和中餐“培训班”。

  眼看着舆论正在发酵,美国方面迅速作出了妥协和调整。

  5月25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纽兰首次对上述指令造成的困扰表示歉意,她表示,5月17日的指令“很草率而且不完整”,对此表示歉意。纽兰重申,美方将尽力确保没有一人因签证问题不得不离开美国。

  这看起来像是一次技术故障而非中美关系的摩擦。除了个别人的政治过敏,从经济的角度来说,美国人倒是很乐意占占这些中方贴钱教育项目的便宜。


“孔子学院”经费疑云

  美国方面的“快速纠错”和“欣然接受”并未化解中国民间舆论对孔子学院的疑窦。这说起来有点吊诡,一方面是传统文化在中国大陆有复兴的势头,另一方面则是任何社会思潮一旦被钦定为官方认可的意识形态,民间又不信任且加以抵制。

  “孔子学院”由一个叫做“国家汉办”的机构所创办。根据官方网站的介绍,“国家汉办是中国教育部直属事业单位,致力于为世界各国提供汉语言文化的教学资源和服务”,这也确认“汉办”是个官方机构而非民间组织,由教育部直管。

  国家汉办的“业绩”斐然:2004年11月,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挂牌。不到10年间,孔子学院已在全世界104(另一说是106)个国家扎根,其发展势头之迅猛,人称“海外大跃进”。截至2011年8月底,各国已建立353所孔子学院和473个孔子课堂,共计826所,分布在104个国家(地区)。目前美国48个州已设立81所孔子学院和299个孔子课堂,其中更将学习汉语的桥梁搭建到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等一批一流名校。官方媒体新华网则将美国孔子学院及课堂的扩张称为“井喷式”发展。

  在遍地开花的大扩张背后,民间舆论持续质疑产业化的官方项目背后的利益链。早在2010年1月,便有媒体报道,财政部网站上公布的一则中直机构的中标公告引得网友一片哗然:“孔子学院网站运营花费3520万元”,媒体称为“天价网站”。这轮风波以国家汉办的简单回应不了了之,媒体的拷问没能持续下去。

  这只是冰山一角。舆论对办每一个孔子学院的启动资金、派驻教师的补贴、提供海外学生“中国之旅”的经费等等,都存在疑问,而官方资料则语焉不详,政务信息公开在中国也并没有真正制度化,因此,民间对官办机构会否成了“私肥”的不信任和疑云从未消散。

  从“天价网站”事件到如今的“签证风波”,让中国一些结构性问题也因此被摊开来看。

  一方面是国内教育投入的长期不足饱受诟病,早在1993年就承诺的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4%的目标,一再被延迟,迄今未实现;另一方面却是教育部名下的机构在海外大搞文化外宣,“花钱买吆喝”,这是中国民众真正关心的问题。

  海外华人学者薛涌曾经尖锐地批评:“当中国的孩子连三百元的年教育经费还拿不到时,纳税人的钱被挪到每年享受着将近七万人民币(一万美元)教育经费的美国人那里,补充人家的开支。最终的结果,是中国的教育每况愈下,中国将越来越没有文化。”


“软实力”靠“硬实力”打造?

  当然,会有人说,这是花钱打造中国的“软实力”,这笔钱省不得,不能与国内的教育经费类比。

  “软实力”(Soft Power )是20世纪90年代初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创的概念。按照他的观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展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呈现出来的“软实力”。“软实力”概念的提出,掀起了世界范围内“软实力”研究与应用的潮流,在中国的官方文件及国家领导人讲话中,也多次提及国家应“提升软实力”。

  的确,“软实力”概念具有普世价值,并非仅只西方适用。《论语》季氏篇夫子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所谓“文德”也可理解为“软实力”。

  应当承认,官方提及“文化软实力”的打造,与民间思潮在某种程度上有契合点。这与1989年以后启蒙思潮的衰落也有很大关系。

  90年代以来,源自西方语境的自由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一直面临着双重困境,一方面是官方意识形态对自由思潮的警惕,导致自由主义生存空间暧昧,另一方面,则是知识分子内部的分歧也在日益扩大,从自由主义又分化出文化上的保守主义,其对应的思潮正是儒家文化的复兴。

  与八、九十年代民间淳朴简单的改革愿望相去甚远的是,在当下,民间社会的不满已经不仅仅是对贪腐的嫉恨,更有20年权力与市场媾和的资本经济浪潮狂袭之后,酝酿起拜金主义产生的焦灼情绪:毒奶粉、地沟油、空气污染等等生存环境的恶化,让民间社会陷入了普遍的不安全感之中,有学者甚至形容这是一个“互害社会”。

  于是,既有新左派的兴起,指控市场经济罔顾公平;也有传统文化的复兴,将拯救当下社会溃败的形势寄望于儒家的道德教化功能。它们共同的不满,归咎于自由主义的“堕落效应”。

  了解了这一点,便不难理解大陆为何对台湾是否葆有中华传统文化之正宗那么感兴趣,对马英九的尊孔之礼那么热切。


两岸能否“软硬结合”?

  巧合的是,就在大陆“孔子学院”争议余波未了之际,6月6日,台湾首任“文化部长”龙应台指出,两岸的交流发动机若全是政治,将非常不可靠。拟未来在大陆设文化据点,推进“台湾书院”的发展。

  姑且不论龙应台的构想能否实现,龙提到了“软实力”和“硬实力”概念,她表示,台湾是软实力、大陆是硬实力,软实力包括创意源头、文化底蕴、开放社会公民素养、总体民众素质;硬实力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庞大的资金、相对之下权力集中的社会。

  作为作家的龙应台对大陆是比较了解的,这番评价也应当说是中肯的。

  以我对台湾有限的了解,至少应当承认,台湾创意文化产业的百花齐放远在大陆之上。从来没有一次旅行,像到台湾这般,如此不辞劳苦地带回了那么多文案资料,诸如公私部门合作制作的“文化护照”、画册、旅行指南等。而台湾错落于民间宅院之间的咖啡馆文化,更是令人流连忘返。

  这一切,在大陆有点难以想象,一是政府与民间文化的合作没有这么积极,二是追求大拆大建的城市规划思维,难以给民间宅院里的文化产业自由呼吸的空间。

  就是提出软实力概念的约瑟夫·奈也曾在纽约时报撰文指出,中国软实力还微弱的原因,便在于公民社会遭受限制,依赖于国家权力的奥运文化等大型项目的魅力攻势收效甚微。他指出:“软实力的增长不必是零和游戏。所有的国家都可以在发现另一个国家的魅力时有所得。但是如果中国要成功,就需要释放民间社会的才华。”

  约瑟夫的话不难理解,作为“文化官员”的龙应台的愿望也不难了解。正如我在品尝台北精致美食时会想到的,大陆餐馆那么多,却长得太相似,除了金碧辉煌还是金碧辉煌,若能以大陆的资金,引入台湾饮食文化的精致面,那的确是“软硬结合”的完美组合。

  而大陆所能输出的,也不应该仅是官方主办的“孔子学院”,如何以创意思维挖掘在地文化、民间文化,这是未来很值得期待也完全可能从台湾汲取经验的课题。

  彭晓芸,台湾《新新闻》第1319期,2012年6月14日




刘海影:中国根本改革才能化解风险




目 前,中国经济增速下滑的势态已很明显。除周期性因素之外,这种增速下滑也有长期性、结构性的因素。 过去10年的高速增长掩盖了很多问题,一旦高速度无法维持,社会不满与躁动将会大规模显露。此时,政府治理制度的改革路径需要提前设计,以维系社会、经济 的繁荣安定。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在中国特定国情情况下,如何改革政府治理结构,以达成执政党领导下的长治久安。
不 管是2003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还是前段时间热议的“改革顶层设计”,都反映出执政党寻求改善政府治理 结构的热切期望。的确,过去30年中国取得了显著成长,而在中国国力远超历史任何时期的同时,社会问题与经济问题却也积累到令人难以忍受的程度。改革之势 在必行已经成为执政党内外共识。但对于应该如何抉择未来道路,朝野上下却远谈不上达成一致。
许 多学者对目前中国治理机制做过透彻分析,称之为地方政府竞争制度、分权式威权政府等等。其特点是中央政府在人事权上集权,而地方政府则得到经济事务方面极 大程度的自治权。这一体制的首要问题,是地方政府缺乏法理与财政方面的约束。各地方政府为追逐GDP快速增长,逐渐走上威权主义道路,追求尽可能大地抽取 社会资源,不断扩张政府边界,谋求政府主导之下的巨量投资,以此拉动各项地方经济指标。
为 达目的,地方政府不惜逾越界限,各地因民众权利受到侵害而发生的群体事件呈逐年上升态势;民间经济权利得不到切实保护,中小企业经济活力与投资能力萎缩; 腐败层出不穷,范围和深度都不断恶化;债务负担快速上升,地方政府债务按照三年翻番的速度上升,政府总负债至2010年已经上升至占GDP的74%。温总 理数度痛陈:“经济发展不协调、不均衡、不可持续”,其根本原因正在于此。
可以 说,目前中国经济的主要问题,与地方政府权力不受约束息息相关;各项重要经济制度改革如要推进,也都以地方政府受到约束为前提条件。追求社会的长治久安, 以下三者缺一不可:提供一个国民经济可以健康成长的环境;维持弱势阶层的基本尊严与生存线;以一种可以被接受的方式处理国民之间,以及国民与政府之间的纷 争。在单一制体制中,如果政府雄踞于其他一切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体之上,其权力不受司法限制,则公民之间以及公民与政府之间的纷争一定难以得到公正处理,权 利必遭侵犯,长此以往,社会不满将如火山岩浆般累积。因此,强化对地方政府的法理约束具有根基性重要性。这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
单 靠中央政府自上而下的人事任命不足以有效约束地方政府。在当前中国语境中,首先应该考虑强化司法独立。基本思路是,在中央政府层面,坚持党对司法的最高领 导,最高法院服从中央政府领导;而在地方政府层面,分阶段、有步骤地确立独立于地方党委与地方政府的司法系统,各级法院在人事、财务等各个方面都只受上级 法院约束,日常司法运作则独立完成。检察院系统仍旧由地方党委与政府领导,但回归公诉人角色,在法院面前其司法地位与其他民事行为人平等。由于最高法院仍 旧服从党的领导,这一改革无损党的领导,而可以从司法角度增加对地方政府的约束。“率土之滨,莫非王土”,既然是在统一的中国,不论是从理论还是现实出 发,司法系统由中央政府直管,都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地方政府与其他任何社会组织或者公民个人一样,在法律意义上是平等实体,都必须接受同一个法律体系 的制裁与约束。唯此,方可真正落实“依法治国”——政府与公民都在法律的约束之下。
除 了法理之外,还应该从财政角度约束地方政府,让地方政府为自己的经济行为负责。首先需要考虑的一步,是重新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事权、财权。全球其他各 国,权力从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的转移是大趋势,反映了地方政府在处理地方事务的天然信息优势、激励机制优势。这一趋势与民主化趋势是合拍的。但在中国语境 中,中央政府管理的事务不是多了,而是少了。算进转移支付的影响,中央财政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例仅有15%左右,中央政府公务员占全体公务员6%左右, 都远低于世界各国平均状况。在财税体制改革中,政府创设了与国税、地税两套平行的征税体系,证明了中央政府直管地方机构的必要性。除了外交、国防之外,其 他一些职能也应该主要由中央政府承担,例如,跨流域大江大河治理、食品安全、跨地区经济纠纷、社会保险、统计、教育、货币政策、金融监管等等。
在 减小了地方政府职责范围之后,应考虑将地方债务展期予以分期分批的债券化,并规定政府借款来源遵循一定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如果地方政府债务以银行 贷款为主要形式,由于地方政府对地方金融机构的强大影响力,地方金融机构难以抗衡地方政府的融资要求。相反,如果地方政府债务主要是债券并允许债券在二级 市场上交易,则地方政府的财务透明度将被迫大为提高,其风险与价值可以透过二级市场不断的交易而得到动态评估,不负责任的地方政府将被迫付出融资成本不断 上升、融资空间不断缩水的代价。
为此,从法律层面,需要赋予地方政府发债权。鉴于地方政府负债巨大已是既成事实,承认此事实并不会减轻地方政府的责任,反而有利于让地方政府承担其债务责任。
进一步地,应该迫使借钱给地方政府的银行承担责任。在债务展期过程中无力归还的部分信贷,不应该由中央银行全额买单。只要在资本充足率等各方面做好监管工作,这一举措的潜在金融风险可以得到有效化解。
在 法理与财政层面强化了对地方政府的约束之后,还需要对地方政府治理结构本身进行改革,并遵循“决策问责化,执行绩效化,监督民间化,信息公开化”的四化原 则。在当前中国语境中,党政分离式改革已经没有实施可能,应以此为前提构建改革方案。佛山大部制改革中强化党政一体化,看似逆潮流而动,却有可能是探索决 策问责化的正确尝试。说到底,选举制国家中执政党也被授权组阁,并担当问责;在中国党政合一也可以理解为(永远的)执政党获授权组织政府并为任期政绩负 责。 地方政府执行层面、部门层面则可强化绩效化管理。
而更为重要的,恐怕是监督 的民间化;民间监督能够最有效地帮助中央政府监督地方政府。为此,需要适当放松民间社团管理,允许更多的社会组织合法存在;适当放松媒体管理尺度,允许媒 体自由发表意见;地方政府各部门都应公开绩效数据,当地官员升迁应予民间组织评议相关,而不是与GDP数据相关。例如,可以由民间自由经营的市场调查公司 收集居民对当政者满意度数据,作为政府绩效评估的重要根据。人大代表制度也应相应予以改革,以专职化、独立化为核心努力打造具备问政能力的人大代表。自然 的,前提是需要尽可能加大政府相关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
危机从来都是改革的动力,面对即将到来的经济减速,希望机会不会被浪费。
刘海影,《金融时报》中文网

鲍彤说如果今天当官也难保自己不贪污

赵紫阳前秘书鲍彤2008年摄于北京家中。
赵紫阳前秘书鲍彤2008年摄于北京家中。
网络
 

法广香港特约记者 郑汉良

前赵紫阳政治秘书鲍彤日前接受《纽约书评》作家伊恩强森的访问时表示,如果他在今天当官,他也难保他不会贪污。被形容眼睛部分失明 的鲍彤,在访问中又谈到了温家宝。强森原本想到鲍彤的家进行访问,但被当局拒绝,所以强森和鲍彤两个人在北京的麦当劳快餐店会面,尽管旁边也有国家便服人 员的监视。

强森问:目前的领导层将会届满,你在80年代就认识温家宝总理,他当时也为赵紫阳工作。你能说一下他的事情吗?
鲍彤说:温家宝头脑清醒,你说什么,他很快就知道你的意思。如果他上面有一个好的领导,他可以做很多好事。

强森问:你如何看今天的温家宝?
鲍彤说:他非常用功和勤奋,但他并没有完成他要做的事,我相信他自己也不会感到满意,不过他可以有所交代的说:我没有违背我的良心,我并不懒惰。我 不想过于对他苛刻,我自己又做了甚么?人家可以说,你没有贪污呀,我说,错了,如果我今天身在这个制度中,难保我也会贪污。你相信我吗?信我吧。

强森问鲍彤:目前这个制度为什么如此腐败,是否有太多的利益团体?
79岁的鲍彤说:不是。只是很多事情我们都管不到。如果你身在这个制度之中,他们会跟你说,你的儿子应该做个CEO吧,但如果你说你不要儿子当 CEO,他们会很奇怪的说,他为什么不要。如果你的儿子不想做CEO,那么我们大家的儿子都不能做。然后,他们就会把你从船上推下去,所以只要你在船上, 你就肯定贪污。人人都有别墅豪宅,他们也会给你一幢,一幢在北京、一幢在杭州、一幢在苏州,一幢在上海。你说你不要,为什么?甚至连省级领导都有别墅,你 能不要吗?完全合法,就拿去吧。我说我没有腐败,那是因为我是80年代的官员,那个时候很不一样,钱和特权都没有现在这么多。

鲍彤进一步指出80年代与现在的分别。他说,那个时候当官,老一辈非常重要,长征的老干部企图阻碍邓小平的经济改革,他们又极力主张武力镇压1989民主运动。现在怎么啦?老一辈还有没有人充当邓小平的角色?你认为像江泽民的前总书记幕后还有影响力吗?
他进一步说,现在已经没有像邓小平的领导,江泽民不是,江在革命中甚么也不是,他没有那种影响力。跟现在跟过去最大的分别,就是以前只有一个人说了算,先是毛泽东,然后是邓小平。

强森问:这样好不好?有人说,没有强人,所以中国过去10年都没有重大的经济改革。
鲍彤认为,总体上是好事。由一人说了算是很可怕的。你可以跟邓小平谈改革,但跟毛呢?他可以决定一切,但他却选了文化大革命和大跃进,至于邓小平嘛,就是六四。
鲍彤又说,现在的领导层比较多出现争持不下的局面,如果他们决定不了,甚么事都不会发生。在美国,如果你贪污你就得辞职,看看尼克森,他有了水门事 件,就要辞职。在中国会发生吗?不会的,为什么?因为他们都坐在一条船上,如果船翻了,个个都会摔下海里,我说的「个个」,就是有权有势的人。在中国,他 们相互帮忙,如果你有麻烦,我会帮你,如果我有麻烦,你也会帮我,只会出现一如薄熙来这种极端事故,才会有人被踢出政治局的。
鲍彤说,现在有9个政治局常委相互帮忙,这是政治制度,没有人会摇动那条船的。

达赖喇嘛今天再访英国,料将激怒中国


达赖喇嘛星期五(6月15日)开始将对英国展开为期八天的访问。

分析人士指出,预计这将进一步造成中国和英国关系的降温。

达赖喇嘛5月中旬曾访问英国接受邓普顿奖,并与英国首相卡梅伦以及副首相克莱格会晤。

中国随后取消了一系列高层互访和会晤。

虽然中国没有明确说明这是卡梅伦会晤达赖喇嘛的结果,但英国外交部却认为两者间存在必然联系。

BBC

青海省尖扎县发生藏人自焚抗议身亡


中国官方新华社报道,青海省尖扎县星期五(6月15)有一人自焚身亡。报道没有透露更多细节,但说当局正在调查死者的身份。

但是有藏人在推特社交网站上说自焚藏人是丹正塔。推特上的消息说,名为丹正塔的藏人在尖扎县武装部门前自焚抗议中国在西藏的统治。他自焚后被军警带走。

推特消息并没有说明自焚者是否死亡,但今天上午当地民众举行抗议要求归还丹正塔。

尖扎县位于青海省东南部,隶属黄南藏族自治州。全县总人口5万人,其中约70%是藏人。

2010年10月青海尖扎县上千藏人师生走上街头示威游行,抗议当局制定的汉语授课新政策。那次藏人“挺藏语”的示威行动和平进行,在现场的警察没有采取行动。
藏区备受关注

在过去一年当中在中国西南的藏族居住地区已经有约30名藏人自焚抗议北京在西藏地区的高压政策。

北京指责西藏流亡精神领袖达赖喇嘛背后煽动。达赖喇嘛反驳了北京的指责,说藏人自焚抗议行动的原因是中国在西藏地区实行压迫政策。

与此同时来自中国西南的四川省的报道说,四川省将派遣一千多官员、专业和技术人员去该省藏区担任临时职务促进地区发展。

四川省政府透露,该省16个城市的1,345名官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将在32个藏族聚居的县和地区任职两年。

与此同时,230名来自藏族自治州和彝族自治州的官员去四川其他地区工作一年。

BBC

中国“嫦娥”即将拜访“天宫”


“神舟九号”载人宇宙飞船的准备工作已经一切就绪。本次参加飞行任务的三名宇航员中,首次出现了一位女性。中国拥有雄心勃勃的航天计划,北京政府也乐于利用该领域的成功来渲染“民族自豪感”。

据中国媒体报道,6月15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宣布,经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神舟九号飞船定于6月16日18时37分发射,男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和女航天员刘洋组成飞行乘组,执行这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

千挑万选的女航天员

34岁的女航天员刘洋颇受关注。这位出生在河南的女军人原为中国空军的运输机飞行员,少校军衔,据悉能驾驶7种机型。2010年初,刘洋从15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接受空间飞行训练。在过去一段时间,她和另一位女航天员王亚平成为最后的候选人。

目前全球已经有56位女性航天员上过太空。其中美国46人,前苏联和俄罗斯3人,加拿大和日本各有2人,英、法、韩国各一人,中国尚为空缺。据媒体报道,中国选拔女航天员的条件非常严苛,甚至皮肤上的疤痕、龋齿和脚茧都不能有。

一切已经就绪

亚琛应用科技大学的航天技术专家达赫瓦尔德教授(Bernd Dachwald)则认为,女性在执行航天任务的时候与男性相比并不具备什么特别的劣势,因此也不应该采取特殊的选拔标准。他说:"美国人就经常把女航天员送上太空,他们的宇航员团队中,女性的人数与男性几乎相当。"

唯一需要特别注意的,就是女性生理周期造成的荷尔蒙变化。1997年曾跟随俄罗斯载人飞船上过太空的德国宇航员埃瓦德博士(Reinhold Ewald)指出,如果出现非正常的荷尔蒙水平波动而不予控制的话,可能会影响科学实验的操作。除此之外,他也不认为女性在体力等各方面会比男性差。

然而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女性航天员飞上太空则意味着女性解放和平等的又一大进步,真正体现了"妇女能顶半边天"的说法。

航天事业和民族自豪感

德国宇航员埃瓦德指出,中国此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技术水平与当今世界水平相当,但是更接近于俄罗斯风格。他说:"一些基本的元素,包括发射、安全太空飞行、太空中对接,甚至在过去进行的短暂离开飞船踏上宇宙空间,这些都让我们想起俄罗斯人执行航天任务的方式,而不是美国式风格。"

2003年10月15日,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杨利伟作为中国航天第一人也被塑造成为民族英雄的形象。航天事业的进步和发展也成为北京政府用来渲染"爱国主义"情绪的形象工程。

鲜花与掌声

曾经与中国航天领域的同事进行过交流的德国宇航员埃瓦德认为,中国发展载人航天技术体现了这个在经济领域被称为"新兴工业国家"的东方大国在航天领域也跻身世界领先地位的欲望。埃瓦德介绍,全世界的航天员有一个组织,大多数上过太空的宇航员都是成员,其中也包括中国人:"我们热诚地张开双臂接纳中国同事们加入我们的行列,他们得到了完全平等的对待,我们互相交换信息,在一起聊天。"

亚琛应用科技大学的达赫瓦尔德教授认为,对于中国来说,发展载人航天技术还有一个战略上的意义:"假如可以对世界展示,中国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的话,那么其他一些可能和载人航天并没有什么关系的中国技术和产品也可以在世界市场上找到更多的买家。"

虽然起步较晚,但中国的航天事业却是雄心勃勃:到2020年,中国要建成自己的载人宇宙空间站。

作者:雨涵

责编:叶宣

德国之声

国安部“间谍门”事件危及中国在美间谍安全


2012年对于中美关系来说可谓是敏感的一年。现在又爆出中国国安部副部长助理涉嫌向美国提供重要情报一事。对此,中美两方的态度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路透社6月15日援引消息人士报道称,一名中国国家安全官员受到从事间谍活动的指控,已经被正式逮捕。而这也激怒了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此举也将危害在中国为美国政府提供信息的间谍群。

路透社援引两名直接知情人士称,就在中国国家安全部门逮捕了自己的一名向美国提供情报的官员后,胡锦涛亲自介入,安排专项组展开调查。这两位知情人士还透露,涉嫌官员是一位副部长的助理,已经于今年1月至3月期间被捕。中国安全部因去年有多名驻美情报人员一度陷入危险而提高了警惕。

北京华盛顿集体收声

路透社报道显示,经过调查,中国国安部门发现这位官员与美国中央情报局"合作"已有数年之久,向其泄漏了中国在海外间谍网的信息。消息人士称,这是中国二十年来最严重的间谍门。他们的表态显示,中国安全部门的这一漏洞已经对其海外的间谍活动造成损害。路透社于6月1日首次就此发表报道,北京和华盛顿方面目前为止对此默不作声。

这位助手的真实身份至今尚没有被透露,据悉他曾是安全部副部长陆忠伟的助手。消息人士拒绝透露这位助手都向美国提供了哪些信息,也不愿意说明这对中国的情报人员会带来怎样的威胁。但他们表示整个事件"涉及政治、经济和战略情报。"

知情人士补充说,尽管出现了这样的安全漏洞,陆忠伟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正式处罚,并证实胡锦涛主席下令展开的调查工作已经排除了陆忠伟也为美国人做事的可能。不过北京政府还是认为陆忠伟在聘用助手之前没有彻底了解其背景。当局停止了对这位副部长的纪律检查,希望尽快息事宁人。因为今年中美在政治以及外交上的尴尬事件已经够多。

一位知情人士称:"陆忠伟的问题是在用人之前没有充分调查。但中央政府不希望在这一政治敏感的年度制造更多的麻烦。"中国执政层将迎来十年一次的换届,希望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政权更迭这一通常是编排好的过程已经受到了薄熙来事件以及其妻涉嫌谋杀的影响。

Ein Ohr aus Gibs kommt aus der Wand. Symbolbild für das Thema lauschen, spionieren. Fotolia, 2011

间谍战:墙外有耳,防不胜防

陆忠伟退休在即

中国外交部拒绝对此事发表评论。国家安全部是中国最不透明的政府机构之一,没有公共网站或发言人。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也拒绝对此案发表评论,只是说两国仍然在许多领域开展合作。

另一名知情人士表示,现年59岁的陆忠伟反正也将要退休,指出没有人怀疑这位副部长为美国人做事。他说,陆忠伟"没有变色。"

陆忠伟是上海人,曾主管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据两位对这家智囊机构比较了解的研究者指出,该所最近减少了和国外研究人员的接触并降低了在境外出席会议活动的频率。而该所的后台正是中国国家安全部。知情人士补充说,陆忠伟能说一口流利的日语,是中日21世纪委员会委员。

此事件是继1985年中国情报官员俞强生出逃美国后,最严重的一次间谍丑闻。他的出逃导致当时正被关押的一位美国中情局分析家于1986年在美国狱中自杀,这发生在他被宣判的几天前,普遍认为他会被判处无期徒刑。

来源:路透社        综合报道: 任琛

责编:叶宣

德国之声

德國的避風港地位下降,資金逃離


隨著西班牙尋求歐盟紓困,成為歐元區第四個求援的國家,引發市場投資人憂心歐元區最大經濟體-德國恐被迫收拾殘局,德國的資金避風港地位漸式微,資金逃離。

法蘭克福信託(Frankfurt Trust)固定收益部門主管阿倫斯(Ralf Ahrens)向彭博社表示,「倘若歐元區要繼續走下去,那麼在某個時間點將出現財政聯盟,並共同承擔債務包袱,而讓市場對於德國的信用有更深切的看法。」

管理全球最大債券基金的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逐漸撤離德國國債市場,卻是令投資人不安的警訊。

德國「明鏡」雜誌13日報導,歐債危機已從希臘蔓延到西班牙,義大利可能很快也會淪陷。德國雖然經濟體質強健,但對歐元區盟國有龐大的援助責任與承諾,肩負的風險不斷累增。有鑑於此,PIMCO持有的德國公債部位已減至最少。

在西班牙9日尋求歐盟金援國內銀行高達1000億歐元(1250億美元)後,德國十年期公債和美國同天期公債殖利率差縮減至三個多月來最低水準。

信用違約交換(CDS)交易員也買進避免德國公債損失的保險,相較於同類美債合約,德國公債避險成本攀抵1月以來最高水準。

PIMCO是德國安聯集團(Allianz)的子公司,德國「經濟周刊」引述PIMCO德國事業部負責人波索姆渥特的話說:「風險的累增減損了德國國債的品質」。

德國國債利潤微薄,甚至已沒有利息,但並不是PIMCO撤資最主要的原因,歐元危機帶來的風險才是決定關鍵。波索姆渥特說:「我們最關注的是國債的償付潛力,獲利還在其次。必要的話,即使虧錢也會投資。」

但如果希臘或葡萄牙無法償還紓困基金的債務,德國的赤字將直線上升,本身的償付能力自然跟著折損。

「經濟周刊」指出,PIMCO撤離德國令人吃驚,因為目前為止德國仍被視為全球的避風港;這家全球頂尖投資機構的抽離,對歐盟領袖無疑是強烈的警訊。

全球最大債券基金公司Pacific Investment Management Co.歐洲投資組合管理部門主管鮑爾斯(Andrew Balls)表示,「我們不想承受過多的德國利率風險。」「避險資金大批外逃至德國公債。歐元區情勢如好轉,這種溢價將不再,德國公債殖利率勢必攀升。情勢如惡化,資金可能全逃離歐元區。我們傾向比較沒那麼糟的資產,如英國公債和美國國庫券。

世界新聞網 編譯中心綜合14日電

傅高義:習近平更聽民意 打貪更大膽


中共即將展開18大權力換班,哈佛大學名譽教授傅高義(Ezra F. Vogel)指出,習近平深受父親習仲勛影響,將力行改革開放政策;從各種訊息研判,習近平是容易聽進建言也能聽到民意的領導人,他希望習近平能在中共政治體制上有所突破。

傅高義表示,很多跡象都顯示,習近平將採取更大膽與前進的思維治理中國,特別在打擊貪腐的做法上。與西方國家不同,中共在權力換班前總是靜悄悄,要觀察的是,習近平坐穩位子後,會拿出什麼新的做法。

他認為,日前發生震撼中共政局的「薄熙來事件」,正好是中共全面打擊貪腐、大力整飭官箴的好機會,特別是在18大舉行前,能給人民煥然一新的感覺。整頓貪官污吏難免會引起衝突或矛盾,但這對中共長期統治大陸來說,卻有相當的好處。

如何展望中共新領導班子的表現?傅高義引用鄧小平「韜光養晦,有所作為」戰略思維,認為也適合現在與未來領導人參考,繼續貫徹以和諧方式處理與各國的關係,換取時間,累積實力。

傅高義舉例說,如果鄧小平還在世並掌權,在南海問題上就不會直言提出軍事威脅,不會讓所謂的「愛國主義」成為主流,會更重視外交斡旋與協商。另外,中國也會更大力度地參與國際活動與國際組織,如關心全球暖化議題的環保組織。

傳高義的新書能否在大陸出版也引人關切,傅高義說,現在已有大陸出版社願意出版,但要求先刪改部分敏感內容。一是有關「六四事件」,大陸方面擔心民眾看完後會上街鬧事;二是對毛澤東的看法,書中有些字眼比較尖銳。

他說,書中對毛澤東在1955年的作為有很多直接的批判,包括大躍進、反右運動與人民公社;大陸出版社的態度顯示,大陸已經把毛澤東神格化,不容許直言批判。

傅高義還說,儘管在大陸出版的版本會有刪減,但他相信,只要書能順利出版,好處還是大於壞處,至少讓更多知識分子理解外國人怎麼看中國。

世界新聞網 記者羅印冲台北14日電

纪录艾未未及互联网两片参展,中方要求撤影遭拒无功而返


《艾未未:道歉你妹》(Ai Weiwei: Never Sorry)及介绍中国互联网封锁监控的两部记录片,在英国谢菲尔德纪录电影节遭到中国官方抵制要求撤影,但被主办方拒绝,结果中国代表团自己就退出此次电影节,以表示抗议。


一部关于艾未未的纪录片《艾未未:道歉你妹》(Ai Weiwei: Never Sorry)和另一部介绍中国互联网封锁监控的记录片《High tech low life》将在英国谢菲尔德纪录电影节公映,不料这触及了中国当局的敏感神经,中国代表团作为参展方向主办方提出异议,要求撤下这两部电影,但并未得到主办方的同意,随即中国代表团就退出此次电影节,以表示抵制。

艾未未周四就此向本台表示:“我觉得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总说自己有多少年历史,有多少的经济增长,文化是他们拿不出手的,几十年来他们在文化上是一败涂地,国策说要提高文化软实力,投资是很大的,他们也试图在国际大型文化中亮相,但是这个体制由于是落后到跟清政府差不多,所以经常想抵制其他国家的文化运作,一个电影节中却想去限制别人,这完全是由他人独立决定的,全世界是没有任何人能去干涉的。”

《艾未未:道歉你妹》是由美国青年女导演Alison Klayman跟踪拍摄艾未未两年时间的纪录片,曾获得了圣丹斯国际电影节纪录片评委特别奖。

此片导演认为,艾未未是具有魅力的一个人,她跟随艾未未走遍了多个国家,记录了艾未未多次的展览,也见证了他在5.12地震调查中被公安人员殴打,采访包括他的家人朋友,同事等等,见证了艾未未两年的历程。

而另外一部纪录片《High tech low life》》讲述了中国当局长期封锁互联网的行为导致信息不通。

对于这两部纪录片遭到中国有关方面的抵制,一位研究中国问题但不便透漏姓名的学者告诉本台记者:我觉得中国政府花了那么多钱在探索软实力,又在国际事务上做出没道理的事情,我感到惊奇。

艾未未税案发生至今已一年多,上个月,艾未未所任职的发课公司针对北京地税局在行政复议过程中,不举行听证,在阅卷完第二天马上宣布复议结果,剥夺发课公司申辩权等做出指控,而北京西城区法院立案庭收下起诉材料,但案件至今尚未开庭。

发课公司会计师杜延林告诉本台记者:提交了诉状,法院也给予受理了,但是开庭时间没有通知。

杜延林表示,5月7日有关方面已立案,希望此案能尽早开庭。

RFA 心语

余英时:余杰著《刘晓波传》序


余杰写刘晓波的传记,真可以说是天作之合:一方面刘晓波不可能找到比余杰更出色当行的作传人;另一方面,余杰也不可能找到比刘晓波更能使他全心投入的写传对象。关於这一点,后文还会作进一层的解释,暂止於此。现在让我对这部传记作一高度概括性的介绍,以为读者理解之一助。

我认为本书有三个最值得注意的特色:

第一,本书并非孤立地呈现刘晓波个人的生活和思想,而是将它置於整个历史变动的大脉络之中。正因为如此,他的精神成长和发展才段落分明地展示了出来。从十一岁到二十一岁(一九六六——一九七六)是他在精神上启蒙和奠基的阶段,但恰好处於「文革」时期。「文革」虽是中国人的普遍灾难,却意外成为刘晓波的一种福祉,使他在一段时间之内自由自在,不受任何精神上的束缚。这一点点自由的幼苗不断在他心灵中茁壮,终於成为今天我们所认识的刘晓波。难怪他后来要说:「我非常感谢『文化大革命』。」

从一九七七到一九八九年则是刘晓波生命史上第二个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他一方面完成了中国文学的专业研究,取得了博士学位(一九八八年),另一方面他的自由精神已沛然莫之能御,自八十年代初开始,便冲出了文学专业的领域,而驰骋在思想和文化这一更广阔的世界中。但是我们同时也必须记住:这一段时期,由於胡耀邦、赵紫阳两人主持党和政,思想、文化界出现了一个短暂的较为宽松的局面。本书在叙事过程中便隐隐约约地将这一独特的历史背景透露了出来。例如提到刘晓波在一九八八年应邀赴挪威讲学,作者写道:

那时「反自由化」运动经赵紫阳的抵制逐渐淡化,北师大的「小气候」相对宽松,他得以顺利出国讲学。(本书第三章第一节)

从一九八九年天安门运动到二零一零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则是晓波生命史上的第三阶段,本书叙事主要集焦於此。全书共十章,自第三章以下都是属於第三阶段,因此记录十分详尽。在这八章的长篇叙述中,晓波个人在这二十年中的一切遭遇更是和历史脉络紧密相连的。所以近二十年来中国的政治、社会动态也随着晓波的一言一行清晰地呈现了出来。

自一九八九年以来,由於东欧和前苏联先后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亡党」的恐惧成为中共一党专政的主旋律。我们只要稍稍回顾一下中共在过去二十年中怎样时轻时重地惩罚晓波,这一点便显露无遗了。无论是短期监禁、在家软禁、或「劳动教养」,都和他的言行对於政权所构成的威胁一一相应。换句话说,对政权的威胁越大,惩罚也越重。毫无疑问,晓波在二零零八年底所推出的《零八宪章》构成了对「一党专政」的最大威胁,因为这可能引发稍后在中东进行得如火如荼的「茉莉花革命」。明乎此,则晓波为什么在《宪章》发表前夕(二零零八年十二月八日)被秘密拘禁,并在一年之后(二零零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以「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判刑十一年,便完全可以理解了。

第二,本书记述晓波的思想和价值观念,相当详尽,我们稍加推导,便能看到他的心灵发展的整体过程。这是本书一个很重要的贡献。前面提到晓波精神进程的三个阶段,现在我要进一步指出:这三个阶段是一种内在理路的展开,由低而高,逐层拓广。他在第一阶段所获得高度自由为他在第二、第三阶段的思想发展提供了基本动力。

徐友渔曾以「思想彻底」作为晓波的主要「特徵」(见第二章第二节所引),我完全同意。但是我要下一转语,这一特色正是他的自由精神的呈露。他的少年和青年时期是在「停课闹革命」、「上山下乡」中渡过的,所以他没有受到长期而有系统的意识形态的束缚,而且很早便形成了向权威挑战的心态。此外他和同时少年一辈相比,还有一个很独特的人生经验,即一九六九——一九七三这几年,他随父亲到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插队。在这个草原、荒漠与森林的广阔边境,他可能有机会和当地农民、牧民摔跤、喝酒,打成一片。(见第一章第三节)。也许由於这一背景,他的思想和写作之中往往贯注着一股浪漫奔放的精神,和他所体现与向往的自由相得益彰。自由加上浪漫奔放便造成了晓波的「思想彻底」。

晓波思想的「彻底性」表现在很多方面,这里姑且举一二事例为证。首先,从消极方面说,他对於共产党的否定是彻底的,从意识形态到统治都持完全反对的态度。以意识形态而论,他对八十年代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启蒙者提出锋锐的批判,并不是抹煞他们的重大贡献,而是因为他们在思想突破方面不够彻底,「本身还拖着一条长长的旧意识形态的尾巴」。(见第二章第二节)再就现实政治来说,一九八八年他在香港便公开发表了《混世魔王毛泽东》的评论,这更是彻底拒斥中共政权的一种明确表示。

其次,再从积极方面看,晓波对於普世价值的追求也同样地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前面曾指出,晓波在思想成长最初阶段已完全认同自由的价值。但在第二、第三两个阶段中,他则不断地致力於自由的深化和扩张。从他最早(一九八四年)发表的《论艺术直觉》和《论庄子》两文来看,他是在文学和艺术的领域中寻求自由。这正是为什么他特别注意到庄子的缘由。因为,一方面,《庄子》这部书恰好体现了最纯净的自由精神。自严复至萧公权,凡是深入西方思想的现代学人,都对《庄子》有这样的理解,如《逍遥游》可以看作是自由的至境,而《在宥》则是「最彻底之自由思想」。另一方面,如所周知,《庄子》也是中国艺术精神的一个最重要的源头。但是晓波很快地便将自由推向文化和思想的广大世界,一九八六年轰动一时的《危机!新时期文学面临危机》即其明证。不但如此,他在字面上斥责的虽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专制制度,但事实上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剑锋遥指「党天下」的统治。这可以说,在扩充的过程中已将自由深化了。

一九八八年晓波完成了博士论文的撰写,这也是对自由进行深化的一大努力。他的论文题目是《审美与人的自由》,其中一个核心观点便是「因审美得自由」。(见第二章第三节《从审美走向自由》)当时美学讨论很热烈,而康德哲学也相当流行;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晓波所选择的论题可以说是顺理成章的。但是他特别强调「美」与「自由」之间的关系,显然由於受到了康德的启发。康德在他的第二《批判》(即《The Critique of Judgment》,中译《判断力批判》)中对这一问题有深入的论断:我们对於纯粹的「美」的判断必须超出一切利害(即:「disinterested」)之上,也不能在「美」的对象(如自然界的花)之外,赋予它以任何外在的目的。康德称这样一种精神状态是「自由的」(「free」)。换句话说,人只有处在这样一种「自由」状态之下才能成就美感的判断。(他称此为「自由的美」,「free beauty」)。这里毋须追究晓波和康德之间的异同,但晓波论文的主旨是要使我们对於自由的理解深入到哲学的层次,则是十分明显的。所以,《审美与人的自由》这部专论必须看作是晓波在深化自由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绩。但晓波关於自由的最后、同时也是最圆熟的理解,则见於《零八宪章》。《宪章》第二节《我们的基本理念》劈头便说:

自由:自由是普世价值的核心之所在。言论、出版、信仰、集会、结社、迁徙、罢工和游行示威等权利都是自由的具体体现。自由不昌,则无现代文明可言。

《宪章》当然代表着所有起草人和签署人的共同理念,并不是晓波一人之见。然而,由於晓波是两位主要起草人之一,我深信「自由是普世价值的核心之所在」这一特别提法也同时折射出他个人长期探索自由真谛的终极体悟。

最后,我要指出本书的第三个特色:晓波的精神品格的成长历程在叙事中逐步呈现了出来。余杰写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而不是什么「横空出世」的「天纵之圣」。因此他并不讳言晓波早年所遭受的种种批评,如廖亦武说他「好斗」、「霸道」等等。而且余杰也指出:「年轻的刘晓波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也知道如何制造话题,吸引眼球。」(均见第二章第二节)但是通读全书,最使我感动的则是晓波的精神境界随着他的苦难经历而一层一层地向上攀升。一九八九年「六四」前夕他从美国赶回天安门广场是这一精神旅程的始点。从「六二绝食」到说服戒严部队让几千学生从广场撤离,晓波的心态显然已从早年的激进转向和平渐进。这当然是一次精神的大提升。此下一再入狱和出狱后的监视、软禁、传唤、暴力殴打、「劳动教养」……种种数不清的迫害都只能使他的精神境界越来越高。所以二零零九年十二月,他在法庭上最后陈述道:

我坚守着二十年前我在《六二绝食宣言》中所表达的信念——我没有敌人,也没有仇恨。

则是印度甘地最后所达到的精神境界,不经过千锤百炼,是不可能「坚守」下来的。中国人的精神修练自来有两条途径:一条是「静坐涵养」(如二程、朱熹),另一条是「事上磨炼」(王阳明),晓波的精神旅程是循着「事上磨炼」的方式完成的。这一旅程在本书中有极其生动的记述,读者必须熟读深思而自得之。

这里我愿意用我和晓波的两次短暂的直接接触,为他精神升进的实况作见证。

我第一次和晓波会面是在一九八九年四月十五日;当时有一场讨论中国大陆情势的聚会在纽约举行,来自大陆的与会者包括刘宾雁、王若望、阮铭等人,晓波也在应邀之列,因为他恰好在哥伦比亚大学访问。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他和我的谈话。我事先已听说他是大陆文坛最具反叛性的青年作家,因此我问他是否已习惯於美国的学院生活?纽约和北京对比在他心理上引起了怎样的反应?他相当激动地说,他完全不能适应纽约生活的孤寂和淡而无味。他告诉我:他在北京差不多天天都有讲演,听众不计其数。每次讲完,必得到无数的「鲜花」和震天的「掌声」。「鲜花」和「掌声」是他的原话,他一再强调,因此牢牢地留在我的记忆中。但那一天(四月十五日)恰好听到胡耀邦的死讯和北京大批学生游行悼念的报导,与会者的注意力完全被这一新闻所转移,我和晓波的对话也就此中断了。我当时虽然很欣赏他的坦率,但终觉得他过於受当时大陆上浮躁风气的感染,虚荣心未免稍重。但不久之后听说他毅然不顾个人安危,回到北京,积极参加了天安门的民主运动,我对他的印象立即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遗憾的是,此后我一直没有和他再见面的机会。

我第二次和他接触是通过长途电话,事在二零零七年夏天,距初晤已十八年了。不知为什么他忽然心血来潮,从北京家中打电话向我致意。他当时非常忙碌,除了争取人权的许多活动外,他又接办了苏晓康「民主中国」的网站,同时还担任着独立中文笔会的会长。我对他当然十分关切,电话上大约谈了十几分钟。最使我感觉深刻的不是别的,而是他的态度和语气与十八年前判若两人。他变得心平气和,富於温情而全无激情;设计中国前景之类的大问题,他既能从大处着眼,又能从小处着手。余杰对晓波曾有以下一段描写:

九十年代以来,晓波如同一块被时间和苦难淘洗得晶莹剔透的碧玉,早已去除了当年个人英雄主义和自我中心主义的污垢,他变得越来越温和、越来越宽容、越来越谦卑,用刘霞的话来说,就是越来越让人感到「舒服」。(见《看哪,这个口吃的人——我与晓波交往的点点滴滴》,收在本书「附录二」)

我和晓波的两次谈话恰好可以和余杰的观察互相印证。

我在序文的开头说,由余杰执笔为晓波写传,是「天作之合」。现在我可以交代一下这句话的根据何在。我的根据便是上引余杰那篇《看哪,这个口吃的人》。以年龄而言,晓波和余杰是两代的人,但他们却生活和思想在同一精神世界之中。更重要的,他们之间的「气类」相近也达到了最大的限度。读者只要能细细体味余杰这篇回忆的文字,必能得之。陈寅恪形容他和王国维之间的关系,写下了「许我忘年为气类」之句;他们也是「气类」相近的两代人。陈寅恪写《王观堂先生輓词》和《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都传诵一时,流播后世,正是由於「气类」相近,惟英雄才能识英雄。现在余杰写晓波生平,不但有过去,还有长远的未来,携手开拓共同的精神世界。这将是历史上一个最美的故事。


二零一二年五月十五日余於普林斯顿

余英时,纵览中国

怒火和淚水:專訪《南京大姦殺》作者素丹



無論什麽樣的戰爭,犧牲最大、受害最深、遭遇最慘的就是婦女——她們是弱者啊。而在南京陷落之後的三個月,她們更墮入了無比殘酷的十八層地獄


《新史記》記者 高伐林


素丹不算一個知名學者和作家,但是看了他主編的書,我相信,很多人會記住這個名字。這本書只有283頁,其中還有近20頁是文獻來源,封面內頁和封底內頁都是一片素白,書名並沒有特意加粗加大,就是那麼普普通通的五個黑字,卻自有一種怵目驚心的力量:
——“南京大姦殺”。



素丹編《南京大姦殺》(明鏡出版社)



從這個書名,讀者可以想見其內容:用精選的11萬字第一手文字資料和近百幅照片,講述從1937年12月13日日寇攻占中華民國首都南京後,屠殺中國民衆,姦淫中國婦女的暴行。這本篇幅不大的書,歷史和感情重量卻沉甸甸。

與實錄相比,虛構作品那麽蒼白

2011年秋天,哈金的長篇小說《南京安魂曲》和張藝謀導演的電影《金陵十三釵》相繼問世,隨後不久,《南京大姦殺》也在香港明鏡出版社出版。2012年2月初,當《新史記》記者撥通了北京媒體人素丹的電話後,素丹說,這實在只能說是“不約而同”。
素丹沒有看張藝謀的影片,也沒有看哈金的小說。“我已經讀過那麽多的第一手實錄,我怎麽還有情緒去看虛構作品?與這些實錄、圖片相比,所有的虛構作品都那麽蒼白。”

或 許這樣的斷言有一定偏激的色彩,但是《新史記》記者十分理解他的心情。在搜尋、閱讀這些血淚記錄中,他多少次悲憤難抑,潸然淚下。他認爲,文學家藝術家運 用真實的歷史素材,但在創作過程中,調動自己的生活與知識積累,融進自己獨特的理解,將這些真實素材改造成了高度個人化的作品。但是這些作品與實錄大不一 樣——素丹更相信實錄的力量。
素丹告訴《新史記》記者,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來編輯這麽一本書,原因是由遠及近的。他在北方農村長大,父親在 外地工作,身為人民公社女社員的母親沒有讀過什麽書,對這個淘氣貪玩的孩子管教十分簡單化,“抓住了我逃學,就沒有我的好果子吃了”,為逃避挨打,他常常 躲藏在外,實在餓極了,趁母親下地了再偷偷溜回家抓點吃的。飢餓的感覺就烙在腦海裡了。長大了的素丹,一直對受迫害、受侮辱的小人物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同情 和關切。
素丹的同情和關切不只是光對同胞。“我看到二戰中1939年到1945年納粹滅絕猶太人的許多資料,特別敏感,這方面的資料,只要 我看到,一定會細心地閱讀,或者乾脆買回家。納粹屠殺猶太人,讓我馬上想到了我們的南京。”——他覺得疑惑難解:“這麼重大的事件,竟然這麽缺乏震撼人心 的作品!”

史料不是沒有——恰恰相反,史料浩如烟海。素丹跑書店搜羅,也從中國的網站上訂購,有一次竟訂購了150 多本書。素丹由衷地讚嘆:中國的史學界在搜集、整理、出版南京大屠殺史料方面,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與中國近現代史上其他重大事件的史料比起 來,稱得上相當完備和系統——“我們常常抨擊中共當局掩蓋歷史真相,但是這件事,他們做得非常好,像江蘇出版的南京大屠殺史料叢書,一本接一本地。為什麼 能做得這麼完善?南京大屠殺畢竟與中共關係很遠,當局可能對這個課題覺得礙不著他們的事吧,不僅沒有任何干預,還不惜重金。”素丹說。
但是問題也就在史料浩如烟海上。由於篇幅實在巨大,又多是原始史料,畢竟泥沙俱下,蕪雜散亂,反而讓當今一般讀者望而生畏,敬而遠之,不會去翻開它們了。“這麼有價值的書,人們很難看進去。這多可惜啊!”
素丹躍躍欲試。他决心精選其中的最撼動人心的片段和最畫龍點睛的語錄,編出一本篇幅不大的書來,讓讀者即使不瞭解整體,也可見一斑,從局部推斷全貌。

戰爭受害最深的就是婦女

從哪個角度編選呢?他冥思苦索,確定選取婦女在浩劫中的悲慘命運這一主題。素丹對《新史記》記者說:“無論什麽樣的戰爭,犧牲最大、受害最深、遭遇最慘的就是婦女——她們是弱者啊。像蘇聯紅軍攻佔德國、進入中國東北,也是無惡不作,姦淫婦女……”
確定了主題之後,素丹更有意識地搜集相關資料。素丹說,這段歷史過了這麼多年,已經是非常破碎、模糊了,甚至可以說是“碎片化”了。將之搜集整理出來,用“姦殺”這根線穿起來,就重新織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華 裔女作家張純如寫《南京暴行:被遺忘的大屠殺》,選的时间段是六週,素丹查閱資料發現,六週強姦和屠殺之後,暴行的規模是小了一些,但並沒有停止。於是素 丹就將編選資料的時間段,定為從南京陷落的1937年12月13日,到日本華中方面軍最高司令官松井石根大將因暴行曝光被免職召回國、戰鬥序列被撤銷的 1938年2月13日,整整三個月。
素丹對《新史記》提到索爾·弗里德蘭德爾所著的歷史巨著《滅絕的年代(納粹德國與猶太人1939-1945)》對他的啓發:
“我 去年買了一本《滅絕的年代》,這是第二卷,在此之前他還出了第一卷《迫害的年代(納粹德國與猶太人1933~1939)》。他用編年體,一天一天,將劊子 手的書信、日記、幸存者等所有人的聲音都匯聚起來。其中提到許多小人物,他們的某些細節和某句話,讓我在腦海中難以磨滅。
素丹在大量閱讀中,逐漸體會出,歷史就是由一個一個細節構成的,一個僅僅兩行字的細節,效果勝過一大篇抽象論述。他列舉這些史料中讓他驚心動魄的細節:
“有個女孩坐進轎子出嫁,日本兵來,抬轎子的跑了,日本兵就要強姦新娘子,她堅決不從,日本兵就把她肚子剖開……”
“日本飛機來轟炸,一位婦女跑到美國大使館去避難,不巧一顆炸彈落下,身軀被炸得四分五裂,粘到牆上,挂在樹上……”

“《魏 特林日記》沒有任何誇張,完全是平鋪直叙。她不僅是作為一個外國人,關懷中國人,更是作爲一個人,關懷人!她寫道,日本兵闖進金陵女子學院搜查,門衛攔 住,門衛是中國人,日本兵就用槍逼著要他們跪在地上;而她因為是美國人,就免了跪下,站在一旁。確信日本兵走遠了,中國人才敢站起來……”
素丹還給我念了一段日軍一等兵田所耕三的回憶:“我把一個女人綁在柳樹上,將捆在兩隻腳脖子上的繩子綁在兩匹馬的馬鞍上,分別給左右的馬一鞭子,人就從大腿處撕拉開了,一直撕裂到乳房那裏。部隊士兵觀看了整個過程,中隊長什麼都沒說……”
素丹認爲,這比光是說“南京大屠殺慘絕人寰”云云,更像刀一樣刻在人們記憶之中。(《新史記》第6期)


----------------------------------

《新史記》從第7期開始和多個電子書刊公司合作,推出電子版,接受全球各地訂閱者,以下是其中一家電子書刊公司製作的《新史記》訂閱網址:

http://www.pubu.com.tw/magazine/158





訂閱半年3期八折,原價1050元,優惠價NT$ 840元(平均每期280元)
訂閱一年6期七折,原價2100元,優惠價NT$ 1470元(平均每期245元)
訂閱兩年12期六折,原價4200元,優惠價NT$ 2520元(平均每期210元)
訂閱三年18期五折,原價6300元,優惠價NT$ 3150元 (平均每期175元)


2012年6月14日《明鏡郵報》

明鏡網熱點排行榜(2012年6月14日)

明镜网 >> 首页 >> 热点 >> 排行榜

2012年6月14日《歷史日報》

中国政府忌惮哪些“坏新闻”?

A member of an honor guard is wrapped in a red flag he holds during a welcome ceremony for the visiting Malaysian prime minister near the Tiananmen Square in Beijing Wednesday, June 3, 2009, on the eve of the 20th anniversary of the bloody crackdown on 1989 pro-democracy protests. (AP Photo/Alexander F. Yuan)

中国政府对社会的控制力正在下降,但它依旧在试图阻碍对其不利的信息流通,或者对某些信息加以粉饰,直到其不再显得“负面”。

今年5月,中国官媒《北京日报》撰文称,"唱响主旋律是中国媒体的社会责任",现阶段层出不穷的负面新闻报道是因为某些媒体"受西方所谓新闻自由的观念所蛊惑"。

而在上周,美国使馆测量公布的空气质量数据再次触动了北京当局对负面新闻的敏感神经。中国环保部官员吴晓青公开指责美使馆"干涉内政"。而讽刺的是,美国 使馆的测量数据是公布在被中国屏蔽的推特网站上,这些信息即使再负面,能接触到它的中国居民也绝对是少数。但不管怎样,美国使领馆公布的中国城市空气质量 数据令中国当局感到尴尬,而中国环保机构自己公布的污染状况显然被粉饰得好很多。


A layer of smog hangs over central Beijing, as seen from a plane Wednesday, Oct. 4, 2006. Authorities have promised to reduce choking pollution as Beijing prepares to host the 2008 Olympic Games. Polluting factories are to be closed and moved out of the city, and Olympics organizers have discussed limiting the use of cars in order to reduce smog. (AP Photo/Greg Baker)

北京的空气污染

事实上,空气质量只是中国宣传机器试图掩盖的一小部分信息。任何可能威胁政权、影响安定、揭露领导层私生活的信息都会被过滤、压制。美国时政杂志《外交政策》近日撰文,罗列了北京最为忌惮的6类"坏新闻"。


坏新闻第一类:经济数据

一般来说,体现中国经济增长的都能归类为"好新闻",极少会触碰当局的红线。不过,随着中国经济的减速,也随着全球经济当今更为依赖中国,全球经济界也对中国经济更为关心。

提供真实的信息有利于建立市场信心,北京当局此前也坦诚地报道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经济数据,包括工业产出下滑等信息。但近来有消息称,中国当局开始试图向外 国投资者掩盖中国企业的财政报告。此前,今年5月,政府还规定四大审计事务所在华分支必须在2017年前由中国籍人士担任总裁,否则就不准继续在华开展业 务。这条规定,难免使人联想到去年数名外国籍四大高管纷纷辞职,他们此前表示在审计中发现不少中国企业的不规范操作。

而有时,官方数据也会被自己人屏蔽。2007年,一份政府报告使用环保部和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指出环境污染造成经济损失,但高层认为此类信息令人不快,导致这些数据再也没能重见天日。


坏新闻第二类:刑事犯罪

Chinese police officers in anti-riot gear patrol the streets of Xintang in southern China's Guangdong province, Tuesday, June 14, 2011. Security forces patrolled the streets and manned roadblocks Tuesday in the southern Chinese city where rioting factory workers attacked police stations and torched vehicles over the weekend, residents said. (Foto:AP/dapd) CHINA OUT

日益增多的暴力犯罪和群体事件

与毛时代相比,中国当前对待犯罪问题已经坦诚现实地多。官方数据显示,犯罪率正在上升,而谋杀案发数则在2000~2009年间减少了1半。

2010年,中国社科院公布报告,反而提出暴力犯罪率在上升。这些专家甚至认为,暴力犯罪数量并非刚刚开始上升。那是否意味着官方数据此前十年都在说谎?

当然,官方使用的罪案数量统计程序已经过时,这是造成以上现象的部分原因。而当局试图阻止中国民众日益同情暴力犯罪分子的情绪上升,则可能是另一个理由。 就在今年初,就哈尔滨一名医生被病人持刀刺死,《人民日报》进行了网络调查,结果2/3网民都认为"杀得好"。中国官方明显对这种趋势感到不安,很快,该 网络调查页面就被删除。


坏新闻第三类:社会不稳

中国社会正在经历剧烈的转型,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令北京领导层万分焦虑。

总体而言,中国政府对城乡收入差距还算坦诚。不过,统计局称,2009年到2011年间,城乡收入比从3.33缩小到了3.13。但其他方面的数据却显现 了相反的趋势。而如果计入城市高收入阶层的灰色收入,该差距还要更大。甚至某些官方媒体都对此提出了质疑,指出政府没能有效采取措施缩小城乡差距。

WUKAN, China - More than 1,000 residents protest corruption involving a local Communist leader during a rally in the village of Wukan in Lufeng,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on Dec. 13, 2011. (Kyodo)

乌坎只是一个特例

"群体性事件"也是北京的敏感话题。这些事件通常都是官员揽权引发民愤。去年的广东乌坎只是个特例,它引起了国际媒体的广泛关注;在中国,还有千千万万个 村镇发生的"群体性事件"难以为外界知晓。外国媒体经常使用估计的数字,称中国每年此类事件共有约10万起。中国政府可能知道真实的数据,但也决不会公 布。


坏新闻第四类:领导人的私生活

In this January 17, 2007 photo, former Chongqing Communist Party Secretary Bo Xilai, right, accompanied by his wife Gu Kailai, attends a funeral for his father in Beijing.  Bo, who until recently seemed destined for the top ranks of China's leadership, was stripped of his most powerful posts on Tuesday April 10, 2012, and his wife named in the murder of a British businessman.   (Foto:Kyodo News/China Foto Press/AP/dapd) JAPAN OUT, MANDATORY CREDIT, NO LICENSING IN CHINA, HONG KONG, JAPAN, SOUTH KOREA AND FRANCE, NO SALES

关键时刻,丢卒保车.

中国的高层领导对他们的私生活讳莫如深。普通人只会知道胡锦涛妻子叫什么名字,除此之外便难以了解国家主席的其他生活侧面。官方媒体只会报道领导人的公开 活动,报道他们体恤民情。一名中国记者甚至因为报道了胡锦涛患有糖尿病,而遭解聘。与之相比,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私生活,则在不断地被各路媒体所报道。

那中国领导层又在刻意隐瞒什么呢?以薄熙来为例,他在政坛失宠倒台后,有关他和家人的纸醉金迷生活被曝光。同样的例子还有贪污数亿的前铁道部长刘志军。但很多时候,公开某些官员的腐败行为,很可能只是高层的丢卒保车。当然,普通人无法了解谁是车,谁是卒。

A man sits by the wreckage of a train accident in Wenzhou in east China's Zhejiang province, Sunday, July 24, 2011. A Chinese bullet train crashed into another high-speed train that had stalled after being struck by lightning Saturday in eastern China, causing four carriages to fall off a viaduct. (Foto:AP/dapd) CHINA OUT

大干快上的铁路扩建 隐患何其多


坏新闻第五类:大型工程

中国的大型工程总是令人惊叹:全球最长的胶州湾跨海大桥,三峡大坝的蓄水发电能力,上海磁悬浮的运行时速。这些数据当然予以公开,而且是带着强烈的自豪感公开。

不过,在光鲜靓丽的外表后面,相关信息就少得可怜。三峡大坝在筹建期间就有人担心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建成后又有相关机构观测到大坝对地震、山体滑坡等自 然灾害有诱发作用。而政府在2011年也终于承认对三峡工程非常担心。但是,详细的信息依然未予公布,据猜测,当局担心长江流域的上亿居民会因这些真实数 据而感到恐慌。

而去年造成数十人丧生的温州铁路事故,则牵出了腐败官员一味要求赶工,忽视质量,无视安全标准的惊人事实。但在事故过去将近一年后,这些事情又逐渐淡出了媒体,中国政府则得以重新大干快上,建设其雄心勃勃的高铁网络。


坏新闻第六类:沉重的历史

A Chinese man stands alone to block a line of tanks heading east on Beijing's Cangan Blvd. in Tiananmen Square on June 5, 1989. The man, calling for an end to the recent violence and bloodshed against pro-democracy demonstrators, was pulled away by bystanders, and the tanks continued on their wa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crushed a student-led demonstration for democratic reform and against government corruption, killing hundreds, or perhaps thousands of demonstrators in the strongest anti-government protest since the 1949 revolution. Ironically, the name Tiananmen means "Gate of Heavenly Peace". (AP Photo/Jeff Widener)

讳莫如深的沉重历史

中共在进行自我批评时,总是尽量避免力度过大,以免危及其自身合法性。当局回顾自己的执政历史,大跃进、文革稍有触及,而89年的六四事件则是绝对禁区。 尽管北京时任市长陈希同近日在新书中承认,六四是一场本可以避免的悲剧,但是"陈希同表态"此事本身,也同样不会见诸于中国国内媒体。

当局也不会公布1960年前后的人口统计数据。通过这些数据,可以较为方便地测算出究竟有多少人死于当时所谓"三分人祸,七分天灾"的饥荒。

《外交政策》杂志文末指出,与以上这些"坏新闻"相比,美国使领馆公布的空气质量数据对于中国政府而言,只能算作"最为无害的坏新闻"。

来源:《外交政策》 编译:文山

责编:石涛


德国之声中文网



美东亚助卿:美中关系之复杂远超当年美苏关系




美国国务院主管东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坎贝尔表示,美国外交面临的最难巨挑战就是对华关系,其艰巨远超过冷战时的美苏关系。但是他说美国别无选择,必须与中国打交道并且寻求稳定、强固的双边关系。

坎贝尔在克林顿总统任内担任美国国防部主管亚太的副助理部长,卸任后在华府创立智库「新美国安全中心」,奥巴马执政后,他出任国务院主管亚太的助理国务卿,堪称美国政界最熟悉中国事务的官员之一。

星期三,他在手创的「新美国中心」演说,主题是「亚太世纪」。他指出,美国战略东进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决策,不仅在军事、安全等领域与亚太各国合作,也要在经贸等领域强化与亚太国家的伙伴关系。他说,美国面对的最重要国家是中国,而美国在外交上最艰巨的挑战是如何维系强固而稳定的美中关系。坎贝尔说,在许多层面,美、中关系的挑战之巨,超过美国历来所有的双边关系,比起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还要复杂得多,也要微妙得多。

坎贝尔表示,美、中两国的基本价值观有出入,不过也在许多层面密切合作,但同时也在许多层面不断拉扯、角力,例如贸易、人权。坎贝尔说,处理对华事务,任务虽然艰巨,但美国别无选择。坎贝尔说,美国在外交上最重要的认知是:美国必须持续不断的和东亚交往,这是美国的宿命。他说,如果你询问亚太各国领导人,什么是他们最关注的两任事,几乎每位都会告诉你,第一,他们要与美国维持良好关系,同时也需要与中国维持良好关系,因为这是他们思考的中心点,这不是地缘战略,而是地理位置的现实。第二,他们希望美、中合作,他们了解美、中之间的竞争关系,也了解美、中之间不时有些紧张,但他们要求美、中两国「智慧、成熟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寻求廿一世纪共同的繁荣。

坎贝尔主动提及盲人维权律师陈光诚一事。他说,经过密集的外交折冲,陈光诚一家如今在纽约大学。坎贝尔说,他对外交成功深感鼓舞,因为当时可能遭遇更多的挑战,但美国外交官表现出色,而中方的外交官在非常困难的状况下完成的事情也令人瞩目。

演说结束后,有会众提问,说一位美籍记者的中国签证被收回,还有几家美国媒体的记者无法获得中国签证,可是在此同时,中国媒体驻美记者的人数却大幅增长,显得很不对等。坎贝尔回答说,新闻自由是美国的优势,美国把交流不对等视为极其重要的问题,已经在美中交往的最高层级提出来,同时也会继续提及;而且不仅是个案,而是视为整体的、更大的问题。

作者:刘新

责编:洪沙


德国之声中文网

介入李旺阳“自杀”案 唐荆陵全家被骚扰

中国广州维权法律工作者唐荆陵



陆杨

中国广州维权法律工作者唐荆陵因介入六四民运人士李旺阳离奇“自尽”案,他和家人昼夜受到骚扰,不得不暂停工作,不过他表示,一旦时机成熟会继续进行相关事实搜集调查工作。

*为免家人受骚扰 被迫撤出介入*

维权网消息,中国独立法律工作者唐荆陵6月7日在湖南邵阳接受湖南知名民运人士李旺阳妹妹李旺玲的委托,调查李旺阳离奇死亡案件。唐荆陵曾经是律师,由于他长期从事维权工作,为弱势群体争取公民权利,被当局剥夺了执照。

唐荆陵开始关注李旺阳案之后,他在广州的家人每天受到骚扰。 已经回到广州的唐荆陵星期四(6月14日)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说,他必须回到广州,因为家人受到的骚扰越来越严重。 “星期三晚上回到家中。因为我太太已经被骚扰了好几天了,而且越来越严重。”

唐荆陵说,他们会打电话来,或者直接拍家里的门,起初说要查寻网友的情况,后来就直接要找他本人。唐荆陵告诉记者: “他们还会深夜或者凌晨来拍门,如果我太太不开门,他们就会强烈地拍打。起初的接口说要查身份证,其实我和太太在这里住了好多年,他们并非不认识我们。而且我家楼下当局早就装了监控录像的,我们进出他们都知道。因为深更半夜拍门,我太太一个人在家,这个情况那我必须得回来了。”

唐荆陵说,他太太不堪骚扰,打电话投诉,还受到接听电话警员的辱骂。

*暂停介入 骚扰即停*

自从唐荆陵回到广州家中,当局对他们的骚扰就暂时停止了。

“现在就没有了。因为我估计当局的目的首先是让我先回到广东,下一步会怎么样,现在还不知道。因为我回来了,当局就暂时没对我太太和我本人进行直接的骚扰。就是没办法到那里做一些适当的调查,当局就可以接受了。”

唐荆陵说,接手李旺阳的案子是出于对他从事民主事业的敬佩。

李旺阳离奇“自杀”身亡之后,有维权、异议人士纷纷发表“我不自杀”声明。

*时机成熟 继续查找线索*

唐荆陵的确顾虑自身安危,毕竟他的家人因此受到了人身威胁。记者问他,是否也需要发表一份类似的“我不自杀”声明。唐律师表示,从内心讲,许多人都有发表这样一份声明的渴望,不过这并不能改变维权人士、异议人士被自杀的事实。

唐荆陵表示,一旦时机成熟他还会继续调查跟李旺阳“被自杀”案相关的信息,尽管调查很难进行下去,因为跟案子相关的所有知情线索都被当局控制。他还表示,如果有其他律师愿意一起介入,他很乐意邀请他们共同进行有关调查。

另一方面,网友王译王译 ‏@wangyi09中国当地时间6月14日晚7点左右在推特发出紧急信息:因李旺阳先生遇害一事,湖南方面继续加大对李先生亲友的攻击力度,刚才收到邵阳新宁罗茜的信息,他被当局强制带去了广西,请转发。

李旺阳6月6日在邵阳一家医院离奇死亡,警方说是“上吊自杀”。但是李旺阳的家属和中国境内外各界人士提出各种质疑,认为李旺阳是“被自杀”。

李旺阳因为在89年六四期间担任湖南邵阳工自联主席以及后来继续从事民运,先后坐牢22年,去年刚出狱。

李旺阳死后,有网友发起严肃调查李旺阳死亡真相的紧急联署,目前已经有近9000人在网上联署。国际特赦组织6月12日致信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敦促彻查李旺阳突然离奇死亡事件。

不过,据同北京有许多关系的多维新闻网说, 李旺阳死亡谜案“再有新进展”。该报道援引消息人士话说,李旺阳案发生后,北京方面极为重视,“已令湖南省委书记周强着手处理相关事宜,连日来周强已多次与北京方面协调如何妥善处理,相信不日就会有调查结果公布于众。”


美国之音中文网

強迫7個月孕婦引產傷害了什麼?

劉鵬 中國新疆

6月4日,陝西鎮坪縣村婦馮建梅被當地強制引產已7個月的女嬰。馮建梅稱不是自願引產的,是鎮上的人強行按其手讓她簽字的。馮建梅公爹稱鎮上事發前曾索要4萬元,不然就強行引產,但是家裏拿不出錢來。對此,鎮計生辦工作人員承認要錢,稱系馮建梅搬戶口的保證金。(據6月14日《華商報》)

在馮建梅被引產事件中,尚有幾個待解的疑問:一是懷孕7個月顯然已經屬於「大月份妊娠」,國家政策明確禁止引產,當地為何在執行政策的時候違反政策?二是馮建梅被引產到底是自願還是強制,何以未告知家屬?而在家屬未在場、沒有在手術單上簽字的情況下,實施引產手術是否合乎規定?向來都是家屬不簽字拒絕手術的醫院,這次何以例外?三是鎮裏索要4萬元錢,屬於什麼性質,其與引產到底有無關係?如果按當地鎮計生辦的說法,4萬元是「搬戶口的保證金」,又不禁讓人生出新的疑惑:國家哪項法律法規規定了所謂的「搬戶口保證金」,就算有,鎮計生辦有何權利收取「搬戶口保證金」?

馮建梅被引產事件,一方面折射出了當地相關部門為人民服務水平的低下。綜合媒體的報道可知,當地逼迫馮建梅引產的主要理由,是馮建梅屬非農戶口,不符合生二胎政策。而在此之前,當地也曾多次催促其遷戶口和辦理準生手續。這難免讓人不解:一是,做為為人民服務的政府相關部門,對老百姓需要辦理的相關手續,難道就只能是嘴上催一催?二是在懷孕未超過6個月,未進入「大月份妊娠」之前,何以未採取措施,未嚴格落實政策?

另一方面,逼迫引產再一次揭示了權大於法、權力漠視百姓利益的執政弊病。就算馮建梅正常妊娠,然後生下第二胎,其最多也不過是超生,進行相應的罰款等是基本的處罰手段。至少,她並不是犯罪嫌疑人。因此,「他們怕我看見,用我的外套把我的頭蒙住」,「用枕頭蒙住我的頭,兩個男的,一個捉住我左邊,一個捉住我右邊,右手被捉住寫字,另一隻手被強迫在按手印」,以及索要4萬元錢等,這其中均含有違反法律、侵犯人權的嫌疑。折射出權力的嬌縱與恣意妄為!

強行為7個月的孕婦引產,表面上看,傷害的是孕婦馮建梅和其家人的權益,事實上,引掉孩子的同時,也引掉或者說流掉了政府的形像和權力的公信,傷害了社會公民對人性化執政、執法,對公平、溫情、以人為本等基本社會公理與公義的渴望之心!

對此,各地政府相關部門,在執政與執法過程當中,當引以為戒!




BBC中文網

陝西強迫墮胎案官員停職接受調查

馮建梅引產後(網絡截圖)

馮建梅引產後(網絡截圖)


強迫懷孕7個月的孕婦墮胎的陝西官員已停職接受調查。

新華社說,陝西安康市政府決定對鎮坪縣人口和計劃生育局局長江能海、鎮坪縣曾家鎮人民政府鎮長陳抨印、鎮坪縣曾家鎮人民政府人口和計劃生育辦公室主任龍春來停職調查,待事件查清後追究他們的法律責任。

報道說,安康市政府還許諾要第一時間公布調查處理結果。

中國互聯網爆出消息說,安康市鎮坪縣農村婦女馮建梅因為政策外懷孕,在6月2日被強行引產,當時她已懷孕7個月。

網上還出現馮建梅被強制引產後,胎兒屍體躺在她身邊的照片,令人震驚。

中國記者採訪了馮建梅。她對記者說,「我不是自願的,是他們幾個人按著我的手,讓我簽字的!」

馮建梅的公公稱,鎮政府計劃生育官員索要4萬元,但是家裏拿不出錢來。

報道引述馮建梅的小姑子說,鎮政府的二三十名幹部,用衣服蒙住頭,強行把她送鎮坪縣醫院做引產手術。

馮建梅還對記者講述了強迫墮胎的經歷。

她被要求在手術前談話記錄上簽字。她說,「我不願意,他們又用枕頭蒙住我的頭,兩個男的,一個捉住我左邊,一個捉住我右邊,右手被捉住寫字,另一隻手被強迫在按手印。」

馮建梅被推進了手術室時身邊一個親人都沒有。大約下午4點,醫生給她打了引產針。

6月3日晚,得知情況的大姐鄧吉梅趕到了病房。

4日凌晨3時,一個嬰兒離開了馮建梅的身體,當時馮建梅要求看一看這個嬰兒,醫護人員同意了,在場的鄧吉梅拍下了馮建梅和女嬰屍體的照片。


BBC中文網

德国和中国纷纷就欧债危机表态

作者 安东尼

德国财政部长萧伯乐星期三告诉意大利人民,必须接受总理蒙蒂(Mario Monti)严厉的经济措施,以免沦為欧元区债务危机下个受害者。中国昨天呼吁各国领导人,在墨西哥召开20国集团高峰会时,表达他们对欧洲的信心。

德国财政部长萧伯乐星期三告诉意大利人民,必须接受总理蒙蒂(Mario Monti)严厉的经济措施,以免意大利沦為欧元区债务危机下个受害者。

萧伯乐(Wolfgang Schaeuble)接受「意大利时报」(La Stampa)访问,询及罗马是否会下一个被推上市场火线的国家时,他说:「如果意大利沿著蒙蒂的道路走下去,就不会有风险。」

欧元区第三大经济体意大利星期三在市场标售一年期国库券,殖利率将近4%,是半年以来最高点,原因是市场担忧意大利偿还庞大债务的能力。

意大利公债达1.9兆欧元(2.4兆美元),相当於国内生产毛额(GDP)的120%,比例之高仅次于希腊。一个月前,意大利一年期国库券的殖利率仅2.34%。

萧伯乐说,意大利在蒙蒂科技官僚政府领导下有长足的进步。蒙蒂政府自2011年11月上任以来,采取紧缩措施、推动退休金和劳动市场改革。

他说:「欧洲各国和市场,大家都接受这点。我只希望意大利国会各方政治势力和舆论持续坚决地支持他,因為经由结构改革、提升竞争力、削减赤字以回归永续成长,是正确的道路。」

另外,萧伯乐也对希腊老百姓在撙节措施下承受痛苦,感到「极為同情」,但坚称,除此别无他法。

萧伯乐在德国「明星週刊」(Stern)访问中说:「危机中的事态很难谈什麼公平…老百姓受苦受难,富人大赚其钱。」

他表示,对「希腊街头的人民真的极為同情。但我没能力拯救老百姓。如果想到那些坐拥游艇的富人,要降低希腊的最低工资就不是件容易的事。」

然而,他强调:「如果希腊想恢復竞争力,(最低工资)就必须降。」

萧伯乐说:「希腊人民可以随心所欲自由投票。不过,选举结果改变不了国家的真实处境,实情是由於数十年经济的不当管理,全国已处於痛苦的危机中。他们必须採行严酷的措施。」

萧伯乐重申德国对整併欧元区债务的立场,表示只有当欧元区真正建立财政联盟时,才能整併债务。

他说:「没有共同的财政政策,就不能整併负债。否则一国可以占他国便宜,不断高筑债台。」

希腊17日举行关键选举之前,保守派领导人萨玛拉斯(Antonis Samaras)星期三说,西班牙各家银行获得优惠的舒困配套方案之后,希腊更想要求欧洲联盟(EU)与国际货币基金(IMF)重谈希腊舒困条件。

新民主党(New Democracy)党魁萨玛拉斯说:「我认為,我们可以从变迁中的欧洲获益。」各方关注希腊这次选举,选举结果可能会帮助外界判定希腊是否能继续留在欧元区。外界认為,新民主党可能在这次选举胜出。

他说:「希腊有机会再次检讨自己的舒困方案,重新谈判舒困条件,以便达成更多目标。」

多项最新民调显示,没有一个党可以获得国会多数席次,因此萨玛拉斯也呼吁,选后「不排除任何政党,组成全国团结政府」。

中国昨天呼吁各国领导人,在墨西哥召开20国集团高峰会时,表达他们对欧洲的信心。在外界关注欧洲债务危机以及美国与中国经济成长趋缓之际,世界各大发达国家与新兴强权国家的领导人将于17日在墨西哥度假胜地洛斯卡波斯(Los Cabos)召开峰会。

中国外交部官员刘为民告诉记者:「各方都相信,欧洲方面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

他说:「欧洲联盟与欧元区成员国领导人多次讲到,欧洲方面有决心、有能力且有资源解决主权债务问题。」

他说:「这次高峰会应该全面认知到这一点,并传达出一个讯息,也就是20国集团对欧洲经济与金融稳定有信心。」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中国经济第二季度可能失速更大

中国经济几年第一季度增长为8.1%,已是三年中经济增速最慢。日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对外表示,中国经济第二季度可能出现更大的失速,跌到7%以下。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即所谓的GDP增速已连续五个季度放缓,一个季度比一个季度慢。

然而,今年第二季度可能慢到7%以下,比中国政府设定的全年7.5%的目标还要低0.5%,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星期三电话采访的两位经济学家都认为可能性不大。

为此,北京经济学者刘正山博士从已经变得宽松的货币政策谈起。

“我 们现在货币政策已经转向宽松了,实际上已经放开了,产业有可能重新给推起来。另外我们看最新公布的MR广义的货币数据,现在已经是九十万亿,这是非常大的 数据,虽然总体的基调还是在调控,但实质上的货币量太大,因为它在总体比较宽松情况下,虽然工业数据可能暂时表现不是很好,但实际上因为货币政策比较宽 松,一方面政府的债务我们知道已经有十万多亿,它可以在大环境下继续支撑下去。”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说,中国经济增长今年第二季度可能跌到7%以下是有前提条件的。这一前提条件是建立在工业增加值增速通常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保持三到五个百分点的差距,如果6月份中国经济数据没有明显提高,他所说的可能性就会成为现实。

美国印第安纳州博尔州立大学经济学教授郑竹园从5月份的中国进出口等经济数据判断,中国经济增长今年第二季度跌到7%以下可能性不存在。

“5月份的中国进出口贸易都不错。现在尽量要保稳,降低银行利息,增加对名人事业的帮忙。各方面它都在做。最近老美的股票上升,可能中国还不至于下降到那么厉害。”

以上受访的经济学家都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第二季度不大可能跌到7%以下。

现在的问题是,假如果真减速到不到7%,中国经济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刘正山博士认为不会太大。

“现 在最大的影响应该是就业问题。通货膨胀这两个不出现大的问题,至少可以稳步地向前发展。实际上并没有更多的证据证明必须数据到七以上或者到百分之八整个经 济才能够逐条的运行下去。在其它很多国家,它的经济增长2%-3%可能就是很正常的速度了。它实际上也是主动下调的一个过程。”

刘正山博士所说的主动下调是指中国政府经济发展的重点逐渐转移到改善民生和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不再一味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

说到如果中国经济在增速进一步放缓对全球的经济的影响,刘正山博士认为影响是巨大的,郑教授也有同感。

“如果中国的经济跌到7%以下的话,对国际市场当然有影响。股票可能会跌下去。现在大家都把中国看成一个稳定的希望。”

刘正山博士和郑教授两人都认为,中国经济2012年的增速肯定不会低于中国政府设定7.5%的目标。

世界银行今年五月预测,201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将为8.2%,中国领导人必须想方设法防止经济硬着陆。

郑教授表示,如果经济增速低于7%,世界银行警告的硬着陆就会发生。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闻剑的采访报道。

洛桑森格呼吁流亡藏人实现自焚同胞的共同诉求

位于印度达兰萨拉的流亡藏人行政中央首席部长洛桑森格星期四在达兰萨拉召开的第八次西藏难民社区主管大会上呼吁流亡藏人实现自焚藏人同胞的共同诉求。

图片:藏人行政中央首席部长洛桑森格6月14日在第八次西藏难民社区主管大会上发言。(西藏之页)

藏人行政中央内政部召集的第八次西藏难民社区主管大会星期四在印度达兰萨拉开幕,共有来自藏人行政中央内政部所属的印度、尼泊尔和不丹三国44个西藏难民社区的41名主管与3名联络官参加了会议。

这次为期四天的大会在当地时间早上9点由首席部长洛桑森格揭幕,内阁各部门部长出席开幕仪式并发表了演说。会议召开前特为所有自焚藏人和仍在中共监狱中历经苦难的西藏政治犯举行了一分钟的默哀致敬仪式。

藏人行政中央内政部秘书长索南多杰在会上致词时表示:“召开这一大会的主要目的是以流亡50多年的经验作为基础,在12个议题上展开讨论,争取改善和巩固各西藏难民社区,包括行政事务,并在内政部的赞助下,致力于解决各地西藏难民的生计问题。”

藏人行政中央首席部长洛桑森格在发言时表示,西藏难民社区虽然是藏人行政中央内政部的下属部门,但事实上各社区主管是作为内阁的代表展开着与各部门有关的工作,同时直接接触基层藏民,因此他们肩负着特殊的义务。

洛桑森格就近日达赖喇嘛两位特使请辞作了介绍,并指出内阁将继续秉持中间道路政策。

洛桑森格表示:“西藏流亡社区中存在着严重的依赖倾向,这对社区发展造成阻碍。因此内阁鼓励的自力更生、自主创业的观念应在藏民间做好思想工作,增进觉悟非常重要。”

洛桑森格还对西藏局势表达严重关切,呼吁流亡藏人争取实现自焚同胞的共同诉求。

“西藏局势正处于紧张中,境内自焚者已达38人,其中29人过世。那些自焚者以民族利益为重不仅做好献身准备,并付诸行动,这是世人有目共睹的。境内藏人作为西藏的主人,他们发出的诉求,流亡藏人要永记在心,并要争取去实现。”

洛桑森格表示,境内自焚藏人的共同诉求将是今年9月召开的第二次全球藏人特别大会上讨论的主题。

“他 们(自焚藏人)的诉求表达得非常清楚,总体来说就是,‘让达赖喇嘛返回西藏、藏人要自由’。这两点诉求要怎样得以实现?我们能做些什么?正是我们要面对和 讨论的问题。他们的诉求将在今年9月底召开的第二次全球藏人特别大会上作为会议主题展开讨论,让与会者全面探讨为缓和西藏局势,流亡西藏官民能做些什 么?”

洛桑森格说,要实现境内藏人的诉求,就得展开活动,但前提必须是按照内阁和议会的指示去做,即任何藏人在今后展开或参与的活动,都要以和平、合法和具有公信力为基础。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记者丹珍发自印度达兰萨拉的报道。

2012 香港夏天的憤怒街頭

沒有法治的GDP主義不是中國人那一杯茶,而是一杯毒酒,在浮華世間醉意中走向社會崩解。

這是一次驚爆的街頭運動。沒有人會想到,在六月中旬攝氏三十多度的熱浪中,香港會有兩萬五千人走上街頭,去為一位僅僅幾天前還不知道是何許人的湖南工人李旺陽申冤,要為他的「被自殺」而吶喊。

那些在六四時還沒出生的九十後,或是在六四時仍是孩童的八十後,都成為這次抗爭的先鋒。他們參與絕食,走在示威隊伍的前列。對於二十三年前的天安門風暴,他們只是從父輩的回憶中認識血淚的歷史,但今天的李旺陽事件,卻是他們親自參與、感受直接經驗的血淚。這也將他們自己的命運,第一次和中國的命運聯繫起來。

因為他們第一次發現,香港的發展和中國的發展密不可分。一個沒有法治與程序正義的中國,也將必然威脅香港的法治與程序正義。今天他們挺身而出為李旺陽抗爭,也是為自己的權益而抗爭。

就是在這樣熱浪滾滾的街頭中,他們釋放了香港人的憤怒,也釋放了十三億中國人被壓抑的集體理想——正義和公平的社會,不能成為經濟繁榮的犧牲品。沒有法治的GDP主義不是當代中國人的那一杯茶;恰恰相反,這只是一杯毒酒,讓人在浮華世間的醉意中,一步又一步地走向社會的崩解。

這其實不是意識形態的問題。無論中國的經濟要向左走,還是向右走,都繞不過法治這一關。這次李旺陽事件的關鍵之處,就是完全沒有程序正義。一個疑點重重的命案,卻是草草地、粗暴地處理,讓世人目瞪口呆。而踐踏法治的根源,在於當局維穩的心態,一切都是「穩定壓倒一切」,結果造成「一切壓倒穩定」。

這也和陳光誠事件一樣,地方的維穩系統,在這樣的高壓措施中,獲得巨額的維穩經費,因而形成一種強大的誘因,可以不顧任何法律與常識,作出讓人髮指的違法事件。

其實薄熙來事件早就帶來啟示,沒有法治的中國,沒有人是安全的。今天濫權的官員,明天也可能被濫權而受害。黨國結構龐大的專制體系,卻往往不去追究地方的濫權,甚至在體制上鼓勵這樣的違法措施。

維穩,維穩,中國多少的罪惡假汝之名而行;維穩,維穩,也使中國越來越不穩。

如果沒有王立軍的出走美國領館,薄熙來和谷開來所牽連的幾宗命案,可能就永遠深埋在黑暗中。如果陳光誠不是進入了美國大使館,他在山東被長期壓迫、蹂躪的事實,中央也是不聞不問。

中國的法律系統,被政法系統的專制權力所閹割,無法發揮追求正義與公正的制度功能,反而成為權力傲慢的工具,陷人民於不義,也最終陷執政黨於不義。

這就是今年香港夏天憤怒街頭的信息。李旺陽事件是香港政治的拐點,也是北京與香港關係的拐點。它肯定衝破了一國兩制的模糊界線,因為香港和大陸的人民都相信:一國兩制不是中國人的終極目標;一國良制才是中國人的終極目標。

邱立本

亞洲週刊

陳之嶽:史學大師何炳棣傳奇




史學大師何炳棣去世,享年95歲。他半世紀來在西方鑽研中國史學,作出原創性和拓荒式貢獻,享譽學界。但他七十年代歌頌文革的往事,卻是晚年不堪回首的歷史。

六 月七日以九十五歲高齡在南加州辭世的史學大師何炳棣(Ping-ti Ho),半世紀以來辛勤耕耘於加拿大和美國的中國史學研究園地,對明清兩代社會史的研究、對中華文化與文明源起的探究、對中國古代思想的追摹,著述豐實, 且皆具原創性和拓荒式的貢獻,而為海內外學界所同欽。但他的學術主張和政治傾向亦不斷引發爭議。一九六六年,何氏獲選為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一九七五年至一九七六年出任美國亞洲學會(AAS)會長,寫下華裔學者首次在全美大型學術組織擔綱的新頁。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國際事務學院院長楊雅南(Anand Yang)則為擔任該會會長(二零零六至二零零七)的第二位華裔學者,楊氏專業為南亞歷史和政治。

何 炳棣是浙江金華人,一九一七年生於天津,長大後身材魁梧。燕京大學校長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的日文秘書蕭正誼一九三八年初見何氏後對友人說:「我以為何炳棣是江南文弱書生,沒料到他是關西六尺大漢!」何氏曾就讀天津私立第一小學和 南開中學,因鬧學潮而被南開開除,後於一九三三年秋進山東大學化學系,翌年夏轉學清華大學,決定棄化學改學歷史。

何炳棣天生是個好勝而又 不服輸的人,西洋通史第一次月考,何考了八十九分,同班同學姚克廣(後改名姚依林,曾任中國副總理)獲九十二分。姚對何說:「能得八十九分也很不錯啦!」 這句無心的話卻大大刺激何炳棣,而使他「即刻下決心就以西洋通史這門課作為磨練意志的對象」,第二次月考果然考了九十九分。當時教西洋通史的是劉崇鋐教 授,後來曾擔任台灣大學歷史系主任。何氏在清華歷史系的大一國文老師是俞平伯,系主任蔣廷黻在第二學年秋季開學前自蘇聯及西歐休假返校,何氏大三時準備選 修蔣氏所開的中國外交史與一戰前歐洲外交史等兩門課,但蔣卻應蔣介石之召離開清華到南京就任行政院政務處長,十個月後改任駐蘇聯大使。因此,何炳棣未上過蔣廷黻的課,但他一直尊蔣為師。何在清華曾受業於馮友蘭、陳寅恪、雷海宗、吳宓等名家。

何 炳棣一九三八年從清華畢業,他在二零零四年台北允晨出版的回憶錄《讀史閱世六十年》中說,一九三七年秋至一九三八年夏「這一年主要的收穫是鞏固了我與邵景 洛之間的愛情」。後來嫁給何炳棣的邵景洛是紹興人,一九三九年獲清華文學士學位。何氏於一九三九年九月抵達昆明擔任西南聯大(清華)歷史系助教,一九四零 年第一次參加留美考試,未過關;一九四四年重考第六屆清華公費留美考試成功,屬西洋史門;同時獲錄取的有物理學門的楊振寧(何比楊大五歲,後成終生好友) 等二十二人。何氏總平均七十八點五分,居二十二人之冠。很注重分數的何炳棣說,歷屆中美和中英庚款留學考試總平均最高的是何氏筆下的「曠世通才」錢鍾書。

一 九四五年秋,何氏飛往印度,候艦赴美留學,他說:「西南聯大人文方面所表現的研究自由和治學途徑的多樣是永遠值得我們憧憬的。」何氏負笈紐約哥倫比亞大 學,專攻西洋史(特別是英國史)。他說,在哥大六學期,上課聽講不多,主要是自己廣泛閱讀而又系統地讀書。何又說:「作為哥大研究生,我在紐約共住了三十 一個月另一週(一九四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至一九四八年七月一日)。紐約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它的地下鐵道系統。……我和景洛離開紐約的那一天,車費的價錢才加 倍到一毛。」

一九四八年九月初,何氏的長子何可約在西雅圖出生。何炳棣說,他的博士論文《英國的土地與國家:一八七三至一九一零》是真正 有創造性、有魄力的東西,迄今仍未正式發表,但他表示,目前學界所做的研究還趕不上他幾十年前的成果。一向自負的何氏說,出國以後,他的第一個志願就是在 最短的時間內,在中國史研究方面打進西方第一流的期刊。他說,沒有人做到過,他做到了,而且接二連三地做到了。他的博士論文解決了當時美國兩大學派持續多 年的爭論,何氏很自傲地說:「從我那篇文章開始,他們沒法子辯了。給他們決勝負的,就是何炳棣。」

何炳棣於一九四八年前往加拿大溫哥華英 屬哥倫比亞大學(UBC)任教,一九五二年正式獲哥大博士學位。一九六三年應芝加哥大學之聘,兩年後擔任芝大湯普遜(J. W. Thompson)講座教授,直至一九八七年榮休後轉往鄂宛(Irvine,又譯爾灣)加州大學任教,一九九零年第二次退休。何氏在芝大的最大成就之一是在一九六七年初和同校的政治學教授鄒讜(國民黨元老鄒魯之子)合辦一場長達十天的大型國際性中國問題學術研討會,各方高手群集風城(芝加哥別號)。何、鄒把研討會論文編成三冊出版,書名為《危機中的中國》(China in Crisis),內容專論中共的政治體制和中國的歷史傳統以及中共的國際問題。

何炳棣在清華雖未上過歷史系主任蔣廷黻(亦為哥大博士)的課,但蔣氏「認為治史必須兼通基本的社會科學,所以鼓勵歷史系的學生同時修讀經濟學概論、社會學原理、近代政治制度等課程。在歷史的大領域內,他主張先讀西洋史,採取西方史學方法和觀點的長處,然後再分析綜合中國歷史上的大課題」。何氏頗受這個觀點的啟發與影響,他說:「回想起來,在三十年代的中國,只有清華的歷史系,才是歷史與社會科學並重;歷史之中西方與中國史學並重;中國史內考據與綜合並重。……我自問是一直真正走這條路的。」

何 炳棣的治學生涯大致可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專研以明、清時代為重心的社會結構、會館組織和階層流動,主要著作包括:一九五九年哈佛大學出版的英文《中國 人口研究,一三六八至一九五三》、一九六二年哥大出版的英文《帝制中國的成功階梯:社會流動的層面,一三六八至一九一一》、一九六六年台北學生書局出版的 《中國會館史論》。這些專著和其他學術論文奠定了何氏的學術地位,並使他成為中國社會史的頂尖學者。

何氏說,他在一九六八年二月八日到芝 大圖書館翻閱印度考古書冊,發現印度史前稻比中國仰韶村文化遺址中的稻還要晚些,文獻記載更晚,「於是終夜難眠,決心鑽進史前考古資料,探個究竟,不期就 此長期跨出明清了」。何氏在這第二階段的治學過程中,一九六九年推出中文《黃土與中國農業的起源》,一九七五年推出英文《東方的搖籃》(The Cradle of the East),此書副題為《新石器時代及有史早期中國技術及理念本土起源的探討,公元前五千年至公元前一千年》。此外,又在一九九五年由台北聯經出版《中國 歷代土地數字考實》。何氏對古史的解釋有不少新觀點,贊成者很多,反對者亦不少,筆戰交鋒擦出甚多火花。

何氏晚年進入其治 學第三階段,以全副精力鑽研中國古代思想,並獲得與傳統學界不同的結論,他說;「中國哪裏是儒家的傳統?是孫子、墨子、商鞅的傳統啊!儒家不是沒有作用, 如果沒有儒家的融化,我們都接受不了。舉個簡單的例子:墨子最講人道,兼愛非攻……墨子是倒楣,幾千年備受儒家的攻擊。在我看來,孫、墨、商才是中國傳統 文化的軸心,哪裏是儒家啊!」何氏臨終前,仍在病榻上校閱其有關老子研究的論文。

何炳棣讀小學三年級時,其級任老師劉逸民對他的評語是:「如能愛眾親仁,則美玉無瑕矣!」何氏說:「七十多年來每一念及,不禁懍然嘆息,這第一位級任老師竟能如此銳利地指出,並正確預測到我一生處世最大的缺陷——往往與中外學人不能和諧共處。」何 氏在學界以跋扈、桀傲、脾氣壞、愛罵人和難以相處出名,被他當面罵過和文字批過的中外學人不計其數,他批黃仁宇「對歷史不忠實」,又說:「黃仁宇被紐約一 個州立大學撤職。當時我在芝加哥,還有好幾個朋友,寫了多少次信想幫他復位。」他在回憶錄《讀史閱世六十年》中痛批考古學家張光直(歷任耶魯、哈佛教授、 中研院副院長,已故):「生平所遇,偏見如此之深,思維如此疏失的學人實在罕見。」又指責張光直是中西學界「反對何炳棣」陣營的中心人物。何氏充滿火氣地 指出:「我第二次退休後遲遲進軍先秦思想就是忍無可忍,不得不嚴肅批判當代海外風頭最健、對儒學極端『美化』,甚至『宗教化』的杜維明教授。」又稱:「但老輩當代新儒家在文字方面還是莊重的,而杜維明英文語句之備極油滑,逼得我不得不向廣大的讀者予以暴露。」

何 炳棣亦曾經聲色俱厲地當面大罵過引導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研究中國史的漢學家房兆楹,何氏日後對此事頗感懊悔。曾於一九九五年至一九九六年出任亞洲學會會長﹑來自匹茲堡大學的日裔女學者羅友枝 (Evelyn Sakakida Rawski),亦曾被何氏痛批詆毀中國歷史。何氏批評芝大同事顧立雅(Herrlee G. Creel)不懂中國古文,要找他幫忙,芝大博士、顧立雅的學生許倬雲強調,那是何氏「亂說」。何氏敬重胡適,以擁有胡適為他寫的大幅杜甫羌村詩而自豪, 但他批評胡適「很有心計,幾乎天天寫日記,出了厚厚八大本,也許是他以日記來『用計』,所以不一定完全可靠」。他亦曾當面說胡適花太多時間於會客。何氏 說:「我對胡先生的景仰之處決不是他的史學,而是他在整個二十世紀中國的獨特歷史地位。」

何炳棣不是一個躲在學術象牙塔裏的學者,他酷愛美味,食量極大,數十年前吃過的好館子和佳餚,他都能記得一清二楚。他是一個民族主義者,有強烈的愛國心,他極度關心國事,曾在七十年代熱烈參與海外保釣運動。他也喜歡接近政治權力人物,學界盛傳他曾送一把寶劍給蔣經國。但 他於一九六八年二月在新加坡發表演說,批評一九四九年以前國民黨的腐化和孔、宋貪污盜國,香港《新聞天地》卻報道他抨擊台灣的國民政府,蔣介石即質問中研 院院長王世杰,導致何氏和中研院斷絕二十二年關係,直至物理學家李政道的兒子、芝大史學博士李中清力勸其老師何炳棣與中研院恢復關係,加上楊振寧曾於一九 八六年訪台慶祝中研院院長吳大猷八十大壽,何氏始於一九九零年赴台參加中研院第十九屆院士會議,與中研院恢復關係。

何炳棣於七、八十年代在海外知識分子中(特別是香港、台灣留美學生)的名聲如雷貫耳,原因是他經常在當時親北京的香港《七十年代》月刊上撰文歌頌新中國、吹捧中國的進步、宣揚大陸鋼鐵、石油和其他工業原料的產量將以倍數成長。在何氏的筆下,四人幫時代的中國、批林批孔時代的中國和毛澤東專制下的中國,處處充滿了希望與生機。親台灣的留學生不齒何炳棣的一面倒,親中共的留學生尊何炳棣為精神領袖。一九七四年五四運動五十五週年,紐約親北京學界在哥大舉行盛大集會,邀何炳棣等人演講,由研究作家茅盾的耶魯女博士陳幼石擔任大會主席。

何炳棣自己對當年一味歌頌中共而有損史家公正判斷的行徑,頗有「覺今是而昨非」之感。何 氏說他一九七四年在《七十年代》所撰的《從歷史的尺度看新中國的特色與成就》,在海內外影響很大,「至今不少海外愛國人士仍勸我在文集中把它重印。我卻願 意把它忘掉,因為它雖有史實與感情,但對國內新氣象只看到表面,未能探索新氣象底層的動機。同樣願意忘掉的是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所撰有關中國資源和經濟 前景的一系列文章」。

何氏在《從歷史的尺度看新中國的特色與成就》中說:「經過了文化大革命,中國人民才第一次變成了國家的真正主人。」這些觀點及那些文章是何炳棣學術生涯的敗筆和污點,難怪他「願意忘掉」!亦難怪他在回憶錄中不願多談他在極左年代的不堪往事!


亞洲週刊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