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6日星期四

中國應告別只認金牌的奧運準備機制

泰國世界日報╱社論

美國和中國抗衡的話題,燃燒在南海領土爭端議題上、釣魚台議題上,以及外太空議題上,以至於東亞可能發生戰爭的流言甚囂塵上。如今,隨著倫敦奧運即將在本周五拉開序幕,中美的競爭,終於可以短暫轉移到體壇上。四年前,在北京奧運的舞台上,中國體育健兒勇敢拚搏,終於以較大的比數戰勝連續三屆奧運獨占金牌鰲頭的美國隊,登上了金牌第一的寶座,並徹底告別了中國人東亞病夫的辛酸歷史。毫無疑問,這次倫敦奧運,中美的金牌爭霸戰,乃至金牌總數爭霸戰,超過東道主英國能否創造奪牌記錄,成為最大的看點。我們認為,中美的體育競爭,是和平的競爭,奧運體育精神的競爭,其涵蓋的意義和正面的能量,遠遠超出中美之間軍事力量的競爭,因為後者可能會給亞洲和世界帶來毀滅的危機。

毫無疑問,倫敦奧運,當然無法與之前北京奧運的豪華奢侈相比較。但是,海內外華人在北京奧運的巨大成功過後,還是對中國政府採取舉國一致的體制,耗費巨額資源培養奧運金牌運動員是否值得,展開了長久的討論和爭議。反對者認為,中國沒有健全的醫療保障機制,老百姓生不起病,與其花大錢培養幾十個奧運金牌選手,不如把資源投入全民健身運動,讓老百姓有強壯的體魄,減少疾病的發生,以此節約龐大的社會醫療成本,也可以避免因為醫療費昂貴而造成病患家庭經濟破產,負債累累。而支持者則認為,中國要做世界強國,也必須在體育上出人頭地,多拿奧運金牌,可以振興民族精神,提升國民自豪感,增強國家威望,刺激中國更快走向世界。

其實,中國政府應該看到,隨著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以及神九的升空,中國已經開始步入強國的行列,不需要用奧運金牌來打造光鮮的面子,傳遞政治的宣傳。要知道,那種舉國一致培養金牌選手的方法,以前舊蘇聯和東德都使用過,但都無法用它來維持國家的長治久安與國運昌隆,蘇聯帝國瓦解了,東德與西德則合而為一,成為歐盟最強大的支柱。

因此,北京應該認真反思,為金牌而金牌的舉國一致奧運機制,已經沒有太大的意義。從北京奧運到倫敦奧運,中國可以出現百名奧運金牌選手,但放眼看去,中國體育競爭的機制,依然有很多的不公平,奧運選手的提拔,也有很多的不滿之聲,更為重要的是,奧運的金牌,無助於解決中國社會面臨的許多問題,尤其是民眾對政府的信任缺乏和對未來不抱信心。

我們期待,這一屆倫敦奧運,可以成為北京舉國一致培養金牌選手體制的最後告別表演,未來中國的體育發展方向,可以從培養金牌運動員向提升全民體育素質的方向轉變,把培養體育尖子的平台,設在廣泛的社區,並與市場機制有效接軌,以公正平等的選拔機制,來甄選奧運選手;同時,把中國傳統強項的運動,比如乒乓球、羽毛球以及跳水等運動,通過各種方法,包括輸出運動員和教練,積極向世界推廣,形成全球性的市場,這比中國獨霸幾枚奧運金牌,意義大很多。

當然,四年一度的奧運比賽,對具有奪牌實力的運動員來說,可謂是一生難得的機會,苦練四年,只是為了在運動場一搏。我們希望中港台以及海外其他國家的華人兵團,都能在賽事中發揮最佳成績,勇奪獎牌,為國爭光。針對中美在金牌數和獎牌總數的競奪,我們期盼無論是運動員還是觀眾,都要拋棄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緒和意識形態,為運動員的精湛競技和拚搏精神加油,而不是煽動反美或者反華的氛圍,這樣才符合奧運精神,也符合全球化楬櫫的理想。

【2012-07-26/泰國世界日報】



台灣 聯合報

為何在合肥受審? 谷開來三大理由罪狀

香港特派員李春

中共司法當局宣布,對薄谷開來、張曉軍故意殺人案提起公訴,同時宣布已由合肥市檢察院向合肥中級法院提起公訴。審理薄谷要案,為何選在合肥?

中國大陸的刑事訴訟法,規定司法機構的管轄內容為,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刑事案件:危害國家安全、恐怖活動案件;可能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的案件。按薄谷開來的罪名,選中級法院受理合理。

刑訴法同時規定,刑事案件由犯罪所在地的法院管轄。如果由被告人居住地的法院審判更為適宜,可以由被告人居住地的法院管轄。這一點合肥法院不符條件。

但刑訴法中也留下空間,叫「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這令大陸的檢察院和法院,只要基於排除干擾、或因國家安全需要等理由,均可由上一級指派下一級偵查和審判案件。

而近年來,舉凡官場中的大案要案,都實行「易地審理」的原則,主因是排除干擾,同時也使可能屬於當事者的當地機構迴避。所以上海書記陳良宇案,是由天津審理;廣東政協主席陳紹基案,由重慶審理。

但這次「易地審判」,為何會選合肥來審此案?北京法律界也議論紛紛,大致總結出三點要求。

首先,要沒有關係,薄谷的戶籍地北京不行,薄和薄谷住過東北不行,工作過的重慶不行,還有其祖上相關的山西河南不行。

剩的地方,不好說為何沒被選上,論合肥選上的理由比較容易。首先,合肥被稱作包公的故鄉,上一任中紀委領導人,經常要求大家學包公,現在遇上敏感案件,選在包公故里來審,對外突出的是「公正」二字,形象明確。

但更深入的原因,是法律後的政治。負責處理薄谷案審理的,是最高法院院長王勝俊,王勝俊是安徽出來的幹部,曾任該省政法委書記,之後才調中央政法委任秘書長。安徽政法系統是王勝俊的親兵。上陣還得父子兵,遇到薄谷這種敏感案,王勝俊首選家鄉法院。

所以,合肥中級法院審理薄谷開來,是想上面看政治放心,外面看包公安心,裡面審起來省心。


台灣 聯合報

北京官方促捐款 陸民批:滾回去!

記者汪莉絹/綜合報導

北京暴雨成災,北京民眾對官方救災慢半拍和隱瞞死亡人數,十分不滿。北京官方發動捐款引發民眾反彈,很多人對捐款說不,還發起抵制大罵。

北京日前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由機關黨員幹部帶頭,發起為「七二一」特大暴雨捐款的活動,並號召全市民眾捐款救災。然而,這項捐款呼籲未達到預期目標,還引起民眾反彈,許多說「不」的聲音洶湧而來。

對北京政府不但不認錯、究責,反倒呼籲全市捐錢賑災,大陸民眾十分氣憤,不少人在網上發起抵制,還引起有人大罵,還有人作對聯「上聯:對外援助減免貸款大筆一揮十分瀟灑。下聯:對內逼捐推卸責任貪得無厭一等下流。」

大陸微博不斷傳出發現新罹難者遺體,「我哥在下面等我挖呢,誰他媽的管我們。」房山村民王建學面對鏡頭哭訴哥哥王建生暴雨被困車中,報警求救沒人理。他與不少失蹤者家屬,挖了兩天多,手都骨折了,終於找到王建生遺體。

這段震撼人心的影片原本在鳳凰網上,後來被刪除,換上「房山公安副局長脫褲抬屍」的影片,只見一名局長在兩名公安陪同下到場,脫褲搶著要幫忙。看清楚他們只是在屍體運上水面後「加把手」,連腳都沒濕,卻最大聲,並搶了鏡頭。一些網友大罵官員作秀,留言要他們:「滾回辦公室作秀去吧!」


台灣 聯合報

美牛案和證所稅「兩塊石頭」搬走之後…

美牛案和證所稅案通過了,政府可能覺得,拚經濟路上的兩塊石頭終於搬走了!看馬總統本人的說法:美牛問題解決後,要盡速恢復TIFA協商,「一步也不能等」;對於證所稅過關,「是我國租稅史重要里程碑」,未來將加速振興經濟。

美牛案和證所稅案的紛擾,白白耗費社會成本,現在塵埃落定,那些內耗的代價終於可以「停損」了。但這是否表示拚經濟就此通行無阻?行政院發言人說政府施政重心將回歸經濟基本面,九月會提出振興經濟的「有感措施」,看來頗有摩拳擦掌的氣勢。

但越是這種氣氛,馬政府更應停看聽一下;與其得意洋洋(因為兩塊石頭搬走了)喊「衝」,不如多做一點準備的功課。例如應認真研究一下,為什麼奇美創辦人許文龍說「最討厭聽到政府說拚經濟」,成為網路上眾人按讚的文章。許文龍說,「公司的訂單也不是政府替我們爭取的,低價的原料也不是政府替我們談來的,技術也不是政府幫我們研發的,你能拚什麼經濟」,企業界的這種心聲有沒有一點道理?

政府心態是拚經濟有賴政策領頭,例如日昨傳出,經濟部為刺激出口,考慮全面恢復外銷出口沖退稅措施。這項機制從民國四十年代即存在,反映台灣早期以加工出口為主力的產業狀況。如今搬出來再用,於廠商降低成本固然有利,但一來反映喊了多年的產業結構轉型成效有限;二來民眾質疑,為何老是給企業減稅,何時對個人綜所稅也調降?凸顯馬總統掛在嘴邊的「租稅正義」有雙重標準;三來還有人痛訴,救出口要先有訂單才有用,現在的問題是沒有訂單,徒言沖退稅又有何益。

這些意見代表了各種不同角度的想法,也顯現出政府拚經濟的方向沒有一致性,東做一點西做一點;這裡舉一下「公平正義」的旗子,那裡舉一下「拚效率,救成長」的旗子,各種政策效果往往彼此抵銷,證所稅被批「小改革大失血」是最好的例子。「兩塊石頭」是搬走了,但政府一條腿「改革」、一條腿「拚經濟」的路還很坎坷,每一步應謀定而後動。


台灣 聯合報

李娜籤運不佳 可能遭遇小威廉斯

(中央社台北27日電)法網冠軍、大陸的李娜,在倫敦奧運籤運不佳,首輪即遭遇勁敵韓杜雀娃,即使過關,第4輪很可能要面對小威廉斯。

中新社報導,倫敦奧組委26日公布了網球項目的抽籤結果,李娜如果要得到佳績,必須過關嶄將。

李娜第一輪的對手是斯洛伐克的韓杜雀娃(Daniela Hantuchova),第二輪可能是奧地利的帕絲齊克(Tamira Paszek)。

如果李娜能取勝,第三輪很有可能面對前世界第一、丹麥的瓦芝妮雅琪(Caroline Wozniacki)。

到了第四輪,更可能是小威廉斯(Serena Williams)這道難過的牆。

大陸女網總教練蔣宏偉看到李娜的抽籤結果也感到緊張,他說「這種比賽第一輪都不好打」,「如果李娜想走得更遠,必須殺出一條血路。」

李娜將是最後一次出征奧運,北京奧運她拿了第4,這次希望能畫出更完美的光點。1010727

海伍德命案 谷開來張曉軍公訴

(中央社台北26日電)中國大陸官方新華社今晚報導,中共前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的妻子谷開來和薄家勤務人員張曉軍涉嫌故意殺人案,近日已由安徽省合肥市人民檢察院向合肥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公訴。

中共中央4月宣佈對薄熙來「嚴重違記問題」立案調查後,經過3個多月,全案首次有進展對外公佈,但薄熙來行蹤依然成謎,只知道是受到當局的控制。

新華社報導,經檢方查明,谷開來和兒子薄瓜瓜與英國公民海伍德因經濟利益發生矛盾,谷開來認為海伍德威脅到薄瓜瓜的人身安全,因此與張曉軍共同投毒殺害對方。

報導說,谷、張兩名被告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依法應以故意殺人罪追究刑事責任。

報導表示,合肥市中級人民法院已依法受理本案,將擇日開庭審理。

薄熙來職務遭到解除,妻子遭到起訴,引爆點是前重慶市副市長、前公安局長王立軍在今年2月6日私自前往美國駐成都總領事館尋求庇護未果。

中共中央在兩會(人大會議、政治協商會議)3月閉幕後,於3月15日宣佈免去薄熙來重慶市委書記等職務,並於4月10日由新華社發布消息說,中共中央決定停止薄熙來擔任的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委員職務,由中共中紀委對薄熙來「嚴重違紀問題」立案調查。

外界猜測,薄熙來會被調查,也與中共「十八大」召開前的內部政治鬥爭有關。1010726

薄妻被起訴 前中共高級官員:應起訴薄熙來

(中央社台北26日電)中共前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妻子谷開來被依故意殺人罪嫌起訴,今晚成為大陸網路熱門消息,新浪微博轉貼近2萬次;有中共退休高級官員認為,也應以謀殺罪名起訴薄熙來。

中共中央今年4月宣佈立案調查薄熙來「嚴重違記問題」後經3個多月,新華社今晚報導,谷開來涉嫌毒殺英國商人海伍德,由安徽省合肥市人民檢察院向合肥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公訴。

消息披露後,立刻被大陸網友瘋狂轉貼,但想透過大陸搜尋引擎或微博、論壇搜尋相關議題時,卻出現「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搜索結果未予顯示」訊息,似乎顯示大陸當局有意避免對此事有過多議論。

不過,還是有許多網友在網路論壇上詢問,為何在重慶發生的殺人案,卻交由安徽合肥檢方調查起訴。

根據熟悉中共運作的人士透露,這是因為中共省級領導以上幹部若涉案,通常會「異地處理」,避免調查受干擾。

另外,主網站設在美國、專門報導中共內幕消息的博訊網,則刊登不具名的退休前中共高級官員談話,認為薄熙來應以謀殺罪起訴。

這名前官員認為,若僅以貪污、對家人監管不力來追究薄熙來,無法讓他真正為罪行負責;若不依法處理,繼續保護「害群之馬」,還是「刑不上大夫」,黨(中共)的形象得不到維護,「中國還會有第二個薄熙來」。

由於中共中央發布的消息,或是領導人談話,至今仍稱薄熙來為同志,外界猜測,薄熙來應該不至於「有太嚴重的後果」。1010726

薄妻谷開來遭起訴 涉故意殺人

(中央社北京26日綜合外電報導)大陸官方新華社今晚報導,中共前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之妻谷開來,已依故意殺人罪嫌在安徽省合肥市提起公訴。薄家勤務人員張曉軍列為同案被告。律師透露,法院可能在8月初開庭審理。

報導說,谷開來和兒子薄瓜瓜與英國公民海伍德(Neil Heywood)因經濟利益發生矛盾,谷開來認為海伍德威脅到薄瓜瓜的人身安全,因此與張曉軍共同投毒殺害對方。

新華社說,兩名被告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依法以故意殺人罪追究刑事責任。合肥市中級人民法院已受理本案,將擇日開庭審理。

一位家庭律師告訴路透社,法院可能於8月7至8日開庭審理此案。

薄熙來及其妻谷開來近幾個月都銷聲匿跡。新華社4月10日報導,中共中央決定停止薄熙來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職務,而谷開來和張曉軍則因涉嫌謀殺而被捕。官方之後就不再發布關於海伍德命案的消息。

「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報導,執政的中國共產黨正準備在今年稍晚舉行十年一度換屆交班的黨代表大會。薄熙來爆發醜聞,使精心策劃的接班陷入混亂,暴露黨內高層的分裂與內鬥。

雖然官方對此案保持沈默,從大陸高層官員跟外交官、外國學界、商界人士的談話中透露出,中共希望在秋季第18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前結束此案。十八大將決定黨下屆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的成員。

官員先前暗示,谷開來和張曉軍可能會因海伍德案而受嚴厲的司法懲罰。但不確定薄熙來涉案深淺,或薄熙來是否會受法院審判,還是只受共產黨黨紀懲戒。

薄熙來和谷開來都是中共的「太子黨」,谷開來的父親是谷景生少將,早年參與共產革命,曾任新疆共黨首長。谷開來之前是執業律師,著有「勝訴在美國」等書。

薄熙來是中共元老薄一波之子,是中共領袖中少見具個人魅力者。即便失勢後,仍被認為在重慶擁有若干程度支持度,他在重慶以唱紅打黑著名。他也被少數高調、崇拜毛澤東的「新左派」所喜愛。(譯者:中央社郭中翰)1010726

環球時報評薄谷開來案:任何人走上刑事被告席都是普通人

責任編輯:連檣

據環球時報報道,薄谷開來、張曉軍涉嫌故意殺人一案近日已被提起公訴。由於薄谷開來是薄熙來的妻子,此案備受關注。這一案件的依法審理,將會加強中國人對法治的信心。

薄谷開來的特殊身份,以及此案同薄熙來問題的關係,在中國現有國情下很容易引來漫無邊際的猜想。此案的社會心理背景以及潛在輿論環境會較複雜,而且會在審理案件的全過程中揮之不去。

依法審理、依法判決應是處理此案所遵循的唯一原則。此案的最終結果無論會不會有什麼其他現實影響,法官們都應做到對法律的忠誠,心無旁騖。

這是對法官們忠誠法律精神的一次考驗,他們的審理和判決必須經得住考驗,必須對得起他們的良心。

薄谷開來以如此特殊的身份涉嫌殺人,是中國司法從未經歷過的案件。它是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一次特殊檢驗,也是在互聯網時代各種信息激烈競爭時,對公眾理性分辨力的一次磨練。

司法部門應對薄谷開來案件的審理提供必要的信息,保證人們對案情的瞭解始終與事實相對應。這一點做得越好,審理此案對中國法治建設的正推動效果就越大。

審理薄谷開來案件是法律尊嚴在中國不斷鞏固途中的一個標誌性節點,它迄今向社會傳達的最大信息是,誰也不能恣意妄為,尤其是不能傷害他人的性命,無論什麼樣的地位和權力都不能保護一個人不受懲罰地做例外。

在很多信息疊加在一起的時候,人們應當有一個大的判斷:中國的進步是綜合的,隨著中國的經濟、社會治理以及輿論開放都向前走了很遠,任何事件———無論它有多「重要」———的解決環境都已發生深刻變化。一些被聯想的重要「潛規則」事實上在今天已經毫無根基。

儘管法院也不斷成為批評的對象,但法律越來越成為社會公平的最大保障。今天眾目睽睽的案子如果搞蓄意司法不公漸漸不可思議,它的巨大風險正使其變為不可能。因此相信法院對重大案件的判決,比相信任何其他分析和傳言都要可靠得多。

這幾年中國各地法院已經有過許多「敏感判決」的經歷,過去幾次是互聯網的大量議論,這一次是各種「猜想」,從輿論壓力的角度看,它們的性質有類似之處。我們相信,雖然薄谷開來案件「更特殊」,但法院能做出公正的判決,不辜負這個時代的期望。

薄谷開來案是刑事案件,社會把它作為刑事案件去看,這是將法治變成習慣的一次體驗過程。任何人站到刑事被告席上都是普通人,中國社會需要這樣的平常心。

改革開放的中國今後還會遇到各種突發事,它們的每一次依法處理都是積累,在事實上和人們的心理上逐漸促成法治社會的成熟。


香港 文匯報

北京暴雨遇難者「頭七」 郭金龍等9官員赴災區指導

據鳳凰衛視報道,對於目前已知的在7·21北京雨災中遇難的77位逝者來說,27號是傳統風俗的「頭七」,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代市長王安順,市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吉林,常務副市長李士祥等一共9名市級官員在當天一起去往受災最嚴重的房山區指導救災善後和防汛工作,不過暫無默哀儀式的安排。

郭金龍一行計劃在10:30到達重災區之一的十渡鎮前頭港村,郭金龍預料在這裡發表講話。之後,一行人去往另外一處受災嚴重的張坊鎮並計劃在安置點與受災村民一起吃午餐。其餘計劃考察的地方還包括周口店災區和城關街道臨時安置房建設現場。

房山區匯報工作表示對遇難人員給予每人5000塊(人民幣)喪葬費,並表示已經成立應急處置和信訪接待工作組全天開門接訪把矛盾化解在基層。而針對重點、負面和群體性隱患的重大事件,會把宣傳工作與維穩工作結合推進。



香港 文匯報

港报:薄谷开来案有望十八大前解决 避免冲击换届


图:尼尔.伍德疑因与谷开来发生经济矛盾被杀


【香港商报讯】前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的妻子薄谷开来,涉嫌故意落毒杀害英国商人尼尔.伍德,已由安徽省合肥市人民检察院依法向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同时被起诉的包括薄家勤务人员张晓军。

据新华社报道,薄谷开来、张晓军涉嫌故意杀人一案,近日已由安徽省合肥市人民检察院依法向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阶段依法告知了二被告人和被害人近亲属享有的诉讼权利,并讯问了被告人,听取了辩护人的意见。经审查查明,被告人薄谷开来及其子薄某某与英国公民尼尔.伍德因经济利益发生矛盾,薄谷开来认为尼尔.伍德威胁到薄某某的人身安全,遂与被告人张晓军共同投毒杀害了尼尔.伍德。二被告人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以故意杀人罪追究刑事责任。现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已依法受理该案,将择日开庭审理。

经济利益激化矛盾

新华社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2月6日王立军私自进入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滞留事件发生后,对王立军反映的2011年11月15日英国公民尼尔.伍德在重庆被发现死亡一案,公安机关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复查组,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依法进行了复查。

据调查,薄谷开来(薄熙来同志妻子)及其子同尼尔.伍德过去关系良好,后因经济利益问题产生矛盾并不断激化。

经复查,现有证据证明尼尔.伍德死于他杀,薄谷开来和张晓军(薄家勤务人员)有重大作案嫌疑。

薄谷开来、张晓军涉嫌故意杀人犯罪,已经移送司法机关。

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中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律的尊严和权威不容践踏。不论涉及到谁,只要触犯法律,都将依法处理,决不姑息。

本港时事评论员刘锐绍认为,此时立案起诉谷开来,显示中央希望在十八大前解决事件,避免冲击换届。


大公報

新聞官拒報死亡人數犯眾怒

北京「7‧21雨災」死亡人數昨晚證實激增逾倍,當局拖延公布死亡數字引來全國輿論抨擊。內地傳媒揭發,在前晚的災情發布會,官方發言人講到「全市因災傷亡」時突然收口,面對記者追問又集體緘默退場,輿論質疑官方試圖掩蓋事實。官方到昨晚才確認,迄今共77人遇難。

北京防汛抗旱指揮部昨晚公布,北京區域內共發現77具遇難者遺體,其中66人身分已獲確認,其中5人為殉職官員。北京市政府新聞辦隨後提供61名平民死者名單,他們為36男25女,年齡從8個月大女嬰至80歲老翁,死亡原因多數為溺亡(47人),死亡地點集中在郊區。房山區有38人死亡,其中26人被洪水畄走溺斃。而與編輯丁志健一樣駕車溺亡的則有11人。

迴避一晚終認77人遇難

事實上,該份詳細名單前日已交到有關新聞官手上,惟遲遲未向公眾宣布。據湖北《長江日報》報道,前晚(25日)召開的發布會中,北京防汛抗旱指揮部副指揮長、新聞發言人潘安君對覑一份書面材料宣讀,剛念到「全市因災傷亡」時,台下記者都豎起耳朵仔細聽,豈料潘竟很快改口:「全市因災人口160.2萬人……」人們最關心的災害死亡數字隻字不提。

及至提問環節,官方新華社、《人民日報》等記者分別獲提問機會,但無人問及死亡人數。主持人宣布發布會結束時,台下記者紛紛站起追問最新死亡人數。有持覑央視話筒的女記者大聲說:「我看見你(潘安君)手上拿的材料了,上面寫覑死亡人數是61人,因公殉職5人。」但台上幾名發言人集體緘默離場。

會後,有獲現場提問機會的官媒記者無奈說:「事前組織者跟我們溝通過,說這個問題(死傷人數)比較尖銳,最後留給鳳凰衛視來提。但鳳凰衛視最後沒有獲得提問機會,發布會就結束了。」

央視記者質問 緘默離場

這篇由《長江日報》駐京記者柯立發出的報道,刊於該報第17版,昨獲人民網等轉載。但《長江日報》網站卻在電子版中除去這篇報道,網站負責人接受本報記者電話查詢時說,這一版主要是報道北京水災新聞,還有半版廣告,「因涉及一些政治方面的原因,上級部門要求不上(載)」。不少網民為柯立喝彩,但也有人擔心她及報社會被秋後算帳。

北京市在22日晚上公布37人在雨災中遇難,其後雖然不斷有屍體被發現,但死亡數字未再更新,面對外界質疑,當局只稱會「適時公布」,迎來全國網民痛罵,網管刪不勝刪。北京市政府新聞辦昨晚在官方微博稱,因暴雨引發山洪泥石流,搜尋遇難者極困難,死者身份確認也需要反覆核實,又稱無再接到失蹤報告,預計遇難者人數不會再大增。



香港 明報

「消防等領導來才救人」 夫車中溺斃 妻控訴救援慢


丁志健妻子至今無法接受丈夫溺斃慘劇。(明報記者攝)


北京21日暴雨中,34歲雜誌編輯丁志健駕車在水浸最嚴重的廣渠門溺斃,他的妻子邱燕表示,她曾央求救援人員下水救人,但對方堅稱水中「沒有人,沒有車」,袖手旁觀,直到丁志健受困逾兩小時後,有領導到場視察,消防員立即行動,用了不到10分鐘就把他救起,可惜為時已晚。邱燕的控訴引起關注,輿論要求當局徹查是否有人瀆職。

邱燕昨日向本報記者表示,7月21日晚上7點半,她接到丈夫求助電話,稱110和119(內地報警和火警求助電話)都無法接通。邱立即拿覑斧頭趕往現場,可面對幾米深的水,不懂游泳的她走了幾步就不得不打退堂鼓,並向在場救援人員和民眾求助﹕「誰會游泳的,救救人啊!」

旁觀者看不過眼落水

然而,現場警員稱救援由消防員負責,而無論邱多麼確切地描述丈夫受困位置,消防員堅稱,水中沒有受困的車輛和人員。他們的邏輯是,水位已有所下降,部分受困車輛露出車頂,丁志健駕駛的是SUV,若真的受困,沒有理由看不到。終於,在旁的銀行職員魏安看不過眼,接過邱手中的斧頭,脫了上衣跳入水中,但體力消耗大半仍未能施救。

邱燕憶述,消防員唯一嘗試是在約9點左右把一個人從橋上吊到積水中,但這個人只是紋絲不動看覑水面。全身濕透的邱燕後來到一輛消防車避風,卻意外聽到車內人的對話﹕有領導要到現場視察了。駕駛員不斷詢問領導的級數和身分:「幾杠幾星?是咱們的人嗎?」

10時許,離丁志健致電妻子求助已超過2小時,一名身穿白色警服的領導到場,現場救援加速。三五個消防員跳入水中,快速找到了丁的車輛,「不到10分鐘,車子就出來了」。

打聽領導級數 10分鐘即撈獲

綜合內地傳媒報道,丁志健在當天晚上7時40分左右開車到達廣渠門附近,正值降雨高峰,現場鐵路橋下公路的主路已被逾1米深水淹浸,但旁邊地勢較高的輔路仍可行車,易令途經車主誤判險情。據稱他最初曾下車觀察,然後回到車中,結果走上不歸路。

邱燕的朋友不斷打聽後,在事故翌日找到丁志健的座駕,家人整理遺物後發現,丁的手機和汽車鑰匙不翼而飛。丁志健與邱燕育有一名現年3歲的女兒,丁是家中經濟支柱。邱燕表示,她已向政府寫信反映家中情,「我還不想接受民眾的支持……政府不會撒手不管的」。

明報記者

香港 明報

劉銳紹:香港不要盲人騎瞎馬的國民教育

作為新聞界的一員,我甚少參與公開的聯署,但作為家長和老師,這一次例外,我參與了要求擱置推行國民教育的聯署,為的是一代又一代的孩子。

先回答三個問題

我不是一概反對或否定國民教育,但必須先回答三個問題。

一,國民教育的目標是什麼?如果只是培養一批只懂聽從官方的話和盲目愛國(政權)的國民,那就十分危險了。國民教育的目標應是培養一批有獨立思考能力,能夠客觀、理性、全面思考問題的國民,這才有利於國家的興盛。

二,國民教育的內容是什麼?如果只覑重穩定政權的角度,只講或只側重正面的國情,而不敢正視負面和落後的國情,只會令國民無法掌握真實的情,更無法提出改變負面國情的建議。國民教育的內容應是:正面國情如實反映,負面國情不迴避,並作深刻反思,這樣才可激發國民努力為國家興利除弊的志向。

我經常說,國民教育的最佳教材就是——國家行為。國家的行為正當,值得世人尊重,國民與有榮焉(例如重大的科技成就),即使沒有大力推動國民教育,大家也會由衷地認同國家的成績;但如果不時出現李旺陽案、陳光誠等事件,即使用刀槍斧杖打開人民的腦袋,人民也不會接受執政者是一個「進步、無私與團結的執政集團」。

三,國民教育應該怎樣推行?如果一方面進行任務式的硬銷,不斷開動行政機器,一意孤行,不理會市民的反彈;一方面又加以利益引誘(例如資助官方主導的活動、洗腦式的旅遊等),不顧實效,到頭來只會變成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國民教育的推行方法,應該是細水長流,雙向互動交流,有時是潤物無聲,有時是風雷激辯,覑重取得真心的認同。

用上述三點來檢視目前港府推行的國民教育,可以說完全不及格。港府的做法只是「霸王開弓,軟硬兼施」,而不是真的理解和理會市民和家長的憂慮。

從21年前的事說起

此刻,人們還會想到一個問題:推行國民教育的政策已出現多時,為什麼港府在這個時候特別覑力呢?我看,這要從21年前的事說起了,當中反映了北京一脈相承的控制思維。筆者強調,以下材料已見報,不存在「泄密」問題,只是一般市民和家長沒有留意而已。

1991年,江澤民作如何接收香港的講話,重點是:「中心任務在參與」,有五大方面,其大意是:

一,政治的參與,方便中央全面主導香港的政制發展;

二,經濟的參與,中資和中國支持的資金要盡快參與(影響甚至控制)香港的經濟,不讓外國搞亂香港;

三,外交的參與,繼續「對英鬥爭」,爭取國際對中國立場的支持;

四,基層的參與,努力開展基層工作,為落實中央的治港政策鋪路。民建聯在1992年成立,恰好在江澤民講話之後,兩者是否有關,請讀者自行判斷;

五,文化的參與,涉及教育、傳媒、意識形態等範疇。

回歸前後的多種舻象,顯示這些工作一直在龍潛虎伏地進行。

這個講話很有系統性和操作性,成為北京接收香港各項工作的目標。在回歸初期,北京基於向台灣示範「一國兩制」的需要,同時知道不能操之過急,所以較有耐性。但2003年「七一」大遊行後,北京發覺上述「五項參與」的前四項都有成績,但第五項卻成效不彰。一些官員問:「香港回歸6年了,為什麼香港人的頭腦還未回歸?」

同年底,北京成立中央港澳工作協調小組(曾慶紅任組長)。應該說,這個小組有實績也有過猶不及之處。實績表現在經濟和民生方面,但過猶不及之處則是,北京感到香港人的意識形態還未扭轉過來,所以在2004年初即通過香港建制派人士推動「愛國者討論」,後來反應不佳而草草收場。

「為什麼港人的頭腦還未回歸?」

曾蔭權上台後,北京有感香港的國民意識薄弱,於是「勸喻」曾蔭權要抓緊國民教育,其催逼之力比董建華年代更強。不過,時任教育局長的孫明揚則採取「軟皮蛇」的反應,形式上推行國民教育,但課程則由學校自決。

到了梁振英年代,北京對國民教育的渴求更形於色;尤其是當北京認為「外國勢力也在爭奪香港年輕人」的時候,北京對「香港人思想還未回歸」的忍耐力就更弱了。近期出現的種種事例,包括吳克儉秘密訪京拜會國家教育部,香港教育局又以行政手段協助有明顯偏向的《中國模式》深入學校,美其名「學校有自主權」,實則希望能奏溫水煮蛙之效。

此外,建制派以「很多國家都有國民教育」為詞,力撐有偏向的國民教育,也是不辨是非。譚惠珠的話更是自相矛盾,不合邏輯。她說「六四」、李旺陽等事件與「一國兩制」沒有太大關係,沒入必要放入教材。如按她所說,那麼還叫什麼「國民教育」?她又說:國民教育應介紹中國制度,內地的民生情等未必需要包括在內。這種莫名其妙的割裂,令人弄不清什麼才是「國情」,也違背了北京希望香港人多了解內地民生變化的原意。譚惠珠之言,可說為官方添煩添亂。

眼前,港府應暫緩國民教育,待充分諮詢和取得主流共識後才好推行,否則不僅誤國誤民,對官方也只會利少害多。




香港 明報

鄭博仁:台灣 NCC 示範了最壞的公民教育

報載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經歷10小時協商後,於前晚宣布通過旺中寬頻購併中嘉有線電視系統案,在3停止條件、25項附帶承諾下通過。關於本案各界撻伐的論點筆者不再贅述,除日後媒體市場壟斷最大疑慮外,更遺憾的是,公民社會由下而上的草根反對力量似乎在這場拉鋸戰中僅僅泛起漣漪,起不了半點波瀾。

審查期長達18個月的旺中案,過程不斷遭各界質疑,包含國內10大新聞科系主任及54名中研院學者連署反對購併案,及媒體界人士和傳播科系學生在報章雜誌的疾呼,甚至在審查前夕走上街頭,都無法阻擋這樁垂直與水平整合的「媒事」。身為審查機關的NCC,僅草率舉行一場公聽會,不僅未能回應學者們舉行聽證會的要求,其審查委員也因迴避及個人因素等,無法滿足代表性及多元性的基本要求,最後更以密室會談的方式,看似輕快解決紛擾不休的購併爭議,讓人不禁懷疑這算是委員卸任前「負責任」的交接作為嗎?

身為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課堂上的媒體識讀教育,不斷提醒學生如何審視及監督我們的媒體,稱職扮演「第五權」的角色,特別當某些「第四權」怠忽職守時,盡可能發揮「近用」權利,體現這些訴求;旺中開案以來,我們見到的是學者及民眾的這些公民行動似乎捍衛不了最基本的視聽及言論自由權利,敢問我們該以什麼立場和角度向學生說明媒體識讀的必要性呢?

勿當沉默的接收者

當然,站在贊成購併案者的立場,停止及附帶條件或許對旺中集團入主中嘉後有所限制,但國內最大媒體集團儼然成形,對輿論及視聽的多元性必有所影響,在這段審查期間,集團董事長於《華郵》的六四事件發言及擅用旗下電視台抨擊立委的作法也令人不敢苟同,更無法顯現媒體集團經營者該有的高度與截然中立角色。如旺中集團無法及時修正其經營媒體的態度與理念,恐怕難保不會成為下個備受爭議的「新聞集團」台灣版。

購併案暨已成事實,對新聞與言論自由影響,應有更多民眾共同關注給予壓力,避免引發日後寒蟬效應;倘若旺中集團背離媒體人基本角色,拒買、拒看、拒聽都是每位公民能採取的積極作為,切莫在下個媒體時代當個沉默的接收者。

作者為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

台灣 蘋果日報

毒殺英商 谷開來遭起訴 18大前了結 冠夫姓強調薄妻身分


薄熙來之妻谷開來(左)涉嫌毒殺英商遭起訴。資料照片


【大陸中心╱綜合外電報導】中共十八大今秋即將召開,重慶市前市委書記薄熙來、其妻谷開來和昔日親信王立軍來所涉的貪污、謀殺等案,當局似乎正急著了結。新華社昨晚報導,「薄谷開來、張曉軍涉嫌故意殺人一案,近日已由安徽省合肥市人民檢察院依法向合肥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公訴」,這是「重慶大戲」上演以來,官方首次證實有關鍵人物遭起訴。

薄家洗錢助手

英商海伍德(Neil Heywood)與薄家交好,去年11月在重慶的飯店暴斃。新華社昨稱:「經審查查明,被告人薄谷開來及其子薄某某(薄瓜瓜)與英國公民海伍德因經濟利益發生矛盾,薄谷開來認為海伍德威脅到薄某某(薄瓜瓜)的人身安全,遂與被告人(薄家勤務人員)張曉軍共同投毒殺害了海伍德。」

新華社還指:「檢察機關在審查起訴階段依法告知了兩被告人和被害人近親屬享有的訴訟權利,並訊問了被告人,聽取了辯護人的意見。」本案仍在審理階段,但「兩被告人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依法應當以故意殺人罪追究刑事責任。現合肥市中級人民法院已依法受理該案,將擇日開庭。」

據傳海伍德長期為薄家隱匿海外資產,且安排薄瓜瓜出國留學,是薄家處理貪污所得的得力助手。去年他一度要求提高轉移資產的處理費,引來薄家不滿。傳谷開來和張曉軍聯手,將毒藥氰化鉀灌入海伍德口中,以免他要錢不成亂說話。不過,新華社昨卻指海伍德之死與「威脅到薄瓜瓜的人身安全」有關。

涉及高層權鬥

此外,新華社4月10日報導谷開來和張曉軍遭移送法辦時,特別為谷冠夫姓,昨再如法炮製,顯示當局有意強調谷為薄妻的身分,對薄很不利。因薄為昔日高官,此案審理恐涉高層鬥爭;一度躲入美國領事館的重慶市前公安局長王立軍,可能因供出薄的罪證,才導致谷成為第一個被處理的對象。


谷開來殺英商事件簿

2011/11/15
海伍德在重慶南山麗景酒店暴斃,官方指他死於「飲酒過量」

2012/02/06
薄熙來心腹、重慶前公安局長王立軍夜奔美國駐成都領事館,掀開海伍德遭毒殺案

2012/03/25
英國政府要求中國重新調查海伍德死因

2012/04/16
路透披露,海伍德揚言公開薄家洗錢證據,並向谷索討佣金而招來殺身之禍

2012/04/19
日本《讀賣新聞》披露,谷開來和薄家祕書張曉軍強灌海伍德有毒飲料

2012/05/23
美國《洛杉磯時報》披露,王立軍曾將海伍德的血液樣本送驗,證實死於中毒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


台灣 蘋果日報

惡劣 中國逼撤水災報導 官方昨公布最新死亡人數為77人


演很大
廣東媒體為爭奪收視率,紛紛派女記者報導颱風新聞。翻攝網路


【大陸中心╱綜合外電報導】北京積水雖逐漸退去,但當局災後處理的顢頇作風卻激起更大民憤。原先當局死咬37人的死亡人數,直到昨晚才公布最新死亡人數為77人。昨更強逼廣東媒體將原欲刊出的水災悼念報導,改為表彰5名北京殉職公務員的文章。媒體不願換稿,乾脆將原定版面改為集團公益廣告,作為無言的抗議。

多維新聞網引述中國媒體人在網路爆料,稱南方報業集團昨出版的《南方都市報》和《南方周末》,原欲分別以4個和8個版面,詳細報導24個北京暴雨的遇難者與家人案例,包括遇難詳情與災後實況,影射當局的管理不當與失職。

拒「河蟹」開天窗

不料,報導在付印前突遭北京當局勒令撤換,當局要求改報導5名在事件中罹難的派出所員警故事,並以「英雄」標題替代原本的「訃告」。兩報拒絕當局安排,昨遂以「開天窗」方式讓原定版面改登集團公益廣告,或另作其他報導。

氣象預報頻出包

《南周》經濟版記者張育群昨痛斥:「7名同事在北京跑了超過2000公里,採訪24個死難者家屬。早上醒來看到消息,只想說2000遍草泥馬。」遭北京當局封殺的報導,昨午後透過網路曝光全文,並獲網友瘋傳。

北京當局對水災的後續處理荒誕,前晚災情記者會發言人潘安君手中資料明明寫有傷亡人數統計,卻拒絕公開。一名女記者高呼「我看見你手上拿的資料了,上面寫著死亡人數是61人,其中因公殉職5人」。直到昨晚6時北京市政府才在官方微博上表示,已「陸續發現了一些新的遇難者」,但因「發布死難者人數,必須十分真實、準確」,北京當局只承諾「一定會儘快公布最新遇難者人數」。

對於民眾質疑當局為何無法準確預測雨勢時,北京氣象局卻稱降雨時間預報準確,僅雨量比實際「低了一級」。

派女記者搏收視

這也不是北京氣象局唯一一次「凸槌」,該局前天預報北京將面對新一輪的暴雨侵襲,民眾為避免災情重演,躲家中不敢出門,北京街頭恍如空城,然而當天只下了小雨。

另一方面,廣東地方媒體日前在報導韋森特颱風情勢時,為爭奪收視率,清一色幾乎由女記者站上第一線,使新聞畫面中不斷出現女記者在強風豪雨中花容失色的樣子,引發民眾討論。


北京暴雨爭議處理

7/21-22
北京遭61年來最大暴雨襲擊,災情嚴重,北京當局至22日深夜宣布死亡人數為37人

7/23
《北京日報》以頭版報導當局為「維穩」而要求嚴控輿論,北京媒體人士也透露當局要求對災情報導「要從正面出發」

7/24
當局呼籲民眾「向災區捐款」並公布捐贈帳號,引發民眾非議,痛斥當局救災不力反積極要錢

7/25
當局辯稱不會隱瞞死亡人數,但在記者會上拒絕公布最新傷亡數字,引發在場記者批評

7/26
廣東《南方都市報》與《南方周末》原定見報的受難者故事版面,全遭當局緊急撤換

資來源:綜合中國網路


台灣 蘋果日報

誤報暴雨 北京變死城 天津卻淹水


《北京》市民前晚一早回家避雨,市面大街冷清。



網民拍到有市民疑怕洪水,帶水泡乘車。互聯網


北京氣象局連日預報會有強降雨,提醒市民減少外出,最終「雷聲大雨點小」。但北京市民聞雨色變,聽話地躲在家中,令北京前晚變空城。網民質疑官方寧願報大報錯,不敢漏報。而前日北京707公車上一大媽斜跨救生圈出行的情景,反映不少人內心的恐懼。

公司讓員工提早下班

北京氣象局承認7.21預報雨量「差了一個量級」,前日發出暴雨藍色預警,稱將連續24小時有強降雨。有網友呼籲企業「愛你的員工今天就讓他早回家」,各大互聯網公司最有人情味,前天中午過後就紛紛讓員工下班。當晚北京市民大都避免出行,在家躲避暴雨,當晚只有局部地區有小雨,而市面大街、地鐵、食肆一片冷清如空城。

天氣部門昨日的雷雨預報被指不準確,有市民在網上留言說:「今天下午啥也沒下,白忙了。」也有人調侃:「北京的救援愛心車隊準備好了,商家無償開放大廳提供熱飲準備好了,領導們挽起褲腿袖子準備好了,各路媒體全都準備好了。然後。天津淹了」

新浪微博/《蘋果》記者


香港 蘋果日報

通報會瞞數據被轟 京昨公佈77人死

「我看見你手上材料了,上面寫着死亡人數是61人,其中因公殉職5人!」前晚北京官方關於7.21暴雨通報會上,發言人跳過死傷人數不念,央視女記者揭發北京市發言人繼續隱瞞死亡數字。在輿論壓力下,昨晚北京市政府公佈死亡人數為77人。

5人因公殉職

前晚市政府新聞發言人潘安軍對着書面材料通報災情,念到「全市因災傷亡」,又改口說「全市因災人口160.2萬人……」,硬把材料上多日來大家不斷追問的死亡數字吞了回去。主持人宣佈新聞發佈會結束時台下記者紛紛站起來追問最新統計死亡人數,幾位發言人集體緘默退場。會後記者責問獲提問機會的新華社、央視同行為何不問死亡人數,記者說:「事前組織溝通說這個問題比較尖銳,最後留給鳳凰衞視來提。但鳳凰沒獲得提問機會就結束了。」而內地網上關於通報會醜態的報道被刪,昨「通報會」成微博禁搜詞。

官方昨晚通報會終更新已發現77具遇難者遺體,11名遇難者身份還在確認中。通報中指已確認身份的66人中「遇難人員61人,因公殉職5人」,可能就是前晚央視女記者瞄到的句子。而官方難以啟齒的死亡人數恐怕還在增加,昨下午京郊打撈到一輛私家車,內有四具屍體。民間則傳死者超過300人。

新浪微博/《蘋果》記者


香港 蘋果日報

北京雨災盡顯真實國情

「民間反對國民教育科大聯盟」星期日發起反洗腦大遊行,相信大有機會成為香港有史以來最多家長與子女同時參與、最多中小學生和小朋友參與的示威。令人失望的是,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還在死撐國民教育課程的落實延期會令很多人失望,教育局長吳克儉還在死撐「三年開展期」就是寬鬆時間表,部份親北京人士還在死撐國民教育不必提「六四」、李旺陽。

是的,香港多數市民並不反對推行國民教育,並不反對增加對中國歷史、現實的認識,但梁振英政府想藉此硬銷《中國模式─國情教育專題手冊》一類洗腦教材、硬銷洗腦教育,以完成北京交予的「四大政治任務」之一,顯然是打錯了算盤。以中共的好惡作為標準去評價中國歷史事件、人物及國際政治,以迴避六四、李旺陽等敏感事件去掩飾中共建政後的惡行,以歌頌中國擁有一個「進步、無私與團結的執政集團」去呼應中共「偉大、光榮、正確」的自吹自擂,這還不是洗腦嗎?

要了解中國國情,與其看《中國模式》這類謊言集,不如看看北京7.21雨災這類現實版教材,看看7.21雨災所展示的真實的中國模式。7月21日的一場暴雨,癱瘓了北京的交通,更造成慘重的傷亡。儘管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常務副市長李士祥都宣稱要適時公佈因災死亡和失蹤人員消息,但直至死者頭七將屆,當局才公佈死亡人數上升至77人,與民間流傳的死亡逾300人相去甚遠。

北京市當局對受災人口、經濟損失等數字已有詳盡統計及公佈,為甚麼對公眾最為關心的死者名單反而秘而不宣?如此刻意隱瞞因天災人禍釀成的慘重傷亡,正是典型的中國國情、政情,所彰顯的一是當局對生命的輕視、對死者的不尊重,二是官員慣於欺上瞞下,以化解輿論的壓力,三是社會制衡機制闕失,立法、司法機構都只服從黨的領導。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前日舉行會議,批准市長、副市長等高官的晉升,不只未追究雨災責任,也未回應民眾呼籲降半旗致哀的要求,甚至未為遇難者默哀。

尤有甚者,不只北京市封殺本市傳媒和網站追蹤、突出報道7.21雨災人員死亡消息,連廣東省也加入封殺行列,悍然抽起《南方都市報》和《南方周末》追訪北京7.21雨災死難者家屬的版面,禁止把那些令人震驚的死者慘況、遺屬的控訴呈現給讀者。這無疑是為一個「進步、無私與團結的執政集團」提供了絕妙註釋,為一個和諧社會、盛世中國提供了絕妙註釋:允許你看見的,只有光明的一面。

一些親北京人士堅持香港的國民教育毋須加入中國的黑暗面內容,辯稱是因為香港有新聞自由、言論自由,其實是秉持了中共正面教育、正面報道的洗腦傳統,製造選擇性的失憶。但是,正如一些教育工作者所指出的,引導學生討論、正視國家過去和現在的黑暗面,是國民教育必須的一課,是幫助學生思考如何提升人格、提升國格的過程。港府如果還不能取締《中國模式─國情教育專題手冊》這類洗腦教材,如果還不能把六四、李旺陽、北京雨災這類敏感或現實的事件納入課程,還有甚麼理由不擱置國民教育計劃?還有甚麼理由勸阻爸爸媽媽站出來喝停洗腦計劃?

李平

香港 蘋果日報

災情不報 網路打壓 當今時代 令人悲哀

北京市公安局局長傅政華日前甩出狠話,稱「對利用互聯網從事販賣違禁物品,製造和傳播政治謠言,攻擊黨和國家領導人及現行體制的,情節輕微的將予以公開警告,情節嚴重的要依法嚴厲打擊」。

這已經不是在敲山震虎,而是在恫嚇、震懾和威脅輿論,傅局長想必是在主子那裏得了嚴令,並自己立下了軍令狀,於是連必要的修飾和委婉都顧不得,直接就赤膊上陣,掄起手中的國家機器,要對網絡發言動刀閹割。

北京官方之所以如此忌憚,就是它正在竭力遮掩豪雨導致的死亡數字。二十二日晚,北京公布雨災遇難人數為三十七人,但此後未見更新。於是,前晚的發布會出現了怪異一幕,發言人潘安君剛唸到「全市因災傷亡」時旋即改口。現場有女記者大喊:「我看見你(指潘安君)手上拿的材料了,上面寫着死亡人數是六十一人,其中因公殉職五人。」但現場的幾位發言人卻對此一語不發。

據稱,從二十二日到前日,北京官方一直在努力統計災情數字,倒塌房屋有數,毀掉農田有數,牲畜死亡有數,唯獨因災死傷人數,數日來無任何變化。箇中的矛盾邏輯,想必北京官方也無法提供令人信服的解釋,於是乾脆提也不提,完全迴避。

「微博達人」任志強為此提供了解釋,說是從河北漂來很多屍體,官方需要釐清情況,才能夠公布死傷數字。令人疑惑的是,擁有九百多萬粉絲的任志強,卻在昨日一早被禁言封口。而在近日,《南方周末》報道北京災情的八個版,以及《南方都市報》深度周刊同類性質的四個版,都在付印前被撤下。

看來,如傅政華局長一樣痛下殺手的政客,遠不是一個兩個,而是一股貌似強大的官僚勢力,在為自己骯髒的下半身垂死捍衞已經破爛不堪的遮羞布。至於「三十七」為何會成為救命稻草一樣的數字,去翻查一下中國事故災難統計就會明白,超過三十七人死亡就會被嚴厲問責,甚至引咎辭職,於是,「三十七」就成了一條鐵律,一個上限,就成了官員沆瀣一氣、結盟自保的結組繩。

知名學者吳稼祥為此評論:「曾經有過好話說盡、壞事做絕的時候,以為不可能再壞;不承想,還有壞話說盡、壞事做絕的時候。」這是怎樣的一個時代,悲哀!

尤可夫 傳媒人

太陽報

詭異中國 有浮屍無死人

詭異的中國,愈來愈詭異,當中蘊含着大量百思不得其解的千古謎團。如果你擁有神探福爾摩斯的精密頭腦,有能力拆解這些謎團,先不要高興,也不要揚聲,因為在詭異的中國裏頭,最詭異之處莫過於查找真相隨時讓你痛失寶貴的人身自由。

民運人士李旺陽腳踏實地吊頸死,死因報告斬釘截鐵一口咬定死於自殺,夠詭異了吧,然而在另一宗神秘事件相較之下,離奇死亡的詭異程度其實一般而已。神秘事件大致上可歸納為六個字,有浮屍,無死人,具體情況則是如此──

北京暴雨成災,重災區房山官方公布了一大堆數字,受災面積接近一千平方公里,受災人口八十萬,經濟損失超過六十一億元人民幣,連禽畜死亡十七萬隻也計算得清清楚楚,偏偏沒有提及最受關注的人命傷亡。

人命傷亡為甚麼隻字不提?三個可能性吧。一者,沒有人命傷亡,一個也沒有。二者,人命不如禽畜,不提也罷了。三者,穩定壓倒一切,真相須隱瞞。

然而問題來了,房山村民指出,連日來不時有屍體從拒馬河沖下來。既然人命傷亡隻字不提,那麼浮屍是怎樣來的呢?同樣是三個可能性吧。一者,所有浮屍統統跟水災無關,或者全部是投河自殺的。二者,浮屍乃上游沖下來,不屬房山管轄範圍。三者,所謂浮屍根本不是人,村民要麼老眼昏花,要麼造謠生事。

由於神州大地愈來愈詭異,所以水災之後沒有默哀,沒有悼念,也就不足為怪了。

噢,溫州高鐵追撞慘劇一周年,不也是沒有默哀和悼念嗎?本來好生納悶,如今徹底釋懷,畢竟詭異的中國不受常理規範,有屍體不代表有死人,默哀個鳥,悼念個屁!

林創成 評論員

太陽報

多難怎能興邦 無災方可強國

中華民族多災多難,進入七月之後,半壁河山在水中,億萬災民遭荼毒。多難興邦,這句古語頻繁出現在內地各大媒體和政府官員的口中,問題是,多難一定能興邦嗎?

在中國,天災往往與人禍連在一起。以日前的水浸北京為例,一個國際化大都市,居然抵受不住一場暴雨,北京的城市建設是何等的虛弱,應急管理又是何等的落後?假如氣象部門的預警能夠及時傳遞給每個市民;假如當局在建設時不僅重視外表的光鮮,更重視下水道的通暢;假如當局在暴雨來臨時啟動應急機制,天災還會導致如此慘痛的傷亡嗎?

多難興邦,指的是能夠吸取災難教訓,走向幸福,絕不是用重複的苦難層層疊疊如淤泥般埋沒人心,更不是某些人拿來掩蓋人為錯誤的遮羞布。如果將強國興邦的夢想建立在多災多難的基礎上,建基於老百姓的生命與眼淚之上,這樣的強國夢是否太殘忍了?

遺憾的是,從四川地震到舟曲泥石流,從山西礦難到京城洪災,從食品危機到重金屬污染,中國老百姓遭受的災難一個接一個,但有誰從中吸取了教訓?國家又是否在災難中獲得新生呢?每次喊出「多難興邦」之後,又是新一輪的災難降臨,更多的民眾倒在血泊之中,這到底興的是哪門子邦!

自我安慰 自我麻痹

這些年駭人聽聞的慘劇、罄竹難書的人禍不斷出現,百姓的眼淚已流了太多,大難臨頭固然使人們更加團結,災難卻也會使人麻木,使人頻生挫折感,使人對未來失去信心,使人喪失追求幸福的能力。如果每次災難過後,當局都不認真總結反思,反而以多難興邦來自我安慰、自我麻痹,那些逝去的生命豈不是白白犧牲?那些生者又怎麼可能對執政者有信心?

中華民族從來不是一個缺少災難的民族,而是一個缺少幸福的民族。歷史上的連年戰爭,邊境的烽火連綿,近代史中的半殖民地痛苦以及各種內亂,都已經讓中華民族不堪重負。災難之後,痛定思痛,百姓渴望的是建立一個美好的、沒有災難的家園,可惜,老百姓的良好願望竟是如此遙不可及。

「為甚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詩人艾青這句悲愴的詩曾廣為傳誦,但對所有中國人而言,更希望的是一個無災無難的中國,一個讓人洋溢着笑容的中國,礦工都不會擔心突如其來的礦難會使他們長眠地下,小孩都不用擔心吃的是三聚氰胺奶粉,司機都不會擔心被突如其來的洪水淹斃。這些看起來很小的願望,實現起來為何就這麼難!


太陽報

諸侯勤王 意在逐鹿 國民黨人事各自解讀

國民黨陷入林益世弊案的政治風暴,衝擊了馬英九的威信,造成了領導危機,此時此刻以大打團結牌來化解危機,高唱「國民黨都是輸在分裂,贏在團結,因之一定要團結不能分裂」。國民黨的三位直轄市長,也是中青派的代表,台北市長郝龍斌、新北市長朱立倫,以及台中市長胡志強,即所謂的「郝立強」挺身而出,力挺馬英九,研判其他縣市首長也將紛紛動員起來,在國民黨鞏固領導核心的政治文化下,有助於鞏固馬英九的領導地位。

國民黨這陣子以來山雨欲來,危機潛伏,有人趁亂放出馬英九應辭去黨主席的風聲,經馬的強勢表態將連任黨主席,不再溫良恭儉讓,擊退了蠢蠢欲動的聲勢。其實國民黨明年才改選黨主席,為時尚早,此刻不會有人跳出來挑戰馬的領導地位,這將是後續待發的問題,危機炸彈仍隱藏在角落裏。

諸侯們紛紛出來勤王,司馬昭之心各自解讀,台北市長郝龍斌首先出來振臂高呼護黨中央,接着朱立倫、胡志強也相繼呼應,諸侯此時的效忠動作有何政治盤算?兩屆台北市長的郝龍斌已不能再競選連任,未來出路有待黨內層峰關愛的眼神提拔,搶勤王先鋒大旗的郝龍斌,已在國民黨接班布局裏搶先起跑。

朱立倫一直是被看好的接班人,但前面有吳敦義霸住有利位置,今後能否更上一層必須取得黨內高層的支持,穩住馬核心是維持競爭者在同一起跑點。

至於胡志強,治理台中地區已十多年,過去幾番政壇翻騰,行政院長之職總和他擦身而過,近基層又有勸進黨主席之聲,因之急於表態支持馬,以免受衝擊。在政治現勢下,諸侯尊王,意在逐鹿,止息黨內之爭,但新的人事布局挑戰嚴峻。

江素惠

東方日報

中國經濟甚麼着陸?

中國經濟增長率二季度降至百分之七點六,比一季度的八點一還低。市場再次出現中國經濟軟着陸或硬着陸的疑慮。很可惜,我不明白市場上的眾多能人智者,怎樣可以因百分之七點六的增長率便說中國經濟軟着陸或硬着陸?百分之七點六對不少國家來說,絕對是少有的高增長。

當新加坡二季度經濟負增長之時,中國還有百分之七點六,基本上中國全無着陸的迹象,還是在騰飛。

中國在八十年代開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經濟的平均增長率在百分之九的水平。在國際歷史上屬前無來者,應該足以證明中國經濟的強大競爭力和中國政府調控經濟的高效率,足以使國內外的論者看到中國經濟增長不按西方經濟學的所謂「常規」。

可是,在這三十多年裏,國內外都經常有論說,認為中國會硬着陸,甚至會崩潰。結果這些依照西方經濟學常規,無視中國現實的推測或預言,無一不被歷史所否定。

金融海嘯時中國經濟在一個季度裏跌至百分之七以下,可是四萬億元的基礎建設投資迅即使經濟增長回升至百分之九以上。今年中國形勢並不比金融海嘯時嚴重,當年四萬億元的基建投資能起作用,今年中國政府當能改變政策,重施故技。二季度我們已看到中央政策開始轉變,最近亦重提高鐵的成績和作用。今次且少了房地產的泡沫,政府堅持不放寬對地產市場的調控,情況應更樂觀。故此,市場胡說的軟着陸或硬着陸,三季度便可又一次否定。

陳文鴻

東方日報

給釣島劃紅線 對日以戰止戰

日本首相野田佳彥日前表示,尊重日本議員前往釣魚島祭奠亡靈的心情。這實際上是為批准日本議員登島開綠燈,也為釣魚島之爭進一步升級埋下伏筆。對於日本步步進逼的戰略,中國應該劃出底線,只要日本政府放縱議員登島,就意味着不宣而戰。

這兩年來,日本在釣魚島問題上一直與中國玩貓捉老鼠遊戲,從巡島、購島再到如今的登島,日本一步步將事態升級,不斷測試中國的底線。如果今次再讓日本得逞,下一步很可能就是自衞隊長駐釣魚島。中方在釣魚島問題上一直處於被動地位,處於動口不動手的狀態,這反而被日本視作軟弱可欺,步步進逼。

釣魚島之爭發展到如此地步,雙方的民意都高度動員起來,中日都難重回「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起點。中國目前內憂外患,當局如果在釣魚島問題上讓步,執政者將被視為李鴻章第二,在千夫所指的聲音中被推翻。而日本在集體向右轉的民意裹脅下,已沒有回頭路,即使換一個首相,也照樣在釣魚島問題上強硬對華。

議員登島 等同宣戰

中日目前的氣氛有如當年甲午戰爭之前,雙方如果不加以管控,最終難免一戰,屆時兩敗俱傷,最大的受益者將是美國。美國將在中日之戰中坐收漁翁之利,從金融海嘯的創傷中恢復過來,牢牢掌握世界霸權。事實上,中日之間如此劍拔弩張,主要也是因為美國在背後挑撥離間。

為了避免掉入美日精心布局的戰爭陷阱,中國必須明確在釣魚島問題上的立場,一旦日本政府允許議員登上釣魚島,就意味着日本對華宣戰,中國可以使用包括核武在內的任何武器進行自衞反擊,如果美國以《美日安保條約》介入釣島之戰,那中美之間的核戰將不可避免。只要中國劃定這條紅線,無論日本還是美國,都會認真掂量其中的分量。

這一招其實是取法於美國前總統甘迺迪處理古巴導彈危機。當年蘇聯在古巴架設針對美國的中程導彈,甘迺迪下令美國三軍全面封鎖古巴外海,任何開往古巴的艦隻必須接受美國軍艦的檢查,否則就將其擊沉,美國的大型海軍編隊集結在加勒比海,一半以上的戰略轟炸機準備起飛,配備「北極星」導彈的核潛艇進入作戰陣地。美蘇核戰爭一觸即發,最後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屈服,同意從古巴撤回導彈,雙方回到和平起點,甘迺迪成功地以戰止戰。

中國在釣魚島問題上亦可有樣學樣。毛澤東說過,以鬥爭求團結則團結存,以妥協求團結則團結亡。中日關係也是如此,中國如果沒有對日一戰的決心,不做好戰爭準備工作,最後戰爭必然會降臨中國頭上。



東方日報

“中國官員財產公開制度還只是‘兩頭熱’”




明鏡記者柯宇倩/習近平家族的財富疑雲,反映出中共官員的財產不透明、腐敗、權錢交易等問題。美國內華達大學里諾分校(University of Nevada, Reno)政治系助理教授朱江南在接受《明鏡》專訪時表示,陽光法案目前在中國還只是高層和民間兩頭熱的情況,制度上的不完善、以及政府的決心不夠,都讓財產公布制度遲遲無法全面推行。

朱江南於美國西北大學政治系取得博士學位,研究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經濟問題,以及由經濟所延伸而出的政治、社會議題,尤其著重中國的貪腐與廉政建設。朱江南也為內華達大學里諾分校碩士生導師、博士生答辯委員會成員,以及《中國政治學刊》(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編輯助理、美國政治學會、美國亞洲研究會會員,並在多家學術期刊擔任評審人。

 “過去曾在人大代表中做過調查,調查結果有70%的領導幹部反對財產申報,有人覺得這是侵犯隱私的行為,但另一方面,可能這些人本身就有腐敗問題,因為害怕不願公開財產。朱江南對《明鏡》說。

對於中央來說,施行財產公布制也有其難處,以致於中央並未自己說了算,拍版定案。朱江南指出,1995年時,中辦和國務院辦公室印發了《關於黨政機關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收入申報的規定》,要求縣副級以上幹部申報財產,這也是領導幹部首次被要求要申報財產。1997年,中辦、國辦又出台了《關於領導干部報告個人重大事項的規定》,雖然並非完全針對財產,而是要領導幹部匯報個人相關事宜,但其中也要求幹部報告本人、配偶、子女在房產、出國等六方面的情況。2001年,中央又出台另一項規定,要求省部級領導幹部申報財產。

雖 然這些年來中央一直想推進官員財產的透明度,但朱江南對《明鏡》分析,一方面可能中央受到的阻力大,比如人大代表的反對,另一方面可能決心也不夠,使得每 次規定出台時都只是試行,沒有變成一項正式的法案,因此這類規定很大程度取決於地方政府,如果地方政府願意做,就會進行得比較好,相反的,就會無法繼續施 行下去。

中共中央黨校主管主辦的《學習時報》20127月發表文章稱,官員財產申報制度的建立,是現代吏治制度中最基礎、最根本的部分之一,也是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正常運轉、社會生活正常運行的起碼條件。但現階段中國官員財產申報工作有許多困難,還需要做很多工作,從樂觀角度估計,至少還需要10年時間。

該文列舉了金融實名制、稅制不完善、私有財產保護不足以及各級領導執行不力等多種原因,並展開論述了統計、折算和監控三大困難,法國國際廣播電台認為,這篇文章似乎是對馬曉力、任小彬、崔午年公開信所提建議的婉轉拒絕。

中國官員財產申報制度難以取得進展,有一看法是如果官員財產向民眾曝光,政府的合法性可能出現問題,進而危及整個社會的穩定度。朱江南同意這樣的看法,這其中確實有兩難之處,要申報的話,不會只申報工資的部分,這部分沒有太多可以藏的,大家都知道哪一級的幹部大概有多少工資、有怎樣的待遇?


全文將刊於《明鏡》月刊






內華達大學里諾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朱江南(朱江南提供明鏡)



美國彭博社刊文披露習近平家族擁有巨大財富的內幕,引發輿論關注(中新社)



早在2007年的兩會上,中國總理溫家寶就提出“6個監督



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政治系教授魏德曼(Andrew Wedeman)在《雙重悖論:中國的高速成長和貪腐增長》書中解釋了中國經濟增長與腐敗並存的現象



美國《中國法律文摘》主編陳小平認為,中國現行的反腐敗法律對貪官相對來說輕判,加上司法體制無法真正制約官員的權力,都往往讓法律功能打折扣(陳小平提供明鏡)

34位有望爬上十八大中央政治局的人選



在一黨專政的中國大陸,只有在黨內擁有地位才是最重要的,任何其他行政職務都沒有黨內頭銜重要。

因此,真正擁有話語權的只是中共中央政治局成員,這25個端坐在中共政壇金字塔尖的“黨和國家領導人”,決定了十三四億中國人的命運。

在距離中共十八大召開僅剩幾個月之際,中國政壇的各種跡象顯示,一場巨大的政治交易正在中共高層中進行,而且已接近尾聲,結果或很快就會出爐。

誰能夠進入中央政治局?目前幾位熱門的政治局常委候選人,又各具什麼樣的優勢與劣勢?最新一期《內幕》詳盡剖析34位有望爬上中央政治局 常委的人選,讓讀者提前窺見中共十八大人事名單。



《內幕》第7期電子版下載網址:




《內幕》第7期封面


此外,今天開始,全套《內幕》電子月刊網上都找得到!內幕書城中所有電子書,接受台幣、美金、人民幣購買,既可線上瀏覽,也可下載至蘋果iOSAndroid的智慧型手機、平版電腦、個人電腦、電子書閱讀器上閱讀。


內幕雜誌社專頁:http://www.pubu.com.tw/store/75182


《內幕》長期訂閱:
每期零售價:66港元 350台幣 15美元
長期訂閱享優惠:
36期, 優惠價台幣6300 (平均每期175)
24期, 優惠價台幣5040 (平均每期210)
12期, 優惠價台幣 2940 (平均每期245)
6期, 優惠價台幣1680 (平均每期280)


viBook電子書城:http://www.vibook.com.tw/





李進進:美國規定嚴格但有人道精神


外參記者柯宇倩/一份由美國助理副國務卿勒納(Robin Lerner)簽署的公告,引發孔子學院教師的J—1簽證爭議,也讓中國文化入侵美國反中國勢力的說法再度被搬上台面。紐約律師李進進在接受《外參》採訪時解釋,J—1簽證持有者,美國依法辦事,政治力量無法對個案作干涉,此事件後,孔子學院應該認真思考本身的定位與經營等問題。



美國規定嚴格但有人道精神

525日,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紐蘭(Victorial Nuland)對17日的公告造成的困擾表示歉意,她表示,該公告是草率和不完整的,如今國務院出台一份新指令:第一,持J—1在中小學任教的訪問學者無需在630日前離境,但必須在68日前上報預計何時結束工作返回母國;第二,孔子學院符合聯邦法規(22CFR62.24)的規定,不需要認證;第三,孔子學院不僅可在本校開課,還可以在合作的院校開課。

美國也將盡力減少簽證問題對大學和個人造成的影響,並在外國教師簽證申請的過程中給予指導。不過,教授、研究學者、短期訪問學者、大學在校生等身份的J—1簽證不能在中小學任教的規定並沒有改變。

李進進對《外參》表示,美國的行政部門有一定的彈性,當他們發現第一份公告會把許多孔子學院中持J—1簽證者趕跑後,即決定如果能在法律之內解決問題,他們就會解決。相對來說,如果美國國務院沒有對公告做出修正,則代表孔子學院的美國律師們,也會將此案上訴到聯邦法院,在此情況下,國務院在法律能夠解釋的範圍內解決了糾紛。

因此,李進進解釋,後來國務院在靈活調整下修正的公告可以總結出幾點:如果J—1簽證支持者本身符合資格,則J—1持有者可以留下,如果J—1持有者所教授的課程與大學課程有關連,也可以留下,如果有問題,美國國務院、移民局會想辦法幫助這些外籍人士。

美國法律規定很嚴格,但在遇到個別的簽證問題時,其實是想幫助你解決問題,而非想辦法用法律來制裁一個人,這是美國在執法過程中比較人道的地方。李進進對《外參》說。

李進進進一步解釋,很多人不瞭解美國法律中的人道精神。我們如果到一個移民法庭,那些穿著黑袍坐在上頭的法官,基本都不是惡狠狠的,而是看該怎樣幫助你;比如擔保金,政府總提得高高的,而法官總幫忙壓得低低的,很多中國人的身份都是從移民法官手中得到的,所以除非是殺人放火的大案、要案,否則法官總抱持幫忙的心態。

美國國務院此次引發的爭議,李進進認為可說是一個行政部門擺烏龍的事件,國務院並未想到會引發這麼大的後果。其實美國移民法經常擺烏龍,200778月份,國務院統計第二類優先移民(EB2),全部有名額,人們歡欣鼓舞,但過了半個月馬上發修改文件,說統計錯誤,實際上要倒退兩年,最後打官司,打到聯邦法院,雙方達成妥協,也就是在1017日規定的時間之前,可把綠卡申請上去。

所以一個比較成熟的法治國家,遇到問題,不會都往政治上想,就算有政治陰謀,也不能得逞。李進進對《外參》指出,因為美國是一個公開的社會,在輿論和法治下,最終必須把實話講出來。在這件事上,中國方面和反中國方面都反應過度了。

孔子學院該思考自身定位問題

在美國,中文課程是被認證的大專以上教育程度機構的課程的一部分,因此國務院一開始認為孔子學院若在大學裡開課,必須取得美國的認證。J—1簽證問題引發後,孔子學院的定位仍是個問題。

李進進對《外參》表示,所謂大學裡面的孔子學院,這個概念並不清楚,其實孔子學院不能作為大學的一個有機部分,它只是一個文化交流的地方,而這次的簽證問題,責任不應歸在教師身上,而是孔子學院、所支持的大學,以及其他贊助單位對簽證的理解產生的問題。

李進進認為,孔子學院大舉到各個學校設立項目,但孔子學院與大學之間的關係、孔子學院在大學中到底是一個什麼性質的機構、孔子學院的項目與大學中的項目又是什麼關係?大家都不明白,此糾紛發生後,孔子學院應該認真考慮這些問題了。



 
“2012-06號行政指令公布後,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紐蘭(Victorial Nuland5月底對先前的公告造成的困擾表示歉意,指出該公告是草率和不完整的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