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6日星期一

發展市場經濟需要良好法治環境

內幕記者柯宇倩/中共18大即將在2012年召開,外界均睜大眼睛觀察各地諸侯如何吸引輿論、創造進入領導核心的最佳機會。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杰納蘇分校(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Geneseo)金融教授谷雁翔在接受《內幕》專訪時指出,廣東模式與重慶模式一方面配合了實際政策需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政治權力上的爭鬥,尤其重慶模式是權宜之計,如果提高此模式的地位,會阻礙中國進一步的改革開放。

市場經濟需要良好法治環境

廣東省委書記汪洋2011年7月在中共廣東省委十屆九次全會上強調,廣東要積極探索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新途徑新方法,全面建設法治廣東。在此前5月於珠三角各市產業轉型升級巡回檢查講評總結會上,汪洋也指出,要依法保護市場主體的合法產權、合法經營和合法權益,努力把人情社會變成法治社會,為加快轉型升級和提升軟實力提供法治支撐。

谷雁翔對《內幕》分析,發展市場經濟需要有很好的法治環境,如此才能保證公平競爭,在良好法治環境下的市場經濟,可讓大多數人得到好處,最有利經濟發展,因此法治社會已被證明是對人類發展最有效的社會,不只是發達國家,還有最近發展起來的新加坡、台灣、香港、韓國都是例子,中國過去30年改革開放的經驗也證明了這點。

“中國是經濟的後起之秀,正是因為過去30年逐步推行廣東模式,才有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所以長遠來看廣東模式較符合歷史趨勢。廣東模式是推動市場經濟的模式,也是改革開放的先鋒模式。”但谷雁翔說,雖然中國在法治方面的進步明顯,卻還不夠理想,因此廣東模式推行的同時,還需要進一步完善法治環境。

至於重慶模式,谷雁翔對《內幕》表示,就是共產黨領導下高度干預的模式,實際上重慶模式就是中國模式,但如果過度集權統治,不只將損害中國經濟,也會損害中國老百姓的利益,所以如果提高重慶模式的地位,谷雁翔認為將阻礙中國進一步的改革開放。“重慶模式不符合歷史潮流,只是經濟上一時的權宜之計。因為傳統的政府控制大家比較熟悉,也比較容易使用,只要一聲令下,大家照做就是了。”


廣東省委書記汪洋(中新社)

馬英九須改革黨政成標準的總統制或內閣制

台灣蘋果日報

民主總統第二任固然可能懶散打混,但也可能表現得更好,因為已無連任的制約,可以放手實踐自己的初衷與理想。可以不憂讒畏譏,可以不理會利益團體的壓力。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那拼的已不是連任,而是歷史功業。

修憲減為三權制

等待改革的重大議題很多,馬應該乘勝追擊,大刀闊斧拼改革。其實不必多,只要幾項改革就足以歷史留名,留芳百世了。

首先,現行《憲法》的五權不是沒用養蚊子,浪費我們的納稅錢,就是權力間互相扞格。希望能提出修憲,改良政府結構:五權減為三權,成為標準的總統制或內閣制。不要如現下這樣,總統與行政院長職權不明;行政權與立法權糾結難解,既像內閣制部會首長須前往立院接受質詢,又像總統制可任命閣揆,不須經立院通過。這不牛不馬的憲政怪物需要矯正使其可運作化,例如將考試院併入行政院;監察院併入立法院,以完整國會的立法、調查功能。

黨產歸零防奸商

立委選舉的單一選區制,當選人數太少,僅113席,不足以吸收政治參與,也無法反映多元社會的多元需求。這個制度使地方上藍的越藍,綠的越綠,對立嚴重,缺失很大。應該重新檢討修正。票票不等值也是立委選舉最不公平的現象。馬最後一任,可以從此處下手修法,不必考慮政黨的利益與立場。

國民黨對自己的矯正包括黨產歸零、解除和地方利益集團的關係。同時,國民黨人越來越多去中國經商,馬要警惕他們的影響力,雖不必政商分離,但須防範那些幫中國以商圍政的奸商同志。

總統第二任的政務官最多做4年,可能會貪污來預防下台後的生活品質降低。馬須特別留意這個現象,嚴厲整治貪瀆,使清廉成為固定的規範。最好是縮減政府規模,減少公務員,並限制他們的管轄權力。

嚴防政務官貪瀆

這些改革都不容易,請勉力為之。新的執政團隊即將組成,閣揆要找能與立院溝通的高手,以免施政遭立院杯葛,害政府空轉。馬的改革工作很多,須多加努力。

馬英九的兩岸政策怎麼走﹖

中國時報 【郭崇倫】
 馬英九當選後,雖然避免了兩岸關係直接攤牌的僵局,但接下來的關鍵問題是,究竟他的第二任兩岸政策與之前有何不同?會不會進入政治談判?

 對北京來說,首先,馬英九當選,過去四年的政策會持續,兩岸至少有基本互信,可以維持良性互動,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未來四年,進一步由經濟而政治,把台灣拉緊。

 因為四年後,有相當大的機會政權輪替,不排除會由民進黨當選總統,到那個時候,台灣與大陸的關係,如果沒有發展到「無可逆轉」的程度,擔憂與不測,還要重演一遍。

 但是要進一步拉緊台灣,可能僅止於北京的主觀意願,並沒有這麼容易;當然只要大陸經濟情勢容許,經貿讓利還會繼續,ECFA的項目會增加,但是要進展到政治談判,或是馬英九曾經提過的和平協議,卻會遭遇台灣內部強烈的反彈。

 從選票上來看,如果投馬的六八九萬張選票是肯定九二共識,就有六○九萬張選票對九二共識有疑懼,進一步政治談判,要贏得他們的支持更是困難,更何況,民進黨加上台聯的立院席次大為增加,國民黨的多數僅剩七席,國會要通過,非常不容易。

 雖然勝選後,政府中部分人士積極要促成「和平框架」,但囿於選戰中,馬已經承諾,和平協議需要國會通過與公民投票,以現在的情況,兩方面都很困難。這些困難,如果馬英九下決心要在第二任完成和平協議,是可以做為與大陸討價還價的籌碼,但如果馬英九根本沒有意願,就會成為無法超越的障礙。

 而且黃金時機只有第二任的前兩年,沒有趁這兩年機會之窗,將兩岸政治談判放上軌道,轉眼之間,馬英九就將成為跛鴨總統,無論是權力逐漸流失到新的國民黨總統候選人,或是考慮大選的影響,動輒得咎,都將很難推動。

 另一重讓兩岸關係很難急劇升溫的限制,當然是美國;美國雖然對蔡英文沒有當選,鬆了一口氣,但是接下來,華盛頓會開始轉而提防馬英九與北京過分接近,以致傷害美國利益:一是經濟利益,一是安全利益,而這正是近日歐巴馬政府開始加強拉攏亞太諸國的重點。

 美中關係,現在有正面與負面的暗流,交錯激盪,一方面在全球事務上,美國需要中國,單單是一月上旬,先後就有亞太助理國務卿坎貝爾到北京,協調朝鮮半島對策,財政部長蓋特納也到北京,希望減少向伊朗購油;但另一方面,歐巴馬的去年十月亞太之行,卻宣稱美國重返亞洲,在經貿與安全方面拉攏亞太諸國,有與中國對抗的意味。

 但是這樣的做法,誠如李侃如所質疑,能夠達到多大的功效?尤其美國國防預算大減,內部府會不和,政治能力低落,換句話說,華盛頓現在既無資源,又沒信用,要信守對亞太承諾,恐怕僅是一廂情願。

 其次,今年正值美國大選,因應共和黨參選人的批評與攻擊中國,歐巴馬往往過度反應,而與此同時,中國也是政治年,十月就是十八大換屆之際,中國領導人不大願意與美國對著幹,但也不願意與群眾情緒脫節,令中美關係、甚至外交軟弱,成為十八大私下被檢討的事項。

 亞洲各國其實對美國新政策左右兩難,大家既不願因為加入了TPP,而失去了中國市場,但也不願因為向中國的崛起低頭,而失去了美國的安全承諾,事實上,亞太各國真正希望的是,維持中美兩邊等距關係,如果以為美國重申要回到亞洲,這些國家就都會感激涕零,擁戴美國的領導,是完全誤解了狀況。

 台灣與亞太國家的處境類似,目前來看,馬英九政府應該會繼續遵行在美中之間平衡的政策(任何懷疑馬政府過於偏向北京的人,應該去看看維基解密台灣中,蘇起與AIT的談話),積極要求加入TPP,繼續提出軍購的申請,在大陸政策上,也就格外小心,不敢走得太快,這是加在馬英九上的第二重限制。

 馬英九選後第二天說,未來這四年,「我沒有連任的壓力,可是有歷史評價的壓力,我一定會盡心盡力把事情做好,在國家跟社會的歷史上留下一個典範」;但是每一個連任成功的總統,都對自己有如此期許,問題是能不能甩得掉身上的限制。

藍營的金牌操盤手與綠營的頭號戰犯

香港蘋果日報

李平

馬英九成功連任,蔡英文錯失第一女總統寶座。幕後操盤手的功過隨即成為輿論焦點之一,藍營的金溥聰輔助馬英九五戰五勝,被譽為「金牌操盤手」,而綠營的吳乃仁則被指「欺負小英不懂選舉」,甚至被稱為「頭號戰犯」。

金溥聰助馬五戰五勝

今年 56歲的金溥聰堪稱馬英九的福將。馬英九五次參選,包括 1998年競選台北市長、 2002年競逐連任、 2005年競選國民黨主席、 2008年競選總統、今次競選連任,都由金溥聰操盤,結果創下不敗紀錄。上屆總統選舉後,金溥聰堅持「不入府、不入閣」,但今次極可能現身收割選戰成果,出任總統府秘書長或其他要職。

64歲的吳乃仁是民進黨新潮流系大老,多次出任民進黨中央秘書長,在大型選舉中為綠營操盤,包括前年的五都(台北、新北、台中、台南、高雄)市長選舉。民進黨在五都選舉中只保住兩都,但得票數比總統選舉時增長了 200萬。因此,蔡英文競選總部成立時,還是找來官非纏身的吳乃仁操盤。

吳乃仁未能挾五都選舉的聲勢,成為台灣第一位女總統的造王者,反而要面對黨內「頭號戰犯」的指摘。其實,小英巴士、三隻小豬造勢行動相當成功,令蔡英文支持者看到勝選的希望。或者,正因為過於樂觀,吳乃仁未再部署催谷投票率。而金溥聰主張不反對宋楚瑜參選,等到最後時刻打出棄保牌,反而提高了藍營支持者的投票率。

如果說,在催谷投票率問題上,吳乃仁犯了戰術錯誤,那麼,在選戰議題上,吳乃仁犯的是戰略錯誤。選戰後期,輿論焦點集中於九二共識、兩岸關係,蔡英文被迫頻頻釋出善意,令人感覺綠營節節敗退;而在選前 10日禁止發佈民調後,金溥聰才動員王雪紅等富商挺馬,壯大聲勢。

可以說,今次總統選舉趨向理性,令慣於以奇謀怪招刺激選情的民進黨大大不適應,吳乃仁被稱為「頭號戰犯」,只是黨內權鬥的藉口。未來四年,民進黨能否在兩岸定位、選舉策略上有所突破,才是能否實現政黨輪替的關鍵。

傷害台灣的兩種政治文化

中國時報 【南方朔】
 台灣有兩種文化最讓人無法忍受,它傷害到社會的團結,也給了政客們操弄的空間。這兩種文化一種是「煽動文化」(Demagoguery),一種是「恐懼販子文化」(Fear Monger)。

 「煽動文化」可以陳水扁為代表,他以愛台灣為名,亟力鼓動人們的台獨情緒,並不惜衝撞兩岸和平,來製造自己是被迫害英雄的形象。阿扁將煽動文化搞到了極致,這也使他自己招來「麻煩製造者」的惡名。

 「恐懼販子文化」是「煽動文化」的反面,國民黨乃是老吃老做的行家。從早期炒作《小市民的心聲》,炒作《南海血書》開始,都在散布恐懼改變的訊息,只有它是主張安定的,別的政治人物和政黨都會帶來危險。國民黨散布恐懼的結果是嚇到別人之前就先嚇到自己,目前的亞洲,每個國家都在快速轉型改變,只有台灣不動如山,這不能說不是「恐懼販子文化」內化後造成的最大後遺症。

 人們都承認,這次大選最後致勝的關鍵是「九二共識」,媒體和大老闆們一面倒的力挺「九二共識」,好像沒有了「九二共識」台灣就會完蛋,有了「九二共識」一切就沒問題。

但值得玩味的是選舉時媒體把「九二共識」神話化及偉大化,但選舉之後所有媒體幾乎毫無例外的都表示「兩岸的荊棘之路才正要展開」,我們不是有個偉大的「九二共識」嗎?現在怎麼又有了荊棘呢?今天說荊棘,不正表示前一陣子把「九二共識」偉大化的那種說法是某種不誠實的政治操作嗎!

 因此,台灣政治上長期存在著「煽動文化」和「恐懼販子文化」這兩個致命的缺點,這乃是政治無法正常化的關鍵,政客們因此有了操縱人們情緒,左右人們政治判斷的空間。要打破這個缺陷,唯一方法就是把統獨,台灣的處境與未來這種相關的問題納入大學教程,任何社會與國家的公民主幹階層一定要對國家的現狀及未來的種種選擇的可能性有基本的認知。

當他們有了認知,政客們根據他們壟斷的信息而操弄民意的可怕情況就會被杜絕。民主政治最終極前提乃是有知的公民,當公民對國家的歷史和社會的命運有知,他們才能去做選擇並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前陣子「時報文教基金會」舉辦了一場公與義的實用學術討論會,在那個會上,前教育部長黃榮村先生和我都主張把統獨國家命運等嚴肅的問題列入大學的公民教程。

黃榮村以曾任教育部長的經驗,認為教育體系以價值中立這種似是而非的理由不碰國家命運及選擇大問題,乃是一種虛無的逃避心態。

我則主張只有這類問題列入大學教程,肯思考,不會被蒙蔽、被操弄的公民始有可能產生,而且當進入大學教程,以大學師生的素質,各類極端或不切實際的主張一定會被他們看穿。當時我講完我的觀點,中研院翁院長還趨前替我打氣。使我深受鼓勵。

 台灣的政治及社會發展一路走來並不平順。相當長的過去裡,政府不相信人民,認為人民沒有判斷是非的能力,政府少數人透過信息的壟斷,搞他們的愚民政策,他們那種「恐懼販子」的操作遂成了常態,於是另一種人反彈式的「煽動文化」和「煽動政治」遂告產生。

到了現在我們必須認知到這兩種現象都不是好東西。把統獨,國家的過去,現在及未來,兩岸的情勢及選舉等帶進大學教程,才是培養深刻公民的唯一道路。我不主張把這類問題帶進高中教程,因為對高中生而言,這是不可承受之重,大學的知識力及教授們的歷練,才可擔起這個責任。

 過去一、二十年裡,台灣飽受「煽動文化」和「恐懼販子文化」這兩種壞東西的折磨。我們社會被折磨到政黨間難有互信,甚至人群也各分畛域,相互猜忌,這絕對不是一個正常國家應有的樣貌。

因此經過這次大選,我更殷切的盼望教育體系不要再逃避,要把國家命運的教育主導權從政黨政客手中拿回來。台灣的前途應在公民手上,而不是在政黨政客手上!(作者為文化評論者)

大陸遠非法治國家 馬英九連任後的台灣隱患

香港蘋果日報

台灣大選落幕,馬英九總統以超出對手近八十萬票的優勢勝選連任,箇中原因值得玩味。各路專家明確表示,馬勝在兩岸政策,國民黨對此亦頗為自得,大陸中央電視台更是第一時間宣稱馬英九勝在堅守「九二共識」。但二○○○與二○○四年飛彈威脅下未能使台灣人捨棄民進黨,何以今天卻令選情急轉直下?專家們大都指出大陸的經濟牌發揮了重要作用,而我以為這裏隱藏着台灣民主的隱患,如果不能引起台灣選民的充份重視,未來可能引發台灣政治災難性的後果。

台商依賴大陸市場

台灣之前的歷次選舉,使大陸當局明白台灣人並不畏懼武力威脅,轉而謀求運用柔性手段影響台灣政局,其中經濟政策是最重要的組成。縱觀近年來大陸對台的經濟政策,無一例外是單方面惠及台商的。這廂海南島的香蕉爛在樹上無人理,那邊斥鉅資高價收購台農的香蕉便是一例。這種建立在不公平競爭上的經濟增長,確實能給台商帶來利潤,但長此以往會使企業產生依賴性,大陸政策稍有改變,就將使依靠大陸市場的台灣企業難以為繼。

除了經濟政策之外,中共通過給需要經常往來大陸的各界人士製造便利或麻煩,來影響台灣政局的手腕也頗見成效。北京八九民運領袖王丹在結束台灣成功大學訪學後,日前通過網路披露他作為客座教授,在成大一年未能開課,原因是成大教師擔心會影響他們參加兩岸學術交流的機會。以自由思想為己任的學者群體尚且如此,身家性命均託付於生意的台商群體一旦面臨對岸威脅會做出何種反應可想而知。由此,我們不難理解為何與大陸有千絲萬縷聯繫的台灣企業家,在選前高調力挺「九二共識」,而他們的處境與超過一百五十萬在大陸投資的台商大體相仿,加上以大陸為目標市場的台灣本土商家將更為可觀。這份涉及台灣人切身經濟利益,乃至在大陸人身安全的擔憂,應該是使中間至淺綠選民倒向藍營,導致馬英九大勝的重要原因。

施展手腕影響政局

但台灣人應該明白的是,大陸遠非法治國家,其對台政策僅僅取決於中共高層的政治需要,因而給予台灣的種種優惠均為嗟來之食,大陸當局可發亦可收。對ECFA抱有幻想的台商更應該明白,一個連法律本身都不具備民意合法性的國家,對外簽署的經貿協定也同樣靠不住。隨着台灣經濟對大陸優惠政策的依存度不斷提高,一旦台灣在政治問題上違背中共大佬的意志,大陸只需稍稍施展手腕,即可使台灣經濟受到重挫,進而透過台灣的民主機制影響政局。本次大選前選情發生的微妙變化,已經驗證了這一點。中共改變對台政策初見成效後,必將進一步以大陸民眾的利益為代價,全面擴大台商對大陸優惠政策的依賴。如果台灣人不加以高度警惕,一味被眼前利益所誘惑的話,中華民國政府淪為對岸傀儡絕非天方夜譚。六十二年前,中共以沒收地主土地分給農民的「土改」為誘餌贏得農民支持,將國府趕出了大陸,旋即以「合作化」為名收回土地,至今大陸農民仍然是最貧困階層。今天盆滿缽滿的台商當引以為鑑。

高爾
自由撰稿人

檢討台灣憲政民主體制的缺失

旺報 【林建甫】
 這一次的台灣大選競爭激烈,過程平順,足為表率。然而台灣民主政治體制,有潛藏的缺陷,未來能否每次都有美好的結局,值得探討。

 此次選舉能夠達到這樣好的結局,與兩位候選人的性格有關。兩人都學者性格,都是謙謙君子,不願意用負面的手段抹黑或莫須有的攻訐,更不用說賄選;選風乾淨,是一場「揖讓而升,下而飲」,尊重選舉結果的君子之爭。

 然而檢討台灣的民主政治體制及運行,兩黨五五波,勢均力敵的選舉實力,是否未來都能夠如此順利運作?遇到不是馬、蔡的政黨領導者,會不會為求勝利,不擇手段,造成令人難以接受的選舉結果,甚至引來社會更大的動盪?2004年的兩顆子彈歷史是否會重演,就是這次大家最擔心的。

 這次立委選舉,很多選區競爭也非常激烈,勝負都是幾百票。因此開票過程高潮迭起,互有領先或是一直期待翻盤而未果,造成候選人及其支持民眾不能釋懷。這是單一選區制度造成的,贏者全拿,輸者什麼都沒有。但每區都輸個一點點,整體結果,政黨更難接受。檢討選區的劃分、恢復中選區制度都是必要的考量。

 在台灣,選舉競爭激烈的原因還有藍綠板塊相近且制衡的觀念深入民心。從這次政黨票來看,民進黨加台聯的44%與國民黨加新黨加親民黨的51%相比,藍綠板塊現在是7%的差距。因此這幾年雖然藍綠略有消長,但板塊僵固情形還是沒有改變。

 制衡觀念的解讀也是重要的問題。台灣選民的制衡觀深受美國的影響。而美國的兩黨制及總統制下的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完全獨立,互不隸屬,互相制衡。在台灣發展的結果就形成僵局。

 制衡的潛移默化下,選民一方面是同情弱者,一方面認為需要一個強大的反對黨,才能夠抗衡監督執政黨。也是這個想法,選民很快忘掉 2004年的貪腐,不但願意給民進黨再一個機會,更急切地希望民進黨強大起來。甚至很多人也認為再一次的政黨輪替,才能使台灣更加民主。然而在這殷切的推動平衡力量之外,選民對蔡英文的任何具體政策並不熱衷。這也造成蔡英文被藍營批評為空心菜,但對綠營及偏綠的中間選民,他們不以為意,以為制衡就能讓國家進步。

 台灣的憲政體制的另一個困境是,在經幾次修憲後成了半總統制或雙首長制後,當兩黨勢均力敵,總統跟國會多數不為同黨時就產生大問題。

 其實民主制度在先進國家大部分採用議會內閣制。議會內閣制是以議會(國會)為權力核心,行政系統受議會的節制,行政權與立法權合一,內閣政府則對議會負責。而且內閣制一定是多數黨組閣,不同於總統制的制衡理念,議會內閣制的基本原則是責任政府,不但個別之閣員需對議會負責,內閣整體亦需對議會負責。選賢與能背後需要更好的憲政體制及選舉辦法,台灣才能真正長治久安。

 (作者為台大經濟系教授,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財金組召集人)

台灣總統大選中被忽略的訊息

香港蘋果日報

包括北京的反應在內,許多人對台灣大選結果的反應,都認為是選民對馬英九以「九二共識」推動兩岸關係的肯定。但選舉另一個未受注意的結果,是標榜台獨的台灣團結聯盟意外地在政黨票中拿到接近一百二十萬票,得票率近 9 。台聯憑這 9 取得三席不分區立委。而之前它一席都沒有。這是台聯精神領袖李登輝在投票前夕為蔡英文站台的效應。他的一句「台灣就交給你們了」,沒有為蔡英文贏得選舉,卻激起選民保台聯的熱情。主張統一的新黨一席立委都拿不到,泡沫化了。

台聯意外獲得 9 的選票,帶出台灣人拒絕與大陸融合更勿論統一的訊息。一百二十萬,再加上政黨票投民進黨的部分人也是支持台獨的,中共可不要錯誤解讀這次選舉的訊息。選民基於現實考慮投票給馬,但仍有百多萬人強烈表達「不統」的意願。

李怡

馬英九連任對大陸有利有弊

歐陽五

【明報專訊】馬英九連任,為大陸乃至美國所樂見。從積極意義而言,周邊環境近年趨於惡化的大陸南部「寢榻之下」的威脅至少4年不再,利於大陸「與菲律賓緩頰、與印度議和、與越南修好」的戰略實施,而後可集中精力對付主要矛盾——揮師亞洲「硬」對中國的美國人。

然而,「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馬英九連任於大陸亦是有利有弊。

首先,如若民進黨蔡英文當選,在美國、大陸乃至國際社會多重壓力下,由於大陸明言「承認九二共識是大陸與民進黨對話的先提條件」,大陸只消 「請君入甕」,靜觀蔡英文自己去製造「沒有九二共識的九二共識」,來為民進黨今次大選語言(「沒有九二共識」)解套,以兌現其「民進黨上台兩岸關係不會倒退」之公開宣示。易言之,若蔡英文執政,大陸無非打「觀察」、「壓制」兩手牌,兩岸局勢反而簡單。

若蔡英文執政 兩岸局勢反而簡單

而面對大陸政策相對友善的馬英九,大陸面對的台灣形勢卻格外複雜,任務也較面對蔡英文更加艱難。比如,馬英九第二任期於大陸絕不能是第一任期的翻版,對台純經濟交往應該進入政治談判,亦應該取得成果或曰進展,這於一心想做藍綠通吃「全民總統」的馬英九來說卻是避之唯恐不及之事,兩岸反而因此產生「友好」而來的煩惱。

其次,此次台灣大選揭曉當日出版的《參考消息》於頭版頭條用四分之三篇幅詳細介紹台灣大選,這家由官方媒體操盤、已公開發售且發行量近乎大陸之冠的報紙與網絡相呼應,第5次引起大陸人對台灣「大選民主」的思考,而今次思考更由於馬英九而非蔡英文的成功有了正當性。

第三,外界輿論和大陸有關方面都有觀點認為,2012台灣大選的結果是近年大陸對台政策的成功,這不無道理。但若耽溺於此,大陸有關方面或會失去改進對台政策的機會。有待改進者包括:對台「見藍不見綠」的單邊主義應調整為「超越藍綠」的對台政策,以永不再隨台灣「變天」起舞;過去屢見不鮮的大陸各省赴台採購的「訂單數額大賽」應予規範,使之更加符合價值規律。

總之,大陸面對台灣新局需要打起比對綠營當政更大的精神,方能爭取更大的成功。

給民進黨重整再造的建議

  • 旺報
  • 【林建山】

 蔡英文帶領民進黨挑戰2012年大位未能成功,她辭去黨主席並聲言一定要勇敢地再回來,同時也認為競選政策與社會動員戰略有檢討改進之必要,蔡也認為,沒有執政優勢才是最重要敗選的關鍵因素。說明民進黨面對這次敗選,尚未深刻而且更針對基本戰略的進行反省。

 這次大選中已經反映出民進黨秉持擁抱的主義、意識型態與戰略抉擇,在當前台灣政經社會結構中,早已經抵達其玻璃天花板的上限(glass ceiling),如果不在此次大選落敗的關鍵時刻立即進行一次決定性的深層體制體質大改造,則往後要再起再戰執政之路,祇會倍加艱難。

 國際與本土並舉

 自26年以前,國內反對勢力集結組成政黨以來,核心的黨魂黨志,就是無限上綱「本土化(locality)」價值,並據以形塑出極其龐大強固的挑他性與排外意識。從台獨黨綱到正常國家決議文,以至此次大選蔡英文揭櫫的「台灣共識」幾乎都不脫環繞此一核心價值而產生,在國家願景的實踐戰略上,必採「鎖國政策」,乃順勢的必然結果。

 但是台灣主客觀政經條件的狀況,其實是不可能支撐這種理想永續。在台灣發展的65年經驗中和未來的展望,內需經濟的最高限能量,祇不過占整個國家GDP的12.5%以內,其他的87.5%必須仰賴外來的挹注與輸給;就算是台灣最感自豪的糧食自給自主能力,在1960年代以前亦不過68%上下,而在21世紀知識經濟時代台灣的糧食自給率早已降至20%以下的低水準,對外依存是迫使台灣無法與區域經濟脫節,亦無法與全球市場脫軌。

 在糧食自給率以外的幾個經濟社會必要的維生系統要素,包括所得成長就業效益;生活水準條件(SOL),無一不是必須取自他國、取決於全球市場。

 民進黨堅決否定九二共識所引起的社會普遍反彈,乃至企業家群起反對,主要就是其黨魄黨志中,欠缺了「國際化」價值的地位,國際化對於台灣立國自主的絕對必要性,九二共識是台灣走出去的重要出口活路,ECFA是迄今最關鍵性的出口平台,堵死活口,毀棄平台,則未來台灣勢必不能推動FTA銜接區域經濟團塊,或在全球場域更自由開放的揮灑躍升。

 建議民進黨能夠深切採掘這一核心因素,調整基本教義價值觀,能將國際化與本土化並列並舉,使未來的國家願景政策可以與當政的國民黨相抗衡,突破或升高人民共同接受度的玻璃天花板上限。

 放棄對抗戰略

 民進黨創黨以來就一直延續黨外時代採取的「對抗策略」,事實上這是很多革命立國的政黨「傳統方式」。爭取民心、民意,取得國政的社會戰略,多不用正規戰而採取游擊戰的一種策略作為。最佳的參考模式,正是在大陸挫敗國民黨的中國共產黨。

 總統直選的16年來,民進黨還是一直秉行此一對抗戰略,在政黨之間,採絕對對抗,在社會,則採階級/族群/意識型態的絕對對抗,甚至到了國際關係與國際社會,也還是採取絕對對抗的意識型態與作法。

 全世界自從冷戰結束之後,幾乎所有國家與社會,都已移轉典範,採取和解共生(co-petition)來取代對抗,取代硬碰硬的鬥爭。在國內社會需要融入與和解,在國際社會,不也要如此?

 民進黨澈底深刻的調整和轉型,將來再走上執政之路,誰曰不宜?誰曰不可?

 (作者為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東亞各國應培養自己精通國際關係的人才

亞洲週刊

加藤嘉一
東亞各國應該建立「學術研究鏈」,並引進歐美學術體系,自己培養精通東亞國際關係的人才。



加藤嘉一,一九八四年生於日本伊豆。二零一零年獲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碩士學位,現任北大朝鮮半島研究中心研究員,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研究員,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等專欄作家。中文著作有《中國,我誤解你了嗎?》﹑《愛國賊》等。

 

二零一二年一月初旬,我訪問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參加了關於「中國—印度—日本之間如何展開合作對話」的閉門會議。在區域內的有識之士之間,深化相互理解與信任很重要,我在會議上強調「三比二好,日中韓、日中印、日中美、日澳印等,未來可以多展開三邊對話,有利於促進地區穩定與繁榮」。我認識到,新加坡這一都市國家是很適合大國之間展開對話的戰略場所,可以使它們放下沒必要的民族主義。

從中美日「三角」關係來看,自一九七零年代邦交正常化以來,中國和日本始終看著美國這一「老頭」看現實,談合作。理所當然,美國不僅是三角關係、也是東亞或亞洲的,甚至是世界的「警察」。因此,不管是哪個地區的什麼國家,隨時都注意觀察美國的言行和動態是極為正常。

對日本來說,有著名的「日美同盟」在,就不用多說了,日本暫時擺脫或放棄同盟是不可能的,至少在中國崛起態勢不變的期間內。對中國來說,與美國的關係也是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中國未來的對外政策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美國怎麼看待中國、對待中國。總之,日本與中國在美國姿態面前仍保持著「客氣」。

雖然我認為上述情況不是壞事,但在思考中、日培養精通東亞國際關係人才的問題之間,卻得出一個疑問,研究東亞為什麼非得要去美國?無論是日本的東京大學還是中國的北京大學,許多渴望研究東亞國際關係的大才子們都毫不懷疑地選擇美國當作研究地點。

我不是說研究東亞去美國不好,而這也是容易理解的。既然美國對東亞的國際關係以及日中關係等學術研究具有世界級的影響力,那麼就應該去美國看一看。好好瞭解在美國這一開放、自由的學術場所展開的東亞討論是怎麼樣的,具有獨一無二的價值。這是合理的選擇,我也相信,人才作為「海歸派」回到本國後能夠發揮積極的作用。「走出去」對一個國家或社會的人才培養來說相當重要。我們永遠應該認真傾聽「第三者」的聲音。

在承認「為了研究東亞去美國」的意義的前提下,我想展開另一場討論。中國和日本作為東亞的大國、承載推動東亞發展使命的國家,有沒有可能攜手培養「精通東亞」的人才,而不是非得靠美國培養?我記得,這是我在北大就讀本科期間,早稻田大學的幾個著名教授訪問北大國際關係學院,舉行座談會時,其中一名教授提出的觀點。他說:「在東亞或亞洲地區,有意願和需求共同培養精通東亞業務的國家或地區之間,應該建立一條『學術研究鏈』。其核心想法是,作為亞洲的國家,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自己的人才,要自己培養。」

受益匪淺,說得很有道理。不過,如果東亞或亞洲實現建立「跨國學術鏈」,首先中國和日本的合作必不可少。當時,早大教授的想法應該是,早大和北大能否成為推進這一大專案的領跑者?在我看來,有許多專案可以探討,比如,在幾所核心大學建立辦事處,辦事處之間緊密保持聯繫,定期組織國際研討會、共同出版學術刊物、交換本科生和研究生、學者之間經常互訪、成立訪問教授制度、參加政府之間的高端對話或首腦會議,積極提出建言、與媒體合作向本國公民介紹他國學者或學生的觀點等。我相信,中國、日本以及其他國家共同建立「東亞學術鏈」的過程中,能夠逐步培養出「東亞意識」,也能夠促進相互理解與信任,最終推進東亞的和平與發展。所謂「東亞共同體」或許可以在這種共同努力下逐漸往前走的。

不過,我們在建構「東亞學術鏈」的過程中,有一個問題值得注意。與各國政府通常談「怎麼實現東亞共同體」類似,即這條鏈(chain)必須是「開放性」的。就是說,東亞各國的大學在推進合作的過程中,應當歡迎美國、俄羅斯、歐洲、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等國家的參與,甚至積極、不斷地引進人才、制度以及管理經驗,但地點必須在東亞。畢竟歐美的學術體系比東亞更加先進、優秀,那我們為什麼不學習它們呢?東亞各國為了實現持久的和平與發展,不僅要堅持走出去,還需要引進來。

今後一段時間,我們該如何從歐美等大學引進優秀的人才、吸收先進的制度,來促進東亞學術合作,最終培養精通東亞的人才?難道東亞就缺乏有潛力的人才嗎?難道東亞就沒有先進的大學嗎?難道東亞是對國際社會的發展無能為力,其他國家地區根本不感興趣的地區嗎?答案當然是「不」。無人否認,在廿一世紀,東亞將實現奇,廿一世紀一定是東亞的世紀。我們所面臨的機遇前所未有,機遇也大於挑戰,能夠在這樣的時代出生、成長,東亞人是幸福的,東亞人需要感恩時代、回報時代。

作為地區大國負責任的政府與公民,中國人和日本人應認真思考以上命題。這是左右未來的、屬於我們的問題。

歐元區國家評級降級再降級的荒謬

香港蘋果日報

盧峯

黑色星期五,標普一口氣把多個歐元區國家的債務降級,其中歐元區老二法國失去她引以為傲的AAA評級,降為AA+;意大利則進一步降至近垃圾級別,只有德國力保不失,保住金漆招牌。

這個年頭降歐元區國家評級幾乎是不用解釋的事,隨時來個突擊降級也不會有人覺得奇怪或提出質疑。當然,往往後知後覺的評級機構還是少不免提出一些解釋。根據他們的說法,再降歐元區各國評級是因為她們經濟下滑,增長乏力,難以在短期內增加收入,改善財赤,評級自然免不了下跌。

評級標準都由標普等自行釐定,他們當然有權隨時降低或調升某國的評級。問題是他們的理據常常自相矛盾,教被評級的國家跟又死唔跟又死!可不是說笑的,當歐債危機逐步升溫,不住擴散,多國國債被貶至垃圾級別時,評級機構開出了解圍的獨步單方,那就是大削政府開支加上大力加稅,務求令政府財政從赤字轉為盈餘。假如政府跟社會、經濟截然二分,互不影響干涉,加稅減開支自然是釜底抽薪之法,從根本強化政府的財政狀況。

只可惜政府跟整體經濟並非各不相干,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體。經濟好壞固然左右政府收支,政府的財政舉措同樣會直接影響經濟的榮枯。當前歐洲經濟疲不能興,找不到亮點,失業又高企,令消費投資信心低迷,唯一足以打破惡性循環的是不受經濟周期影響的政府。一旦政府袖手旁觀,又或反過來減開支自保,整體經濟便雪上加霜,奄奄一息。另一方面,政府收入不是天掉下來的,而是從經濟活動中「抽水」得到的,當經濟因政府勒緊荷包而不景時,政府還有甚麼水可抽呢?簡而言之,評級機構的要求正令整體經濟加速收縮,正令所有人的收入包括政府收入下降,在越窮越見鬼下,前景怎可能改善,評級怎能不一降再降?

若果評級機構還是堅持這種自相矛盾、減個不停的藥方,只怕不久後連德國也要降級。

民進黨應該接受九二共識

  • 旺報
  • 【本報訊】

 民進黨中常會已同意蔡英文自3月1日起辭去黨主席,未來新主席改選後,無論蔡英文是否回鍋,民進黨內勢必出現更激烈的「和中」與「反中」路線鬥爭,如果新任主席沒法處理好「中國路線」爭執,將讓民進黨重新執政的可能性越來越小。

 蔡英文2008年擔任民進黨黨主席以來,從初期走激進反中路線,到這次總統大選改走溫和反中,或說「和中」路線,使得她雖然落敗,但跟馬英九間選票的差距,已經從2008年的200多萬票縮小到80萬票,應該是走和中路線的結果。

 但是民進黨內還是有一批希望持續走激進反中路線的政治人士,例如今年元旦蘇貞昌特別獨自召開記者會,強烈批判中國大陸對台灣選舉「說三道四」;前台南縣長蘇煥智聲言,如果民進黨接受九二共識,必然造成黨的分裂。雙蘇的主張未必能夠代表所有民進黨的觀點,但以他們兩人黨內的影響力,應該也能夠獲得不少民進黨員的支持,激進反中路線的存在必然造成民進黨轉型極大的困難。

 民進黨從1999年通過「台灣前途決議文」後,許多人都說它已經取代了「台獨黨綱」,但經過將近15年的政治發展,「台灣前途決議文」實質上也已經到了應該再轉型的時刻,以致這次民進黨黨內總統初選前,有意參選者紛紛提出新的論述,意圖取代決議文的內涵,例如呂秀蓮的「九六共識」,謝長廷的「重疊共識」,以及蘇貞昌最初提出,後來被蔡英文接收的「台灣共識」。

 在這麼多的「共識」中,想必民進黨重量級人物都已經體認「台灣前途決議文」已經過時了,畢竟那是在大陸經濟崛起前所通過的決議文,經過將近15年,大陸經濟蓬勃發展,對全球經濟與政治的影響力及東亞戰略地位,連美國、日本都不能輕忽,台灣更不可小覷。所以,比較理性的民進黨政治人物都知道,不應該再走激進反中路線,必須尋求一條可以跟中國大陸和平相處之路,否則對民進黨的發展必然不利。

 也因此,這次蔡英文在選舉過程中,對於中國大陸政策不是話說一半,就是欲言又止,例如,從反ECFA到接受ECFA,從反馬英九親中政策,到願意延續前朝政策,從「和而不同,和而求同」,到「台灣共識」的提出,至少她已經體認,不能在言語上激進反中,只能採取模糊化策略,期望不要跟馬英九在中國議題上糾纏不清。

 但是選民畢竟是清醒的,在全球經濟可能繼續出現金融風暴的情況下,沒有中國大陸這塊板塊「守護台商」,台灣的經濟想獨善其身,根本作不到,所以為了維持台灣的經濟發展,也為了顧大家的飯碗,選民寧願選擇馬英九,選擇穩健安全的「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與大陸維持和平,讓兩岸持續共同發展。

 所以,兩岸的和平發展已經是一個大趨勢,民進黨如果再重回激進反中的路線,那只有離重返執政的日子越來越遠。

 不過,即使蔡英文改走「和中」路線,拉近了與馬英九選票的差距,但結果還是「叫好而不叫座」,許多蔡英文該大贏的縣市沒有大贏,這就影響到民進黨立委的席次,讓國民黨席次輕易過半,因而激進反中路線又成為民進黨的選項。

 其實,如果記取教訓,民進黨應該更深度反省其大陸基本政策,反中固然離執政路線更遠,和中也難以超越國民黨,民進黨最終一勞永逸的方法,還是接受「九二共識」,把中國大陸當成不影響台灣選舉的因素,然後再跟國民黨在公共政策上較量,這才是正確的選擇。

 就以這次選舉而言,蔡英文其實提出的許多民生議題,包括貧富差距、就業就養問題,以及一些社會福利的議題,都是可以貼近選民的議題。另外向「大聯合政府」、「協商民主」等,都是引入先進民主國家對民主制度的再思考。如果沒有中國大陸因素影響蔡英文的選票,蔡英文最後不必然會輸。這也是為何馬英九當選之後,在當選感言上立即表示願意全盤接受蔡英文所提出的政見和理念之因。

 所以,聰明的民進黨,應該學著接受大陸,學著如何與大陸相處,甚至試著接受「九二共識」,把大陸因素排除於選舉之外,那麼未來跟國民黨競爭,就可以站在平等的立足點,這樣民進黨才有重新執政的機會?

日本蠶食釣島 中國無動於衷

東方日報

今年東海注定不會風平浪靜,新年伊始,日本政府計劃對釣魚島中七座島嶼進行正式命名,並在《日本列島地圖》和《日本航海地圖》中明確標注。日方認為「通過命名工作能夠強化和保全離島的管理,從而可向國內外明示日本領海的範圍」。

日本此舉並非無的放矢,其實是通過確定名稱、確定數目等做法,以「國家管轄」的方式宣布對所有離島實際佔有,並趁機佔有大陸架,擴大專屬經濟區。按照國際法有關規則,一個國家如果對某個地區有效管理長達「五十年」,那麼這個地區就屬該國所有。

美國自一九七二年將沖繩及附屬釣魚島交給日本,距今已有四十年,而在此期間,日本對釣魚島實施蠶食戰略,從建燈塔,到空中、海面、海底三位一體巡邏,再到地方議員登島,直至對七個無名小島命名,日本政府無時無刻不在向全世界展示自己對釣魚島的「有效管理」。或許不用多久,日本政府還將向釣魚島移民,成立地方政府。到二○二二年,日本「有效管理」釣魚島五十年,便可「名正言順」地宣布擁有釣魚島主權。

一廂情願 與虎謀皮

對於日本的蠶食戰略,中國除了外交部口頭宣示主權外,並無任何行動證明釣魚島自古以來屬於中國。近年中國也派出漁政船前往釣魚島巡邏,但在日本巡邏艇的截擊下,根本駛不進釣魚島周邊十二海里之內海域。這種虛張聲勢、有名無實的主權宣示,難以為國際社會所承認。

事實上,日本對霸佔釣魚島的謀劃大大超過中國想像,日本防衞省甚至揚言在釣魚島駐軍,以及進行反登陸軍演方案,擺明已經做好與中國打一場「護島戰役」的最壞準備。日本這個民族從來不打無準備之戰,無論甲午戰爭,還是太平洋戰爭,日本都是精心策劃,充分準備。但是,中國總是一廂情願,以宋襄公蠢豬式的仁義道德與日本野心狼打交道。

當下的日本,已不是十年前的日本,更不是當年戰敗後夾着尾巴做人的日本,軍國主義再度回歸,和平憲法屢遭破壞,軍火財閥二度崛起,特別是去年大地震及核災難之後,日本生存空間大為壓縮,向西拓展對華開戰的民族主體意識不斷升溫。中國若不能看到日本國情、民情的這一顯著變化,奢談甚麼中日暖春,結果必然是與虎謀皮。

中國的傳統龍年將臨,龍騰四海,渤海黃海東海南海也一定不會波平浪靜。

明鏡博客升級搬遷,全球正在陸續恢復中

敬告讀者、網友:

明鏡博客系統升級之後,正在搬遷到雲服務器。全球因時差關係,正在陸續恢復之中,敬請網友隨時關注。

明鏡博客:http://blog.mirrorbooks.com

有關明鏡媒體集團各網站、出版社和刊物的最新動態,都會在明鏡總滙上發布:

http://www.mirrorbooks.com/

台湾人民认同的首先是清廉

被看作内外政策“过软”的现总统马英九,以6%的选票赢了蔡英文,其中有政治资源、企业家支持、两岸关系的多种因素。正在台湾考察大选的资深记者高瑜认为台湾人民认同的首先是清廉政权,拒绝贪腐。


14日下午四点,在台北中央选举委员会中央选情中心,好大一片记者席已经坐满来自各国的记者。记者席前边是观察席,洋人居多,数量可观的海外华人观选团体,大部分都没有获得"参观证"。

大陆官方学者也有人伸出一指

观选席的中心位置,只有两排。比我们后到的"大陆大学学者观选团"被安排在第一排,他们是专为中央做"台湾大选考察报告"而来的。我们"华人民间学者观选团"四处照过像之后,就自行坐在他们后边的第二排了。第二排左端早早坐着一位美国人,是驻台机构的外交人员,汉语说的很漂亮。陆续再进来的各种肤色的国际机构的观选人员,就只能坐在面积很大的侧席了。

开票之前,我们观选团的几位成员站到大厅中央,为行政院副院长致辞专设的小讲台上留影,过一把民主选举之瘾。前排的官方教授们禁不住诱惑,也有几个人先后跳到演讲台上。后来他们全体在讲台前合影,有人举起食指,表示对1号蔡英文胜选的支持。

开票之后,那位美国外交人员,紧张万分,十分钟一个电话,不停报告开选数字。两个小时之后,2号马英九胜局已经不可逆转,美国人又等了一会,关闭手提电脑,起身要走了。问他为什么不等最后结果?他轻松地回答:"选情已经很清楚了,没有必要再看下去了。"

选举之前,国民党竞选总部预测马英九将领先蔡英文20万张选票,遭遇了竞选对手民进党和绿色媒体的冷嘲热讽。笔者曾经访问过宋楚瑜的竞选团队,一位亲民立委候选人斩钉截铁地说:"一定是蔡英文赢。"

晚8点30分开始,六个不同党派的电视屏幕,分别出现三位候选人先后冒着大雨与选民见面的画面,蓝营在欢庆,绿营在痛哭,一直落后于电视台公布数字的中央选情中心大屏幕上的数字,飞快翻转,与各电视台数字趋向一致,宣告开票结束时刻到来。马英九以近80万张选票胜出。在场很多华人观选者对蔡英文的败选仍旧感到不可思议,甚至有人说马英九胜选连任是"胡锦涛的胜利"。

我问邻座的汪岷先生:"如果说马英九取胜于清廉,你认为如何?"汪珉思考片刻,随即表示认同。

汪岷见识过的马英九市长

汪岷先生向我讲述了他认识的马英九。马英九当选台北市长之后,向台北市的公务员宣布过三条要求;1,公务员中午不能去参加宴请,只能吃"出差餐"。2,从我市长开始,不准夫人、子女探班。3,上班不准喝酒,中午吃便当(盒饭)也不可以饮酒。

汪岷作为《中国之春》的总编辑,曾经多次采访过马市长,出入过他的办公室。一次正赶上中午,马英九在办公室接受采访,办公室里摆着两盒7、80元新台币的盒饭,这是马英九招待汪岷的午餐。事后汪岷问过马英九的秘书,得到的回答是:就是行政院的上级领导来台北市政府,也是一样招待,而且都不带饮料,只能从饮水机饮水。

2008年大选前夕,汪岷和当时台湾空中大学校长、后来的新党秘书长陈义扬一同采访马英九,马从抽屉拿出一叠支票回执,对汪说:"我不看八卦杂志,我喜欢看《中国之春》和《北京之春》,这是我订阅的收据。"支票簿写的是马英九的名字。

据市政府秘书人员介绍,在马英九之前,所有市长办公室订阅的书报杂志都是使用公款。

受余光中赞扬的第一夫人

享有"酷酷嫂"称呼的台湾第一夫人周美青,是长达数月的艰辛的扫街拜票的明星,是赢得最多掌声的人。周美青不同于中华民国任何一位第一夫人,她自己开车送女儿上学,她为马英九竞选08总统从兆丰国际商业银行退休。开始低调从事慈善事业,默默当了一年多的义工,才被记者发现曝光。任何出头露面的事情都被她拒绝。她不施粉黛,素面朝天,从不戴首饰,喜欢穿牛仔裤,选民喜欢她,不仅因为她和蔼、谦逊;不仅因为她下雨不撑伞,只戴顶长舌帽子遮雨,好腾出双手与选民握手;也不仅因为她对选民习惯性90 度的鞠躬,而是因为在选民眼中,她是和老百姓一样的人。此次周美青到绿营票仓高雄市场拜票,就有当地的中年妇女打手机招呼亲朋好友赶快來看周美青,就是因为周美青沒有化妆,穿的跟她们一样。

这样的周美青装是装不出来的,这样的第一夫人,世界独一无二。

去年11月6日,台湾报纸报道,宋楚瑜说"马英九是只好看不管用的波斯貓"之后,大诗人余光中提出:"我们要问选民,你們要換一位第一夫人吗?"并写了一首诗《某夫人画像》,诗中没有提周美青的名字,但是全台湾人都知道余大师在在赞美不可多得的周美青。

中华民国总统齐来助选

在台湾,从北到南,又从南到北,我们看到马英九、蔡英文、宋楚瑜扫街拜票的辛苦,马英九的手上有一百多条指甲的划痕,蔡英文虎口拉伤,但是我们也看到周美青握手时被拉动腰伤那痛苦万分的一刹那。当周美青喊出:"去选你们爱的人!"当然会有号召力,因为人民确实爱这样一个第一夫人。

此次总统大选,对竞选各方都十分艰苦激烈,有人说中华民国的总统,大部分都来助选,首先是民进党前总统陈水扁,1月6日赴台南奔丧。随后是李登辉发文挺英。1月13日,是蒋经国逝世24周年纪念日,宋楚瑜抢先一天去祭拜,正日子马英九也去祭拜。14日晚李登辉在医护人员的护理之下,为蔡英文最后的造势晚会站台。

看来陈水扁的出现,只能使腐败案的效应继续发酵,即助不了蔡英文也救不了陈致中。蔡英文的宇昌案和苏嘉全的豪宅案的影响也仍在。

此次大选马英九两个女儿都没有助选,只是陪着腰疾加重的母亲去投票。有人认为,马英九此次连任获得的689万张选票中有三分之一是夫人助选获得的。无须证明这个比分是否准确,或许四个总统的影响真不如一个第一夫人。马英九的内外政策都可以被攻击,唯独廉洁是对手攻不破的城墙。民众将选票投给一个廉洁的总统,无论对败选的民进党,还是为台湾大选焦虑多日的中共,都是敲脑壳的警示。

作者:高瑜

责编:吴雨

作者简介:高瑜,中国独立记者,专栏作家。原在中新社工作,后担任《经济学周报》副总编。因参加八九民主运动,两次系狱。作品广有影响。

德国之声

中央下令:私自出境援越抗美是非法犯罪行爲

《林彪日記》編著者李德、舒雲




《林彪日記》(明鏡出版社)


2011年9月13日,是震動中外的“九一三”事件40周年。
自1971年“九一三”事件以來,對事件的主角林彪和這個事件的爭論就沒有止息。
林 彪是中國現代史上一個極特殊的歷史人物。生前被尊為中國第二號神,死後卻被貶為中國第一號鬼,辭世40年,仍“謎”霧重重。本文作者20年餘年致力搜集林 彪史料,逐年逐月逐日,詳記林彪的一生,從他讀孔子開始,到考入黃埔軍校,身經百戰,最後成為十大元帥中最年輕的元帥,林彪的一生幾乎涵蓋了整個中國革命 的全過程。


1967年2月25日 林彪將《關於執行中央軍委《〈關於軍以上領導機關文化大革命的幾項規定〉的補充規定》電稿報送毛澤東審閱。毛批示:照發,中央軍委於27日下發。

2月26日 國務院、中央軍委下發《關於森林警察部隊進行文化大革命問題的通知》。

林業部、內蒙古自治區人民委員會,黑龍江、吉林市人民委員會,內蒙古軍區、黑龍江、吉林省軍區並瀋陽軍區:

林業部2月10日和內蒙古自治區人民委員會2月20日關於森林警察部隊進行文化大革命問題的請示報告悉。
茲決定,所有森林警察部隊,自文到之日起,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受當地軍分區領導;森林警察部隊的文化大革命按照中央軍委的命令進行正面教育;全體森林警察應當堅決執行偉大領袖毛主席提出的“抓革命、促生產”的指示,在搞好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同時,切實做好護林防火、林區治安保衛、殲滅敵特等工作。

2月27日 中央軍委下發《〈關於執行中央軍委關於軍以上領導機關文化大革命的幾項規定〉的補充規定》稱:

中央軍委《關於軍以上領導機關文化大革命的幾項規定》頒發後,得到全軍廣大革命同志的熱烈擁護。軍委決定暫停“四大”的單位,有的已經轉入正面教育,並撤銷了文化革命戰鬥組織。繼續開展“四大”的單位,廣大革命群眾按照保持軍隊高度集中統一的要求也自動撤銷或改組了文化革命戰鬥組織。為了保持軍隊領導機關嚴密、完整的指揮體系,進一步貫徹軍委指示,特決定:
凡繼續開展“四大”的單位的文化革命戰鬥組織,應以基層行政單位進行改組,所有超越基層行政單位的文化革命聯合戰鬥組織,如各總部、各軍種、各兵種、各大單位的造反總部、聯絡站等,應一律撤銷。所有文化革命戰鬥組織所使用的宣傳工具,如有線廣播、宣傳車、印刷用具等,應一律移交單位黨委文革辦公室。

陳伯達和王力、關鋒15日將山西省軍區政委張日清 所寫《堅定不移地支持無產階級革命派的奪權鬥爭》一文報林彪審閱時寫道:這篇文章,是《紅旗》雜誌約張日清同志寫的。我們認為很好,擬最近發表,並建議中央軍委把此文印發軍級幹部會議各同志參考。林彪閱後送毛澤東,毛澤東批示:可以登報並廣播,軍隊同志就看到了,不必再印發。

3月初 周恩來在向毛澤東彙報工作時,提出召開一次軍以上幹部會議,以適應新的形勢搞好“三支兩軍”工作的建議,得到毛澤東批准。周恩來電話告訴林辦轉報林彪,林彪表示同意。

3月2日 國務院、中央軍委下發《關於部隊所屬國防施工、基本建設、科研、設計等單位不准串連的通知》。

各總部、各軍兵種、各軍區並各省、市、自治區人委(均請所在軍區轉):為了保守軍事機密,部隊所屬國防施工、基本建設、科研、設計單位和軍隊修理工廠、軍需生產工廠,經中央文革同意,非軍隊人員一律不要去串連,已進去串連的,應立即退出。軍隊內部人員串連問題,按軍委有關規定辦理。
這一通知,可在有關各單位內部張貼。

3月3日 毛澤東對瀋陽軍區組織幹部到工廠宣傳抓革命促生產情況的簡報批示。林彪、恩來同志:此件可印發軍級會議各同志。軍隊不但要協同地方管農業,對工業也要管。……總之,軍隊不能坐視工業生產下降而置之不理。

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下發《關於勸阻紅衛兵和革命群眾自發赴越抗美的通知》。從1966年11月以來,發生多起我紅衛兵越境到越南,要求去越南南方參加抗美鬥爭的事件。最近又有安徽、江西、湖南等20個省市的200多名紅衛兵和革命職工,彙集于中越邊境的憑祥市,要求市委發給他們去越南的護照。還有些人直接向越南駐華使館寫信、發電報、打電話,要求赴越。此事已引起越方注意,並要我們幫做解釋工作。由於這些行動涉及中越兩國關係,處理不好容易使我陷於被動,請你們即通過革命組織予以勸阻。談話時可著重說明以下幾點:精神是好的。我國抗美援越的行動,是全黨全國的大事,應當在黨中央和我國政府的統一領導下進行。任何個人、任何團體、必須嚴格遵守紀律,不得自由行動,一切不聽命令無組織無紀律的行為,都是錯誤的。……我國人員去越南必須取得越方同意。私自越境外出是非法的犯罪行為,也是對兄弟國家的不尊重。因此,這種行為必須堅決制止。我各地革命群眾也不要直接向越南駐華使館、領事館提出赴越要求,以免使對方為難。此通知在必需時可向革命群眾宣讀,不得向外張貼。

3月4日 國防部授予王裕昌 “愛兵模範”稱號。(《林彪日記》,明鏡出版社)

大选后台湾朝野的下一步如何走?

台湾大选14日落幕,胜选的国民党马英九如何改组内阁?败选的蔡英文辞党主席后,民进党又有谁能接棒再起?台湾朝野政党的下一步,值得继续关注。


国民党讨论内阁改组

顺利连任的台湾总统马英九,立即啟动人事改组大工程,他在选后隔夜紧急邀集副总统当选人吴敦义等府院党高层会商,讨论内阁总辞时间点与因应选后政局发展。会议虽未触及个别或实际人事安排,但目前最可能接任阁揆的人选还是现任副阁揆陈冲。

依照惯例,新国会2月1日宣誓就任后,行政院长须在2月底前向新国会报告施政方针;马英九总统14日在胜选记者会上也说,内阁改组2大时间点是2月1日与5月20日总统就职日。但為拉长内阁改组的时间纵深,行政院长吴敦义倾向留任到5月,新阁揆5月20日才会就任;等於马英九总统宣誓就任后,与新阁揆、新内阁同步上路,展现内阁新气象。


马英九在慰劳辅选干部及志工时表示,未来四年,他没有连任压力,但有歷史评价压力,一定会尽心尽力,把事情做好,為国家社会、歷史留下典范。

马政府希望按部就班,但民进党却要求马英九立即把目前的选举战斗内阁全面改组為财经内阁,以因应欧债风暴。立法院党团干事长蔡煌瑯说,"这个选举战斗内阁,过去行政不中立,公器私用,跟在野党有很大的疙瘩,所以民进党团要求行政院应该全部改组。"

民进党处理蔡英文辞职案

国民党有内阁改组压力,事实上,民进党自己也有党内人事改组的压力。民进党总统候选人蔡英文败选后宣布辞去党主席职务,党内立刻涌现慰留声浪,甚至有许多支持者前往民进党党部要求蔡英文留下来。他们高喊,"年轻人要蔡英文留下来"。

民进党今天(16日)举行临时中执会,讨论民进党总统候选人蔡英文请辞党主席一案。

败选后的民进党中央气氛凝重,出席临时中常会的的中常委都异口同声表示,希望蔡英文能够留任到5月20日主席任期届满当天,完成过渡工作。4年前同样参选总统失利的谢长廷说,"如果主席离开,正副秘书长也通通要离开,后续还有很多问题,虽然蔡英文若留任,社会可能会有不同意见,但是我希望主席能够留下来到改选。"

仅管蔡英文辞意甚坚,但中执会认為,选后仍有许多善后事宜需要处理,吁请蔡英文留任到2月29日,辞呈3月1日才生效。而蔡英文留任期间,除将展开谢票行程外,也将进行败选检讨。蔡英文请辞,有人提议应由中生代接班外界点名多位人选,包括高雄市长陈菊、台南市长赖清德,但也有人认為目前声望不坠的行政院前院长苏贞昌能压住阵脚。民进党内部权力卡位攸关4年后再次挑战国民党的人选,蔡英文虽暂时休息,未来动能仍值得期待。

此次大选外界分析,蔡英文败选的主要因素是两岸政策,由於国民党选前强打安定牌奏效,更凸显民进党的两岸政策无法说服选民,也使得党内出现检讨的声音。

民进党中常委陈明文表示,很多台湾人目前在大陆有投资生意,民进党确实应该重新检讨两岸政策走向。他说, "站在民进党维持台湾本土路线,捍卫台湾主权、不承认九二共识,是我们基本的价值,我想这跟现实利益產生衝突,这让我们很為难。"

作者:尼尔(台北)

责编:邱璧辉

德国之声

王力雄:藏人应将自焚勇气转为基层自治行动


民族问题专家、作家王力雄


1月14日,阿坝地区又有一名年轻藏人自焚。至此,2012年开年半个月间,已经有四名藏人自焚。中国学者王力雄对此提出解决路径:突破西藏困境从村民自治开始。


2012年开年半个月间,已经有四名藏人自焚,1月6日下午,四川藏族阿坝州阿坝县一僧一俗两位藏人,在该县县城自焚; 8日早晨,青海省果洛州达日县县城中心,一位42岁的活佛索巴仁波切自焚,事件发生后数小时,官媒新华社发布消息,藏区高级官员们已经"承诺要采取措施,加强寺庙管理,以对抗达赖集团。" 14日,阿坝再有有一名年轻的阿坝藏人进行自焚。

2009年2月至今,已经有17位藏人用自焚的方式抗争中共当局在藏区的高压政策,据法新社报道,国际人权组织认为,中国的西藏僧侣们被一种"恶性循环"锁住,不断增强的政府压力迫使他们作出越来越多绝望的抗议举动。
早前西藏的精神领袖达赖喇嘛表达对于僧俗民众自焚的担忧,他也批评在当局的高压统治下,西藏人正在遭受"文化灭绝"。

但中国当局否认对藏人采取压制性的措施,坚称允许藏人拥有宗教自由,且当局正在对藏区进行的大规模投资已在很大程度上的提升了藏人的生活水平。但在每一次自焚事件之后,当局都会增加当地的警力,人权组织认为这些做法恶化了局势。

自焚之后的抗议遭到镇压

据西藏之声消息,这名在1月14日自焚的年轻藏人,后来还遭到数十名中共军警的围殴,有传言这名藏人是被当场打死,随后有数百名藏人在阿坝县城抗议,要求警方归还自焚藏人的遗体,但遭到中共军警的镇压及催泪弹的驱赶,据称当时军警对民众开枪,至少有两名藏人被枪打伤,其中包括一名妇女。

据报道目前中共军警还拘捕了两名藏族民众和一名尼姑。目前整个阿坝州气氛紧张。阿坝州多个县的单位包括学校,都在抽调人手组成工作组去阿坝的寺院"维稳"。

"突破西藏困境从村民自治开始"

中国作家、民族问题专家王力雄就此撰写了博文"除了自焚,还能做什么?"他认为这些自焚的藏人鼓舞了一个民族的勇气。但专制政权的机器只有刚性结构、冷酷逻辑、以及官僚利益,没有人看到过它的良知。非暴力抗争的结局不是取决于抗争一方而是政权,权力不让步就不会有进展。那么自焚藏人牺牲的价值在哪里,这些宝贵的勇气资源是否可以转换为另外探求西藏出路的行动?

王力雄对德国之声表示,日渐增多的自焚事件,凸显西藏的困境,但如何走出这样的恶性循环和困境,目前各方面(包括中国当局与藏人)都没有明晰方向,但目前的状况不应该再持续下去。

王力雄提出突破西藏困境从村民自治开始:"对西藏问题的解决,达赖喇嘛也早就提出来在中国《宪法》框架内,寻求西藏的高度自治或是真正的自治,这点在理论上和中国政府的主张也不矛盾,中国政府也一直说主张民族区域自治,也宣称已经给予西藏自治的权利,包括在中国政治框架内,西藏也叫自治区,好多的藏区也叫自治洲;另外一点中国政府很早就通过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来推动村民自治,如果一时不能在整个民族区域的高度上达到达赖喇嘛所希望的高度自治,能不能在基层,从村庄这一级来实现真正的自治,在这种自治的起点上一步一步走,以便达到中国政府自许的,而且是达赖喇嘛期望的自治呢?"

但王力雄并不认为这个方向性的建议会获得中国当局的支持和放行,因为中国政府认为目前给予西藏的就是"自治",但藏人应该从乌坎事件上获得启示,在法律通过一些行动寻求真正的基层自治。

"藏人要象乌坎村的村民一样,自己组织起来,争取真正的村民的自治,这样也许面对的阻力就是来自县或乡镇一级的,同时却还有国家的法律、有其它方面理论上的支持,所以走的这条道路是合法、正义的,村民要坚持走下去。 "

作者:吴雨

责编:邱璧辉

德国之声

卫生部部长陈竺:中国人慢性病正“井喷”

核心提示:世界银行发出警示:“慢病在中国已进入高增长状态。”卫生部部长陈竺表示,中国人慢性病正处于井喷状;慢性病指以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精神异常等为代表的一组病症。

“2010年世界银行发表的一份报告中,中国慢性病(慢病)病例数的预测结果令人担忧,但这个报告中预测的数字,实际上已远远落后于中国慢病‘井喷’的数字了。”

卫生部部长、中科院院士陈竺在日前举行的“2011中国慢性病防控论坛暨中国健康促进联盟成立大会”上,用“井喷”向与会者描述中国慢病防控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发病进入高增长状态

慢病主要指以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精神异常和精神病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其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

慢病的危害主要是造成脑、心、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易造成伤残,影响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且医疗费用极其昂贵,增加了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

陈 竺说,社会因素对慢病有重大影响,工业化、快速城镇化、快速老龄化带来生活方式的快速转变,在中国显得尤为突出。人类社会历史上,还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 样,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发生了如此深刻的社会转型。而人口模式和流行病学模式的转变,造成了心脏疾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慢病发病率、死亡率的明显增加。

慢病还造成了沉重的疾病负担。慢病在疾病负担中所占的比重已达69%,远超传染病和其他伤害所造成的疾病负担。不论是心肌梗死还是脑出血,或是常见的肿瘤,其治疗费用都明显超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即使对城镇居民来说,负担也非常重。

世界银行发出警示:“慢病在中国已进入高增长状态。”

制定符合国情的防控策略

2011年9月,联合国大会在纽约召开“关于预防和控制非传染性疾病问题的高级别会议”并通过了政治宣言。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敦促各国:“我们应抓住9月份在纽约举行的首脑会议这一契机,促成一项国际承诺,即把非传染性疾病摆到发展议程上应有的重要位置。”

陈竺介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慢病防控工作。“十二五”规划中首次将人均期望寿命增长1岁列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核心指标,而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也为慢病防控提供了政策和资源支持。

他指出,应对慢病“井喷”态势,机遇大于挑战,关键是要制定符合国情的慢病防控的策略。这一策略应由政府主导,动员全社会各方面参与,创建健康城市,建立慢病综合防治的示范区和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等。

虽 然近年来在慢病防控上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但陈竺表示,我国慢病防控还面临着相当的困难。在一些地区还存在政府重视不够的问题,还没有成为全社会的行动, 防治经费严重不足、卫生资源配置不均、防控体系不完善、信息系统有待健全……慢病防治效果和其他国家比也还存在巨大差距。

眼下,我国18岁以上居民慢性疾病危险因素的情况非常令人担忧,男性每日吸烟率达47%,家庭人均每天食盐摄入量超过世卫组织倡导5克标准的比例达到80%,经常参加锻炼的居民比例只有12%。

陈竺强调,无论对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慢病都给公共健康、经济发展带来了现实影响。

他 指出,慢病危险因素涉及生活环境、食品供应、城市规划等多个方面,需加强领导,将慢病作为优先领域,动员各级政府部门共同履行和承担慢病防控责任,加强对 全人群的慢病危险因素的干预,重视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各类因素对生活方式的影响,履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改善人群膳食,鼓励健康生活方式,增加身体的活 动,加强卫生体系建设,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到慢病防控工作中来。

来源:网易探索


南京政法委书记:彭宇案不应被误读

核心提示:近日,南京市政法委书记刘志伟接受采访时称,舆论和公众认知的“彭宇案”,并非事实真相。刘志伟称:彭宇曾承认确实与老太徐寿兰发生碰撞。在南京中院二审前,双方达成和解协议,主要内容是:彭宇一次性补偿徐寿兰1万元;双方均不得在媒体上就本案披露相关信息。

因广东佛山2岁女童遭汽车碾压而路人漠视的“小悦悦事件”,舆论再次将矛头指向4年前已和解结案的南京“彭宇案”,认为是此案错判产生的负面效应,导致人们不愿做好事甚至见死不救。一些地方出现老人摔倒无人搀扶、做好事反被诬告等现象,也屡被归咎为“彭宇案”的影响。

针对舆情反映,南京市委常委、市政法委书记刘志伟近日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独家专访时指出,舆论和公众认知的“彭宇案”,并非事实真相。由于多重因素被误读和放大的这起普通民事案件,不应成为社会“道德滑坡”的“标志性事件”。

事实真相

刘志伟综合当事人陈述和法庭调查,向记者介绍了“彭宇案”的基本事实。

2006年11月20日9时30分左右,64岁的退休职工徐寿兰在南京水西门广场公交站等车时,有2辆83路公交车同时进站。徐寿兰急忙跑向后面一辆乘客较少的公交车,当她经过前一辆公交车后门时,26岁的小伙子彭宇正从这辆车的后门第一个下车,双方在不经意间发生相撞。急于转车的彭宇先向车尾看了一下,再回头时发现摔倒在地的徐寿兰,随即将她扶起,并与后来赶到的徐寿兰家人一起将她送往医院治疗,其间还代付了200元医药费。

经诊断,徐寿兰摔伤致左股骨颈骨折,需住院施行髋关节置换术,费用需数万元。此时,双方因赔偿问题发生纠纷,先后报警,但未能达成一致。2007年1月12日,徐寿兰将彭宇诉至南京市鼓楼区法院,指认他将自己撞伤,并索赔包括医疗护理费、残疾赔偿金和精神损害抚慰金等共计13.6万元。

当年4月26日,鼓楼区法院第一次开庭审理此案,彭宇的妻子在代他出庭答辩时,没有说彭宇是做好事,只提出:“原告受伤非被告所导致的,不应该承担责任。”

6月13日第二次开庭进行法庭质证时,彭宇在答辩中表示:“我下车的时候是与人撞了,但不是与原告相撞。”当被问及把原告扶起来出于什么目的时,他回答:“为了做点好事。”在得知原告申请调取的事发当日城中派出所接处警的询问笔录已丢失时,他对由当时处置此事警官补做的笔录提出异议,并表示要向有关部门和媒体反映这一情况。

7月4日,彭宇主动打电话给一位网站论坛版主,表示自己因做好事被诬告,将一个老太扶起后反被起诉,希望媒体关注此事。该版主立即用短信将这一情况通报给南京十多家媒体和网站记者。彭宇于当日向鼓楼区法院提出准许新闻记者采访庭审的申请。

7月6日第三次开庭时,争议的焦点是双方是否相撞。由于事发当日接处警的城中派出所将对彭宇的询问笔录不慎丢失,在法庭上,该所便提交了由原告徐寿兰儿子在其母住院接受警官询问时,用手机自行拍摄的这份原始笔录照片,以及据此誊写的材料,其中主要内容是彭宇陈述2人相撞时的情况。虽然该照片显示的内容已经当时做笔录的警官确认,但由于其来自原告的儿子,因而受到彭宇及旁听庭审的媒体记者质疑。

9月3日,鼓楼区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认定原、被告相撞事实,其主要理由:一是城中派出所提交的原、被告相撞证据(接警时对双方的询问笔录、警官证词等),能够相互印证并形成证据链;二是由被告申请的证人,并没有看到原告摔倒的过程,只看到被告扶起了原告,也就不能排除此前原、被告相撞的可能性;三是被告本人在接受警方询问和第一次庭审时,并没有表示自己是见义勇为,也没有否认相撞的事实,只不过不是“撞人”而是“被撞”,因而对其自称是见义勇为的主张不予采信。

一审判决同时认为,虽然原告系与被告相撞后受伤,但由于原告在乘车过程中无法预见将与被告相撞;被告在下车过程中因为视野受到限制,也无法准确判断车后门左右的情况,因而在本次事故中,原、被告双方均不具有过错。依据民法通则按公平责任分担损失的原则,判决被告彭宇承担40%的民事责任,给付原告徐寿兰4.5万元。

因双方当事人均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南京市中院于当年10月初进行调查,并在南京市公安局指挥中心查找到事发当日双方分别报警时的两份接处警登记表,其中的“报警内容”一栏,均记录了两人相撞的情况,这些新证据为澄清事实提供了重要佐证。

在南京中院二审即将开庭之际,彭宇与徐寿兰达成庭前和解协议,其主要内容是:彭宇一次性补偿徐寿兰1万元;双方均不得在媒体(电视、电台、报纸、刊物、网络等)上就本案披露相关信息和发表相关言论;双方撤诉后不再执行鼓楼区法院的一审民事判决。

对于调解结果,彭宇最近也表示,在2006年11月发生的意外中,徐寿兰确实与其发生了碰撞,事后经法院调解,他对结果表示满意。

误读原因

刘志伟说,为什么一起经法院审结、当事人已和解的普通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在公众舆论中成了“好人被冤枉”、“司法不公”的典型案例,并被斥之为社会道德滑坡的标靶?追踪“彭宇案”的演化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判定“彭宇案”的关键事实是“二人是否相撞”,如确认相撞,由彭宇分担一定的损失完全合乎法理和情理。但恰是在这个最重要的关节点上,警方丢失了事发时对双方的询问笔录,使鼓楼区法院一审判决对原、被告相撞事实的认定,缺少了原始的直接证据支撑,其判决结果因此受到舆论质疑。

从南京中院在一审判决后查找到的当事双方报警记录上,可以看到原、被告在事发当日分别向警方陈述事实时,均表示与对方发生了碰撞。在随后城中派出所的调查询问笔录中,双方更详细地说明了各自在碰撞时的行态、动作、感受,且能相互印证。一审法庭调查在找不到碰撞瞬间的目击证人时,警方在事发第一时间的询问笔录就是一个重要证据。但这份笔录被接处警的城中派出所在该所房屋维修过程中不慎丢失。正因为此,彭宇在以后的庭审中一直坚持“无碰撞”答辩。旁听公开审理的一些媒体也逐渐形成了“彭宇是做好事被诬陷”的一边倒倾向。

其二,法官在一审判决中对原、被告相撞事实认定的一些推理分析,偏离了主流价值观,引发舆论哗然和公众批评,导致社会舆论普遍不认同一审判决结果。

从一审判决看,法官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和“社会情理”分析,彭宇“如果是见义勇为做好事,更符合实际的做法应是抓住撞倒原告的人,而不仅仅是好心相扶”;彭宇“如果是做好事,在原告的家人到达后,其完全可以在言明事实经过并让原告的家人将原告送往医院,然后自行离开”,但彭宇“未做此等选择,显然与情理相悖”。对事发当日彭宇主动为原告付出200多元医药费,一直未要求返还的事实,法官认为,这个钱给付不合情理,应为彭宇撞人的“赔偿款”。这些不恰当的分析推论,迅速被一些关注彭宇案的媒体抓住、放大,引起公众的普遍质疑与批评。由此不断升温的报道将对此案的事实判断上升为价值判断,在道德追问中忽略了对事实真相的探究。

在这样的舆论氛围中,尽管一审判决认定双方相撞的事实和结论是对的,适用法律也是对的,但公众普遍接受的“彭宇案”信息,却是此案“判决不公”“彭宇是做好事反遭诬陷赔偿”,产生的负面效应是频频见之于报端、广播、荧屏等传媒的“老人倒地不能扶”“好人做不得”的道德评判。

其三,在南京中院二审开庭前,彭宇与徐寿兰达成庭前和解协议,双方对此均表示满意。但依据当事人要求,在和解协议中增设了“双方均不得在媒体(电视、电台、报纸、刊物、网络等)上就本案披露相关信息和发表相关言论”的保密条款,从而使彭宇案的真相未能及时让公众知晓,经数年发酵,逐步演化为社会道德滑坡的“反面典型”。

据了解,“彭宇案”在一审期间,由于媒体的高度关注和连续报道,包括原、被告及法官等当事人均不堪其扰。徐寿兰老人因摔伤行动不便,在家养病的她不断接到陌生人的谩骂攻击电话,指责她“诬陷好人”;蹲守在她家门口的记者,一次次强行将话筒递进来要求采访。彭宇面对一拨又一拨的记者和来自各方的诘问,也深感烦恼。因而双方在南京中院二审组织的庭前调解中,均提出了不再向媒体披露此案信息的要求。对此,虽有相关司法解释可以允许当事人不公开民事调解协议的内容,但对及时公布、解析已被误读的彭宇案真相,造成了难以弥补的缺憾。

鉴于此案近期又被引起高度关注,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前,南京政法部门事先征求了有关当事人及亲属的意见,他们同意公开此案的相关情况,但同时希望不要引起新的炒作,打扰他们正常的生活。

深刻教训

刘志伟表示,“彭宇案”的负面效应,是许多当事者始料不及的。作为政法部门应引以为戒,深刻反思和汲取教训,努力提高司法办案水平,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

首先,应高度重视“彭宇案”反映的办案人员的职业素养问题,切实加强政法队伍的职业化建设。

法院调查的原始证据表明,“彭宇案”中原、被告发生相撞的事实是成立的,一审据此判决的结果是适当和正确的,二审之前当事人达成庭前和解协议的直接效果也是好的。但案件审理中出现警方丢失询问笔录等关键证据,一审判决说理、表述不当等问题。虽然相关人员在事后给予了停职、调离和警告的处分,但加强政法队伍制度建设和思想业务建设仍刻不容缓。

汲取此案的一个深刻教训,就是要注重司法裁判对社会主流道德取向的引导作用,要把正确的价值判断和社会主流价值观有机融入司法裁判全过程。

其次,对一些敏感性强、社会影响大、公众关注度高的案件,应重视舆论引导,积极与媒体沟通,确保报道客观公正,防止出现背离事实真相的不当炒作,误导公众。

“彭宇案”在审理期间就出现了偏离事实真相的报道和舆情,但办案单位并没有足够重视并对此进行正确引导,对判决之后可能出现的舆情也没有充分的预计,当此案形成舆论热点后,又缺乏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使得相关报道逐步偏离事实真相,最终形成判决结果与公众认知的巨大反差。

汲取此案的一个深刻教训,就是要注重保障热点案件的公众知情权,妥善处置为当事人保密和保障公众知情权的关系,实现案件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

同时,要大力表彰社会道德楷模和先进典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引人向上、促进和谐的良好社会环境。

“彭宇案”被误读和放大的负面效应,既有办案部门操作环节的失误,也反映了公众对社会道德缺失、诚信危机的担忧。为此,要在全社会树立昂扬向上的道德风尚。南京近5年涌现出6600多名见义勇为的先进个人,其中,平民英雄周光裕、智勇的姐陈亚林、舍身救人好少年季诚为市民耳熟能详,尊为楷模。南京通过宣传先进典型,弘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道德思想和行为规范,逐步在全社会营造互帮互助、诚信友爱的道德环境。

汲取此案的一个深刻教训,就是要倡导公民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一些矛盾、纠纷,应本着包容平和、互谦互让的精神,更多地通过调解、协商的方式解决,这样做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也更符合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

来源: 红网

乌坎村临时代表林祖銮获选村党总书记

乌坎村临时代表林祖銮获选村党总书记
乌坎村临时代表林祖銮获选村党总书记
民主中国网站照片

作者 香港特约记者 麦燕庭
因征地风波而引发骚乱的广东汕尾乌坎村事件继续朝理性方向发展,该村重组村支部,经省决定,提升为村党总支部,而一度因风波而被通缉的村民临时代表理事会会长林祖銮,经配选后当选为村党总支书记,并领导村委会重新选举的筹备工作。


乌坎村原支部书记薛昌正接受调查,党支部领导层无法承担责任,急须改选。在15日举行的乌坎村党员大会上,广东省工作组村委换届选举问题小组组长王叶敏指出,该村人多工作重,并有133名党员,数量符合中共党章中规定,凡50人以上即可成立党总支部的要求,故将原党支部改组为党总支部。
据新华社报道,总支部成立经过村内民主推荐、谈话推荐和考察、党组织酝酿讨论,确保代表有广泛民意基础,最后由陆丰市东海镇党委根据党章决定任命1965年入党的林祖銮为总支书记及村委会重选筹备小组组长。
王叶敏认为,林祖銮组织能力较强,获多数党员群众认可,而在事件中又能保持理性平和,故此选配他为村党总支书记。省工作组期望该村日后用「向前看」的态度来增强解决问题的动力和共识,目前则要依法依规组织村委会重新选举。
林祖銮在大会上承诺,将认真履行职责,廉洁办事,不搞暗箱操作,不会做损害群众利益的事。
另外,王叶敏介绍省工作组的工作进展时指出,已查实部分涉嫌非法转让土地使用权的问题,通过调查办案挽回的经济损失,将退回给乌坎村委会。但他未有交代村民要求归还土地的要求,只是强调,土地、财务等问题的解决方案必须在征求新选出的村委会同意后方可实施。
乌坎村村民不满村干部在征地问题贪腐,在去年九月至十一月多次示威游行,并发生骚乱冲突,组织村民游行的67岁村民林祖銮因此一度被通缉。事件引起国内外关注后,省政府成立工作组处理,承认征地存在问题,又不追究村民的过激行为,事件得以和平解决。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人造韩寒:一场关于“公民”的闹剧

[导读] 当我们冷静观察韩寒,会发现在他身上诞生了一个奇迹:与鲁迅、李敖等读书人不同,一个从不读书的年轻人却以文立身,成为当代中国著名的“公共知识分子”。

这是一个奇迹。而本文将以独家、确凿的事实告诉你,这个“奇迹”背后真正的秘密。

一、韩仁均,关键词:塑造

韩寒成名于1999年萌芽出版社组织的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在比赛中,韩寒以复赛作文《杯中窥人》获得一等奖。相比这篇作文,更传奇的是比赛本身。摘录如下:

“当时韩寒没有接到复赛通知书,错过了复赛。举办者得知具体情况后,决定给韩寒一次补赛的机会,重新给他单独设立考场,重新命题。为了公平起见,作文题只好临场现出。主编李其纲就用考场的现有条件,拿来一个玻璃杯,把一张纸揉成一团,塞进有水的杯子里,只说了一句话:“就这个题目,你写吧。”在短短一个多小时后,纸团沉到杯底,韩寒的文章却浮出水面”

这个现代版的“七步成诗”打动了很多“80后”的朋友。他们告诉我,看了这个故事,读了《杯中窥人》后,完全被韩寒的才华折服,从此喜欢上这个年轻的才子。而韩寒也确实因此一举成名,这才被在“萌芽”跑选题的作家出版社袁敏看上,然后才有了《三重门》

李其纲“刁难”韩寒之举,反而奇迹般的成就了少年天才韩寒,这是我们听过多次的故事。但是,现在我告诉你,真相是——给韩寒出题的李其纲,是韩寒爸爸韩仁均的大学同学。

真相沉了下去,韩仁均浮出水面。

韩仁均在文革后恢复高考第一年就考上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对于一个农村户口、爱好文学的青年来说,这无疑是梦寐以求的成功。但命运弄人,韩仁均一上大学就被查出肝炎,在学校待了一段时间,就被要求病退。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无法理解“病退”对韩仁均意味着什么,但是稍年长的人就明白,这在当时对一个农村户口的文学青年,几乎是致命的打击。韩仁均痛哭着离开校园,愤怒、屈辱的情绪,会不会扭曲韩仁均的心灵?不知道。但值得一提的是,《三重门》和其后署名韩寒的杂文中,流露出的对中国教育切齿“恨意”,似乎更像来自于一个肝炎退学生积郁了二十年的愤怒,而不只是一个17岁孩子浅白的感受。(韩仁均痛哭离校一节,详见链接:http://nf.nfdaily.cn/epaper/nfzm/content/20091001/ArticelD24003FM.htm)

病退之后,韩仁均继续以自学考试的方式,在1982年获得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文凭。李其纲也是那届的华东师大中文系毕业生,两人同为上海生源,同一专业,并且毕业后都在上海从事文化工作。韩仁均的文笔相当好,创作小说,在报纸发表文章,曾用笔名“韩寒”。

当韩寒成名之后,韩仁均曾出版《儿子韩寒》。在此书中,韩仁均一直淡化自己对韩寒的影响,不断暗示韩寒“天才”。但这也不是事实,事实是韩寒的成长过程中,一直是以父亲为主导的精心栽培教育。比如接送孩子、开家长会、转个好学校等等,但凡与韩寒教育相关的事情,都是韩仁均操心负责。另外一个事实是,韩寒学习一直不好,唯一拿得出手的仅仅是语文——家学渊源啊。(相关资料,见《儿子韩寒》,韩仁均,万卷出版社)

不过韩寒学习虽然差,却具有非常好的运动天赋。照着这个本性发展,韩寒极可能成为运动员。但韩寒自身的基因,扛不住父亲的望子成龙,还是搞文学了。有意思的是,文学成名之后的韩寒,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性,因此在运动(赛车)方面玩得风生水起。

这个故事,就是儿子自身基因和父亲欲望之间的战争,韩仁均是胜利者。他以“韩寒”为笔名所写的文章,都不如写出了“韩寒”这个人!

让韩寒一举成名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也是韩仁均为他报名的。

“新概念作文大赛”分为初赛和复赛两个阶段。初赛的文章是投稿机制,存在枪手代写可能;而复赛是在考场由老师出题考试,几乎不可能有枪手——但是,如本文最开始叙述的,在那届所有获奖者中唯一的例外就是韩寒。

而让韩寒成名的《杯中窥人》,旁征博引,引经据典,用笔老道,最后甚至还出来了拉丁文。对于一个连英语都不顺溜的17岁少年,这似乎不可能现场写作。(比较搞笑的是,文章中为了显摆学问的拉丁文,其实还拼写错了)。说实话,如果不百度一下,《杯中窥人》那篇文章别说在现场写作,你甚至都不懂其中的一些典故。

(《杯中窥人》链接:http://baike.baidu.com/view/1000577.htm)。

所以你想不通吧?一个十七岁的孩子居然能现场写作样的文章?然后你就开始崇拜天才了。现在,想想韩仁均和出题者李其纲的关系,你是否懂了呢?

第二年,韩寒又参加了“新概念作文”大赛。这一次的复赛是严格在考场进行的。而韩寒也就泯然众人,只落了个安慰性质的二等奖,文章《人生的定义》甚至都没有被收录到获奖者作品集中。

所以,这个世上没有奇迹。真实的世界,有的是“拼爹”。


二、路金波,关键词:包装

路金波和韩寒的深度合作,始于2005年。其时,韩寒正处于事业的低谷。

在之前,韩寒以《三重门》开始真正出名。这个阶段的韩寒,其成名并非《三重门》在文学上的价值,而是因为其社会价值——骂教育。社会需要一个“控诉”中国式教育的人。韩寒以《三重门》和退学,两件事情缺一不可,完成了这个“控诉”。而这就是韩寒当年为什么“火”。

但到了2005年,早已进入成年人世界的韩寒,再想依靠“骂教育”定位,显然有点脱节。按照路金波等人后来的说法,韩寒处于“U型”的低谷。此时走入韩寒生活的路金波,力挽狂澜,用精准的定位和包装,不仅把韩寒带出低谷,还大大提升了层次。路金波以前也是网络写手,文字相当不错。当然更重要的是他的眼光,他帮助韩寒找到了最合适的定位以及最恰当的传播媒介。

2005年开始,路金波范式的“韩寒”与韩仁均范式的“韩寒”,最大的区别就是从“骂教育”变成“骂文化”。因此短短时间,韩寒在博客上对文化大佬们四处出击。我帮他列了一下,大致如下:

2005年11月,攻击陈凯歌,连骂4篇

2006年3月,攻击白烨,连骂3篇

2006年3月,攻击陆天明、陆川父子

2006年3月,攻击高晓松,连骂5篇

2006年5月,攻击陈凯歌、陈逸飞、余秋雨

2006年7月,攻击郭小四,连骂2篇

2006年9月,攻击沈浩波等现代派诗人,连骂3篇

2006年9月,攻击周笔畅

2006年11月,攻击朗朗

2006年11月,攻击“好男儿”演艺

2006年12月,攻击余秋雨

2007年3月,攻击王蒙

2007年4月,攻击郑钧,2篇

……

韩寒“骂文化”一系列炒作,为其获得广泛关注,真正完成了从“肄业生”到“社会人”的转变。比如当时韩寒白烨的“韩白之争”,韩寒的粗话“文坛是个屁,谁都别装逼”,打得习惯温文尔雅学术评论的作家白烨哑口无言。话说,这就是现在流行的“降维攻击”啊。

不过“骂文化”也有深刻的局限性,这玩意很容易搞成文坛圈子里的自娱自乐,大众并不关心。如果韩寒当年止步于此,他最多只是一个著名文人。但路金波毕竟是路金波,在2008年左右,他对韩寒的定位又做出了一个关键改变:从“骂文化”到“骂社会”,从对文化批判变成到对社会批判,总之,从文学走向时政。

后来,路金波曾自豪地对记者叙述过自己的得意之笔:“我希望饶雪漫走商业化的路线,韩寒就去竖牌坊做知识分子。他们俩绝不是女生版、男生版的划分,而是一个经济一个政治”(链接:http://lady.163.com/10/0202/18/5UHMSCMU002626K5.html)

韩寒新浪博客,于是就出现了下面的转变:

 

全部文章数

个人生活

生活类占比

时政评论

时政类占比

2005

44

43

97.7%

1

2.3%

2006

260

249

95.8%

11

4.2%

2007

168

149

88.7%

19

11.3%

2008

112

56

50.0%

56

50.0%

2009

78

41

52.6%

37

47.4%

2010

36

18

50.0%

18

50.0%

2011

23

7

30.4%

16

69.6%

 

721






韩寒博客文章从2008年突变,是表现在两个方面的:

1.比例突变:2008年开始,时政内容占比突然从百分之十几激增到50%左右;并且从此开始韩寒博客的时政内容,基本都保持在这个比例

2.风格突变:在2008年之前,韩寒也写过时政内容,并且有固定模式:往往是先摘一篇新闻,然后附上百字左右的评论了事;而2008年之后韩寒的博客时政文章,几乎都是“大部头”长篇大论,且不乏精彩篇章。2008年前后这两种风格都非常明显,并且相差极大!

韩寒路金波合作后,在“传播媒介”上也有创新,逐渐形成了以博客为主要平台,辅以与自由派知识分子访谈唱和的传播模式。比如和王朔陈丹青易中天访谈或论坛。打个比喻,博客是韩寒品牌的航母,各种访谈就是飞出去的舰载机。

经过如此操盘,从2008年开始不到三年,一个“公共知识分子”诞生于互联网。

三、韩寒,关键词:表演

路金波曾经评论韩寒具有“钝感力”,洒脱,大气,阳光。但事实上,十年来韩寒从“骂教育”到“骂文化”再到“骂社会”,三骂成名堪称“韩三骂”,整整十年都是“骂”过来的。怎么能说“钝感”?!但路金波之所以敢如此不顾事实指鹿为马,也是有一定群众基础。因为韩寒的外形很帅,很阳光。路金波以韩寒之外貌,偷换概念韩寒之文字,这就是他的谎言能够蛊惑人心的基础。

其实韩寒团队一直在包装这样一个形象,“赛车手中最好的作家,作家中最好的赛车手”。相比传统思维中手无缚鸡之力之力的文人形象,阳光的赛车手作家当然更具偶像魅力。他们的包装非常成功,我见到一些有见识的女性知识分子,就在这里对韩寒失去了“免疫力”。事实上,他们包装得如此成功——以至于恰恰是在这点上,后面我马上要谈到,韩寒最终露出马脚。

韩寒团队包装的第二个形象,是“受迫害者”。韩寒团队一直在强调韩寒被删文,被禁刊等等“受迫害”,把韩寒打扮成一个为了替大众说话,而备受政府打压,却顽强不屈的形象。这种包装的极致是到“韩三篇”出笼后,流传这样一种说法:如果不是韩寒开始讨论民主自由话题,中国都没法讨论这些话题。

很多80后的年轻朋友不太了解现政府的管理尺度,其实所谓韩寒受迫害是一个谎言。现政府只在意两件事情:一,对某个事实的揭露,比如当年南都勇敢的报道孙志刚事件,这确实是有风险的;二,组织结社或行动,比如各种政治性签名或散步。

韩寒的博客文章,精心规避了上述两种风险。韩寒从来不会去率先揭发某个事件,而只是对已经曝光的网上热点评论;韩寒从来没参与真实的政治性行动,只是对厦门散步等进行网络点评——如果你把他状告苹果侵权啥的算上,那就没法说了。呵呵。

诚然,韩寒的文章确实被删过。这也确实侵犯了他的发表自由。但是,在当下中国,受到如此删帖遭遇的人,比比皆是。韩寒相比这些人,并不突出。一个从来没有受到真实严重“迫害”的人,却一直在表演。更让人觉得不公的是,当下中国真正有一些人,被禁锢被压制而生活凄惨;韩寒却一边嚷嚷着自己“受迫害”,一边爽快快的收着百万千万的代言费。

韩寒团队包装的第三个形象,是“天才论”。韩寒不读书如何成为“知识分子”呢?这没法解释啊,所以就不解释了,直接上“天才论”。“天才论”一出,这还需要解释吗?比如现在常见的说法是,“韩寒是靠直觉和良知思考的独立知识分子”

这当然也是谎言。这个谎言的基础是“反智”的社会情绪。而真相是在现代社会信息大爆炸,如果要成为“知识分子”,必须大量阅读。从梁实秋胡适鲁迅李敖余杰等等等等,现代社会无论东西方,无论哪个国家,没有一个“不读书”的知识分子。当然,从事别的行业不一定需要大量阅读,比如赛车手可以不读书。

一个帅哥,一个受到政府迫害的帅哥,一个受到政府迫害的天才的帅哥,这就是韩寒的表演角色。而至于这个角色叫啥不重要,有时叫“公民韩寒”,有时叫“公敌韩寒”。


四、真相,关键词:人造

其实关于韩寒,一直疑点很多。比如,他一般只接受书面采访;比如他的视频访谈几乎所有内容,都是无关痛痒的回答人生鸡汤般的问题,有时甚至无话可说(比如王朔韩寒对话视频,韩寒简直是木头人),韩寒视频完全没有韩寒博客所呈现的深度。但是只有厦门和世博会的视频例外——但这两次有深度的视频,韩寒都是念的预先准备的稿子。

这些,难道都是巧合吗?下面我会告诉你,这不是巧合。

很多人可能和我一样,对韩寒的印象还是“公共知识分子”,而认为赛车只是韩寒“玩票”性质的附属物。我们错了。

我也是最近才发现,韩寒是国内非常专业的赛车运动员。仅从2008年说起,韩寒每年会参加两个系列赛——全国汽车拉力锦标赛(CRC)和全国房车场地赛(CTCC)。在前者,韩寒是深圳斯巴鲁车队签约车手;在后者,韩寒是上海433车队签约车手。每年这两个系列赛的比赛都不少,以2011年为例,全年CRC总共有6站,每站比赛时间三天;全年CTCC总共有8站,每站比赛时间两天。如果再加上赛前报道注册勘路准备等等,那么每场比赛基本上会持续4-5天。


(相关资料来源:搜索互联网上“韩寒 赛车”信息)

在这些比赛中,韩寒目前水平绝非“玩票”,而是国内专业的一流水平。以他的成绩举例如下:

2007年全国汽车场地锦标赛年度车手总冠军

2008年,全国汽车拉力赛的漠河站,获得国家杯的第四

2008年,全国汽车拉力锦标赛的长白山站,获得国家杯的季军

2008年10月,全国汽车场地锦标赛珠海站国家杯冠军

2008年,全国汽车拉力赛暨亚太拉力赛的龙游站,获得了国家杯的冠军,千六杯的第一

2008年,拉力赛成绩是车手年度总成绩国家杯的季军

2009年,中国汽车拉力锦标赛第二站CRC北京站,韩寒终于夺得国际组国内车手冠军

2009年11月,代表中国队首次出战ROC国家杯的韩寒和董荷斌,获得四强席位

……
(相关资料来源: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77581233.html?fr=qrl&cid=127&index=3&fr2=query)

我从不相信“天才”,所以当发现韩寒是非常专业的赛车手后,我想到一个问题:赛车是一项非常需要时间、精力、注意力和体力的运动,需要大量的训练和频繁的比赛,如果一个人能在赛车领域做到全国冠军这么专业的水平,他怎么还能有精力去做别的事情,比如持续、大量的写作?

于是我灵机一动,把2008-2011四年来,韩寒参赛的CRC和CTCC赛程时间表,与韩寒博客发表时间进行交叉比对。因为如果公民韩寒不是团队运作的“双簧”,那么你不可能一边进行着非常专业的赛车比赛,一边还好整以暇的写时政博客。也就是说,不太可能存在赛车时间,还有心情和精力发表时政博客的情况。

(2008-2011四年CRC和CTCC赛程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d349a301011xm6.html)

但是,经过比对,我立刻发现在韩寒身上,从2008-2011这四年来,居然有13篇文章重叠了!如下表:


韩寒赛车和博客时间比对表

赛车比赛时间

比赛

博客发表时间

博客标题

字数

5.30-6.1

2008CRC

6.1凌晨1

《她在错误的时间。。(莎朗斯通)》

2000

9.5-9.7

2008CRC

9.5

《北京长期单双号限行之后》

5000

12.12-12.14

2008CRC

12.14

《郑继超影视基地》

转帖

4.19-4.20

2008CTCC

420

《一场民族主义的赶集》

1800

6.12-6.14

2009CRC

6.11

《绿坝系统提醒你》

1200

5.23-5.24

2009CTCC

523日凌晨3

《郝会龙同志和陈亚平同志被狗咬了》

1400

3.13-3.15

2010CRC

3.14

《我去哪里找,像你那么好 》

1800

5.14-5.16

2010CRC

5.14

《那些洗不干净的葱们 》

1300

9.17-9.19

2010CRC

9.19

《游行的意义 》

1400

9.11-12

2010CTCC

9.13凌晨4

《保住非法字符》

1300

7.1-3

2011CRC

6.30

《没希望工程 》

2300

11.4-6

2011CRC

11.4

《序言一篇》

700

5.28-5.20

2011CTCC

5.28

《游戏指南》

1000


对于上表,我们举一个例子说明:2010年CRC第一站漠河站拉力赛,比赛时间是2010年3月13日-15日,赛程从3月10号就开始报到,注册,勘路等等,韩寒参赛,在第一天(3月14日)上午比赛中途撞车而退出比赛。

而署名韩寒的博客文章《我去哪里找,像你那么好》发表于2010年3月14日凌晨1点多,文章长达1800多字,讨论的是韩峰事件和两会等等时政话题。那么,我现在问你,你能想象一个赛车手明天上午要进行专业比赛,但凌晨1点却还写博客讨论政治吗?

(韩寒博客文章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1280b0100hcf6.html)


偶像倒了下去,真相浮出水面。


另一件有趣的事,大家看看这时间“重叠”的13篇文章,这些文章的内容几乎都是铸就“公民韩寒”的时政类长篇博客!公民韩寒到底怎么炼成的?!难道不一目了然吗?!

换到别人,看到我拿出的这13篇证据,这个时候就该认输了。但是韩寒韩仁均路金波不一样,因为他们还有一招“王牌”的狡辩术——他们会说,这些文章是韩寒早就写好了的,然后委托别人登录韩寒博客发表——他们的这种狡辩伎俩,曾经就对记者使用过。(最新的一次类似说法是说“韩三篇”是2011年初早就写好了,2011年底才发表)

所以我这次一定要“韩寒三人组”哑口无言。请看署名韩寒发表于2009年6月11日下午3点的《绿坝提醒你》。整个事件的时间表如下:

6月9日工信部发布关于绿坝的通知被媒体曝光,但其时韩寒已经在CRC南京江宁站报道,进入比赛准备。根据南京站的时间表可知,从6月9号到11号,日程安排都非常满。

(2009年中国拉力锦标赛(CRC)首站南京江宁站日程表,链接:http://sports.sina.com.cn/f1/2009-06-09/08214423364.shtml)

大赛在即,这么短的时间,已经进入比赛状态的韩寒怎么可能不顾比赛,不顾车队同伴,而坐在电脑旁收集信息、进行思考、最后好整以暇写出1200多字的时政博客长文?!

如果仅此一篇还罢了,但上述“重叠13篇”总共有13篇文章!从概率乘法上说,这当然是强有力的证据,完全可以就此合理推断:韩寒部分的博客文章,高度疑似他人代笔。

韩寒“公民”、“公知”、“公敌”、“意见领袖”的品牌形象,几乎都是通过韩寒博客建立的;如果韩寒博客文章存在“枪手”,这压根就是一出“双簧”闹剧。世上并没用大家想象中的“公民韩寒”,有的只是“人造韩寒”!


五、媒体,关键词:责任

从1999年的成名作《杯中窥人》开始,韩寒就充满可疑。事实上,一直也是有人在质疑他们;但随着韩寒越来越成为“公共知识分子”,粉丝越来越多,质疑的声音也就越来越小。到了现在,即使“韩三篇”是如此荒谬,还是不断有大量读者对其呵护拥戴。这些“韩粉”中有大量的年轻朋友。对这些朋友,我理解他们。因为媒体成天价的宣传,换了是我,我可能也是“韩粉”。

我真正不能接受的是媒体和知识分子——为什么你们从不深度质疑韩寒?!

有的媒体人肆意的把韩寒说成“当代鲁迅”,问题是说这话的人,难道不知道鲁迅读了多少书?!有的媒体人肆意的把韩寒说成是“公共知识分子”,问题是说这话的人,难道不知道真正的公共知识分子是如何被打压?!有的媒体人肆意的把韩寒说成是依靠“直觉”的天才,问题是说这话的人,难道不知道在现代人文领域有啥天才?!

说到底,媒体没有质疑韩寒,就在于韩寒博客一直呈现出貌似自由派的立场。好了,现在罗玉凤也在谈民主,宋祖德也在谈自由,既然大家都是团队炒作牟利,把政治当消费品,那么,凭什么韩寒就比罗玉凤宋祖德更高贵呢?凭什么凤姐宋祖德一谈民主,你们就发笑;韩寒一谈民主,你们就思考?!

韩寒和罗玉凤宋祖德并无本质差异,只是不同的包装方式啊,媒体的朋友们!还有必要那么认真地和不知道是否真有其人的“韩寒”讨论人文话题吗,知识界的朋友们!

最近一段时间,因为大量研读韩寒资料,我对韩寒已经相当的熟悉。我看过一张照片,照片上赛车手韩寒一袭黑衣,英气逼人,充满自信。这才是真正的韩寒。而“公共知识分子”韩寒,可能只是一个梦。这个梦持续了十年,儿子韩寒已经越来越hold不住,父亲韩仁均不得不跳到前台。人说打仗亲兄弟,现如今,微博父子兵!

最近的某天,当我看到因为“韩三篇”引发的争议,韩仁均凌晨4点还在微博不停的辩解——就好像一个三十岁的程序员,写不出代码,求他老爸来写;就好像一个三十岁的淘宝店家,卖不出商品,求他老爸来卖;就好像一个三十岁的“不读书”的知识分子,回答不了基本的人文问题,求他老爸来答。

那一瞬间,我对韩氏父子充满同情。

(全文完)

附录:本文发表之后,一定会有人对本人进行各种攻击,以证明本人写作此文别有用心。特声明如下:本人从事IT行业,过去现在将来都不会靠文化吃饭,也不靠此文求名牟利。写此文目的有三,不妨明说:一是因为“韩三篇”以商业炒作为目的,侮辱了哈维尔,此事激起本人愤怒;二是路金波和韩仁均辱骂嘲讽本人,激起本人更加愤怒;三是因为媒体和知识界抓不住重点(韩寒之伪),看得本人着急。只好赶鸭子上架,自己动手。

事了拂衣去。不接受媒体采访。谢谢。

作者:麦田,来源:麦田的读书生活互联网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