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今年 7、8 月号的《大西洋月刊》标榜为年度最有价值的14大思想排名第一的是(屏住呼吸听好了)——“发展中国家中产阶级的崛起”(是不是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且不论价值与否,“思想”已经沦落到形容这等概念,时代真是不同了。
过去,思想能引起人们辩论,激发新的灵感,导致社会变革,甚至从根本上改变我们观察和认识世界的 方式。伟大的思想能在广大民众中激起强烈反响,让伟大的思想家成为社会名流——爱因斯坦、雷茵霍尔德·尼布尔(Reinhold Niebuhr ,神学家)、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社会学家)、贝蒂·弗里丹(Betty Friedan ,女权运动代表)、卡尔·萨根(天文学家和作家)和史蒂芬·杰伊·古尔德(古生物学家、演化生物学家)等等。
比这些巨匠名气更大的,是他们提出的开创性理论:“意识形态的终结”、 “媒介即信息”、“女性的奥秘”、“大爆炸理论”、“历史终结论”。伟大的思想能登上各大杂志的封面——“上帝已死?”而像诺曼·梅勒(Norman Mailer,美国作家,曾两度获普利策奖)、小威廉·法兰克·巴克利(William F. Buckley Jr. ,美国作家,政治评论家)、戈尔·维达尔(Gore Vidal ,美国小说家、剧作家和散文家)等人偶尔也会走上电视荧幕,在谈话节目中与观众交流。
而这些,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从缺乏理性思考到缺乏思考
如 果说如今的思想不如以前那么伟大,并不是因为我们变蠢了,而是因为我们不像前人那样那么重视“思想”了。其结果就是,我们所处的社会越来越像一个“后思想 时代”——在这里,如果一个想法不能立即兑换成钱,哪怕它再伟大、再发人深省也无法获得重视;提出伟大思想的人越来越少,传播伟大思想的渠道越来越窄, “伟大创想” 沦落为滥大街的修辞。
在美国,这种现象更是司空见惯。我们正处于一个 “后启蒙时代” ,在社会总体以及方方面面,理性、科学、实证和逻辑辩论都已被迷信、宗教信仰、观点意见和教条主义所取代。虽然科技仍在进步,但思想却开始倒退。
后启蒙时代是指理性思考的缺失,后思想时代则干脆没有思考的过程,遑论 “理性” 了。大学对社会问题避而不谈,人们不敢提出更大胆的理论,真正的知识分子从社会舆论中消失,有深度的分析评论被哗众取宠的节目取代(※此处已更改),不断变得视觉化的文化在年轻一代中兴起……(更多反思,详见 科学在美国的衰败 )
后思想时代的到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问题的根本可能就在信息本身:信息越多,思考越少。
喧宾夺主的信息
以前,收集信息只是开始,人们会将收集到的信息加以分析,通过现象挖掘本质,将信息赋予意义——这个过程就是思想。思想关注的不是信息本身而是它的意义和本质,因此好的思想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与身边的人。
马克思提出了生产资料对社会生产关系的影响;弗洛伊德通过精神分析试图理解人的思想与行为;爱因斯坦开创了物理学的新时代;麦克卢汉阐述了现代传播学的本质及其对生活的影响。这些伟大思想为我们提供思考的工具,并指引我们思考更重要的问题。
信息是思想的发源地。但随着近十年来的信息爆炸,我们像是有太多小麦而没时间磨面粉的农夫。每天接受了太多信息,就是想要思考也没有时间,而大多数人根本就不想思考了。
少数人交流思想,多数人交换信息
人类天性更喜欢 “知晓” 而不是 “思考” 。知晓信息会产生更大的即时效益,譬如感到与时代接轨,与他人有共同话题。而思考则显得高端而不切实际,绞尽脑汁琢磨一个问题,却应者寥寥,典型的投入多、回报少。
伴随 “后思想时代” 到来的,是社交网络的崛起。纵使网上也有重于思想的网站和博客,但大行其道的还是社交网站,比如 Twitter, Facebook、Myspace、Flickr 等等。社交网站的核心是让人们分享信息,满足人们的信息饥渴,但毫无启迪作用可言。(※此段已更改)
也 许有人说,现在的网络社交和过去在茶馆聊天无甚区别。这个类比不完全准确。首先,对很多人来说,网络已经取代书本成为他们的主要信息来源。再者,网络的快 节奏也让人失去了静心思考的习惯—— 短短百多字(※此处已更改)能做什么?无非就是晒晒琐事、发表些随意的观点,发推这种行为本身是不利于思考的。
社交网络的确能拓展人的交际圈,但却不一定能扩展人的视野。思考要求人精神集中,而即使在网上泡一整天,看起来很累,大脑实际上却什么也没干。在网上社交让人的生活缩聚为一个个圈子,而斟酌后留在页面上的话语却能拓宽人的视距,网页或书页皆然。
思想和思想家:信息爆炸的受害者
没有思想的后果是很严重的。思想不是智力游戏,它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一位艺术家朋 友曾经抱怨说,现在搞艺术的圈子越来越浮躁了,因为现在没有像哈罗德·罗森堡(Harold Rosenberg)和克莱门特·格林伯格(Celement Greenberg)那样伟大的批评家提供宝贵意见。政坛也有人发出同样的感慨,当各党为了预算紧缩争得面红耳赤时,人们不由得怀念约翰·罗尔斯 (John Rawls)和罗伯特·诺齐克(Robert Nozick)这些政治家的智慧。在经济学界,人们已经围绕凯恩斯的政府注资理论争论了80年。
这 并不是说大师后继无人。而是大师的晚辈生活在一个思想贫瘠的年代,不管学界还是民间,都缺乏严谨的、创新的、挑战权威的思想。缺乏思想的支持,人们很难超 越大师前辈。所有的思想家都成了信息爆炸的受害者,他们的思想自然也不能幸免。这对于其中一部分科学家尤其如此——提出演化心理学和心智计算理论的认知心 理学家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在宗教、人性等方面提出了诸多争议性理论的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 以及发现道德观与政治立场关联的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Jonathan Haidt)。
和过去大部分在人文领域广泛涉猎并提出伟大思想 的人不同,平克、道金斯这些人是科学家,依靠的是实验和科学方法。这导致他们陷入了双重困境:不但遭受了对思想的歧视,还遭受了对科学的歧视:媒体对科学 的典型态度,说好听了叫故作神秘,说难听了就是完全不知所云。这些问题也是时代的产物。若是在几十年前,这些伟大的科学家应该是大众媒体的宠儿,而如今, 他们只能让座于垃圾信息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有人说市场会催生一些思想。但我们不能把那些取得巨大经济效益的创新与纯粹的思想创新混为一谈。
史 蒂夫·乔布斯毫无疑问是一个 伟大的创新者 ,他的思想与产品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但他最主要的贡献还是物质上的。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却并没有对我们的思考方式产生太大影响。只要有足够自由、繁 荣的市场经济,永远都会涌现出乔布斯一样的企业家,但 思想家 匮乏的问题却未必能由市场解决。
在信息时代,人人都是自恋狂。我们只关心 自己身边的事,谁去管马克思的思想或是尼采的研究取得了什么新进展?媒体也不会把篇幅留给思想家,为了争夺市场,传媒只会一味逢迎我们的自恋情结。如果对 未来做一个展望,信息大概会越来越多,包罗万象,但没有人会去思考。这样的未来是福是祸?
这值得思考。
本文编译自《纽约时报》 2011 年 8 月 13 日评论文章, The Elusive Big Idea. 作者是 NEAL GABLER。
标签
“內幕”
《 大事件》
《 內幕》
《 外參》
《調查》
《匯報》
《歷史日報》
《名星》
《明鏡譯報》
《明鏡郵報》
《明鏡月刊》
《新史記》
《政經》
《中國密報》
財大出版社
財經
港澳
國際
國際人物
哈耶出版社
海外華人
軍事
科教
歷史
兩會
領袖出版社
留學生
六四事件
美國
美國總統大選
蒙古問題
明鏡出版
明鏡電子書刊
明鏡獨家
明鏡書城
明鏡網
明鏡新聞網
明鏡行動
明鏡專訪
內部書店
歐洲
評論
生活
時事
視頻
台灣
台灣總統選舉
外參出版社
溫家寶
文娛
西藏問題
習近平
香港特首推選
新疆問題
亞太
中共十八大
中國
中國大陸
中國官場
中國民眾抗爭
中國人物
中國外交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明鏡關注點
- ► 2013 (5832)
- ► 2012 (16277)
-
▼
2011
(1474)
-
▼
十二月
(1474)
-
▼
12月 12
(18)
- “汪薄之争”传闻之际 汪洋薄熙来北京握手言欢
- 宇昌投资案解密 蔡英文“自编自导自肥”?
- 韩国指责中国渔船船长刺死韩国海警
- 網路戰嚴重性經常被誇大
- 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詭異炒作
- 何以中國大陸的發展不是蘇聯式的瓦解也不是“拉美化”?
- 前副總長之子:林彪一號命令毫無陰謀可言
- 中國外交官:蒙古不好對付
- 广东乌坎枕戈待旦,警民冲突一触即发
- 中国人再次成为“东亚病夫”?
- 专家:美国应更强硬应对中国黑客侵袭
- 德班峰会:“中国的推进不过是策略上的诡计”
- 伟大的思想到哪里去了?
- 林彪修改對紅衛兵講稿:“革命行動好得很”
- 艾未未舊文重讀:不反華那還是人嗎?
- 央視台長焦利遭“逼宮”倉皇而逃內幕
-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今起北京登場
- 文汇报驻美记者唐宇华被捕后续:中领馆探视被拒
-
▼
12月 12
(18)
-
▼
十二月
(1474)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
-
為打通劉雲山的關節,孫政才拼命將吉林一些項目輸送給劉雲山的兒子劉樂飛。在孫政才親自干預下,中信產業基金在吉林一些重大企業改制項目中獲利頗豐。 溫家寶、劉雲山力保孫政才入 政治 局 (1) 《外參》特約記者 劉寶書 中共 吉林省委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人士最近在 北京...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理论上体现“人民政权”的含义,全国人大的官方英文翻译,使用congress一词,这表明了全国人大的议会性质;政协会议虽然不经选举产生,也不承担立法功能,但从其主要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来看,也承担着议会的部分功能,全国政协主席出访...
-
特派記者羅印冲、記者賴錦宏/北京、台北報導 陳光誠是否會成為中美兩大國外交博弈的犧牲品?還是陳光誠自己反覆不定,導致中共不想放手?有消息稱,中美兩國為陳光誠一家再度談判,讓他們成行的可能性不高。 昨晚十一點,美國駐京大使館官方微博發表駱家輝談話,駱家輝說,陳光誠一開始就「最最明確...
-
美国之音 美国6位参议员说,他们下星期将提出立法草案,规定参加奥运会的美国运动员所穿的礼仪性服装必须是美国制造的。但美国奥委会表示,美国代表团今年已经来不及把中国制造的服装换下来了。 在这之前,媒体报道凸显美国奥运会代表团将在本月晚些时候在...
-
CCTV周二晚间新闻联播,收视率一定破纪录,令所有观众失望之后,于4个小时之后上演一场"午夜惊魂"。作家鲁直人对此新闻处理方式,提出严厉批评,质问中共高层屡屡产生恶性事件的根源与土壤何在? (德国之声中文网)4月10日夜半11点,在王立军...
-
《中国影帝温家宝》作者余杰在接受本台专访时指出,对于温家宝最近频频发出改革的呼声,历史不会在乎他说了什么,而是要看他做了什么。他认为薄熙来事件给中共造成了难以修复的打击。 德国之声:中国总理温家宝最近一段时间频频发出改革的呼声,先是在两会即将闭幕之际在记者会上...
-
內容提要: 有人說,如果沒有1989年的“六四”,鄧小平將以撥亂反正、改革開放的領袖形象留名青史;如果沒有1992年的“南巡”,鄧小平將以堅持專制、冷酷血腥的屠夫形象遺臭萬年。 人們曾經以爲,鄧小平在世間的形象,在1997年2月19日他辭世之日就此...
-
《外參》特約撰稿 成明 即將出版的《外參》月刊,發表《外參》特約作者的獨家調查,針對彭博通訊社關於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家族的商業報道,作出澄清。 近日,隨著中共十八大的臨近,海外若干著名的和不著名的媒體,如美國彭博社、博迅網、英國的《經濟學人》等,在熱炒中共常委習近平...
-
從北京貴族學校到峽北農村下放再到回北京讀書,從脫下軍裝下放河北正定縣鍛煉,到福建湖江上海終成一方諸侯,再到重回北京變身「王儲」,習近平一步步完成了向中國最高領導人的轉變。 這其中,習近平既跟著父親習仲勳倒過霉,也跟著沾過光,既有高人關照下的事先安排,也有黨內博奔和...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