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7日星期五

晚清這些應對危機之策都失敗了,今天能贏嗎?

《明鏡月刊》崔武年




晚清這些應對危機之策在危機面前都來不及了,最終爆發辛亥武昌起義。


  晚清的統治集團做出了在那個時代所能做出的應對。這些應對集中地反應在一次經濟上的“改革開放”和一次政治上的“制度進步”上面。

  先說說經濟上的“改革開放”。

  在經過了二十幾年的政治紊亂、軍事平亂之後,1860年代,晚清小心翼翼地開始了自己的“改革開放”——史稱“洋務運動”。這個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的“改革開放”,前後延續了三十幾年,非常有意思的是,大略檢點一下,其主要作為,我們今天都“似曾相識”——

  也調整了自己的“幹部路線”。因為鎮壓太平天國的需要,清廷對自己的“幹部路線”作了基本的調整:由只信任滿人改變為滿漢並用乃至放手使用漢人。由此,才有了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為代表的一大批挽狂瀾於不倒的晚清大政治家的出現。後來,雖然高層政治鬥爭不斷,這個調整後的幹部路線沒有改變;

  也從沿海沿江地方開始。1861年曾國藩設安慶內軍械所,1865年李鴻章設江南製造局,1866年左宗棠設福州船政局,1872年李鴻章設上海輪船招商局,其餘如天津機器局、金陵製造局等不一而足,到1890年代時,全國已有百餘個路礦局所,並且基本集中於東南沿海地區;

  也組織了“解放思想的大討論”。1866年4月,軍機處向沿海沿江各省督撫大員發出了兩個文件,一個是清廷總稅務司赫德的《局外旁觀論》,一個是英國駐華公使館參贊威妥瑪的《新議略論》,要求各地儘快研究、儘快回復。當然,討論的結果,我們在今天也可以想像:無論滿漢,幾乎所有的督撫高官肯定都表示憤慨,痛罵“英夷”,對“洋夷”之“奇技淫巧”不屑一顧;但是,洋務運動卻在越來越廣泛的範圍裡推進著,並且,由官辦而及民營,由一隅而及全國,由軍工而及其他——後來的歷史學者評論:“儘管被掛上了‘批判’的標籤,赫德和威妥瑪建議中的絕大多數內容,都還是被融彙進了恭親王日後的改革措施,而那些高調譴責洋鬼子的漢臣們則成為改革的中堅”。

  也開始了“中外交流”。第一次是1866年,總稅務司赫德回國休假,清廷派了個正三品的“省部級”滿族大員隨赫德去歐洲,周游了英、法、德、俄各國。第二次是1868年,清廷委託剛剛卸任的美國駐華公使蒲安臣,率大清的政府代表團赴歐美考察——史稱“蒲安臣使團”,這個使團一行十餘人,訪問了美國、英國、法國、瑞典、丹麥、俄國等,並且會見了各國元首。第三次是1870年,美國卸任不久的國務卿西華德訪華,與清廷總理衙門三次會談。第四次是1879年,剛剛結束第二任美國總統任期的格蘭特來到中國,先後去了廣東、上海、天津、北京等地,會見了恭親王和李鴻章等清廷政要。此外,派駐使節、派出留學生等,都已逐次展開;

  也是一方面在意識形態上堅持著“祖宗之制”不動搖,一方面又不斷地從意識形態的邊緣上、枝蔓上沖擊著和修剪著“祖宗之制”;

  也是一方面斥列強為“蠻夷”,視其為“敵對勢力”,一方面又千方百計地周旋其間,加入“國際社會”,“以夷制夷”;

  等等。
  這次“改革開放”一直持續了三十多年,到1894年中日戰爭,中國輸給了日本,才算告一段落。那時的中國,洋務已然蔚然成觀,並且,還擁有了一支排名世界前列的北洋艦隊——可是,不管用,中國還是被打敗了,而且是被日本這個蕞爾小國打敗的!而且敗得還那麼慘!那麼,這是什麼原因呢?很簡單,就是因為日本堅決地“開國進取”、“脫亞入歐”了,而我們呢,還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那時,舉國洶洶,朝野大嘩,新老“憤青”的愛國唾沫如萬箭齊發,直指李鴻章——但重新出山的“總理”恭親王卻公正地指出:“中國之敗,全由不西化之故,非鴻章之過。”

  “全由不西化之故”!這句話由滿清的資深“總理”、同治皇帝和光緒皇帝的親叔叔、晚清“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有著三落三起經歷的恭親王說出來,確實是極痛極明之言!這裡面包含了多少過去了的無知和無奈!三十多年的洋務運動,實際上是對已經千瘡百孔的皇權專制體制的“裱糊”——李鴻章即自稱是大清國的“裱糊匠”——從被動的“裱糊”到主動的“裱糊”!從消極的“裱糊”到積極的“裱糊”!從挖空心思的“裱糊”、手忙腳亂的“裱糊”直至“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裱糊”!但是,既然是堅持“中學為體”,在“中學”這個“體”上,再“裱糊”,又有何用!

  再說說政治上的“制度進步”。

  中日戰爭打敗之後,列強覬覦之心大起,中國危亡之勢空前,於是,發生了一“右”一“左”兩個極端事件。先是“右”的,就是那個疾風驟雨、形同兒戲的“戊戌變法”,後是“左”的,就是那個激於民氣、終於無知的“義和團運動”!這兩下子,不太能登於大雅之堂,卻是我們這個民族在國家危亡時刻的本能反應。但是,反應歸反應,失敗還是失敗。在這時候,相當多的中國人都意識到,“大清要亡!”——中國又到了“改朝換代”的當口啦!也是在這個時候,中國適時地出了個孫中山!孫中山搞了個革命黨!就是說,“改朝換代”的方式,除了傳統的農民起義之外,還有革命的方式——除了平均地權之外,還要建立共和!在上個世紀之初,由於各種力量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晚清統治集團終於接受了“立憲”這個名詞——於是,中國這輛專制的老舊牛車,終於被趕上了政治進步這條崎嶇之路!

  1906年6月1日——這時候,離武昌城頭的第一聲槍響,還有五年零四個月——晚清政府正式宣佈“預備仿行憲政”;1907年10月19日,諭令各省設立“咨議局”;1908年8月27日,《欽定憲法大綱》和《逐年籌備憲政事宜清單》公佈;1909年10月14日,除新疆外的各省咨議局全部成立,咨議員也全部經投票選舉產生;1910年9月,咨議院在北京成立;次年5月,第一屆責任內閣成立,等等!

  這樣的日程,在後來人看來,也算是“態度積極”了!可是,很遺憾,所有這些,都來不及了——五個月之後,武昌首義爆發,很快,全國十八行省中十三個響應!次年2月12日,清帝退位——也別“責任內閣”了,也別“君主立憲”了!到你真的有了緊迫性的緊迫感的時候,那就同時真的來不及了!

  晚清七十年!晚清七十年的一次“改革開放”也算殫精竭慮!一次“政治進步”也算緊鑼密鼓!但是,迎來的,卻是滅亡的喪鐘!唉,這真應了辛棄疾的那幾句《水龍吟》:“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未完待續。《明鏡月刊》第26期)

  作者為中共中央組織部青年幹部局前處長。




《明鏡》月刊 第31期

http://www.pubu.com.tw/periodical/14037?apKey=fedd22f528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