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2日星期五

城鎮化必須政府主導和市場調節


《明鏡月刊》記者柯宇倩/許多人將城鎮化視為未來中國經濟的驅動引擎,但也有分析家不抱樂觀。美國佛羅里達國際大學(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金融學副教授蔣曉泉在接受《明鏡月刊》採訪時,仍看好城鎮化帶來的成果,但他也認為配套措施若不先行,也可能造成兩極分化擴大的反效果。
 
蔣曉泉為休士頓大學金融博士,曾任教於四川大學、休士頓大學、阿拉斯加大學、北愛荷華大學,文章可見於《銀行與金融期刊》、《財務管理》、《企業期刊》、《經濟研究期刊》等主要經濟雜誌中。
 
城鎮化必須政府主導和市場調節
 
一份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的報告指出,判斷一個國家或地區是否已經進入城市型社會,城鎮人口是核心標準。人口城鎮化率在51%60%之間的為初級城市型社會;人口城鎮化率在61%75%之間的為中級城市型社會;人口城鎮化率在76%90%之間的為高級城市型社會;人口城鎮化率大於90%,為完全城市型社會。
 
2015年,各省市的城鎮化率預計達成率為河北51.5%、山西55%、寧夏55%、貴州41%、廣東70%、湖南50%、安徽55%、山東56%、天津75%、遼寧70%、吉林60%、黑龍江60%、福建62.5%、重慶常住人口和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分別為62%47%;未來五年,陝西爭取城鎮化率達到60%、西藏35%、河南52%、廣西53%、湖北58%、雲南48%。
 
中國多年來高速的經濟增長是否持續,外界等著看,目前有的共識是,中國經濟結構若不調整,勢將損害經濟成長。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接班後已幾次強調城鎮化,堅持“改革是中國最大的紅利”,“新型城鎮化”儼然成為未來中國經濟改革的方向。
 
佛羅里達國際大學金融學副教授蔣曉泉同意,城鎮化會成為“習李體制”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他對《明鏡月刊》分析,過去中國因為發展所需,必須走出口導向的經濟,但如今出口導向已出現瓶頸,為了保持中國的經濟發展,需要尋找新的戰略,也就是新的增長點。
 
“城鎮化就是一個非常好的經濟增長戰略。”但蔣曉泉提醒,城鎮化必須依靠政府主導和市場調節,兩者缺一不可。如果缺乏政府主導,完全由市場來調節,城鎮化會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但反過來說,如果只有政府主導,卻缺乏市場的培育,也不會出現太好的結果,所以關鍵是如何處理好市場調節和政府之間的關係。
 
“這就類似於早期的經濟改革,尋找新增長點時,都會涉及法律、政策、市場、人力資源的問題,就好像系統工程。”蔣曉泉對《明鏡月刊》說。
 
中國的兩極分化,從某個角度來說為中國帶來了持續增長的空間,就如同企業因為沿海省分工資上漲後,將工廠往勞動力成本較低的西部遷移一樣。不過西部雖然有勞動力、資源等優勢,但也有基礎設施不完善、缺乏市場等等弱勢;中國在城鎮化過程中,同樣也有農民工進城等問題。
 
蔣曉泉對《明鏡月刊》解釋,城鎮化利用城鄉差別來促進中國經濟的增長,因此是一個很好的戰略,但和以往不同的是,現在的市場已經有一定的發育了,因此此時一系列的規劃、政策出台就更為重要。
 
蔣曉泉說,城鎮化就是資源再分配的問題,但利益衝突也會牽涉其中,如果施行得不好,反而可能擴大城鄉差距或貧富差距。在出口導向型的時候,資源都在沿海省分裡,如今要城鎮化,就是要把資源轉向內地、中小城市、農村城鎮。
 
 
 
美國佛羅里達國際大學(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金融學副教授蔣曉泉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