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2日星期五

八十岁老学者姚监复對黨史“一目瞭然”


《新史記》記者 高伐林



2012 年10月上旬,《新史記》記者在於紐約長島舉行的“胡趙精神與中國憲政轉型國際研討會”上,與專程前來的姚監復重逢。也巧,他出生於1932年10月9 日,再過三天就是他的八十大夀。不過,紐約的會議還沒結束,這位忙碌的老人就要趕往歐洲參加一個人權會議,他的生日要在旅途上度過了。

姚 老自稱“一目瞭然”——這句成語用在這裏,表明了樂觀自嘲的心境,更概括了一段“文革”中不堪回首的慘痛往事:姚監復被打成“現行反革命”,被開除黨籍、 撤消黨內外一切職務,“文革闖將”每天用硬橡膠包著鋼絲的鞭子打他,打瞎了他的右眼,把他流放到湖南西洞庭湖農場“隔離審查、勞動改造”……

用僅剩的一隻眼睛,姚監復卻努力看清變幻莫測的歷史與現實。2012年堪稱他的豐收年:元旦,他執筆整理的胡績偉《胡趙新政啟示錄—並對“新民主主義”進行剖析》在香港出版;6月1日,他專訪整理的《陳希同親述:眾口鑠金難鑠真》在香港出版;這一年,他還發表了許多評論。

在紐約會議期間,《新史記》對姚監復的專訪,是從他本人及家族的“文革”遭遇談起的。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gviXn2HR-6uzMr8Zz3d3ROBKevVG-QOYqgU3Cy9qthPKop1n3pULCdUIBI0rzKHxfo2cKLkK4U79CMdKp-lniiIeT_xBeqWdlizBemQKHi5I_foO8yWPS8rR9Zi9f8oJeFjHe2OHJoVQo/s1600/IMG_8427.JPG
姚監復在“胡趙精神與中國憲政轉型國際研討會”上發言。


“文革”中母親被砍死

姚監復能活到今天,他自己也覺得不可思議。

姚 監復的父親原為國民黨上校,淮海戰役中,父親參加起義;母親為小學教員。抗日戰爭中他隨父母撤退到四川、甘肅、陝西。抗戰勝利後到江蘇蘇州。1949年後 在哈爾濱工業大學讀預科、本科,1957年畢業,分配到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年輕的姚監復,已經走遍華東、西北和東北,見多識廣了。

然而,遇到“文革”,他如同遭受雷殛。談到家庭經歷的悲劇和母親賀書華的死,姚監復聲音低沉。

當時,他因貼過幾張農機研究院領導的大字報,被農機研究院裡的“革命群衆”揪鬥,胸前被勒令必須掛著“反革命分子”的牌子,行動失去自由,無法與死去的母親見最後一面。他最小的妹妹姚蜀平是目睹者,後來寫了一篇迴腸蕩氣的《兒女祭》,文中寫道:

【…… 只見母親身穿一身破舊的香雲紗衣褲,那是陪伴了她幾十年,黑色早已洗成黃色,膝蓋處還打著補丁的舊衣褲。她赤著腳,手臂和兩腿裸露出的地方是明顯的傷痕。 頭髮更是被剪得不成樣子,有的地方齊髮根沒了,有的地方留下幾綹長髮,卻讓血跡粘在一起。而她的頭,卻是偏向一邊……

兩 個火葬場的工人,抬著母親屍體走到卡車後面,四手一掄,屍體就被扔到了卡車上。他們轉身又去抬第二具屍體。我看他們走遠,不由自主地登上了司機座的踏板, 伸頭向卡車裏張望……母親的面孔竟然就在我眼皮底下,離我不到二尺。啊!我清楚地看見了,她的脖頸上有一道長長的刀痕,她是被砍死的!我還看清了那一頭剪 亂的白髮,那滿身的傷痕……】

姚監復的父親被趕出北京,勒令回到原籍,膽戰心驚又牽腸掛肚地過了兩年。1968年清 理階級運動高潮中,姚監復單位的專案組派了兩人,不遠千里來到安徽大別山腳下的小村莊,對老人講,你的兒子污衊江青,已被定為“現行反革命分子”。老人得 知自己第二天也將在公社大會上被批鬥,當晚就自縊了。

若干年後,姚監復才獨自來到父親墳前,放下妹妹1986年在雜誌上發表的《兒女祭》,及五包香煙、五個蘋果。1990年,兄妹五人,在北京西山金山陵園,為父母修了一座衣冠塚。
姚監復告訴我:母親死後的慘狀給了妹妹強烈刺激,後來她晚上時常從惡夢中驚醒。“所以她執意要離開那塊傷心之地,再怎麽困難也要到美國來,要入籍定居……”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iEnUfnHzlW-hWlWJ4hrNHntiR9jEna02oy_hMoz6Hba4KNS06HJl-b61QT5qwLbTeHctwZL5mgKZiLirZ4k3Ti8mEYs52rLXErOfhVvpXRWzNUXGiWuXg3D5aimhw_GTF0wR93gPRFK58/s1600/7620.JPG
姚監復的妹妹姚蜀平。(《新史記》記者柯宇倩攝)

《新 史記》記者查到,姚蜀平是讀科技史的,1963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先後在核工業部和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和政策管理所工作。1985年 首次向國內介紹台灣學者柏楊和李敖。姚監復告訴我,她的知識面相當廣,八十年代初第一次來到美國,在美國哈佛大學科學史系任訪問學者,研究為什麼那麽多外 國人能獲諾貝爾獎,中國人在中國就不能?她研究出一個重要原因是:如果在現實生活中被告知要當“螺絲釘”,要做“馴服工具”,那麽進了實驗室,能有自由的 想像、獨立的追索和創造性的發揮嗎?“她寫成了文章,許良英推薦給《自然辯證法》雜誌用了。但是教委就把她當成重點了:當科學家就不能學雷鋒?宣揚學雷鋒 就阻礙了中國科學發展?——在中國,這些說法都犯忌呀!”

姚蜀平1989年再次赴美講學,先後曾在美國史密斯學院、 弗蘭克林·馬歇爾學院和本特立學院任教。在物理學史、中國科學院院史、中國留學史及現代化等方面做過研究,參與電影劇本《李四光》、電視專題片《共和國之 戀》創作,發表過長篇、短篇小說和散文等。(《新史記》第11期)

-----------------------------------------------





全套《新史記》雜誌電子版,均可下載至蘋果iOS或Android的智慧型手機、平版電腦、個人電腦、電子書閱讀器上閱讀。不需出門,也能細細品味《新史記》。

新史記雜誌社專頁:http://www.pubu.com.tw/store/75187

《新史記》長期訂閱

http://www.pubu.com.tw/magazine/168?apKey=fedd22f528

每期零售價:25美元、68港 元、350台幣。

長期訂閱享優惠:

18期, 優惠價台幣3150元 (平均每期175元)

12期, 優惠價台幣2520元 (平均每期210元)

6期, 優惠價台幣1470元 (平均每期245元)

3期, 優惠價台幣840元 (平均每期280元)

接受台幣、美金、人民幣線上付款

viBook電子書城:http://www.vibook.com.tw/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