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7日星期三

我怎樣進行溫總理家族財富調查?沒內部人士幫我



《調查》雜誌社特約記者 馬良



《紐約時報》記者張大衛在回答讀者提問的文章中繼續寫道:

問:很有意思的是,幾天前,一些中國網站報道稱,有人匿名將一大摞關於溫家寶家人財富的材料交給了數家主要的美國新聞媒體。有人猜測,這是那些同情薄熙來的人士在報復。《紐約時報》能不能解釋一下,為什麼在相關謠言已經流傳了好幾年之後,才決定在現在做這篇報道?此次的蓄意洩密事件是否跟這篇文章的發表時間有關?如果是,我認為《紐約時報》應該對此有所提及。這篇報道頗具震撼性,但相關資訊會幫助讀者瞭解報道的背景。事實上,那樣的話,我們將會瞭解到更多關於中國政治的複雜精細之處。——喬伊,波基普西

答:你的問題很好。為什麼現在?因為收集和評估這些證據需要很長時間,其中涉及了我們從各級中國政府申請獲得的公司和監管方面長達幾千頁的公開披露材料。

去年年末,我開始調查溫家寶家人的商業活動。之前,我一直在做一個叫做“審視中國模式”(Endangered Dragon)的關於中國國有經濟的系列報道,我想寫一篇能更深入反映中國資本主義在高層是如何運作的文章。這是個很寬泛的題目,所以為了更容易把握,我決定把焦點放在一個家族上。之所以選擇總理的家族,是因為我多年來一直聽到對他們的商業活動的猜疑。人們公開談論他家的財富,就好像這是事實一樣,但卻從沒有真正的報道來支撐這些猜測。我一直不太理解為什麼沒有人去求證這些廣為流傳的謠言。

因此,我去年就開始了,而且在大約一個月內,我就發現了有關部分業務非常有趣的地方,但每一項新的發現都要求進行越來越深入的挖掘。我本來預計,連帶週末加班,我能在一個月之內完成計劃,但實際上卻花了一年多時間。

我看到了一些人的猜測言論,認為有“內部人士”給我提供資訊,或者認為總理的一些敵人將一大箱文件扔到了我的辦公室,這都是一些子虛烏有的說法。不僅洩密文件並不存在,我也從未在報道過程中見過任何主動提出或暗示說自己持有關於溫家寶家族財產的文件的人。我只是在調查過程中對公開的文件進行了追查,如果我能大膽猜測一下的話,在我之前沒有人走過這條路。

簡而言之,考慮到這次調查所花費的努力,如果真有這麼一箱文件,且包含了這篇文章需要的所有資料,我簡直會目瞪口呆。若果真是這樣,就太容易了。


《紐約時報》記者張大衛
問:這是一篇很好的文章,細節豐富。我能問您一下,您是如何得到這麼具體的資訊的?您從內部人士那裡獲得過線索嗎?在我看來,要在沒有知情人士的任何暗示的情況下理清這樣的秘密交易網絡幾乎是不可能的,而這些知情人士極有可能就是溫家寶的敵人。謝謝。——紐約,傑克。

答:我這篇長文唯一真實的來源是一個裝滿了文件的文件櫃。在歷時大約1年的時間裡,我從中國不同的政府機構那裡獲得了這些文件。在最初成功地從多個地方的工商局獲取一些公司註冊文件後,我再接再厲,又查閱了數十家同溫家寶親屬有聯繫的合夥公司的文件並支付了相關費用。

我也開始列出個人和公司的名單,試圖弄清楚這些人是誰,他們彼此之間是什麼關係,以及所有這些合夥企業的目的又是什麼?這些合夥企業中,很多企業的股東名單都很類似。

儘管工商局的記錄是面向公眾開放的,但中國記者很少真正地全面利用它們,而這些文件是有關私有企業的無價資訊來源。《財新》和《二十一世紀經濟報道》這兩家出色的中國出版物經常會利用工商局的記錄,做一些頗具開創性的經濟報道。然而,政府對有關高級領導人家人的報道進行約束,這導致中國的調查性新聞的深度與廣度受到限制,特別是在涉及高級官員的家族時。

因此,傑克,沒有“內部”人士幫我。我閱讀文件,打電話給律師、會計和金融專家,向他們諮詢如何搞清楚這些記錄的意義。偶爾,我會和能指認出某個股東的人見面。但我幾乎沒和人說過我正在寫一篇有關總理的親屬的文章,即便是我的密友也不知道。我知道,討論我的研究題目可能比較危險,這樣做可能斷送整個計劃。】

溫家“清高”壞了事

在《紐約時報》漫長的調查溫家寶家族財富的過程中,曾多次要求溫家寶家人和中國政府能回應一些問題,顯然,《紐約時報》並沒有得到滿意的答覆。為什麼?

《紐約時報》這篇調查報導披露,在決定刊發此稿之前,他們專門把原文送呈中國有關當局甚至多位當事人,尋求他們的意見與答覆,但沒有得到任何答覆:溫雲松拒絕接受採訪,但他的妻子楊小萌在一次電話採訪中表示,針對自己丈夫的交易活動的批評並不公平。在溫家寶家族所控制的企業中進行投資的人裡,有很多長期的商業夥伴、前同事,以及大學同學,其中包括溫雲松在西北大學的同學于劍鳴,以及溫家寶的弟弟溫家宏長期以來的同事張玉宏。這些人都沒有回覆《紐約時報》的置評請求。在《問答:《紐約時報》調查報道幕後》,張大衛再次提到,《紐約時報》多次試圖聯繫溫家寶總理和他的各位親屬,想讓他們有機會就這些文件展開討論,或者提出反駁。但他們要麼不做回應,要麼拒絕置評。《紐約時報》公共編輯瑪格麗特·蘇利文(Margaret Sullivan)的說法,《紐約時報》在刊登報導前也曾給中國政府打過招呼。蘇利文於其專欄10月26日發文表示,她曾經訪問《紐約時報》出版人小亞瑟·薩爾茲伯格(Arthur Sulzberger Jr),討論關於此報導,薩爾茲伯格表示這篇報導的刊登是經過與中國政府討論的。他說:“他們﹝中國政府﹞想要對此事表達關心,我認真地聽了。最後我們還是決定刊登這則報導。”

《紐約時報》國際新聞編輯周看(Joseph Kahn)也證實他們曾經與中國官員討論此事。他說甚至在10月24日董事長薩爾茲伯格和執行總編吉爾·愛博松(Jill Abramson)與中國政府代表見面,討論的不是新聞學而是雙方政治和文化的差異;總的來說就是中國方面希望《紐約時報》不要刊登此報導。

此前,明鏡新聞網早就得知,溫家寶否決了下屬準備阻攔張大衛的計劃,很自信地歡迎張大衛從日本到北京繼續他的調查新聞採寫,並保證他的安全。

分析人士認為,這可能有兩個原因,一個是,也許溫家寶太自信了,覺得自己“身正不怕影子歪”;第二個是,溫家可能低估了《紐約時報》這篇報導將會帶來的爆炸性效應。儘管溫家寶讓《紐約時報》贏了第一回合,如果做得好,溫家寶還可以贏第二回合,也許,《紐約時報》給了溫家寶一個絕妙的青史留名的機會,溫家寶能賺得這個機會嗎?

《紐約時報》報導產生的爆炸性效果,似乎嚴重打擊了溫家寶對自己清白的自信。(《調查》特刊第二輯)
訂閱《調查》電子版
http://www.pubu.com.tw/store/115484?apKey=fedd22f528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