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4日星期日

文化交流是兩岸長遠和平的關鍵



《明鏡月刊》編譯  文道喻





    《康熙來了》來自台灣,是在中國極受歡迎的綜藝脫口秀節目,擁有數百萬收視人口,但這些人不在電視上看,他們通過互聯網或盜版DVD享受,原因很簡單, 《康熙來了》內容涵蓋名人、八卦到政治,被中國政府認為不恰當。舉例來說,去年某一集歌手范范講了一個笑話,說丈夫黑人故意放響屁,再趁機偷拍下她的表 情,也許聽起來很有趣,但肯定不允許出現在中國電視上。

http://i.yai.bz/Assets/28/292/l_p1011129228.jpg
    《康熙來了》在中國十分火紅。

    英國廣播公司(BBC)駐台記者蕭藹君(Cindy Sui)注意到如此的特殊現象,針對兩岸庶民文化交流撰寫專題。她指出,儘管2008年馬英九上任後,雙方關係大為改善,民間來往也漸趨頻繁,但中國法規 仍禁止所有類型的台灣脫口秀節目以原始狀態呈現,不只不願意接受不同幽默感,更重要的是,當局對台灣的文化影響力深感不安。
   
    台灣文化打進中國障礙重重

    表面上來看,台灣的流行文化可謂無孔不入,許多中國廣播播放著台灣歌手的作品,甚至連每年重頭戲──春節聯歡晚會,台灣藝人也不會缺席,雖然台灣的國土面 積遠遠不如中國,但蕭藹君認為,台灣對中國的影響如同好萊塢對世界的影響,過去幾十年兩岸尚未破冰時,台灣歌手鄧麗君早就火遍大街小巷,她的歌曲無處不 在,讓中國政府防不勝防。

    中國人對台灣流行文化的迷戀一直持續到今天,但不意味著障礙已被打破,由於保護主義加上害怕其影響力,台灣難以打進中國市場。例如,很少有台灣電影能在中 國上映,過去兩年來只有7部,儘管2010年雙邊簽署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已解除配額限制;與此同時,台灣說著普通話的電視節目被 歸類為“外國節目”,因此無法於黃金時間播出,又或者在等待漫長的批准過程中,讓盜版商搶先一步;中國的電視主持人也被告知,避免用“台灣腔”講話,而台 灣的出版商和作者很難在中國打印或銷售書籍,畢竟敏感內容充斥。

    兩岸因主權爭議阻礙交流

    台灣文化部長龍應台女士告訴蕭藹君,她希望中國與台灣多進行文化互動,文化並不是一種武器。“二戰時,德國、波蘭和法國彼此敵對,但戰爭結束後,他們盡棄 前嫌,致力於促進文化交流”,龍應台說:“目的便是為了實現和平,還有什麼辦法比文化交流能帶來更多和平?”她也估計,其暢銷書《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大約 在中國有100萬本盜版,但文化交流不僅僅滿足商業利益,龍更著重於幫助兩岸和平共處。

    另一方面,台灣也對中國文化進口限制,每年只有10部中國電影能上演,且因為政治敏感性,禁止中國在當地媒體或電視節目打廣告,“簡單來說,中國擔心主權 問題通過電影和電視節目傳播,台灣其實有同樣擔憂”,製播康熙來了的中天電視台發言人黃俊仁表示。中國一直將台灣視為國內一省,但台灣認為自己是獨立國 家,雙方之間沒有共識。

    或許這需要更多交流。龍應台指出:“經過60年敵對狀態,且戰爭可能性依然存在,我們必須更加互相理解,減少猜忌和不信任,文化正是縮短人與人之間距離的 有效途徑。單單靠政治家去談判不夠,因為當政權變化時,任何結果都可以被推翻”。所以,依照龍應台的觀點,台灣海峽持久和平的關鍵並非政治談判,而是文化 交流。

    高等教育仍有努力空間

    此外,中國在經濟崛起之餘,也極力思考如何拓展文化實力,其中一種方式,便是推動更廣泛的高等教育。根據《紐約時報報導,中國每年撥款2500億美元,投 資經濟學家所稱的“人力資本”。美國曾有這方面的成功案例,1940年代推出《退伍軍人權利法》,幫助不同階級者上大學,讓退役軍人有繼續接受教育的機 會,中國見賢思齊,大力撥款補貼教育,使從農村進城的年輕人有能力一圓上學夢想。

    中國政府面臨的重大考驗多如牛毛,包括官員普遍腐敗、政治制度僵化過時,嚴重環境汙染及效率低下的國有企業壟斷市場等,無一不是嚴峻挑戰,但如果上述問題 能獲得解決,受過良好教育的勞動力,將使中國在研發領域得到長足進步,成為與西方發達國家一較高下的籌碼。不過《紐約時報》也提醒,目前還無法清楚知道, 如此龐大的教育投資會在何時得到何等回報。

    且另一個隱憂是,中國對教育的執著似乎也跟經濟增長率一樣,側重數字。《紐約時報》指出,過去10年,大專和大學的數目增加1倍,已達2409所,但教育 品質是否隨之提升呢?答案恐怕沒那麼樂觀。武漢大學教科院教授胥青山說,許多大學追求學生量增長,以最大限度提高機構規模和收益,過度擴張的情況下,卻沒 有足以匹配的優秀教授,體制中也存在許多不足。

    2011年,國家主席胡錦濤曾指出,當人們接受高等教育時,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有明顯差距,意即中國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教育永遠是國家根本大事,對新領導人而言,一併提升“質”與“量”至關重要。 (《明鏡月刊》37期)   



《明鏡月刊》長期訂閱
http://www.pubu.com.tw/magazine/166?apKey=fedd22f528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