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日星期日

習近平對國企控制更加根深蒂固

《大事件》編譯  白颺

中國經濟主要由執政黨主導,無孔不入的政府力量掌控所有經濟領域。不過,學者們似乎觀察到了變化,美國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分析師尼古拉斯‧拉迪(Nicholas Lardy)在其新書《民進國退》(Markets Over Mao)中指出,中國大型國有企業對經濟的影響被高估了,中國經濟也無法再以“國家資本主義”(State Capitalism)稱之。

拉迪在書中談到了中國經濟30年來的巨大變化,並點出了一些當中的最大缺失,包括90年代末銀行大規模的不良貸款、以極低存款利率剝削沒有投資管道的儲戶等方式,來達到經濟增長的目的。

拉迪認為,針對中國國有企業進行改革非常重要。

國企造成成長阻力

在接受媒體專訪時,拉迪稱中國國企已逐漸被私人企業所取代。他說:“國企似乎只佔中國經濟的一小部分,約GDP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之間,但以製造業來說,國企只佔了出口的20%。因此在某些行業而言,私營企業已經很大程度上取代國有企業。”

記者問拉迪,為何稱中國經濟繁榮是因“國家資本主義”的概念在中國已漸漸消逝?拉迪答道:“國家資本主義指的是生產建設由政府主導、以國家資本進行直接投 資,以及高度掌控銀行業等。我不認為“國家資本主義”仍適用於中國,因其產業政策幾乎完全失敗。”他說,國企的資產收益率直線下降,2013年僅 3.7%,低於資本成本的一半。

拉迪將中國形容是一個市場經濟國家,政府在經濟中的作用從2、30年前就開始大幅減少,中國國企員工佔整體就業人口的比例,甚至比法國還低。他指出,雖然 中國並非完全的市場經濟,但今時今日幾乎很難找到一個純粹的市場經濟,即使是奉行政府不干預自由市場經濟的美國,在金融危機時都不得不強勢介入。

拉迪說,中國共產黨掌控了國內前50大企業,這是管理結構的根本缺陷,顯示董事會的影響幾乎微乎其微,在任何一個市場經濟中,董事會的重要功能就是選出賢能的人才來領導公司。

接著,記者又問,如果國企對經濟的控制正在減弱,那又為何稱國企改革十分重要?拉迪回答:“相對於資本成本,中國國企的資產收益率是非常低的,這使得它們 對中國經濟增長造成阻力。儘管在製造業,國企投資金額只佔10%,但在服務性行業中,國企投資超過民營企業,不過也因為如此,隨著中國逐漸轉型為服務業市 場,若能減少國家控制,就能有巨大的機會來刺激經濟成長。”

一些了解中國的人堅信,中國政府仍然在經濟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稱這個論點可從國企對中國經濟有顯著影響得證,但拉迪的新書勢必引發有關中國經濟已有多大 改變的一場辯論。美國企業研究會(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學者史劍道(Derek Scissors)針對這個問題首先發聲,他說,市場和政府在中國經濟中的作用是一項重要的課題,因此像拉迪這樣受推崇的學者觀察到中國經濟主要是由市場 驅動時,顯示這個問題值得深思。

不過,史劍道並不完全同意拉迪的看法,他認為拉迪過度淡化國企的角色,中國經濟應屬混合式,此外,拉迪也強調中國政府對金融進行管制造成個人消費減少、國營銀行付給儲戶的利息微薄等,這些都與他稱中國經濟市場化的論點相互矛盾。

史劍道指出,中國經濟最主要的問題,在於政府的錯誤決策。2008至2009年金融危機時,原本政府應針對體質不佳的國企進行改革,但當時當局卻要求國有 銀行發放數兆人民幣的大規模信貸來刺激經濟增長。根據渣打銀行統計,截至2014年年中,中國債務規模佔GDP的比例,由2008年將近150%上升至 250%,這表明國家控制金融,事實上不利於整體經濟發展。

此外,中國國企和私企也不完全涇渭分明,以聯想(Lenovo)為例,其主要是由聯想控股有限公司所掌握,但在2009年以前,中科院是聯想控股的單一大 股東,因此當時應該被稱為是國企。之後,中國泛海控股集團收購了中科院所持的聯想控股29%股權,表面上來看,泛海是一家民營企業,但卻又被國家統戰部授 予“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的封號,這很明顯與民營企業的概念格格不入,再加上中科院仍是聯想的重要股東之一,因此聯想應為混合式企業。





中國無孔不入的政府力量掌控所有經濟領域。

習近平藉國企鞏固權力

2013年11月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提出了經濟進一步自由化的目標。但外交關係協會(CFR)東南亞研究員格蘭奇克(Joshua Kurlantzick )稱習近平對國企的控制反而更加根深蒂固。他在《彭博商業周刊》撰文稱,許多新興市場如中國、印度、印尼和泰國的領導人,實際上是“假改革者” (False Reformers)。

在過去10年,新興市場的經濟增長亮眼,巴西、中國、印度、印尼和泰國等國家鮮少擁抱自由市場,都藉由廣泛的國家控制確保經濟成長。在中國,國企幾乎佔據了前20大企業;而在其他新興國家,政府仍控制或對多數大企業有絕對的影響力。

舉例來說,儘管習近平明確宣示要推動經濟和國企改革,但維持國企主導地位仍是中共的首要目標。另外,國企高管也強調,在中國面臨與日俱增的區域競爭時,國企是維護政府資源優勢,以及關乎國家安全的重點產業的關鍵之一。

同時,習近平還曾大肆宣揚自己承諾過的維護國家資本主義。在一次人大會議中,習近平表示國企只能加強不能削弱;此外,儘管當局高調宣布改革,但國有銀行仍持續貸款給高負債比的國有企業,而參與能源建設項目競標的私人企業也抱怨,招標過程仍被國企所壟斷。

格蘭奇克表示,習近平的最終目的是維持共產黨的權力,而國企就是一項強大的工具。在其他許多發展中國家,領導人也紛紛將國有企業視為有力的工具,甚至可能 危及民主制度。以泰國來說,前總理他信‧西那瓦(Thaksin Chinnawat)便以國企壟斷帶來的利益拉攏政治盟友和打擊反對派,在其胞妹英拉上台後,雖然反對黨成功發動政變,但反對黨領導人也只是將他信的親信 從國企和軍隊趕走,自己取而代之。


習近平的最終目的是維持共產黨的權力。

有分析認為,儘管中共宣示國企改革,但過程將困難重重,除了國企受到許多限制政策保護,政府與國企盤根錯節的複雜利益結構也是一大阻礙。耶魯大學金融學者 陳志武曾表示,中國過度依賴投資和出口,而人民收入有許多是通過稅收進了政府口袋,國企利潤也歸政府所有,經濟增長的成果大多只能由政府保留,無法成為民 間消費的基礎,他認為,唯有開放企業自主權、政府減少對國企的干預,才能帶來更深遠的改革。(《大事件》第36期)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