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日星期日

2012台灣大選-打出去與鎖進來的選擇

  • 旺報
  • 【林建山】

 衡諸歷史過往,世界上多數國家在發展成長過程,挑選國家領導人的時間空間情境,基本上可以大別為兩種:一種是外向型的領袖選舉,要挑選出可以對付外在大環境變遷的重大挑戰,或者外國外人外力的相逼侵略來犯,是國家處在抗拒外侮的時空階段之下,所必須的領導人;一種是內向型的領袖選舉,要挑選出一個能夠團結整合內部崩析離散、內爭內耗,以免國家利益、國民福祉俱受損害而不能復正、不能興利自益的這種內鬥內戰階段下,所必須的領導人。

 台灣需要外向型領袖

 對當前台灣的歷史時間位置與空間大環境的處遇狀況言,半個多世紀以來,乃至展望可預見的整個新新世紀,其實應當都是外在挑戰遠遠重大於內在挑戰,也就是說,台灣應該進行的是外向型的領袖選舉,而不是內戰型的領袖選舉。但是過去24年來,特別是透過大選機制的纏扯糾葛結果,卻將台灣的外向型國家需求本質,硬是被內聚限縮、矮化定義成為內戰國家情境,誤導國民挑選打內仗的領袖,而不是帶領對抗外部挑戰的「打出去的」領袖。李登輝與陳水扁都是把台灣擠壓界定成為「內戰階段」社會的關鍵人物。

 今天來檢視蔡英文,是把2012年台灣總統大選,嚴限定義為一項內戰階段國家的領導人選秀競爭,所以乃優先定調,這是一次「台灣共識」與「九二共識」的抉擇。「台灣共識」主張背後的意識底蘊,其實就是一種在明確區分內與外界限的前提下,把「他的」推出去,把「我的」「壓一起(hold-in)」、「鎖進去(lock-in)」的一種政治經濟意識型態,本質是高度排他的,根本就是典型李登輝、陳水扁「內戰思維」的延續與堅持。

 台灣共識鎖進來

 在這一基礎思維之下,自然會在十年政綱中,訂定國家發展成長政策是以就業為導向的經濟戰略,以在地經濟取代全球經濟的不足,作為國政骨幹的願景主軸:主張勞工是經濟發展的根本,也就是對內分餅優先於向外造餅。

 未來十年台灣命脈經濟發展,既是以就業為導向與在地經濟為根本,則反映出這種前提之下所必須要的國家產業政策,就是要以自給自足,高度勞動力密集的內需產業,作為經濟發展的主力內向思維。這種勞動力密集類項的在地經濟型產業,當然都是規模不會太大,競爭力不會太強,經營模式保守的傳統中小型廠商為主,此與今天台灣發展階段所最必然需要的,世界級先進科技主導的自動化資本密集大廠商為主體的現在與未來,都是相悖逆的。

 這種在地經濟為主軸的發展政策典範,也許最能符合「三中政策(中小企業、中下階級、中小鄉村)」的政治正確,但其自矮自縮自限的施政理念作為,其實正是典型的「鎖國經濟」,在新世紀全球化社會中,卻是絕對的經濟不正確。

 台灣價值打出去

 2008年馬英九後,已能跳脫領導人「內戰思維」的框限,比較眺高遠矚,希望讓這個國家社會可以調轉多年舛誤運動的龍頭,改以「創造台灣價值優先」的「先攘外後安內」大方略走,而可以具體看到的是,過去4年乃至在其黃金十年的國家願景中,馬英九領袖風格都是先打開在國際社會的「台灣價值」,再回轉頭來,擴大促進「台灣價值」在國內國民福祉與社會利益的更大附加價值。

 相對於台灣共識為囿限,以台灣在地經濟為上綱的內向型思維,馬英九向外思維為核心的「台灣價值」策略,卻是可由點到線而壯大、成長、外延、加強,而到面乃至到全球之體,使台灣價值不止是「台灣人民的驕傲」,更是「亞洲的驕傲」,甚至是「全世界的驕傲」。

 2012年台灣總統大選,是再一次針對國家領導人的最重大選擇,這種出於領導人之主動發動而對國家處境與國家願景,所作出的再定義與再設想,包括內戰思維的台灣共識與外向思維的台灣價值,都應當是今天全體國民面對競逐者的一種極重要選項依據;對於國家領導人的格局與位勢,尤其是絕對不容輕忽的。只可惜,直到目前,整個台灣社會的氛圍與眼界,似乎並未能夠從李登輝與陳水扁的長期鎖國綁架中,完全被釋放出來。

 (作者為環球經濟社社長)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