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日星期一

走上另一條路 李翊雲沒當成科學家




明鏡記者柯宇倩/2005年,她以短篇小說集正式踏入英語文壇,立即獲得“富蘭克歐康諾國際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Award)、“國際筆會/海明威獎”(PEN/Hemingway Award)等眾多重要獎項;2007年,英國雜誌《格蘭塔》將她評為美國35歲以下最傑出青年小說家之一,2010年,她被選入《紐約客》40歲以下最傑出的青年小說家。她是英語文壇耀眼的新秀,她,就是李翊雲。

走上另一條路 沒當成科學家

李翊雲正式“登場”的時間不過6年,但已廣受文學評審與評論家的好評。《出版人週刊》認為李翊雲冷靜下筆、氛圍嚴肅,令讀者不自主地被其小說吸引;《紐約時報》指出李翊雲以沈靜、專注的筆調構建出一個個黑暗故事;《衛報》則認為李翊雲具備真正好作家的才華與見識。

李翊雲能寫出震懾人心的故事,除了自身的努力與勤奮外,也來自她對人的深刻觀察和理解。其實在赴美讀書前,李翊雲還只是個喜愛閱讀的女孩,從來沒有接觸過寫作。

與一些活潑外向、口才便給的作家不同,李翊雲是個語調柔和,甚至有些害羞的作家,但在溫柔的外表下,李翊雲有著堅毅的個性,對自己喜愛的事物不會輕言放棄。在接受《明鏡》電話採訪時,不時會聽見李翊雲靦腆的笑聲,她說,自己從小學理科,原本沒想過要以寫作維生,如果不是喜歡上寫作,現在可能走上完全不一樣的道路。

1972年出生的李翊雲,成長在北京的四合院中,父親是研究核子的物理學家,母親是教師,在李翊雲童年時,文革已到了尾聲。1989年的天安門事件後,想進北京大學的人都必須接受軍事訓練,自小喜愛閱讀的李翊雲將狄更斯、哈代、勞倫斯等人的英文小說帶進軍隊中,許多個熄燈後的夜晚,李翊雲會帶著書偷偷跑到隊上的倉庫裡,沈浸到小說的世界。

但那時候父母不太鼓勵我讀小說或其他文學作品,也不喜歡我寫作,他們希望我做科學家。”李翊雲對《明鏡》說。

一年後,李翊雲進入北京大學生物系修讀免疫學,1996年取得學士學位。李翊雲小時候,眼見身旁不少孩子都出國唸書,因此也將留學視為人生目標。進入愛荷華大學的李翊雲學的也是免疫學,但在等待丈夫從中國到美國的日子裡,李翊雲想找點事做,於是報名一個8週的社區寫作課,在此之前,李翊雲連中文創作的經驗都沒有,對英語的掌握也不夠熟悉,但寫作課的老師鼓勵李翊雲繼續創作,讓自己的作品獲得發表的機會,這番話讓李翊雲受到鼓舞,逐漸愛上寫作,並持續不斷地創作。

對寫作的熱愛,讓李翊雲決定放棄修讀免疫學博士,這決定不只令導師感到惋惜,也遭到父母的反對,但李翊雲沒有回頭。

但畢竟是投入一個全新的領域,李翊雲也為自己留了後路,她對丈夫說:給我3年的時間試試,如果不成功,就去做點別的工作。“我就是很喜歡寫東西,那3年可以比較專心地寫作,也沒什麼壓力。我先生知道我做科學工作做得挺好的,但我沒興趣,所以對我說,如果最後寫不出來,不如去讀法學院或MBA,我也原本也決定若寫不出東西就讀MBA。”李翊雲對《明鏡》說。

2000年,李翊雲進入著名的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坊,剛開始,由於李翊雲母語非英語,遭小說(fiction)班主任拒絕,李翊雲只能進入非小說(non-fiction)寫作班。2003年,《葛底斯堡評論》也刊登了李翊雲的散文《那與我何干?》(What Has That to Do with Me),李翊雲的短篇《不朽》(Immortality)也獲《巴黎評論》刊登,《紐約客》則發表了她的《多餘》(Extra),一時之間,李翊雲引發了評論界的關注。

與此同時,李翊雲朋友的朋友也向自己的文學經紀人提起李翊雲,此名經紀人在愛荷華大學見到李翊雲後,要求李翊雲將作品寄給他閱讀,讀過之後發現了李翊雲的潛力,願意成為李翊雲的經紀人,隨後將她幾篇已經發表的短篇小說轉交藍燈書屋。

因此,當李翊雲得以進入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坊非小說寫作班時,藍燈書屋已經主動找上門,希望與李翊雲簽下兩本書約。2005年,李翊雲拿到小說與非小說兩個寫作碩士,她的第一本短篇小說集《千年修得共枕眠》(A Thousand Years of Good Prayers)也順利出版,並獲得多項文學大獎,讓李翊雲一舉成名。

李翊雲對《明鏡》表示,對於想成為作家的人,讀寫作碩士確實有幫助,但她在寫作班學習的,不是怎樣寫作,而是怎樣閱讀。“我在愛荷華的老師都是很好的作家,我向他們學的是應該讀什麼樣的書,他們為我指明了一個方向,指出哪些作家是榜樣、哪些書是重要的,所以更多的是自己的學習,最後怎麼寫,沒有人能幫上忙。”

至於原本反對李翊雲走文學路的父母,見到李翊雲的成績後,改變了態度。“現在他們挺高興的。”李翊雲笑著說。




 
李翊雲。(Ye Rin Mok攝,李翊雲提供《明鏡》)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