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3日星期日

毛澤東看出了關鍵的一步棋,蔣介石也同樣看出了



《新史記》蘆笛


平津戰役前兩軍的戰略態勢

如所周知,國軍的主力是被“三大戰役”摧毀的。此前國軍雖迭遭共軍打擊,但主力尚未殘破,還可與共軍抗衡。最大的隱患是兵力分佈太廣,因而其戰略態勢處於被動。當此之際,國府理應收縮兵力,縮短戰線,轉入戰略防禦,立足於南宋格局,確保淮河以南,力爭中原。

最 主要的問題還是,國軍兵力當時的配置使用很不合理,四個重兵集團,一在東北(衛立煌集團),一在華北(傅作義集團),一在西北(胡宗南集團),一在中原 (後來的劉峙-杜聿明集團)。其他三個集團都在與共軍的四個主力野戰軍交戰,只有華北集團處於閒置狀態。據官修軍史,國軍華北集團共50餘萬人,而據聶榮 臻說則是60餘萬人,共4個兵團12個軍43個師,其中“蔣系”3個兵團8個軍25個師,約占全部兵力的四分之三,而傅系有1個兵團4個軍17個師 (旅)。傅作義坐擁60餘萬大軍,面對的不過是共軍三個兵團(注24),因此實際上構成了國軍的戰略預備隊。


傅作義

在 此龐大的戰略預備隊投閒置散、無所事事之際,其他戰場的兵力卻十分吃緊,國共雙方其實都如此。淮海戰役是共軍動用兩個野戰軍打的,非常吃力,一度兵力嚴重 不足。其所以獲勝,完全是因為是蔣介石中了劉斐與郭汝瑰的奸計,在國軍於1948年11月30日從徐州撤退後,又命令杜聿明率領的三個兵團共30多萬大軍 停止向永城前進,轉向濉溪口,去解黃維兵團之圍,就此“豬羊走入屠宰家,一腳腳來尋死路”,自投羅網,被共軍包圍全殲。因此,共軍其實是險勝。

連 外行都能看出,若是國府將傅作義集團的60萬大軍及時撤出華北,投入華中地區,拊華野後背,與劉峙集團南北策應,夾擊共軍,必將給正在全力進行淮海戰役的 華野與中野以沉重打擊,於是華東國軍也就沒有必要撤出徐州,淮海戰役的結局就會完全兩樣。即使不能全殲或重創華野與中野,國軍的華北與華東兩個重兵集團會 合後,固守淮河與長江,江南也不至於被共軍揮鞭而定。

毛澤東看出了這關鍵的一步棋。此前粟裕曾為他規劃了內戰大戰 略,那就是集中兵力在中原打幾個大殲滅戰,力爭把國軍主力殲滅在江北。毛嘉納忠言,及時放棄了渡江冒險的戰略意圖,改為與蔣在中原逐鹿。此時他看出了國軍 兵力分佈的重大缺陷,很怕傅作義集團南撤。11月17日,中央軍委發給東野、東北局與華北局的電報就說,“蔣系”24個師從華北海運江南,是蔣介石今天唯 一可以使用的機動兵力。不論他將這個兵力使用於防守江南,還是先使用於淮海戰場,接出徐州劉峙集團主力,然後集中約90個師的兵力佈防長江下游兩岸,對於 延緩蔣介石反動統治的最後崩潰,自會起較大作用。因此,“我們的計劃應當放在他可能調動一點上”,目的是抑留蔣、傅兩系於華北,就地殲滅。(注25)

但 問題是,共軍根本沒有兵力阻擋傅集團南撤。當時華北是共軍實力最薄弱的地區,共軍又普遍養成了害怕傅作義的心理。1948年2月23日,毛澤東致電聶榮 臻、蕭克等人,要他們堅決克服幹部中怕傅作義的錯誤思想(注26)。連朱德都不得不承認:“在作戰上他(傅作義——引者注)學了日本人的一些辦法,也學了 我們的一套,在華北方面他的力量現在遠比我們大,所以傅作義是比較不好打的。”(注27)因此,傅作義集團若是南撤,毛澤東只能幹瞪眼。既然不能武力制 止,那就只有靠厚黑學,想法從內部攻破堡壘,而這才是毛真正的拿手好戲。

蔣介石也同樣看出了這步棋。在大眾心目中, 國共兩黨用兵的區別,似乎就是國府只知道死守地盤,而共軍則不計一城一地得失,大踏步進退。這當然有一定事實依據。老蔣從建軍那天起,就只知道北伐式攻防 戰,以擊潰敵軍、攻佔城市為勝利,沒有殲滅戰概念。而且,國民黨是執政黨,政府守土有責,又實行了憲政,必須對國民大會負責,因此不能罔顧民意,輕易拋棄 防地。陳誠在東北打了敗仗後,國防部長白崇禧在國民大會作軍事報告時,全體代表不約而同大喊:“殺陳誠以謝國人!”(注28)因此,要老蔣如共軍那樣,只 考慮保存國軍實力而不顧百姓死活,也確實有難處。

但蔣介石並非咱們想像的那個飯桶,論戰略眼光恐怕並不比毛差。他遠 不如毛的,是不會玩弄陰謀詭計,更缺乏對部下的控制能力。1948年3月間,他決心放棄東北,令東北集團撤至錦州。若這計劃能按時實施,則國軍兩個集團就 連在一起,可以集中兵力作戰,東北國軍也不至於被全殲。然而衛立煌卻抗命不從,蔣介石竟然奈何不得。雙方爭執不休,直到9月間遼沈戰役開始,國府竟然什麼 決策都沒有拿出來。遼沈戰役開始後,衛立煌又百般破壞搗亂,再加上廖耀湘畏敵如虎,終至全軍覆沒。(注29)

東北一 失,華北就再不可能保住了。遼沈戰役結束次日,國防部召開作戰會議,緊急商討華北作戰方針。國防部長何應欽提出兩個方案,一案是趁華東野戰軍正集中兵力準 備舉行淮海戰役、濟南防守兵力空虛的有利時機,令傅作義部南下襲取濟南,以後即在山東地區作戰。此案的好處是既可撤出華北部隊,又可牽制華野,使其不能全 力進行淮海戰役,從而減輕徐州剿總劉峙集團的壓力,不利因素是從平津地區南下濟南,要經過近千里的淪共區,沿途會遭到較大損失;另一案則是將傅作義全軍南 撤,第一步海運青島,第二步再海運江南。(注30)(《新史記》第9 期)-----------------------------------------------

全套《新史記》雜誌電子版,均可下載至蘋果iOS或Android的智慧型手機、平版電腦、個人電腦、電子書閱讀器上閱讀。不需出門,也能細細品味《新史記》。

新史記雜誌社專頁:http://www.pubu.com.tw/store/75187

《新史記》長期訂閱

http://www.pubu.com.tw/magazine/168?apKey=fedd22f528

每期零售價:25美元、68港 元、350台幣。

長期訂閱享優惠:

18期, 優惠價台幣3150元 (平均每期175元)

12期, 優惠價台幣2520元 (平均每期210元)

6期, 優惠價台幣1470元 (平均每期245元)

3期, 優惠價台幣840元 (平均每期280元)

接受台幣、美金、人民幣線上付款

明鏡書城:http://city.mirrorbooks.com

viBook電子書城:http://www.vibook.com.tw/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