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7日星期四

習李新政可以用“還富於民”來突破經濟困局


 《明鏡月刊》特約記者 陳亦凡




習李新政突破口何在?

  後十八大的中國,已進入習李新政時期。儘管過去十年中國經濟總體發展良好,取得高增長低通脹的良好態勢,但全球金融危機也改變了中國的外部環境,不僅出口減速,而且面臨巨大壓力;此外,經濟結構調整緩慢,高投資低消費、工業增速快於服務業、部分行業存在國進民退、收入差距拉大等問題急需解決。

  英國《金融時報》認為,習李新政面臨這些挑戰,唯一出路是加快經濟轉型,即由出口導向型向內需導向型轉變、由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向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由製造業向製造業與服務業協同作用轉變。這些轉變,需要產業結構調整、企業結構調整、要素結構調整;具體改革來看,又有推進城鎮化進程、促進西部發展、高技術與新能源以及低碳經濟、國企改革、收入分配改革、土地制度改革、改善民生等等。

  如此多的任務應該從哪一點下手,或者說哪一點是政策核心呢?正如李克強所說的“深化改革,千頭萬緒,但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要化繁為簡,突出重點,積極尋找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突破口。找準了突破口,就會事半功倍。”

  那末,什麼是突破口呢?是打破壟斷嗎?是政府體系改革嗎?是國企改革,鼓勵民營經濟嗎?是城鎮化嗎?是要素市場開放嗎?或是金融體系市場化改革嗎?這些都很重要,但沈建光撰文指出,新一屆領導層的經濟政策應該以還富於民作為突破口。

  今後,中國經濟繼續增長的動力必須由投資轉向消費。只有政府把財富還給居民,使得居民的財產性收入增加,讓居民自己主導消費,而在驅動經濟的三駕馬車即投資、消費、出口貿易中,最穩定、最長效、最可持續的拉動力是國內居民的消費;而居民消費率上昇以後,即消費需求增加後,企業則會相應加大相關領域的投資,資金也會真正往稀缺的、投資收益率高的地方跑,而不是由政府主導的投資,形成良性的持久的經濟增長。

  而需求結構由政府投資主導向消費主導調整,也可以抑制投資衝動,解決國進民退的問題。之前,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政府代替市場主導投資,采取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儘管這對於應對外需下降對經濟的巨大影響起到了很大作用,但過度投資造成了國企大幅擴張產能,投資的邊際回報率不斷降低。“十一五”期間,中國的投資率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水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高達26.2%,遠遠高於“十五”期間20.2%、“九五”期間11.2%的增長水平。  
  
  還富於民可作為新政突破口

  城市化的核心也就是使農民轉變成市民,提高勞動生產率,享受更多的公共服務。而由於歷史原因,中國長期形成的城鄉二元割據,是收入分配失衡的主要原因之一。土地制度缺陷在於農村土地產權制度不完善,流轉制度不健全,農民不能享受土地增值帶來的收益,而戶籍制度令農民工落地難生根。同時目前的社會保障稅制度又對民工保護不足。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專欄作家沈建光指出,農民工社會保險制度本是為補償經濟發展過程中被削弱的保障功能,然而現在的社會保險關係轉移接續便攜性差,使大批社會保險資源沈澱下來,這不僅是對農民工享有社會保險權益的侵犯,更是另一種形式上的社會不公。


  李克強:改革是最大紅利

  而且收入差距的擴大更不利於消費率的提高。2011年農村居民與城鎮居民人均收入相差3.13倍。而據商務部的調查顯示,佔全國人口10%的最高收入群體消費傾向只有0.66,10%的最低收入群體消費傾向高達0.99。而高收入者的邊際消費率是遠遠低於低收入者的。

  還富於民還需要降低稅負,尤其是低收入者的負擔。2007年到2011年,中國個人所得稅平均增速為20.8%;遠高於名義GDP和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居民稅賦負擔的增速高於其收入增速,即稅賦負擔在加重。此外,中國社會保障對低收入職工的負擔是比較重的,五險一金加起來大概是工資水平的40%左右。而另一方面,大量國企分紅率低,大量盈餘被投入到擴大在投資上面。2011年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中,只調出資金50億元納入公共財政預算,用於支持社保等民生事業發展,數目少得可憐。如果在今後五年,國企分紅率能達到20%,全部進入社保,即使國企利潤與前五年持平,就會有約為1.7萬億投入到社保基金,可使低收入者免交社保,對改善中國收入分配的問題猶如雪中送炭。

  李克強近期講話明確表達了改革的方向和策略:“調整利益格局,要善於在利益增量上作文章,在利益預期上作調整,同時穩妥推進存量利益的優化,這樣可以更好地凝聚共識,減少改革的阻力。”

  沈建光強調,還富於民,正是在利益增量上下功夫,對經濟增長,提高新政府的民意,促進轉型都有積極意義。因此,還富於民可以作為“習李新政”的突破口。
  
  
  李克強提出“新四化”

  十八大召開期間,李克強在正式場合將“新四化”列為習李時期中國發展的“戰略目標”,令外界眼前一亮。

  李克強提出的“新四化”,是指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雖然並非今日提出,卻是首度由中共最高領導層認可,彰顯新一代領導銳意求變創新的新風貌,表明習李完全可以在不偏離前任既定路徑的前提下走出帶有自身特色的道路。

  十八大召開的當天下午,李克強來到他所在的十八大山東代表團參加討論。討論中,代表們紛紛發言,氣氛十分熱烈。李克強與大家深入交流。他說,黨的十六大、十七大以來,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理論和實踐創新成果豐碩,經驗彌足珍貴,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基礎。

  李克強說,當前,我國發展仍處於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面臨前所未有的風險挑戰。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主題,發展經濟成為各國的利益交匯點,科技與產業變革正在孕育新突破。同時,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我們要增強責任感和憂患意識,全面把握機遇,沉著應對挑戰,牢牢把握髮展的主動權。

  李克強指出,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要實現這“兩個全面”的目標,關鍵是推動“兩個加快”,即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增強發展的動力與活力。必須更加自覺地把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立足擴大國內需求這一戰略基點,瞄準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這一主攻方向,在創新驅動中加快產業優化升級,促進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不斷提高發展的品質和效益,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同時,切實加強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深入實施重大民生工程,構築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網,推動社會和諧與經濟發展互促共進。

  北京政治觀察人士認為,李克強在山東代表團的高調講話,特別是最後的一大段講話,似乎是在為2013年年初接任總理而發表的施政演講。此外,從李克強的講話中也可以看出,他對自己執政後所面臨的諸多困難和問題已有所了解,但能否上任之初便著手解決這些棘手難題,現在還無法斷言。(《明鏡月刊》35期)
《明鏡月刊》長期訂閱
http://www.pubu.com.tw/magazine/166?apKey=fedd22f528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