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8日星期四

中美關係:利益各退一步,合作海闊天空



 《明鏡月刊》編譯  蕭憲聰




十八大結束,七人常委名單出爐,習李體制也成形,中國接下來由他們帶領。但恐怕沒有太多時間慶祝,一連串的問題前仆後繼而來,其中值得矚目的便是中美關係。一個作為主宰世界近百年的超級霸權,擁有至高無上的軍事武力,另一個是30年來經濟蓬勃發展,號稱“和平崛起”,從無到有躋身全球第二大的經濟體,兩國若是處得好,將是全人類的福祉,要是處得不好,小則區域爭端,大則引爆軍事衝突,雙方領導不得不謹慎面對。

  互信基礎薄弱

  目前中美關係的障礙在於無法信任對方。根據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一份超過3000人完成的問卷調查,僅有39%的中國人將中美定義為“合作關係”,與2010年的68%相比大幅下降。另一方面,評論家克萊夫·克魯克(Clive Crook)發表在彭博社(Bloomberg)的文章指出,沒有什麼比中美和平相處來得重要,但綜觀美國大選,奧巴馬和羅姆尼比賽著誰能對中國採取更強硬的態度,這樣爭取選票的手法顯得短視近利。

  的確,從胡錦濤的工作報告來看,中共現在似乎已到存亡之刻。公民對貪腐的容忍度越來越低,他們也不再對環境污染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選擇走上街頭為公共健康發聲,儘管中國是個大國家,一年有超過18萬起的抗議事件仍不尋常;另外,加劇中的貧富差距、性別失調及漸緩的經濟成長,都是破壞社會安定的因素。克魯克警告,中國的社會問題不僅僅影響共產黨政權的穩定,更會對區域造成威脅。

  原因在於,當國內危機浮現時,領導人慣用的手段便是訴諸民族主義,將焦點放在他國身上。中國過去有被侵略的慘痛歷史,戰敗、割地賠款和大屠殺等對現代中國人都不陌生,也不算太遙遠的記憶,這成了方便操縱的情緒。因此,無論日本或美國,都隨時可能成為中國民族主義發洩的對象,導致外交關係陷入困境。

  不可否認,中、美對彼此均有不滿。美國政治學家裴敏欣(Minxin Pei)為《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撰寫的評論指出,華盛頓和北京互相指責,使得情勢日益緊張。奧巴馬政府認為,中國在領土爭議上展現出堅決自信,以及解放軍越來越現代化,令他們不得不採取預防對策;中國領導人則對美國介入與越南、菲律賓和日本的爭端大感不悅,美國當局試圖將軍事重心移往西太平洋,“再平衡”亞洲勢力,也讓中國感到坐立難安。


  中美雙方領導人不得不謹慎面對彼此關係。

  再緊密的關係都會出現裂痕,何況現今雙方互信的基礎相對薄弱。裴敏欣認為,即使兩國領導人不會開誠布公地說,但中美關係正處於困局。除軍事外,中國操縱匯率及其他貿易問題也常登上頭條新聞,過去兩年,戰略上的利益衝突已經升溫,形成惡性循環,如果不再有積極作為,將可預見更激烈的損害。

  以改革贏取美國信任

  因此,裴敏欣建議習近平可以重新審視現階段對日的外交政策,適度作出調整。有鑑於中日關係近乎崩潰,習近平必須、也無從選擇從緩和中日緊張情緒開始,這將耗費他很大的精力,但中國沒有理由與日本敵對。所有外交關係都是環環相扣,考量到更長遠的利益,修補中日關係只是處理中美關係的第一步。

  中國領導人能了解他們的社會問題,自然也會敏銳意識到維持中美關係穩定的重要性。中國的政治傳統傾向保守延續先人腳步,因此至少可以放心,不會見到中美徹底決裂,新領導人將繼續奉行務實的外交政策,並盡量避免與美國對抗,裴敏欣做出以上的分析。

  具體措施可以怎麼做呢?首先,中國領導人應展現智慧,通過談判妥善處理與日本、菲律賓和越南的領土爭端。如果習近平能做到,不只證明他的領導能力,也顯示中國願意遵守國際法規,正視爭議,如此一來,裴敏欣認為,將消除中美在東亞戰略競爭中最危險的潛在動力。

  中美由於政治體制的根本差異,因此互相猜忌,難以信任彼此的戰略手段,冷戰時代的美國和蘇聯就是最佳映證。然而,中國仍可以採取實質性的措施扭轉這看似不可避免的對抗性。裴敏欣說,兩國的軍事交流便是一個很好的方法,讓雙方能互相認識並建立共識,降低海上衝突的可能性,以防更大災禍產生。此外,針對網絡安全進行雙邊對話亦是必要且關鍵的。

  最後一個中國可以贏得美國信任的途徑是進行國內改革。習近平不應將改革視為沉重負擔,相反地,改革將為中國帶來新的活力與前景。裴敏欣指出,中國在胡錦濤執政十年對改革的態度是走回頭路的,這是中美關係惡化更深層次的原因。習近平可以藉由一些象徵性的步驟來轉變現狀,例如讓監禁中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保外就醫。

  美國不該插手中國內部問題

  裴敏欣所提出的三個辦法,均是“希望”或“要求”中國做些什麼,卻忘了雙邊關係的維繫不能只靠單方面努力,所以,克魯克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提出他覺得美國應該做什麼來彌補關係的見解。

  第一點,美國的確受了中國一點委屈,包含貨幣政策和知識產權的竊盜,但克魯克認為,美國領導人不應運用此類糾紛行使國內政治目的,這只會激化兩國裂痕。能從容解決經貿問題的場所在多邊論壇,像世界貿易組織(WTO)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等,在當中,中國必須同其他國家一樣遵守遊戲規則,且雙方能站在公平和公正的立場進行公開談判。

  克魯克也承認,當中國的國家尊嚴被侵犯時(如釣魚島和南海問題),常有採取單方面魯莽行動的傾向,美國也不例外。他建議中美兩國應自我克制,畢竟雙方未來都有很長的路要走,退一步海闊天空。

  其次,美國要容忍中國對異議人士的打壓。中國人權狀況確實很糟,當局也高度管控言論自由,可是若美國站在戰略的角度上,試圖教導中國自由的意義,那將徒勞無功且加深彼此嫌隙。因此,每當美國對西藏問題發表意見時,總會見到來自北京的反彈。中國複雜的國情非外國所能置喙,他們有他們自己的方法,美國應避免介入導致不必要的誤會。

  分析家普遍認為習近平與西方連結良好,多年前就曾造訪美國學習農業技術,跟美國官員間的互動比起僵硬的胡錦濤更加自在舒服,女兒也一度就讀哈佛大學。此外,1989年六四事件期間,習仲勛同情民主訴求,強烈反對出兵鎮壓學生,並同情趙紫陽等人遭遇,有人指出父親的思想讓習近平看起來像個自由派。無論如何,這位中國新任領導人在處理棘手的改革問題之餘,也應撥空檢視影響世界至深的中美關係。(《明鏡月刊》35期)




《明鏡月刊》長期訂閱
http://www.pubu.com.tw/magazine/166?apKey=fedd22f528

1 条评论:

匿名 说...

狗屁文章。没有共同的制度基础,哪来的互信。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