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7日星期日

 知“溫”罪“溫”,其惟中國人



  《外參》編譯  文道喻

  孔子編寫完《春秋》後說:“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意思是說,關於這本書,後人肯定褒貶不一、毀譽參半,但只要自己認為是對的、是有價值的,不論別人如何評說,都應堅定做下去,因此,“知我罪我,其惟春秋”,成為一句用以自我評鑑的用語。兩千多年後,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閉幕後的記者招待會上,溫家寶對記者說,他為國家服務整整45年,投注全部熱情、心血和精力,勇於面對人民、面對歷史,知我罪我,其惟春秋。如今這位最親民、同時也可能是最引發正反討論的總理溫爺爺將卸下職位,外國媒體如何“知他”、如何“罪他”呢?



  在流亡作家余杰眼中,溫家寶是一位影帝。



  以“政治改革者”以及“人民總理”自居

  《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認為,過去十年,溫家寶一直是個有爭議的人物,贏得國內同等程度的讚揚與批評。同情者和崇拜者會說,溫是貨真價實的改革者,時常將人民放在心中;反對者質疑其誠意,畢竟他經常辜負改革承諾,無法滿足公眾期望。十年前當溫接任總理之際,中國經濟才剛起飛,溫被普遍視為一個謹慎又熟練的技術專家,對政治風向極其敏感,懂得快速轉換立場,並取得共產黨內不同派系的信任。

  兩個五年任期後,71歲的溫家寶來到下台時刻,身為國家領導人,他的坦率和直言不諱,令人印象深刻,特別是呼籲政治改革方面。但姑且不論真心與否,這也讓他成為孤獨的鬥士,誠如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中國研究項目主任劉康告訴《南華早報》,溫家寶長久以來努力鞏固的政治遺產就是讓自己以“政治改革者”以及“人民總理”自居。

  最近幾年溫家寶呼籲政治改革的一系列講話大多來自海外,如此情況讓他看起來更像一位異議人士或人權活動家,而不是信奉共產主義的官僚。2011年在英國演講時,曾指出“在人類歷史上,在反對封建專制鬥爭中形成的民主、法治、自由、平等、人權等觀念,是人類精神的一次大解放。只是不同社會、不同國家,實現的途徑和形式有所不同”,又於2007年以個人名義發表《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任務和我國對外政策的幾個問題》,提到“科學、民主、法制、自由、人權,並非資本主義所獨有,而是人類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共同追求的價值觀和共同創造的文明成果。”

  曾幾何時,民主、法治及自由等詞彙,也成了朗朗上口的政治短語,但批評者抨擊,最近兩年溫家寶處心積慮培養公眾形象,打造改革者角色,藉此平衡共產黨領導過於保守的天性。
  支持溫家寶的人則認為,溫真實代表共產黨內的反對聲音,因為中央政治局委員甚至常委,早就為了該不該政改、該怎麼政改吵得不可開交。有趣的是,溫家寶的言論與黨內和社會中要求改革的聲音相呼應,當前許多基層官員、學者和政府智庫也紛紛加入行列,形成一股浪潮。



  最近兩年溫家寶處心積慮培養公眾形象。



  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教授張鳴向《南華早報》表示,溫家寶選擇到海外提出大膽訴求,加上這些言詞有時也面臨審查命運,在在說明溫本人與其他高級領導人格格不入。舉例來說,國家主席胡錦濤曾清楚指示“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強烈排除西式民主,且再三暗示結束一黨專政的徹底改革不可能實現。

  “在位長達十年,可是,交出的成績單並不好看,說他不稱職或只會給予虛偽承諾也許不為過,” 諾丁漢大學教授曾銳生(Steve Tsang)告訴《南華早報》:“當他甫就任時,很多分析家包括我在內,都以為他有能力、有意願致力於政治變革。”只可惜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如果要以溫家寶一己之力對抗緊抓權力不放的共產黨恐怕有些力不從心,但針對政治爭議性較低的經濟領域來看,其評價同是好壞各半。過去十年,中國經濟增長率維持在顯著高峰,是很多國家達不到,甚至望塵莫及的境界,這便是最值得說嘴之處。2002年,中國只是全世界第六大經濟體,現在排名第二,隨時準備超越美國,維持經濟引擎持續運轉遂成為接班的李克強的首要任務。

  於此同時,中國還是世界上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達3.3兆美元,世界第一出口國,汽車生產與消費首屈一指,最長的高速鐵路系統也在中國,這些無疑都是溫總理主政下的成果,令數億人擺脫貧窮苦難,生活水平提高,人均收入從800美元增長至5000美元,2010年,中國更進一步取代美國晉身全球經濟增長的最大貢獻者。

  然而,2003年掌權後,溫家寶曾許諾要解決經濟結構中的不合理、減少收入差距與緩和環境破壞,十年之後,我們卻只看見嚴重汙染、日益惡化的經濟體系及不斷擴大的貧富差距,換句話說,溫家寶不僅未能兌現政治支票,互聯網上還有人斷言,胡溫十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腐敗、汙染及收入不均“最嚴重時刻”。

  溫家寶也沒有繼續前任總理朱鎔基的改革勢頭,這些事項包含減少官僚的經濟影響力、打破國有企業在諸多高利潤行業的壟斷現象與市場自由化等。曾銳生表示,事實上,溫沒有什麼好留芳千古的,“經濟看似強勁,但仍然存在一籮筐亟待解決的問題。”他說:“經過十年,經濟再平衡的任務,只有變得更嚴峻、更艱難,這是溫總理主要遺產之一。”

  醜聞令英名毀於一旦

  另一方面,房地產過熱同是中國經濟的一大病灶,由商人和地方官員共同炒作下使城市地區的房屋價格飆升,國務院可說在這波抑制中完全失敗,以北京和上海為例,房產幾乎漲了十倍之多。接受《南華早報》採訪時,香港中原地產的程雲(Cheng Yun,音譯)說,關於遏抑樓價,溫家寶只會講講場面話。的確,即使不斷發表政改和經改相關講話,實際變革卻付之闕如,且溫似乎更愛好於建立良好形象,對大多數中國人而言,想到溫家寶,便能把他跟慈祥的爺爺聯想在一塊,與弱勢群體站在同一陣線上。




  溫對政治風向極其敏感,懂得快速轉換立場。


  一旦國內發生大災難,溫家寶往往是第一時間趕赴現場的最高官員,不吝於以眼淚表達同情,如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後,溫家寶前往災區,安慰各地受害者,期間手臂還曾受輕傷。此外根據《南華早報》,溫家寶十年內只有到過香港一次,但意義非凡,那時是2003年香港SARS疫情最嚴重之際,溫來到位於九龍觀塘區牛頭角的淘大花園,此一私人住宅項目共有321宗SARS個案,連出租車司機都不願意在這邊接送乘客,溫家寶卻無所畏懼,帶給當地居民很大安慰和信心,也可以說為他的親民形象起了有效開頭,而且,每一年新春,溫習慣訪問遙遠落後的地區來傳遞愛心、雪中送炭。

  一個人無論做了多少善事,一件醜聞爆發便可能使一世英名毀於一旦。出自《紐約時報》的溫家財富調查正是壓倒溫總理的最後一根稻草,再者,也有不少人認為,其豐沛感情都是演出來的。流亡作家余杰著有《中國影帝溫家寶》一書,對溫的改革傾向不以為然,指稱他有資格贏得一座政治上的奧斯卡獎。

  胡溫十年是“輝煌十年”還是“失落十年”,一時或許難以斷定,但胡溫退場仍讓不少人鬆一口氣,曾銳生說:“接替胡錦濤出任國家主席的習近平在公眾前比胡更自在、更輕鬆,意味著胡溫模式不會在習李身上重演,因此,李克強不太可能以李伯伯的形象取代溫爺爺。”

  “溫爺爺”之所以深植人心,很大部分歸功於官方媒體,當中國人打開電視,很容易就能看見溫家寶出現在平民家庭裡,與貧困的煤礦工人同吃盒飯,或溫柔地安慰災民,2013年全國人大是他最後的表現舞台,許多媒體均對這份總數達28頁的工作報告深感興趣,最引人注目的,如《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指出,即是2013年經濟增長率7.5%。

  7.5%增長率實屬罕見

  工作報告的內容主要以經濟面為主,過去五年,溫家寶認為國務院完成八大重點:一、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二、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提高經濟發展的品質和效益;三、毫不放鬆地抓好“三農”工作,鞏圄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四、堅持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支撐能力;五、堅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六、深化重要領域政革,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活力;七、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全面提升開放型經濟水準;八、切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進一步深化行政體制政革。

  對於未來,他也向政府提出建議,幾個重要方向有: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二、強化農業農村發展基礎,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三、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全面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準;四、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深入推進改革開放。

  雖說7.5%這個數字令很多已開發國家垂涎三尺,但在中國實屬罕見。2012年,中國官方同樣用7.5%當作標竿,最後以7.8%成功達陣,但這是13年來最低結果,而以往增長率通常能大幅超越官方預測,如此現象,在出口萎縮與歐債危機雙重夾擊下亦不復見。

  因此,不免讓人開始擔憂中國經濟發展是否已陷入著名的“中等收入陷阱”,對此,溫家寶坦承,政府必須非常努力才能達成目標。《金融時報》也指出,假使2013年經濟增長率不偏不倚正是7.5%,將是自1990年以來最糟表現,但後續問題不再與溫家寶有關,畢竟3月17日全國人大落幕後,他就會像其他退休的共產黨領導人一樣,在公眾面前消失並保持神祕,一切考驗著新總理李克強的政治智慧與改革勇氣。

  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裡,溫家寶看起來情緒激動,他向與會的人大代表鞠了三次躬,然後轉身向主席台上的同事們鞠了一次躬。“他會永遠以一個悲劇性人物的方式被記得,盡己所能保護政治改革和自由化種子,至少在言辭層面” 香港大學政治專家林和立(Willy Lam)對《金融時報》說:“但人們也會記得,他沒有權力在這些方面做很多實際的事,甚至稱不上誠實官員,未能阻止妻子、孩子和親信利用其政治網絡攫取龐大資產。”

  《金融時報》認為,評斷溫家寶的政治遺產並非易事,原因在於他是否相信真正民主、是否相信以激進改革結束中共一黨專政,每個人各說各話,恐怕唯有本人才知曉正確答案。國內不乏溫的支持者,聲稱其內心仍懷抱著民主自由之夢,舉例來說,他曾就敘利亞問題回答道:“民主趨勢不可阻擋”,2008年於世界經濟論壇接受訪問時也深信“中國在經濟改革的同時亦需要政治改革,因為我們的發展需要全面的發展,改革亦需要全方位的改革。”




  中國軍費逐年提高用以幫助解放軍現代化。



  大聲發出的民主呼籲毫無份量

  不過,批評者對溫的鄙視程度不亞於對任何惡名昭彰的共產黨員,最大攻擊是“口惠而實不至”,親民形象欲蓋彌彰,用來掩飾夫人和孩子聚斂巨額財富的事實,如此想法得到《紐約時報》進一步證實,《總理家人隱秘的財富》一文詳細記載溫家人的持股情況,暗示總理親屬利用近水樓台的優勢大舉積累金錢,令溫家寶晚節不保,此前就有不少人對溫改革不力大感不滿。“不管政治或經濟改革,溫(身為總理)的成就微乎其微,大聲發出的民主呼籲毫無份量,”中國知名專欄作者莫之許說。

  根據《金融時報》觀察,溫家寶最後一份《政府工作報告》不再有以往的大膽訴求,只提及“堅持依法治國,充分尊重憲法和法律的權威”,似乎隱晦地暗示目前中國並沒有做到這一點。

  所以,批評者不免調侃,工作報告是“溫影帝”最後一次成功演出,其他持中立態度的人則認為,歷史會對溫家寶作出更為正面的評判。“我覺得他真心想推行政治改革,然而,體制內反對力量太大,使他無法克服,”北京大學法學教授,同是司法改革倡導者賀衛方告訴《金融時報》:“就算只有嘴巴上說說,仍然非常重要。”

  繼2012年11月後,全球媒體再一次地又將焦點放在北京,兩會之召開無疑是年度盛事,即將離任的總理溫家寶發表生涯第十次,也是最後一次施政報告,英國媒體《獨立報》(The Independent)指出,這是至關重要的“驚鴻一瞥”,未來中國政策制定的優先順序涵蓋解決經濟不平等、打擊腐敗、處理汙染以及提高國防預算,稍嫌遺憾的是,政治改革沒有在其中。

  經濟增長率7.5%的設想,可以視為符合新政府務實腳步,從2001年到2010年,國家每年增長率不低於9%,7.5這個數字顯得相對保守,但中國已開始嘗到經濟放緩的苦果,轉型勢在必行。同時溫家寶也特別強調降低能源消耗及軍費開支於2013年提升至7400億人民幣,意味著中國將陸續開發新型戰鬥機、艦艇和導彈並研究隱形技術等。

  儘管軍事開支只佔國內生產總值(GDP)1.3%左右,與去年持平,甚至只有美國六分之一,但中國的鄰國明顯不感自在,尤其在東海與南海爭端日益惡化的情況下。《獨立報》提到,共產黨堅持解放軍的現代化計劃不會對區域穩定造成威脅,日本外交大臣岸田文雄卻說,該國將“持續關注中國的國防政策與軍事實力”,內閣官房長官良英信佳則表示,人們希望中國能增加國防和軍事透明度,包含軍費用途。這是中國連續三年提高軍事開支。(《外參》第35期)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