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日星期二

人類史上最巨大的房地產泡沫

事件》編譯 楊芬瑩

    201233日,CBS新聞節目《60分鐘》播出由CBS資深記者71萊斯莉司徒(Lesley Stahl)製作的地產系列專題《中國的房地產泡沫》(China's real estate bubble)與《中國房地產大亨張欣》(Zhang Xin: China's real estate mogul),宏觀報導中國指日可待的地產末日(Doomsday)以及個別地產商的投資策略調整,前者主要採用香港融分析師塔洛克(Gillem Tulloch)的觀點,後者的代北京最大地產商SOHO中國的創辦人張欣。

  新聞專題視頻最開始,司徒盛讚中國這個金融奇蹟─政府只花了30年就把國經營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同時也創造出人類史上最巨大的房地產泡沫,以及其他國家難以想像的空屋率。如說“無不成禮”,那中國確實最有可能跟隨國與歐洲的步伐,成為下一個邁入嚴重經濟困境的主要經濟體。

建設“沒人住得起”的城市

  香港獨立研究機構“剖析中國”(Forensic Asia)的創辦人之一分析師塔洛克,他很早就注意到中國地産泡沫的情況,他認為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各級政府大力招商引資的開發區,像是河南省鄭州市鄭東新區、內蒙古的鄂爾斯等新市鎮,充滿著無人辦公與居住的大樓建築,這些樓房幾乎都已經賣給這幾年收入逐漸豐的中產階級,他們卻很難順利脫。這種充斥著“有人買、沒人住”的新興城市,中國每年還會持續增加1224個。

 
花費數十億人民幣建起來的超現實新市鎮,是中國特有的另類海市蜃樓。

  這些空盪盪的社區,到處豎立肯德基、星巴克、施華洛世奇晶、伯爵名錶、瑞典時裝品H&M、西班牙服飾Zara等招牌,但招牌僅供參考,沒有實體店面、店員,因為也不會有消費者,這種花費數十億人民幣建起來的超現實新市鎮,是中國特有的另類海市蜃樓,即便數以千萬計的農村人口,很想盡快在城市定居、取得戶口、擁有房產,但真正的新移民大多買不起已經蓋好的空房子,房屋的需求與供給完全搭不上線。

  在北京政府嚴格的金融管制政策下,中國人的投資管道有限,政府不開放海外投資,存入銀行利息又微薄,股票市場的風險也很,買入的股票隨時都可能成為一不值的廢紙。在中國“有土斯有財”的傳統觀念催化下,自政府15年前開放民眾購買房產使用權後,民眾投資房地產的熱度就難以抑制,中國人普遍認為,只有投資房地產,才能抵擋通貨膨脹。除非沒錢,否則人人都沒辦法抵擋投資房地產致富的誘惑。


  況且,早一點投資中國房地產的民眾,也確實都賺到了一筆財富,都體驗過房價翻升二、三倍的痛快感,讓中產階級拚了命也要多買幾套房,有好幾年的時間,“中國人富起來”的概念,就建立在民眾與地方政府名下房產持續飆升的數字遊戲上。不過,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前,很多美國民眾也以為自己一定能從房地產大賺一筆。

  中國大部分民眾每天花不到2美元(12.5元人民幣),城市空屋價格卻高達五、六萬美元(35萬人民幣左右)。中國房地產業銷售龍頭萬科集團主席石接受CBS訪問時曾說,以人均收入較高的上海市情況來看,普通居民需支付的房價,大約是年薪45倍以上,完全脫離民眾可負擔的價格範圍。除了買不起住房,民眾為了配合國家與地方政府“推進城鎮化”的腳步,還必須讓出原來配給的房舍,如果不想當無殼蝸牛,祖輩、父輩與年輕一輩三代省吃儉用存下的有限積蓄,都將炒房者的無盡貪婪吞噬殆盡。

王石:樓市泡沫是個“災難”

   2011年中國開始推行的限購的一房政策,並不像“一胎化”政策那樣看得出成效。擁有市值530億美元(約3298億人民幣)的房地産帝國的萬科,集團主席王石提及北京政府頒布“限購”政策後,產生諸多意想不到的負面影響,甚至使中國經濟陷入停滯。首先,開發商因為缺乏資金必須暫停開發,間接影響地方政府的融資能力,當房地產開發商不堪債台高築配合降價,之前房價高點購房的民眾,也得蒙受可觀損失,致富夢想破滅的同時,養老積蓄也大幅縮水。

  王石坦承,2011年萬科名下建經常遭遇憤怒民眾砸場的激烈抗議,但在此同時,買得起的人仍盡可能多買房地産,想法找到繞開大城市一套房政策的途徑,擠滿巴士去看新建案的買家不在少數,仍然排隊登記新房產,他們不相信美好的時光會有盡頭。

 其實,中國房地產泡沫化喊了好幾年,卻始終沒有出現1980年代日本出現的那種戲劇性十足的經濟大崩盤。然若細究個別房產開發商的資金布局便可知,房地產崩盤的說法並非空穴來風。獲選福布斯2013年亞洲權勢女性24名、全世界排名第五的手起家女富豪、與丈夫潘石屹創立Soho中國的張欣,在CBS60分鐘》33日播出的專訪中談她與先生白手起家的過程,以及對中國放地產業個看法。(《大事件》第19期)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