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6月,我在哈佛大學的畢業典禮上第一次見到哈維爾,那正是哈維爾的國際聲望如日中天的年頭。做為捷克總統的瓦茨拉夫?哈維爾受邀成為哈佛大學年度畢業典禮的主講人,並被授予哈佛大學榮譽博士學位。那一年,我正好在哈佛大學東亞系任教,可以名正言順地坐在聽眾席前排座位上,面對坐在貴賓席上的哈維爾,得以不動聲色地觀察他。之後,我曾在筆記中這樣描述當時的感受:
「我和他的座位僅僅相距三米,而且是面對著他,我,一個純粹的觀眾──觀察者,得以不露痕跡地、不被被觀察者意識到地注視他──一個世界舞台上的新型政治人物,兼有詩人、劇作家、異議份子、囚犯、思想家等多重身分的人,現為捷克共和國總統的瓦茨拉夫.哈維爾先生。
他稍顯不安地坐在貴賓席上,神態安詳,嘴裡似乎在咀嚼著什麼,偶爾會發出輕微的咳嗽聲,這大概來自肺部──菸草的傷害。他的目光偶爾會變得游移、寬厚並帶著懷疑地掃視演說台上對他發出無窮讚美,並詳盡敘說著他生平的主持人。台下,是成千上萬的哈佛人,他們不時地發出重複的掌聲,並持續地用敬慕、榮幸、渴望了解(無知?)的目光端詳著這位陌生的、曾經生活在共產主義世界幾十年的制度終結者。作為榮耀的享受者,哈維爾的目光會和他們交會,同樣也是友善、好奇和陌生的。標準的錦上添花,一個被象徵化了的人物面對被同樣符號化的「哈佛」大眾。這是一年一度儀式性式的歷史性一幕──哈佛大學一九九五年的年度學生畢業典禮。哈維爾是這場典禮的主講人,他還將被授予榮譽博士學位。
作為我此生中最為關注的人物,整整三個小時,我得以冷靜、猶如閱讀作品般不被打擾地「閱讀」這個被賦與了人類歷史巾重要角色者的面部表情,猶如我數年來閱讀他的作品。那也許是多年來從事地下活動的職業反應,他掃視外界的目光是驚覺的,一劃而過,並不持久逗留。更多的時刻,他陷入沉思,並不時被他左右及後面的歡呼者喚醒,他要點頭應和別人對他的提示,他的沉思還不斷地被儀式上演說者因提及他的名字而抬高的音量打斷,瞬間,他回復了應持的常態,對誦頌他名字者回以謙躬並帶著羞澀的微笑。顯然,他不是在權勢者的氛圍中長大的,他的謙遜則可能來自弱者因強敵環伺而顯現的自制,而他常常不自覺地陷入的沉思是哲學式的嗎?還是由於身陷於陌生的語言環境所流露的心不在焉?總之,他在這一刻毫無權勢者被奉承環繞時所流露的意滿志得。這是哈維爾而非總統哈維爾。那是難得的幾個小時,在冗長的、由當時的哈佛校長魯丁斯坦(Neil L. Rudenstine)領銜的哈佛「頌歌團隊」對哈維爾熱情洋溢的輪番讚美中,我注意到哈維爾不時露出的羞澀、甚至不安,那是生性靦腆者被眾人當面贊譽後的侷促,而不是高位者的志得和受之無愧。後來,我甚至看到帶著反諷的不和諧,當講台上川流不息的頌揚者用加重的語調滔滔不絕地向哈維爾和聽眾的耳膜轟炸時,他則心不在焉,自得其樂地玩起自己的手指,偶爾還陷入沉思。當然,他面帶感激,但這種場面或許在他的總統生涯中已經歷太多,似已無法讓他陶醉其中。我注意到他不時會被響起的掌聲驚醒,隨即警覺,並用警敏的眼神掃視眼前的「哈佛大眾」。那一天,他用英語發表了一篇哈佛演說〈全球文明、多元文化、大眾傳播與人類前途〉(The Thin Veneer of Global Technological Civilization) 。當典禮結束後,我衝上講台,喊住他,他在驚詫中轉過身來,我們甚至未及握手寒喧,匆匆地告訴他的「來歷」和背景,但我們還未及多談,便被他的安全保鑣們隔開,擋掉我們的交談,他抱歉地望著我,隨後回過頭來,在保鑣們的挾裹下消失了。」
七年後,我在美國再次見到哈維爾,仍舊是戲劇性的。2002年9月19日下午,星期五,我的紐約公共圖書館駐館作家任期的第一周。這座完全由大理石壘成,巍峨如宮殿般的圖書館主樓座落在紐約曼哈頓正中的四十二街第五大道上,面積覆蓋了第五大道與第六大道上的整整三條街。這是紐約的文化地標,也是書和思想的重鎮。
下午三時,圖書館內我的工作室中,藏族朋友小楊為我的電腦安裝中文軟件,紐約公共圖書館學者及作家中心助理主任帕米拉(Pamela Leo)敲門告之,她剛剛獲知,捷克總統哈維爾今天下午將造訪紐約公共圖書館並贈送他的捷文著作全本,三點半,圖書館將舉行正式的贈書儀式,館方特別請我前去參加。
我隨著帕米拉來到與「學者及作家中心」同層樓另一端的亞斯特大廳(Astor Hall),廳外已戒備森嚴,工作人員和持通話機的美國聯邦安全局便衣拿著來賓名單一一核對著每一位應邀參加贈書儀式的來賓。此刻,可容納近百人的大廳內已坐滿紐約文化界人士。我才坐定,哈維爾和夫人達格瑪在紐約公共圖書館館長克萊斯克斯(Paul Leclexc)博士陪同下進入了大廳。
仍是那張被歲月刻下深痕的臉,但十年前照片上呈現的消瘦和深邃已不復見,多了些和藹及笑容,氣色頗好,比我三年前在布拉格總統府見到時顯得健康。他和夫人及隨員迅速在演講台右側站定,紐約知識界的菁英們帶著敬意起立鼓掌 ──對一位結束了專制制度的傳奇人物、一位人類思想進程中的資深作家表達敬意。
儀式是標準的紐約文化界主流風格,莊嚴、刻板及內斂的緊湊。圖書館館長首先簡短致詞,他鄭重歡迎哈維爾總統伉儷造訪紐約公共圖書館。然後,紐約公共圖書館人文及社會科學部主任菲力普斯(Rodney Philups)致正式的歡迎辭。在他飽滿、抑揚頓挫的知性頌辭中,他回顧了哈維爾做為一位作家和知識分子的一生,然後,向哈維爾介紹了紐約公共圖書館人文社會科學館做為美國收藏珍本書籍和作家、學者手稿資料最多的館藏圖書館的歷史。十分鐘的演說是快節奏的。隨後,美國的思想重鎮《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主編西爾弗斯(Robert B. Silvers)代表紐約知識界向哈維爾表示了熱忱的歡迎。他說,《紐約書評》從1970年代哈維爾做為一個異議知識份子在捷克和專制政權抗爭時便開始刊登哈維爾的文章,迄今已持續了幾十年,《紐約書評》一直引以為傲。最後,是哈維爾的致辭,他言詞懇切地陳述了圖書館在他人生中的重要性,他對也的書能置身於紐約公共圖書深感榮幸。最後,他用感性的語調宣告,卸下已近十三年的總統職務後,他將回復文人生活。在人們的注視下,哈維爾將由綠色硬盒裝著的十四本捷文著作交給紐約公共圖書館收藏。
一個多小時後,哈維爾來到離紐約公共圖書館只有數街之遙的紐約市立大學研究生中心,在美國前總統科林頓、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也是納粹集中營倖存者的猶太裔作家埃利.維塞爾(Elie Wiesel)的注視下,向紐約市立大學的學生和教授發表了以總統身份在國外的最後一次演說〈政治,再見!〉。
演講中,哈維爾自嘲:「自己確實在歷史的意外中被逼上這個位置」、「其實是命運對我設下的殘酷陷阱」。但他也堅定地認知,「即便如此,有一件事是我能確定的。那就是,不管我是如何扮演了分配給我的角色,不管我當初是否要接受或是否配得上這個角色,也不管我有多滿意或多不滿意自己努力的結果,我把出任總統當作命運給我的一份厚禮。我始終是擁有了介入真正改變世界的歷史事件的機會。也因此,為了這麼一個人生經驗以及創造性的機會,那所有隱藏在其間的陷阱都是值得去面對的。」
無疑,哈維爾在此為他的總統生涯做了強有力的辯護,這種辯護的內在原因是哈維爾作為知識分子和作家的自我懷疑和自省,同時,他也坦承,總統權位使他的人生產生了巨大變化。
哈維爾可能是當代政治領袖中唯一一位親自撰寫每一篇演講文稿的總統,甚至可能是人類史上唯一一位所有的文稿均自己撰寫、從不假他人之手的總統。這些演講的主題廣泛,既深入探討當代政治中危機、沖突的根源,也試回重新審視人權和國家主權的界定。令我難忘的還有,他甚至必須以電視演說的方式向捷克人民解釋自已的私生活──為什麼喪妻之後立即需要一位新的妻子。
應該說,哈維爾藉由這些演說構築,或者試圖構築一個道德的世界,而他要成就的也是道德的政治,成就為一個道德的政治家。這一切仍根植於他的「反政治的政治」信念,如他在1984命接受法國土魯斯米瑞爾大學(Univ.of Toulouse-Lemirail)頒贈榮譽博士學位時發表的長文〈政治與良知〉中所說:「我贊同政治是實踐的道德,對真理的服務,站在人類立場上對同胞慎重的關懷。」
作者:貝嶺,《纵览中国》
标签
“內幕”
《 大事件》
《 內幕》
《 外參》
《調查》
《匯報》
《歷史日報》
《名星》
《明鏡譯報》
《明鏡郵報》
《明鏡月刊》
《新史記》
《政經》
《中國密報》
財大出版社
財經
港澳
國際
國際人物
哈耶出版社
海外華人
軍事
科教
歷史
兩會
領袖出版社
留學生
六四事件
美國
美國總統大選
蒙古問題
明鏡出版
明鏡電子書刊
明鏡獨家
明鏡書城
明鏡網
明鏡新聞網
明鏡行動
明鏡專訪
內部書店
歐洲
評論
生活
時事
視頻
台灣
台灣總統選舉
外參出版社
溫家寶
文娛
西藏問題
習近平
香港特首推選
新疆問題
亞太
中共十八大
中國
中國大陸
中國官場
中國民眾抗爭
中國人物
中國外交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明鏡關注點
- ► 2013 (5832)
- ► 2012 (16277)
-
▼
2011
(1474)
-
▼
十二月
(1474)
-
▼
12月 25
(48)
- 中國日常食品絕對價格超美
- 朝鮮政權轉移看似順利 未來不可測
- 汕頭市委書記李鋒的幸福感
- 前線駐軍 見證歷史 “輔仔,我們還能不能回台灣?”
- 中華民國與美斷交 聽見狗吠 雷根:是卡特在罵我
- 港媒改變廣東,微博改變中國
- 中國大陸基督教徒逾 1億 共產黨員都信教
- 中國改裝瓦良格的4大經濟效應
- 雲南報虛擬專訪 撐烏坎艾未未
- 中國政府穩定物價 先打破政府壟斷
- 日揆訪華晤溫家寶施銀彈 日明年買中國國債
- 氣候談判 中國是最大贏家 日本是最大的輸家
- 有錢人vs.台灣人民 是惡質語言操弄
- 救洋人擺闊炫富 助學童一毛不拔
- 官府視民如草芥 難圓海洋大國夢
- 马英九反驳蔡英文「终极统一」的指控
- 銷售長紅 美國聖誕買氣衝破天
- 日本请中国帮助解决朝鲜问题
- 官媒罕见披露解放军军备试验失败案例
- 中国超载校车翻入山谷导致7人死亡
- 台湾的负面选举
- 俄罗斯再次爆发反选举舞弊大规模示威
- 高瑜:尊严与挽歌
- 焦利一口氣在央視提拔了四百多处级幹部
- 不能恨誰就把他沒幹的壞事說成幹過
- 周揚運用影響,推動武漢大學平反冤假錯案
- 音乐可以改变政治吗:台湾的竞选音乐史
- 易中天:原创圣诞贺辞
- 刘道玉:从自白到呐喊,虽九死犹未悔
- 松博伊:圣诞节谈宗教
- 日本首相访华 聚焦朝鲜问题
- 林彪稱:革命的群眾運動,它天然是合理的
- 南桥:如何对付一小撮别有用心的境外势力
- 韩寒:说民主
- “问题青年”崇祯与晚明悲剧:读《谁断送了大明王朝》
- 金正日爱看电影与动画片,自夸会是出色导演
- 苏联体系性失败:政治极端主义和利益集团绑架
- 押南京大屠杀主犯上刑场的老兵遗失的清白
- 四川异议人士陈卫被重判的政治背景
- 中国著名品牌纯牛奶产品被检出强致癌物
- 中国:零售商必争之地
- 奥巴马夫人被曝圣诞度假花费愈400万美元
- 媒体盘点2011年遭网友“拍砖”官员
- 云南载12名学生面包车坠崖 已致7人死亡
- 在他人的視野里──憶哈維爾
- 徐贲:统计数字与谎言、“借用众人”逻辑谬误
- 北大校长:美国教育一塌糊涂 总统不懂尊重人
- 铁道部明年将试水“政企分开”
-
▼
12月 25
(48)
-
▼
十二月
(1474)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
-
為打通劉雲山的關節,孫政才拼命將吉林一些項目輸送給劉雲山的兒子劉樂飛。在孫政才親自干預下,中信產業基金在吉林一些重大企業改制項目中獲利頗豐。 溫家寶、劉雲山力保孫政才入 政治 局 (1) 《外參》特約記者 劉寶書 中共 吉林省委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人士最近在 北京...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理论上体现“人民政权”的含义,全国人大的官方英文翻译,使用congress一词,这表明了全国人大的议会性质;政协会议虽然不经选举产生,也不承担立法功能,但从其主要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来看,也承担着议会的部分功能,全国政协主席出访...
-
特派記者羅印冲、記者賴錦宏/北京、台北報導 陳光誠是否會成為中美兩大國外交博弈的犧牲品?還是陳光誠自己反覆不定,導致中共不想放手?有消息稱,中美兩國為陳光誠一家再度談判,讓他們成行的可能性不高。 昨晚十一點,美國駐京大使館官方微博發表駱家輝談話,駱家輝說,陳光誠一開始就「最最明確...
-
CCTV周二晚间新闻联播,收视率一定破纪录,令所有观众失望之后,于4个小时之后上演一场"午夜惊魂"。作家鲁直人对此新闻处理方式,提出严厉批评,质问中共高层屡屡产生恶性事件的根源与土壤何在? (德国之声中文网)4月10日夜半11点,在王立军...
-
明镜新闻网特约记者 消息人士告诉明镜新闻网, 王立軍的餘生將在監獄中淒慘度過。薄熙來可能被判無期或者死緩。谷開來會被判處死刑,儘管她已經開始就自己所知道的情況來檢舉周永康。她沒有任何機會保命。 王立軍的下場也不會好到哪裡去,他是以上全部案件的參與者。他參與實施...
-
美国之音 美国6位参议员说,他们下星期将提出立法草案,规定参加奥运会的美国运动员所穿的礼仪性服装必须是美国制造的。但美国奥委会表示,美国代表团今年已经来不及把中国制造的服装换下来了。 在这之前,媒体报道凸显美国奥运会代表团将在本月晚些时候在...
-
《中国影帝温家宝》作者余杰在接受本台专访时指出,对于温家宝最近频频发出改革的呼声,历史不会在乎他说了什么,而是要看他做了什么。他认为薄熙来事件给中共造成了难以修复的打击。 德国之声:中国总理温家宝最近一段时间频频发出改革的呼声,先是在两会即将闭幕之际在记者会上...
-
內容提要: 有人說,如果沒有1989年的“六四”,鄧小平將以撥亂反正、改革開放的領袖形象留名青史;如果沒有1992年的“南巡”,鄧小平將以堅持專制、冷酷血腥的屠夫形象遺臭萬年。 人們曾經以爲,鄧小平在世間的形象,在1997年2月19日他辭世之日就此...
-
《外參》特約撰稿 成明 即將出版的《外參》月刊,發表《外參》特約作者的獨家調查,針對彭博通訊社關於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家族的商業報道,作出澄清。 近日,隨著中共十八大的臨近,海外若干著名的和不著名的媒體,如美國彭博社、博迅網、英國的《經濟學人》等,在熱炒中共常委習近平...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