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4日星期五

海外購併與中美新鬥場

因持有大量美債及為了保值,中國開始購買全球資產。美國為了壓制中國的成長,要用跨太平洋夥伴協議取代以中國為中心的東盟加N,限制中國國企的商業活動。海外購併成新的鬥爭場域。

最近,在國際購併交易上發生了兩大事件:第一件是十二月七日,加拿大政府批准了中國海洋石油公司以一百五十一億美元,收購加國的尼克森石油天然氣公司,中海油並願承擔尼克森公司的四十三億美元債務。尼克森為大型石油及天然氣公司,總部在加國艾伯達省,資產包括加拿大油砂、也門的油田、西非和墨西哥灣的近海油氣田,以及英國北海油氣田等。

第二件是十二月八日,中國的企業集團,包括新華信託公司、中國航空產業基金等,同意花四十二億美元,買下美國國際集團公司(AIG)旗下飛機租賃公司——國際租賃金融公司(ILFC)百分之八十點一的股權,這是陸企在美國有史以來的最大收購案。國際租賃金融公司是中國市場最大的飛機租賃公司,市佔率達三成,擁有超過一百七十五架飛機供大中華地區十六家航空公司之用,這宗收購將使中國介入全球的飛機租賃市場。

十二月份的這兩起中資國企購併案是中資的重大斬獲,但在十月和十一月卻是中資國企海外購併及擴展業務受到美國抵制最大的黑暗期﹕美國總統奧巴馬以影響國家安全為理由,禁止中國的三一重工的美國子公司Ralls Corp.收購奧勒岡州四座風力發電廠。

另一方面,中國的華為和中興通訊分別是全球第二大和第五大電信設備廠商,也是中國的重點高科技公司,美國卻傾全力要阻擋它們在美國的業務發展。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就以國家安全為理由,對華為和中興展開了一年多的調查。最近情報委員會發布報告,表示美國政府及廠商應避免使用含有華為和中興零件的設備,也應禁止華為和中興購併美國公司,以免導致美國機密外洩。在眾院這個大動作後,美國的網路設備最大製造商思科即宣布終止與中興的合作關係。

除此以外,美國還向加拿大施壓,加拿大政府也宣布把華為及中興視為對網路系統安全有顧慮的公司。美國同時向歐盟施壓,要歐盟跟進。但歐盟擔憂這會危及歐中的經貿關係,才未跟進。但澳洲卻在壓力下,取消華為參與澳洲高速網路建設的資格。

中國最大的家電廠商海爾在二零零九年已斥資八千萬新西蘭元,入股新西蘭最大的家電控股公司斐雪派克的兩成股權,今年又擬以八點六九億新西蘭元(約七點三億美元)再行購併,但這起購併案最後顯然是在政治力介入下功敗垂成。類似的功敗垂成案例最近還有多起,例如中國的光明食品公司擬入股法國的優格公司(Yoplait),即因政治壓力而作罷。

近年來,中國重要的原物料國企也在全球各低度發展地區從事礦產的投資與購併,更在非洲租地種糧食。稍早之前,美國媒體即在「殖民主義」這個題目上大肆炒作,甚至煽動地方反對阻止。就以緬甸為例,中資投入極多,中資國防工業的北方工業集團和緬甸軍方掌控的緬甸經濟控股公司即有一個合資的萊比塘銅礦計劃,總投資十億美元,最近昂山素姬即領頭至該礦場示威抗議。

二十一世紀的此刻,圍繞著中國崛起的這個議題,已出現了一個最新的鬥爭場域,即就是中資公司,幾乎毫無例外的都是中國的國企,正以中國持有的三兆美元的美國債權,在全球展開石油礦產及糧食等原物料開發與收購。

這種收購在已開發國家則是科技公司及品牌公司的購併,從二零零五到一一年,中資企業的這種投資開發、入股及購併計劃已多達三百五十項,總金額四千億美元。

近代新興國家在二十世紀初即出現國企這種體系,因為私有企業不發達,主要的公用事業如水電瓦斯及鐵公路海空運都由國企負責,這是國企以內部壟斷為主的階段。但近年來中國的國企則不然,除了內部壟斷,國企也扮演了國家發展的火車頭角色。這種角色始於二零零五年,當時中國由於持有大量美債,而美國還在不斷發債,持有美債有了保值的壓力,於是中國開始出現購買全球資產的策略。

零五年中國的聯想集團斥資十二億五千萬美元買下IBM的PC部門,這種中國模式也被各新興經濟體所仿效。前年美國的歐亞集團總裁布里默出了一本《自由市場的終結》,就是在談國企興起的國家資本主義體制,當然是以中國的國企為重點。最近又有了丹比薩.莫尤所著的《當中國買下全世界》,詳細報道及討論了中國國企購買全世界的擴張行為。因此,現在中美的鬥爭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美國為了壓制中國的成長,已在運作要用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PP)取代以中國為中心的東盟加N,限制中國國企的商業活動即是TPP的主要目標之一。中國國企這個新的鬥爭場域,從此多事矣。

亞洲週刊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