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8日星期三

范錦明:廣東與香港差異性逐漸減小


內幕記者柯宇倩/走社會主義的重慶模式和走資本主義的廣東模式,哪個更適合成為未來中國的發展模式,一直是個熱議話題。台灣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副教授范錦明在接受《內幕》專訪時表示,中國大陸沒辦法完全走社會主義,也沒辦法完全走資本主義,各地應因地制宜,相互學習,尋找最恰當的發展模式,縱使各種模式背後都存在政治利益,但如今的中國領導人將老百姓當兄弟看,均盡量回應老百姓的需求,不能說只顧著自己的利益。


范錦明研究中國大陸經濟制度、經濟決策、大陸對外金貿關係等,曾任中華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著有近20部專書、專書論文及論文,目前為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副教授。


廣東與香港差異性逐漸減小


改革開放的策略下,中國政府1979年決定放寬對對外貿易的限制,廣東省深圳、珠海、汕頭及福建省廈門四個對外經濟特區也隨之成立,為1980年代的中國經濟帶來亮眼成績;廣東模式便是在此背景下逐步成形。


范錦明對《內幕》解釋,改革開放以來,廣東整體經濟發展與香港有很大的關係,因為最早到廣東投資的都是香港商人,這些商人將許多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模式,包括法治體制,不斷反應給廣東地方政府,而廣東地方政府為了回應外商投資的需求,也逐漸調整行政管理和經濟經營的模式。


廣東模式發展至今日,汪洋強調依法行政、創新與更大規模的改革,都讓廣東與香港的差異性逐漸減小。范錦明表示:“過去30多年來已證明此模式可不斷吸引以香港為主的外商到廣東投資,廣東老百姓喜歡這種模式,因為廣東和香港人來往更密切;外來的農民工,因為有工作機會,也樂見廣東模式。”


重慶模式的形成,則希望改善廣東模式所造成的問題。范錦明對《內幕》解釋,重慶因為當地的文化和經營方式與廣東不同,並且見到廣東模式的缺點,如貧富差距、貪污腐敗、逐漸脫離過去社會主義時老百姓之間互相幫助、清廉、勤儉的情況,因此重慶不走資本主義,而是走上另一條試驗的道路:希望既有社會主義特質,又能帶動經濟成長,認真肅貪,多加照顧農民工。“對農民工的照顧是廣東所缺乏的,廣東提供工作機會,但工資的高低要靠企業家對勞動生產力和產值的評估(來給予),政府較少介入。”


重慶讓農民工更有歸屬感


農民工是中國工人階級的主要組成份子,也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群體。范錦明對《內幕》表示,比起重慶,廣東的農民工數量更龐大,最主要是廣東比較早開放,且台灣、香港、韓國、日本乃至東南亞各國的商人都到廣東投資,發展以勞力密集為主的出口產業,因此增加大量就業機會,吸引各地的農民工前往廣東。


我回廣東潮陽的老家時,見到堂弟將住宅一樓隔成5個房間租給外來的農民工,也有很多年輕人不種田,而是讓來自中西部的農民幫忙種;隔壁的村莊都在做人造花,也來了很多外地的農民工。”范錦明描述。


相對而言,范錦明對《內幕》分析,重慶發展得比較慢,雖然這個新發展起來的都市也創造了許多就業機會,但比起沿海地區,重慶以勞力密集為導向的出口產業較少,因此外商到重慶投資,比較會考慮適合中國大陸中西部消費市場的產業,對勞動力的需求也不同。


雖然廣東的農民工人數眾多,但范錦明認為廣東並未特別照顧農民工,相較之下重慶的作法讓農民工更有歸屬感。“廣東的農民工問題比較嚴重,不管農民工在廣東做多久,都還是外地人,很難拿到廣東的戶口,沒辦法真正在廣東落地生根,享受當地的各種社會福利。”


根據第六次中國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廣東省流動人口已達3667萬,約佔全廣東實有人口的三分之一,佔全國流動人口的七分之一,是全中國流動人口第一大省。但許多為廣東經濟貢獻心力的農民工,在廣東工作120年仍沒有廣東戶口,不論是養老、醫療、子女接受教育等福利都享受不到。


2009年廣東中山市在全國首推“積分入戶”制度,2010年廣東省出台《關於開展農民工積分制入戶城鎮工作的指導意見》,規定農民工積分達到60分即獲得申請入戶資格,大專及以上學歷可得60分或80分,高中20分;專業技術方面, 技師可得60分,中級工可以得30分; 繳納社會保險每一個險種一年可積1分,上限50分,另外若獻血、進行慈善捐贈等也可積分。


但根據《南方日報》20111028日的報導,農民工對積分入戶城鎮不太熱情,60%的受訪農民工不願或沒考慮好是否入戶城鎮,主要原因有擔心入戶城鎮後會被收回宅基地、承包地,失去現有的農村集體經濟等權益,而預期的權益又難以保障;擔心生活壓力大,買不起、租不起房子;擔心工作不穩定;其次是農村環境逐年變好,農民工認為在城市定居沒有明顯優勢。


相較於廣東,范錦明認為重慶的作法,例如大力興建公租房,讓農民工較有歸屬感。“這就是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在本質上的差別,如果農民工在重慶好好發展,就有落地生根的機會。”

台灣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副教授范錦明。(中山大學網頁)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