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內幕”
《 大事件》
《 內幕》
《 外參》
《調查》
《匯報》
《歷史日報》
《名星》
《明鏡譯報》
《明鏡郵報》
《明鏡月刊》
《新史記》
《政經》
《中國密報》
財大出版社
財經
港澳
國際
國際人物
哈耶出版社
海外華人
軍事
科教
歷史
兩會
領袖出版社
留學生
六四事件
美國
美國總統大選
蒙古問題
明鏡出版
明鏡電子書刊
明鏡獨家
明鏡書城
明鏡網
明鏡新聞網
明鏡行動
明鏡專訪
內部書店
歐洲
評論
生活
時事
視頻
台灣
台灣總統選舉
外參出版社
溫家寶
文娛
西藏問題
習近平
香港特首推選
新疆問題
亞太
中共十八大
中國
中國大陸
中國官場
中國民眾抗爭
中國人物
中國外交
2012年2月15日星期三
奥习会:气氛友好,言辞坚定
习近平访问面临大选的美国期间,会晤奥巴马、拜会国务院,谈论两国贸易和国际问题,此外也不得不倾听对中国人权状况的批评。
美中双方均谈贸易忧虑
周二(2月14日),奥巴马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会晤了习近平。会谈持续了约85分钟。奥巴马说,"随着国力的提升,富裕的增长,担负的责任也在增大。""我们希望同中国一道做出保证,全球经济秩序中的所有人,都必须遵守同样的规则,其中包括平衡的贸易流动,它不仅针对美中贸易,也是对全球而言。" 美国要求中国加快升值人民币的速度,降低两国贸易中的不平衡。美国与中国的贸易逆差高达2955亿欧美元。
奥习会:气氛友好,言辞坚定
习近平晚些时候在会晤美国商界领袖时,对以上要求作出答复。他说:北京"为解决这类问题迈出了步伐"。他说,美方怀有贸易方面的忧虑,但中方也有忧虑,美国在向中国出口高科技产品以及中国公司投资美国的等领域,都加强了限制。
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估计,如果以上市场对中国开放,中国商人和投资团队将采购271亿美元的产品。
奥巴马总统的顾问们并不期待习近平的到访带来两国关系的重大突破,但两国领导人还是就一些具体的改善关系手段达成了一致,如双方同意就外贸出口贷款的融资出台一部指导性纲领;中方答应向外国竞争者开放汽车保险市场。
人权仍有改善的空间
奥巴马总统会晤习近平之后,两人都对记者作了现场发言。奥巴马总统在谈到人权问题时说,"我们将继续强调批评性议题,我们认为尊重所有人的愿望以及他们的权利是非常重要的。"现年58岁的习近平对美国总统提出的批评并没有直接作答。他说,"希望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建立更好的伙伴关系。"
记者面前,他们二人面带微笑,握手致谢,对发言者频频点头。路透社的评论认为,中国领导人一般将公开的批评都指责成"干涉内政",美国官员透露道,闭门会谈时奥巴马的言辞更为强硬。
白宫里举行会谈的同一时刻,大约200名示威者在美国总统府前举行抗议活动,反对中国政府在西藏和新疆实施镇压政策、反对禁止和镇压法轮功以及独生子女政策。
午餐安排在美国国务院。美国副总统拜登谈到在叙利亚问题上对中国失望并批评了人权纪录。在美国国务院,习近平在人权议题上做了公开回应:中国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受到各方认可的成就",但"仍有改善的空间"。他接着说,"我们希望,在国情允许范围内,继续采取具体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促进社会的平等、公正与和谐,推动中国的人权事业。"
中方就叙利亚、伊朗问题给予回应
据路透社的报道,奥巴马向习近平表达了中国在安理会就制裁叙利亚同俄罗斯投否决票的不满。但他在伊朗问题上表现得更为小心,他称赞北京做出支持制裁伊朗的决定,希望中国切断同伊朗的石油贸易。
当天晚些时候,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崔天凯在华盛顿对记者说,一旦联合国安理会做出错误的决定,将导致叙利亚更多人流血。他还强调,美国对伊朗的制裁,并不影响北京"合理的经济利益和能源需求。"他还说,两国达成一致,就亚太议题在今年3月举行会晤,并就今年5月在北京继续"战略经济对话""原则上"达成一致。
来源:路透社、法新社 编译:李鱼
责编:谢菲
德国之声中文网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明鏡關注點
- ► 2013 (5832)
-
▼
2012
(16277)
-
▼
二月
(1673)
-
▼
2月 15
(67)
- 美国会调查王立军案处理方式 王在领馆细节首次披露
- 六成美民﹕中國友好但非盟友
- 沉淪 互揭瘡疤已成選戰主軸
- 習近平以歌喻政 中美「路在腳下」
- 王立軍妻女失蹤 弟尋兄下落
- 「把中國當成地球主人」 官媒報道惹不滿
- 香港特首誠信不保如何選下去
- 過去的尼克遜,現在的中國
- 習近平訪美,誰不高興?
- 誰在背後收拾薄熙來?
- 增城學烏坎反貪官示威
- 隨行經貿團 擬簽二千一百億合約
- 華盛頓步步試探 習近平柔中有剛
- 陳達:帶領青少年認識中國
- 福建歸真堂藥業上市計劃陸港惹爭議
- 奧巴馬要為習近平創造條件
- 中國財富外流經濟將崩盤?
- 习近平访美的短期与长期价值
- 余杰:习近平要走回头路吗?
- 要物色政治上好、筆桿子得力的人辦報
- 习近平会晤奥巴马,强调深化两国关系
- 龙应台履新:政治可以很高尚
- 奥习会:气氛友好,言辞坚定
- 美官透露,王立军向美提供高层权斗情况极珍贵
- 国家计生委原主任李斌任安徽省省长
- 金正恩提拔军队将领 授20余人将帅称号
- 韩媒称中国本月将遣返30余名朝鲜“脱北者”
- 太平洋何时成了中美两国的内湖?――习近平讲话的问题
- 毛澤東專幹“坑害兄弟部隊的事”
- 反地方主義是毛澤東在中央蘇區“反AB團”再版
- 伊朗向核反应堆装载首批国产核燃料棒
- 广东省长:行政改革最大阻力系既得利益格局
- 李开盛:尘埃未定说重庆
- 中国政府“四面皆敌”是必然的
- 媒体称俄已后悔投否决票,中国立场或将改变
- 2012年2月14日《明鏡郵報》
- 2012年2月14日《歷史日報》
- 明鏡網熱點排行榜(2012年2月14日)
- 中美博弈尋求新國際秩序
- 阿爺,這次跟你來真的!
- 台湾准副总统吴敦义报名参加博鳌论坛
- 北京拟加大「解决欧盟债务问题力度」及多项合作
- 在华美商仍然不满中国投资环境
- 藏人自焚的原因
- 薄熙来的追随者黄奇帆何去何从?
- 美议员吁中国释放良心犯
- 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美 海外异议人士白宫前抗议
- 王立军事件风波不止 薄熙来主持会议再延期发稿
- 習訪美坦承:陸人權有進步空間
- 習對經貿回應 美渴望的牛肉
- 美副總統拜登:美中有歧見 還是得合作
- 廣東政協常委打記者 事後道歉
- 獄中寫數萬字 揭官場黑幕
- 姜維平解禁的想像
- 專家解讀:習奧會晤 著眼未來
- 習近平: 中美合作要登高望遠
- 王立軍妻弟四處打探消息
- 陳光誠母親女兒情況惹憂慮
- 胡錦濤人馬掌權 薄熙來困獸鬥
- 期待習近平訪美的個人色彩
- 政治嚮導 四伴領導人會華府元首 董建華陪習近平訪美
- 香港人擔心台灣 不要變成第二個香港
- 薄熙來 高唱改革自救
- 習近平:中美肩負更重要共同責任
- 薄熙來動向 《重慶日報》續頭版報道
- 奧巴馬晤習近平 就經貿人權施壓
- 「情人節外交」中美危險情人關係
-
▼
2月 15
(67)
-
▼
二月
(1673)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
-
為打通劉雲山的關節,孫政才拼命將吉林一些項目輸送給劉雲山的兒子劉樂飛。在孫政才親自干預下,中信產業基金在吉林一些重大企業改制項目中獲利頗豐。 溫家寶、劉雲山力保孫政才入 政治 局 (1) 《外參》特約記者 劉寶書 中共 吉林省委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人士最近在 北京...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理论上体现“人民政权”的含义,全国人大的官方英文翻译,使用congress一词,这表明了全国人大的议会性质;政协会议虽然不经选举产生,也不承担立法功能,但从其主要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来看,也承担着议会的部分功能,全国政协主席出访...
-
特派記者羅印冲、記者賴錦宏/北京、台北報導 陳光誠是否會成為中美兩大國外交博弈的犧牲品?還是陳光誠自己反覆不定,導致中共不想放手?有消息稱,中美兩國為陳光誠一家再度談判,讓他們成行的可能性不高。 昨晚十一點,美國駐京大使館官方微博發表駱家輝談話,駱家輝說,陳光誠一開始就「最最明確...
-
CCTV周二晚间新闻联播,收视率一定破纪录,令所有观众失望之后,于4个小时之后上演一场"午夜惊魂"。作家鲁直人对此新闻处理方式,提出严厉批评,质问中共高层屡屡产生恶性事件的根源与土壤何在? (德国之声中文网)4月10日夜半11点,在王立军...
-
《外參》特約撰稿 成明 即將出版的《外參》月刊,發表《外參》特約作者的獨家調查,針對彭博通訊社關於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家族的商業報道,作出澄清。 近日,隨著中共十八大的臨近,海外若干著名的和不著名的媒體,如美國彭博社、博迅網、英國的《經濟學人》等,在熱炒中共常委習近平...
-
明镜新闻网特约记者 消息人士告诉明镜新闻网, 王立軍的餘生將在監獄中淒慘度過。薄熙來可能被判無期或者死緩。谷開來會被判處死刑,儘管她已經開始就自己所知道的情況來檢舉周永康。她沒有任何機會保命。 王立軍的下場也不會好到哪裡去,他是以上全部案件的參與者。他參與實施...
-
美国之音 美国6位参议员说,他们下星期将提出立法草案,规定参加奥运会的美国运动员所穿的礼仪性服装必须是美国制造的。但美国奥委会表示,美国代表团今年已经来不及把中国制造的服装换下来了。 在这之前,媒体报道凸显美国奥运会代表团将在本月晚些时候在...
-
《中国影帝温家宝》作者余杰在接受本台专访时指出,对于温家宝最近频频发出改革的呼声,历史不会在乎他说了什么,而是要看他做了什么。他认为薄熙来事件给中共造成了难以修复的打击。 德国之声:中国总理温家宝最近一段时间频频发出改革的呼声,先是在两会即将闭幕之际在记者会上...
-
內容提要: 有人說,如果沒有1989年的“六四”,鄧小平將以撥亂反正、改革開放的領袖形象留名青史;如果沒有1992年的“南巡”,鄧小平將以堅持專制、冷酷血腥的屠夫形象遺臭萬年。 人們曾經以爲,鄧小平在世間的形象,在1997年2月19日他辭世之日就此...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