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0日星期四

用軟實力 解決南海紛爭

魏國彥

菲律賓揚言將「中國南海」改名為「西菲律賓海」,近日並與中國海軍在南海黃岩島海域對峙。美國也早已公然介入南海事物,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在東協外長會議上,公開支持菲律賓與越南的南海主張,還分別與兩國共同舉行聯合演習。此情勢在中共十八大前夕也特別敏感,即便中共暫時退讓「維穩」,待換屆接班之後,相關問題仍將圖窮匕見。

 中國與美國均將南海視為核心利益,而南海周邊國家極易淪為「代理人」,成為國際刀俎砧板上的魚肉,即便聲稱占有「主權」,未蒙實利,反而先受兵禍或民族仇恨之害。

 我國在南海實際占領有南沙太平島及東沙島,人在家中坐,問題已撲面而來。傳統海權論強調船堅砲利等「硬」實力,限於我國防預算及船艦數量,要在海上耀武揚威,一決高下,顯非我國所擅勝場。

 另方面,藉我國的科技實力,善用與東南亞諸國人民的友善信任關係,反能發展出一系列「軟實力」,而與南海周邊各國共謀人民福祉,永續人類和平發展。

 我們至少可以在以下四個方面提議,並帶頭實行:

 一、建置南海海底地震監測網及海嘯警報系統。北太平洋的海嘯警報網絡早已建置,並在去年三月日本福島外海的大地震偵測與海嘯預警上發揮功效。印度洋的地震及海嘯預警網絡也在二○○四年的印尼大地震海嘯後有極大的進展,在最近的地震中發生功效。而位處南海的馬尼拉海溝也可能發生類似的板塊擠壓型、規模八或九的大地震和大海嘯,對於台灣、菲律賓、及越南產生極大致命危害。

 二、建置南海海洋汙染遙測衛星監控中心,利用我國的福摩沙衛星監測海上傾卸廢油、礦砂、漏油等事件,通報周邊各國,進行跨國多邊追蹤、稽查與防制,和後續求償及復原工作。

 三、建構「南海島嶼生物地理學」研究網絡,與各國合作在生態熱點戰略小島建置國際實驗室,並結合海上研究,繪製南海全區生物多樣性、海洋碳排放與吸收等收支分布圖。

 四、建構「南海大陸棚區二氧化碳地下儲存」研究網絡。南海周邊國家多為開發中國家,二氧化碳排放量節節高升,未來可能面對國際開徵碳稅,並為共謀解決「全球暖化」問題,終究需將過剩的二氧化碳進行海洋吸收或地下儲存。台灣目前已進行相當多的評估研究,認為淺海大陸棚地區為最可行的地下儲存區,相關的研究應可聯合周邊國家共同進行,分享技術,各自探測。

 二十一世紀了,人類面臨的問題不一樣了,古典的海權觀念也應該改變了,與其比賽硬實力,兵凶戰危,不如強調軟實力,共同解決人類永續的難題。南海周邊國家要自求多福,把化解南海爭端問題的決定權拿回來,聯合區域各國,負起身為地球村一分子的積極責任。台灣應能積極進取,以科技實力為後盾,在國際上做領頭羊,穿針引線,和平作為!

 (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教授)



台灣 中國時報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