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6日星期日

傅高義:不能說鎮壓正當,但確實中國保持了穩定


   傅高義教授眼中的鄧小平,歷史地位相當高。他認為,鄧小平在提升百姓生活水平與影響世界歷史上,都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鄧小平知道鎮壓會導致糟糕的結果,但 不這麼做,國家可能分崩離析。鄧小平決定中國在國際事務上,要扮演有建設性的、和平的角色,其領導方式對後來的中國領導人有深遠的影響


《新史記》記者 柯宇倩

 



傅高義。(柯宇倩攝)


鄧小平的國際觀,從年輕時代已開始培養。傅高義解釋,鄧小平15歲的時候就通過考試,16歲時跟著其他學員到法國留學。在法國待了5年之後,鄧小平還到蘇聯求學1年。
接 替罹患癌症的周恩來主持國務院工作之後,鄧小平逐漸遠離毛澤東的“文革”路線。傅高義對《新史記》解釋,毛澤東死後,許多黨內高層開始懷疑這種將如此大的 權力集中於一個人身上的體制,在此機制下,若此人犯錯,就不可能去糾正他。因此鄧小平接班後,並未得到如毛澤東那樣多的頭銜和權力,鄧小平也小心翼翼地關 注著政治生態和權力平衡,試圖在保持和爭取其他主要領導人支持之下,處理困難的政治議題。雖然鄧小平仍屬所謂專制型領袖,但他沒有像毛澤東那樣集大權於一 身。
傅高義認為,若將鄧小平與毛澤東相比較,1959年後或可看出最大的不同:當時,毛澤東希望持續“大躍進”,但他不站在第一線,而時任中共中 央總書記的鄧小平則對毛澤東的“大躍進”產生疑慮,認為持續“大躍進”會讓中國經濟崩潰,因此開始調整經濟方針,找到讓中國快速恢復、發展的道路。許多分 析普遍認為,正是鄧小平走了一條與毛澤東不同的道路,使得兩人的關係產生裂痕。
傅高義說,他不同意那些認為鄧小平純粹想引入資本主義的說法,或認為鄧小平用其它名義在中國實行資本主義。“最終,土地仍是國有,人們沒有私有財產,中國的國有企業也比大多數西方國家的國有企業大得多。”

寫 鄧小平,不可能迴避1989年的天安門鎮壓與相關事件。有些人認為傅高義在書中並未對人權議題有所著墨,旅居美國的天文物理學家方勵之在《紐約書評》雜誌 發表書評,批評“人權”這個詞沒有在《鄧小平與中國的轉型》書後的索引中出現,而“這種忽略並不是索引製作者的疏忽。這本書的一個特色就是系統性地不考慮 人權問題”。
傅高義對《新史記》表示,他在書中講述了1986年和1989年學生抗議事件,以及胡耀邦所支持、推動的改革。“內容都在那兒,雖然可能我沒用那些會讓方勵之開心的字眼。”

政治問題方面,《鄧小平與中國的轉型》一書並未太多地探討“文革”或“六四”天安門事件對鄧小平的影響。傅高義解釋,由於鄧小平在許多事件中都沒留下記錄,因此他寫書的重點在於描述情況和事實,讓這本書有更大、更長遠的價值,而非加入過多個人的評判。
對 於“六四”天安門事件的實際死亡人數,傅高義並最未自己下判斷,中共當局宣布的死亡人數為300人,而海外記者起初報導稱死亡人數有數千人,傅高義認為記 者的報導可能有些誇大,他個人認為比較重要的數據是當時住在北京的學者、加拿大漢學家卜正民(Timothy Brook)在《死亡調查》中根據北京13家醫院等各方資料統計出的死亡人數——479人。
如今回顧“六四”天安門事件,不少人認為鎮壓與死亡是 應該而且能夠避免的,傅高義對《新史記》表示,是否可能透過對話的方式和平落幕,由於很難去判斷並未發生的事,因此他只願意用已經發生過的事去證明自己的 推斷。不過傅高義相信鄧小平在1988年確實犯了些錯誤,當時鄧小平主張“價格闖關”,結果引發嚴重的通貨膨脹與全國性恐慌,住在北京的人也感到日子更難 過。

同樣的,在“四二六社論”上,傅高義也認為處理不妥。示威風潮開始後,趙紫陽到訪朝鮮之際,鄧小平、李鵬等開會,最終出台了“四二六 社論”。傅高義指出,該社論讓學生更加失望和激動。“我認為李鵬和其他人害怕與學生對話,因為他們想讓官方學生組織保有主要學生組織的地位,認為對話會給 其他學生組織合法性。但社論招來了學生們的怨懟,在這個決定下,當時官方沒有任何一個人對學生組織採取可能讓情況改變的行動。”
“六四”天安門事 件之後,中國步入社會穩定和經濟成長的時期,1992年,鄧小平在南巡時強調改革開放,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奠定思想基礎。傅高義指出,鄧小平知 道鎮壓會導致糟糕的結果,但不這麼做,國家可能分崩離析。“很難因為中國之後的穩定和經濟成長,就說天安門鎮壓有其正當性,但確實採取行動後,鄧小平讓中 國保持了穩定,過去20年,中國人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傅高義對《新史記》說。


維持自己、黨和政府的權力,是鄧的原則

批 評者認為,鄧小平一邊極力推動經濟改革,但一邊又堅持限制政治改革,傅高義對《新史記》表示,這樣的認知並不正確。“1978年鄧小平支持讓民主牆持續4 個月,還有1980年8月鄧小平所做的重要講話呢(鄧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指出必須改革權力過分集中、幹部領導職務終身制等。——記者註)?或 者為什麼他允許1986年對政治改革的討論(該年鄧小平在聽取中央領導同志匯報時,表示政治體制改革應提到日程上來。——記者註)?他也支持趙紫陽,所以 他對政治改革的想法,並非如他人所說。”
對於鄧小平在經濟上的貢獻,其他人也有話要說。方勵之認為傅高義所謂“鄧小平讓億萬人脫貧”的說法本末倒置,因為在後毛澤東時期,中國的經濟增長靠的是億萬中國人的苦力勞動。
傅 高義對《新史記》解釋,數以萬計的勞工和許多明智的官員在推動中國經濟增長上,當然有所貢獻,但在毛澤東時代晚期,中國經濟陷入非常糟糕的情況,正需要一 個帶領中國走出困境的強有力的領袖,而鄧小平正是這樣的領袖,讓中國局勢的轉變成為可能。“所以當然,不是鄧小平一個人的功勞,但對於改變中國,他的領導 是必要的。”
鄧小平於1997年逝世。傅高義表示,如果鄧小平還在世,應該會在外交和經濟上發揮深遠的影響力。他一定會對中國的發展感到高興,但 也可能擔心中國的腐敗越來越嚴重。鄧小平非常希望中國變得更富裕、更有影響力,他在職業生涯尾聲時表示,一方面要推動中國的開放,一方面要懲治腐敗,從嚴 治黨。
鄧小平也曾說過,先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富起來,再帶動和幫助落後的地區,如果他仍在世,將認為現在就是富裕地區幫助貧困地區的時候。外 交方面,傅高義分析,鄧小平强調睦鄰友好,比起現任領導對軍方又擁有更大影響力,因此鄧小平可能會推動更多軍方對軍方的交流,降低解放軍在南海發生衝突的 機會。
雖然鄧小平本人留下的書面資料不多,但傅高義勤於收集,可撰寫的內容讓編輯都不禁要說“太多了”。“我的編輯說,既然這本書的重點是鄧小平 如何改變中國,我應該簡單介紹鄧小平的背景就好,而把完整的解釋留給鄧小平的後半時期,所以我縮短了前面的介紹。”但也因此有人認為傅高義太快地略過鄧小 平艱苦及黑暗的過去,不過傅高義覺得刪減內容是一個正確的決定。“在這種書的撰寫上就應該這樣做,但如果你讀得仔細,會發現我在描述鄧小平早年的時候,講 述了他支持‘反右’運動等,我覺得自己對他的重要所作所為都寫到了——篇幅較短,並不意味著就忽略某些事。”傅高義對《新史記》說。
傅高義表示, 鄧小平從沒徹底否定“反右”運動,1975年,鄧小平在胡耀邦的幫助下,大大減輕了“反右”運動的負面後果,當時鄧小平認為正式為“右派”平反還太早,但 他們也想改善“反右”運動受害者的境遇。1978年鄧小平取得權力後,承認自己對“反右”擴大化負有責任,但仍堅持對部分人不予平反。“我認為對鄧小平來 說,政府需要權力,如果他太快承認政府犯了錯誤,則民衆的批判會衝擊到政府的權力。他想維持自己、黨和政府的權力,這是他的原則。”

懷疑自己還有力氣再寫另一本書

由於篇幅有限,有些傅高義認為有趣的故事,並未收錄到書中,他對《新史記》記者舉例,美國國會認為中國應該更加尊重法治,在促進法治上做更多努力,鄧小平答道:“你們說的沒錯,但你們的律師太多了。”
令 傅高義感到遺憾的是,自己未曾與鄧小平談過話。1973年5月,在美國國家科學院(NAS)的支持下,傅高義與代表團一行第一次到北京,見到了周恩來等中 國領袖,傅高義在那次參訪中最深刻的印象之一,就是中國領袖們談論鄧小平近日回到權力圈的事,認為他將扮演要角,帶來重大改變,但那時沒有人預期到中國在 之後20年間產生的驚人變化,以及在這位領導人的努力下,中國的未來如何大幅改觀。
1979年1月,傅高義在位於華盛頓的國家美術館 (National Gallery)的美中正式建交歡迎會上,與鄧小平有了最近距離的接觸,該歡迎會聚集了來自美國政府、學界、媒體、企業的中國專家,許多人已認識多年,有 些人則許久沒見,因此廳中充滿交談聲,加上國家美術館的音響效果非常糟糕,使得傅高義完全聽不到鄧小平與其翻譯的聲音,儘管他與鄧小平只相隔幾英尺遠。鄧 小平身邊的人告訴傅高義,鄧小平對於現場的噪音和與會者的忽視感到難堪,不過在旁人看來,鄧小平就像對著一群安靜端坐的中國聽眾發表講話一般,此點讓在場 許多人印象深刻。
《鄧小平與中國的轉型》即將於2012年5月由香港中文大學推出繁、簡體字版,由於中國大陸的出版社要求傅高義刪節內容,因此傅 高義未將書稿交給後者。傅高義對《新史記》表示,未來他不會再為其他中國領導人寫書,他甚至不知道是否會寫下一本書。“我已經81歲,光寫鄧小平的傳記就 花了10年的時間,我懷疑自己還有力氣再寫一本書。”
接到許多演講邀請的傅高義,未來一年的計畫是到訪世界各地。“我已經準備到美國、歐洲、亞洲各地進行演講,也希望在更多地方講述鄧小平,我也希望評論美中關係議題、日中關係,所以未來會投入更多心力在這些事上。”(《新史記》第六期)





傅高義(右)在紐約介紹新書,左為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會長歐倫斯(Stephen A. Orlins)。(明鏡記者柯宇倩攝)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