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3日星期五

互補式水平分工 兩岸長期互利

杜紫宸/工研院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台北市)

近年來不少學者把台灣競爭力不如過往,歸咎於我們製造業多偏向代工,疏於掌握品牌與通路。昨日劉大年博士「代工,救不了衰退的出口」大作,大體亦持此一論點。但筆者認為,台灣以中小企業為經、垂直分工為緯之產業結構,資源稟賦相對匱乏,應徹底改變分工思維,逐步型塑兩岸產業水平分工。

我們幾乎可以預期,台灣對於大陸的貿易出口,未來數年只會減少,不會增加。此一現象與台灣企業從事代工製造或品牌通路之關聯性不大,主要導因於國際分工移轉之故。過去,我們在全球供應鏈中所扮演之角色,未來勢必受到南韓及中國大陸擠壓或取代。

中國大陸產業結構轉型,將是台灣的重大威脅。過去廿年,中國大陸提供廉價且充足之生產要素,部分台商善加利用,構築全球性堅實生產堡壘;但隨著大陸十二五計畫實施,勢必強調進口替代和產業升級,從下游裝配進階至零組件與大型模組自主製造。過去中國大陸從台灣進口面板,完成電腦與電視機裝配,但大陸逐漸了解必須擁有重要組件自主供應之重要性,已逐漸投資發展中游產業的規模條件。如此以往,中國大陸勢將持續進行產業供應鏈之向後整合,而台灣在兩岸產業分工所扮演的角色,終將消失其立足地位與價值。

台灣產品對大陸出口貿易之衰退,其實並非全然導因於國際經濟情勢之惡化與需求衰退,我們應把它看成結構變化之結果,而非短期變化,及早因應。

未來兩岸或可改變分工模式,以價值鏈水平分工取代垂直分工,走向歐洲丹麥、瑞士等小國與工業大國德國之間的水平分工模式,包括汽車、手持式電子裝置、甚至上游的原料如石化或鋼鐵,開始走向特殊利基市場,利用產能小但技術精之領先優勢,與中國大陸規模型製造產生互補式水平分工。這才是兩岸產業長期互倚互利的可能方式。



台灣 聯合報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