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13日星期三

中國的秘密武器:朝鮮


明鏡新聞網編譯  文道喻

  不為人知的骯髒小祕密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如果你有一個鄰居,具備核武器可以用來恐嚇和干擾美國,而你的身份剛好周旋其中,既能跟著鄰居沆瀣一氣譴責美國,也能在必要時,做點面子給美國,那這位鄰居會不會是你的“秘密武器”?國際情勢分析家布雷特施海迪(Brett Daniel Shehadey)在《亞歐評論》(Eurasia Review)發表文章稱,若說日本、韓國和台灣是美國於東亞地區的代理人,朝鮮和中國也許存在著一些不為人知的骯髒小祕密。

  儘管2003年開啟的六方會談涉及錯綜複雜的外交關係,中國仍選擇與朝鮮保持“兄弟之邦”,2011年甚至公開承諾,推動中朝之間更緊密的軍事合作,也正是這個時候,南海和東海的島嶼爭端開始變本加厲,有趣的是,施海迪提問,東南亞各國和韓國,與中國同有濃厚文化血緣,不過,中國非但對他們漠不關心,竟還主動欺壓?難道是因為東南亞和韓國與美國走得太近,中國必須聯合朝鮮加以抗衡?如此一來,中國對朝鮮擁有致命核武器不太在意,便有了合理解釋。

  中國必須理解這個“兄弟之邦”並不受歡迎的事實。金氏政權堪稱世界上最惡名昭彰的政府,朝鮮也在世界自由度調查中敬陪末座,而且,時不時發出戰爭信號,以至於韓國和日本為了自身安全,不得不跟“美國老大”求援。事實上,不少人認為,中國絕對有能力制止朝鮮胡作非為,只看她願不願意這麼做,不過也有人為中國辯護,來自上海的韓國專家凱見(Cai Jian,音譯)說:“這些年來,從無數次的六方會談可以看出,中國對朝鮮的影響力非常有限,中國唯一能做的,就是說服朝鮮不要輕易威脅他人。”


 
  金家王朝可能被軍事政變和人民起義推翻。


 施海迪不認為凱見的說法合情合理,畢竟中國有太多選項對付朝鮮,但她從來沒有嘗試過。對北京來說,制裁朝鮮不是他們的優先事項,也無法從中得到什麼利益。但為了做做表面工夫,仍會偶爾切斷援助當作響應。一位美國前官員說:“回顧過去4年,我們幾乎推不動中國(來處理朝鮮問題)”。顯然地,中國完全不擔心鄰居擁有核武器的事實,也未曾嚴厲批評其流氓行為,原因在於,朝鮮核彈瞄準的目標正是中國的挑戰者──日本和美國。更糟的是,朝鮮最近的聲明,彷彿與美國有不共戴天之仇:“我們毫不掩飾,國內發射的衛星和遠程導彈,以及一系列核試驗,都是針對美國。”

  最近,日本派特使山口那津男到北京進行談判,其中討論到制裁朝鮮的問題。施海迪指出,制裁並非導致朝鮮“仇美”又“反西方”的主要因素,韓國和日本新選出的保守派領導人、美國對台軍售,才是煽動敵對情緒的始作俑者。

  另一方面,美國“棒子”與“蘿蔔”使用不當,也得付出一些責任,且現在美朝關係可能處於最低點,朝鮮一直把美國視為“死敵”,他們想讓美國感到芒刺在背,讓美國知道,在亞洲,有一個國家可以隨時發動攻擊和轟炸,自20世紀50年代從未改變過。


  “核威攝”夢想源自歷史情結


  問題來了,為什麼是核武器?國家沒有錢,經濟民不聊生,中國更不可能提出官方支援,種種不利條件,依然阻擋不了朝鮮發展核武器的決心,根據施海迪,唯一可能的解釋是:歷史情結。朝鮮戰爭期間,美國知名將軍道格拉斯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曾要脅使用核武器,那時,美國確實有能力發射長程洲際導彈,當然,最後美國沒有這麼做,之後,討論朝鮮問題也不再提及核子戰爭,但仇恨的種子已經種下,在金家觀念裡,既然美國以核武器威脅,那就“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很大程度上,朝鮮仍維持20世紀50年代的“共產邪教”的個性,懷抱冷戰時期之“核威攝”夢想。

  所謂威攝,意指一種通過恐嚇和威脅來阻止潛在侵略者採取侵略行為的行動戰略,而核威攝是美國和蘇聯在冷戰期間常用的一種戰略,以相當數量的核彈作為威懾對方的重要手段。然而,美國有被朝鮮嚇住了嗎?施海迪說,儘管朝鮮於201212月成功發射衛星,美國情報官員卻普遍認為,他們還沒有發射洲際導彈的能力,意即核子威脅不會那麼快抵達美國本土,但其亞太盟友的不安早已淺顯易見。

  無論如何,中國又是怎麼計算的呢?他們是否希望美國不要插手亞洲事務,證明自己才是管好朝鮮怪物的主人?或者想提醒美國,不要得寸進尺,他們隨時可以運用朝鮮這個“秘密武器”?緊接著,施海迪針對中國與朝鮮之間達成秘密協議的優劣勢進行分析。優勢如下:

  第一、從地緣政治的角度看,中國與朝鮮關係良好對彼此有益,畢竟雙方面臨的地區性威脅或敵人相似;第二、中國與朝鮮均是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信奉者,意識形態相近,可以追求共同政治遺產;第三、中國能對外宣稱,與朝鮮保持軍事互動是以區域和平為出發點,即使朝鮮做出惡劣舉動,也可以試圖推卸責任;第四、如果朝鮮成為東亞地區的最大威脅,相較之下,中國看起來就好多了;第五、中國有能力完全征服朝鮮,但不是上上之策,最好的方法是,繼續以殖民式的手段操縱該國政治和軍事,馴服金正恩;第六、中國可以在任何時機點背叛朝鮮,只要有利可圖,而且不用擔心遭到報復,幾乎不會有人站在朝鮮那邊;第七、朝鮮是中國戰略後備的必要之惡。

  而劣勢如下:
  第一、朝鮮算不上傀儡,至少表面上他們仍獨立於北京之外;第二、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年輕又神祕,難以探測其想法,是雙方同盟的不穩定因素;第三、朝鮮有可能做得太過火,連帶拖累中國;第四、儘管彼此擁有共同的地緣政治敵人,但目標不盡相同,政治問題可能超越戰略問題;第五、隨時可能爆發的多邊區域衝突,勢必考驗著兩國的默契和聯盟。
  中朝關係看似不密切,但施海迪相信,他們私下的連結一定比國際社會能看見的多,如同一塊冰山,水面上只有小小突出一部分,水面下體積卻十分龐大,有鑑於兩國共同分享的地緣政治現實以及長久培養的穩定和信任,“秘密武器”的論點絕非空穴來風。


  麥克阿瑟曾在朝鮮戰爭中要脅使用核武器。



  中國不可能妨礙南北韓統一

  中國與朝鮮和韓國之間的微妙關係向來是分析家關注的焦點,最近一份由美國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完成,題為《中國對朝鮮半島統一的影響及提交參議院的問題》的報告,本來沒有受到太多關注,直到《華盛頓郵報》對其報導後情況才有轉變,它的論點很簡單:中國與朝鮮日益深化的經濟交流將使得這個“隱士王國”變成中國一支流省,因此日後北京有能力和動機阻止南北韓統一。

  乍看之下,如此結論頗為驚人,也許能成為美國一家主要報紙的頭條新聞,然而,政治分析家裴敏欣(Minxin Pei)於網上雜誌《外交者》(The Diplomat)撰寫專文分析,直指該份報告根本站不住腳,因為它不僅誤解中國維持朝鮮半島分裂的根本理由,也忽略未來可能出現的三套劇本,每一套劇本都暗示著中國幾乎不可能妨礙南北韓統一。

  首先,經濟利益是中國國有企業或民間企業家極力追求之事,但政府制定朝鮮政策時,商業只是次要考量。過去幾十年來,北京從朝鮮獲得的經濟回報可說是零,甚至得不償失。那麼,是什麼理由,在中國知道沒有回饋的情況下,仍願意投入幾十億美元援助來支持一個國際信用破產的獨裁政權?裴敏欣說,一切關鍵在於國家安全。

  簡單來說,中國將朝鮮視為一面保護盾,藉此緩衝美國在東亞地區的軍事部署,因此不得不付出巨大的經濟代價以維持這個緩衝區。如此概念並不陌生,冷戰時英國首相邱吉爾曾提出“鐵幕”一詞,一個歐洲在蘇聯和美國的扶植下分別成立華沙條約組織和北太平洋公約組織,作為兩大強權角力的緩衝地帶。然而,即使中國認為金家政權維繫與否攸關戰略生死,從而,暫時阻礙朝鮮統一,但要說中國有能力阻止統一,裴敏欣認為,是言過其實了。


  檢討甚至改變對朝政策


  根據裴敏欣,3個條件令中國無法否定朝鮮半島統一。第一,朝鮮有可能重現“緬甸模式”。無論朝鮮或韓國,人民所懷抱的強烈民族主義眾所皆知,朝鮮未必心甘情願當一個支流省,而正如中國在緬甸具爭議性的商業行為和自然資源剝削逐漸疏遠該國精英和民眾,並且開啟政治改革觸發點,只要中國和朝鮮持續進行經濟整合,平壤疏離北京不是不可能,金氏王朝便如同緬甸軍政府,輕而易舉背叛中國,轉投西方。當然,考量朝鮮過去素行不良的紀錄,一時間要讓西方接受並不容易,但朝鮮也有許多有利籌碼,其核武器可以在談判中扮演重要角色,為國家取得有利條件。

  第二,中共政權本身存在危機,不見得維持長久治理,意味著民主轉型不再遙不可及,即使短期內(以5年來說)無法實現,我們仍無法忽視這個可能性。裴敏欣指出,中國的人均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已來到8500美元,如此的社會經濟發展,只有極少數非產油的獨裁政府能承受。最近,我們不斷看見政治覺醒的跡象,例如《南週》事件,公民越來越積極爭取民主和言論自由。此外,官員腐敗蔚為風潮,政府不再被人民信賴,收入和機會之極端不平等都大大削弱共產黨執政的合法性,換句話說,政權轉換不是“會不會”的問題,而是“何時”和“如何”的問題。因此,不管是通過和平的政治改革或暴力革命,一個重生的新中國,很可能就此拋棄平壤,轉而支持韓國的統一和民主化。

  最後一個劇本,假使朝鮮國內出現反對金氏王朝的軍事政變或民眾揭竿起義(或兩者結合),導致政權迅速崩潰,裴敏欣對於中國是否會以軍事干預防止統一存疑,假設金氏王朝被內部革命瓦解,他們擁有的核武器,將是中國不願派遣解放軍渡過鴨綠江的主要原因。
  不過,裴敏欣認為,儘管那份報告的分析結果存在謬誤,終究提出有意思的反思:中國政府必須檢討,甚至徹底改變對朝政策。北京之所以希望朝鮮半島維持現狀,基本的戰略思考是讓美國沒有從陸路入侵本土的路線,北緯38.5度線彷彿一道屏障,然而中國應該擔心他國侵略國土嗎?進入21世紀,中國最弱的兩個戰略環節是:依賴進口能源以及缺乏保護海上交通的能力,因此“海洋”變成兵家必爭之地;至於美國,很難說她有企圖跨越太平洋來擴張領土。拿最糟的情況來看,若是中美發生軍事衝突(兩個國家皆擁有核武,戰爭極不可能發生),美軍勢必以強大的海軍和空軍壓制中國,地面入侵是五角大樓最不會考慮的方案,朝鮮對中國便英雄無用武之地。

  基於錯誤和過時的戰略設想,中國可能把韓國這個潛在的區域合作夥伴推向美國那一端,所以裴敏欣建議,中國政府應將戰略眼光放遠,從根本上改變朝鮮政策。北京必須接受朝鮮半島統一,而非阻礙之,並將籌碼放在首爾這邊,只有這樣的政策方能符合中國的最佳利益。

  
  日本自衛隊的模式是否可供台灣學習?



  台灣可效法日本建立自衛隊


  就在裴敏欣呼籲中國改變對朝政策同時,也有美國學者提出,隨著北京日益強大,台灣得重新思考自身戰略位置,不再大量軍購與中國競賽,而是反其道而行,削減當前一半的部隊人數,把“自衛”當作主要功能。根據法新社,總部位於華盛頓的國家政策研究中心的總裁斯科特貝茨(Scott Bates)指出,兩岸間的軍事優勢將“不可挽回地轉移”到中國那邊,因此,若要台灣縮小與中國的軍事差距,不論於政治上或經濟上都不切實際。

  傳統而言,美國和台灣的政策制定者均不希望中台的軍事力量相差太大,但貝茨提出的新觀點,是向日本學習,建立自衛隊。“自衛隊”是日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家的防衛力量,且根據憲法,日本放棄與他國以軍事手段解決爭端的權力,因此,自衛隊算是一種准軍事組織,如果台灣也能這麼做,放棄對大陸進行軍事行動的可能性,如此大膽舉措,“將改變大陸看法,並贏得台灣民眾支持,就算衝突爆發,北京也會三思而後行”,貝茨補充說。

  此外,台灣的自衛隊亦能自詡救災急先鋒,隨時準備好部署全亞洲,凸顯台灣對國際事務的重視,為自國積累外交資本,另外貝茨還指出,台灣可以利用其外交資源,斡旋亞洲方興未艾的領土爭議。

  換言之,這些作為都會將台灣推上道德高地,從而,獲得全球輿論支持,如果中國有意以武力強迫統一,就難以擺脫“侵略者”色彩。1949年,國民政府在國共內戰中大敗,先後遷都廣州、重慶和成都,最後撤退至台灣,形成兩岸對峙局面;1979年,美國正式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承認其合法地位,與中華民國政府斷絕外交關係,但同一年也通過《台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s Act),確切指出美國政府需“提供防禦性武器給台灣人民”,且任何以非和平方式決定台灣前途之舉,美國都應“嚴重關切”。


  馬英九上台後致力修補兩岸裂痕。



  對北京而言,台灣是一塊等待統一的土地,也從未放棄使用武力,2005年通過的《反分裂國家法》,強調“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而且允許政府採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被視為發動對台戰爭的法源依據。於是,中、美、台三者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一直是東亞的不安因子,2008年馬英九上台後,致力修補雙方裂痕,尋求與中國不斷擴大經貿交流,緩和緊張局勢,儘管不少國內人士指責馬已危及台灣的事實獨立。

  貝茨認為,他的想法有助於幫助馬英九推動更深一層的和平進展,可是,前五角大樓官員約瑟夫博斯科(Joseph Bosco)不避諱對貝茨提出批評,他抨擊如此想法違反公認的威懾概念,且台灣過去對國際社會的付出,早讓她站在道德高地上,“台灣並不需要單方面解除武裝,以證明其道德或政治上的合法性”。

  在中國逐漸崛起,躍居超級大國的情況下,東亞局勢無疑會比起過去更加瞬息萬變、矛盾加深,碰撞也可能因此產生,朝鮮也好,台灣也罷,任何有志研究國際關係者,必然不會錯過這極具動態又危機四伏的東亞區塊。 《外參》34期)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