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5日星期五

“城鎮化”作法應不同於以往


 
《外參》記者柯宇倩/“習李新政”開局,外界對中國未來的經濟改革也有所期待。十八大後,李克強已幾次強調城鎮化等新政策,堅持“改革是中國最大的紅利”。美國著名智庫“密爾肯經濟研究院”(Milken Institute)資深經濟學家黃華躍在接受《外參》採訪時指出,推動城鎮化的同時,也要考慮到人口外移、農村建設等問題,而李克強強調的城鎮化,更多的是在原地完成城市化,留住人力,不使其外流。
 
“城鎮化”作法應不同於以往
 
靠出口推動經濟,對中國來說已不再是個好選項,如何擴大內需,是中國經濟學家們談論多時的問題,在“大管家”李克強看來,“新型城鎮化”或可作為中國未來的經濟趨動力。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接班後幾次提及城鎮化,2012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李克強已提出城鎮化和農村現代化的主張,會議也將城鎮化列為2013年經濟工作的六大任務之一,指出應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著力提高城鎮化質量,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格局,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並融入生態文明理念和原則。
 
接著,李克強在115日在國家糧食局科學研究院考察調研時指出,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關鍵在提高城鎮化質量,並破解城市二元結構,推動現代農業發展,走出生態、節能、集約的城鎮化路子。”
 
黃華躍在接受《外參》採訪時指出,中國的城鎮化雖然從細節上看,或許還有很多讓人不滿意的地方,但如果看看南方的省份,如廣東、浙江,或一些城市,如東莞、深圳,就會知道這些地區的發展都不錯,起碼滿足了工業化的需要,因此黃華躍認為中國的城鎮化可說做得很好,基本滿足了當時所需的經濟動力。
 
不過,近期李克強所提的城鎮化,黃華躍認為,含意應該跟以前不同。“城鎮化可以有好幾種方式來達到,如深圳是從外頭帶勞工進去。”但引進勞工的方式已漸漸失效;在公司不願提高工資、勞工技術也無法達到企業要求的情況下,長江三角洲出現勞工荒,已沒那麼多勞工進入,今日的公司已沒有太多的勞工選擇性。
 
黃華躍對《外參》表示,以後該從哪個角度來進行城鎮化,將是很大的問題,這應該就是李克強所說的“新型城鎮化”,不論是作法、側重方向、投資項目、取向、目的,都應該跟以前不一樣。
 
李克強35日在參加山東代表團審議時表示,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相輔相成,是新型四化的必然要求。要順應農村富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大趨勢,在增強城鎮承載能力的同時,提高農村勞動生產率,使農民工在城裡安居樂業,使現代農業得到更大發展,實現良性互動。
 
若城鎮化的同時,農村建設沒有跟上,則可能造成城鄉差距加大的後果。黃華躍對《外參》指出,城市化把幾個族群,包括受教育的、能上大學的、有野心的、有動力的人,帶到沿海省分變成工人、文員,這些人對經濟的貢獻很大,但卻可能擴大城市與農村的差距。
 
“你將一名普通勞工從鄉村帶到城市,在這個轉換過程裡,已經造成經濟貢獻上很大的差距,如果這名工人還把教育、技術帶進去,差距又會更大。”黃華躍說。
 
“所以說城鄉貧富差距,還是有一定的自我選擇性在其中,這是從經濟效益上來看的。”黃華躍指出。
 
但如果單從政治、政策上來看,中央政府也為城鄉的差距帶來了一些負面效果。黃華躍對《外參》解釋,90年代開始,中央對城市建設投以相當關注力的時候,農村的發展跟建設相對來說有很大的差別,所以黃華躍認為政策也是導致城鄉差距擴大的一個原因。
 
 
 
 
 

 密爾肯經濟研究院資深經濟學家黃華躍。(密爾肯經濟研究院)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