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5日星期五

咼中校:一個中國農民的現代農業

浙江義烏巿華溪村的虞東紅搞輪轉種植,一千五百畝地套種小麥?油菜?水稻等,增加土壤肥力,填補農閒空白,降低種植風險,提高農民效率。

在浙江省義烏巿華溪村問路找人還真不容易,因為村頭遇到的不少人都是外地來這裏打工的。雖然名為村,但華溪村看起來更像小集鎮,富裕起來的村民們集中在依山臨水的地方建房,房子基本上是四層,不少房子建得很漂亮;街道整齊乾淨,路上行駛的車多為日本牌子,偶爾也能見到一兩輛奔馳或者寶馬。

終於問到一個年紀大的本地人,他回答我:「虞東紅?不就是那個種糧大戶嗎?他住在下面的田中間。」雖然義烏當地報道稱虞東紅屬於廿三里街道華溪村,但是虞東紅的合作社卻建在更靠近里兆村的地方。里兆,說那裏就是當年駱賓王詠鵝的地方。義烏是初唐詩人駱賓王的故鄉,廿三里被認為是他出生的地方,里兆則是他娘舅家。

虞東紅戴著眼鏡,斯斯文文,對於記者的到來有點不適應。與絕大多數當地人一樣,今年三十多歲的虞東紅年輕時也曾想創業,曾經到新疆等地做生意,但創業失敗後他重回家鄉,本來從事農機租賃服務,沒想到成為水稻生產的典範。

零五年,虞東紅買回三台收割機,請幾名農機駕駛員,幫人收割稻子。虞東紅說,那時候一年就割兩個月,早稻一季,雙季稻一季,三台收割機忙得連軸轉,「最遠的時候,我的收割機都快割到杭州郊區的水稻了」。

兩個月下來虞東紅賺了十多萬元,但他同時發現,水稻種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於是在第二年他決定自己種水稻,成立了飛揚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最初他的種植面積只有幾百畝地,都是從當地農民手中轉租來的,期限五到七年不等,承租價格大概五百元人民幣(約合八十美元)一畝。但這幾百畝地種下來沒什麼利潤,基本靠國家補貼獲取微薄的收入。

虞東紅繼續擴大種植規模,同時改變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傳統農業相當程度上要看「老天」臉色,育秧的時候如果碰上倒春寒,秧苗會凍死,曬穀子要好天氣,費時費力……虞東紅說:「其中最看老天爺臉色的就數曬穀了。夏季變天快,前一刻陽光普照,後一分鐘可能就要變天。每到這個時候,我和手下幾十個工人都要往各個曬穀場跑,和其他水稻種植戶一樣搶收稻穀。即便這樣,每年還是有不少稻穀被雨水給沖走。」

為此,虞東紅通過貸款和政府補貼,投資幾百萬先後建成了一個水稻育秧中心和烘乾中心。虞東紅的烘乾中心現有三個爐子,不僅可以自用,還可以為周邊的種糧大戶提供稻穀烘乾服務。再加上大米加工生產線,虞東紅的水稻生產已實現全機械化作業。因此,儘管水稻種植面積增加,但是虞東紅花的人力和時間卻少了。目前,合作社的用工基本控制在十人左右。

在育秧中心,利用現代技術控制溫度和濕度,保證種子發芽出苗的最佳環境,從而使過去一個月的育秧期縮短到只有七天,省時省力,而且不用再看老天的臉色。虞東紅的水稻育秧中心每季可提供五千多畝的秧苗。四月初,虞東紅的育秧中心這次一共出苗二千畝早稻,除了四百多畝自己種之外,其餘一千五百畝秧苗都賣給周邊的種糧大戶。

虞東紅流轉來的水稻面積有一千四百多畝,除了這四百多畝種兩季外,其餘一千畝都只種單季稻,以保證土壤肥力,提高稻米品質。虞東紅說:「過去的水稻種植是『雙搶』(搶種搶收),前些年我也這麼幹,事實證明不僅效率不高,人還特別累。」

現在虞東紅的水稻種植主要採取輪轉模式,一千五百畝土地分開種,單季稻收穫之後,部分土地種小麥,部分種了油菜,以經濟作物的種植來提高土壤的肥力,同時來填補農閒的空白,而不像傳統雙季稻依靠化肥,不僅大米品質不高,而且對土壤損害很大。目前,虞東紅地裏的小麥到五六月間就可以收割,到時就會種上單季稻。「更重要的是,這種作物套種、土地輪轉的種植模式還降低了種植風險,提高了工人的效率,更有利於人員的穩定。」虞東紅表示,過去種地一年忙二百天,但現在一年的工作時長可以延長到三百天,大大提高了合作社工人的工作積極性。

使用太陽能驅蟲燈

在虞東紅的農田邊,隔幾十米就裝有一個「路燈」,一排排的,很整齊。虞東紅說,這是一種太陽能驅蟲燈,是為了盡量少用農藥甚至不用農藥。虞東紅生產的「俊浩」牌大米已經在當地有了很好的口碑,義烏市也頒給他「無公害農產品基地」稱號。

對虞東紅來說,下一步是繼續擴大種植規模,推廣他這套現代農業生產模式。出於對新疆的熟悉,新疆那邊已經有人種植水稻,為此他決定再闖新疆,在那兒開闢新天地。

亞洲週刊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