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1日星期四

張倩燁:鐵娘子不敵鄧小平香港命運拐點

鐵娘子向鄧小平提「主權換治權」方案,卻碰到鄧小平的民族主義鐵板,香港大學生高舉「侵華條約不容肯定」標語支持;回歸後,鐵娘子推崇的市場萬能與財團路線卻成北京治港主旋律,金融鬆綁與資本狂歡,導致地產霸權。

日前去世的前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港譯戴卓爾夫人、台譯柴契爾夫人)為中國人熟知,恐怕多是因中英香港問題談判。這位「鐵娘子」與鄧小平會談後,在人民大會堂前跌倒的那一跤,成為中國外交史的一個重要的鏡頭,也引起不一樣的解讀。

關鍵是這一位英國首相挾戰勝阿根廷的餘威,來北京和鄧小平談香港回歸。但沒想到鐵娘子碰到鄧小平的鐵板;否定了英國的如意算盤,讓鐵娘子離開時不知所措。或是如有些中國民族主義者說:這是鴉片戰爭受害者的陰魂,絆了她一腳。

一九八二年九月二十四日,鄧小平會見了撒切爾夫人。此前,總理趙紫陽同她舉行了會談。中國領導人正式通知英方,中國政府決定在一九九七年收回整個香港地區,同時闡明中國收回香港後將採取特殊政策,包括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由香港當地中國人管理,一國兩制,現行的社會、經濟制度和生活方式不變。

「主權換治權」,這是撒切爾夫人在與鄧小平談判時提出的移交香港主權方案——九七後主權歸還中國,但仍由英國管治香港。在香港問題上,她始終抱定「有關香港的三個條約仍然有效」的主張,並在來華前就早有聲明,在輿論造勢,表明「如果中國同意英國一九九七年後繼續管治香港,英國可以考慮中國提出的主權要求」。

但一開始,鄧小平就強硬表態:「香港不是馬爾維納斯(福克蘭島),中國不是阿根廷。」另一句更廣為傳誦的名言是:中國在這個問題上沒有迴旋餘地,坦率地講,主權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

「一九九七年中國將收回香港,如果不收回,就意味著中國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國領導人是李鴻章!」

英國人堅持清廷割讓香港的南京條約等國際條約仍然有效,引起了香港大學生的強烈抗議,他們高舉「侵華條約不容肯定」的標語牌,發動示威。當年曾任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會長的陳景祥(現為香港《信報》總編輯)回憶說,看到英國提出三個不平等條約有效後,「立即決定跟學生會幾位幹事前赴?德機場,抗議英國的三條不平等條約有效論」。他表示,在當年香港人仍然對前途問題一片迷惘之際,寧願英國延續對香港管治的民意佔大多數,「我們這班學生哥反對英國的三條條約有效論,形同支持中國政府收回香港,當時肯定是極少數」。

中方的強硬姿態讓撒切爾難以找到突破口,英國轉而放棄「治權牌」,向北京打出香港的「民意牌」與「經濟牌」,希望九七後仍可在港保留英國的影響力。

從「經濟牌」和「民意牌」角度出發,撒切爾夫人告訴中國,香港的繁榮離不開英國的管治。鄧小平說:「保持香港的繁榮,我們希望取得英國的合作,但這不是說,香港繼續保持繁榮必須在英國的管轄之下才能實現。香港繼續保持繁榮根本上取決於中國收回香港後,在中國的管轄之下,實行適合於香港的政策。這些政策的主要特點,就是基本上保持這個地區政治、經濟制度現狀。」

撒切爾夫人還曾提出「三腳凳」理論。所謂「三腳凳」,是在中英開始對香港問題談判時,港英當局企圖以正式成員身份參加,造成中英港三方共室的事實,以達到「還政於港」、使香港成為一個政治獨立實體的目的,因此,中英談判時,時任香港總督尤德應在場。對此,中國外交部強硬表態:「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會談是中英兩國政府之間的雙邊會談。尤德先生是作為英國政府代表團的一個成員參加會談的,因此他在會談中只代表英國政府。」

儘管在對華談判中,撒切爾夫人一度與北京針鋒相對,但一向視撒切爾夫人為外交對手的中國政府仍在她去世後給予了高度評價。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表示﹕「撒切爾夫人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生前曾為中英關係的發展,特別是香港問題和平解決作出了重要貢獻。中方對撒切爾夫人不幸去世表示哀悼,向撒切爾夫人的家屬表示慰問。」

歷史的諷刺是:中國在香港政治上粉碎了撒切爾夫人的「主權換治權」的計謀,但在香港的經濟上,北京卻不自覺地倒向撒切爾主義的框框中,崇拜自由市場萬能,經濟政策向財團傾斜,但也導致資本的狂歡,為日後全球的金融泡沫埋下伏筆,使「撒切爾主義」理念在九七後繼續影響香港。

撒切爾主義,簡言之是指撒切爾夫人上台後在保守黨內出現的一股佔統治地位的「新右派」勢力的意識形態,是新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的結合體。撒切爾夫人果斷推行新保守主義思潮,在經濟政策方面採取貨幣主義手段,主張小政府、推行私有化,帶領英國走出了「英國病」的陰霾。不可否認的是,她的經濟政策對付過度的工會勢力和慵懶的、依靠福利的「英國病」,都有重大效果,但也加劇了社會階層和收入的不平等。

在她執政十一年裏,香港不可避免受到撒切爾主義影響:財團勢力壯大,今日地產霸權的基礎已在彼時奠基。與英國相比,香港不足之處在於沒有經歷「高福利時代」。而放任的經濟主張增加了財團在社會政治事務的影響力,以致於中共八十年代的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許家屯力推「精英治港」,落實拉攏財團的路線。

北京怕撤資拉攏財團

許家屯治港思路,就是害怕財團撤資。由於當時英國財團怡和(Jardine)宣布「遷冊」,資本撤離香港,許家屯就極力以各種優惠政策和保證,對香港的上層社會統戰。這路線一直延續到今天,中共高層與香港財團的密切關係,超過了中共傳統重視基層群?路線的工作重點。

二零一零年,深圳特區成立三十週年,胡錦濤赴深圳視察,沒有接見為深圳建設貢獻巨大的民工代表,卻接見香港富商李嘉誠。批評者認為,胡忽略工人階層而處處照顧財團利益,體現北京治港走財團路線,與北京近年被批評走權貴資本主義路線,同出一轍。

但有港人認為,撒切爾夫人當年與中方談判時,並非從香港利益出發,而是利用香港為英國獲取最大利益。民主黨主席劉慧卿表示,六四事件後,港人對九七後的香港前途感到焦慮,但英國並未給港人居英權。

英國不顧香港民主前途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認為,一九八四年中英談判時,曾提到未來香港特首由協商產生,並未顧及香港民主前途,反而是九零年由中國人大通過的《基本法》規定,香港特首與立法會最終均由普選產生。

在香港主權移交談判過程中,與鄧小平一樣,撒切爾夫人也是可以被稱為改變香港命運的人。她的離世,恰逢香港民間爭取二零一七年普選權、部分民?與精英發起「佔領中環」活動之際。在社交媒體上,港人借此新聞切入點,掀起對香港民主命運的新一輪討論。

撒切爾夫人逝世也正值香港葵涌碼頭工潮聲勢擴大期間,香港中產動力主席、南區區議員馮煒光的評論認為:「倘若英國仍管治香港,撒切爾主義餘威仍在的話,今時今日香港最悲慘的,一定是仍然堅持抗爭的貨櫃碼頭工人,甚至連協助他們的立法會議員李卓人,也會受到嚴厲打壓。因為她之所以令英國重振國威,靠的便是大力打壓英國工會。」

亞洲週刊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