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5日星期日

李鵬12年前在位時其家族就挨了一記冷炮


《調查》雜誌社特約記者 鍾學銓



李鵬的夫人朱琳接受採訪,反擊“謠言”,是被此前中國《證券市場週刊》2001年11月24日的一篇文章直接激出來的。

《證券市場週刊》這篇文章,堪稱揭露李鵬、朱琳家族殺傷力最大的一篇文章,題為《“神奇”的華能國際》,作者是武警幹部馬海林。

這篇文章說:
【華能國際由國內駛向美國紐約後,稍作停留又折身駛向香港,在香港證交所登陸,憑藉自身“特殊”的優勢,一直欲在國內證券市場一展身手,只是苦於國有股減持,國內市場低迷,加之中石化上市套牢一級市場申購大軍,就連初次涉場的社保基金也未能幸兔於難,影響了華能國際的“如意算盤”。該公司去年在美國證券市場兼併了國內上市公司山東華能後,志在必得欲登陸國內證券市場,此次在國內發行3.5億,加之配售給大股東華能國際電力開發公司國有法人股一億股,比起中石化的28億股本來不算大,但由於它是三地上市,總股本達到了60個億,也屬於“重量級”的大公司,且發電機裝機總量1081.35萬千瓦,佔全國總裝機量的3.4%,市場佔有率卻達到了3.92%,在國內電力板塊屬“龍頭老大”,無人能與抗衡。】

文章還特別點出:巨艦的舵手乃李小鵬,船長則是華能國際電力開發公司的董事長朱琳。朱琳就是經常陪伴委員長身邊訪問、視察的夫人,該公司宛若七十年代日本松下電器一般,是典型的“家族式”公司,上下一條心,內部團結無紛爭,決然不會有“方正科技”、“ST中燕”董事會爭權奪利的事情發生。正是由於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華能國際成為目前中國唯一能夠在美、港、內地三地上市的股份公司,屬海外歸來股份公司的風向標,起到了旗艦的作用。

文中有一段意深味長的敘述:背景不同凡響,發行方式當然也是一鳴驚人。一是基金特權打了彎,在證監會沒有任何預告的前提下,基金申購大眾化、平民化,不得重複申購;二是首開大股東用現金回購國有法人股先河;三是不事先確定超額認購倍數;四是精挑細選戰略投資者,並且限定了家數。巧合的是,華能國際15日網上申購,16日證券交易印花稅宣佈下調,儘管下調印花稅在人們意料之中,但還是有人認為此時下調是為該公司量身定做,保不準上市時湊巧佣金也會有所調整。由於獨特的發行方式,更引起了人們對該公司的興趣,甚至有人預言,華能國際上市後,肯定有一波大的行情隱藏在其間。


李鵬帶著夫人遊覽了不少名山勝水。

文章還披露:上市公司一般都在招股說明書中明確表述出融資的投向和項目的前景,而華能國際預計募集的資金不少於24億9801萬元。用途:一是向南京投資支付1.41億元,用於償還收購南京電廠未付款項;二是償還收購山東華能銀行欠款10.68億元;三是剩餘資金償還公司今年內到期的長期銀行貸款。一句話,錢全部是用來還債。

文章說,倘若上市公司融資目的就是為了還債可以成立的話,其它“似曾相識燕歸來”的公司也可以同樣傚法此種融資目的。國內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用於投資理財就應無可非議,更不應該受到指責,起碼委託理財可以產生效益,募集資金還債則不可能產生絲毫的回報。

作者還指出,一般上市公司招股意向書中都會申明,上市公司和控股股東不存在同業競爭,而華能國際則反行其道,公開承認存在同業競爭。過度的同業競爭就會帶來大量的關聯交易,從上市公司融資還債這一點來看,至少說明上市公司和控股股東資金短缺,會不會出現“ST猴王”現象,或者上市公司用現金購買大股東實物的現象,就很難說了。如是出現經常性的關聯交易,請你不要驚訝,因為招股意向書是這麼寫的,華能國際這麼做則是遲早的事。

此文一出,在北京政界和商界引起的震動不言而喻。馬海林作為一個武警幹部,充其量只可能是個股民散戶,何以對證券市場和華能公司內幕如數家珍?著實讓人嘖嘖納罕。此文指斥華能國際集團成了典型的“家族式公司”,牽涉江澤民直接掌控的武警和李鵬家族的關係,引起各種臆測更是甚囂塵上。據消息人士透露,武警總隊大為震驚,迅速將馬海林軟禁,他後來被捕;武警總隊還專門修書一封呈遞李鵬,強調“武警同中共中央保持一致”,並稱,這篇文章雖然以馬海林的名義投稿,但真正的撰稿人是馬海林的妻子。

《證券市場週刊》怎麼會發出這麼一篇矛頭直指李鵬家族的文章?有分析家認為,這可能有中國高層人事之爭的背景:《證券市場週刊》係中國證券市場設計研究聯合辦公室主辦,是中國權威的證券媒體,發行量近千萬份,屬中國證監會系統,而證監會主席周小川是朱鎔基的愛將。發出此文後,該《週刊》也被整肅,所有已經發出去的雜誌要求回收,負責人王波明(中共外交家王炳南之子)多次作了檢討,才免受懲罰。(《調查》特刊 第二輯)
    
訂閱《調查》電子版
http://www.pubu.com.tw/store/115484?apKey=fedd22f528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