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6日星期一

中國新外長對日本可能更強硬


國密報》編譯 楊芬瑩

   20049月,命駐日使。王毅上任之後,發生日本修改歷史教科書侵華史實、首相小泉纯一郎參拜靖國神社等事件,讓中日關係跌進谷底,但他施展剛柔並濟的外交才能,在日本官方與民間的評價很,《朝日新聞》還稱他“相貌出眾,才華過人”。200610月,王毅功促成時任日本首相的安倍晉訪問中國,以及隔年時任總理的溫寶訪問日本,中日關係安然破冰。200912月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訪日本,能夠見到日本天皇明仁,據稱也王毅背後努力的結 
 
   王毅與日本、台灣都有不錯的關係,圖左為目前為台灣桃園縣長的吳志揚。

    20086月,王毅以黑馬之姿被任命為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主任,接替當時已在任11年的陳雲林,讓外界十分意外。他雖是第一位來自外交系統的國台辦主任,外界也一度謠傳他無緣更上層樓晉升外交部長,但如今峰迴路轉,他再破慣例回鍋升任外交部長。

  他仕途生涯處理朝鮮與中日問題的經歷與成果,讓他成為外交部長的不二人選,同時顯示北京未來將更加重視東亞關係,中國前外長李肇星也認為他是非常適合的人選。對日友好的王毅上任,是否預告中日外交回,或北京打算冷處理、或擱置領土領海問題?

  外國媒體相信,中國立場不可能軟化。法新社引述日本《產經新聞》(Sankei Shimbun)的看法稱,王毅雖然能說流利日語、深諳日本國情、也與日本政治界多有接觸,但如此背景而讓他在中國政壇沾染上“同情日本”的色彩;不像剛卸任的外交部長楊潔篪,對日本的態度就明確多了,在釣魚島衝突上,楊潔篪屢次嚴辭示,中日領土爭端問題根源,是日本非法竊取中國領土。外交部副部長崔天凱也公開表達強硬立場稱:“中日關係說到底,就是日本能不能接受中國的發展壯大。如果日本能解決這個認知問題,其他問題都是有辦法處理的。”

  日本時事通信社(Jiji Press)引用日本外交消息人士的看法稱,為了避免外界“軟弱”的質疑,王毅可能會對日本採取更強硬的立場。《朝日新聞》評論:“中國新的外交人事布局,顯示習近平正仔細地評估中日關係。習近平的首要任務,是讓陷泥沼中日對話,並為中日高峰會排除障礙、鋪平道路。”
 
張志軍實戰經驗豐富

  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在317日發布人事命令:由原任外交部黨委書記、常務副部長張志軍接任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主任,新主任循前例來自外交系統。原台辦主任王毅離職前夕暗示,國台辦主任訪台的時機“大體成熟”,預告張志軍可望任內訪台。

  王毅與記者告別餐敘時表示:過去中國衰弱,讓日本把台灣搶走,“現在完全不一樣了,完全沒有一個外族可以任意侵入我們、小看我們。”台灣陸委會則回應:張志軍尚未表達來台意願;台方對兩岸所有正常互動,都抱持正面看法。 
  張志軍

   60歲的張志軍是江蘇人,16歲到黑龍江建設兵團工作,兩年後被保送到北京大學,1973年派往英國留學,1975年回國進入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工作,除了1991年到1994年派駐英國使館擔任一等秘書,以及短暫任職山東省淄博市委副書記之外,張志軍的職業生涯主要都在中聯部發展,歷任大北歐局處長、副局長、研究室主任、局長,聯部副秘、副部長等職務,2009年調任外交部副部長,2012年升任外交部黨委書記、常務副部長。

  張志軍身形高瘦文質彬彬,沒有官架子,被外界歸類是精明幹練的務實型官員,雖無豐富涉台經驗,很重視與媒體的互動,但回應內容嚴守分際。20122月他曾公開回應美國參議員麦凯恩(John McCain),說“中國已改革開放逾30年”、“中國出現阿拉伯之春是幻想”。同年底張志軍針對中國公務船是否維持在釣魚島海域的例行巡航,他則回答:“我們希望有一個穩定的周邊,一個安寧的周邊,我們不會惹事,但是我們也絕不怕事。”循規蹈矩的性格可見一斑。

  台灣《蘋果日報》引用台灣銘傳大學公共事務系教授楊開煌的分析稱,張志軍循王毅模式,從外交體系轉到對台工作,可避免大陸外交體系長期在國際場合排斥台灣的習慣,造成國際場合打壓台灣,將有利於對台工作。台灣《聯合報》則報導,近年六方會談與中日釣魚島爭議,外交部都由張志軍出面,算是外交部長熱門候選人,未來仕途看好。(《中國密報》第8)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