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6日星期一

中共傳出正視中華民國聲音

《外參》記者柯宇倩/雖然兩岸關係在胡錦濤和馬英九上台後,不斷正向發展,但未來變數仍多。美國布魯金斯研究所東北亞中心主任、美國在台協會前理事主席卜睿哲(Richard C. Bush)在接受《外參》採訪時表示,即使北京將統一做為終極目標,兩岸關係又日趨密切,大陸和台灣都不能說接近統一了,不過最引他注意的地方是,有些中共學者開始認為,北京政府必須正視“中華民國”, 這似乎與北京的官方地位相對立。
 
引發美中開戰的因素已非台灣
 
曾經服務於美國國防部、國務院的卜睿哲,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長期研究亞洲,尤其是東亞事務。著書甚多的卜睿哲,2013年推出了新著《未知的海峽:兩岸關係的未來》(Uncharted Strait: The Future of China-Taiwan Relations),從台海兩岸的過去、兩岸政經情勢的穩定,一路評析到兩岸的未來發展,以及台灣、中國、美國在其中的角色。
 
卜睿哲在書中寫道,在民進黨8年的執政下,台灣民眾已經厭倦不確定性,他們也認為經濟可以更好。2008年的總統大選,馬英九輕易獲勝,北京與華府都恭賀馬英九,對其寄予樂觀,這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對陳水扁政府態度的反作用。
 
1990年代中期,北京就認為台灣趨向建立支持法理獨立的動力上,不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1986年後,台灣民主化給予支持台獨人士在政治辯論的一席之地,民進黨將台灣獨立列為黨的目標之一,北京視陳水扁和李登輝追求秘密分離主義,因此解放軍加速現代化。
 
卜睿哲指出,1990年代到2000年代,兩岸發生了引發恐懼的事件,任一方都害怕另一方會挑戰自己的根本利益,大陸的最終目標是兩岸統一,但台灣正朝更開放的道路邁進,聲音更多源,台灣獨立的議題也能夠提出,因此雙方都懷疑對方的動機,同一時間,兩方又都朝自己的目標前進,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美國也表現出擔憂。卜睿哲說,美國認為在這種非常不信任的氣氛下,台灣與大陸可能會引發衝突,並將美國拖下水。當時的學者曾表示,台灣是唯一能引發美國和大陸開戰的因素,但現在台灣不再是因素之一了,如今最大的因素要屬朝鮮。
 
2005年,時任中國國民黨主席的連戰訪問北京,與胡錦濤會面,雙方推出了聯合聲明,勾勒出一個“如果國民黨重新掌政,政策會如何改變”的道路,同一時間,馬英九的競選活動也啟動,向台灣民眾提出台灣未來要走的新方向藍圖,表明如何在維護台灣自由、尊嚴、安全、遠景的情況下,與中國交流,而非刺激中國。
 
馬英九上台後,台北與北京同意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恢復半官方的談判。一開始,雙方都專注在比較簡單的議題上,如擴大兩岸包機直航,讓台灣商人可以週末回家、週間在大陸工作,並且增加大陸赴台觀光客人數,種種的舉措都進一步促進了雙方經濟關係的自由化。20106月北京和台北簽訂了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迄今兩岸一共簽署了18項協議,除上述幾項外,還有“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兩岸投資保障和促進協議”、“兩岸海關合作協議”、 兩岸金融、農產品檢疫檢驗等。
 
2012年,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的競選論述,是馬英九的政策只造福富人、傷害了台灣主權,但最終馬英九得票率高出蔡英文五個百分點,雖然不如2008年那樣輕易獲勝,但也不是在差距很小的情況下連任,國民黨在立法院折損席次,不過仍佔過半數。卜睿哲認為,馬英九獲勝的原因之一,就是在競選時把兩岸關係當成最主要的議題。馬英九指出,如果台灣民眾希望持續良好的兩岸關係,就應該將票投給他,否則對手上台,這個情況將不會持續。
 
卜睿哲在書中寫道,北京和華府對這樣的結果都鬆了一口氣,但是比他們觀點更重要的是,台灣民眾對馬英九的政治管理有正面的裁判。
 
卜睿哲說,如果評論過去五年的兩岸關係,可以用“訝異”(surprising)來形容,這裡的“訝異”是有正面意義的,不論對台灣、大陸、美國都是好事。
 
 
 
 
 布魯金斯研究所東北亞中心主任卜睿哲(Richard C. Bush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