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4日星期日

廖亦武作品具有責任感與歷史感

明鏡記者柯宇倩/929日,在中國作家廖亦武前往美國舊金山之際,德國文壇重要獎項“紹爾兄妹獎”(Geschwister-Scholl-Preis)宣布將2011年的獎項頒贈給廖亦武,廖亦武也是此獎設立31年來首位獲獎的華人。促成廖亦武《為了一首歌和百首歌:来自中國監獄的親歷者報告》在德國出版的獨立中文筆會會長廖天琪在接受《明鏡》記者採訪時表示,“紹爾兄妹獎”並非一般的文學獎或人權獎,它表彰不畏強權、追求自由的精神,因此廖亦武獲獎別具意義。


廖亦武作品具有責任感與歷史感

201172日,廖亦武越過中國雲南與越南的邊境,輾轉於76日抵達德國。廖天琪對《明鏡》說,廖亦武雖然不是流亡,而是透過管道合法離開中國,也持有德國和美國的簽證,但仍不是以一個正常的方式離開中國,使得整件事較富傳奇性,也引發德國社會極大的關注。

費爾出版社於2009年已出版過廖亦武的《中國底層訪談錄》德文版,受到讀者青睞,但當年10中國政府禁止廖亦武前往德國參加法蘭克福書展。20103月,廖天琪向費爾出版社推薦廖亦武的另一部著作《證詞》,費爾出版社也認為這是一本非常難得的紀實文學,同意出版,因此通過廖天琪聯繫廖亦武,出書之事也隨之進行。

20109月,中國政府首次允許廖亦武離境,前往德國訪問一個半月,廖天琪對《明鏡》回憶,廖亦武該次的德國之行相當成功,受到許多讚譽,也有相當多的德國媒體報導此事,報導多提及了廖亦武的下一本書將在德國出版,因此中國當局可能從當時開始更加注意廖亦武的一舉一動。

廖天琪指出,《證詞》是廖亦武坐牢4年的紀實,而為作家,廖亦武最希望自己的書在西方問世,但中國當局威脅廖亦武,如果他的書在德國出版,就必須負上法律責任,廖亦武在等待、思考的過程中,又發生了茉莉花革命,使得中國境內的情勢緊繃,多名廖亦武的友人被逮捕,最後廖亦武決定必須讓此書問市,這也是廖亦武離開中國抵達德國的主要原因。

《為了一首歌和百首歌》7月在德國出版後,兩星期內就賣掉兩萬本,足見此書引發的社會關注度,廖天琪對《明鏡》說,負責“紹爾兄妹獎”的德國巴伐利亞邦出版社暨書商協會和慕尼黑市文化部肯定也注意到此書,認為書中體現一個人爭取自由、反對集權的精神,與“紹爾兄妹獎”所表彰的相符。

廖天琪認為,廖亦武的作品充滿社會責任感和歷史感,“中國政府對半世紀以來導致上百萬人生命財產損失的歷史事件,包括土改、反右、文革、六四天安門事件,都不肯正式承認,但廖亦武對這些事非常在意、覺得應該記載下來,所以他一再強調自己是一名記憶工作者,是為歷史取證。”

除了抱有社會責任外,廖天琪對《明鏡》表示,廖亦武也相當有文采,筆下的文字非常生動,並且不給自己設限,不會放棄寫某些東西,也不在意某些文字是否不夠文雅。“廖亦武是隨著自己的心靈感覺寫作的,他的作品給人真誠感,而且廖亦武不只是個文學家,也是個音樂家。”

在談到廖亦武的性格時,廖天琪則認為廖亦武是個非常可愛並令人喜愛的人。“他的文字生動活潑,有時帶點粗野,但本人並不油嘴滑舌、驕傲或浮誇,是個相當紮實、樸實、誠懇的人。他曾開玩笑說,自己在1958年出生,正逢中國的大飢荒,或許小時候營養不夠,因此反應比較慢;你只要跟他相處過,就會喜歡這個人。”

獨立中文筆會指出,廖亦武在得知獲得“紹爾兄妹獎”之後,非常動情,他說,想到半個多世紀前,這兩位勇敢的青年,冒險反抗納粹極權,為了散布自由和博愛的理念,參與反納粹的“白玫瑰”運動,斷送了自己年輕的生命。25歲的漢斯和22歲的蘇菲都被斬首處決,這樣的精神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泉源。這種普世的高貴將永遠照亮世界陰暗的角落,他將一如既往地努力扮演好他的作家角色,將哪怕是醜陋的歷史真相還原,以此來紀念時代的無辜犧牲者。

2011年的“紹爾兄妹獎”將在1114日慕尼黑文學節期間頒發,廖亦武將親自前往領獎,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羅馬尼亞裔德國作家,同時也是廖亦武好友的穆勒(Herta Müller)將在頒獎典禮上發表演說。
廖亦武演奏口琴。(明鏡記者Angel Ho攝)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