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2日星期四

中国知识分子的空间

知识分子在一个国家的公共舆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独立精神和批判意识伴随并推动着社会的发展。知识分子在中国的影响空间有多大?德国汉学家司马涛在一场专题报告中,阐述了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中国的知识分子生活在危险中。这个国家需要他们的批判精神,但知识分子的活动空间是很有限的。说了"越轨"的话,就可能面对不愉快的后果:软禁、人身伤害甚至拘捕。汉学教授司马涛(Thomas Zimmer)在科隆大学作的一场题为"中国-人与世界强国"的专题报告中,这样总结中国知识分子的处境:自文化大革命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处境没有得到质的改变。他说,尽管与30年前相比,政治环境宽松了许多,但是,"政治体制从根本上没有任何改变。我们面对的仍是那个共产党,它时不时地告诉公众,不要想什么多党制。"

与权力走得太近

司马涛认为,中国的许多知识分子没有自觉地与权力保持距离。实际上共产党在试图拉拢学者和教授,让他们在委员会、智库和政府机构中中担任重要职务。这些知识分子由于担心自己的乌纱帽,当然不会毫无顾忌地批评政府。而面对来自外国的批评,许多人则以爱国主义甚至民族主义相回应。

自由作家刘晓波自由作家刘晓波不过,中国也有独立的、具有批判精神和公众影响力的知识分子。司马涛特别提到了艺术家艾未未和201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作家刘晓波。他指出,刘晓波长期以来就批评中国知识分子缺乏独立性:"毫无疑问,他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一个应受到重视的知识分子,因为他不隐瞒自己。他明确地提出自己的批评,这让他显得诚实、具有说服力。而且他愿意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

刘晓波是《零八宪章》的发起人之一,这份宪章呼吁当局实施民主改革,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2009年,刘晓波以"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的罪名被判刑11年。司马涛表示能够理解,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像刘晓波那样付出沉重的代价,"我们要想到,鉴于这几十年发展的经验,人们有理由感到害怕。"

网络一代

司马涛认为,目前中国知识分子最新和最重要的活动空间是互联网。通过微搏可以找到庞大的读者群体。在论坛中进行着各种各样的讨论。在互联网用户和审查部门之间正进行着一场猫捉老鼠的游戏:网络审查员删除敏感文章,用户再接再厉继续发表。网上还不断出现讽刺中共意识形态的新概念、新词。例如通过使用谐音字,可以逃避对"敏感词"的筛检。

司马涛说,中国的年轻一代网民在交流中大量使用这样讽刺性的新词汇,"现在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没有经历过物质匮乏、政治高压的年代。"而这些全球联网的年轻人拥有不同于前辈的自信。司马涛认为,他们将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关键影响。

作者:Christoph Ricking 编译:叶宣

责编:李鱼

德国之声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