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0日星期一

人力成本提陞,產業機器人前景看好


明鏡記者柯宇倩



    進入台灣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的實驗室,迎接你的,是面色紅潤、聲音甜美的Julia;如果你是Julia的朋友,她會立刻認出你來,親切地喊你名字、跟你打招呼。如果你還不認識她,她會跟你自我介紹。雖然Julia只有5歲,但不論是播報新聞、控制電燈、傳遞物品、唱歌跳舞,她樣樣都行,聰明度和辦事能力均讓人眼睛一亮。
  見到人們的訝異,Julia或許想說:“別小看我,我可是2009年台灣經濟部工業局全國機器人競賽夢想實現組第一名的機器人呢!”

  智慧型機器人研究的領軍者

  這個位在台灣最頂尖大學——台灣大學裡的實驗室,具有獨立建立的網路平台,團隊正在打造一個“智慧家”,讓“家”中的網路與Julia身上的網路作連結,想開關燈時,只要指揮一下Julia,她就會從肚子裡發射出無線訊號,調整燈光的明暗,其他如保全系統、火災通報系統、電視、窗簾、空調等等,Julia都能全盤監控。Julia身上的網路、攝影機與影像辨識系統,還能在見到其他人對自己揮手時,立刻偵測對方的名字,並尋找系統時間,判斷當下應該說早安、午安還是晚安。
  Julia對“招手”的動作也反應快速,能一邊說:我來了,一邊滑到對方面前,接過水杯或保特瓶,在行走的過程中,Julia靠著身上的雷射和系統建立起的環境地圖,避開人群、障礙物,她還能跟著你走,隨伺在候。Julia也是個小主播,如果要到新竹旅行,只要對她喊出:新竹天氣,她會立刻告訴你新竹的詳細氣象資訊。想聽新聞也難不倒她,Julia在聽到你說出“商業新聞”這幾個關鍵字後,馬上從Yahoo!奇摩抓下當日所有的商業新聞,問你想聽哪一則。


台大電機、資工系教授傅立成的研究團隊開發的機器人Julia

  Julia不只是一個小管家,她還被定位成娛樂機器人,擁有自己的喇叭設備。想聊天時,Julia可運用腦中的資料庫,與人進行對話,Julia身軀上的觸控式螢幕,能夠播放影片或音樂,也能讓人瀏覽網站。當你什麼都不想做時,Julia乾脆跳支舞給你看,一邊揮手一邊旋轉,嘴裡還“啦啦啦”唱著歌。
  Julia是台灣大學電機工程研究所尖端控制實驗室,以及資訊工程研究所智慧型機器人實驗室裡各組同學努力的結晶,也是團隊至今研發出最複雜的成品,這兩個實驗室的領軍者,就是台灣大學資訊工程系和電機工程系終身特聘教授的傅立成。
  談吐穩健、清晰的傅立成,在受訪過程中總是保持微笑,給人親切隨和的感覺,當一介紹起Julia,傅立成又展現出對機器人研究的熱情,滔滔訴說著Julia的故事。“Julia以前可以撥打電話,早期也有投影機功能,可以播放電影,但後來因為散熱問題把它拿走了。”
  “現在我們致力的部分是如何讓機器人透過主人的表情和聲調,並根據過去與主人互動的經驗,來瞭解主人需要什麼服務,以及決定如何回應,比如知道主人很累了、不高興了,最好不要惹他。”傅立成笑著說,研發Julia已經有3年的時間,現在的目標便是從能力的提升,轉向智慧的提升,但這部分的功能必須一步一步往上加,以階段性的的任務慢慢建立Julia的“大腦”。“就好像一個小孩,他已經學會怎麼坐、怎麼走,但我們要如何才能放心地讓他在房裡行動,就必須把之間的串連做好,否則他可能走一走會跌倒,還會坐下來。很多機器人都是連結的部分要加強。”

  求學、工作一路表現優異

  台灣的智慧機器人研究正在起飛,不只台灣大學,包括交通大學、中正大學、成功大學、淡江大學在內,都成立了機器人或智慧型系統相關的實驗室,傅立成就站在這股科技潮流的前端。由他指導的尖端控制實驗室和智慧型機器人實驗室,為台大的智慧型機器人研究貢獻心力,團隊曾在國際性實做機器人競賽中拿下第一名的頭銜,也曾開發出校園導覽機器人,利用身上安裝的GPS系統,為同學引領路線。

  其實,傅立成最早和“機器人”結緣的時機,與許多小男生一樣,源自小時候的日本漫畫——鋼彈機器人。等到成了教授後,傅立成還別出心裁地以“鋼彈不是一天造成的,先修完機器人學再說!”作為課程海報的介紹詞。
  不過,真正讓傅立成決定投入機器人領域是在美國攻讀博士的時候。當時,傅立成在機器人工廠打工,負責檢查、操作機器人,也因此做出了興趣。回顧傅立成的求學過程,可說一路都是優秀學生,就算是出了社會,也被公認為傑出人士,獲獎無數。但“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除了天生的聰明才智外,傅立成本身的努力,以及對機器人研究的極大熱情與投入,更是成功的關鍵。
  畢業於第一志願建國中學的傅立成,大學唸的是台灣大學的電機工程系。雖然都有個“機”字,但傅立成坦承,機器人這門學科在當時不是顯學,進入大學前,對它瞭解不多,進入大學後,也沒什麼人談及,因此並未料到未來會走上機器人的研究。1981年,傅立成大學畢業,服完兩年兵役後,傅立成以教育部“系統工程學門”第一名的資格,公費到美國柏克萊大學電機和電腦科學(EECS)研究所深造。當時傅立成的指導教授所從事的一部分研究就是機械學,加上在機器人工廠的打工經驗,讓傅立成開始在這個領域投入越來越多的時間。

  傅立成表示,攻讀博士時,除了對機器人感興趣外,也把時間花在研究“控制”上,傅立成的博士論文便是以控制學為主。實際上,研發機器人也需要控制學的相輔相成。傅立成以4年時間順利拿到碩士與博士學位,4年來均獲校方獎學金,由於是公費留學,傅立成必須回台灣服務兩年以上,認為台灣在機械人的研究上著力不深的傅立成,也一心想回台灣發展機械學,因此在1987年帶著一身所學回到台灣這塊“處女地”,並且幸運回到母校台灣大學任教,得以將寶貴的知識傳承給電機系和資工系的學弟妹,一教就是20多年。
  傅立成回到台灣大學後,陸續擔任台大嚴慶齡工業研究中心副主任、電機資訊學院副院長、校長秘書室主任秘書、國際電子與電機工程師協會(IEEE)機器人及自動化學會行政委員會委員、中華民國自動控制學會理事長,目前則為《亞洲控制學刊》編輯委員會總編輯。多年來,傅立成在電腦視覺技術應用、智慧型大樓電梯群控系統、家庭監控系統、汽車影響警示系統等方面的研究都多有成果,在國防方面,如飛彈和火箭的導航、砲彈的自動追蹤、戰甲車訓練與測試上也做出貢獻,發表過的學術論文已逾400篇。
  由於出色的表現,受到台灣與國際間“控制”和“機器人自動化”領域的肯定,傅立成自1990年代至今獲獎無數,不論是救國團的“青年獎章”、國科會的“傑出研究獎”、國際青商總會的“十大傑出青年”、中華民國自動控制學會“傑出自動控制工程獎”,還是教育部的“產學合作獎”、東元科技文教基金會的“科技獎”,都能見到傅立成的身影,直到2010年,傅立成仍舊在拿獎,台灣每年有約3000人因為交通意外傷亡,傅立成的車輛警示系統研究,獲得了經濟部的“大學產業經濟貢獻獎”。
  研究上頻頻獲獎,教學方面,傅立成也相當出色,陸續榮獲中國工程師學會的“傑出工程教授獎”與教育部頒發的“教學特優獎”。傅立成所開設的機器人學,便造成學生爆滿,教室坐不下,必須站到走廊上去的情況。

  從產業機器人轉向智慧機器人

  傅立成表示,機器人是一個跨領域的學問,因此很需要電機系和資工系兩邊的同學一同努力。1988年,電機系的尖端控制實驗室成立,在傅立成的推動下,籌組了機器人研究組,1997年,傅立成在資訊工程系成立智慧型機器人實驗室。當時,在資訊系所成立這樣的機器人實驗室,可說是創舉。智慧型機器人實驗室開始運作後,兩個系所相互配合,機器人各方面的研究也隨之啟動。
  在傅立成剛開始投入學術界時,外部的大環境也正好處在推動自動化的氣氛上。由於台灣的勞工來源開始吃緊,因此政府將自動化視為未來製造業的主力,由行政院大力推動產業自動化,其中,機器人是產業自動化的重要環節。
  在配合產業自動化的情況下,傅立成一開始的研究,也以產業機器人為主。“那時候工研院或民間單位都在產業機器人上著力。由於美國和日本已經是機器人的王國,所以我們在產業機器人的發展上,經常以他們為模範。”雖然美、日是台灣的學習對象,但每當涉及機器人產業時,台灣又會受到兩國的排擠壓迫,由於發展規模一直無法與美、日相比,佔不到競爭優勢的位置,產業機器人的發展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抵制。在1987年傅立成開始任教後的10年間,只能眼睜睜看著機器人的研究慢慢進入黯淡期。
  但對機器人研究有著高度興趣的傅立成,仍舊持續在此領域耕耘。就在此時,電腦革命時代來臨,也為機器人的研究帶來另一個契機。電腦技術的突飛猛進,讓機器人得以引入強大的計算引擎,作為機器人的大腦或大腦的延伸,讓機器人變得更聰明、能力更強大,服務型機器人的概念也慢慢浮出台面。

  於是,傅立成逐漸轉入服務型機器人的領域中,由於認為“視覺”是所有感覺中能力最強的一項,因此傅立成也著重電腦視覺技術的開發,並不遺餘力將學術成果對國內或國際間發表、積極擔任國際學術組織的要職。2003年,傅立成與中正大學爭取到IEEE機器人及自動化學會年會的在台主辦權,其後更獲得IEEE對其全球35萬會員頒贈的最高榮譽——“IEEE Fellow”。
  傅立成開發的電腦視覺技術,應用最佳的地方是智慧型車輛。為了降低因駕駛人的分心而造成的財產或生命的損失,傅立成帶領的研究團隊把車輛變聰明,讓車輛在行進中可偵測路面上的交通線、其他車輛、行人,傅立成也與中華汽車等業者合作,開發影像處理的技術與產品,部分技術已經移交給台灣廠商。
  傅立成也將電腦視覺技術應用在服務型機器人上,針對機器人的眼睛部分開發相關技術,但剛開始投入時,傅立成的研究偏向學術性。2004年,美國iRobot公司推出一台革命性的吸塵器Roomba,不但外型大為突破,呈現圓盤狀,而且還具有“智慧”,能夠自己行走,判斷地面的髒污程度,並對需要清潔的區域進行清掃動作,電力不足時,還會自己走回“家”充電。Roomba推出短短6個月就突破100萬台的銷售量,許多人因此看好服務型機器人的前景。

  “清潔型機器人Roomba是服務型機器人一個最佳的典範。”由於見到服務型機器人與人類生活結合後的潛力,傅立成開始將更多心力投入服務型機器人的研究上,並致力把服務型機器人的形體具體化。
  傅立成指出,隨著計算平台越來越微小、計算能力越來越強大,加上其他工程科技的突破與進步,現在服務型機器人的各方面都蓬勃發展,也具有許多面向,不只像Julia般的家用機器人,尚有保全機器人、接待機器人、看護機器人等等概念的出現。
  不過,要將這些概念化成具體,並且發展到廣被接受的程度,還需要多花心思。“人的想像力非常豐富,希望將機器人放在家裡的每個角落,或與生活的各方面都有所連結,但未來要商品化會是一個問題,這也是智慧型機器人發展的一個挑戰,因為研究的內容一定要與產業的需求結合,獲得產業應用的意願。”傅立成說。

  應對老年化,復健機器人誕生

  傅立成另一個試圖與產業的需求相結合的成品,就是行走輔助的機器人。台灣社會不只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也極低,根據內政部的統計資料顯示,台灣2010年的總生育率跌破1,已降至0.91,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則估計,台灣人口負成長可能提前於2023年發生。缺乏年輕人口的結果,就是台灣邁入超高齡化的社會,屆時台灣需要照顧的老年人或病人,人數將比可提供照顧者要多得多,因此傅立成也針對病人和老人開發智慧型機器人。
  不過,由傅立成所指導研發的這尊機器人,並不像Julia般具有“人”的型態。傅立成笑著說,一開始教授機器人學的時候,都必須先為“機器人”這個詞下定義,而“機器人”最基本的定義,可能要出乎一些人的意料外,那就是跟“人”一點關係都沒有。

  相較於英文的“robot”是由捷克作家Karel apek的著作《羅薩畝的萬能機器人》(Rossum's Universal Robots)中沿用而來,意為“強制勞動”,中文裡的“機器人”,則反映出人們對這類物品的期望。傅立成表示,大家喜歡談機器“人”,可見大家的潛意識裡期待它是一個人,這可能與日本的文化有關。日本是機器人王國,也是研發機器人最先進的國家,日本受歡迎的鋼彈機器人便擁有人體的樣貌,中文在機器人強國的影響下,或許因此給了它一個“人”字。

  “雖然機器人有一個‘人’字,讓它感覺起來好像有人的形象在其中,但機器人其實是以電腦程式所驅動的一個機具,而且能夠在3D的環境下操縱物具,可以藉由程式做彈性的變更、改變功能。所以機器人的三個關鍵詞就是manipulate object、mutifuctional、programmable,”傅立成說。
  這樣聽起來,連洗衣機都可以是機器人。傅立成表示,現在的洗衣機裡頭真有小電腦,可計算水質,如果水太濁,會自動加清水或脫水。傅立成繼續舉例,產業機器人也大都沒有人的樣子,而只是一支手臂,不過,即使只有手臂,也能看出人們賦予機器人的含意。“為什麼設計成手臂的樣子,是因為人的手臂是最有力的部位,最能做事情的。”

  由傅立成領軍的團隊所研發出的行走輔助機器人,是實驗室的另一項傑出成果,也是台灣第一台功能完整的行走和復健機器人,只是第一眼望去,可能不會把它稱作機器人,甚至不知道它的功用為何,不過,只要實際操作後,就會知道它的確像人一樣“充滿智慧”。
  許多行動不便的老人不喜歡握著助行器移動,反而寧可推著菜籃車走,覺得比使用助行器還方便,但菜籃車並不堅固,也不穩定,若不小心滑開,可能造成危險。於是,傅立成的團隊改良了市面上原始的助行器,並加入現代科技,讓這尊行走輔助機器人具有壓力感測器,可感測使用者的握力,手的握力在哪裡,機器人就會往哪個方向走。
  不只如此,行走輔助機器人往前走時,如果前方遇到障礙物,會停止前進;為了保證使用者的安全,會與使用者保持一個固定的距離,以避免人不走了,但機器還在走,結果讓使用者跌倒的情況。如果覺得機器走得太快,則可調整機器人前進的速度。
  行走輔助機器人與一般助行器最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多了觸控式螢幕,而藏在這個螢幕背後的系統,則是機器人智慧的來源。行走輔助機器人,有主動式的行走能力,使用者能將機器人呼叫到自己面前後,把機器人轉換成復健模式,一邊復健,一邊使用機器人的多媒體功能,從螢幕中點選想看的youtube影片。研究團隊已針對老人家建立了一份可自動更新的歌單,讓老人們在聆聽歌曲時有豐富的選擇,機器人上的攝影機,則讓使用者在螢幕上撥打網路電話時,可與對方進行視訊。
  而使用者一邊復健時,機器人則一邊記錄行走的步數和時間,一旦使用者需要幫忙,還可按下緊急呼叫鈴,訊息立刻傳送到呼叫中心,提供及時的協助。不過,行走輔助機器人不像Julia般具有聲控的功能,傅立成解釋,研究團隊可使用的語言辨識引擎,是由台灣的工業技術研究院開發,因此目前不把它設定為實驗室的研究項目之一,未來如果要在行走輔助機器人上安裝此系統,可直接從外部採購,屆時台語及日文將是優先考慮的幾種語言。

  行走輔助機器人從機構設計、軟體開發,一路到硬體設置,研發時間約為1年,目前正在金山雙連安養院做測試,也正等待台大醫院倫理委員會的審核通過,準備進入台大醫院內,一旦獲得大量的使用者測試心得後,研發團隊將進行第二代行走輔助機器人的開發,以期推出功能更完善的成品。
  看著團隊學生熱切地展示機器人的使用方法,傅立成微笑道,自從進入台灣大學任教後,就積極投入機器人的研究領域,至今培養出的碩、博士班學生,已經超過180名,語氣中透露著對這些學生的驕傲。對傅立成來說,自己再如何精進、獲得再多獎項,或許都比不上將這份經驗傳承下去後所得到的成就感。

  政府應大刀闊斧投入機器人研究

  台灣過去發展機器人技術的起步時間落後歐美,使得台灣在這塊領域的研究,先天上較吃虧,不過,台灣這幾年急起直追,尤其在研發智慧型機器人上擁有許多強項,因此傅立成認為,台灣的智慧型機器人發展仍是相當可期待。

  “台灣的強項包括筆記型電腦、手機、通訊網路,這些都是我們自己在做,掌握了技術,它們也是未來機器人形體中需要建立的硬體系統。”由於硬體不是大問題,傅立成認為,台灣要和國外競爭的會是軟體這一項,亦即“聰明度”,而台灣的軟體技術不見得會輸給歐美,只要看看台灣學生在國際競賽中往往名列前茅的表現,就可得知台灣的智慧型機器人發展相當有機會,假以時日甚至可能超越歐美。
  智慧型機器人外,原本走向黯淡的產業型機器人的發展,也逐漸復甦中。傅立成指出,過去台灣在開發產業機器人時無法與日本、美國媲美,是因為台灣手上沒有掌握到關鍵的技術,“所以當我們開發一個機器人時,雖然技術上可以達到同樣的程度,但無法在價格上擁有競爭優勢,也沒有他們的品牌保證,逼得當時政府和民間的投資從產業機器人轉到其他工業產品上。”

  過去,台灣的產業遷往中國大陸,是為了當地廉價的勞動力,但如今,人力結構和價格成本都不同於以往,工人們不願拿低薪,紛紛罷工抗議,勞力成本正快速爬升,中國的“人口紅利”正逐步消失,根據調查,中國沿海地區的平均時薪為1.08美元,已高出印度和孟加拉等鄰近國家,全世界,包括亞洲地區的製造業面臨大洗牌的情況,企業一方面將工作外包到印度、馬來西亞等國,另一方面也試圖將產業自動化,而機器人正是自動化中最重要的關鍵,因此未來台灣產業機器人的前景再度被看好。
  傅立成表示,台灣過去沒掌握到的關鍵技術,現在大致擁有了,成本也開始有優勢了,因此台灣的產業機器人發展有蓄勢待發的趨勢。即使如此,傅立成仍會留在服務型機器人這一個領域,原因為服務型機器人最大的特色,是與人類的生活緊密連結在一起,設計機器人時,必須考慮到人的感受,發揮的空間更大。“工業機器人比較強調重現性,服務型機器人強調智慧性,智慧性這一塊,在學術研究上還有一片天。”
  傅立成認為,現階段台灣在服務型機器人上需要加把勁,也更能發揮的,是將機器人“具體化”的工程,不只是讓機器人的基本能力更強,例如走得更快更穩、不會撞倒東西,還必須思考如何讓機器人聰明到能自然地與人互動。傅立成舉例,主人還沒進門,機器人就知道主人幾點會到家、回家後想做什麼,這必須發揮到人工智慧的極致,具有相當大的難度,但同時也能讓人更樂意接受機器人的服務。
  “機器人就是機具和人的綜合,服務型機器人早期比較像機器,現在雖然慢慢走向類人化,但離人的能力還差好遠。目前還沒有一個機器人讓人滿意到願意把它當成管家,這是全世界都面臨的挑戰,包括台大和世界著名的大學都在努力突破中。”傅立成說。

  一個有潛力的產業,背後如果沒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即使擁有出色的人才,也很難發光發熱。傅立成指出,台灣的手機業在快速發展與越來越多公司的投入下,已經達到一個飽和點,利潤大減,智慧型機器人就成了手機業的另一個出口,台灣政府有鑑於此,加上全世界都在致力發展智慧型機器人,因此也對此領域相當感興趣,開始投入產業。
  只是,政府往往希望立竿見影,馬上看到亮眼成果,以便讓成品盡快進入市場,但實際情況是,智慧型機器人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達到活絡市場的目的。“政府每次在投資新興產業時,有必須回收的壓力,這對機器人的研究來說不利,因為目前的投資報酬率可能比較低。”傅立成表示,許多國家都是長期投入這一領域,比如日本是10年、20年,因此他認為政府應該看得比較長遠。

  “未來可能所有企業都轉入機器人產業中,讓這一塊變成另一個兆元產業。台灣很多產業都一方面關注全世界機器人的發展動態,一方面也觀察政府的態度,所以我們期待政府展現出魄力,用更開放、更前瞻的態度,給出10年的長期保證,為更好的開發環境耕耘,當然每隔幾年,政府都可以做一次檢視。”傅立成說。
  目前,傅立成實驗室的機器人研究經費,一部分來自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國科會的經費也是許多教授基本專題計畫費的來源,但這筆經費的規模多半較小,除非剛好有機會變成一個大型的整合計畫。機器人的研究經費另一部分來自經濟部,透過法人間接轉到研究室中,這筆經費的幅度也不太大,因此傅立成認為,政府應該更大刀闊斧、更有規劃地投入大筆經費。
  “台灣做機器人研究的老師其實非常多,但問題是怎樣聯合大家的力量、設定大家努力的目標,讓研究開花結果?如果政府是領航人,就要給予足夠的誘因,並建立引導制度,否則老師們都各自發展,力量沒辦法集中。”傅立成認為,一個國家的地位取決於實力,實力的關鍵又取決於科技發展的程度,而當機器人的研究與發展越來越成熟時,其他高科技產品的發展也會跟著進步。
  從實驗室的研究成果,一路談到國家的競爭力,處處可見傅立成對機器人的熱情,或許這樣的熱情,不只是帶動產業研究的珍貴動力,也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關鍵因素。(《明镜月刊》第18期)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