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7日星期二

別用冷戰思維解讀兩岸關係

潘兆民

 近來有關兩岸簽署「和平協議」暨成立「和平發展委員會」之論述甚囂塵上,總是以台灣若要消弭與對岸之軍事對立與不信任,必須認真面對兩岸政治與軍事問題,方能為兩岸開太平。其思考律則,總是以兩岸難得的機遇期,但仍有軍事威脅,美國有「棄台論」,有關南海問題,馬政府必須認真面對不可迴避的政治問題。一時之間,兩岸可走之路,似乎只有成立「和平發展委員會」,而後於適當時機與對岸簽下「和平協議」。

 難道,兩岸之間只有「非獨即統」,「不要戰爭就是和平」的兩條路徑選擇?難道只能用統一與獨立來界定兩岸關係的分與合?難道沒有可以界定兩岸關係未來走向的第三條路?

 檢視上述論點,仍然是以過去因為有軍事威脅的冷戰思維,考量兩岸的未來走向。殊不知,於冷戰時期美蘇間的軍備競賽,雙方以數以千計的核導彈,相互瞄準對方的軍事、政治、經濟目標,幾乎已到戰爭邊緣,隨時都可能爆發毀滅性的衝突,國際形勢日趨緊張。只是雙方皆懼怕毀滅於世界的「恐怖平衡」,誰也未敢啟動核武大戰,直到蘇聯解體後,美、蘇兩大集團長達四十年的冷戰才算終結。

 筆者認為兩岸間應該要有新思維,千萬不要以過去的冷戰思維,來解讀當前的兩岸關係。因而筆者提出「兩岸互信2.0」新思維,看待目前兩岸所需要者,是一套「共同安全發展」的環境,這正是當前兩岸急需面對的第三條路。因為當前台灣所面對的是環境安全與經濟安全等問題,如地震、核污染暨經貿上的被邊緣化,這些問題的嚴重性皆非單靠台灣一己之力所能解決,必須要兩岸的互助。同樣地,中國大陸當前棘手的問題並非台灣,而是內部的貧富不均、區域發展不平衡與少數民族的抗爭等急迫問題。所以中國大陸亦需要建構一套安全發展的環境。

 職是之故,所謂「兩岸互信2.0」即是排除過去冷戰時期,因軍事的互相毀滅所建構的「互信1.0」架構。詳言之,當前兩岸早已有和平發展,所缺者是一「安全架構」的形態。在此架構下,兩岸間可以在天然災害、反恐、海上救難等進行各項安全合作,此外南海有許多的資源有待兩岸共同開發。實在有太多事務,值得兩岸去形塑一個安全與永續發展環境。「兩岸互信2.0」的「合作安全」(cooperative security)架構,正是亞太地區在後冷戰所形成的一種新的安全觀,其強調通過國際合作的途徑,預防、遏制國家間的予盾與爭端,並實現國家與地區安全,其要點正是通過合作來實踐共同安全,此乃「兩岸互信2.0」的主要內容,亦是筆者所主張的第三條路。

 基於「合作安全」的理念,當前兩岸安全必然是多領域、多層次,因此兩岸應設定安全對話與討論議題,亦應涉及多領域、多層次。既然是多領域、多層次的概念,則兩岸安全對話的機制必須建立。所以兩岸應簽定「安全合作架構協議」,定期舉行雙邊安全對話,因為建立正式的對話機制,方可帶來當前共同安全發展的機遇期。

 (作者為東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暨大陸社會管理研究中心副教授)

台灣 中國時報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