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3日星期五

薄熙来的下台和左派的困惑和苦恼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黄埔江畔的外滩仍带着三十年代的建筑风格
黄埔江畔的外滩仍带着三十年代的建筑风格
作者 上海特约记者 曹国星

薄熙来事件已经成为最近一周来中国最轰动的政治事变,随着全国性的“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表态运动,习惯于拿着中央大旗,攻击政治改革派的的中国左派,或者更准确地说,中国毛派,忽然处于一种尴尬的失语状态。
4月7日前后,网上流传的一篇长文《一群共产党员的困惑》,此文据说首发在“红色中国”网站,并由知名拥薄左派作家司马南在微博上转发推荐,一时间颇受拥薄派左派追捧。
此文署名重庆党校教授苏伟(《重庆模式》一书的主要作者),但本台与苏伟联系后,苏伟已否认是此文作者,此后红色中国网和乌有之乡网都被临时关闭,因此考察此文真实作者有相当难度。
4月10日,中共中央正式宣布对薄熙来立案调查,并因涉嫌英国人海伍德的命案,拘捕他的妻子和身边工作人员张晓军之后,由于事态发展如此迅速,让拥薄左派或受压迫,或尴尬失语。
本台试图联系多名一贯支持薄的左派运动者,希望其对薄的政治命运和和政治理念作出评论,但大多被拒绝,而更有激进的支持薄的左派分子,被国保警员在宾馆等处限制自由,以免发生串联抗议等不测事态。
上文被热捧的程度以及其老辣圆熟的笔法,显然并非单纯网友洗仿,仍可作为观察拥薄左派政治理念的很好的样本。
文章说,目前对重庆的追查,实际上,是对薄熙来在重庆的全部工作和使重庆人民得到利益而支持的“重庆经验”的全面否定和反攻倒算。这本身就是见不得人的,说不出口的,拿不出手的阴谋。
作者首先援引中共政治伦理,也就是“党中央”的权威,文章说,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一中全会之后,新一届党中央部分主要领导(此处指的是胡锦涛)参观革命圣地西柏坡,全党和全国人民一片“叫好声”。
但作者批评,在胡温执政的十年间的社会经济状况。作者说,近十年的社会发展状况看,十年前的许多社会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改观,反而愈演愈烈。
这十年,正是物价飞涨的十年,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的十年,官员腐败更加严重的十年,少数人暴富更快的十年,私有化改革进一步加速的十年,官匪勾结黑社会更加猖狂的十年,老百姓更加怨声载道的十年,对外交往愈加软弱的十年,社会矛盾更加突出的十年。
文章认为,薄熙来在重庆的“唱红打黑”,给这些矛盾的解套开出了新路。
作者赞扬,重庆在薄熙来的治理下,不仅做到了经济的大发展,而且物质、精神文明双丰收,黑恶势力受到了沉重打击,整个社会风气明显好于其他地区。
作者说,我们中的许多同志去过重庆,接触过重庆的许多老百姓,特别是一些出租汽车司机,无不赞扬重庆的社会环境。当然客观地说,重庆也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能够做到这一步非常不简单了。
作者说,近些年来,关于做蛋糕与分蛋糕之争,实际反映了两种发展理念。作者认为,汪洋等高层领导所说的,“只有做大蛋糕才能分好蛋糕的思想”,实际上就是不考虑发展的目的是人民群众,是完全背离 “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思想的。
而作者认为,薄熙来同志辩证地解释了做蛋糕与分蛋糕之间的关系,强调没有公平地分好蛋糕,就没有人民群众的真正积极性,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做大蛋糕,人民群众也不可能享受到做蛋糕的成果。
作者说,张德江到重庆后,清除薄熙来在重庆留下的一切痕迹,如重庆规划和打黑展览撤销,原打黑办案人员受到调查,为打黑对象翻案,取消唱红有关活动,重庆卫视决定恢复广告播出,原路面各种宣传牌一律摘除,黄赌毒现象开始复苏等等。
文章说,3·15之后,从国内外媒体的反映看,几乎所有西方媒体和国内极右势力、自由化分子、暴富起来的既得利益集团都欢呼叫好,而国内基层普通百姓大多数不解、困惑、惊愕、反对、愤怒。
作者质疑,重庆的发展之路究竟错在哪里?作者认为,中央否定的恰恰就是重庆经验的最大特色即唱红、打黑和共同富裕,也就是薄熙来被撤职之前的对重庆模式的反对声的基本理由。
作者又指责中共常委、总理温家宝应对此负责,作者说,温对薄的批评,是借王事件排斥异己,又指责温从来不谈马列毛,只“大讲特讲”中国古代人的思想和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从根本上否定薄熙来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此前的一篇广为流传的评论文章中,清华大学的社会学家孙立平提出,重庆模式是在深厚的社会土壤中形成的。这个土壤就是日益严重的两极分化,贫富悬殊,民众在现实生活上面临的种种困扰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强烈不满。
他认为,薄熙来之所以做这样的选择,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要满足社会中的某种现实需求。
因此,从这篇文章中,我们除了听到看到种种的文革语言和冷战思维,我们还能看到对社会的不满,对变革的期待,这一切仍然需要整个中国社会去面对。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