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5日星期四

兩岸進入和平促統階段

博鰲論壇顯示,在經濟加強合作中,北京將目前定為兩岸關係收穫期,由和平反獨進入和平促統階段。美外交大老布熱津斯基撰文推銷「棄台論」,等於為兩岸和平促統的思路拉開序幕。


二零零八年,台灣的馬英九蕭萬長剛剛當選,當時兩岸都殷望能有所突破,於是蕭在就職前以「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董事長身份,前往海南島出席博鰲論壇,並與胡錦濤會面,奠定了過去四年兩岸互動的基礎。那一次的兩岸接觸因為雙方都有期望,氣氛相當熱烈。

而今四年匆匆過去,馬英九吳敦義當選,吳敦義在就職前也到博鰲出席論壇,並與預定在十月份「十八大」接任北京國務院總理的李克強會晤。這次的李吳會在氣氛上和四年前的胡蕭會完全不同,吳敦義奉馬英九之命,丟出了「求同存異,兩岸和平,講信修睦,民生為先」這新十六字箴言,李克強並未正面回應。這次博鰲論壇的正式會議手冊上也刪除了吳敦義的資歷介紹。更值得注意的是,吳敦義在與李克強會談時提出台灣希望擴大國際空間,但李克強表示「雙方平等協商應可找到辦法」,強調中華民族經濟的互補及共同繁榮,主張「讓兩岸關係站上新起點」。

由李吳會可想到三月底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代表馬英九去會晤胡錦濤。吳伯雄奉命傳話,在「一國兩區」上講了很多話,但胡錦濤對「一國兩區」未作任何回應,大陸媒體對「一國兩區」一個字也未登。李吳會與胡吳會共同的特色都在探索,顯示兩岸關係似乎已脫離了四年前的「熱絡期」,而進入了新的「彼此摸底」。今年初,台灣大選後,幾乎所有台灣主流媒體都一致表示「未來的兩岸關係勢必將面臨嚴峻的考驗」,而台灣媒體會作這樣的判斷自有原因。

在過去四年裏,台灣方面始終以「先經後政」為理由,刻意閃避兩岸間政治問題或有政治意含問題的談判,大的如兩岸和平協議、兩岸軍事互信機制談判、海峽中線談判,小的如有政治意含的兩岸文化協議等,雖北京一直在放話催促,但台灣方面始終在閃避拖延。而北京方面早已將目前定位成「兩岸關係的收穫期」,由「和平反獨」進入「和平促統」的階段。當兩岸一遇到這種終極問題,國民黨企圖永遠偏安、和平分裂的本質即告出現。這也就是說到了這時北京才真正體會到兩岸其實並無共識,也缺乏互信。

我們早已指出過,從二零零四到二零零五年起,美國智庫界即已感覺到中美關係無法正常發展,關鍵即卡在台灣問題。如果美國繼續對台軍售,繼續支持任何形式的台獨,則美國將永遠得不到中國大陸的信任與合作,於是如何解決台灣問題遂進入了美國外交智庫界的時間表。

從今年一月起,這個問題終於正式爆發。美國外交大老之一的布熱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曾擔任過美國的國安顧問,在美國外交圈桃李滿天下。他即將出版《戰略願景﹕美國及全球權力之危機》新作,該書最重要的一章被登在一及二月號的《外交事務雙月刊》上。在該文裏他明言美國應停止對台軍售,也明白表示支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並認為台灣應接受這種和平解決爭端的方法。布熱津斯基的這篇長文正式為美的「棄台論」拉開了序幕,也等於美國的「和平促統」已正式出現。這對企圖永遠和平分裂的國民黨政府當然是重大危機的開始,甚至是一九四九年以來的最大危機。

也正因此,最近兩岸表面無事,其實台灣新一波的防禦戰已經開始。最近福建省長蘇樹林訪台,台灣官方即警告,他如果招商就要法辦;大陸最近推出平潭案,台灣就極力反對,並再度宣示拒簽兩岸文化協議。除了這些防禦攻勢外,包括吳伯雄和吳敦義的大陸行,也都是防禦戰的一部分。

吳伯雄見胡錦濤,他提「一國兩區」就是要用「一國兩區」來轉移「一國兩制」的焦點及壓力。吳敦義會提出新十六字箴言和台灣的國際空間問題,也是要試試北京在兩岸問題上新的水溫和北京下一任總理的態度。但我們可看出,在這個兩岸對國家統一有不同解讀的時刻,雙方只能在經濟合作問題上探索。

二零零八年和二零一二年,國共雙方的領導人兩次在博鰲論壇上會面,也展示兩岸交流已進入新的階段。展望未來,兩岸須進入一個新共識、新互信的新階段。

美國「棄台論」已起,根據「棄台論」的論說架構,台灣是妨礙中美真正正常化的最大阻力,而中美正常化是亞洲甚至全球穩定的最大屏障,易言之,台灣問題已成了妨礙亞洲及世界穩定的因素。這是台灣擔不起的重。

在美國外交教父如基辛格、布熱津斯基等人都相信這種觀點的時刻,台灣確已到了結束拖延政策的時候,勇敢地去面對中國和平統一的問題。只有面對問題,坦誠互動,始有可能建立互信,而不會在語言遊戲上虛耗,這乃是兩岸目前最需要努力的方向。■



亞洲週刊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