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6日星期四

戰爭邊緣的危險試煉 中國大國崛起的必由之路

中國在戰爭的邊緣展示實力;這是中國大國崛起的必由之路,也面對難以迴避的危險試煉。


如果說外交是內政的延長,那麼戰爭就是政治意志的較量。近日中國面對南海與東海形勢緊張的局面,各方劍拔弩張,似乎戰火就要燃燒,要燒掉亞洲的和平與繁榮。

但戰爭其實也是抓不住的夢幻,乍見翻疑夢,看似很不可靠,但卻是不斷吸引決策者,在理性與感性交纏的狀態下,做出讓人驚訝的決定。

而戰爭往往是為了對內的需要,讓民族主義的狂熱,化解了內部的怨恨。戰爭體現了政治的意志,讓內部的紛爭,可以在外部衝突的最新關係中,化解於無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一些戰爭,都與內政的考量有關。一九六二年中國與印度之戰,正是毛澤東身陷內部危機之際,剛剛經歷了三年自然災害,面對劉少奇的政治挑戰。但毛澤東毅然揮軍打印度,大勝印軍,也使國內的問題被轉移,毛澤東的權威得以鞏固。在軍威大振中,也為後來的文革埋下了伏筆。

一九七九年的中國對越自衛反擊戰,也正是鄧小平復出之後,但軍權未穩,七八年的三中全會批判文革的結論,在軍隊內部還可能有不同聲音,而鄧小平斷然發動對越之戰,進攻以前的「同志加兄弟」,調動了全國的十大軍區,教訓了越南,也鞏固了自己在軍隊和全國的權力基礎。

因而對外的戰爭,往往與內部的政治形成了微妙的互動。對外一戰,能解對內萬古愁。但前提是戰爭必須打得響,打得贏。一九六二年的中印之戰,用兵神速,俘虜了印兵七千多人。印軍的指揮官也淪為階下囚。但毛澤東進攻快,退得也快,也因為看準了英美和蘇聯前來援助印度的發展,避免師疲兵老,陷入了持久戰的漩渦。

今天中國在海洋上的假想敵,其實就只有美國與日本,真正難纏的也就只是日本。菲律賓只是虛晃一招,背後是美國藉此來牽制中國。日本對釣魚島暗藏算盤,控制了附近的水域,如今又想用「政府向民間擁有島嶼產權者購買」的藉口,想將生米煮成熟飯,但北京這一年多以來已一改被動的低調作風,積極派出海監船進入長期被日本控制的水域,也使雙方攤牌的機會大增。

但更讓人關注的是中國現正面對薄熙來事件的發酵,十八大的接班問題似乎懸而未決,軍方的取態也廣受矚目。胡錦濤作為軍委主席,權威不容挑戰,近日軍報提出一定要擁護胡錦濤領導的言論,顯示權力版圖的懸念,也使中國是否不惜對外一戰的發展,成為國際關係的「視點」。

更深層的問題,是現代戰爭的連動性。在一個全球化的年代,每個國家的經濟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美日菲越在爭奪島嶼的博弈過程中,擦槍走火的可能性不低,但激情之後如何善後,卻考驗所有國家的經濟。

中國在這次海洋風雲中,不求戰但也不畏戰,在戰爭的邊緣展示實力;這是中國大國崛起的必由之路,在走向深藍的過程中,面對難以迴避的危險試煉。■

邱立本


亞洲週刊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