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8日星期二

渲染大陸軍力 美國真愛台灣還是擔心自己?

  《明鏡月刊》記者范方華


美國國防部公布的2011年《涉華軍事與安全發展報告》指出,兩岸軍力持續倒向有利於中國大陸的一方。報告一出,引發台灣方面的緊張。不過台灣軍事專家認為,中國大陸對台灣的最高優先策略是“不戰統台”,軍事只是一股在背後支撐的力量,美國在此份報告表現出的,並非擔心台灣,而是擔心中國大陸軍力超越美國自己。





報告:中國大陸軍力重點仍是台灣

中國大陸飛快進行軍備現代化,進而拉大與台灣的軍事實力差距。2011年的《涉華軍事與安全發展報告》共有6章,其中“台海新形勢”單獨劃為一章。報告指出,台灣仍然是中國大陸軍事發展的重點,北京拉近了關鍵科技落差,兩岸軍力持續倒向有利於中國大陸的一方,通過發展J-20隱形機和反艦彈道導彈,用以嚇阻、推遲或阻斷美國在台海衝突時的可能介入。
截至2010年12月,解放軍已在中國大陸境內部屬1000至1200枚指向台灣的短程彈道導彈,並且持續引進射程更遠、準確度更高、彈藥裝載量更大的導彈,新型隱形戰鬥機將配置這些導彈,讓解放軍擁有攻擊該區域空軍基地和其他設施的能力,解放軍可能正在研發全新的道路機動式彈道導彈,一旦危機發生,這類投射系統的倖存機率更高。
雖然兩岸關係在馬英九上台後大幅改善,但《涉華軍事與安全發展報告》強調,中國大陸仍旨在遏阻台灣獨立及在美國在衝突發生時的支援。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政治經濟學研究室副研究員徐進對《明鏡》指出,中國大陸當然不能鬆懈對台灣的軍事鬥爭準備。“美中關係也不錯,美國就會因此放鬆對中國的軍事準備嗎?台灣政治形勢的不確定性正在增長,明年(2012年)是它的大選年,結果如何殊難預料。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絕不能鬆懈對台軍事鬥爭準備。”
台灣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台灣大學政治系兼任教授袁易在接受《明鏡》採訪時表示,正如報告所指,雖然兩岸關係趨暖,但兩岸的軍力正向有利中國大陸的方向傾斜,這個趨勢說明了中國大陸對台灣的兩手策略,亦即“軟的更軟,硬的更硬”,中國大陸素來不放棄把武力當作統一台灣的基調,一則用以防止台灣獨立,一則繼續對台灣施壓、恫嚇,好讓北京方面定下的政治目標可以有所期待。
袁易進一步解釋,中國大陸把台灣當作軍事發展重點的另一個因素,是來自國內的壓力。“中共長期對老百姓強調完成祖國統一的這項目標,因此中共政權的合法性取決是否能確保台灣不會脫離中國大陸,如果台灣正式獨立,中共就必須面對來自內部的挑戰。”袁易認為,即使兩岸關係改善,在與中國大陸交往時,台灣方面仍須警惕大陸的兩手策略,以防範陷入不自覺的境界。

北京批評扭曲事實

袁易對《明鏡》表示,《涉華軍事與安全發展報告》突顯出中國威脅的主軸。“過去一年中國大陸在處理周邊議題,諸如東海、南海以及釣魚台列島等,都表現出咄咄逼人的態勢,尤其令美國以及鄰國為之側目與警覺,認為中國如此發展下去離稱霸的這條道路是指日可待了,這份報告就是抓住這個態勢、反映出這股趨勢。”
不過如同以往,美方的報告引來了北京的抗議。新華社指出,這份年度報告對台海關系“妄加評論”、藉由蓄意評論台海兩岸情勢干涉中國內政。
中國國防部新聞發言人楊宇軍則批評美國國防部的報告罔顧事實指責中國正常的國防和軍隊建設,且渲染大陸對台所謂的軍事威脅。
對於兩岸關係的發展,北京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學系講師漆海霞在接受《明鏡》採訪時表示,中國大陸在馬英九任內一直推行兩岸友好政策,因此若馬英九在2012年的台灣大選後連任,他相信中國大陸仍會保持友好政策。中國南海研究院海洋法與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University of Alberta)中國研究院博士後研究員洪農也對《明鏡》指出,從利益層面考量,中國大陸不會真的對台灣採取軍事行動。
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講師李志永對《明鏡》解釋,在兩岸關係中,軍力可能並不是決定性因素,事實上,鑒於兩岸物質性與人力因素的巨大差異,加上中國大陸近30年的快速發展,“兩岸軍力正向大陸有利的方向傾斜”可以說是偽命題,毫無意義,因為這是顯而易見的事情。
“美國熱炒這個議題,不過是為維持甚至在必要時替對台軍售的數量與質量提供‘證據’,以此達到一箭三雕的目的:自己軍售、要求台灣購買美國軍售、為擺脫八一七公報提供理由。”李志永表示,中國大陸對台灣的政策,和平統一肯定是主流,這個目標不會動搖,但很顯然,只要台獨勢力存在,那麼中國大陸發展軍力以防萬一也是必然和必須的,這點應該得到世界各國的理解。
美對台軍售在北京與華府的關係中,一直是個絆腳石。《涉華軍事與安全發展報告》指出,美軍在轉型及調整全球部署的過程中,將繼續有能力保衛台灣,美國依據《台灣關係法》,有義務提供足夠的防衛性軍備給台灣,維持兩岸適當的軍力平衡,有助改變中國大陸的政策方向。在此份報告的發佈記者會上,美國國防部東亞安全事務副助理部長薛邁龍(Michael Schiffer)表示,美國尚未做出向台灣出售武器的決定,不過美國一直協助確保台灣有自衛能力。
在對台軍售的清單中,F-16C/D型戰機始終是個焦點,台灣“國防部”發言人羅紹和指出,美國的報告證明了台灣一再強調的台海軍力失衡問題,台灣將持續向美國爭取購買F-16C/D型戰機、F-16A/B性能升級以及柴電潛艦等重要武器裝備。根據美國《國防新聞》週刊的報導,奧巴馬政府已決定拒絕出售F-16C/D型戰機,但會為台灣現有的F-16A/B升級。
前台灣“國防部”副部長與陸委會首席副主委,現為台灣淡江大學國際事務暨戰略研究所教授的林中斌在接受《明鏡》採訪時表示,美國國防部的報告是美國國會要求學者所做,但國會不等同於白宮,而決定要不要賣武器給台灣的是白宮,不是國會,因此國會可以在對台軍售的議題上施壓,事實上,由於國會議員選民的壓力,如果賣武器,許多州的失業問題可獲一些緩解,因此國會希望賣武器給台灣,但白宮看到的是美國稅收減少、國防經費下降的情況,華府在許多議題上也必須找北京合作,而北京又堅決反對武器售台,因此白宮在評估過整體狀況後會不會售台武器、該怎麼售,又是另一個問題。
台灣《蘋果日報》評論也注意到華府需要北京合作的現象,文章指出,奧巴馬對台灣其實沒太大興趣,他是二戰以來最少談及台灣安全的美國總統。奧巴馬越受政治壓力,會越依賴中國的協助,包括反恐、國債、經濟等議題。如果奧巴馬連任,5年後台灣處境危如懸卵。
美國國防部的報告認為,美軍在轉型及調整全球部署的過程中,將繼續有能力保衛台灣,美國依據《台灣關係法》,有義務提供足夠的防衛性軍備給台灣,維持兩岸適當的軍力平衡,有助改變中國大陸的政策方向。不過美國越來越向中國靠攏、奧巴馬可能因為北京的壓力而降低對台灣軍事協助的說法也不時傳出。
美國智庫“戰略及國際研究中心”(CSIS)太平洋論壇計劃主任、亞洲問題與國防安全專家貝克(Carl W. Baker)在接受《明鏡》採訪時首先解釋,美國在該地區的作法,已發展成“美國試圖遏止中國”的言論,進而成為合理化中國軍事擴張的一種說法,但對美國來說,它是在該地區提供公共利益,確保每個國家享有航行自由以及在此地區的貿易利益。
“如果說美國因為想拉攏中國而在軍事上疏遠台灣,則是與美國支援台灣防禦力量的議題相混淆。就美國而言,這是兩個明顯不同的問題,當美國認為美中合作保護西太平洋的海上通道、提供公共利益是可行的時候,美國也會兼顧台灣的防禦力,保護台灣不被中共軍事接管。”貝克說。
因此,貝克認為,只要台灣政府仍要求美國的協助,根據1979年的《台灣關係法》,美方會持續確保台灣有足夠的防禦力,抵禦解放軍的侵入,此外,美國國會有些人強烈認為,只要台灣仍是民主政體,美國就不能摒棄這項責任。“美國會持續販售武器給台灣,並再次向台灣領導保證,美國仍然致力於保衛台灣。中國雖然不斷要求停止對台軍售,但默許此事只會讓美國看起來在促進民主的原則上遭欲失敗,只是,對台軍售的內容幾乎已完全政治化。”貝克對《明鏡》說,在此情況下,美國支持台灣的其他方式是增加台灣在多邊組織裡的參與度,為台灣創造國際空間,以及鼓勵兩岸建立互信機制,同時加深美台政府官員之間的互動。
袁易對《明鏡》分析,美國對台軍售是美國大戰略下的一個小環節,此大戰略的邏輯關係甚為清楚,亦即中國大陸在經濟獲得發展下,傳統與非傳統的軍力均有顯著提升,美國對解放軍的軍事成長抱持高度警覺,因此支持台灣軍事防務的提升,這些都和《涉華軍事與安全發展報告》之主軸相互呼應。  報告也對台灣軍事預算無法因應中國大陸軍力的快速發展表示擔憂,其中首次評價了台灣軍方預計2015年實施的全募兵制。報告認為台灣的國防預算支出相當節制,在成本同時增加的情況下,現代化的時間表拉長,如果採取全募兵制,在人力和開支上都會面臨挑戰。  袁易對《明鏡》表示,美國擔憂的正是台灣在內部改造的過程中弱化了國防。“這是台灣在結構轉型上的弱點,馬英九政府較堅持用募兵制,也比較傾向於在雙方不致於陷入對決的狀態下,爭取台灣的優勢。其實現在雙方都體認到,軍事對峙只是其中的一環,這一環雖然重要,但尋求非軍事的方式,比如透過經濟上的互通有無,也不失為一種維持穩定關係的方式,但不論如何,兩岸軍力仍是不對稱的,未來台灣應該化被動為主動,思考如何發展對台灣更有利的戰略思維。”

報告顯露美方對自身軍力的擔憂

不過,林中斌認為,《涉華軍事與安全發展報告》背後表現出的,不是美國擔心中國大陸的軍力超過台灣,而是擔心它超過美國自己。“大家對報告所提的幾個重點似乎很震驚,但其實這些都不是新聞了,解放軍軍力不斷提升,是眾所周知的事。”林中斌早在1998年就注意到解放軍數量超越台灣,2005年則是質量超過台灣,美國國防部也早於2006年便提出此事。
解放軍現代化的速度,或許也令許多人訝異,但林中斌認為,報告內容不會超出美國政府的預期,因為如果將這份報告每年看下來,就會發現解放軍軍力發展是一條上升的線,沒有突然拔高的地方,中國大陸不只是過去一年軍力發展快速,過去幾年都是如此。
“舉例來說,2001年至2004年之間,中國大陸就造了14個潛水艇,當時在傳統基金會(The Heritage Foundation)的美國退休上校伍爾澤(Larry M. Wortzel,目前為傳統基金會亞洲研究中心副總裁)在一份報告中透露,美國情報界對此事非常震驚。”林中斌對《明鏡》補充,最近幾年解放軍獲得更大的發展,戰鬥機就包括殲20、殲15、殲18,每年1月11日幾乎都能見到“軍備展示秀”,如2007年進行反衛星導彈測試,擊落了一顆報廢氣象衛星;2009年進行了大閱兵;2010年則在境內進行了反導攔截技術,以導彈打落導彈;2011年1月11日,當美國前國防部長蓋茨(Robert Gates)訪問北京時,殲20首次於成都試飛。不過,在這之中更受大家注目的是“瓦良格號”航空母艦,雖然林中斌認為“瓦良格號”的展示只是一場秀, 中國大陸的航空母艦要具備作戰能力還很遠,但“瓦良格號”的試航也代表中國大陸有能力自行研發航空母艦,這才是讓美國擔心的。
“這份報告真正表現出的擔憂,也是它沒有說清楚的地方,不是美國擔心中國大陸的軍力超過台灣,而是超過美國自己。未來台海出了事,美國將無法再派航空母艦到台灣海峽附近,95年、96年的事不可能再發生了。”林中斌對《明鏡》說。
中國大陸軍力的崛起,或許說明了近年西太平洋多次發生衝突的原因,美國官員頻頻訪問亞洲的動作,被解讀為美國欲“重返亞洲”,但解放軍的軍力已越來越引發美國的擔憂,美國是否會繼續“重返亞洲”,抑或退出亞洲,讓中國大陸獨大?
林中斌對《明鏡》解釋,美國不說重返,蓋茨在2010年便強調,美國從來沒有離開過亞洲,美國的官方說法是不會放棄亞洲,只是現在美國給人更注重與亞洲同盟國,如韓國、日本、菲律賓關係的印象,美國在亞洲也部屬了潛艇,因此給外界美國“重返亞洲”的感覺。
不過,林中斌對美國“重返亞洲”打上大問號。“主要是美國經濟不佳,必須削減國防經費,未來恐怕削減更多,在此情形下重返亞洲,只會越來越困難。加上現階段解放軍已經有能力不讓美國航空母艦群進入台灣海峽附近。”林中斌對《明鏡》說明,解放軍的第一項赫阻手段是潛艇,中國潛艇已經好幾次在美國航空母艦附近浮出水面;第二是潛艇上配置的巡弋導彈、魚雷等裝備,對航空母艦群是相當大的威脅;第三是中國大陸沿海陸地上配置的大量彈道導彈,目前最令美國害怕的是中程彈道導彈“東風21D”,因為其上可配置攻打航空母艦群的各式彈頭。
中程彈道導彈之外,解放軍的短程彈道導彈也相當具有威脅性。林中斌指出, 如東風11、東風15的短程彈道導彈,射程已經大幅增加,本來距離為300至500公里,如今已是600、800,甚至超過1000公里,台灣海峽加上台灣本島,最寬的部分僅為250公里,因此東風11、東風15明顯也能配置打航空母艦群的彈頭,飛越台灣,一路打到美國的航空母艦群上。
中國大陸要“不戰而主東亞”、“阻美奪台”  雖然解放軍威嚇美國的能力大幅提升,但戰爭仍是中國大陸想避開的情況。林中斌對《明鏡》表示,北京對美國的大戰略仍是以合作為主,矛盾雖然不會消失,但矛盾不能超過合作,中國大陸對美國的策略是“不戰而主東亞”,亦即不用戰爭的方式主宰東亞地區。
在處理台灣問題上,中國大陸同樣不希望開戰。《涉華軍事與安全發展報告》也指出,只要北京認為統一仍有希望,而且戰爭的損失大於可獲取的利益,北京就不會動武。林中斌表示,北京對台灣的軍事策略有兩部分,總體叫做“阻美奪台”:赫阻美國、奪取台灣。“阻美”又分三個手段,亦即先前解釋的,配備核子彈頭的洲際導彈與潛艇上的巡弋導彈,以及地面上部屬的彈道導彈,“阻美”策略後來被美國稱為area denial(區域阻絕)或access denial(介入阻絕)。
至於“奪台”,林中斌對《明鏡》解釋,北京並非要封鎖台灣,因為封鎖對中國大陸不利,況日持久,又有許多不確定因素,“最近解放軍不大講封鎖了,只有台灣還在講。”林中斌說,中國大陸要奪取台灣,會利用“點穴戰”,以“癱瘓式”的方式,快速奪取台灣。“奪台不是毀台,所以中國大陸會讓台灣‘像一個光鮮亮麗的新娘抱在懷裡’,不讓台灣受傷害。”
林中斌進一步解釋,中國大陸對台灣的最高優先原則是“不戰統台”,亦即不用戰爭方式統一台灣,要達到“不戰”,就必須使用“超軍事”的手段,包括經濟、文化、政治、心理、媒體、法律、宗教等。“這一套中國大陸現在用得不錯,因此沒有必要退到軍事的選項上。”至於軍事手段,是支撐中國大陸“超軍事”手段的一個要素,必須備而不用,不斷加強軍事,才能讓“超軍事”手段使用起來更能收效。
美國前總統老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曾以“Speak softly and carry a big stick(說話温和,手持大棒)”說明其任內的外交政策,隨後發展成“胡蘿蔔加大棒”原則,林中斌對《明鏡》指出,這也是中國大陸的對台策略,big stick 是軍事, speak softly是超軍事,兩者互補。
林中斌提醒,在探討軍力問題與北京對台威脅時,應該往大處看,不應只著重細節部分,“台灣前幾年就是這樣,一天到晚說中國大陸要打過來,沒想到對方用軟的,台灣一點防衛都沒有,反而讓中國大陸長驅直入了。” (《明鏡月刊》第20期)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