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4日星期日

歐債陰影中 歐洲盃商機蒙塵




丁予嘉

歐債混戰當前,歐洲盃足球賽照樣於6月8日開打,只是同樣都是各方打仗,球場上可簡單多了,在規定的比賽時間內算算分數,了不起用加長賽或PK分出高下,難怪足球堪稱國與國之間「最沒有硝煙的戰爭」,有競爭也有娛樂,因此總是吸引各地球迷高度關注的目光。

事實上,在經濟學者喜於創造專有名詞的潮流中,「運動經濟」頗能引起外界共鳴,特別是賽事多本於傳統,幾年內就會規律地舉辦一次,且形式上就如同嘉年華會,一籮筐的周邊商機應運而生。

至於賽事商機的形式-除了重建體育場、改善大眾運輸等基建投資外,還包括增加旅館住宿、城市遊覽等觀光業務,甚至透過媒體傳播,還有企業、國家在球場上強打品牌、形象等宣傳效益等等,都是各方想爭取主辦權的經濟動機。

然而,在今年歐洲盃開戰之後,媒體報導,在主辦地之一的華沙(波蘭首都)街道上,不僅街頭少了許多英文標示,賽事手冊前一天才印出,甚至就連歐洲盃旗幟也少,景況相較以往有些冷清。

我猜想,這要不是主辦國實在沒有舉辦賽事的經驗,要不就是歐洲經濟真的步入寒冬了。倘若連場賽事的門面都撐不起來,很難想像背後會有什麼誘人的商機存在。其實,賽事商機的一次性挹注,除了含有好大喜功的成分在內,長期而言不見得有利於一個城市的發展。

事實上,一堆國際賽事後留下的體育館,如果沒在之後的政策設計上,被納入做為開發當地體育文化的一環,或者又因為建築物的紀念性質而捨不得拆掉另作他用,再或者如果還身負先前為了大興土木而龐大債務,這可絕對不是什麼一舉數得的算盤。

所以重點是,賽事帶來的商機,最後還是得回歸到主辦者能否適當地「運用」賽事帶來的能見度。只要運用得宜,就如同北京奧運對於當地投資、消費等結構上的助益,應是相當可觀的。

那此次的歐洲盃呢?雖然主辦國(除波蘭外,還有烏克蘭)都振振有辭地點出足球盃對GDP(國內生產毛額)的貢獻,而且過往主辦國的GDP似乎有些在賽前幾年攀升的共同現象,但就目前的市況而言,確實很難令人樂觀。

同樣的,足球對歐洲人而言就像是體壇中一個高尚的傳統,倘若沒了經濟支撐,某種程度上也等同宣告過去的榮景將被迫調整,難免有些不堪。

但不論如何,假若是以一個足球迷而非經濟學者的角度來看,我寧願看到德國與希臘隊在球場上精采、但君子式地交手,而不是觀眾席中梅克爾(Angela Merkel,德國總理)和薩瑪拉斯(Antonis Samaras,20日剛就任的希臘新總理)尷尬地四目相望。希望歐洲人理解,足球之於經濟的效益是一時的,要走出經濟的泥淖,恐怕得靠更大的智慧。

(作者是國票金控總經理暨華頓投信董事長)


台灣 聯合報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