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30日星期一

倫敦奧運的文化洗禮

趙哲聖

 在現任「詹姆士龐德」男星丹尼爾克雷格直升機護送下,熟悉的○○七配樂中,英國女王出奇的(由替身)跳傘而下,進入倫敦碗運動場。電影與現實的結合,為二○一二奧運開幕活動增添另類驚艷;而隨著奧運展開,全球數億觀眾也開始了一場文化洗禮。

 英國是工業革命的啟蒙地,紡紗機及蒸氣機的發明展現器械動力。一七八四年,英國首先建立了公共馬車網絡服務,倫敦市南端的格林威治村,開啟了世界統一時間的標準度量。之後,英國陸續開創鐵路路網的制度,資訊與信件經由這樣系統傳遞。由於時間測量的標準化,英國又開辦了橫跨大西洋的電報服務,以及船艦的發展,英國的「鐵達尼號」們帶著科技發明,航行到世界各地,壓縮出空間地理的優勢。

 米字國旗的圖騰,橫掃世界各大洲,經由武力、金融制度,以及文化力量,影響著全球。雖然,殖民印記的霸權早已灰飛煙滅,盎格魯薩克遜民族中的美國老大哥,早就凌駕在師出同門的英國之上;然而,英國曾為日不落國的經濟滲透力,伴隨英文強勢的溝通力量,藉著文字、文學與影視文化的結構性流動,早就展延在非英語世界的國度中。

 於是我們看到了整個倫敦奧運開幕式的導演丹尼鮑伊Danny Boyle,巧妙的發揮與融合英國進化史歷程,以及在後工業革命所帶給人類的文化饗宴。莎士比亞傳奇劇作(暴風雨)、電影元素(彼得潘、哈利波特、○○七)、流行音樂(火戰車、披頭四Paul McCartney、皇后合唱團Queen,與誰合唱團The Who等曲目),媒體聚焦明星,以及眾多英國素人演員(抵制工業革命的盧德工人、退役軍人、海外移民,與獨特健保GP制度的醫護人員等)。

 比起上一屆北京奧運所營造的大國崛起氣勢美感,英國展現了另一種「時間與空間印記」,及「符號與空間經濟」的訴說及發揮。倫敦東區奧林匹亞公園從廢地,結合綠化、環保,與城市再生的議題開始發酵。英國巧妙的忽略在「主體」上,大國失落、經濟蕭條與英鎊幣值走貶的事實;相反的,成功的轉換日漸流失的「物質客體」,如倫敦的大笨鐘、倫敦塔、倫敦眼,到泰晤士河等操弄百年以上的「歷史客體」,或是潛藏在人們心中工業革命標準化的精神,與英語流行影視文本的「文化客體」,成為「符號」,流動在世人的消費眼中。

 如同知名社會學者拉許Scott Lash所分析,組織化的資本主義,這些符號分為兩種方式侵入我們的感官。一為認知內容為主,後工業化與資訊化的商品氾濫(英國國旗附身的各類商品);另一種則為美感內容的後現代商品,例如流行音樂、電影、運動等符號湧現,如同此次開幕儀式的呈現。

 當JK羅琳(這位全世界身價最高的英國文字作家)在晚會現場,講著古今英國帶給世界的流行文化故事:小飛俠彼得潘的「神祕島」、虎克船長、愛麗絲夢遊仙境的「紅心皇后」、一○一忠狗的「庫伊拉」、歡樂滿人間的「保姆仙女」,還有哈利波特裡的「佛地魔」巨大身影。這樣史詩之美或小品之美的橋段,訴說故事的對象,其實是文化工業後數億電視螢幕轉播前觀眾的雙眼,讓我們回憶那個失落伊甸園的文化廣度與深度。

 由於我們潛移默化、長期的接受了全球化資訊與傳播結構,這些出現在英國社會的文化人物與流行商品,對於世界觀眾的我們來說,不會太陌生。然而,在文創產業被我們喊得震天價響的當下,英國是如何自省的實踐自有的文化底蘊,同時揚棄那個巨大包袱大英帝國的歷史光環,確實值得我們省思。

(作者為開南大學資訊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台灣 中國時報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