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6日星期一

中共十八大“海選”是“黨內民主” ?完全錯誤



                                          胡平:一旦有了黨內民主,一黨專制就不復存在


明鏡新聞網記者  謝萌

    盛傳中共就十八大領導成員人選進行了內部“秘密投票”  ,這是否中共「黨內民主」的表現形式之一?中共  黨內民主  是否可行?是否開啟中國政治體制改革、民主化? 8月號 《大事件》 雜誌發表民主理論家胡平專稿,胡平認為:世間根本不存在一黨專制下的黨內民主,好比世間不存在圓形的方,因為一黨專制和黨內民主是互相矛盾的。一黨專制就是一黨專制,一黨專制不但意味著執政黨以專制的方式治國,首先在於執政黨以專制的方式治黨,因此,一黨專制下不可能有黨內民主;一旦有了黨內民主,一黨專制就不復存在,它馬上就變成了多黨民主或曰全民民主。


   一直有人主張,在一黨專制的前提下實行黨內民主。有人希望它能成為多黨民主或曰全民民主的替代物,有人則希望它成為從一黨專制到多黨民主的過渡。由於強人遠去,指定接班人的辦法已經走到盡頭,恢復世襲制又決無可能,於是,黨內最高權力的交接就成了棘手的問題。既然在今天,一般人公認的權力合法性來源衹有一種,那就是民主;所以黨內民主的問題益發顯得迫切,所以有越來越多的人談論黨內民主。



    然而, 胡平要問的是,在這個世界上,果真有一種一黨專制下的黨內民主嗎?我們知道,早先的蘇東各國,早就有人積極主張黨內民主,但是直到那裡的一黨專制終結,也沒見有誰搞起過黨內民主。按理說,如果世間真有一種叫一黨專制下的黨內民主這種東西,早就該有人搞出個樣子來了;但是迄今為止,有誰見過這種黨內民主呢?


    也許有人會問,為什麼不能有一黨專制下的黨內民主呢?既然在經濟改革上,可以“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那麼在政治改革上,為什麼不能讓“一部分人先民主起來”,讓共產黨員先民主起來,讓黨內先民主起來呢?在民主的西方,早期的民主不也都是少數人的民主,一部分人的民主嗎?

  胡平指出答案很簡單,因為黨內民主在事實上不成立。因為黨員資格不是一種客觀的界定。過去西方國家實行一部分人的民主,對參政權的限制是以諸如財產狀況、文化程度、以及種族或性別一類客觀條件為標準。這樣的限定才有意義。黨員資格則不然,衹要你志願加入,基層黨組織又同意接受,你就可以成為黨員。

  你不可能使成千上萬的無產者一夜之間變成有產者,更不可能使成千上萬的女人一夜之間變成男人,使成千上萬的黑人一夜之間變成白人,但是你完全可以在一夜之間就使成千上萬的非黨員變成黨員--衹要你讓他們填個表,發給他們一份黨證就行了。

  一般來說,所謂黨內民主應該是指黨員在黨內確實享有自由表達意見的權利和投票選舉的權利,黨內允許存在不同的派別,各派人物可以通過競取黨員的選票而得到作出決定的權力。

  如果共產黨宣布衹有黨員才有參政權,那麼,所有想參政的人就可能都會要求加入共產黨;既然在這時黨內派別已經合法存在,那麼,黨內各派都可能為了壯大自己一派的實力而拼命將黨外人士拉入黨內,而社會上的各種人都不難在黨的這一派或那一派中找到自己的認同,於是,黨內民主馬上就變得和全民民主沒有兩樣了。


     在十八大召開前夕,中共黨報黨刊接連發表有關前期工作的報道,聲稱是黨內民主的巨大進展。然而我們衹要稍加考察就可發現,這些前期工作和真正的民主毫不沾邊。


  胡平指出操控選舉,最重要也最常見的一條就是控制提名權。在江蘇省黨代表候選人的產生過程中,不論幾上幾下,每一輪都是要經過領導者過濾,最後還是由上級領導確定正式候選人。這就意味著,領導不喜歡的當不上代表。不錯,正式代表是通過差額選舉產生的,但是這裡的差額,無非是在領導喜歡的人中間挑選而已。這種預先就把不合領導心意的人排除在外的選舉和選舉的本義完全是背道而馳的。這就比基層人民代表的選舉還不如。在基層人民代表的選舉中,好歹還允許有獨立候選人呢--起碼在理論上。


      香港《明報》引述接近中共高層的北京學者透露,強化民主將是中共未來重要政治方向。黨內民主推薦的選拔方式或在未來逐步形成機制,例如由全黨正部級以上官員進行民主投票等,甚至未來最高領導層也可能實現差額選舉。

  這裡提到的“全黨正部級以上官員民主投票”應該是指5月7日的那次“海選”了。據說那次投票的情況是,300多名省部級官員接中辦通知,齊聚北京。大部分與會者事先並不知道會議的主題為何,很多人還以為是通報有關薄熙來的問題。會議開始後才知道是要他們投票,選舉十八大的政治局常委和委員。

  胡平指出這是一場很奇特的選舉。沒有人主動站出來參選,更沒有人發表競選演說,也沒有人助選,甚至沒有一份候選人名單,衹有相關的資格規定。凡具備相應資格者都算候選人,想選誰就選誰。這種選法和有些村民選舉的“海選”很類似,故而也把這次選舉稱為“海選”。

  但其實,這並不是選舉,而衹是徵集意見。因為投票結果不公佈,也沒有法律效力,僅供高層參考。照一般估計,得票領先的人到頭來未必在權力機構中也居於領先地位,但得票掛尾者則很可能會被排除在外。

  胡平指出把這次投票稱為民主推薦是完全錯誤的。嚴格說來,“民主推薦”這種說法本身就站不住腳,因為是民主(投票具有法律效力)就不是推薦(僅供參考),是推薦就不是民主。


       再者,民主的精髓是辯論,是言論自由。它要求所有成員在合理的時間範圍之內,有同等的有效的機會來瞭解各種選項的政策及其可能的結果。真正的選舉總是眾聲喧嘩的。即便在威權時代,台灣的選舉也因其言論的相對開放,故而被稱為“言論假期”。5月7日的“選舉”卻是一場啞劇:沒人宣佈參選,沒人助選,沒有演說,更沒有辯論。

  中共高層為何害怕辯論?因為它擔心,一旦開放辯論,黨內的分歧就會表面化,公開化,不同的派別就會成形,黨就有可能陷於分裂。這種擔心倒不是毫無根據。




       胡平的結論是:從黨內民主入手,進而帶動黨外民主、社會民主。這種思路很誘人,但是不實際。如果我們懂得了,所謂“堅持黨的領導”,無非是堅持黨的領袖們的領導,堅持黨的領袖們對權力的壟斷,那麼我們就該知道,對於這個“黨的領導”而言,來自黨內的反對力量並不比來自黨外的反對力量更容易接受。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