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5日星期四

日本企业流露从中国转移投资意向


作者 安德烈

中日关系紧张产生的经济后果目前尚难以估量,但有一些指标性的倾向也许值得引起注意。路透社刚刚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将近四分之一的日本企业家正在重新考虑他们投资中国的计划,其中一些可能会至少将部分产品转移到其它国家生产。

从10月1日到10月17日,路透社对400家日本企业领袖进行了谈话调查。这些谈话的内容于星期三公布。参与调查的企业经营和生产的范围相当广泛,从电子产品到服装无所不包。

持续数月的钓鱼岛之争,使得众多在中国开厂的日企在生产和销售方面遭受很大的干扰,这些干扰包括反日示威活动,包括网上呼吁抵制日货的活动。

同香港、台湾一样,日本是近几十年中国外资的一个最主要的来源地之一。从1990年代开始, 松下电器等几家日本电子业巨头率先进入中国,在它们的带动下,丰田和日产汽车集团随之而来。根据日本官方统计数字,日企在中国安置投产总共投入将近7500亿欧元的巨资。大约两万家日企在中国开创了超过160万就业岗位。

从现在起,日企进军中国的趋势冒着急刹车的巨大风险。在询问日本企业领袖在中国投资的愿望时,37%的日企领袖表示他们现在变得十分谨慎。

在接受调查的企业家中,将近一半预计他们今年的销售量会出现下降。24%的企业家打算推迟或者减少对华投资,另外18%不排除把在中国的生产活动转移到其它国家进行。

日本成衣制造商好俪姿社长江尻义久认为,现在在中国投资的优势正在减弱。他以及另外一些日企领袖调查时均谈及到东南亚尤其是到缅甸投资的可能性。这个国家的市场正在向外界逐渐打开。

一些日本政治学者认为,这次爆发的大规模反日示威与以往不同,对那些在中国取得成功的日本企业来说,现在要继续像以往那样下去十分困难。

对分析人士和企业领导人而言,首先从中国转移的将是对劳动力成本非常敏感的低利润业务,比如成衣制造和家用电器产品等。

至于那些销售量取决于中国市场的工业,比如汽车制造,他们的选择很有限,只能减少生产量,然后期待着中国人的反日情绪逐渐缓和下去。

属于政府的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亚洲经济研究所东南亚专家若松勇表示,在中国制造并针对中国市场销售的企业会留下来,但对那些产品在中国制造但却用于出口的日本企业,原先的优势尤其劳动力成本方面的优势正在减少。这一趋向似乎反证了一些日本企业家倡导的中国加一战略。

所谓中国加一战略旨在减少投资风险,主张应同时在中国和亚洲其它国家进行投资。日中钓鱼岛争端持续,除了地缘政治层面,在社会层面也造成了不少后果。上个月,因示威而暂时关闭的佳能和卡西欧工厂复工后,中国工人立即要求增加工资。

江尻义久认为,缅甸的工资成本比中国低五倍,而且与中国不同的是,缅甸对出口成衣不征关税。

事实上,根据日本财务省的数据,在2011年,日本在东南亚直接投资所获取的利润超过在华投资,两者相差50%。

不过,调查也显示,东南亚国家要同中国真正竞争还需时日。尤其是在那些比工资成本更难以评估的方面更是如此,比如,东南亚缺乏大批有经验的人才和发达的供应商网络。

计划最终将把20%的产品转移到缅甸生产的好俪姿社长江尻义久举例说,制造纽扣和拉链,只有中国能做到那么便宜。这位企业家认为,必须要有一定的时间才能改变这种状况。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